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嘉实科技有限公司:行者老师讲中医:天人解一(20080319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4:47:20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天人解一(20080319 ) 汀上白沙整理
这是黄元御先生对伤寒论的重要贡献的体现,我们先学习天人解,这样更有利于理解黄元御先生对这
个先后天,气血生化的观念是比较有利的。黄元御先生呢,他这个对阴阳六气,还有五行的理解。以
前看过河图的人都知道,就是说,基于生化的角度,就是说五行顺生,生化的角度来理解。
应该前面就是:“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
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清浊之间,是为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
土也。”这是黄元御先生,就是说,关于阴阳变化分判,做的一个简单的陈述。关于阴阳如何分判呢?
这一点,就是说,是一个比较难于理解的过程。需要靠大家仔细的思维,精思达到一定的境界,到一
定的程度后,才能真正体会到。我们先这样,通理上给大家讲讲。
“阴阳未判,一气混茫”这是什么?就是说,我们这个纷纭的世界之中,如我们思维变化,然后是周
围事情纷杂的状态之中呢,都属于万物千奇百变的这种状态之中。这已经是一种万物奔腾的状态,要
能归纳到阴阳,这之间需要有过程。内经上讲,“大之可外,小之一十百千”,这是阴阳的变化之道。
阴阳呢,是我们先贤先圣对事物一个分判的方法。其实,就是说分判的一个名词吧。
在周易《系辞》中,就讲到这样,“圣人立阴阳以类万物之情。”这个万物纷杂各有不同,我们去用
什么理解它?我们去用我们这个一心,我们用我们的意念,体会万物的不同情状,怎么去体会呢?就
是说,简单分判为阴阳来体会。阴阳对事物初期的进行分判。这个阴阳的分判,不是对事物的分判,
而是对我们一心的分判。
这比如,我们体会这事物,怎么样体会?以事物相应合产生相应和产生共鸣,同气相求。另外呢,是
一股寒气,你体会的时候,你也是一股收束之气来感应它。感应之后,然后这就是,我们是一个纯净
的状态,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或者是一潭静水一样,来感应外在的变化。这时外在开散的变化,我们就
会受到开散迹象的影响,也会有开散的波动。所以呢,这个阴阳是对从我们以一意测万物的角度来进
行分判的。
所以说,取类比象,开始对万物有所感应,然后去取类比象。“一气混茫,阴阳未判”,这是什么?
这是我们的状态。我们认识事物的状态能达到“一气混茫,阴阳未判”,这是一种泯灭了对事物的分
别与差别的判断。把我们平常对事物差别的这种判断,还有这种分别之心,先逐渐安藏起来,静息下
来。这个时候呢,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派静象,是根净之象,没有动静,也没有阴阳。
如果大家受过惊吓的话,受到猛的一件事情刺激的话,大家会脑子突然空一下,是不是呀?处在这种
空空的状态之中呢,这种状态是我们每个人都体验的。今日今生没有体验,就是说,很多事也没体验
过的。有体验过的,它就不会忘。就是说,在这种状态之下呢,我们对周围的事情也观察的一清二楚。
周围的事情碰碰擦擦,什么各种状态,我们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但我们没有随着它去运动,没有去进
行运作。这种状态就叫做真静,就是一气混茫。
这种一气混茫的状态呢,是万物自现,是佛法所说的“圆”。圆明,一派圆明的状态。这时候呢,万
物自现,各自的形象百千万种,但是你的心没有动,没有去应和它,这叫做阴阳未判。你去应和它,
一动,这就是你有所取象,你有所取象的话,你这取象就有盈就有缩。有盈有缩之间就判出阴阳。盈
