有本小说主角叫陈庆之:[毕业离歌]中国教育制度的弊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42:07
首先声明,这帖子没有反社会,反国家的言语和意思,我爱我的祖国,更希望她能更加美好!写这样的标题不是想炒作,当然也有吸引大家关注目的,但是是认真的当一件事情来做的。其实这事是不适合个性低调的我做的,但既然想到要做了,我希望我发出的声音是强大的,做的是有意义的。所以,如果觉得我说的有理,我期望能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得到媒体、舆论的支持,希望得到法律方面的援助,同时也欢迎和我有同样想法的朋友加入,释放你们对这个国家美好的期盼!探讨中国教育的发展!因为我们都爱这个国家!
     文章我准备了很久,可以说我的毕业论文也没让我花去做这的十分之一的精力,总共分五部分:一、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二、中国教育制度的弊端。这部分主要是在网上收集的几篇分析得比较完整、全面的资料,本来有好几篇的,怕太长了,降低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最终选了两篇,还长的话,但望见谅!在这非常感谢这两位作者!三、现阶段教育制度产生的后果及现象。这部分就完全是笔者的观点了,还请读者一定要看,有不对的地方还请指正,感激不尽,相信也会有很多让你耳目一新的地方;四、对现在经济危机的思考和出谋划策。也和教育有关,希望对您来说,这也是比较新颖的观点吧;五、对与教育相关的故事和思考。尊敬的读者,如果您闲太长的话,就请只看这部分吧,我不敢保证你都看过这些故事,但是把她它们放一起来,在教育的主题下,必定有让你心灵震撼的地方!首先欢迎您的光临,教育关系到我们的一生,关系到我们自己及家人,亲戚朋友,关系到我们所有的人,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发展,是值得您关注的!还请尽量看完。谢谢!
    
     一、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我已经离校一年多了,经历了很多,远离家乡,跑到广州来找寻我的梦想,没有找到对口的专业的工作,更别说找到理想的了,就连最基本的保障有时都难保证,想想出门在外,那有不吃苦的,忍着吧,熬着吧,青涩过后,总会成熟的。所谓“动心忍性”应该就是这样了吧。当我又面临一次失业的时候,我开始困苦了,不是我不上进,不努力,但是怎么会这样呢?自己能力是有欠缺,刚出校门能力欠缺不是很正常的吗?怪自己没有什么特长,有的别人也不承认。很多次向招聘者说是学什么专业的时候,总会听到一句“在学校学的东西基本没什么用,要的是经验”(许多前辈也是这么说的)。听多了人也就麻木了,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用人标准,谁不希望招到的人能进入就能产生效益,谁愿意多花钱,花时间,花精力慢慢培养新人,说不定培养好了就被别人给挖走了。但是这样的结果是:有经验的人换工作比换衣服还勤,还谈什么员工的忠诚度。这是一个浮躁的社会,急功近利可以疯狂的状态,食品,医疗,教育......最近又听到了一个老板说这样的话,使我像遭雷击一样,我被骗了,被我们的教育给骗了。既然学校学的东西没用,为什么学校要我花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学,为了上大学家里把底都掏干了,还向学校申请了助学贷款。以我现在的待遇,如何负担?我几时才能有自己的房子,有自己的家庭?我发现上了十多年的学,在实际生活中基本上什么都不会,除了一堆空泛的理论,没有一技之长。能养活自己及照顾好家人,有个美满的生活。这就是我上学的目的。可我们的教育给了我什么呢?
    教育不是产业化了吗?什么是产业化?简言之,就是把某个东西完完全全地变成一个经济产业,按照产业的规则和规律来运作。那教育是否也得按照产业的规则和规律来运作?三鹿不是刚不是因为质量问题,而倒下,还赔偿消费者了吗?那我们这些教育产业化下的不合格“产品”,是不是应该让教育部门来承担责任呢?我们是教育的被生产者,同时也是教育的消费者,我们是否有权利来维护自己的利益?那可是付出了十几年青春的代价啊!人还能用多少个十几年来这样辛苦的读书?还将付出多少用来适应这个社会?
    所以,作为这个教育制度下的受害者,我是不是有权利向我们教育制度的制定者们讨个说法呢?现在不是讲究“问责制”了吗?我有了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的想法。当在网上收集证据时,却让我更加的触目惊心。我面对的是个千疮百孔的教育制度,是个进入了死胡同的教育体制。我并不想夸大其词,下面就是我花了将近四个多月的时间收集到,以及自己思索后整理的证据。看到收集的资料,这更坚定了我做这事的想法。如果不管是成功或失败都会使这个教育体制得以改变的话,我想这就是我所能做的最有意义的事了。
    
