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团战争最后一战指令:太极拳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0:02:09

太极拳谱  

 

目录

卷首序言

参校文献书目索引

卷一王谱:清代王宗岳太极拳谱

太极拳论

太极拳释名

十三势歌(七言二十四句)

打手歌(七言六句)

卷二武谱:清代武禹襄太极拳论

十三势行动要解

太极拳解

太极拳论要解

十三势说略

四字密诀

打手撒放

身法八要

十三势架

卷三李谱:清代李亦畲太极拳论

五字诀

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撒放密诀

敷字诀解

虚实圆解

名势白话歌(七言六十句)

卷四众谱:各家传抄太极拳经诀

太极拳经歌诀(七言四句六首)

太极拳经歌诀诠解

太极拳打手约言(四言两句)

太极拳打手要诀(四言四句)

打手身法歌(七言六句)

十三势打手歌诀(七言六句)

十三势行功心解

十三势行功心诀(三言四句)

身法十要(四言十句)

练法十要(四言十句)

太极拳十三势明目

卷五杨谱:清代杨氏传抄老谱(一)

八门五步

八门五步用功法

固有分明法

粘黏连随

顶匾丢抗

对待无病

对待用功法守中土(七言十句)

身形腰顶(七言六句)

太极图(七言十句)

太极进退不已功(七言九句)

太极上下名天地(七言八句)

太极人盘八字功(七言四句三首)

卷六杨谱:清代杨氏传抄老谱(二)

太极体用解

太极文武解

太极懂劲解

八五十三势长拳解

太极阴阳颠倒解

人身太极解

太极分文武三成解

太极下乘武事解

卷七杨谱:清代杨氏传抄老谱(三)

太极正功解

太极轻重浮沉解

附录

太极四隅解

太极平准腰顶解

太极四时五气解图

太极力气解

太极尺寸分毫解

太极膜脉筋穴解

太极字字解

太极节拿抓闭尺寸分毫解

太极补泻气力解

卷八杨谱:清代杨氏传抄老谱(四)

太极空结挫揉论

懂劲先后论

尺寸分毫在懂劲后论

口授穴之存亡论

太极指掌捶手解

大小太极解

太极刀诀(七言十五句)

四刀赞

太极枪法

十不传

卷九牛谱:牛连元转授之杨氏九诀

全体大用诀(七言五十四句)

十三字行功诀

十三字用功诀(七言十六句)

八字法诀(七言八句)

虚实诀(七言八句)

乱环诀(七言八句)

阴阳诀(七言八句)

十八在诀(四言十八句)

五字经诀(五言二十句)

六合劲

十三法

五法

八要(三言八句)

全力法(五言八句)

卷十宋谱:宋书铭传钞太极拳谱

八字歌(七言八句)

心会论(八言六句)

周身大用论(七言八句)

十六关要论

功用歌(七言四句)

授秘歌(四言八句)

用功五志

四性归原歌(七言八句)

无极歌(七言四句)

太极歌(七言四句)

卷十一陈谱:明代陈王廷拳经总歌

清代陈长兴太极拳论

拳经总歌(七言二十二句)

太极拳大要论

一理第一

二气第二

三节第三

四梢第四

五脏第五

三合第六

六进第七

身法第八

步法第九

刚柔第十

用武要言

卷十二陈谱:清末陈鑫太极拳论着(一)

太极拳经谱(四言一百六十句)

太极拳权谱(四言四十八句)

太极拳体用

太极拳缠丝法诗(四首)

打穴歌(七言四句)

杀手歌(七言四句)

总论拳手内劲刚柔歌(七言十句)

太极刚柔四言俚语(四言六句)

太极用功七言俚语(七言二十八句)

咏太极拳五言俚语(五言四十六句)

卷十三陈谱:清末陈鑫太极拳论着(二)

太极拳经论

太极拳权论

太极拳推原解

太极拳着解

太极拳用说

界限

争走要诀

太极拳缠丝精论

太极拳发蒙缠丝劲论

手十六目

擖手三十六病

学拳须知

卷十四附录:太极拳谱序跋等文献

手写自藏本太极拳谱题记

王宗岳太极拳谱跋

太极拳小序

廉让堂本太极拳谱序

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

太极拳图说自序

陈氏家乘·陈奏庭传

太极拳谱

卷首序言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数千年之前。而东汉班固(公元三二——九二年)所修撰的《汉书·艺文志》,就已记载了“兵书”类、“兵技巧”十三家的书目,如剑道、手搏、射法等等。这充分地说明,我国至迟在西汉时期已经有了武术典籍,而且是归属于兵家技艺范围的。此后,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积累了更多的武术实践经验,并提炼升华为精辟的武术理论。这无疑是祖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组成部份。

迨至近古,太极拳从中崛起,逐渐地发展成为中华武术最著名的拳种之一。由于太极拳兼具竞技、防身、健体、娱乐、表演、防病、疗疾和延年益寿等多种功用,因此,深获群众的喜爱。而太极拳的古典理论,那更是素负盛名的。也许正因为这个缘故,早在一九八五年初,经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批准,在第一批待整理的古代武术典籍书目中,就列有太极拳谱一书。

一九八五年秋,笔者接受人民体育出版社的委托,从事搜集、整理、点校本书。由兹而今,历时三年有半,方使完成这部十四卷本太极拳谱的全部整理工作。但愿它能赶上中华武术走向世界、为人类造福的大好时光,能够受到国内、国际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的普遍欢迎。同时,也期望它能够成为武术家和体育史家所喜爱的古代体育典籍之一,能够为他们所从事的太极拳术及其历史之教学与研究工作带来方便。

据我所知道,无论国内、国外,确实有不少太极拳爱好者渴求一读太极拳谱而不可得,尤其是希望能整理出版一部荟萃各家太极拳古典理论的太极拳谱,而不只是寥寥数篇。这不仅仅是读者所期望的,而且也是已故的老武术家温敬铭先生(一九〇五——一九八五)的遗愿。他生前曾多次来信,希望我能从事这一部古籍的整理工作,并认为这是繁荣武术学术和促进太极拳走向世界的一种需要,也是振兴中华武术的当务之急,当我们将这部太极拳谱奉献给国内外广大读者的时候也就借作序之机,告慰武术界所有关切和支持过这一工作的新朋故友,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这部十四卷本太极拳谱,其前十三卷,共选收各家太极拳古典理论文献一百四十篇;其末卷(即第十四卷),别选有关太极拳谱的序、跋、题记,以及有关太极拳家的行略、传记等重要文献七篇。以上总共一百四十七篇(首)。这可说自太极拳创始以来收文最多、内容最为丰富多彩的一部太极拳谱了。

一、就文章的体裁而论,全书既有阐述太极拳基本理论的论说文,又有歌诀、字诀等太极拳秘要之诀,以及古老的势架名目。

二、就文章的内容而论,全书所载古典拳论、拳诀,虽以讲论太极拳的战略、战术和技术为主,却寓有哲学、伦理学、中医学、心理学、生理学和运动力学等多种学问。对此,是可以通过实践和对照现代科学,来加以检验和判别其中的精华和糟粕的。这将为建立“太极拳学”提供传统的理论基础。至于第十四卷所收的太极拳史料,那不但是研究太极拳谱者所必读的,而且也是研究太极拳源流所必备的重要文献。

三、就太极拳各学派而论,全书有“王谱”、“杨谱”、“武谱”、“李谱”、“牛谱”、“宋谱”、“陈谱”等等。凡属各学派精粹的古典理论,本书是无不兼收并蓄和刻意搜求的。如当今民间传布较广的陈、杨、吴、孙五大学派,其各自所崇奉的古代经典著作,一般在本书中是都可以找到的。这样,在客观上就有助于学者扩展眼界,不囿于一家或一孔之见,有利于广泛地开展太极拳的学术交流,淡化和消除一些陈腐狭隘的门户观念,促进相互汲取、借鉴他派的精华,从而也有利于太极拳界的进步和团结。在学术和技艺的交流方面,似应重视“古为今用”、“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克服“唯我独尊”的思想,倡导“天下太极是一家”的精神,籍以共同为人类造福。

四、就作品的时代跨度而论,全书以清代作品为主,但也有明末清初陈王廷和清末民初陈鑫的作品。至于陈鑫的著作,因始撰于晚清,而终成于民初,既是跨朝代的,又是难以分清其某一篇究竟着于晚清还是民初的。再者,据有的武术史家考证认为:讬始于唐代人著述的“宋谱”,疑是宋书铭自着。而“宋谱”是民初才公开的,若果真是宋某自着的依讬古人之作,那很有可能是他于民初所撰写的。这样屈指计算,全书所收作品的著作年代,乃始于明末而终于民初,其时代跨度已达三百年左右,这也算得上历史悠久了。

不过,尽管这部太极拳谱收罗较广,内容繁富,说理精到,然而它毕竟是一部选本,仍虽免会有遗珠之憾。同时,作为一部古代武术典籍,限于原著者各自的文化素养,以及思想和历史的局限性,因而凡入选作品,固然具有其精华之所在,却也不免会夹杂着一些封建糟粕。对此,是必须由读者自己去分析辨别和批判对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借以达到从我国古代可宝贵的武术文化遗产中吸收营养的目的,而不是“囫囵吞枣”。古人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太极拳谱这一书名,始见于清代乾隆年间(一七三六~一七九五)山西王宗岳的著作。据考,乾隆五十六至六十年(一七九一~一七九五),王宗岳曾寄寓河南洛阳和开封一带,以教书为生。他平素酷爱武术,精通太极拳法、阴符枪法和剑法。

咸丰二年壬子(一八五二);河北永年县人武霁宇中了进士,出任河南舞阳县知县。有一天,他在舞阳县盐店偶获王宗岳所著太极拳谱。所谓“拳谱”,实即拳术理论教材。这“谱”字,当含有广义的准则与规范的意思,是一种按类或系统编成的书,但并非专指势架名目。当今民间往往把势架名目(即“拳架套路的各式动作名称及其顺序”)称作“拳谱”,但这只能说是狭义的拳谱。从王宗岳太极拳谱所收的论文、歌诀,以及后人不断增益的讲解、秘诀和插图等新内容看,也足以说明这正是广义的“太极拳谱”。时至今日,“太极拳谱”这一题名,早已成为太极拳古典理论文献荟萃的别名了。

清代王宗岳原著的太极拳谱,是经武霁宇之幼弟武禹襄之手留传下来的,特别是经过李亦畲手写本的公开传钞而广为流布的。直到现在,“王谱”的这几篇文章,仍然被太极拳家奉为经典著作,尤其是其中太极拳论一文,在历代所有的太极拳经典著作中,其评价是最高的。

自从“王谱”经传钞广为流布以后,后人就不断地在此基础上充实篇章;或作浅解,或别撰拳论,或增辑前辈太极拳家的著述。而且大都是把各自确立的谱当作秘本,不肯轻易示人或外传,即所谓“各家都有各自的太极拳谱秘本”。而依讬古人之作也往往由是而生。总之,这部十四卷本,可说是集太极拳谱“秘本”之大全了。

太极拳谱的版本情况相当复杂。在清代虽有过木板和石印本,但原本印数奇少,其所收文章篇数也是不多的。而整个清代所流传的太极拳谱,一直是以手写本为主的,并且其内容也不尽是相同的。加上辗转传钞,致使有的文字舛误几不可读。有的限于所谓“秘本”不肯轻易示人,以致其中明显的错别字竟然经历一、二百年犹得不到改正。不少错字,直到这次整理时发现,方始予以订正。

可是,即使出于同一个人手写的著作,其文字也会有出入的。如李福荫在廉让堂本《太极拳谱·序》中说:“外间钞本过多,文字间略有不同,因生疑窦,就吾质正者亦有之。……细检家藏各本,文字间亦不相同,章篇或此前而彼后,或此多而彼少。缘先伯祖(沈按:指李亦畲)精求斯技,历四十年,辑本非只一册,著述屡有删改。外间钞本因时间之不同,自难一致耳!”由是观之,同为李亦畲所手写的本子,尚且“屡有删改”、“文字间亦不相同”,那就不用说外间辗转传写的各种各色钞本了。

迨至本世纪二十年代,太极拳由北而南地风行一时。嗣后,随着各种太极拳专着的日渐增多,各刊本又大都辑录王宗岳太极拳谱等文章,因之,太极拳古典理论就开始为更多人所赏识和推崇。其中不少篇章,经过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实践检验,证明它对于提高当前太极拳械和推手、散打的技艺水平,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不仅是历史价值。尤其是为了保持和发扬太极拳的独特风格及技艺精华,那是不可不认真研读太极拳谱的。

然而上述各刊本的脱漏衍夺,以讹传讹等情况,依然是相当严重的。这首先与转辑翻刻太滥,以及校雠不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其次是转辑者的润改情况也较普遍个别的近乎全文改写,令人惊愕不已!正因为版本的情况复杂,致使整理工作显得繁重而艰巨,还走了不少弯路哩!