缩之间呢,黄元御先生就判出清浊,其实这个不必要。一盈一缩之间就有向背,有向背就判出阴阳了。
有向背,也就是谁在判别向背呢,是由一个中的坐标点,它来判断是向还是背?是正还是负?是阴还
是阳?这一点就是天地人之间的中气。
这是我们观察事物的本位,所以我们中国历来天文观象的时候都有自己的本位。不是地心说,也不是
日心说,也不是无穷宇宙之间的识辩,当下就是天心,当下观察事物,然后呢,再在天象之中找一点
不动的,这就是所谓的天心。在这点,首先假如自己不动。
“枢轴运转,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这个意思是什么
呢?就是说,五行啊,五行金木水火土讲的是四象,四种现象。行者,行也。行就是运行的意思。五
行是五种运行状态。
什么叫火?火曰炎上,就是这种炎上开散的状态。木气呢?就是这种升发条达状态。水呢?水就叫做
闭藏。记得上学的时候,什么叫肾气?没有肾气。就是闭藏之气就叫做肾气。同样收敛之气就是金气。
所以就没有肾气。五行呢,就代表五气,五种运行状态。这五气呢,就是一气。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它是元气运行的不同状态,分判出来五气。其实这五气就是一气。我为什么在论坛之中我以前提到过
阴极就是阳呢?阴极就是阳,为什么?阴气阳气都是形容元气运行的状态。就象我们经常说的春夏气
机生达,秋冬气机敛降。春夏阳气生达,秋冬阴气敛藏。春夏阳气生达,秋冬阳气敛藏,你说这秋冬
你也可以说是阴气敛藏也可以说阳气敛藏。其实这里面不只过是一个阳气。有时候阴气阳气指得是升
降的状态,有时候阴气阳气指的是本体的元气。
所以大家在看内经和伤寒的时候,对这点有分别。如果没有分别的话,就会产生混乱以至于自己困惑
以后。很多历代医家自己困惑以后又用来约束别人。也不知道自己之间的关系,然后对经文乱讲。这
个都是屡见不鲜的。所以说阴阳五行这种气实则是一气,就是我们讲的化生的角度。好的中医谈中医,
不谈辨证,谈什么?谈气化。这一气是怎么变化的。辨证都是小儿科的事,辨证容易出现很大的误区。
很多辨证的东西,你一辩出来就僵化掉了。你自己,可能就是说,始作俑者。你这个谈的人知道,你
的徒弟或外行人或后学者听,好象拿着辨证分析,按图索骥。这样来搞,其实不能打成一片,不能圆
融,形成很多僵化。所以你说,从明清以后,景岳的书出来了,然后《脉因证治》出来以后,医学就
越趋下流了,越来越僵化掉了。可能大家就是说,五脏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整个都是僵化掉
了。所以说,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四圣心源》呢,就是把所有的名象全部贯穿起来,然后知道气化
的真正原因。
“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
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这个就是讲的是气化的关键。大
家这一点要好好地读。你至于领会到以后,当然啦,内经里说:“学医之道,虚静为宝”。学医有道,
虚静为宝。这个宝呢?就是韬光养晦,在虚静的状态之中来体会阴阳的变化,来体会病人的病情。变
化之妙,成乎一心。怎么成乎一心?你没有这个虚静的状态,你去临证。即使你的医学达到一定的程
度,你如果今天的状态非常差,很多变化,很多病人的状态都给你漏了。但是有一点例外了,你临证
非常丰富了。很多已经成系统了。这个时候,你可能不会出现常规性的错误。但是疾病在复杂的情况
下,没有这个虚静的状态的话,不会有神来之笔,也不会跟疾病一下子相应合。这就是道德经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这个意思。
易经上曾经说过:“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讲到这段话的时候,我可以给大家讲下一个古代经常讲
的小故事。有两则故事。过去古人来阐述“寂然不动”。我们看病的时候,寂然不动,不但与病人相