    
     二、 中国教育制度的弊端
    
     1、 中国教育的弊端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一方面使得国民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另一方面也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可以说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改革开放后,在与发达国家的比较中,我国的教育日益显露出许多弊端,已经与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了,许多方面急需改革、提高。本文拟从办学方向、教育理念、教育体制等几个方面来着重讨论一下中国教育的问题。 一.办学方向 当前的教育过分强调精英教育,大量的资金投入到重点中小学、重点大学,而职业中学以及职业教育却形同虚设。近些年来考研热又持续升温,相形之下职业培训却不够发达。其实大部分人考大学以及考研都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而除了研究所外,大部分的工作并不需要太高深的理论知识。学生学习了过多的理论知识,却不具备工作技能。这种学非所用的现象一方面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求职时遇到很大困难。 当前高级技工的缺乏,以及本科生求职难都说明了这种不重视职业教育所带来的害处。 现在大部分本科生迫于无奈在经过高考后再次考研,以使自己在找工作时处于更好的位置。固然,在研究生阶段,做了一些课题会获得一些实践经验,但由于学生只是想找到一份好工作,对于理论前沿的探讨不会太热心,相反对与未来工作方向相关的知识却非常热衷。这种三心二意的态度使得学生的自身素质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做出来的课题质量也会大打折扣。扩招以来,我国在世界上的科研实力不升反降,这就很说明问题。 同时,许多学生不清楚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清楚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只是看到大家考,于是自己也考。对于未来职业方向并没有很好的规划。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一个人的学术创新能力,这与工作技能是有着很大差别的。如果上了研究生之后,若没有学到真正想学的知识,这会对自身发展极为不利。 大部分人受教育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获得工作技能,所以当前的教育体系应向职业培训侧重。国家应对加大对职业培训的投入,同时密切与企业的联系,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手段来使学生获得工作技能,最大程度上消除学生毕业后求职难的现象。 二. 教育理念 我们当前的授课方式仍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记笔记为主,没有将讨论以及写论文这种非常好的形式引入到教学中,这样使得学生的思维很不活跃。在课程设置上,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设计性课程设置过少,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强调严谨、严密的数学课程,本来是培养逻辑思维的很好方式。可在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过于强调记忆的扎实牢靠以及解题方法的精妙,却对逻辑思维不够重视,这实在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 想象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这直接制约了学生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在当前,教师的职责主要是教授学生某门知识。在课后,也仅是对学生所提出的具体问题予以解答。其实,教师更应该从方法的层面上来指导学生。也就是说,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向学生传授方法。当发现某位同学学习吃力的时候,应该发现其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的问题,然后予以解决。这才是一个教师真正应该担当的角色。 现在的教育仍然是知识灌输,而不是能力培养、素质教育,这是当前教育最突出的问题 另外,在校期间,学生所学课程设置过难。其难度明显超过了国外同龄学生的课程难度。我们曾经很得意,自认为比外国人聪明。殊不知,这正是我们的小聪明之处。因为在学校中,所学的课程设置过难,同时这些课程与实践过于脱节,这会使得只有少部分人能获得名次靠前的快感,而大多数人难以从学习中体会到什么乐趣。从而会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严重的压抑,以至于许多人在大学毕业后长长出了口气“再也不必学习了”。我们的教育不但没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反而将其压抑殆尽。不去考虑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引导出来,只是一位劝学生苦学,这种不注重教学规律的做法产生了非常不好的后果。这实在是一件令人深思的事情。 除了课程设置过难,本科阶段专业设置也过早。学生在未接触社会前,志趣还没有相对稳定下来,未来从事什么行业会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过早地将学生纳入到某一专业领域,而很多学生日后未必会从事这一行业的工作,这会造成相当大的浪费。 其实,如果学生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与发展,再来学习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这并不是多困难的事情。可惜我们的教育无视教育规律,一心想尽快使学生成为可用之材。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了拔苗助长的做法。 三.体制的弊端 我国的教育水平不够高,从体制上的原因来说就是官办教育处于垄断地位,以及教育的计划经济成分过重。这种情况使得教育界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教育不是向学生负责,也不是向市场负责,而是向上级负责。在这种情况下,花了十多年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出现求职难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同时这样的体制也不会办出一流的大学,我国最好的大学清华、北大,拥有最好的生源,得到巨大的投入,在国际上的排名却远在在三四百名开外。 同国企一样,高校机构臃肿,人员冗余,不够精简,没有形成适应市场的组织结构。而教育部作为政府部门,其行为打上了过多的计划烙印。比如研究生扩招,教育部并不认真分析考研热的真正成因,只是看到在当前情况下,学生考研热情高涨,就不管什么专业一律扩招,这直接导致了研究生培养质量低下,我国科研实力不升反降的后果。而且在没有引入充分竞争的前提下,进行所谓的教育产业化,稀缺的教育资源使得高校收费节节攀升,许多贫寒子弟根本无力负担高昂的学费,只能面对高校大门望洋兴叹。 教育资源的稀缺,也是导致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种现象的原因。中学生把非常美好的时光消耗在大量做题,死记硬背这类低效率的事情上,既没有使素质有较大的提高,同时又压抑了活泼的天性。 稀缺的教育资源。需要大力引入民间资本来发展民办教育。其实,社会上也有很多民办学校,但这些民办学校却没有受到有效的监管,其师资力量以及办学环境都不尽如人意。很多办学者惟利是图,其所办的学校往往沦为收钱机器。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质量根本无法得到保证。这使得作为弱势群体的学生经常处于上当受骗的境地,同时也败坏了民办学校的名声。而当前教育部对民办教育的资格审查,建立行业准入制度,以及对其教育质量的监管这些配套措施都没有跟上。若是仅仅允需民营资本进入教育领域,而没有其他的措施跟进,民办教育是不会有很好的发展的,更不会为整个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还有,高校中出现的日益严重的学术腐败,也缺乏监督。学术腐败同其他领域内的腐败一样,都是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造成的,许多教授以及所谓的海归学者一方面占用着国家资源不去搞研究,另一方面却靠着这些资源谋求个人私利,或开公司或四处走穴,而置真正的教育科研于不顾或很少照应。这是我国近来科技实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教育发展的不公平 当前的教育过分强调重点建设,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某些重点学校,而对大多数一般学校则很少照顾。这样做会使得到重点照顾的学校心安理得地接受投资,而大多数没有得到重点照顾的学校则自暴自弃,积极性和热情也不能被充分地调动出来。这种不公平的投入会使效率大大降低。 另外,越是贫穷的地区,教育投入越少,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投入越多。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有些大城市的小学教育设施可称奢侈,而有些乡村小学连基本的课桌都没有。 我们常说,中国的自然资源利用率不高。其实在一个国家中,人力资源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大部分的学生被排斥在进一步教育之外,广大的乡村及欠发达地区青少年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这实际上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我国有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可人口素质却不高,取得的成果也与我们这个庞大的人口数量不相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执行中却大打折扣,社会公平严重缺失,少数人享受到了特殊照顾,大多数人却无法享受到,公平的严重缺失导致了效率的严重低下。 结束语 我国的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但我们也要看到,这些问题的解决确实需要一个过程,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象教育界内部的监督,还有教育部门的冗员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已超出了教育这个领域的范围。如果想解决这些问题,势必会引起利益的重新分配,其难度阻力相当之大。这些问题必须随着整个国家的发展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太有同感了!我敢打赌,丁俊晖要是在我们这儿,保证这辈子他别想登上斯诺克世界冠军的宝座。老师一定会说:成天“捣蛋”,不务正业!真不知什么是正业,小丁得了个世界冠军,全国人民(包括教过他的老师)不是很激动了一阵子吗?)(网友的精彩评论)
    