在整理点校的过程中,我们不惜“舍易就难”,即:不仅仅是整理王宗岳太极拳谱,而是首先物色一些权威性的或较好的本子(各本名目请详见卷首参校文献书目索引),从各家的太极拳谱中经过初步的审校,反复筛选出一百四十余篇;然后编目汇篡成书稿,再按照古籍点校通例进行整理,包括校勘,标点和写出各篇的“挍记”。

这里尚须说明几点:

(一)对于每篇文章的来源,均在“校记”中逐一交代清楚,做到有根有据。

(二)对于有关各刊本或手写本中的不同文字或句子,一般经过综合分析和相互比较,然后择善而从。凡属改正脱漏衍夺或错别字等情况,均在“校记”中加以说明。

(三)对于每首太极拳歌诀或诗文,均在其篇题下用括号标明“Ⅹ言Ⅹ句”的字样,以便于读者核实句数,这也能防止和减少在传钞时发生脱漏或串错等现象。

(四)对于前人考证或某些有过争议的问题,以及某些费解的词语,我们酌情在“校记”中作些扼要的注解。然后对于有些争议已久的问题,如:某一篇文章的作者是谁问题,究竟哪一些作品属于伪托之作问题,以及有关太极拳的创始人是谁问题,诸如此类早在这部十四卷本出版以前存在的纷纭歧见,显然是不可能通过这部书的整理点校而获得解决的。而必须是有待于日后广泛开展太极拳学术交流,作出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才有可能解决其中的若干问题。不过,当大家的手头上有了这部较系统、全面的十四卷本太极拳谱,那肯定会给共同探讨研究带来许多便利之处的。

(五)关于为什么把太极拳谱序跋等文献列为最后的第十四卷作为“附录”问题。这是因为这七篇包括序、跋、题记、传略等文章,既与太极拳谱的关系极为密切,却又不宜列作太极拳谱正文的缘故。因为这部太极拳谱的正文(即前十三卷),原则上是以太极拳术的古典理论为内容的。

近几年来,为了完成这部书的整理工作,虽然殚精竭虑,耗时费力甚大,但因限于学力,其粗疏与谬误之处,尚希海内外读者不吝指正。

沈寿一九八九年三月一日脱稿、

一九九〇年九月九日定稿于浙江省宁波市。

参校文献书目索引

(以见于本书内之先后为序)

[一]“万本”:工楷手写本,内容依次为杨氏太极拳老谱、王宗岳着太极拳谱和宋书铭传钞太极拳谱(以下简称“杨谱”、“王谱”、和“宋谱”),实是三者的合订本。因其所用的十行纸,在边框外的左下角印有“万县兴隆街裕兴昌印”九个字,故简称“万本”。“万本”全书共收有关文章七十余篇,其总书名题作太极拳功解。但从书名与内文的笔迹辨析,可判明此书名乃是后人补加的。“万本”在所辑录的“王谱”之前一行,别题“以下篇关于太极之杂集”十个字,说明辑写者似有重“杨谱”而轻“王谱”的倾向。

[二]“许本”:许龙厚(即许禹生,一八七九~一九四五)着太极拳势图解,一九二一年北京京城印书局出版。许为杨建侯(一八三九~一九一七)的学生。该书所收太极拳经一文,实即王宗岳原著太极拳论。

[三]“李本”:清代李亦畲(一八三二~一八九二)辑。近人唐豪(一八九七~一九五九)考释:廉让堂本太极拳谱。见一九六四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唐豪、顾留馨(一九〇八~一九九〇)编着太极拳研究一书第一三六~一六九页。“李本”内容包括“王谱”与武禹襄(一八一二~一八八〇)、李亦畲等人的拳论、拳诀。原谱共收文章十七篇,前有李亦畲之侄孙李福荫序。

[四]“澄本”:杨澄甫(一八八三~一九三六)着太极拳使用法,一九三一年文光印务馆出版。书内除收有王宗岳太极拳论等文章外,别有“杨谱”十余篇。

[五]“微本”:陈微明(一八八一~一九五八)着太极拳术,一九二五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所辑以“王谱”为主。陈为杨澄甫的学生,一九二五年曾在上海创设致柔拳社。

[六]“徐本”:徐致一(一八九二~一九六八)着太极拳浅说,一九二七年上海文华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徐为吴鉴泉(一八七〇~一九四二)的学生。书中所收“王谱”等数篇,系据“微谱”等书转辑。

[七]“卞本”:卞人杰着国技概论,一九三六年上海中正书局出版,一九四八年再版。

[八]“郝本”:郝和藏本,原是李亦畲于清光绪七年(一八八一)写赠其门生郝和(一八四九~一九二〇)的太极拳谱,是李亦畲在晚年用工楷缮写的三本太极拳谱之一。“郝本”封面上的原题名作王宗岳太极拳论,其下注明“后附小序并五子诀”八个字。“郝本”由郝和传给其子月如(一八七七~一九三五),月如又传子少如(一九〇八~一九八三),少如故世后,由其学生王慕吟收藏。

[九]“关本”:关葆谦所藏一九一一年“杨谱”之传钞本。

[十]“马本”:李亦畲之姨甥马印书(即马同文)之传钞本,据称钞自李亦畲缮写于同治六年(一八六七)的太极拳谱,其内容与“李本”大同小异。

[十一]“于本”:于化行着武当真传太极拳全书,一九三五年济南民众书局出版。于为杨澄甫的学生。

[十二]“炎本”:陈炎林着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一九四三年上海国光书局出版。

[十三]“图本”:吴图南(一八八五~一九八九)着太极拳,一九三一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吴图南,蒙族,原名乌拉布,为吴鉴泉和杨少侯(一八六二~一九三〇)的学生。

[十四]“子本”:陈子明(?~一九五一)着陈氏拳械汇编。陈子明为陈复元之子,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十八世。

[十五]“仪本”:河南温县陈家沟两仪堂太极拳谱传钞本。

[十六]“杨本”:杨澄甫着太极拳体用全书,一九三四年上海大东书局出版。

[十七]“少本”:郝少如编着武式太极拳,一九六三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

[十八]“启本”:李亦畲晚年写赠其胞弟李启轩的太极拳谱。

[十九]“孙本”:孙禄堂(一八六〇~一九三三)原著,孙剑云整理孙式太极拳,一九五七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孙剑云(一九一四~)为孙禄堂之女。此书实系据一九二四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孙禄堂着太极拳学一书整理改写的。

[二十]“傅本”:傅钟文(一九〇七~)演述杨式太极拳,一九六三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傅为杨澄甫的学生。

[二十一]“姚本”:姚馥春、姜容樵(一八九二~一九七四)合编太极拳讲义,一九三〇年上海武学书局出版。该书中有太极拳谱释义一章,据姜容樵称:“余与姚君馥春得钞本于汤君士林,并得汤君详细解说,其原文较世所传者多三分之一,皆太极拳之要诀。”又说:“余与姚君馥春,得乾隆时之抄本,复得光绪初年之木板书,与近世所传者大同小异,其理与法则一耳!”

[二十二]“鑫本”:陈鑫(一八四九~一九二九)着陈氏太极拳图说,原名太极拳图书讲义,又名太极拳势,原书稿写于一九〇八~一九一九年,前后历时十二年方始完成。一九三三年河南开封开明印刷局出版。陈鑫字品三,陈家沟陈氏十六世。本书系后人据陈鑫遗稿编辑订补出版的,陈鑫所写的原书题名无“陈氏”二字。书稿编辑者为陈鑫之胞侄陈雪元、陈春元,参订者为陈鑫之孙女陈淑贞和孙子陈金鳌、陈绍栋,订补者杜育万、王圆白。又据顾留馨所撰陈鑫传说:“一九三〇年冬末,唐豪约陈子明去陈家沟搜集太极拳史料,见其(校者按:指陈鑫)遗稿而善之。一九三一年春初,向河南国术馆馆长关百益建议购其书,关氏遂集资七百元向椿元(校者按:即陈春元)购得一本,交开封开明书局于一九三三年出版,线装四册。”(见唐豪、顾留馨编着太极拳研究第一九三页。)

[二十三]“沈本”:沈家祯(一八九一~一九七二)从杨澄甫老师处抄来的太极拳谱,据称共有四十三篇论文,是由杨禄禅(一七九九~一八七二,即杨露禅,以下同)传下来的,其中有王宗岳太极拳论,也有十三势行工心解。原书名题为王宗岳太极拳谱。顾留馨选录“沈本”十四篇,将其辑入太极拳研究一书中(见该书第一七四~一七九页),并加上“杨澄甫传钞太极拳谱”的标题。

[二十四]“佑本”:见于吴公藻(一八九九~一九八三)编太极拳讲义中第三十七~八十一页的杨氏太极拳老谱钞本的影印件,共计四十篇。封面盖有吴鉴泉和吴爱仁堂等印章,书名题作太极法说。封二有吴公藻的题记:“此书乃先祖吴全佑府君拜门后由班侯老师所授,是于端芳亲王府内抄本,在我家已一百多年,公藻在童年时即保存到如今。吴公藻识。”一九八五年,上海书店据一九三六年上海鉴泉太极拳社初版重印吴公藻编太极拳讲义一书时,在出版说明中谈到:“吴式太极拳是吴全佑从学于杨班侯(一八三七~一八九二),而传其子吴鉴泉经过改编而成的。……一九三五年,吴公藻曾有太极拳讲义一书出版,文字简要而于太极拳要义阐发详尽,久已遐迩武林。近年又于香港再版,名吴家太极拳,后增附杨班侯传吴全佑之手抄秘本并吴鉴泉、公仪父子拳照。今搜得旧本,并以手抄秘本、吴氏父子拳照合并影印。读者得此一篇,犹如亲承吴氏传授,拳艺定可骤进”云云。由此说明“杨班侯传吴全佑之手抄秘本”(即“佑本”),乃是近年在香港再版时增附的。全佑(一八三四~一九〇二),满族,河北大兴县人,其子吴鉴泉原名艾绅(一九八四年版体育词典作“爱绅”),在辛亥革命后始从汉姓“吴”,这说明“吴全佑”只是后人对他的称呼而已。鉴泉有二子,长子公仪,次子公藻。“佑本”因与“万本”之“杨谱”同出一源,故文字出入不大。

[二十五]“钟本”:傅钟文示范、蔡龙云(一九二八~)编写太极刀,一九五九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

[二十六]“顾本”:唐豪、顾留馨编着太极拳研究,一九六四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该书纳入唐豪考释“李本”,余均为顾氏编着。书中所辑除上述“李本”、“沈本”外,尚有陈王廷(约一六〇〇~一六八〇)拳经总歌、陈鑫太极拳经谱和太极拳缠丝劲论,以及宋书铭传钞太极拳谱(简称“宋谱”)。“顾本”所选辑的“宋谱”仅四篇,即:十六关要论、心会要诀、八字诀、功用歌。篇后有顾氏附识,说这些文章“疑为宋书铭自着,讬始于唐人。”

[二十七]“午本”:王新午编着太极拳法实践,一九五九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系据其一九二七年出版的旧着太极拳法阐宗一书修订改写而成。王新午名华杰,为吴鉴泉、纪子修、许禹生等人的学生。

[二十八]“侠本”:吴孟侠、吴兆峰编着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一九五八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吴孟侠写于一九五七年十二月的前言中说:“作者爱好武术,尤喜太极、形意、八卦等拳。三十年前,从牛师连元学习太极拳。牛师系太极拳名家杨班侯的高足,得杨氏秘传太极拳九诀。牛师把这九个诀转授给我,珍藏多年,不肯轻易告人。一九四〇年在昆明经金一明先生介绍与同道吴志青先生相识时,一谈倾心,曾告诉他三个诀,即十三字行功诀、八字法诀和虚实诀,后于一九四三年刊入其再版的太极拳正宗一书中”云云。这说明其余六个诀是在一九五八年方始公开的。“侠本”选辑有“太极拳五个要领原文”共五篇,但未注明其来源,今一并辑入,以供研究参考。

[二十九]“志本”:吴志青(一八八七~一九四九)着太极拳正宗,一九四〇年上海大东书局出版,一九四三年再版。吴于一九一八年从学于杨澄甫。

[三十]“馨本”:顾留馨着太极拳术,一九八二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第三七一~三七九页为“郝本”照片的影印件,此照片系郝少如生前所赠。

[三十一]“祯本”:沈家祯、顾留馨编着陈氏太极拳,一九六三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其中第五章陈式太极拳拳论(该书第二七四~三三一页),系顾氏从“鑫本”、“绩本”和“子明本”等书转辑或摘编的。后来在一九八二年出版的“馨本”,其第十章中陈鑫关于太极拳论着摘录一节(见该书第四〇五~四三二页),则又是从“祯本”的第五章中转录的。

[三十二]“赵本”:赵士新(一九一七~一九八八)手钞陈式太极拳理论资料。赵为陈微明之侄陈尚毅的学生。

[三十三]“绩本”:陈绩甫(一八九二~一九七二)着陈式太极拳汇宗,一九三五年南京版。绩甫名照丕,陈家沟陈氏十八世。

[三十四]“子明本”:陈子明着陈氏世传太极拳术,一九三二年上海版。

[三十五]“旺本”:陈小旺编着世传陈式太极拳,一九八五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该书附录中有太极拳十大要论与用武要言。小旺为陈发科(一八八七~一九五七)之孙,陈家沟陈氏十九世。

卷一王谱:清代王宗岳太极拳谱

太极拳论

王宗岳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去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因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尔“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足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太极拳释名

王宗岳

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分“绷”、捋、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也。

“绷”、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列”、肘、靠,即干、坤、艮、巽,四斜角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十三势歌(七言二十四句)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胸松静气腾然。

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真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字,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打手歌(七言六句)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粘随不丢顶。

卷二武谱:清代武禹襄太极拳论

十三势行功要解

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

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

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太极拳解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躯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

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黏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黏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随,乃能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乃能八面支撑。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博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能黏依,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宜曲蓄而有余。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太极拳要论

解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静犹动,视动犹静。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要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钢。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十三势说略

武禹襄

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

四字密诀

武禹襄

敷:敷者,运气于已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

盖: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

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吞: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

此四字无形无声,非懂劲后,练到极精地位者,不能知全。是以气言,能直养其气而无害,使能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矣。

打手撒放

武禹襄

掤上平声

业入声

噫上声

咳入声

呼上声

身法八要

武禹襄

涵胸,拔背;

裹裆,护肫

提顶,吊裆;

松肩,沉肘。

十三势架

李亦畲藏本

势架程序:

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势,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势,搬揽捶,如封似闭,抱虎推山,单鞭,肘底看捶,倒撵猴,白鹤亮翅,搂膝拗步,三甬背,单鞭,纭手,高探马,左右起脚,转身踢一脚,践步打捶,翻身二起,披身踢一脚蹬一脚,上步搬揽捶,如封似闭,抱虎推山,斜单鞭,野马分鬃,单鞭,玉女穿梭,单鞭,纭手,下势,更鸡独立,倒撵猴,白鹤亮翅,搂膝拗步,三甬背,单鞭,纭手,高探马,十字摆莲,上步指裆捶,上势揽雀尾,单鞭,下势,上步七星,下步跨虎,转脚摆莲,弯弓射虎,双抱捶。

十三刀

按刀,青龙出水,风卷残花,白云盖顶,背刀,迎坟鬼迷,振脚提刀,拨云望日,避刀,霸王举鼎,朝天一炷香,拖刀败势,手挥琵琶。

十三杆

掤一杆,青龙出水,童子拜观音,饿虎扑食,拦路虎,拗步,斜劈,风扫梅,中军出队,宿鸟归巢,拖杆败势,灵猫捕鼠,手挥琵琶势。

四刀

里剪腕,外剪腕,锉腕、撩腕。

四杆

平刺心窝,斜刺膀尖,下刺脚面,上刺锁项。

四枪

与四杆同。

以上刀法、枪法,务要身法不散,讲究跟劲。

卷三李谱:清代李亦畲太极拳论

五字诀

李亦畲

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意,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二曰身灵: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己入彼骨内。两手支撑,一气贯串。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劲之大小,分毫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功弥久而技弥精矣!