互感应,与天地万物都可以感应。明朝有朱顺水这个名人。当时呢,朱顺水渡海去日本讲学。当时呢,
遇见大风浪。那个时候的船只差些,所以呢,大家都惊慌万分呀,觉得凶多吉少。这个时候呢,朱顺
水用一个黄纸写了四个字“沉静天地”。写完了以后,烧掉扔在海里。然后随即风平浪静。
这是什么?他这种庄重之气一下子与天地相互感应,外在的动象一下子就被镇住了。就是说,小则看
病,大则与天地相感应。还有宋代有一名大禅师。当时在当地是久旱,国家是久旱,没有雨水。都三
年了。他当时就是祈雨。祈雨的时候做了一坛法就下雨了。当时问怎么去祈雨的?他回答就是“寂然
不动,感而遂通。”所以这里面都有很多奥秘。
在论语里面说:“至诚可以通神”。至诚,诚是什么?我们的心态不诚呀。为什么?真正诚直的人,
他心态是如一的,定力非常高。真正达到至至诚这种状态。至诚之道可以先知,可以通神。所以呢,
我们学中医要学的好呢,要有至诚的心,对待事物,对待人,大家尽量少一点心眼,尽量把自己弄的
简单化些。这样的话,你自己在学医的过程中,就可以少给自己设一些障碍。然后感应事物的时候,
就可以感应很亲切。这就是“至诚之道可以通神”对中医的诠释。
在辨证的过程之中,用最简单的,就象内经里说的:“独守阴阳,无与众谋”。什么意思?也是这个
意思,持简御繁。智者察同,愚者察异。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会察万事万物的交汇点,共通点。而不
是察事物的差别与变化不同而分门别类,这是西方文化。中国文化讲究乾坤之道以御万物,而不是讲
究追求万物,然后去征服世界,然后去探索世界。这个不是。智者察同,同在哪?同在内,就是说万
物还是有差别的,你这个心不要有差别。你观察万物不要戴有色眼镜,是以一视同仁,一样的心态去
观察万物。这个时候你找到了同一点,你就会发现事物的真象,你就会容易把事物沟通起来。如果你
的心态看每件事都不一样的话,那就会自设障碍,所知障。因为自己对事物有了解以后,对自己无形
之中产生障碍。反而不如,婴儿般地对事物观察更加细微。
下面讲五行生克。五行啊,五种状态,它直接互相牵制。这牵制呢,就是克。互相变化承接就是生。
黄元御先生讲的就是以气,而不以质。因为我们中医讲的是一个气化的过程。因为我们中医先讲气化,
再讲形质。这是两点不同的。跟西医讲形质不一样。因为为什么?形质跟气化之间还是有沟通的。就
象冰化为水,水化为气,逐渐有个变化的过程。形质吧,它也参与相生相克,但是由于形质的相克受
到流动变化的影响,形质的相克就比较局限。这不如气化感应的非常快。你说形质有没有相克?绝对
有,怎么没有呢?
金气收敛,真正形成金气,是肃杀之气。它已经内含了,但是它这个气是成型了以后,敛聚了一块,
不能动。它受外在的感应就比较差。凡是成型的东西,它都是质。它已经是收敛成型的。这一点我以
后会讲。中医先讲气化再讲形质,形质之后就得谈精的问题。在天地之位,北寒而南热,东温而西凉。
这一看就知道,我们中国的祖先呢,是基于我们现在这块土地而创造了这个医学,直接创造了先后天
八卦来运用。都是立于我们这块土地,只要我们中国人还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还有太阳,还有月亮,
中医就不会消亡,中医就会是适应发展。除非天地发生变化,大陆架整个发生变化。这个“北寒而南
热,东温而西凉”也发生变化。因为你换了地图,所以中医是移形换位,换过位以后自然知道变化。
下面讲的是六气的化生。六气之中,寒热温凉四气。寒热温凉各隶属于木火金水。所以呢,四气的变
化产生于中土,就形成了二气。这就是燥湿。燥呢,是什么?是木火之气燥。木火之气升达,金水之
气清。木火之气欲升达而不得升达,这产生什么?产生湿。金水之气欲敛降而不得敛降,则会形成燥。
所以呢,湿虽然为阴邪,但是多易化热。所以你看很多病人一有湿马上化热,因为湿气它是木火之气
不得升达,湿气容易化热。
而燥气呢,燥为金水之气欲敛而不敛。燥气,湿多协热,燥多协寒。很多病人出现燥气的话,因为为
什么?燥气的这个状态,金水不得敛藏。元阳之气很容易耗伤。湿气的状态,木火之气不得升发,元