     2、 中国现行教育制度中存在的五大弊端
    自从18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之后,中国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便从传统文化学习的文质走向了极端外国文化学习基本全面流氓化,知识分子也不再“学而优则仕”,而是披上知识分子的外衣充当真正的文化流氓。这不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悲剧,更是中华民族的悲剧。
    从前面的简单论述中我们已经得出一个最基本的结论:中国的一切问题的根源就是中国教育制度。然而,中国教育制度究竟出了哪些问题?根据我们多年的研究,中国教育制度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个方面:
    (一)、统考制度
    统考制度包括初考制度、中考制度、高考制度、大学英语定级考试制度、职称英语考试制度、公务员考试制度等,这些制度成为束缚中国学子学习的枷锁,也是误导中国人学习的重要因素。在这些制度的约束和误导下,每一个中国人从6岁开始便失去了学习的自由、选择的自由和人生发展的自由,每一个中国人都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人们只会学习课本和考试,相当多的人变成有文凭无文化的“文盲”(进入学术权威或教育权威者甚至就是文化界的流氓和学霸)和人格不健全、缺乏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善于投机钻营和玩弄权术、贪图享乐的知识分子的败类。
    (二)、英语学习制度
    近二十多年来中国教育制度中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放弃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而进行全民英语教育制度。初考、中考、高考、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职称评定等待无论是什么专业都要考英语,从而使得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在英语学习和考试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到头来还是用不上或忘得一干二尽。然而,作为教育基本价值取向的对人的教育(学会如何做人)方面却无人问津。人们从小不仅不重视修身,而且还鄙视有教养者—这是多么怪异的社会现象啊!
    在全民英语教育制度下,人们从来不去过问《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春秋》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典籍,更不去从这些文化经典中承接修身之道。
    这就是中国教育的悲剧,也是中国人民的悲剧,也是中国文化的悲剧,更是中国社会的悲剧本身及其一切悲剧的根源。
    (三)、管学教一体化制度
    中国教育中另一个致使性的制度问题就是教学者、研究者和管理者三位一体制度,即在学校里(包括各种层次和类型的学术和科研机构)管理位置上的当权者既是教师,同时又是研究者。于是,学校和研究机构就形成了“当官
    当教育权威 当学术权威”的利益追逐链。在此利益链中,学校和研究机构成了行政管理者尤其是当权者的天下,他们首先通过各种渠道获得行政权力,然后利用行政权力给自己评职称(教授和研究员等)、当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导师和各种各样的代表教育权威和学术权威的社会兼职,最后将一切教育权力、和学术权力尽归于自己门下,并将一切教育资源和学术资源变为自己、家人和朋友可资享受的源泉。而那些真正老老实实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的底层教师和研究人员却无法得到应得到的教育资源和学术资源,他们只能拿着国家规定的微薄工资去支撑他们的教学、研究和艰辛的,甚至只能默默忍受着当当权者打工仔的苦难。
    我们的研究还发现,目前教育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下在于教研管三这就是中国目前教育体系中日益严重化的悲剧。
    (四)、职称评审制度
    
    (五)、教学评估制度
    教学评估制度的本意在于监督各个高校提高教学质量。但是,事与愿违,教学评估的实施却导致了与其初衷背道而驰的结果:
    1、教学评估不是评教学质量,而是评教学设施。
    2、教学评估不是评教学水平,而是评准备材料。
    3、教学评估误导了教学和科研的价值取向,分散了教师的教学精力和研究者的研究精力,将教师的工作误导到了做表面文章和评估材料的准备上,将研究者的工作误导到了抄袭成果和评估材料上,真正的教学质量和原创性科研成果廖廖无几,教育垃圾反而将真正的教学成果以及它的完成者逐出了教育界,而学术垃圾也反而将真正的学术成果逐出了学术界。
    4、按照教学评估标准,几乎所有的高校都为了达标而大量、盲目“引进人才”。为了引进“教授”、“博士”,很多高校给引进的教授、博士以巨额奖励,这些教授、博士实际上并不具备真才实学,有的甚至边做一个教师或研究人员最基本的人品、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都不具备,但他们却一进学校就可以得到数十万元甚至价值近百万元房产、骄车和“科研启动经费”,而真正在一线兢兢业业工作了数年甚至数十年、教学经验丰富、学术研究能力相当强的教师反而受到压制和歧视,如果他们不能成为当权者的奴才,他们甚至连最基本的待遇都得到,更不用说能够得到诸如出版学术研究成果经费等这样的学术资源。
    
     三、 现今教育制度下所产生的后果和扭曲的现象:
    
    1,理想!我把理想放到第一位,是因为我们都在为理想而活着,并伴随我们一生。理想曾经在我们的生命中是神圣而骄傲的!却在不断的妥协中逐渐萎缩,由志存高远变成庸庸碌碌。每个人可能都会为追求理想不得而拷问自己。
    对一个国家而言,理想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国家不断创新发展的原动力。一个人实现理想不算什么,那要是成百万、成千万,更或者上亿的人实现了呢,对国家的发展那将会是多大的能量。
    但是现在的教育制度不断地认为地设置各种障碍。沉重的学业、解不完的题、背不完的书、一考定终身情况下必须得面对的各级考试,各种证书的考试、违背本性的语言教学(英语和汉语)。牺牲了童真和愉快,为了理想我们都忍了,理想却枯萎了!同时对国家的发展是不是很大的阻碍呢?
    