三曰气敛: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四曰劲整: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根,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骨。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五曰神聚: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铸,炼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变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昔人云: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金。不能引进落空,便不能四两拨千金。语甚还赅括,初学未由领悟。予加数语解之,俾有志斯技者,得所从入,庶日进有功矣。

欲引进落空,四两拨千金,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舍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欲要周身无有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沈;劲起于脚根,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于腰。上与两膊相系,下与两胯、两腿相随,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即是开。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金。

平日走架是知己工夫。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否?少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工夫,动静固是个人,仍是问已,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要于阴阳开合求之。所以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

胞弟启轩尝以球譬之:如置球于平坦,人莫可攀跻,强临其上,向前用力——后跌,向后用力——前跌。譬喻甚明,细揣其理,非“舍己从人”、“一身一家”之明证乎?得此一譬,“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理。可尽人而明矣!

撒放密诀

擎,擎起彼劲借彼力(中有“灵”字),

引,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

松,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静”字)

放,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

擎、引、松、放四字,有四不能:脚手不随者不能,身法散乱者不能,一身不成一家者不能,精神不团聚者不能。欲臻此境,须避此病;不然,虽终身由之,究莫明其精妙矣!

敷字诀解

“敷”,所谓“一言以蔽之”也。人有不习此技而获闻此诀者,无心而白于余。始而不解,及详味之,乃知“敷”者,包护周匝,“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气虽尚在自己骨裹,而意恰在彼皮裹膜外之间,所谓“气未到而意已吞”也。妙绝!妙绝!

虚实图解

实非全然站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上图)举一身而言,虽是虚实之大概,究之周身,无一处无虚实,又离不得此虚实。总要联络不断,以意使气,以气运动。非身子乱挪,手足乱换也。虚实即是开合,走架、打手着着留心,愈练愈精,功弥久,技弥巧尚矣!

各势白话歌(七言六十句)

李亦畲传抄

提顶吊裆心中悬,松肩沉肘气丹田;

裹裆护肫须下势,涵胸拔背落自然。

初势左右懒扎衣,双手推出拉单鞭。

提手上势望空看,白鹤亮翅飞上天。

搂膝拗步往前打,手挥琵琶躲旁边。

搂膝拗步重下势,手挥琵琶又一番。

上步先打迎面掌,搬拦捶儿打胸前。

如封似闭往前按,抽身抱虎去推山。

回身拉成单鞭势,肘底看捶打腰间。

倒撵猴儿重四势,白鹤亮翅到云端。

搂膝拗步须下势,收身琵琶在胸前。

按势翻身三甬背,扭颈回头拉单鞭。

纭手三下高探马,左右起脚谁敢拦。

转身一脚栽捶打,翻身二起踢破天。

披身退步伏虎势,踢脚转身紧相连。

蹬脚上步搬拦打,如封似闭手向前。

抱虎推山重下势,回头再拉斜单鞭。

野马分鬃往前进,懒扎衣服果然鲜。

回身又把单鞭拉,玉女穿梭四角全。

更拉单鞭真巧妙,纭手下势探清泉。

更鸡独立分左右,倒撵猴儿又一番。

白鹤亮翅把身长,搂膝势步在下边。

按势青龙重出水,转身复又拉单鞭。

纭手高探对心掌,十字摆莲往后翻。

指裆捶儿向下打,懒扎衣服紧相连。

再拉单鞭重下势,上步就排七星拳。

收身退步拉跨虎,转脚去打双摆连。

海底捞月须下势,弯弓射虎项朝前。

怀抱双捶谁敢进,走遍天下无人拦。

歌兮歌兮六十句,不遇知己莫轻传。

卷四众谱:各家传抄太极拳经诀

太极拳经歌诀(七言四句六首)

其一

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把裆撑,

胃音开劲两捶争,五指抓地上弯弓。

其二

举动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

左宜右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天还。

其三

拿住丹田炼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

动分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

其四

忽隐忽现进则长,一羽不加至道藏,

手慢手快皆非似,四两拨千运化良。

其五

掤捋挤按四方正,采挒肘靠斜角成。

乾坤震兑乃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

其六

极柔即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

开展紧凑乃缜密,待机而动如猫行。

太极拳经歌诀诠解

举步轻灵神内敛:举步周身要轻灵,犹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①。

莫教续断一气研: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在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间求之。

左右宜有虚实处: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意上寓下后天还: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则其根自断,必其坏之速而无疑。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

太极拳打手约言(四言两句)

要问打手,何为真谛?

顺人之势,借人之力。

太极拳打手要诀(四言四句)

筋骨要松,皮毛要攻。

节节贯串,虚灵在中。

打手身法歌(七言六句)

较技争雄莫让人,精敛神聚自听真。

被打欲跌须雀跃,巧挤逃时要合身。

拔背涵胸合太极,裹裆护肫跴五行。

学者悟透其中意,一身妙法豁然能。

十三势打手歌诀(七言六句)

形用半兮劲对五,阴阳逆从妙法存。

掤捋挤按须认真,采挒肘靠就屈伸。

进退顾盼与中定,粘连黏随虚实分。

手足相随腰腿整,引进落空妙入神。

十三势行功心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鹘,神入扑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从人借,劲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缜密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在意则灵。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似车轴。

十三势行功心诀(三言四句)

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

身法十要(四言十句)

提起精神,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肩坠肘,

气沉丹田;手与肩平,胯与膝平,尻道上提,

尾闾正中,内外相合。

练法十要(四言十句)

不用强力,以心行气;步如猫行,上下相随;

呼吸自然,一线串成;变换在腰,气行四肢;

分清虚实,圆转如意。

太极拳十三势明目

太极起势

揽雀尾

单鞭

提手上势

白鹤亮翅

搂膝拗步

手挥琵琶势

进步搬揽锤

如封似闭

十字手

抱虎归山

肘底看锤

左右倒辇猴

斜飞势

提手上势

白鹤亮翅

左搂膝拗步

海底针

山通臂

撇身锤

上步搬揽锤

揽雀尾

单鞭

左右云手

单鞭

高探马

左右分脚

转身蹬脚

左右搂膝拗步

进步栽锤

翻身二起

左右披身伏虎

回身蹬脚

双风贯耳

左蹬脚

转身右蹬脚

上步搬揽锤

如封似闭

十字手

抱虎归山

斜单鞭

左右野马分鬃

上步揽雀尾

单鞭

玉女穿梭

上步揽雀尾

单鞭

云手

单鞭下势

金鸡独立

左右倒辇猴

斜飞势

提手上势

白鹤亮翅

搂膝拗步

海底针

山通臂

白蛇吐信

上步搬揽锤

进步揽雀尾

单鞭

云手

单鞭

高探马带穿掌

转身十字腿

进步指裆锤

上势揽雀尾

单鞭下势

上步搬揽锤

如封似闭

十字手

合太极

以上太极拳名称三十七,全套七十八个姿势,完。

卷五杨谱:清代杨氏传抄老谱(一)

八门五步

掤南,捋西,挤东,按北,采西北,例东南,肘东北,靠西南——方位。

坎,离,兑,震,巽,干,坤,艮——八门。

方位八门,乃为阴阳颠倒之理。周而复始,随其所行也。总之四正四隅,不可不知矣!

夫掤、捋、挤、按是四正之手,采、列、肘、靠是四隅之手。合隅、正之手,得门、位之卦。以身分步,五行在意,支撑八面。

五行:进步火,退步水,左顾木,右盼金,定之方中土也。

夫进退为水火之步,顾盼为金木之步。以中土为枢机之轴,怀藏八卦,脚踩五行,手步八五,其数十三,出于自然十三势也。名之日:“八门五步”。

八门五步用功法

八卦五行,是人生成固有之良。必先明知觉,运动四字之本由,知觉运动得之后,而后方能懂劲,由懂劲后,自能接及神明矣!

然用功之初,要知知觉运动,虽固有之良,亦甚难得于我也。

固有分明法

盖人降生之初,目能视耳能听,鼻能闻,口能食,颜色声音香臭五味。皆天然知觉,固有之良,其手舞足蹈,于四肢之能,皆天然运动之良,思及此是人熟无因,人性近习远,失迷固有,要想还我固有,非乃武无以寻运动之根由,非乃文无以得知觉之本原,是乃运动而知觉也。

夫运而知,动而觉,不运不觉,不动不知,运极则为动,觉盛则为知,动知者易,运觉苦难,先求自已知觉运动得之于身,自能知人,要先求知人。恐失于自己,不可不知此理也,夫而后懂劲然也。

粘黏连随

粘者,提上拔高之谓也。黏者,留恋缱绻之谓也。

运者,舍己无离之谓也。随者,彼走此应之谓也。

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粘、黏、连、随不可,斯粘、黏、连、随之功夫,亦甚细矣!

顶偏丢抗

顶者,出头之谓也。匾者,不及之谓也。

丢者,离开之谓也。抗者,大过之谓也。

要知于此四字之病,不明粘黏连随,断不明知觉运动也,初学对手,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去此病,所难者粘黏连随,而下许顶偏丢抗,是所不易矣!

对待无病

顶、匾、丢、杭,失于对待也,所以为之病者,既失粘、黏、连、随,何以得知觉运动,既不知己,焉能知人,所谓对待者,不以顶、匾、丢、抗相对于人也;要以粘、黏、连、随等待于人也。能如是,不但无对待之病,知觉运动亦自然得矣,可以进于懂劲之功矣。

对待用功法守中土(七言十句)——俗名“站桩”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进退身。

棚捋挤按自四手,须费功夫得其真。

身形腰原皆可以,粘黏连随意气均。

运动知觉来相应,神是君位骨肉臣。

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

身形腰顶(七言六句)

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工夫。

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

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

太极图(七言十句)

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

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

此为动功非站定,倚身进退并比肩。

能如水磨摧急缓,云龙风虎象周旋。

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

太极进退不已功(七言九句)

棚进捋退自然理,阴阳水火相既济。

先知四手得来真,采列肘靠方可许。

四隅从此演出来,十二势架永无已。

所以因之名长拳,任君开展与收敛,千万不可离太极。

太极上下名天地(七言八句)

四手上下分天地,采列肘靠由有去。

采天靠地相应求,何患上下不既济。

若使列肘习远离,迷了乾坤遗叹惜。

此说亦明天地盘,进用肘列归人字。

太极人盘八字功(七言四句三首)

八卦正隅人字歌,十三之数不几何。

几何若是无平准,丢了腰顶气叹哦。

不断要言只两字,君臣骨肉细琢磨。

功夫内外均不断,对待数儿岂错他。

对待于人出自然,由兹往复于地天。

但求舍己无深病,上下进退永连绵。

卷六杨谱:清代杨氏传抄老谱(二)

太极体用解

理为精气神之体,精气神为身之体,身为心之用,劲力为身之用,心身有一定之主宰者,理也,精气神有一定之上宰者,意诚也,诚者,天道诚之者,人道,俱不外意念须臾之间。

要知天人同体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气,其气意之流行,精神自隐微乎理矣,夫而后言乃武乃文,乃圣乃神则得。若特以武事论之于心,身用之于劲力,仍归于道之本,也故不得独以末技云尔。

劲由于筋,力由于骨,如以持物论之,有力能执数百斤,是骨节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如以全体之有劲,似不能持几斤,是精气之内壮也,虽然若是功成后,犹有妙出于硬力者,修身体育之道有然也。

太极文武解

文者,体也,式者,用也,文功在武用于精气神也,为之体育武功得文体于心身也,为之武事。

夫文武尤有火候之谓,在放卷得其时,中体育之本也,文武使于对待之际,在蓄发,当其可者,武事之根也,故云武事,文为柔软体操也,精气神之筋劲,武事武用,刚硬武事也,心身之骨力也,文无武之预备,为之有体,无用,武无文之侣伴,为之有用无体,如独木难支,孤掌不响,不惟体育武事之功,事事诸如此理也。

文者,内理也,武者外数也,有外数无文理,必为血气之勇,失于本来面目,欺敌必败,尔有文理,无外数,徒思安静之学,未知用的采战,差微,则亡耳,自用于人,文武二字之解,岂可不解哉。

太极懂劲解

自己懂劲,接及神明,为之文成而后采战,身中之阴,七十有二,无时不然,阳得其阴,水人既济,乾坤交泰,性命葆真矣!

于人懂劲,视听之际,遇而变化,自得曲诚之妙,形着明于不劳,运动觉知也,功至此,可为攸往咸宜,无须有心之运用耳!

八五十三势长拳解

自己用功,一势一式,用成之后,合之为长,滔滔不断,周而复始,所以名长拳也,万不得有一定之架子,恐日久人于滑拳也,又恐入于硬拳也,决不可失其绵软,周身往复精神意气之本,用久自然贯通,无往不至,何坚不推也!

于人对待,四手当先,亦自八门五步而来,站四手,手手碾磨,进退四手中四手,上下四千,三才四手,由下乘长拳四手起,大开大展,炼至紧凑屈伸自由之功,则升之中上成矣。

太极阴阳颠倒解

阳:干、天、日、火、离、放、出、发、对、开、臣、肉、用、气、身、武、立命、方、呼、上、进、隅。

阴:坤、地、月、水、坎、卷、入、蓄、待、合、君、骨、体、理、心、文、尽性、圆、吸、下、退、正。

盖颠倒之理,“水、火”二字详之则可明,如火炎上,水润下者,水能使火在下而用水在上,则为颠倒,然非有法治之则不得矣!