阳之气容易闭郁。这是两者。所以呢,很多临床医家鉴于这点,化湿多兼清热。而见于燥邪呢,多用
温法,不能过于寒凉,在临证上用火神派用的很多。湿虽然为阴邪,但一定注意要疏达,要用辛凉之
品。如果不然的话,你光用温中燥湿之品,湿邪愈加弥漫。这时候可能产生热深厥也深的情况,这也
有。
在临床上,很多病人,明明是寒湿之证,用完附子理中丸以后,痞满益盛。中焦脾胃胀满,出现这种
情况,在于很多火神派医生用法不是少见了。我以前经常有这种失误,也经常看到别人有这种失误。
所以在治疗湿热情况下,一定要注意透达。在治疗燥邪的情况下,一定要注意温化,温固元阳。
再一点讲的是相克。相生之路,这个都好理解。相克之路。五行之中有生化,有制化。生化呢,精化
气,气化神。制化之道,就是多用于敛藏之道。生化呢,多于化气;制化呢,有归精。有生化,有制
化,精气才能化生,才能够真正达到归经的目的。在我们临床之中呢,就是六气生化,木生火,火生
金,金生土。这是一个气化的过程。精化气,气化神,这个时候呢,如何达到气归精,精归化这种角
度呢。这在内经也强调,我们后天饮食产生的这种水谷精气。这种精气呢,周游经络之中,敛藏于脏
腑之中,再归于肾中,然后归于奇经八脉。
这个精气是如何归化的?这个精气归化是制化生的,怎么制化呢?在于我们后天,水火立位,君火当
政,相火温化全身的气化。这个时候呢,君火一定旺。君火怎么旺呢?君火,苍天者。内经上写着:
“苍天者,清净则志意治。”什么是清净?苍天就是讲的君火,就是我们的君主。君主一定要清净,
什么清净?是我们五志的相火一定要下潜,君火之令才能下达,君火一定要克住相火,相火才不会上
逆,然后运化周身以后,精气才能够敛。
左路,脏腑,大家可以用生达去理顺一下;右路,是制化,无论是胆胃之气要下降,还是金火之气要
练化,都是从克化的角度来进行收藏的。这里面牵扯到道家练功的道理。但是总体的原则,不外乎是
练己,就是说,达到一种清净凝定的状态,气机自然就会生化,然后是归于制化。
在临床之中,火神派多喜欢用生化的角度,对于制化的角度,理解的少一些。在临床之中,有寒凉派,
很多寒凉派,逢人就用苦寒清热一派。苦寒肯定伤阳呀,败阳气,对于气化来说是不利的。相反,气
化过多了以后,元气会耗散,精气得不到补充。而制化呢,使周身相火之气得到敛藏,这使元气容易
归根。所以说呢,气化和归精这是治疗上的两个角度。如果过多气化的话呢,你看很多病人为什么会
讲,吃一段时间中药,身体会软?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我们临床用的草木之品,木气都属于升发,都属于条达的,它都是助气化的。但是呢,很多医生
呢,在运用草木金石的时候,他不取其气,寒凉派有很多人,把药煎煮的时间很长,就是水开了以后
煎煮四五十分钟以上。这个时候呢,苦寒药就会发生变化。它寒气就会散了,苦味就留下来了。苦能
坚阴呀,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观察了很多苦寒派的大夫用药,很多虚损的病人,然后是怕冷。经过这
样用苦寒药治疗后,慢慢地感觉身上能暖起来,而且感觉有精神。这和它潜在的能达到归精的道理是
暗合的。
他们是不是这样意识到的呢?不一定。但多少年他们用这路用顺了,有它的道理。对这点理论上运用
和阐述,有一定借鉴价值的书,大家可以看看朱丹溪先生的《格致余论》。相生相克,这个生化和克
化,黄元御先生讲的还不是很详细。金性收敛,温之以火,则金不过收;水性降润,渗之以土,则水
不过润,皆气化自然之妙也。这是黄元御先生这样理解,他理解就是五行之间的互相制衡,气化的制
衡不离元气,有时候五行失治以后,金气过敛或者是火气过发的时候,都不离一点,就是中焦的土气
不足了。这有时候这点非常非常重要。
黄元御先生讲的脏腑生成,大家可以看一看。脏腑生成就是五行的生化,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把五
行呢,然后根据天干阴阳化为十天干,分判了一下脏腑。因为这以后黄元御先生在讲六气解的时候,
他变化到了。因为为什么呢?六气的变化呢,六气为阳,六气本来就属于天的变化。所以呢,用天干
来表达六气之间的变化。