    2,想像力,中国人不是缺乏想像力的民族,但我们是缺少想像力的一代。我们只会模仿和抄袭,我们大部分都是在模仿和抄袭,模仿别人的作品,抄袭别人的思想......改进,盗版,山寨..总让人感觉底气不足。
    不知道有没有人赞同“想像力也是生产力”的说法,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美国的许多产业是靠想像力支撑的,电影、文学、艺术、设计、IT等等,日本的漫画和设计,欧洲的产品;有谁算过《哈利波特》小说系列所产生的经济能量;从米老鼠到迪斯尼乐园带来了多少的财富?想像力产生的财富在GDP中的比重能不能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呢?为什么我们会在各产业链的末端?填鸭式的教育已经让我们的思维僵化,当我们的创造性被扼杀、个性的发展受阻碍的时候,这是不是我们教育该给而没给我们的?
    
    3,就像要走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一样,教育不也一样要走适合自己国情的教育之路吗?中国教育一直在模仿其他发达国家的,特别是美国。他们有的,我们一定要有,他们重视的,我们也必定会重视,而不管发展的水平是否一样。美国现在已经发展到虚拟经济时代,同样,他的教育是为他的发展服务的,因此他会重视高端专业教育,比如管理、营销、策划、金融等等相关专业;而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是以制造业和农业为主的经济境况。显然中国的教育偏离了轨道,造成了技术专业的人才严重不足,社会又消化不掉那么多的“高端人才”,而浮躁的社会氛围下造出的高端人才,被指眼高手低,更造成了另外两个问题--学历歧视和就业难。我想中国的教育定位,更应该向德国和日本学习。谁会怀疑德国的教育水平,但是他却是制造业大国,技工更是一流和高薪阶层。德国以制造业立国,最后囊括了所有产业链.......
    
    4,学历歧视,本该在现阶段唱主角的专科人才,却处处被打压,承受着社会和家庭的心理压力(笔者是本科,就事论事)。不受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教育资源的投入不足;薪资,福利很多时候不如其他的;更没有得到这个社会应有的尊敬和认可。何止是专科呢!初高中学历不也一样吗?同样是劳动者,同样的靠双手吃饭,同样是这个社会不可或缺的职业,报酬可以不一样,但同样应该得到认可和尊敬!造成学历歧视的是考试制度和分数。就这样所谓的差生流失了,不论有何爱好、特长,理想更妥协了。
    
    5,教育资源的稀缺和垄断(用这词感觉怪怪的,在我受教育的思维里,它只属于资本主义),是导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象的原因。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消耗在大量做题,死记硬背这类低效率的事情上,既没有素质的提高,同时又压抑了活泼的天性。这样的学生哪里是什么祖国的花朵啊,是也是被摧残的花朵,简直不如工蚁。读书时候有时常会想“人生是不是只有读书这一条路”,至少那时到现在,对很多人是这样的。那我们古代就应该只有文学和政治发达才对,结果是个璀璨的文明。很自豪自己是个中国人,因为那历史的厚重感,行行出的状元(人才)缔造了这一切,而不是靠那时的教育,凭的是他们的爱好,特长,和对自己事业的痴迷。
    
    6,智商教育和情商教育
    现在的教育总是在强调智商教育。可是我想问的是,人类发展的现在的水平,哪个健康的人智力会很低呢?智商更多的应该表现在对事物的好奇和探索程度上,更多的是天分(个人观点,不对欢迎指正)。智商可以量化,是可以提高的,那是不是智商也可以降低的呢?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主见,崇拜权威.......我们现在的教育不就是这样做的吗?
    情商是什么?(摘自百度)
    以往认为,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但现在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有时其作用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那么,到底什么是情商呢?
    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情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因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能调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励,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能力。
    情商只能根据个人的综合表现进行判断。心理学家们还认为,情商水平高的人具有如下的特点:社交能力强,外向而愉快,不易陷入恐惧或伤感,对事业较投入,为人正直,富于同情心,情=多人在一起时都能怡然自得。专家们还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较高的情商,和童年时期的教育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培养情商应从小开始。
    看看我们现在的学生,有多少人是能生活自理的;有多少是能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谁知道每年因压力而自杀的学生真的有多少;那些一心啃书本的学生有多少人是有社交危机的。我们的教育是不是更多的投入在情商的培养上,让我们的学生都不仅身体健康,更在心理上健康呢,那样是不是能减少很多的社会问题的呢,更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呢?
    
    7,小部分不懂教育,更不从事教育的人,为了方便管理,制定了的教育制度,一用就是几十年,而受众竟是十多亿人。中国教育已经成了许多社会问题的温床。
    
    8,全才式的教育是否是劳民伤财。
    从古至今数得出的全才能有几个,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米开朗基罗、黑格尔等大师们也不可能什么都懂的吧;古代中国形容博学之人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其实也可能只是五本竹简书,远远无法与我们现在的十多门教科书、辅导书相比。古人泉下有知,大概也会汗颜和羞愧于博学之称,且他们大多是文人学士。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是在极度的求知欲,是主动、积极钻研的结果,是花费了毕生精力,是逐步完善得来的成就。
    而今天的我们,多少是自愿的在同一时期学习多门学科的,又有多少人是对所有学科都感兴趣的,愿意花毕生精力研究的呢?被迫而学后,有多少是一定会用的,多少是可能用的,多少是一生都用不上的,那样的浪费是怎么个“大”字了得,每个人心里都有本帐。每当看到还崭新的书当废纸贱卖的时候,我的心是痛的,更多的是自责和无奈......近几天又想着不分文理科,分不分有多大区别,压力一样的不低。我们的教育只是在这样的枝节上花大力气,却不思重大改革。
    
    9,中国教育业的浪费
    既然已经是产业化了的教育,为什么不按市场的规律来经营呢?几乎每所大学都想成为综合性大学,都想追赶国际一流学府,也不衡量下自己的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别人有的我们一定也要有,别人热门的怎么都得跟风上马...经费哪里来呢?没错,有国家,但要是有天国家给你断奶了呢?是,还有学生的学费,可以不停的涨,有市场这个挡箭牌;缺教师呢?好办随便找个那本书,在讲台上照本宣科,一顿版书,想不上课都不行,却不管你下面梦里几度轮回,小说已春秋几载。没见学校的“小天使计划”在拿学生的隐私和友谊开玩笑。每个学校都有《市场营销》这个专业,却没给学校自己上过,没细分市场,就给学校自己定位为综合性大学;建豪华的办公楼,教学楼,从没想过降低成本。论科研水平,现在的大学有几所比得上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但那是在什么教学环境下发展的。去看看西南联大的资料,再和现在的大学比较,我想很多人会有想哭的冲动(用个几分钟在网上就能了解到了),对于那些教育工作者,我从心里尊敬的称他们为“大师”,他们也佩得上;没有自己的专业特色,更没想过打造自己的品牌专业,没看到市场中已经有品牌化了的竞争者和专业品牌化的趋势了吗?李阳的“疯狂英语”,俞敏洪的“新东方”.......
    