辟如:水入鼎内,而治火之上,鼎中之水,得人以然之,不但水不能下润,藉火气水必有温时,火虽炎上,得鼎以隔之,是为有极之地,不使炎上,炎人无止息,亦不使润下之水,永渗漏,此所为水火既济之理也,颠倒之理也。

若使任其人炎上来润下,必至火水必分为二,则为火水未济也。

故云:分而为二,合之为一之理也,故云一而二,二而一,总斯理为三,天、地、人也。

明此阴阳颠倒之理,则可与言道,知道不可须臾离,则可与言人,能以人弘道,知道不远人,则可与言天地同体,上天下地,人在其中矣!

荀能参天察地,与日月合其明,与五岳四渎华朽,与四时之错行,与草木并枯荣,明鬼神之吉凶,知人事与衰,则可言乾坤为一大天地,人为一小天地也。

夫如人之身心,致知格物于天地之知能,则可言人之良知良能,若思不失固有,其功用浩然正气。直书无害攸久无疆矣!

所谓人身生成一小天地者,天也,性也。地也,命也,人也虚灵也,神也,若不明之者,焉能配天地为二乎,然非尽性立命,穷神达化之功,胡为乎来哉。

人身太极解

人之周身,心为一身之主宰,主宰“太极”也,二目为日月,即“两仪”也,头像天,足像地,人中之人及中腕,合之为“三才”也,四肢“四象”也。

肾水,心火,肝木,肺金,脾土,皆属阴,膀光水,小肠火,胆木,大肠金,胃土,皆阳矣,兹为内也,颅丁火。地合承浆水,左耳金,右耳木,两命门也,兹为外也。

神出于心,目眼为心之苗,精出于肾,脑肾为精之本,气出于肺,胆气为肺之原,视恩明心动,神流也,听思聪脑动肾,滑也。

鼻之息香臭,口之呼吸出入,水咸,木酸,土辣,火苦,金甜及言语声音,木毫,火焦,金润,土翁,水漂,鼻息,口吸呼之味,皆气之往来,肺之门户,肝胆巽震之风雷,发之声音,出入五味,此言口,目、臭、舌、神意,使之六合,以破六欲也,此内也,手足肩膝肘胯亦使六合,以正六道也,此外也。

眼、耳、鼻、口、大小便肚脐外七窍也,喜、怒、忧、思、悲、恐、惊、内七情也,七情皆以心为主,喜心,怒肝,忧脾,悲肺、恐肾、惊胆、思小肠、怕膀胱、愁胃、虑大肠、此内也。

夫离:南正、午、火、心经;

坎:北正、子、水、肾经;

震:东正、卯、木、肝经;

兑:西正、酉、金、肺经;

干:西北隅、金、大肠化水;

坤:西南隅、土、脾化土;

巽:东南隅、胆、木化土;

艮:东北隅、胃、土化火;

此内八卦也,外八卦者,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上九下一左三右七也,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干六,兑七,艮八,离九,此九宫也。内九官亦如此。

表里者:乙肝左肋,化金通肺,甲瞻化士通脾,丁心化木中胆通肝,丙小肠化水通肾,巳脾化土通胃,戊胃化火通心,后背前胸,山泽通气,辛肺右肋化水通肾,庚大肠化金通肺,癸肾下部化火通心,壬膀胱化木通肝,此十天干之内外也,十二地支亦如此之内外也。

明斯理则可与言修身之道矣。

太极分文武三成解

盖言道者,非自修身,无由得也,然又分为三乘之修法,乘者成也,上乘即大成也,下乘即小成也,中乘即诚之者成也,法分三修,成功一也。

文修于内,武修于外,体育内也、武事外也,其修法内外表里,成功集大成,即上乘也,由体育之文而得武事之武,或由武事之武而得体育之文,即中乘也,然独知体育,不入武事,而成者,或专武事不为体育而成者,即小成也。

太极下乘武事解

太极之武事,外操柔软内含坚刚,而求柔软,柔软之于外,久而久之,自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有心之柔软也。

所难者,内要含蓄坚刚而不施,外终柔软而迎敌,以柔软而应坚刚,使坚刚尽化无有矣。

其功何以得乎,要非粘黏连随已成,自得运动知觉,方为懂劲,而后神而明之,化境极矣。

夫四两拨千斤之妙,功不及化境将何以能,是所谓懂粘运,得其视听轻灵之巧耳。

卷七杨谱:清代杨氏传抄老谱(三)

太极正功解

太极者元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元也。

太极者方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方也。

元之出入,方之进退,随方就元之往来也,方为开展,元为紧凑,方元规矩之至,其就能出此以外哉。

如此得心应手,仰高钻坚,神乎其神,见隐显微,明而且明,生生不已,欲罢不能矣!

太极轻重浮沉解

双重为病,干于填实,与沉不同也;双沉不为病,自尔腾虚,与重不一也。

双浮为病。只如漂渺,与轻不例也;双轻不为病,天然清灵,与浮不等也。

半轻半重不为病,偏轻偏重为病,半者半有着落也,所以不为病,偏者偏无着落也,所以为病,偏无着落必失方圆;半有着落,岂出方圆?

半浮半沉为病,失于不及也;偏浮偏沉,失于太过也。

半重偏重,滞而不正也;半轻偏轻,灵而不圆也。

半沉偏沉,虚而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圆也。

夫双轻不近于浮,则为轻灵;双沉不近于重,则为离虚,故曰“上手”。轻重半有着落,则为“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为“病手”。

盖内之虚灵不昧,能致于外气之清明,流行乎肢体也,若不穷研轻重浮沉之手,徒劳掘井,不及泉之叹耳!

然有方圆四正之手,表里精粗无不到,则已极大成,又何云四隅出方圆矣,所谓方而圆,圆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附录

沈家祯藏本:太极轻重浮沉解(全文)

一、双重为病,病于填实,与沉之不同也。

二、双沉不为病,自尔腾虚,与重之不一也。

三、双浮为病,病在飘渺,与轻之不例也。

四、双轻不为病,天然轻灵,与浮之不等也。

半轻半重不为病,半者,半有着落,所以不为病。偏轻偏重为病,偏者,偏无着落,所以为病。因无着落,必失方圆;半有着落,岂出方圆。

五、半浮半沉为病,失之不及也。

六、偏浮偏沉为病,失之太过也。

七、半重偏重为病,滞而不正也。

八、半轻偏轻为病,灵而不圆也。

九、半沉偏沉为病,虚而不正也。

十、半浮偏浮为病,茫而不圆也。

十一、夫双轻不近于浮,则为轻灵;双沉不近于重,则为离虚。故曰上手轻重,半有着落,则为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为病手,盖内之虚灵不昧,自然致于外,则清明在躬,流行于肢体间矣。若不穷研轻重浮沉之手,有掘井徒劳不及泉之叹。然方圆四正之手,能表里精粗无不到者,则已及大成,又何虑有四隅以出方圆乎。亦即所谓“方而圆”,“圆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太极四隅解

四正,即四方也,所谓棚、捋、挤、按也。初不知方能始圆。方圆复始之理无已,焉能出隅之手矣!缘人外之肢体,内之神气,弗得轻灵方圆四正之功,始出轻重浮沉之病,则有隅矣!

辟如:半重偏重,滞而不正,自然为采、例、肘、靠之隅手,或双重填实,亦出隅手也。病多之手,不得已以隅手扶之,而归圆中方正之手;虽然至底者,肘靠亦及此以补,其所以云尔。夫日后功夫能致上乘者,亦须获采列而仍归大中至正矣!是四隅之所用者,因失体而补缺云云。

太极平准腰顶解

顶如准,故云“顶头悬”也。两手即平左右之盘也。腰即平之根株也。“立如平准”,所谓轻重浮沉,分厘毫丝,则偏显然矣!

有准顶头悬,腰之根下株。尾闾至胸门也。

上下一条钱,全凭两手转。

变换取分亳,尺寸自己辨。

车轮两命门,一素摇又转。

心令气旗使,自然随我便。

满身轻利者,金刚罗汉炼。

对待有往来,是早或是晚。

合则放发去,不必凌霄箭。

涵养有多少,一气哈而远。

口授须秘傅,开门见中天。

太极四时五气解图

 

太极血气根本解

血为营,气为卫。血流行于肉、膜、络,气流行于骨、筋、脉。筋甲为骨之余,发、毛为血之余。血旺则发毛盛,气足则筋甲壮。故气之勇力,出于骨、皮、毛之外壮;气血之体用,出于肉、筋、甲之内壮。气以血之盈虚,血以气之消长。消长盈虚周而复始,终身用之不能尽者矣!

太极力气解

气走于膜、胳、筋、脉,力出于血、肉、皮、骨。故有力者皆外壮于皮骨,形也;有气者,是内壮于筋脉,象也。气血功于内壮,血气功于外壮。要之,明于“气血”二字之功能,自知力气之由来矣!知气力之所以然,自能用力行气之分别。行气于筋脉,用力于皮骨,大不相侔也。

太极尺寸分毫解

功夫先炼开展,后炼紧凑。开展成而得之,才讲紧凑;紧凑得成,才讲尺、寸、分、亳。

由尺住之功成,而后能寸住,分住,毫住。此所谓尺寸分毫之理也明矣!

然尺必十寸,寸必十分,分必十毫,其数在焉!故云,对待者,数也。知其数,则能得尺寸分毫也。要知其数,非秘授,而能量之者哉!

太极膜脉筋穴解

节膜、拿脉、抓筋、闭穴,此四功由尺、寸、分、毫得之后而求之。膜若节之,血不周流,脉若拿之,气难行走,筋若抓之,身无主地。穴若闭之,神昏气暗。

抓膜节之半死,申脉拿之似亡,单筋抓之劲断,死穴闭之无生。

总之,气血精神若无,身何有主也?如能节、拿、抓、闭之功,非得点传不可。

太极字字解

挫、揉、捶打于己于人,按、摩、推、拿于己于人,开、合、升、降于己于人,此十二字皆用手也。

屈、伸、动、静于己于人,起、落、急、缓于己于人,闪、还、撩、了于己于人,此十二字于己气也,于人手也。

转、换、进、退于己身人步也,顾、盼、前、后于己目也人手也,即瞻前眇后、左顾右盼也,此八字关乎神矣!

断、接、俯、仰此四字关乎意劲也。断接关乎神气也,俯仰关乎手足也。

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劲、意、神俱断,则俯仰矣!手足无着落耳!俯为一叩,仰为一反而已矣!不使叩反,非断而复接不可。

对待之字,以俯仰为重。时刻在心,身、手、足不使断之无接,则不能俯仰也!

求其断接之能,非见隐显微不可。隐微似断而未断,见显似接而未接。接接断断,断断接接,其意心、身体、神气极于隐显,又何虑不粘黏连随哉!

太极节拿抓闭尺寸分毫解

对待之功,既得尺寸分亳于手,则可量之矣。然不论节拿抓闭之手易,若节膜、拿脉、抓筋、闭穴,则难!非自尺寸分毫量之不可得也。

节,不量,由按而得膜;

拿,不量,由摩而得脉;

抓,不量,由推而得筋;

拿闭,非量而不能得穴。由尺盈而缩之寸、分、毫也。

此四者,虽有高授,然非自己功夫久者,无能贯通焉!

太极补泻气力解

补泻气力于自己难,补泻气力于人亦难。补自己者,知觉功亏则补,运动功过则泻,所以,求诸已不易也。补于人者,气过则补之,力过则泻之,此胜彼败,所由然也。

气过或泻,力过或补,其理虽亦然,其有详夫过补为之过上加过,遇泻为之缓他不及,他必更过,仍加过也。

补气泻力于人之法,均为加过于人矣。补气名曰“结气法”,泻力名曰“空力法”。

卷八杨谱:清代杨氏传抄老谱(四)

太极空结挫揉论

有挫空、挫结,有揉空、柔结之辨,挫空者,则力隅矣!挫结者,则气断矣!揉空者,则力分矣!揉结者,则气隅矣!

若结柔挫则气力反,空揉挫则力气败。结挫揉则力盛于气,力在气上矣!空挫揉则气盛于力,气过、力不及矣!挫结揉、揉结挫皆气闭于力矣!挫空揉,揉空挫,皆力凿于气矣!

总之,挫结、揉空之法,亦必由尺寸分亳量,能如是也!不然,无地之挫揉,平虚之灵结,亦何由而致于哉!

懂劲先后论

夫未懂劲之先,长出顶、偏、丢、抗之病;既懂劲之后,恐出断、接、俯、仰之病。然未懂劲,故然病亦出;劲既懂,何以出病乎?

缘劲似懂未懂之际,正在两可,断接无准矣,故出病;神明及犹不及,俯仰无着矣,亦出病。若不出断接俯仰之病,非真懂劲,弗能不出也!

胡为“真懂”?因视听无由未得其确也,知瞻眇颜盼之视觉,起落缓急之听知,闪还撩了之运觉,转换进退之动知,则为真懂劲!则能接及神明;及神明,自攸往有由矣!有由者,由于懂劲,自得屈伸动静之妙;有屈伸动静之妙,开合升降又有由矣!由屈伸动静,见入则开,遇出则合;看来则降,就去则升。夫而后才为真及神明矣!

明也,岂可日后不慎行坐卧走、饮食溺泅之功!是所为及中成、大成也哉!

尺寸分毫在懂劲后论

在懂劲先,求尺寸分毫为之小成,不过未技武事而已!所谓能尺于人者,非先懂劲也。如懂劲后神而明之,自然能量尺寸。尺寸能量,才能节、拿、抓、闭矣!

知膜、脉、筋、穴之理,要必明存亡之手;知存亡之手,要必明生死之穴。其穴之数,安可不知乎?知生死之穴数,乌可不明闭而不生乎?乌可不明闭而无生乎?是所谓二字之存亡,一闭之而已尽矣。

口授穴之存亡论

穴有存亡之穴,要非日授不可,何也?一因其难学,二因其关乎存亡,三因其人才能传。

第一、不授不忠不孝之人;

第二、不传根底不好之人;

第三、不授心术不正之人;

第四、不传卤莽灭裂之人;

第五、不传授目中无人之人;

第六、不传知礼无恩之人;

第七、不授反复无常之人;

第八、不传得易失易之人;

此须知八不传,匪人更不待言矣!