讲厥阴风木之气,少阳相火之气,在这之中就是五行跟六气的交织吧。气血原本,肝藏血,肺藏气,
气源于卫,血源于脾,他这个讲的我觉得是营卫本源,而不能概括整个气血本源。肝藏血,肝主要是
藏营,营气生动。肺藏气,就是肺藏到卫。他对于气血的解释,有一点比较好的就是,凡在于脏腑则
为气,凡在于经络则为卫;凡在于脏腑则为血,凡在于经络则为营。他这点讲的非常有见识。因为人
呢,外而经络,内而脏腑。外而经络,讲的是气化;内而脏腑呢,脏腑是藏神的,藏精的。你就得讲
精血,将精血归化,外而六气,就讲气化。所以一般的病,先讲气化;久病重病,然后如何复原,你
就得讲归精。所以说两种治法。由于治大病重证或者是危急之证,先讲气化。这个久病慢性病,如何
康复,如何复原,如何达到老而益壮?这种呢,就要讲如何归精。
“盖脾土左旋,生发之令畅,故暖而生乙木,胃土右转,收敛之政行,故清凉而化辛金。午半阴生,
阴生则降,三阴右降,则为肺金,肺金即心火之清降者也,故肺气清凉,而性收敛,子半阳生,阳生
则升,三阳左升,则为肝木,肝木即肾水之温升也。“大家看吧,三阴右降,则为肺金;三阳左升,
则为肝木。意思是什么呢?阳气要升达,必然经过厥阴这条路。虽然本在中土之升斡旋,但是肝木是
非常关键的。
这个肝木一抑制的话,就会产生什么?第一点,太阳之气不化了;这样,阳明之气不化了。这三点呢,
在下呢,第一点,膀胱经,膀胱经会有湿热,这是因为厥阴经不能升达。第二阳明经,阳明经大肠,
大肠会有湿热。第三,少阳经,少阳经胆腑。所以呢,要治疗这三阳病,比如说,慢性结肠炎,肠道
湿热;慢性泌尿系的感染,膀胱经的东西;还有胆囊曾经出现问题,皆在厥阴经不能升达。现在
临床上很多人一见膀胱经,一见大肠经,一见胆腑,一见这些热呢,就是要清。当然你清了会减轻症
状啊。“先其所因,伏其所主”, 伏其所主,你做到了啊,就是湿热,这三经的湿热。木气上不去了,
这脾气的湿气也上不去了,湿气肯定下流了。这个时候呢,一定要升达厥阴经的阳气。
厥阴经的阳气升达不上去,这个病根本不能除根,治不好,只能说暂时有所改善。相反一方面,午半
阴生,阴生则降,三阴右降,则为肺金。很多病人产生上焦的失眠,心悸以及这种种的变化。下为三
阳,这个三阳就是从腑的角度;上为三阴,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阴肺经,你从这几个角度
来看的话,这肺气要敛降的话是非常关键的。
首先呢,三阴之气敛降。心火有余,心肺之气不降的话,先得降胃,阳明胃气一降,上焦之气跟着降。
所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一些失眠病人用酸枣仁汤,里面有知母,知母就是清降上焦肺气,清降肺胃
之气。关于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要问的。
关于这个治疗失眠嘛,肺心之气要敛降,这是必然的。胃不和则卧不安,首先胃气要降,胃气跟着降,
三阴之气就降。入夜才能阳入于阴。在临床上,有人就用一味药,用百合来治疗失眠。百合为什么能
治疗失眠呢?有些人上焦心肺燥热不得潜降,百合呢,可以清降肺经,夜卧则合。百合这味药呢,它
有它的特性。白天呢,张着;晚上呢,百合就会收起来。这是百合特有的特性。百合在治疗失眠中,
辨证随机运用的话,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也可以说,百合是味引经药。至于说夜交藤啊,酸枣仁啊,
这些药,有时候你看看。如果是心肝精血不足的话,你用酸枣仁,用多点可以。如果心肝有邪热的话,
你过多用酸枣仁一点也没用。
精神化生。“肝血温升,升而不已,温化为热,则生心火,肺气清降,降而不已,清化为寒,则生肾
水。”这些东西呢,看起来很简单。觉得呢,一看很好理解,这个一目了然。但是呀,我劝大家把这
些东西一遍一遍地读,一遍一遍地念。什么时候你一念到这句话的时候,你就感觉非常顺。你都不会
体会它是什么意思,就感觉是这么一回事。念这篇文章的时候,心态特别静。这就行了,就像是自己
说的一样。这理所当然,需要达到这种状态。
“水之寒者,五脏之悉凝也,阴极则阳生,故纯阴之中,又含阳气,火之热者,六腑之尽发也,阳极