    10,师生关系与师师关系的恶化
    维系传统的师生关系的纽带的,其实不仅仅是传统的价值观和伦理观,更重要的是道德观----师德。曾几何时,教师在我们的心目中是多少的神圣,想到的是慈祥,和蔼可亲这些美好的词,我们的尊敬是发自内心的,哪怕他们就是狠狠的抽上几鞭子,心里也不会有丝毫的亵渎,因为明白那是一种爱,恨铁不成钢的爱。想想那些近代以来为中国摆脱困苦的大师们吧!可现在当师德沦丧,功利化时,当学生成为老师牟利的工具和对象的时候,师生关系也就不可避免的恶化了。现在还有多少人对教师这个职业既感念又尊敬的,有,已经很稀有了,是否也应该像稀有动物一样,给提供个发展的空间,让我们再回到曾经自然、淳朴的关系中。师师关系因为没从事这职业,就不便评说。
    
    11,再说“心理问题”
    自从马加爵事件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种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异常火热。可并没有减少走上极端的事件的发生,被报道的就不少,被隐瞒的呢?我发现他们大多还选择跳教学楼,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是的,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就让比鸿毛还轻的灵魂上天堂,重于泰山的躯壳沉沦吧,只是他们不知道,在基督教里自杀的人是不能进人天堂的,又有谁能听到他们随风的哭泣声呢。
    在我看来这是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在这样压抑的受教育环境下,这些治疗并不能减低学业的压力,社会的压力,家庭的压力,就业的压力,更何况出了校门,谁还管你。就算能让问题学生不走上极端,那他们就一定会快乐的、平和的生活着吗?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指标,我想应该是“是否快乐”“是否自信”,那才是我们教育应该给我们的,有了这两样还有什么我们不可以面对的,我把这叫“自信教育”。
    现在网络成了失败教育的挡箭牌。有谁想过,网络游戏会是学生最生动的课堂。在游戏里他们自信,乐观,坚定执着,有目标,有探索、冒险精神,团队精神。他们会思考如何在“社会”上生存下来,如何去沟通交流,如何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更体现自身的价值。重要的是得到了那久违的快乐,所以会不断的努力,无论成功、失败。但是限制未成年上网还是必须的,毕竟自控力差些。
    
    12,我们的语言教学
    语言学习是要有其环境和语言天赋的,而被迫而学的成效是很低的,更是违背本性的,这道理谁到知道,就我们的教育部门不知道。就因为英语学不好,不知多少人梦断蓝桥,不是每个人都得用得着英语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当翻译的,那要翻译这个职业做什么,何必要这么多孩子花费那么大的精力和心血呢?又有多少人能学好呢?在“科教兴国”的英明口号下,我们的书店里应该是科技创新类书占主流的,但几乎在每个学校附近的书店里,统治书店的是英语类辅助教材,占了大半的江山。
    国语,中国的精粹,语文教学应该是感悟教学,美学。什么时候变成了语言学教学,教的是怎么答题,才能给阅卷人好的印象;如何作现代八股文,既所谓的虎头,猪身,豹尾,例举的例子都是千篇一律的,就能成就“佳作”。汉语拼音不顾南北方发音的差异,为了那几分,南方学生就得花大量时间去记那些生僻的,也许一辈子也用不上的字和音;欣赏文学之美都不是形声字机身发掘,理解后的感受,而是谋位名人咀嚼后,带着唾沫的个人体会。不这样考试就别想得高分,这样的教育能再出我们曾经盛产的文学大家,诺贝尔文学奖会眷顾吗.....
    
    13,话“诚信”
    在一考定终身的制度下,考试成了许多不法者的盛宴,成了一个灰色收入的暴力行业,作弊方法更是成了稀缺资源,自然就有其市场和必然性。在前途与诚信之间,谁还会拿前途开玩笑,诚信已经成了考试的陪葬品。不是不知道诚信的珍贵,是付不起那代价,这是种悲哀。每当邻近考试,就似乎是一场间谍站,一部现实版的《无间道》,各种先进装备粉墨登场,各内鬼大展拳脚。诚信等于机会的被剥夺,辛苦付东流,精力、时间和金钱的浪费。中国学生的诚信缺失从考试开始.
    
    14,话中国教育特色二景-----押题,押命
    是谁把押题的“专家”推上神龛,让很多学生,家长,甚至教师顶礼膜拜,趋之若鹜的,是考试,是利益。中国的考试就是个大蛋糕,只要能得到好“成绩”就有市场。就算是你学习再好的学生,也得有所顾及,全社会又何尝想过被这些所谓的“专家”一点拨,学生的心血,教师的辛勤,社会投入的资源便化为乌有。危害更大的是,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减退,和对这些“专家”的依赖,那巨大的教育投入,收回的是什么?可能我这是“小题大作”“忌人忧天”吧,希望是我错了。
    每逢遇见大考,就会有很多接受了唯物论教育十多年年轻学子,举香燃纸,在神佛面前虔诚祈祷,完全把马克思抛到了脑后。我们这一代也是缺乏信仰的一代,老一辈有着革命精神,拼搏精神,有着执着的理想追求,什么神佛鬼怪都不惧怕;而我们这代人是在蜜罐里长大的,我们不能体验到什么叫艰难困苦,我们不知道追求的更好是多好,难道要人人都成为李家诚?所以我们也是精神极度空虚的一代,这不也是我们的教育造成的吗?我们每天拼命的解题,住着舒适的居所,就连自己的家务也可以不用自己动手,但活得却比牛还辛苦。考试的压力从进学校第一天就开始积累,我们有什么时间去体验真正的生活。就拿买东西来说吧,讨价还价本是天经地义的,可是我们学生有多少会理直气壮的讨价?难道我们真的不知道节俭?看到国外的小学数学是叫学生拿钱买东西,我很感慨!我们不能完全的独立,要减小重大的压力,就要有所依赖,心理上神佛是天然选择。这是种扭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我们没有其他的办法。
    