如其可以传,再口授之秘缺,传忠孝,知恩者,心气和平者,守道不失者,真以为师者,始终如一者。此五者果其有始有终、不变如一,方可将全体大用之功,授之于徒也。

明矣,于前于后,代代相继,皆如是之所传也。噫,抑亦知武事中乌有匪人哉!

太极指掌捶手解

自指下之腕上,里者为“掌”,五指之首为之“手”,五指皆为“指”;五指权里,其背为“捶”。

如其用者,按、推、掌也;拿、揉、抓、闭,俱用指也;挫、摩,手也;打,捶也。

夫捶有“搬拦”,有“指裆”,有“肘底”,有“撇身”,四捶之外有“覆捶”。掌有“搂膝”,有“换转”,有“单鞭”,有“通背”,四掌之外有“串掌”。手有“云手”,有“提手”,有“合手”,有“十字手”,四手之外有“反手”。指有“屈指”,有“伸指”,有“捏指”,有“闭指”,四指之外有“量指”,又名“尺寸指”,又名“觅穴指”。

然指有五指,有五指之用。首指为手,仍为指,故又名“手指”。其一、用之为“旋指”、“旋手”;其二、用之为根指“根手”;其三、用之为“弓指”、“弓手”;其四、用之为“中合指”,四手指之外,为“独指”、“独手”也。食指为“卞指”,为“剑指”,为“佐指”,为“粘指”。中正为“心指”,为“合指”,为“钩指”,为“抹指”。无名指为“全指”,为“环指”,为“代指”,为“扣指”。小指为“帮指”,为“补指”,为“媚指”,为“挂指”。若此之名,知之易而用之难,得日诀秘法亦不易为也。

其次,有“对掌”、“推山掌”、“射雁掌”、“晾翅掌”、“似闭指”、“拗步指”,“弯弓指”、“穿梭指”、“探马手”、“弯弓手”、“抱虎手”、“玉女手”、“跨虎手”、“通山捶”、“叶下捶”、“背反捶”、“势分捶”、“卷挫捶”。

再其次,步随身换,不出五行,则无失错矣!因其粘、连、黏、随之理,舍己从人,身随步自换。只要无五行之舛错,身形脚势出于自然,又何虑些须之病也!

大小太极解

天地为一大太极,人身为提小太极.人身为太极之体,不可不练太极之拳。本有之灵而重修之,良有以也。

人身如机器,久不磨而生锈,生锈而气血滞,多生流弊.故人欲锻炼身体者,必先练太极最相宜。

太极练法,以心行气,不用浊力,纯任自然.筋骨鲜折曲之苦,皮肤无磋磨之劳.不用力何能有力?盖太极练功,沉肩坠肘,气沉丹田.气能入丹田,为气总机关,由此分运四体百骸,以气周流全身,意到气至.练到此地位,其力不可限量唉!

此不用浊力,纯以神行,功效着唉!先师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盖此意也!

太极刀诀(七言十五句)

七星跨虎交刀势,胜挪闪展意气扬,

左顾右盼分两张,白鹤展翅五行掌;

风卷荷花叶内藏,玉女穿梭八方势,

三星开合自主张,二起脚来打虎势,

披身斜挂鸳鸯脚,顺水推舟鞭做篙,

下势三合自由招,左右分水龙门跳,

卞和携石凤回巢。吾师留下四刀赞,

口传心授不妄教。

四刀赞

斩剁、划、截割、撩腕。

太极枪法

平刺心窝,

下刺脚面,

斜刺膀尖,

上刺咽喉;

平刺心窝,

斜刺膀尖,

下刺脚面,

上刺咽喉。

一、例,

二、掷,

三、傰,

四、劈,

五、缠。

十不传

一不传外教,

二不传不知师第之道者,

三不传无德,

四不传收不住的,

五不传半途而废的,

六不传得宝忘师的,

七不传无纳履之心者,

八不传好怒好愠者,

九不传外欲太多者,

十不传匪事多端者。

卷九牛谱:牛连元转授之杨氏九诀

全体大用诀(七言五十四句)

大极拳法妙无穷,棚捋挤按雀尾生。

斜走单鞭胸膛占,回身提手把着封。

海底捞月亮翅变,挑打软肋不容情。

搂膝拗步斜中找,手掸琵琶穿化精。

贴身靠近横肘上,护中反打又称雄。

进步搬拦肋下使,如封似闭护正中。

十宇手法变不尽,抱虎归山采列成。

肘底看捶护中手,退行三把倒转肱。

坠身退走扳挽劲,斜飞着法用不空。

海底针要躬身就,扇通臂上托架功。

撇身锤打闪化式,横身前进着法成。

腕中反有闭拿法,云手二进臂上攻。

高探马上拦手剌,左右分脚手要封。

转身蹬胸腹上占,进步栽锤迎面冲。

反身白蛇吐信变,采住敌手取双瞳。

右蹬脚上软肋端,左右披身伏虎精。

上打正胸肋下用,双风贯耳看法灵。

左蹬脚踢右蹬式,回身蹬胸膝骨迎。

野马分鬃攻腋下,玉女穿梭四角封。

摇化单臂托手上,左右用法一般同。

单鞭下式顺锋入,金鸡独立占上风。

提膝上打致命处,下伤二足难留情。

十字腿法软骨断,指裆捶下靠为锋。

上步七星架手式,退步跨虎闪正中。

转身摆莲护腿进,弯弓射虎挑打胸。

加封似闭顾盼定,太极合手式完成。

全体大用意为主,体松气固神要凝。

十三字行功诀

十三字是“棚,捋,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口诀为:

棚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

搭手捋开挤掌使,敌欲还着热难逞。

按手用着似倾倒,二把采往不放松。

来势凶猛列手用,肘靠随时任意行。

进退反侧应机走,何怕敌人艺业精。

遇敌上前迫近打,顾住三前盼七星。

敌人逼近来打我,闪开正中定横中。

太极十三字中法,精意揣摩妙更生。

十三字用功诀(七言十六句)

逢手遇棚莫入盘,粘沾不离得着难。

闭棚要上采列法,二把得实急无援。

按定四正隅方变,触手即占先上先。

捋挤二法趁机使,肘靠攻在胸跟前。

遇机得势进退走,三前七星顾盼间。

周身实力意中定,听探顺化神气关。

见实不上得攻手,何日功夫是体全。

八字法诀(七言八句)

操练不按体中用,修到终期艺难精。

三换二捋一挤按,搭手遇掤莫让先。

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

避人攻守要采列,力在惊弹走螺旋。

逞势进取贴身肘,肩胯膝打靠为先。

虚实诀(七言八句)

虚虚实实神中会,虚实实虚手行功。

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

虚守实发掌中窍,中实不发艺难精。

虚实自有实虚在,实实虚虚攻不空。

乱环诀(七言八句)

乱环术法最难通,上下随合妙无穷。

陷敌深入乱环内,四两千斤着法成。

手脚齐进横竖找,掌中乱环落不空。

欲知环中法何在?发落点对即成功。

阴阳诀(七言八句)

太极阴阳少人修,吞吐开合问刚柔。

正隅收放任君走,动静变化何须愁?

生克二法随着用,闪进全在动中求。

轻重虚实怎的是?重里现轻勿稍留。

十八在诀(四言十八句)

掤在两臂,捋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

采在十指,列在两肱,肘在屈使,靠在肩胸。

进在云手,退在转肱,顾在三前,盼在七星,

定在有隙,中在得横。滞在双重,通在单轻。

虚在当守,实在必冲。

五字经诀(五言二十句)

披从侧方入,闪展无全空,担化对方力,搓磨试其功,

歉含力蓄使,粘沾不离宗,随进随退走,拘意莫放松,

拿闭敌血脉,扳挽顺势封,软非用拙力,棚臂要圆撑,

搂进圆活力,摧坚戳敌锋,掩护敌猛入,撮点致命攻,

坠走牵挽势,继续勿失空,挤他虚实现,摊开即成功。

六合劲

拧裹,钻翻,

螺旋,崩砟,

惊弹,抖搜。

十三法

掤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中);

正隅,虚实,收放,吞吐,刚柔,单双,重(轻)。

五法

进法,退法,顾法,盼法,定法。

八要(三言八句)

掤要撑,捋要轻,挤要横,按要攻;

采要实,挒要惊,肘要冲,靠要崩。

全力法(五言八句)

前足夺后足,后足站前踪。

前后成直线,五行主力攻。

打人如亲嘴,手到身要拥。

左右一面站,单臂克双功。

卷十宋谱:宋书铭传钞太极拳谱

八字歌(七言八句)

掤捋挤按世间稀,十个艺人十不知。

若能轻灵并捷便,沾粘连随俱无疑。

采挒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思。

果得沾粘连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

心会论(八言六句)

腰脊为第一之主宰,喉头为第二之主宰,心地为第三之主宰。

丹田为第一之宾辅,指掌为第二之宾辅,足掌为第三之宾辅。

周身大用论(七言八句)

一要心性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

二要遍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

三要喉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豪。

如询大用缘何得,表里精细无不到。

十六关要论

蹬之于足,行之于腿,纵之于膝,活泼于腰,

灵通于背,神贯于顶,流行于气,运之于掌;

通之于指,敛之于髓,达之于神,凝之于耳,

息之于鼻,呼吸往来于口,

浑噩一身,全体发之于毛。

功用歌(七言四句)

轻灵活泼求懂劲,阴阳既济无滞病。

若得四两拨千斤,开合鼓荡主宰定。

授秘歌(四言八句)

无形无象,忘其有己。全体透空。内外如一。

应物自然,随心所欲。西山悬磬。海阔天空。

虎吼猿鸣,锻炼阴精。水清河净。心死神活。

翻江播海,气血流动。尽性立命。神充气足。

(相传此诀为唐李道子所授)

用功五志

博学是多功夫。审问不是口问,是“听劲”。

慎思听而后留心想念。明辨生生不已。笃行如天行健。

四性归原歌(七言八句)

世人不知己之性,何能得知人之性?

物性亦如人之性,至如天地亦此性。

我赖天地以存身,天地赖我以致局。

若能先求知我性,天地授我偏独灵。

无极歌(七言四句)

无形无象无纷争,一片神行至道夸。

参透虚无根蒂固,浑浑沌沌乐无涯。

太极歌(七言四句)

太极原生无极中,混元一气感斯通。

先天逆运随机变,万象包罗易理中。

卷十一陈谱:明代陈王廷拳经总歌

清代陈长兴太极拳论

拳经总歌(七言二十二句)

陈王廷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搁横采也难敌。

钩掤逼沉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

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滚拴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

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炮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庄跟腿,

截前压后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

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

藏头盖面天下有,惯心剁胁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太极拳大要论

陈长兴

一理第一

夫物散必有统,分必有合。天地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盖一本可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于一本。拳术之学,亦不外此公例。

夫太极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于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连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

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之也,当时而动,如龙如虎,出乎尔而急如电闪;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隐如山岳。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前后左右,均无游疑抽扯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也。若火机之内攻,发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烦疑议,诚不期然而已然。

盖劲以积日而有益,功以久练而后成。观圣门一贯之学,必俟多闻强识,格物致知,方能有功。是知事无难易,功惟自进,不可躐等,不可急就;按步就序,循序渐进。夫而后百骸筋节自相贯通,上下表里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总归于一气矣!

二气第二

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常有直而无曲者矣;盖物有对待,势有回还,古今不易之理也。常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夫主于一,何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阴阳也。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呼则为阳,吸则为阴,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上升即为阳,阴气下行仍为阴,此阴阳之所以分也。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者为阳,浊者为阴,然分而言之为阴阳,浑而言之统为气。气不能无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鼻不能无呼吸,口不能无出入,而所以为对待迥还之理也。然则气分为二,而贯于一,有志于是途者,甚勿以是为拘拘焉耳。

三节第三

夫气本诸身,而身节部甚繁,若逐节论之,则有远乎拳术之宗旨,惟分为三节而论,可谓得其截法:三节上、中、下,或根、中、梢也。以一身言之;头为上节,胸为中节,腿为下节。以头面言之,额为上节,鼻为中节,口为下节;以中身言之,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以腿言之,胯为恨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以臂言之,膊为恨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以手言之,腕为根节,掌为中节,指为梢节。观于此,而足不必论矣。然则自顶至足,莫不各有三节也,要之,既莫非三节之所,即莫非着意之处,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满腔是空,下节不明,颠覆必生。由此观之,身三节部,岂可忽也?至于气之发动,要从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之而已。此固分而言之;若合而言之,则上自头顶,下至足底,四肢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为三节之有哉!又何三节中之各有三节云乎哉!

四梢第四

试于论身之外,而进论四梢。夫四梢者,身之余诸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气者亦所罕闻,然捶以由内而发外,气本诸身而发梢,气之为用,不本诸身,则虚而不实;不行于梢,则实而仍虚。梢亦可弗讲乎!若手指足特论身之梢耳!而未及梢之梢也。四梢惟何?发其一也,夫发之所系,不列于五行,无关于四体,是无足论矣,然发为血之梢,血为气之海,纵不本诸发而论气,要不可虽乎血以生气;不虽乎血,即不得不兼乎发,发欲冲冠,血梢足矣。抑舌为肉之梢,而肉为气之仁,气不能行诸肉之梢,即气无以充其气之量,故必舌欲催齿,而肉梢足矣。至于骨梢者,齿也,筋梢者,指甲也,气生于骨而联于筋,不及乎齿,即不及乎骨之梢,不及乎指甲,即不及乎筋之梢,而欲足尔者,要非齿欲斯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此,则四梢足矣。四梢足,而气自足矣,岂复有虚而不宜,实而仍虚之弊乎!