则阴生,故纯阳之中,又胎阴气。阴中有阳,则水温而精盈,阳中有阴,则气清而神旺。神发于心,
方其在肝,神未旺也。”下面这个精神化生。还是以前面五行里面的木火金水,木火金水,分属于四
方,分是精神魂魄的变化。这个换了一下名词。精神魂魄呢,讲的是五脏。凡是很多病,影响到五志
的时候,它这个病一定是源于内伤,它这个病比较深。影响到六经气化来说,很大一部病人就是说,
来源于比较表浅,跟外在的风寒暑湿燥火有关系。
天行六气,人亦有六气。天之气,有盛有衰,人之六气亦随之而感应。就象每一年五运六气有司天在
泉,太过不及。今年寒水之气太盛,太过的话,我们人体寒水之气也跟着太过。所谓的寒水之气太过,
是什么?是我们今年的元气收敛的程度多一些,升发的少一些。就像一个人一样,今年不精神,过于
蜷缩起来。过一年呢,如果是相火司天比较盛,就会产生一些火热的现象,这个人呢,平时就会比较
躁动一些。所以呢,根据人的元气状态,也就会以散漫的状态,也就是说发有余而收不足。
就像我们平常一样不会生病,天有和气,它有太过不及的话,我们人体也有感应,不司其政。但是有
虚邪贼风呢,突然来一股寒气,寒气过盛的话,一下把人体的元气闭藏住了。所以就会产生了伤寒,
伤寒就是说,寒气以至外在的寒水之经呢,感应以后阳气不能升达了。所以这时候伤在表一层,这叫
做伤寒。因为太阳居于一身之表,总统营卫,一身毫毛腠理,三焦膀胱毫毛之腠理皆应乎于太阳之经。
所以说,外感病,六经病,以伤寒命名,以伤寒为统。伤寒论,这三个字很有深意在里面。为什么不
叫伤风,为什么不叫伤热?
“阴气方降,未能生精,先生其魄,阴气全降,则魄变而为精。魄者,精之始基,故并精而出入也。”
大家仔细读,这话仔细读,多读几遍。这前面脏腑生成,气血原本,精神化生以及五行生克,形体结
聚这些,全是黄元御先生在破执,什么叫破执?所以名词才能贯穿起来,叫你理解,不外乎中气之变
化,不外乎一气之变迁,只是不同的现象。当然领会到什么叫万化随心,什么叫医者意也。黄元御这
种方法象以前我们过去禅宗学习方法有点类似之处。
“肝藏筋,其荣爪,心主脉,其荣色,脾主肉,其荣唇,肺主皮,其荣毛,肾主骨,其荣髪。凡人之
身,骨以立其体干,筋以束其关节,脉以通其营卫,肉以培其部分,皮以固其肌肤。”这就是黄元御
说出来的五行在人体身体内各有所司,各有所变现。“皮毛者,肺金之所生也,肺气盛则皮毛致密而
润泽。肌肉者,脾土之所生也,脾气盛则肌肉丰满而充实。脉络者,心火之所生,心气盛则脉络疏通
而条达。”心火怎么盛呢?脾土是怎么盛呢?这牵涉到养生藏精的问题,我们呢,经常说到中医气化
呀,只能助其调节,而真正归精的部分,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三分治病,七分调养。所以我们作为大
夫呢,一定要对我们中国传统养生导引道家的这种修炼之术有一定的涉猎,这样才能做为一个好大夫。
“肝木之所生也,肝气盛则筋膜滋荣而和畅。髓骨者,肾水之所生也,肾气盛而髓骨坚凝而轻利。五
气皆备,形成而体具矣。”所以呀,现在很多人,很多病都是不可治的。为什么?一方面,你给他治,
他一方面,七情忧虑,你刚刚给他调好一些。他又对外在不能制以的条件,投入到这种环境之中。到
最后呢,你调好一次,反而速其死期,因为你中药是不断气化,精气不断被消耗。所以到最后,不治
嘛,他没有资本,他得老老实实地歇着。
五官开窍。“肝开窍于目,心窍于舌,脾窍于口,肺窍于鼻,肾窍于耳。五脏之精气,开窍于头,是
谓五官。”关于这个七窍的虚实呀,清浊。这点五官七窍都属于五脏精气之上承,五脏精气足了以后,
是什么?脏者,藏精气而起亟焉。精气一上承的话,则会营养五窍。精气不足的话,七窍就会失灵。
精气不足的话,还有一点是三阴。三阴精气不足以上承的话,就会出现目昏花,耳失聪等现象。就是
我们平时说的耳鸣,鼻塞,眼昏花之类种种情况。更多的症状是由于三阳经气不降,少阳胆经,阳明
胃经,这两经阳明二阳,这二阳之气不得潜降,导致的相火不得潜降,浊气上扰,上干清脏导致的五
官窒塞。这个时候呢,我们要把握斡旋中土非常关键。
七窍这里面要注意的,因为耳鸣是最难治的。因为什么?肾开窍于耳。平常人呀,要能达到清心寡欲
