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神将最强的:关于“专栏”的一些常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6:25:29
 作者:等待旺达 提交日期:2009-1-17 22:48:00 | 分类: | 访问量:244
  一、专栏的来历
  专栏最早出现在西方媒体的报刊上,关于它故事要从报纸的排版说起。
  最早的报纸在版式上比较简单,就是从左到右地阅读,读完一行就换行,从下一行的最左边重新开始读。你想象一下,一张大报纸,文章都是一行一行从报纸最左边排到最右边,你看完一行找下一行的时候,经常都找不到了,西文都是拼写文字,字又小,看得头晕,很不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报纸的排版后来就做了改进,把一整个页面分成几个纵块,就是所谓的“栏”,每两栏之间空几个字符的间距,字符当然还是从左到右地排放,但是不像以往那样排满一张报纸的宽度,而是排满在一个栏的宽度就换行,这样的话阅读起来就方便很多。
  我们今天的报纸杂志,几乎无一例外是分栏的。如果各位有使用微软办公软件Word,在“格式”菜单下,就可以选择“分栏”功能。
  这种分栏的排版方式逐渐成为习惯之后,一些报纸在其固定页面的固定位置,会连续性地刊载一些关于某主题的文章。久而久之,这类文章就被叫做“column”——专栏。我觉得这个中译还是很有水准的,专栏,就是专门弄几个栏,只放某类文章。那么很自然,那些专门为这些专栏供稿的作家,就成为传说中的专栏作家了。
  这就是专栏的来历。

  二、专栏的分类
  对专栏进行分类,其实意义不大。我们搞专栏的,反正能写的都去插一腿就对了,你管它是哪类。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专栏不问来路。
  但一般来说呢,专栏主要按照内容进行分类的。常见的有这么几类:

  1、时事评论专栏,一般包括政论类和经济类;
  2、体育评论专栏;
  3、文艺评论专栏,书评、影评、乐评之类;
  4、散文类专栏,比如人物传记、历史故事、旅行笔记、美食介绍、城市掌故等等,种类比较繁杂;
  5、一般叙事性专栏,比如育儿故事、职场故事之类。
  6、其他专业性专栏文章,比如科普类专栏,行业分析类专栏。

  看完这个大体分类之后,诸位应该心里有个数,哪些是可以插一腿而那些是插不起来的。一般来说体育评论、经济政策和现象评论、音乐评论等评论都比较专业,你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连剽窃都不知从何窃起。所以这类专栏我们文青系的一般不搞。
  这里顺便说一下,影评也是很专业的,你们看到的,包括在什么“电影杂志”上发表的影评,那都不叫影评,那只是“电影故事评”。一般都是说,“啊,电影好啊,感人啊,我看了八百遍流了俩铅桶的泪”。这个充其量是对剧本的评价,离影评还有几光年的距离。真正的影评要求你对“镜头语言”有很深刻的理解。不过你问那些写影评的什么叫镜头语言?100个里面99个不知道。但是没关系,我们身处平庸的时代,大家都认为影评就是电影故事评,所以我们插一腿,硬说自己是写影评的,也没关系。有些人靠着讲剧透和介绍影片演员导演资料都能混成“著名影评人”,我们也可以的。不要怕,只要跟着旺达的教程走,都会吃香喝辣穿金戴银。
  而育儿故事、家庭故事这类呢,说实话不太适合你们。大家这么熟,就不玩儿虚的了,我们都很清楚文青是个什么货色,一般来说,文青,尤其是女文青,多少有点自恋型人格障碍,所以相当一部分学员都是剩女,那些出了意外提前出货的,也都是自恋的熟女,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她们的爱多半是投射在自己身上的,所以家庭故事类对于大部分文青都不怎么适合。但是到了美国,你会很奇怪,这类家庭故事类专栏非常流行,一个版上十几个人讲自己家那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我记得国内有个挺著名的经济类报纸的副刊也搞过这个,那个女专栏作家讲自己的宝宝有多可爱,或者说有多幼稚,弄几个“童言无忌”,写得不亦乐乎。我始终想不通为何美国人那么喜欢看人家的琐事,真是一个反智主义盛行的平庸时代。
  所以分析下来,我们文青系的搞专栏,应该主搞文艺评论中的书评影评,顺带搞搞散文类专栏。这类专栏好就好在它们的进入门槛很低,阿猫阿狗都能来,用经济学的术语,叫做完全自由竞争。它不需要你有什么专业知识背景或者文化修养,我见过一些人靠写“性趣”都混出来了。我们文青系的,怎么说也比那种成天往裤腰带以下部位看的人要有水准得多,我们写专栏红起来,指日可待。

