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语言与lua传递变量:领导认清下属的六字真言:“一听二做三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6:00:1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为了振兴国家,力主变法。为了使新法得到推广,在罢免部分“老顽固”后,王安石亲自挑选了一批青年才俊,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这批被他寄予厚望的人中,居然出了好几个“仇人”。其中代表性的人物为吕惠卿。

  这个人精明能干,富有政治才能,深受王安石器重,被连续提拔,成了当时变法派阵营中仅次于王安石的第二号人物。但王安石并没有看透吕惠卿,吕惠卿之所以支持变法,是因为他想捞取政治资本,他一门心思琢磨的,是怎么爬到王安石上面去。所以,当王安石被罢免后,他着急干的不是继续施行新法,而是拉拢提拔至亲近派,打击变法的同盟军。

  变法派的三号人物章淳也与吕惠卿勾结,搞出李士宁案攻击王安石,达到了“凡可以害安石者,无不用其智”的地步。被王安石倚为得力干将的曾布,竟顺着神宗的旨意对变法反戈一击,指责市法是“挟官府而为兼并之事”。

  王安石的学生郑侠在反对派的支持下,借天旱之机绘了一幅灾民扶老携幼困苦万状的《流民图》进献神宗,公然说天旱是王安石造成的,宣称“罢安石,天必雨”。

  王安石使用了这样一些部下,变法夭折也就不难理解了。

  那么,作为领导的你,怎样才能认清下属呢?这里有一个六字真言:“一听二做三看。”

  先说“一听”,就是要善于倾听对方的话语。我们说过,语言是心灵的外套。一个说话时海阔天空、漫无边际的人不适合做周密细致的工作;一个和别人说话时喜欢争论,争论不过理屈词穷时又爱发火的人不适合做迎来送往的工作;一个反应木讷、说话吞吞吐吐的人,不适合参与谈判活动。通过听下属谈话的内容和谈话时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他究竟适合干啥,从而能够知人善任。

  然后说说“二做”,就是指让下属去做具体工作,观察下属在工作中的表现。在让下属做具体工作时,我们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压担子,让下属独立承担一个项目,把决定权放给他,给他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这种做法,很容易看出一个人的办事能力来,他究竟是心藏锦绣,还是纸上谈兵,做一下就能明白了。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放权去做的办法并不是撒手不管,在决定放权之前,我们必须要做出预案:如果在放权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应对,这些都要提前谋划好。在放权过程中,我们要及时对下属进行侧面观察,如果下属做错了,我们甚至可以在关键时刻把权力收回来,这样就不容易造成巨大的损失了。

  另外一种比较稳妥的方法是让下属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一项具体的工作,比如制作本月的会计报表、员工出勤记录分析报告等。在明确告诉下属任务的内容和要求之后,询问下属什么时候能够完成。注意!这里一定要让他自己说出完成的时间,因为这实际上是一种考察:一个人能够在自己承诺的时间内圆满完成任务,说明他是一个理智且自信的人;如果一个人不能在自己承诺的时间内完成任务,那么他至少性格草率、遇事缺乏周密思考;如果一个人不但没按自己承诺的时间完成任务,还为自己进行狡辩的话,那这个人的本性就有问题了,已经不适合当下属了。另外,为了避免因为下属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带来损失,我们有必要安排另一个熟手在暗地里做备份,而且这样还可以通过对照来确定任务完成的质量。

        再说说“三看”,三看,看什么?看他在诱惑面前动摇不动摇,看他在忘我时失不失态,看他究竟跟什么人交往。

  看他在诱惑前是否动摇。在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

  管宁和华歆都是汉末人。一天早晨,两个人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块金子。管宁依旧挥锄,当做没看见,把它看作瓦石一样;华歆却十分高兴地拣起来,偷偷看看管宁的脸色,又扔掉了。又曾经有一次,俩人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照样读书,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人一生要面对许多诱惑,一个面对诱惑而不能自持的人,是当不了一个合格员工的。作为一个领导者,就要有管宁割席的勇气。

  看他在忘我时失不失态。人生总有得意失意的时候,但是不能忘形,因为一旦忘形,就容易忘记了自己职责。有的人成功之后会贬低同事,有的人失恋后会迁怒于客户,还有的人酒醉后泄露商业秘密,这样的人怎么能委以重任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天,苏军某部司令部里一个“上级派来的工作组”正在检查该部队的作战计划。其实这个“工作组”全部是由德国间谍组成的,他们骗过了所有苏军将领,拿到了最新的作战计划。大功告成之际,“工作组”中一个人因为过于得意,用手指有节奏地敲打了几下桌面。不料击桌面的“笃笃”声,引起了一名苏军参谋的注意。他听出这是德军《胜利进行曲》的鼓点,立刻对这个工作组的来历产生了怀疑。他迅速报告了首长,并扣留了所谓工作组成员。这个间谍小组在距离成功咫尺之遥的地方栽倒了。

  看他究竟跟什么人交往。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鱼找鱼,虾找虾,青蛙爱找癞蛤蟆”,文雅点儿说法叫做“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这些讲的都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常跟“狐朋狗友”待在一起的人,其人品自然堪忧,还是别用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