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人新款背包:20 香菱学诗 要点解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4:42:09

20  香菱学诗
要点讲解  课文解读
◎作家作品
曹雪芹(1724?~1764),名,字芹溪,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康熙二年(1663)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赋要职,其第一任就是雪芹的曾祖曹,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一共约60年。康熙帝非常信任曹氏父子,他在位期间五次南巡都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到雍正初年,雪芹大约四岁的时候,其父曹因与宫廷斗争有牵连,被免去江宁织造;过了一年,又被抄家。待到乾隆继位,曹得赦宥,起用为内务府员外郎,家道稍稍复兴。到雪芹二十岁刚出头的时候,曹家再次遭到重大打击,从此这个“百年望族”就一败涂地了。势败家亡之后,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他善画,只能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生活。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冬之间,雪芹的唯一的儿子病死,他因伤感太甚,于这年除夕那天病逝。《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的──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续写的。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凤、袭人、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背景材料
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香菱学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黛玉。
◎词语积累
☆正音辨形
菱(líng)      钗(chāi)     凹(āo)   玚(yáng    鲍(bào)   蘅芜(héng wú)
橄榄(gǎn lǎn)诌(zhōu)颦(pín)   抠(kōu)    缯(zēng)     鳏(guān)  坞(wù)
暧(ài)    纨(wán)
☆词语释义
造化:福气,运气(迷信)。
腻烦:因次数过多而感觉厌烦。
怔怔:形容发愣的样子。
不以词害意:这是说作诗要以“意”为先,文辞格律次之,不要因过分注重辞采形式而损害了内容。
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呆头呆脑:形容迟钝的样子。
穿凿:非常牵强的解释,把没有这种意思的说成有这种意思。
诌:编造言词。
鳏鳏:形容忧愁失眠的样子。
地灵人杰:山川灵秀,人物杰出。
起承转合: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的顺序。“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上文,“转”是转折,“合”是全文的结束。泛指文章的做法。
诲人不倦:诲:教导。教导人时有耐心而不嫌疲劳。
◎文章主旨
本文叙述了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专心读诗,苦心写诗的全过程,刻画了林黛玉饱读诗书,深谙教艺的好老师形象和香菱聪颖灵秀、极富悟性的好学生形象。
◎写作分析
1、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文中作者采用了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的性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众多人物置于同一事件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本文围绕香菱学诗一事,不仅表现了香菱的聪敏、执着,黛玉的热情大方,同情弱者的一面,还表现了宝钗的循规蹈矩,宝玉的叛逆等。二是通过人物的正面描写,侧面烘托以及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写香菱不仅通过她的语言(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等的直接描写来表现她学诗的痴迷,还通过别人之口(如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来间接描写她学诗的执着专一,另外细节描写也对表现人物性格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本文写香菱第二稿构思的过程时写到:“……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把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表现得恰到好处。“出神”,是因为“神与物游”,说明她此刻已是浮想联翩。“抠土”有费尽心力之意,写出了她在立意时的反复斟酌之态。“皱眉”则也许是因为所用字眼不好;“含笑”,则大约是有了奇句,因而感到满意。所有这些神态描写和细节动作,生动传神地刻画了香菱不怕失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执著性格。
2、语言简洁、纯净而又丰富多彩,人物的对话富于个性化特点。
在本文中只要三言两语就可勾画出颇具个性的人物,如宝钗循规蹈矩的正统思想在宝钗的这句话(“你能够像她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中表现得很充分。
品读金钥匙 名师导学
◎精读品析
☆妙句涵咏
1、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评点】这个句子是黛玉向香菱讲授诗词的行文、格律、章法。意思是说,旧体诗文常用“起承转合”作为行文顺序。起,是文章的开端。承,是承接上文进一步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另一方面论述主题。合,是全文结语。其中承转在诗中是两副对子,平声、仄声、虚实都要对应。如果有了表达主题的新奇句子,平仄虚实应放在次要的位置。这里的平仄是指构成诗文韵律的平声和仄声,虚实是指实有的事物和虚无的事情。