五脏第五

夫捶以言势,势以言气,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脏而生气,五脏实为性命之源,生气之本,而名为心、肝、脾、肺、肾也。心属火,而有炎上之象。肝属木,而有曲直之形。脾属土,而有敦厚之势,肺属金,而有从革之能。肾属水,而有润下之功。此及五脏之义而犹准之于气,皆有所配合焉。凡世之讲拳术者,要不能离乎斯也。其在于内胸廊为肺经之位,而肺为五脏之华;盖故肺经动,而诸脏不能不动也。两乳之中为心,而肺抱护之。肺之下膈之上,心经之位也。心为君,心火动,而相火无不奉命焉;而两乳之下,右为肝,左为脾,背之十四骨节为肾,至于腰为两背之本位,而为先天之第一,又为诸脏之根源;故肾足,则金、木、水、火、土无不各显生机焉。此论五脏之部位也。然五脏之存乎内者,各有定位,而见于身者,亦有专属,但地位甚多,难以尽述,大约身之所系,中者属心,窝者属肺,骨之露处属肾,筋之联处属肝,肉之厚处属碑,想其意,心如猛,肝如箭,脾之力大甚无穷,肺经之位最灵变,肾气之动快如风,是在当局者自为体验,而非笔墨所能尽罄者也。

三合第六

五脏既明,再论三合,夫所谓三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台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也。若以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胯相合,右肩与左亦然。以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孰非外合。心与目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执非内合。然此特从变而言之也。总之。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脏百骸悉在其中矣。

六进第七

夫发手击敌,全赖身法之助,身法维何?纵、横、高、低、进、退、反、侧而已。纵,则放其势,一往而不返。横,则理其力,开拓而莫阻。高,则扬其身,而身有增长之意。低,则抑其身,而身有攒促之形。当进则进,弹其力而勇往直前。当退则退,速其气而回转扶势。至于反身顾后,后即前也。侧顾左右,左右恶敢当我哉。而要非拘拘焉而为之也。察夫人之强弱,运乎己之机关,有忽纵而忽横,纵横因势而变迁,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底,高底随时以转移,岂可执一而论。时而宜进不可退,退以馁其气。时而宜退,即以退,退以鼓其进。是进固进也,即退亦实以助其进。若反身顾后。而后不觉其为后。侧顾左右,而左右不觉其为左右。总之:现在眼,变化在心,而握其要者,则本诸身。身而前,则四体不命而行矣。身而怯,则百骸莫不冥然而处矣。身法顾可置而不论乎。

身法第八

夫发手击敌,全赖身法之助,身法维何?纵、横、高、低、进、退、反、侧而已。纵,则放其势,一往而不返。横,则理其力,开拓而莫阻。高,则扬其身,而身有增长之意。低,则抑其身,而身有攒促之形。当进则进,弹其力而勇往直前。当退则退,速其气而回转扶势。至于反身顾后,后即前也。侧顾左右,左右恶敢当我哉。而要非拘拘焉而为之也。察夫人之强弱,运乎己之机关,有忽纵而忽横,纵横因势而变迁,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底,高底随时以转移,岂可执一而论。时而宜进不可退,退以馁其气。时而宜退,即以退,退以鼓其进。是进固进也,即退亦实以助其进。若反身顾后。而后不觉其为后。侧顾左右,而左右不觉其为左右。总之:现在眼,变化在心,而握其要者,则本诸身。身而前,则四体不命而行矣。身而怯,则百骸莫不冥然而处矣。身法顾可置而不论乎。

步法第九

今夫四肢百骸主于动,而实运以步;步者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以故应战,对战,本诸身。而所以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随机应变在于手。而所以为手之转移者,又在于步。进退反侧,非步何以作鼓动之机,抑扬伸缩,非步何以示变化之妙。即谓观察在眼,变化在心,而转变抹角,千变万化,不至穷迫者,何莫非步之司命,而要非勉强可致之也。动作出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身欲动而步以为之周旋,手将动而步亦早为之催迫,不期然而已然,莫之驱而若驱,所谓上欲动而下自随之,其斯之谓欤!且步分前后,有定位者,步也。无定位者,亦步也。如前步进,而后步亦随之,前后自有定位也。若前步作后步,后步作前步,更以前步作后步之前步,后步作前步之后步,前后亦自有定位矣。总之:捶以论势而握要者步也。活与不活,在于步,灵与不灵亦在于步。步之为用大矣哉!

刚柔第十

夫拳术之为用,气与势而已矣。然而气有强弱,势分刚柔,气强者取乎势之刚,气弱者取乎势之柔,刚者以千钧之力而扼百钧,柔者以百钧之力而破千钧,尚力尚巧,刚柔之所以分也。然刚柔既分,而发用亦自有别,四肢发动,气行谙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于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还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折,空,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

用武要言

陈长兴

要诀云:捶自心出。拳随意发,总要知己知彼,随机应变。

心气一发,四肢皆动,足起有地,动转有位,或粘而游,或连而随,或腾而闪,或折而空,或而,或挤而捺。

拳打五尺以内,三尺以外,远不发肘,近不发手,无论前后左右,一步一捶,遇敌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

拳术如战术,击其无备,袭其不意,乘击而袭,乘袭而击,虚而实之,实而虚之,避实击虚,取本求末。出遇众围,如生龙活虎之状,逢击单敌,以巨炮直轰之势。

上、中、下一气把定,身手足规距绳束,手不向空起,亦不向空落,精敏神巧全在活。

古人云:能去,能就,能刚,能柔,能进,能退,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渺如四海,眩耀如三光,察来势之机会,揣敌人之短长,静以待动,动以处静,然后可言拳术也。

揣敌人之短长,静以待动,动以处静,然后可言拳术也。

要诀云: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

战斗篇云:击手勇猛,不当击梢,迎面取中堂,抢上抢下势如虎,类似鹰鹤下鸡场;翻江拨海不须忙,单凤朝阳最为强;云背日月天交地,武艺相争见短长。

要诀云:发步进入须进身,身手齐到是为真,法中有诀从何取,介开其理妙如神。

古有闪、进、打、顾之法:何为闪,何为进,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何为打,何为顾,顾即打,打即顾,发手便是。

古人云:心如火药,手如弹,灵机一动,鸟难逃。身似弓弦,手似箭,弦响鸟落显奇神。

起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合眸。袭敌如迅雷,雷发不及掩耳。

左过右来,右过左来。手从心内发,落向前落。力从足上起,足起犹火作。

上左须进右,上右须进左,发步时足根先着地,十指要爬地,步要稳当,身要庄重,去时撤手,着人成拳。上下气要均停,出入以身为主宰;不贪不歉,不即不离。拳由心发,以身催手,一肢动百骸皆随。一屈统身皆屈,一伸统身皆伸;伸要伸得尽,屈要屈得紧。如卷炮卷得紧,崩得有力。

战斗篇云:不拘提打,按打、击打、冲打、膊打、肘打、胯打、腿打、头打、手打、高打、低打、顺打、横打、进步打、退涉打、截气打、借气打、以及上下百般打法,总要一气相贯。

“出身先占巧地”,是为战斗要诀。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手把要灵,不灵则生变。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打手要狠,不狠则不济。脚手要活,不活则担险。存心要精,不精则受愚。

发身要鹰扬猛勇,泼皮胆大,机智连环。勿畏惧迟疑;如关临白马,赵临长板,神威凛凛,波开浪裂,静如山岳,动如雷发。

要诀云:人之来势,务要审察,足踢头前,拳打膊乍,侧身进步,伏身起发。足来提膝,拳来肘发,顺来横击,横来棒压,左来右接,右来左迎,远便上手,近便用肘,远便足踢,近便加膝。

拳打上风,审顾地形,手要急,足要轻,察势如猫行。心要整,目要清,身手齐到始成功。手到身不到,击敌不得妙。手到身亦到,破敌如摧草。

战斗篇云:善击者,先看步位,后下手势。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协并中心。前打一丈不为远,近打只在一寸间。

要诀云:操演时,面前如有人;对敌时,有人如无人。面前手来不见手,胸前肘来不见肘。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

心要占先,意要胜人,身要攻入,步要过人,头须仰起,胸须现起,腰须坚起,丹田须运起,自顶至足,一气相贯。

战斗篇云:胆战心寒者,必不能取胜。不能察形势者,必不能防人。

先动为师,后动为弟,能教一思进,莫教一思退。胆欲大而心欲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已。一而运乎二气,行乎三节,现乎四梢,统乎五行。时时操演,朝朝运化,始而勉强,久而自然。拳术之道学,终于此而已矣!

卷十二陈谱:清末陈鑫太极拳论着(一)

太极拳经谱(四言一百六十句)

陈鑫

太极两仪,天地阴阳;阖辟动静,柔之与刚。

屈伸往来,进退存亡;一开一合,有变有常。

虚实兼到,忽见忽藏,健顺参半,引进精详。

或收或放,忽弛忽张,错综变化,欲抑先扬。

必先有事,勿助勿忘,真积力久,质而弥光。

盈虚有象,出入无方,神以知来,智以藏往。

宾主分明,中道皇皇,经权互用,补短截长。

神龙变化,畴测汪洋?沿路缠绵,静运无慌!

肌肤骨节,处处开张,不先不后,迎送相当。

前后左右,上下四傍,转接灵敏,缓急相将。

高擎低取,如愿相偿,不滞于迹,不涉于虚。

至诚(即太极之理气)运动,擒纵由余,天机活泼,浩气流行。

佯输诈败,制胜权衡,顺来逆往,令彼莫测。

因时制宜,中藏妙诀,上行下打,断不可偏。

声东击西,左右威宣,寒往暑来,谁识其端?

千古一日,至理循环,上下相随,不可空谈。

循序渐进,仔细研究,人能受苦,终跻浑然!

至疾至迅,缠绕回旋,离形得似,何非月圆!

精练已极,极小亦圈,日中则昃,月满则亏。

敌如诈诱,不可紧追,若逾界限,势难转回。

况一失势,虽悔何追?我守我疆,不卑不亢。

九折羊肠,不可稍让;如让他人,人立我跌。

急与争锋,能上莫下,多占一分,我据形势。

一夫当关,万人失勇。沾连粘随,会神聚精。

运我虚灵,弥加整重;细腻熨帖,中权后劲。

虎笼诈诱,只为一转;来脉得势,转关何难?

实中有虚,人己相参;虚中有实,孰测机关?

不遮不架,不顶不延(迟也),不软不硬,不脱不沾。

突如其来,人莫知其所以然(只觉如风摧倒);

跌翻绝妙,灵境难以言传!

试一形容,手中有权:

宜轻则轻,斟酌无偏;宜重则重,如虎下山。

引视彼来,进由我去;来宜听真,去贵神速。

一窥其势,一觇其隙,有隙可乘,不敢不入;

失此机会,恐难再得!一点灵境,为君指出。

至于身法,原无一定;无定(虽说无定)有定,在人自用:

横竖颠倒,立坐卧挺,前俯后仰,奇正相生;

回旋倚侧,攒跃皆中(皆有中气,放收宰乎其中),千变万化,难绘其形。

气不离理,一言可罄:开合虚实,即为拳经。

用力日久,豁然贯通;日新不已,自臻神圣。

浑然无迹,妙手空空,若有鬼神,助我虚灵;

岂知我心,只守一敬!

太极拳权谱(四言四十八句)

中气贯足,精神百倍。临阵交战,切忌先进。

如不得已,浅尝带引。静以待动,坚我壁垒。

堂堂之阵,整整之旗。有备无患,让彼偷营。

一引一进,奇正相生。佯输诈败,反败为功。

一引即进,转进如风。进至七分,疾速停顿。

兵行诡计,严防后侵。前后左右,俱要留心。

进步莫迟,不直不遂。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忽上忽下,或顺或逆。日光普照,不落边际。

我进撃人,令其不防。彼若能防,必非妙方。

大将临敌,无处不慎。任他围绕,一齐并进。

斩将搴旗,霸王之真。太极至理,一言难尽。

阴阳变化,存乎其人。稍涉虚伪,妙理难寻。

太极拳体用

太极拳体

太极拳之道,“开合”二字尽之;一阴一阳之谓拳,其妙处全在互为其根。

太极拳用(四言十六句)

拳之运动,惟柔与刚:

彼以刚来,我以柔往;

彼以柔来,全在称量。以我手称住人之手,如秤称物;以我之心度人之心,量其上下迟速,或半路变换机势。

刚中寓柔,与人不侔;

柔中寓刚,人所难防。

运用在心,不矜不张。

中有所主,无任猖狂。

随机应变,终不惊慌!

太极拳缠丝法诗(四首)

作者:陈鑫

其一〈七言四句〉

动则生阳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根。

果然识得环中趣,辗转随意见天真。

其二〈七言四句〉

阴阳无始又无终,来往屈伸寓化工。

此中消息真参透,圆转随意运鸿蒙。

其三〈七言四句〉

一阵清来一阵迷,连环阖辟赖撕提。

理经叁昧方才亮,灵境一片是玻璃。

其四〈五言十八句〉

理境原无尽,端由结蚁诚。叁年不窥园,壹志并神凝。

自当从良师,又宜访高朋。处处循规矩,一线启灵明。

一层深一层,层层意无穷。一开连一合,开合递相承。

有时引入胜,工欲罢不能。时习加黾勉,日上自蒸蒸。

一旦无障碍,恍然悟太空。

打穴歌(七言四句)

身似弓身劲似弦,穴如的兮手如箭。

按时发兮须忖正,千万莫要与穴偏。

杀手歌(七言四句)

上打咽喉下打阴,中间两肋并当心。

下部两臁合两膝,脑后一掌要真魂。

总论拳手内劲刚柔歌(七言十句)

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

一阴九阳跟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

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手;

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

妙手一着一太极,空空迹化归乌有。

每一势拳,往往数千言不能罄其妙,一经现身说法,甚觉其易;所难者工夫,犹难者长久工夫!谚有曰:“拳打万遍,其理自现。”信然!

太极刚柔四言俚语(四言六句)

太极阴阳,有刚有柔;刚中寓柔,柔中寓刚;

刚柔相济,运化无方。

太极用功七言俚语(七言二十八句)

“初收”转圈自然好,

未若此圈十分巧圈是周身转,不但手足而手足在外易见,故以手转言之!。

前所转圈犹嫌大,此圈转来愈觉小。

越小小到没圈时,方归太极真神妙!