    15,考研不是为了忠于并为某个领域探索,而是为了逃避就业,更成为了政府减轻就业压力的工具,首先就失去了面对困难和面对社会的勇气;其次,个人觉得,就算要提升自己,那也要进入社会后一段时间,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后,再进行有目标的学习和研究,才是正确的人生规划,那时也有能力,有经验从事自己研究的工作,就这样进入研究生的,毕业后谁敢保正一定从事和自己研究有关的职业。前段时间的研究生卖猪肉,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本人并不是歧视这个职业)那花那么多钱,那么多时间、精力学的东西将如何面对呢?这个社会将如何面对呢?我们的教育如何面对的呢?我们的教育严重与社会脱钩。
    
     四、对现在经济危机的思考和出谋划策
    
    现阶段的金融危机,使中国的经济陷入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困境。但我却认为这对中国的机遇大于挑战。
    首先,大家都知道金融危机前,中国的经济主要是靠外需拉动的,也是国外金融危机的爆发,才致使对中国商品需求的降低,产能过剩造成现在的困境。而这种发展形式是畸形的,之前国家在外需的繁荣景象光环下,导致对内需的关注的不够。
    那中国的内需市场在哪里?中国的富裕阶层只占总人口3%左右,这部分市场其实不是中国的,而是国外奢侈品的,但他们是中国同发达国家贸易平衡主要力量之一,是国际贸易的贡献者;中产阶层约占总人口的12%左右,但这部分市场趋于饱和,对普通商品的需求量不大,有需求也比较青睐国外品牌产品;剩下的就是中下阶层了,占总人口的85%左右,这就是超过10亿人口的范围。这部分市场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上商品,需求量都是巨大的,但是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消费所有需要的商品,只能算是巨大的潜在市场。
    在这场世界危机中,谁也救不了中国,只有中国自己想办法,那就只得把那巨大的潜在市场发展成为真正的市场。那4万亿就救市资金,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用来激活这个市场的。可是有钱的这个市场,又有多少人愿意消费,支持这些救市举措呢?要知道医疗和教育是这部分民众最顾忌的。有很多人,小病不愿看,大病看不起,结果把一生的积蓄都用在了离世的那几天了;为了培育一个孩子,有很多人会把毕生的积累都投资在孩子身上,这就是教育界提出的“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口号,结果都让家长独立承担了。真正能消费的,很可以会让人失望。
    再回头看看,欧美国家消费中国商品的不也是他们的中下阶层吗?难道他们真的都是有钱人吗?不是,他们有钱也就不会消费中国商品了,还不是贪图便宜吗。他们敢花钱,敢借钱花,不就是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吗?在他们的福利制度下,看病花不了多少钱;而教育大部分是免费的,在大学要收费,也有足够是奖学金等支持,况且孩子到18岁家里也就不负担了。他们有理由消费,更愿意消费,也和他们爱享受生活的态度有关。
    所以我认为要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最主要的就是消除民众的顾虑-------解放他们的钱袋-
    对于医疗。(其实医改方案刚刚出台,可能更人性化,更合理,这只是个人的意见)
    一,是否可以实行“大病补贴”;二,再成立个国家疾病慈善基金,主要接受社会资金的捐助和被查贪官的赃款;三、结合社会保险。大病补贴不分阶层的都可享有,一律平等。但是法律保障也得跟上。这次危机不也是完善我国法律体制的绝好机会吗?
    对于教育。
    一、实行12年义务教育,既把高中也包括进去。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受教育的水平,又节省了家庭的教育支出。二、国家应该鼓励,支持所有的上大学的学生都实行助学贷款,而不仅仅是贫困学生,同时加大奖学金,助学金的比例。1、相比与贫困学生,条件好的学生家庭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就业就会相对容易得多,按时还款有一定的保障;2、这可以增强学生自身的责任感,加强其独立意识,减少对家庭的过度依赖,为进入社会提前作好准备;同时也会令其珍惜时光,毕竟是自己掏钱上学了。其实这也需要家长的配合,3、国家一直在提要建立全国诚信档案,可是现在只对贫困学生贷款的建立了,而贷款的也只是一小部分,所谓的诚信档案覆盖面就太窄了,那其还有多大意义了?而这样就可以把未来作为社会主体的绝大多数人,都可以纳入这个诚信体系,相信这将大大增强我国民众的社会责任感。不知道消费者对现在市场上的商品,还有多少是让人放心的.......最近发生几起食品事故,真的很感慨,我们商家的责任感都哪里去了。4、为什么一定要强调所有的呢?我们只知道台湾在用族群和“本省人”、“外省人”割离其社会,却没想过我们大陆也在不自觉的割离我们的社会。学习好的,学习差的;贫困生,非贫困生;城市户口,农村户口;农民工,工人........国家有时善意的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照顾,不经意地却也在伤害着他们脆弱的自尊心。这和给一个身残志坚的人以同情和可怜的眼光有什么区别?那会让他们感到自卑和对外界的抵触。为什么会有人仇富?对于富人,他们经过个人的奋斗有了自己的地位,我们更应该的是尊敬和学习的啊?那是因为我们人为的把他们对立起来了,给了不平等的对待。贫困生助学贷款是缓解了求学的压力,但是却造成了更深的心理压力,这也是很多贫困生不愿意贷款的原因。所以要平等的对待,才能让所有人都有颗平常心。5、对于我国的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也是有推动和完善作用的,金融理财其实是应该全民推广,作为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产业,当今的大学生就更应该了解和实践了。这次的金融危机,对大多数人来说,其实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却影响到了各行各业。6、解放了钱袋的民众更愿意消费,拉动了内需,自然就促进了就业,有更多的就业岗位,还担心学生不能按时还款吗?就业后是人又有自己的生活,还会继续消费,内需继续拉动,促进就业.............这将是个良性的循环。(您可能会笑我幼稚,事情哪有这么的简单,但我虽然喜欢关注时政,以我现在的资历确实也只能想得这样简单了,能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就够了)
    