三言两语,表现了黛玉对诗的独特见解,讲究意趣,讲究思想内容,文辞格律次之。描写出了一个才女的形象。
2、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评点】这句是说,在诗词的对仗中,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而工对则是说不仅要求词性相对,还要求必要时的颜色对,数目对,方位对等。平仄是近体诗格律的基本要求之一。近体诗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个节奏点。因此,句中逢双的字平仄必须交替。这样才便于诗词的吟诵。“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说在一句诗中“一、三、五”字的平仄没有严格规定,而“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交替。即“平、仄、平”或“仄、平、仄”。另外在一联之中,出句和对句平仄必须相对。
3、宝钗道:“……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
【评点】明贬实褒,借宝钗的嘴,从侧面表现出香菱学诗的入迷程度。
4、香菱听了,默默地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
【评点】“出神”说明香菱学诗已是神游其中,物我两忘;“抠土”表明香菱此时呕心沥血,费尽心思。全句形象地表现出香菱写诗构思时的专注神态。
5、宝钗笑道:“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
【评点】此句意味深长,既在旁敲侧击地教育宝玉,又在真心地赞扬香菱,同时也肯定了“苦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暗示香菱学诗定会成功。
6、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评点】日有所思,梦亦同趣。香菱学诗已是如痴如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入迷是成功的保证。至此,作者用巧妙的方式,交代香菱学诗成功,文章的情节也进入高潮。
☆佳段欣赏
7、“……你只是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黛玉听说,便命紫鹃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又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
【评点】此段是全文的纲,香菱读诗,论诗,写诗都是围绕此段进行。首先林黛玉给香菱制订了学习计划,也就是安排了自己的教学进度。这个教学计划讲究了循序渐进,讲究了积累与感悟。从写法来看,文章层次安排与黛玉教诗不谋而合,条理分明。文章以后的内容安排也全是依此层次,有条不紊的将情节推向高潮。
8、“……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评点】几句话写的是香菱谈读诗的体会与对诗意的感悟。照应了前文“你是一个聪敏伶俐的人”与“领略了些滋味。”说明香菱虽贱为人妾,但她的骨子里却流着诗书翰墨人家的血液,有着敏锐的领悟能力,能将诗的意境与画的趣味联系起来。同时也说明了林黛玉对香菱的教育初见成效。林黛玉要香菱先读王维的诗,就是要香菱体会情境交融,进入诗情画意。一个情节歌颂了一个会教,一个善学,既照应前文,也为后文写香菱梦中偶得作了必要的准备。
◎问题探究
1、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解答]香菱初学写诗就写出了那样的好诗,决非偶然。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她“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意思是她把全副精力都用在写诗上,执着地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但除此而外,也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其一,香菱有良好的资质,入园前尽管家务繁忙,却能忙中“偷空儿”读几首诗,这证明她决非一个“俗人”;入园后听黛玉讲诗,她的反应极快,例如黛玉谈到“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她立即悟出“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这又证明她的感悟能力非同寻常。其二,有好的引路人,无论黛玉还是宝钗,对香菱的指导都用点拨的方式,三言两语点出要害,使香菱知所取舍,逐步领悟诗中三昧。其三,大观园是个美好的地方,跟园外黑暗、污浊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香菱来到这里,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特别是宝玉、探春等人对她的关爱和赞扬,更使她感到人间的温暖。她得到了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终于显露了出来。正如宝玉所说,“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
2、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什么特点?
[解答]黛玉讲诗的针对性很强,一开讲就针对初学诗的人易受格律拘束的通病,指出有奇句则可以不管格律,又由此谈及“立意”的重要性,这不仅为香菱破疑解惑,而且明确了读诗的要领。接着又针对香菱喜爱浅近诗句的倾向,给她开列了书目,按照当时人们“诗必盛唐”的主张,将王维、杜甫、李白三位大诗人放在突出的地位,目的是提高香菱对诗的品味。待到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黛玉又跟她“讲究讨论”,一步步地深入诗的意境,真可谓循循善诱。
黛玉指导香菱写诗也颇有特色,例如命题后,又指定了韵部,这看起来严了一点,但属“十四寒”的字相当多,不限字,这就有了很大的自由度。又如对香菱的前两稿,她的批评很严厉,却又鼓励香菱“另作”,而如何“另作”,她一句也不说。这种指导方式可谓严而不苛,引而不发,对“苦志学诗”的香菱来说是很适合的。
可以说,黛玉的正确指导也是香菱进步很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3、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侧面描写?