人言此艺别有决,往往不肯对人表。

吾谓此艺甚无奇,自幼难以打到老;

打到老时自然悟,豁然一贯神理妙!

回头试想懒惰时,不是先知未说到。

说到未入我心中,我心反觉多烦恼。

天天说来天天忘,有心不用何时晓?

有能一日用力寻,阴阳消长自有真。

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阖在吾身。

循序渐进功夫长,日久自能闻真香。

只要功久能无间,太极随处见圆光。

此是拳中真正决,君试平心细思量。

咏太极拳五言俚语(五言四十六句)

太极理循环,相传不计年。此中有精义,动静皆无愆。

收来名为引,放出箭离弦(此二句,上句言引进落空,下句言乘机击打。)。

虎豹深山踞,蛟龙飞潭渊(上句言静,下句言动)。开合原无定(活泼泼地),屈伸势相连(却有一定)。

太极分阴阳,神龙变无方。天地为父母,摩荡柔与刚。生生原不已,奇正不寻常。

乾坤如橐钥,太极一大囊。盈虚消息故,皆在此中藏。至终复自始,一气运弛张。

有形归无迹,物我两相忘(与道为一)。太极拳中路,功夫最为先。循序无躐等,人尽自合天。

空谈皆涨墨,实运是真诠。鸢飞上戾天,鱼跃下人渊。上下皆真趣,主宰贵精研。

若问其中意,道理妙而玄。往来如昼夜,日月耀光圆。会得真妙诀,此即太极拳。

凡事都如此,不但在肘间。返真归朴后,就是活神仙。随在皆得我,太朴自神全(仍归太极)。

卷十三陈谱:清末陈鑫太极拳论着(二)

太极拳经论

自古混沌之后,一画初开,一阴阳而已。天地此阴阳,万物亦此阻阳,唯圣人能葆此阴阳。以理御气,以气行理,施之于人伦日用之间,以至仰不愧天,俯不怍人,而为天地之至人。

耍手亦是以理为主,以气行之,其用功与圣贤同。但圣贤所行者全体,此不过全体中之一端耳!鸟足贵!

虽然,由一端以恒其功,亦未始不可以即一端以窥其全体。所以,平素要得以敬为主,临场更得恭敬;平素要先养气,临场更要顺气而行。勿使有惰气参,勿使有逆气横。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机趣横生,妙理悉现,万殊一本,豁然贯通焉!不亦快哉!

今之学者,未用功而先期效,稍用力而即期成。其如孔子所谓“先难后获”何?问:工夫何以用?必如孟子所谓“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而后可。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清,访良友;理明路清而犹未能,再加终日干干之功,进而不止,日久自到。

问:得几时?小成则三年,大成则九年。至九年之候,可以观矣!抑至九年之后,自然欲罢不能,蒸蒸日上,终身无住足之地矣!

神手复起,不易吾言矣!躁心者其勉诸。

太极拳权论

天地一大运动也。星辰日月垂象于天,雷雨风云施泽于地,以及春夏秋冬递运不已,一昼一夜循环无穷者,此天地之大运动也。

圣人一大运动也。区划井田以养民生,兴立学校以全民性,以及水旱、盗贼治理有方,鳏寡孤独补助有法,此圣人之大运动也。

至于人之一身,独无运动乎?秉天地元气以生,万物皆备于我;得圣人教化以立,人人各保其天。因而以阴阳五行得于有生之初者,为一身运动之本。于是,苦心志、劳筋骨,使动静相生,阖辟互见,以至进退存亡,极穷其变,此吾身自有之运动也。

向使海内外同胞,人人简练揣摩,不惰躬修,万象森森,显呈法象;又能平心静气涵养功夫,令太极本体心领神会,豁然贯通,将见理明法备,受益无穷:在我精神强健,可久天年;在国则盗寇荡除,可守疆域。内外实用,两不蹈空。熙熙皥皥,永庆升平,岂不快哉!运动之为用,大矣哉!

虽然,犹有进,盖有形之运动,未若无形运动之为愈;而无形之运动,犹不若不运动、自运动者之为神。运动至此,亦神乎运动矣!则其运动之功,既与圣人同体,又与天地合德。浑浑穆穆,全泯迹象。亦以吾身还吾心之太极焉已耳!亦即以吾心之太极,还太极之太极焉已耳!岂复别有作用哉!妙矣哉,太极之为太极也!神矣哉,太极之为太极也!

愚妄以臆见,聊书数语,以冠其端,殊令方家之一笑云。

太极拳推原解

斯人父天母地,莫非太极阴阳之气蕴醸而生。天地固此理,三教归一亦此理,即宇宙之万事万物,又何莫非此理!况拳之一艺,焉能外此理而另有一理?此拳之所以以“太极”名也。

拳者,权也,所以权物而知其轻重者也。然其理实根乎太极,而其用不遗乎两拳。且人之一身,浑身上下都是太极,即浑身上下都是拳,不得以一拳目拳也。其枢在一心:

心主乎敬,又主乎静;

能敬而静,自葆虚灵;

天君有宰,百骸听命。

动则生阳,静则生阴,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清气上升,浊气下降,

百会中极,一体管键。

初学用功,先求伏应,

来脉转关,一气相生,

手眼为活,不可妄动。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

直养无害,充塞天地,

配义与道,端由集义,

浑灏流行,自然一气。

轻如杨花,坚如金石,

虎威比猛,鹰扬比疾。

行同乎水流,止伴乎山立。

进为人所不及知,退亦人所莫名速。

理精法密,条理缕析。

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中和元气,随意所之,

意之所向,全神贯注。

变化犹龙,人莫能测,

运用在心,此是真诀。

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内以修身,外以制敌。

临时制宜,只因素裕。

不即不离,不沾不脱,

接骨斗笋,细心揣摩,

真积力久,升堂入室。

太极拳着解

人之一身,心为主而宰乎肉,心者,谓之道心,即理心也。然理中能运动者,谓之气。其气,即阴阳五行也。然气非理无以宰,而理非气无以行,故理与气不相离而相附,此太极根无极者然也。

天之生人,即以此理,此气生于心。待其稍有知识,而理,气在人心者,浑然无迹象。然心中或由内发,或由外感,而意思生也。

当其末生,浑浑混混,一无所有。及其将生,其意微乎其微,而阴阳之理存乎其中。顺其自然之机,即心构形,仍在人心之中,即中庸所谓末发也。及其将发,而心中所构之形,呈之于外。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偏或正,全体身法无不俱备。当其末发,构形之时,看其意像什么形,即以什么命名。亦随意拾取,初无成心。是即形命名之谓:着。而每着之中,五官百骸顺其自然之势,而阴阳五行之气运乎其中,所谓: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是所谓: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此即太极拳之本。然如每着之中,必指其何者为阳?何者为阴?何者为阳中有阴?何者为阴中有阳?此言太滞,言之不胜其言;即能言,亦不无遗漏。是在学者细心揣摩,日久自捂。

前贤云: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举一反三,在学之者;不可执泥,亦不可偏狃。

太极拳用说

五行生克,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如两人交手,敌以柔来者,属阴,阴当以阳克之;属水,水当以火克之。此当然之理势也,人所易知者也。独至于拳则不然。运用纯是经中寓权,权不离经。

何言乎尔?彼以柔来者,是先以柔精听(忖也)我如何答应,而后乘机击我。我以刚应,是我正中其谋,愚莫甚也。问:该如何应答?彼以柔法听我(以胳膊听我,非以耳听也),我以柔法听彼,拳各有界,彼引我进,我只可至吾边界,不可再进。再进则失势。如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以天生大勇者论之,非为常人说法也。即为大勇,亦为涉险。问:该如何处置?如彼引吾前进,未出吾界即变为刚,是彼惧我而变柔为刚,是不如我者也。我当以柔克之。半途之中,生此变态,我仍是以柔道之引进落空者击之。如彼引我,已至吾界,是时正宜窥彼之机势,视彼之形色,度彼之魄力。如有机可乘,吾即以柔者忽变为刚击之。此之为以刚克柔,以火克水。如彼中途未变其柔,交界之际强为支架,亦宜击之。如彼引我至界,无隙可乘,彼之柔精如故,是劲敌也,对手也。不可与之相持,吾当退守看吾门户。先时我以柔进听之者,至此吾仍以柔道听之,渐转而退,仍以柔道引之使进。彼若不进,是智者也。彼若因吾引而遽进,误以我怯,冒冒然或以柔来,或中途忽以柔变为刚来,我但称住其手,徐徐引之使进,且令其不得不进。至不得势之时,彼之力尽矣,彼之智穷矣,彼之生机更迫促矣,是时,我之柔者忽变而为刚,并不费多力,一转即克之矣。是时,彼岂不知孤军深入难以取胜?然当是时,悔之不及,进不敢进,进亦败;退不敢退,退亦败;即不进不退,亦至于败。盖如士卒疲弊,辎重皆空,惟束手受缚,降服而已矣,何能为哉!击人之妙,全在于此。此之谓以柔克刚,以火克水,仍是五行生克之道也。

天一生水,水外阴而内阳,外柔而内刚,属肾。其以柔进,如水之波流旋绕,不先尚其力,用其智也。地二生火,火外阳而内阴,外刚而内柔,在人属心。水火有形而无质。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则有形有质矣。天五生土。水火势均者不相下。言以火胜水者,以火之多于水者言之耳。彼以柔进忽变而为刚者,是水之所生之木也。木阳质也。即水中之阳性因滋以成质者也。水与木本自一串,故柔变刚最易,以其形与质皆属阳也。上言以火克水,盖以火能生土,土能生金。火外明而内暗,阴性也。金,阴所成之质也。木,在人属肝。金,在人属肺。天下能克木者惟金,金与火皆阴类也。所言以刚克柔者,是以火克水,以金克木也。是以其外者言之。火性激烈,金质坚硬,心火一起,脾气动也。怒气发泄于外,有声可听,金为之也。脾气动,则我之肝与肾无不与之俱动。虽曰以刚克柔,其原实是以柔克刚。盖彼先柔而后刚,我是柔中寓刚,内文明而外柔顺,故克之。若彼先以刚来,则制之又觉易易。何言之?如人来击我,其势甚猛,我则不与之硬顶,将肱与身与步一顺身卸下,步手落彼之旁面,让过彼之风头,彼之锐气直往前冲不顾左右,且彼向前之气力,陡然转之左右,甚不容易。我则以旁击之,以我之顺力,击彼之横而无力,易乎不易?吾故曰:克刚易,克柔难。

界限

何谓界限?凡分茅胙士,设官分职,以及动静语默,莫不各有界限。一踰分,一失言,即过界。过界,即与人有干涉矣。

凡事如此,况拳乎?如人之行步,尽足可开二尺五寸,此免强为之,非天然也。天然者,随便行步,约不过尺一,二寸。上体之手,与下体之足趾齐,此即是界限。大约肐膊只展四,五分,内精只用一半,足步只开尺余。如此一身上下左右,循环周转,无不如意。

盖动不越界,如将士在本界内,山川地理,人情风俗,一一了亮于心。故进攻退守,绰有余地。一入他人界里,处处更得小心防护,稍有不密,即萌失败之机。此君子所以思不出其位也。

打拳原为保身之计。故打拳之时,如对敌人。长进愈快。然又恐启人争斗之心,故前半套多言规矩,不言其用,至后半套方始痛快言之,以示其用之法。然第可知之,不可轻试。如不获己,为保性命计,用之可也。

大约此拳是个人自耍之势,徒手空运,非有敌人在其前后左右也。自己下功夫,遍数愈多愈好,根末固而枝叶荣。况卫生保命之道。莫善于此。

学者但先难可也,至于后获,则当置之度外。不可以毫发望效之念,中分吾专心致志之功。金针己渡,学者勉旃。

争走要诀

两人交手,各怀争胜之心。彼此挤到十分九厘地位,只余一厘,分胜负蜷在此一厘地位:彼先占据,我既失败;我先占据。彼亦失败。盖得势不得势全系于此,此两人俱到山穷水尽也。

当此际者,该如之何?

曰:必先据上游。

问:如何据上游?

顶精《劲》领住中气,手略提高,居于敌手之上。身略前侵逼,迫彼不得势。力贵迅即得势。势得则手一前送,破竹不难矣!

如两人对弈,棋到局残,胜负在此一步;又如逐鹿,惟高才捷足先得之;又如两国兴兵,先夺其辎重粮草。此皆据上游监脑之法也!

故平素打拳在一起、一转,所谓“得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本试手将起之时,必先使手如何承住上势,下令割断神气血脉。即承接之后,必思:手如何得机、得势?来脉真,机势得,转关自然灵动。

能如此,他日与人交手,自能身先立于不败之地,指挥如意。来脉转关,顾可忽乎哉!

太极拳缠丝精论

太极拳,缠丝法也。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

太极拳缠丝法也。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而要莫非即引即缠,即进即缠,不能各是各着。若各是各着,非阴阳互为其根也。

世人不知,皆目为软手,是一外面视之,皆迹象也。若以神韵论之,交手之际,刚柔并用,适得其中。非久于其道者,不能澈其底蕴。

两肩亸下,两肘沉下,秀若处女见人,肆若猛虎下山。手即权衡称物,而知其轻重。

打拳之道,吾心中自有权衡,因他之进退缓急,而以吾素练之精神临之,是无形之权衡也。以无形之权衡,权有形之迹象,宜轻宜重,而以两手斟酌,适得其当,斯为妙手。

太极拳发蒙缠丝劲论

太极拳,缠法也。缠法如螺丝形运于肌肤之上,平时运动,恒用此劲,故与人交手,自然此劲行乎肌肤之上,而不自知,非久于其道不能也!

其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而要莫非以中气行乎其间,即引即进,皆阴阳互为其根之理也!