    这次危机对拉动我国的内需是一次很好的机会,这将更完善我国的经济结构。对我国的发展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别看现在是有些困境,金融危机迟早有一天会过去的,我想很少会有人怀疑温家堡总理说的“中国会第一个摆脱金融危机”,因为我们底气足。等到那时,我们的内需拉上去了,国内制造业将会完整的保存下来,可能还有得发展;相对于中国而言,世界其他主要国家的制造业因为没有市场的支持,将会受到沉重的打击,其竞争优势将损失怠尽(其实道德上不应该寄希望于别人发生这情况,但很可能现实是这样发展的)。在此消彼长的情况下,我国的外需市场将逐步恢复,并可能有更大的提升。这对于打造我们自己的国际品牌是很有利的时机,对世界市场的话语权将大大提高。
    到那时,我国的经济结构将更完善和健康。我国的经济将是由外需和内需两驾同时拉动的,我们奔小康的脚步将会加快,社会应该稳定了吧。
    所以,同胞们多多支持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吧,危机将会很快过去的,等待我们的..........
    
    
     五、对与教育相关的故事和思考
    
     1、 我们看见爱,他们看见狗屎
     作者:蔡成
    
    詹姆斯狠劲皱眉头,低声说:“Shit!”凯文厉声说:“Shit!”他很愤怒。被詹姆斯和凯文称作“臭狗屎”的节目是倪萍主持的《聊天》。是当年我刚买DV时摄录的一期《聊天》节目。
    
     节目说的是一位甘肃农民,为鼎力支持儿子读大学,四年坚持卖血,最长时间相隔3个月卖一次,最短时间一天卖三次。自己的血钱不够时,还拉上老婆一起去卖……四年努力没白费,老农居然靠这搏命的方式卖出两汽油桶的鲜血,共6万多元,全部奉献给儿子读大学。遗憾的是,儿子在网吧挥霍光父亲的卖血钱,还被学校开除。儿子进入社会,自己总算能挣钱了,竟依旧眶蒙拐骗向父亲要卖血钱……倪萍问可怜的父亲:怨恨儿子不?回答是:“恨不起来,毕竟他是我儿子啊。”
    
     DV录得不是很清晰,而且,只录了后半部分。连我自己也不清楚为何没有删除这段血泪斑斑的记忆,居然不远千里带到澳大利亚来了。我用结结巴巴的“现场翻译”,再加上丰富多彩的手势,向我的澳洲邻居,詹姆斯和凯文,演绎这则中国故事。看完,更应当说是,听完,詹姆斯和凯文脱口而出的,便是,“Shit!”
    
     打开英汉词典,Shit,粪便、屎的意思。但,我更喜欢干脆利落的直呼:臭狗屎!
    
     犹记当时节目播出后,我的左邻右舍连续几天都在谈论这档子事(当时我生活在深圳)。有好几个心软的半老徐娘和老太太,一说这卖血故事,眼泪先哗哗哗了。又记得我的好些个写作同行,趁热打铁就事论事,写了好多看卖血故事发深刻感慨的文章———无一例外,文字都能挤出咸水来,因为纸上全是眼泪汪汪。左邻右舍也罢,写手们也罢,同流一把辛酸泪的原因一致,那就是感动。而感动源于节目里尽情展示出来的厚爱深情———儿子一而三再而四哄骗老爹的卖血钱,儿子枉费了全家上下的一片好心,儿子不孝……可最终,可怜的老父亲仍旧无怨无悔地深深爱着迷途却没知返的儿子。只因,不孝子也是父亲的儿子!
    
     我不知道我的邻居们和写手朋友们的表现能否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心声。可,我敢打包票,凡看了倪萍与青海卖血父亲聊了一片别样的天的中国观众,十有七八会眼泪一把鼻涕一把。原因,铁定是感动。中国人民太容易感动了,因为中国人民的心忒软忒湿润,随便拧一把,马上变形,还流出一大锅酸酸的泪水来。
    
     詹姆斯和凯文却不爱哭,他们不约而同选择了“Shit”。上溯祖宗三代,詹姆斯和凯文的祖上就已经生活在澳大利亚了,他们属于土生土长的澳洲人。澳洲人并非铁石心肠,詹姆斯和凯文只是非常、极度、太不可思议地激动,紧接着质问我一连串问题:为什么见到有人卖血,主持人和记者不震惊不愤怒不报警?为什么有公民靠卖血供孩子读书,管教育的官员没有被选民轰下台?为什么你们的大学要卖血才读得起?为什么孩子读大学了,还要做老爹的掏钱供他……
    
     老实交待,我很笨,我不知如何回答。只好,吐出一个用之四海而皆准的词语作答:国情。真的,这是中国的国情。当然,我应当在前面添个补充说明,如,“暂时的”。以后也许会没这沓子破事了。
    
     顺便说一声,中学,免费,是真正的免费,连学杂费书本费都免。读大学,要掏钱,但可以向国家申请无息贷款。这笔借款可以还一辈子。这辈子还清,很好。万一这辈子没还清,你已和人间挥手拜拜了,没人拖出“父债子还”的成语要你儿子还钱。你的读书借款,国家只好自认倒霉权当肉包子打狗算了。再,另一国情,在澳洲卖血是非法的,知法犯法,罪加一等,请君坐见。
    