[解答]香菱苦志学诗,宝钗因和她同住芜苑,所见最多,感受也最深切,她说的“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等语,都有从侧面烘托的作用。此外,宝玉说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也可以看做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
◎体验对话
师问:本文描写了黛玉的教诗和香菱的学诗,通过这一教一学,你能看出黛玉、香菱的性格特征吗?
甲生: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林黛玉的主要性格是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但在本文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位诗人气质的林姑娘,她热情指导香菱,不厌其烦,也不顾劳累,显现出了深厚的学识。
乙生:林黛玉确实是一位学识渊博、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她乐为人师,当仁不让,主动、率真、自信。她讲诗提纲挈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使香菱懂得了“取法乎上”的重要性。
丙生: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聪颖灵秀,求师心切,至诚至纯不但好学乐学,而且善学苦学,她向林黛玉学诗,取得骄人的成绩,与她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
[思维点拨]读《香菱学诗》,不禁让人惊叹林黛玉的深厚学识和教育艺术,也深深地为香菱的虚心好学、刻苦勤勉所感动。林黛玉不愧为饱读诗书,深谙教艺的好老师,香菱也不愧为聪颖灵秀、极富悟性的好学生。
◎习题指津
探讨与练习一:小说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及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你觉得其中哪些内容对你的阅读或写作有启发?
【思维展示】此题意在使同学们认识一点读诗和写诗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阅读和写作的实践总结一点经验和教训。这是一道开放题,答案不拘一格。衡量答案的标准有三:(1)是否扣紧了课文;(2)是否联系了自己的实际;(3)内容是否具体。空泛地谈论什么“刻苦学习”“掌握要领”等等,其实无济于事的。为此,在答题前应对题干中说的“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及香菱苦心写诗”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作一点分析。此题也可作为课外作业,让同学们写二三百字。
探讨与练习二:香菱学诗可谓如痴如醉。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描写语句,体会这些描写的传神之处。
【思维展示】此题意在使同学们了解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性格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香菱学诗异常专注,而且不怕失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表现了她执着的性格。从这个角度来看有关她的神态描写和细节,才能体会出它们的传神之处。如:“……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出神”,是因为“神与物游”(刘勰语),说明她此刻已是浮想联翩。“抠土”,有费尽心力之意,写她在立意时的反复斟酌之态。“皱眉”也许是因为所用字眼不好;“含笑”,大约是有了奇句,因而感到满意。总之,这是香菱第二稿的构思全过程,从下文“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自为这首妙绝”等语都可以看出,香菱对自己这番苦吟的结果感到欣慰。
探讨与练习三:下面是香菱试作的第三稿(即“梦中所得”那一首),仔细品味一番,说说跟前两稿相比,这首诗好在什么地方。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注:诗的主旨是写离别之情。首联写月光及月的形体;颔联写月下之景;颈联写思念亲友之情,表达了作者的孤单感觉;尾联归结全诗主旨。
【思维展示】此题意在提高同学们的诗歌鉴赏水平。这也是一道开放题。答案不拘一格:可以从思想内容或写作特点等方面进行评论。要求不宜过高,能说多少就说多少。在评论前应将这三稿逐一加以讲解,并充分利用文中其他人物对这首诗的评论。
【参考答案】第一稿只是说月儿美丽而又明亮,可供观赏,意思浅显,无余味可寻,“诗人助兴”二句确如黛玉所说,措词不雅。第二稿语言近乎诗,虽用了铺陈手法,但说来说去,无非是月色很美的意思,黛玉批评它“过于穿凿”,可谓一语破的。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没有把自己放到诗中去,其实是为写诗而写诗,读起来难免使人感到淡而寡味。第三稿则不然,它句句写月,又句句写离别,最后更在嫦娥的“自问”中融入了作者的孤单无依的感情──这是她自三岁离开了父母到现在十多年间一直蕴积在心头的感情。有了这种感情,诗中也就有了作者的自我形象,于是望月而生“魄自寒”之念,再看月下之最──“砧敲”“鸡唱”“闻笛”“倚栏”,几乎无一不引起她的故乡之思和自伤身世的凄凉之意,的确是耐人寻味。众姐妹说这首诗“新巧有意趣”,决非溢美之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