不容易。不能达到清心寡欲,五欲制胜,而耳朵不仅是肾开窍于耳,而且肝窍通于耳。平常人七情以
肝气内郁为先,以相火为主。所以呢,耳鸣的现象在很多情况下是非常普遍的。如果单纯是肝胆经的
问题,这个好治。但是病人内在的七情郁结你要帮他调整。你如果不帮他调整好他的状态的话,你去
要求他必须处于什么状态,你必须给我注意,你强制他,这样才有效果。
如果不然,他这边吃了药,那边去上班,去进行名利场的争斗,自己处于人关系之中争斗。这个要治
好的话,估计得要仙丹了。我在临床上很多疑难病的治愈的话,其实都归结于病人很好的配合。病人
对大夫非常信任,大夫要求他平时做的各种养生,他都做的非常到位,甚至有的没教到的,他都十分
地注意。这是治疗一些疑难慢性病的关键。不是说象神,释迦摩,耶稣一样,摸一下就好了。那也不
行,感应不到。
就是说,我们给病人看病,我们去感应病人这个病,病人也要感应大夫的心态。他有一种要改变现在
状态的心态,病人既然身体病了,心灵也病了。他要是如果没有一个对现在状态悔改的心思话,你不
要去给他治。很多病人到医院里来了,就想着这大夫就应该怎么样。好像就为他服务,他们就没有摆
正病人的本位,病人本来病了,你不应该病。既然病了,你有不该做的事情你做了,不该犯的错你犯
了。这个时候先忏悔,然后再治病。这就好治。
如果病人以骄漫的心态来看病,当大夫对于这种病人,首先你要搞清他这种状态很难治好。在很难治
好的基础上,很多关系你要说到了。要不然的话,这种病人,开始骄漫,最后治疗达不到效果的话,
就会出现医患之间的问题。一般的感冒就是六气之间出现的例子,简单就是外感。这个好治。我们说
的是关于内伤杂病,内伤七情,这种病人要治疗的话,跟病人说清关系。过去我们古书上很多医案讲
的,这病人刚复自用,对药物是一个大的障碍。以前陈修园先生也说过,吃药的过程之中,心君一定
要正,心君正的话,诸药药气得使。边吃药的时候,心态要非常正,药气得使。如果他吃完药,心里
就三心二意,他内气首先就不正,药气进去了以后就很可能对他造成更大的扰乱。药气不得使,因为
药气也是外来呀,你心火不当君位,君火不名的话,相火不位,本身就气机错乱。
五气分主。“肝属木,其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这个都需要反复背,背到特别
熟的地步,要去领会,需要一遍遍去领会。我建议,看书就不要背,一遍一遍地去领会。“肾属水,
其液唾,其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声呻。盖肝主五色,五脏之色,皆肝气之所入也。心主五臭,
五脏之臭,皆心气之所入也。脾主五味,五脏之味,皆脾气之所入也。”这个五气所主,要好好看。
临床上,很多疑难杂证,都可以通过五气分主这段进行一目了然的判断。“肺主五声,五脏之声,皆
肺气之所入也,入肾为呻,入肝为呼,入心为言,入脾为歌。肾主五液,五脏之液,皆肾气之所入也,
入肝为泪,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这个讲的是人的声色臭味液分主于五行,主五行变化
之所入。
下面讲五味根源。在五味根源也一样。这五味根源呢,有体有用。这味呢,本来属于阴,脏腑之阴
呢,所以它与五脏的用,相互克制,相互收藏起来。五味根源开始讲的就是说,脾主五味,五脏之味,
皆脾气之所入。五味根源就是说,中土之气,入于五脏而化气。
五情缘起讲的是五情。五情分属于五脏。然后呢,七情根据五脏情志分化出来的。这个七情根源,忧
思沉沦属于肺气欲降不得降,肺气上扰。金木要敛藏,所以胸闷,抑郁。真正是发狂,癫狂状态,所
以临床之中有狂躁症,抑郁症,有各种强迫症,各种精神病,皆源于此篇。从五情缘起,可以治疗。
在临床上治疗抑郁症,都是用升达左路肝木的药,但是重症啊就一味升达,斡旋中土,用天魂汤加减。
一般轻度的抑郁症,都是因为肝木不得升达,造成胆胃相火之气上逆,这个时候胸闷气短,其实都不
重。重的话,肝木之气直接沉陷于下了。今天就讲到这里,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下星期再讲。
问题一:如何理解“在治疗湿热的时候要注意透达,在治疗燥邪的时候要注意温固”?