或以为软手,手软何能接物应事?若但以迹象视之,似乎不失于硬,故以为软手。

其周身规矩:顶劲上领,裆劲下去要撑圆,要合住;两肩松下,两肋沉下,两手合住,胸向前合;目不旁视,以手在前者为的;顶不可倒塌,胸中沉心静气;两膝合住劲,腰劲下去;两足常用钩劲,须前后合住劲;外面之形,秀若处女,不可带张狂气,一片幽闲之神,尽是大雅风规。

至于手中,其权衡皆本于心,物来顺应,自然合进退、缓急、轻重之宜。此太极之阴阳相停,无少偏倚,而为开合之妙用也,其为道岂浅鲜哉!

手十六目

一、较(较,是较量高低)

二、接(接,是两人手相接也)

三、沾(沾,是手与手相沾,如“沾衣欲湿杏花雨”之沾)

四、粘(粘,如胶漆之粘,是人既沾我手,不能离去)

五、因(因,是因人之来)

六、依(依,是我靠住人身)

七、连(连,是手与手相接连)

八、随(随,是随人之势以为进退)

九、引(引,是诱之使来,牵引使近于我)

十、进(进,是令人前进,不使逃去)

十一、落(落,如落成之落,詹水下滴于地;又如叶落于地)

十二、空(空,宜读去声,人来欲击我身,而落空虚之地)

十三、得(得,是我得机,得势)

十四、打(打,是机势可打,乘机打之)

十五、疾(疾,是速而又速,稍涉延迟,即不能打,机贵神速)

十六、断(断,是决断,一涉犹疑,便失机会,过此不能打矣)

擖手三十六病

一、抽(抽,是进不得势,知已将败,欲抽回身)

二、拔(拔,是拔去,拔回逃走)

三、遮(遮,是以手遮人)

四、架(架,是以胳膊架起人之手)

五、盍打(盍打,如以物盍物而打之)

六、猛撞(猛撞者,突然撞去,冒然而来,恃勇力向前硬撞,不出于自然,而欲冒然取胜)

七、躲闪(躲闪者,以身躲过人手,欲以闪赚跌人也)

八、侵凌(侵凌者,欲入人之界里而凌压之也)

九、掣(如以刀斫物)

十、搂(搂者,以手搂人之身)

十一、冒(冒者,将手冒下去)

十二、搓(搓者,如两手相搓之搓,以手肘搓敌人也)

十三、欺压(欺是洪人,压是以我手强压住人之手)

十四、挂(挂,是以手掌挂人,恐人击我)

十五、离(离,是去人之身,恐人击我)

十六、闪赚(闪赚者,是诓愚人而打之)

十七、拨(拨,是以我手硬拨人)

十八、推(推,是以手推过一旁)

十九、艰涩(艰涩,是手不熟成)

二十、生硬(生硬者,仗气打人,带生以求胜)

二十一、排(排,是排过一边)

二十二、挡(挡,是不能引,以手硬挡)

二十三、挺(挺者,硬也)

二十四、霸(霸者,以力后霸也,如霸者以力服人)

二十五、腾(腾,如以右手接入,而复以左手架住人之手,腾开右手,以击敌人)

二十六、拿(拿,如背人之节以拿人)

二十七、直(直,是太直率,无绵缠曲折之意)

二十八、实(实,是质朴太老实,则被人欺)

二十九、勾(勾,是以脚勾取)

三十、挑(挑者,从下往上挑之)

三十一、朋(朋,以硬气架起人之手,非以中气接人之手)

三十二、抵(抵,是硬以力气抵抗人)

三十三、滚(滚,恐已被伤,滚过一旁,又如圆物滚走)

三十四、跟头棍子(跟头棍是我捺小头,彼以大头打我)

三十五、偷打(偷打者,不明以打人,于人不防处偷打之)

三十六、心摊(心摊者,艺不能打人,心如贪物探取,打人必定失败)

以上三十六病,或有全犯之者,或有犯其四、五,或有犯其一、二者,有犯干处皆非成手。手到成时,无论何病,一切不犯,益以太和元气,本无乖戾故也。然则葛手将如之何?亦曰:“人以手来,我以手引之使进,令其不得势击,是之谓走;走者,引之别名。何以既名引,又名走?引者,诱之使进;走者,人来我去,不与顶势,是之谓走。然走之中,自带引进之劲(功纯者引之使进,不敢不进,进则我顺人背而擒纵在我),此是拳中妙诀,非功久不能。

学拳须知

陈鑫

一、学太极拳不可不敬。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体。心不敛束,如何能学艺!

二、学太极拳不可狂。狂则生事。不但手不可狂,即言亦不可狂。外面形迹,必带儒雅风气;不然狂于外,必失于中。

三、学太极拳不可满。满则招损。俗语云:“天外还有天。”能谦则虚心受教,人谁不乐告之以善哉!积众善以为善,善斯大矣!

四、学太极拳着着当细心揣摩。一着不揣摩,则此势机致、情理,终于茫昧。即承上启下处,尤当留心。此处不留心,则来脉不真,转关亦不灵动,一着自为一着,不能自始至终一气贯通矣!不能一气贯通,则于太和元气,终难问津!

五、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

六、学太极拳学阴阳开合而已。吾身中自有本然之阴阳开合,非教者所能增损也!复其本然,教者即止(教者教以规矩,即大中至正之理。)。

七、学太极拳虽无大用处,然当今之世,列强争雄,若无武艺,何以保存?惟取是书演而习之,于陆军步伐止齐之法,不无小补。我国苟人人演习,或遇交手仗,敌虽强盛,其奈我何!是亦保存国体之一道也!有心者,勿以刍荛之言弃之。

八、学太极拳不可借以为盗窃抢夺之资。如借以抢夺,是天夺之魄,鬼神弗佑,而况人乎?天下孰能容之!

九、学太极拳不可凌厉欺压人。一凌厉欺压,即犯众怒,罪之魁也!

卷十四附录:太极拳谱序跋等文献

手写自藏本太极拳谱题记

李亦畲

此卷予手订三本:启轩第一本,给友人郝和一本,此本系予自藏。

前数条诸公讲论精细,殆无余蕴;后又参以鄙见,反复说来,惟恐讲之不明,言之不尽。然非口授入门,虽终日诵之,不能有裨益也。

光绪辛巳年

亦畲手订

王宗岳太极拳谱跋

李亦畲

此谱得于舞阳县盐店。兼积诸家讲论,并参鄙见,有者甚属寥寥,间有一、二者,亦非全本。自宜珍而重之,切勿轻以予人。非私也,知音者少;可予者,其人更不多也。慎之!慎之!

光绪辛巳年中秋念三日

亦畲氏书

太极拳小序

李亦畲

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仅能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

予自咸丰癸丑,时年二十余,始从母舅学习此技。口授指示,不遗余力。奈予质最鲁,廿余年来,仅得皮毛。意其中更有精巧。兹仅以所得笔之于后,名曰“五子诀”,以识不忘所学云。

光绪辛巳年中秋念六日

亦畲氏谨识

廉让堂本太极拳谱序

李福荫

太极拳独为世人所推崇者何也?细审此谱,可以知之矣。?云:

“腹松气敛,心静神舒”,无不合乎养生之道,卫生之理;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气向下沉,劲起于脚根”,是将己之重心移至下部而稳立之理也。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是己之支点只要一个杠杆之理也。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两手支撑,一气贯串,以意运气,以气运身,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是全身练成一个气球,使富有弹性而易转动之理也。

“不丢不顶,随屈就伸,沾连粘随,引进落空;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是利用彼力之惯性,而使失平衡之理也。

“劲起于脚根,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骨,屈中求直,蓄而后发。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则弹性之理,而又动能与势能之理也。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力仍在先。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是以柔克刚不动声色,既合乎科学之理,而又洽乎谦逊之道。

由此观之,太极拳者,系本科学之理练己身,并于谦逊之中胜敌人,精微奥妙有如此者,其为世人所推崇,岂偶然哉。练之熟,则可以健其身;练之精,则可以通其神。惟练之熟则甚易,而练之精,则甚难耳。

先伯祖亦畬公,从武太祖舅父禹襄公习此技。先祖启轩公亦从之学,历数十年,精妙始得,各有著述。先严献南公,先叔信甫公,均得家传,日日练之,至老不懈。惟我家素以诵读为业,总未以此问世。然远近知音者,亦大有人在。求拜门下者甚众。本邑郝和,清河葛福来,均从先伯祖学。南宫马静波,清河葛顺成,均从先祖学。

光绪戊戍,西林岑旭阶太守,来守此邦,延先严、先叔授渠诸公子。时福荫年方七岁,亦从学焉。福荫除受家训外,更受教于师伯郝和。年稍长,求学异地,未能专心于此,以致无所成就,至以为憾!

近年来,习此术者甚众,于是向吾家讨秘本者有之;向福荫请教益者有之。外间抄本过多,文字间略有不同,因生疑窦,就吾质正者亦有之。各方求知之切,窃自欣慰。

细检家藏各本,文字间亦不相同,章篇或此前而彼后,或此多而彼少。缘先祖精求斯技,历四十年,辑本非只一册,著述屡有删改。外间钞本因时间之不同,自难一致耳!先伯祖最后亲笔工楷手钞共三本:一交先祖启轩公,现已残缺,一交门人郝和,现存伊子文桂手;先伯祖自留一本,现存十一叔父逊之公手。此皆完璧也!至于先伯祖屡次自编原稿,则为十叔父石泉公、十一叔父逊之公所珍藏。

今择其详尽者,厘定次第,原文之中未敢增改一字,以福荫之功夫未到,不感妄加解说也。愿世之好者,悉心研究,发扬而光大,甚幸!甚幸!

甲戌腊月廿四日

永年李福荫叙

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

武莱绪

先王父讳河清,姓武氏,字禹襄,号廉泉,永年人。性孝友,尚侠义。廪贡生,候选训导。兄弟三人:长澄清,咸丰壬子进士,河南舞阳县知县;次汝清,道光庚子进士,刑部员外郎;瞻材亮迹,并声于时,先王父其季也。

先王父博览书史,有文炳然,晃晃埒伯仲,而独摈绝于有司,未能以科名显。然以才干志行,为当道所器重。咸丰间,吕文节公贤基,肃书币邀赞戎机,以母老辞;尚书毛公昶熙、巡抚郑公元善,又皆礼辟,不就。惟日以上事慈闱,下课子孙,究心太极拳术为事。

初,道光间,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有精斯术者,急欲往学。惟时设帐京师,往返不便,使里人杨福先往学焉。

嗣后,先王父因事赴豫,便道陈家沟,又访赵堡镇陈清萍。清萍亦精是术者。研究月余,奥妙尽得。返里后,精益求精,遂神乎其技矣!尝持一杆舞之,多人围绕以水泼之,而身无湿迹。

太极拳自武当张三丰后,虽善者代不乏人,然除山石王宗岳着有论说外,其余率皆口传,鲜有著作。先王父着有太极拳解、十三总势说略;复本心得,阐出四字诀。使其中奥妙不难推求,诚是技之圣者也!

有子五人:用康,郡庠生,候选府经历;用怿,同治壬戌举人;用咸,县学生,候选鸿胪寺序班;用昭,县学生,用极,国学生。孙十五人。次孙延绪(一八五七~一九一六),光绪壬辰翰林,出宰湖北。多攻文学,未深习是术。得其术者,惟李王姑之子经纶、承纶兄弟也。

孙莱绪谨述

太极拳图说自序

陈鑫

古人云:莫为之前,虽美而弗彰;莫为之后,虽盛而弗传。此传与受之两相资者也。我陈氏自陈国支流山左派,衍河南始于河内而卜居,继于苏封而定宅。

明洪武七年,始祖讳卜,耕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曰“太极拳”。

传十三世,至我曾祖讳公兆,文兼武备。再传至我祖讳有恒,与我叔祖讳有本。我叔祖学业湛深,屡荐未中,终成廪贡;技艺精美,出类拔萃,天下智勇未有尚之者也!于是以拳术传之我先大人讳仲甡,与我先叔大人讳季甡。

我先大人与我先叔大人同乳而生,兄弟齐名,终身无怠,诣臻神化。倘非有先达传之于前,虽有后生,安能述之于后也!

我先大人名我先兄讳垚习武,命愚习文。习武者武有可观,习文者文无所就,是诚予之罪也!夫所可幸者,少小恃侧,耳闻目见。熏蒸日久,窃于是艺管窥一斑;虽未通法华三昧,而于是艺仅得枝叶,其中妙理循环,亦时觉有趣。迄今老大,已七十有余矣!苟不即吾之一知半解传述于后,不且又加一辜哉!

愚今者既恐时序迁流,迫不及待;又恐分门别户,失我真传。所以课读余暇,急力显微阐幽,纤细毕陈。自光绪戊申,以至民国己未,十有二年,其书始成。又急缮写简册,虽六月盛暑,不敢懈也!

说中所言,吾不知于前人立法之意有合万一否?而要于先大人六十年之攻苦,庶不至淹没不彰也!亦不至以祖宗十六世之家传,至我身而断绝也!愚无学问,语言之间不能道以风雅,而第以浅言俗语聊写大意。人苟不以斋东野语唾而弃之,则由升堂以至入室,上可为国家御贼寇,下可为筋骨强精神。庶宝塔圆光世世相传于弗替,岂不善哉!是书传之于家则可,传之于世,恐贻方家之一笑。

民国八年岁次己未九月九日书于木乐店训蒙学舍陈鑫序

陈氏家乘·陈奏庭传

陈鑫辑

陈奏庭,名王廷,明庠生,清入武庠。精太极拳。往山西访友,见两童子扳跌,傍有二老叟观,公亦观之,老者曰:“客欲扳跌乎?”曰:“然。”老人命一童子与之扳跌。童子遂搂公腰,亮起用膝膝公气海者。将公放下,忽老幼皆不见,天亦晚,公怅然而归。

公与登封县武举李际遇善。登封因官逼民乱,以际遇为首。公止之。当上山时,山上乱箭如雨,不能伤公;遇一敌手,公追之,三周御寨未及。李际遇事败,有蒋姓仆于公,即当日所追者。其人能百步赶兔,亦善拳者也。

公际乱世,扫荡群氛,不可胜记。然皆散亡,只遗长短句一首,其词云:

“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杀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渔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忮不求,哪管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不是神仙,谁是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