  当然,专栏的分类也可以不从内容的角度,而从其他角度区分。比如从文体,可以分为议论型、叙事型和描述型专栏文;从互动方式,可分为单向交流型,和答疑型专栏;从参与度,可分为亲历型和史料型;等等分类不一而足。如前所说,分类本身的意义不大,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特别说一下答疑型专栏。答疑型文章多见于“医药卫生”类的科普文,亦有“知心姐姐”排忧解难式的胡扯文。知心姐姐或者知心大婶的文是最好写的,比如有读者来信说“老公有了小三,我该怎么办”,你根本不用管心理咨询的基本方法,也不用管对方陈述的真实性,随嘴扯就行了,该骂的骂该夸的夸,总体上往“独立自信健康开朗勇敢坚定诚实宽容”这些关键词上靠就行。当然你非要剑走偏锋标新立异,比如鼓励人家自杀——这种文章审稿肯定不会通过就是了——也是方案的一种,您随意了。不过这类专栏看人不看文,功夫在文章外,你能把自己混成该领域的名人就可以去搞,可以写一部我爱问文青之类的书。但混不出来,恐怕人家不太会带你玩。

  三、专栏的本质
  看到“本质”这么一个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中的术语,大家应该很敏锐地意识到,本小节是很重要的。不错,坦率地说,本小节是全文的关键所在,之前说那么多基本都是废话。但废话不说是不行的,因为通过这些废话,各位学员可以感受到旺达老师的博闻强记高深莫测,建立起对旺达老师的信任感。
  言简意赅,不管各位以前对专栏有什么样的看法,但是从今天开始,各位务必要统一思想,对专栏的本质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那么专栏的本质是什么呢?三个字:消费品。
  一种最普遍的误解,是将专栏文章当作是“文学创作”。其实不沾边。我们不否认好的专栏文章可以反映出作家深厚的写作功底,但专栏本身,绝对是一种消费品。一个职业的专栏作家会非常明白,他/她的专栏写作的目的只有一个:取悦读者。伴随着专栏写作市场竞争的愈加激烈,我要告诫所有的学员,判断一篇专栏的好坏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受欢迎度。
  很多新手往往会有一种幻觉,认为自己的专栏写作应当服从于自己的所谓艺术创作的原则,以及那些神叨叨的所谓“价值观上的信仰”。旺达老师在这里明确告诉,都是扯淡。最显然的就是时评类专栏,它需要的绝对不是知识与理性,而是观察那些无知的群氓读者有什么态度,然后说他们喜欢听的话就可以了。我们文青系的专栏文一样,务必不要挑战文青系的“共识”,也不要特立独行地表现出你的智商远在读者之上,你必须要有一种低调的“我就是你们”的态度,爱他们所爱,恨他们所恨。这样才会成功。比如说,作为一个文青,假设你并不喜欢张爱玲的小说,但你觉得自己有没有必要说出来?不要做傻事。
  专栏是消费品,我们阅读专栏只是为了满足一种庸俗的快餐式文化消费欲望。一篇一两千字的文章能讲出什么真知灼见?你又不是老子,弄个万把字供中国人研究两千年。大部分专栏文章都是言之无物的废话,或者是一笑就忘的小聪明,但是它很好地制造出一个幻象,或者说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符号,表征出阅读这些专栏的人都具备某种文化上的修养,然后让他们在这种自我暗示中获得虚幻的自我满足。
  读者是我们的上帝,我们就像一个厨子那样,无论食客的任何多么荒谬和恶心,我们都会带着极大的热情去满足他们。他们的愚蠢和无聊是他们自己的事情,跟我们无关,只要他们为你的破烂东西掏了钱就行。他们热爱张爱玲,那你就把张吹嘘成人类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他们热爱西洋,你就多讲讲巴洛克、哥特、巴黎和卡夫卡;他们突然又去追捧东洋,那你就把卡夫卡弄成海边的卡夫卡。诸如此类。
  真正的艺术创作是不关心读者的,创作者只服从内心的艺术准则。但我们搞专栏的不是,更准确地说我们是服务业,我们不在乎时代的平庸,不在乎编辑的媚俗,更不在乎读者的愚蠢;我们不纠正读者的任何错误,不反对他们的任何意见,不对彼此的分歧进行任何争论。我们的原则只有一个:给他们想要的。
  牢记专栏的本质:消费品。今天成功的专栏作家,无一不对这一真理有深刻的理解。如果你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那就前景黯淡,前途堪忧了。

  四、专栏的前景
  快餐化的文化消费方式,正是专栏大行于世的绝好机会,没什么好多谈的,在专栏的世界里,真正如马可·波罗当年的游记中记录的那样,遍地都是黄金。
  各位作家,今后的路怎么走,你们自己挑(让我们一起举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