     詹姆斯和凯文带着满脑子的疑惑和愤怒走了。我将半截子录像又连看三次,看到卖血的老农在哭个不休,我就想,我真的该动手做点什么,为了这位父亲两汽油桶的鲜血和他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泪水。 我是中国人,却身居国外。作为一个挂名的"中国作家",是否,应当学习我的国内同行们写一篇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章。或者,学一学我的澳大利亚邻居,动不动以国家主人翁的身份,抱着严肃认真的态度,透过表面看实质,深入思考国家和社会的问题,然后拿着自己的选民权利,"威胁"主管官员:张老三你不为人民服务,等着瞧,下次我用选票请你滚蛋。
    
     颇令人丧气的是,揣测好久,中国特色的鸡汤文章我端不出来,澳大利亚国家主人翁风格的政论我更是无从下手。
    
     再看一次DV,这回更惨,脑子里一片白,一个词都想不出。仅仅,眼里看到了泪水。一共两滴,一滴沉重,冰凉;另一滴,还是沉重又冰凉。
    
     ----笔者:当你看完,是否会沉重到沉痛,除了对“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感慨外,是否又有另一翻的思考。
    
     2、有一种爱我们还很陌生
    一名凶手开枪打死了32个人,凶手本人饮弹自尽。在守夜仪式上他们点燃了33根蜡烛,为33个生命祈祷。牧师看着33根蜡烛说:“当那名凶手在开枪的时候,我相信他的灵魂在地狱里,而此刻,我相信上帝也和他的灵魂在一起,他也是一个受伤的灵魂。”  
    
      与33根蜡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加爵被枪决后的骨灰至今还孤独清冷地在那里没人收留,包括他的父母。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事件发生的时候,我正在波士顿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名凶手开枪打死了32个人,凶手本人饮弹自尽。刚听到这一消息时有些震动,但震动很快过去了,因为这种事听多了见多了;当风闻凶手是中国人时有些不安,毕竟自己是中国人,仿佛自己也脱不了干系,但不安很快也消失了,因不久便有更正,凶手不是中国人;再听说美国人在悼念活动中竟连凶手也一起悼念,我惊讶了,这惊讶久久不能平息。
    
      一天在去波士顿大学的途中,一名同行的中国留学生对我讲了事发第二天晚上他们社区的守夜祈祷。她告诉我在守夜仪式上他们点燃了33根蜡烛,为33个生命祈祷,这让我惊讶。她向我转述了守夜仪式上人们的悲伤以及他们的言谈,其中一位牧师的话让我惊讶。这位牧师看着33根蜡烛说:“这里的每一根蜡烛都象征着一个生命,它们现在都很平静,我相信他们都在上帝那里得到了安息。当那名凶手在开枪的时候,我相信他的灵魂在地狱里,而此刻,我相信上帝也和他的灵魂在一起,他也是一个受伤的灵魂。”
    
      这之后,我又看了一些相关报道,这些报道继续让我惊讶。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4月20日中午举行的悼念仪式上,放飞的气球是33个,敲响的丧钟是33声。次日,安放在校园中心广场草坪上半圆的石灰岩悼念碑是33块,其中一块碑上写着“2007年4月16日赵承熙”。赵承熙的悼念碑旁边也放着鲜花和蜡烛,还有一些人留下的纸条。其中有两个纸条这样写着:“希望你知道我并没有太生你的气,不憎恨你。你没有得到任何帮助和安慰,对此我感到非常心痛。所有的爱都包含在这里。劳拉”;“赵,你大大低估了我们的力量、勇气与关爱。你已伤了我们的心,但你并未伤了我们的灵魂。我们变得比从前更坚强更骄傲。我从未如此因身为弗吉尼亚理工学生而感到骄傲。最后,爱,是永远流传的。艾琳。”
    
      再后来,我在网上和报上发现,不只是我一个中国人对美国人的做法感到惊讶和意外,很多中国人都如此。就在我听到那名波士顿大学中国留学生对守夜仪式的转述之后,我便打电话问了国内的几位研究生和朋友。我的问题是:“如果我们要为这次事件举行一个悼念仪式,我们会烧几炷香?”他们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32炷。当我告诉他们美国人的做法时,他们也惊讶了。
    
      于是,一个问题缠绕着我,让我久久不能平静:“33”这个数字为什么让我们惊讶?为什么我们只想到“32”而不会想到“33”?那个让我们惊讶和意外的“33”究竟意味着什么?没有“33”的地方缺少什么?为什么我们只有“32”的悲伤经验,而没有“33”的悲伤经验?换句话说,为什么在我们的悲伤经验中没有凶手的位置?为什么凶手理应是愤恨的对象,而非悲伤的对象?
    悲伤的经验起于爱,我们因爱被害者而悲伤,当悲伤将凶手包含在其中时,爱同样给予了凶手。我们所惊讶并陌生的就是这种爱:对凶手何以不恨而爱?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
    
      在枪击事件发生后,我们至少看到三种截然不同的感受与反应:第一种是为受害者悲伤,憎恨凶手,这是最为通常的悲伤经验,它的前提是善恶区分,特点是爱憎分明;第二种反应因受害者是敌人而幸灾乐祸,这里没有悲伤只有快乐,没有爱只有恨,它的前提是敌我区分;第三种反应是既为受害者悲伤也为凶手悲伤,它的信念是一切生命都有同样的价值,或者说生命的价值高于一般的善恶敌我区分的价值。
    
      我们熟悉第一、第二种,而惊讶和陌生于第三种。那第三种感受与反应中就有我们不熟悉的爱。于是我想问:我们熟悉的爱是什么?它与我们不熟悉的爱有什么不同?
    
      我们熟悉的爱乃有分别的世俗之爱,不熟悉的爱乃无分别的神圣之爱。(未完待续)
    
     (很抱歉!页面不够了,还有好几篇的,如果有必要的话,再续写一篇,非常感谢您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