我觉得意思就是说,湿气本来就容易闭郁,容易化热,这治疗湿热的时候,要注意用凉药辛凉,辛凉
疏达。因为温药更加会助长湿气的弥散,热气疏散不开的话会导致暂时性的症状加重。所以要注意这
种清凉透达。在治疗燥邪的时候要注意温固元阳,因为燥最易伤阳,所以说呢,在治疗在治疗燥邪的
时候要注意温固元阳。人参,甘草,黄芪,这些药适当要用用。这些药虽然都属于温燥之品,温固元
阳的。也就是说,燥邪比较弥散,你要把它温固在中土里面。所以炮姜甘草汤。
可遇说,三阴得降则为肺金,三阳得升则为肝木。这个三阴三阳呀,没有特指。黄元御先生讲天人解
的时候,是站在一个非常笼统的角度上说的,三阳左升呢,讲的是阴气起亟升而化为阳,其实讲的是
三阴。
问题二:六气解里面,六经的排列先是一之气是厥阴风木,二之气是少阴君火,和难经上讲的阴阳之
气消长的各个阶段的变化所讲的不同呢?难经第七难讲,冬至以后第一个六十天,是少阳之气逐渐旺
盛时期;第二个六十天,是阳明之气逐渐旺盛时期;第三个六十天,是太阳之气逐渐旺盛时期。和这
个六气解是不同的,请老师回答。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首先呢,黄元御讲的六经是根据人体的变化气机升降的角度来讲,讲的是木火升
达,然后是首先厥阴经,讲到厥阴风木,少阴,然后这样转下去,从这个先天五行的角度来的。这个
顺序你不要刻意地去追求,因为在于我们天地之间的六气,你看《黄帝内经》会看到,就是说,天行
六气,它有主气和客气的变化秩序。
四圣心源和伤寒论的关系比较大,有仲景的排列顺序:太阳,阳明,少阳。这个讲的是什么?是疾病
发展的秩序。三阳,二阳,一阳;三阴,二阴,一阴。就像你投一粒石子在水中的话,水波会散开,
这有峰有谷逐渐散开。如果你在水中固定一个位置的话,逆气凝聚在一点的话,迎合着波峰波谷的话,
就是相反。所以呢,《黄帝内经》讲的是天行客气的秩序,正好是伤寒论中秩序的倒过来。
人体的气机六气客气升化的秩序呢,正好是得病秩序的逆向。伤寒论里的“日”,有实意,有虚意。
大家仔细读,慢慢会体会到。既是实指,也是虚指。实指是有这方面的案例,虚指是伤寒二三日,这
个有含义。这个伤寒二三日,虽然还在太阳,阳明少阳经,就应该出现这个。因为气机是波动呀,就
跟我们的气机是生化啊,一日有一日的轮回,一时有一时的变化,一天之中,营卫交合五十度。所以
说,二三日,举个通俗的例子,就像我们六十花甲。六十年是一个花甲,六十天也是一个甲子。六十
天,我们用干支也是一个轮回,所以我们中国纪年纪日的变化标志呢,可以从日来看,也可以从年来
看。这个日元和年份呢,都是非常关键的。它都是变化的周期,有大周期,有小周期。好了,今天就
讲到这里了。
五行互含,六气互含吗?
当然互含啊,敌中有我,我中有敌呢,六气千变万化,实则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