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8.0点卡回归:中医内科学(第八版上) - 神脉刘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22:56


(1).六经辩证

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太阳病证治

一、临床表现

《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

二、病理机制

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

(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屑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

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2.太阳腑证:分为二型

(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三、治则方药

1.太阳经证治法

(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3)温病:为内热津伤,《伤寒论》未出方治,个人意见:当以辛凉轻透为主,可用银翘散。

2.太阳腑证治法

(1)蓄水:系膀胱气化不行而致水气停蓄,五苓散(茯苓、猪苓、桂枝、泽泻、白术)具有化气利水的功能,故为蓄水证主方。

(2)蓄血:系瘀血不行,热结下焦,应攻瘀逐血,可根据轻重缓急,选用桃核承气汤。

3.太阳病兼证治法

(1)太阳中风兼气逆作喘,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治之。

(2)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即拘急不舒),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加葛根汤,实用葛根汤。

(3)太阳病兼热郁于内(内热,烦躁,口渴),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实用大青龙汤。

(4)太阳病内挟水饮(干呕,痰软),如表实无汗,心下有水气,证见发热恶寒无汗喘咳干呕的,治以小青龙汤。如太阳中风而水气僻积胸胁,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心下及胁部痞鞭满痛,干呕短气,表证已解的,用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大枣)攻之。

(5)太阳病兼里虚不足,如阴阳两虚心中悸而烦者,治宜以小建中汤。如气血亏乏,心力不继,脉结代,心动悸者,治以炙甘草汤。

阳明病证治

一、临床表现

《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衣,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清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阳明病,汗出多而喘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概括:凡出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证,就叫阳明病。阳明病分经证和腑证二类;阳明经证是邪在胃中的病变;阳明腑证是邪在大肠的病变。

二、病理机制

1.阳明经证:外邪入里化热,热与燥相合于胃中,以致消烁津液,出现身热、汗出、口渴引饮、脉洪大等。

2.阳明腑证:外邪人里化热,与大肠的燥热相合,以致津液被耗,燥结成实,阻滞于中,即产生潮热、谵语、便秘、腹满而痛、脉沉实等证。

三、治则方药

当其高热散漫之际,则以寒凉药清热为治,所以阳明经证主要用清法,可选用辛寒苦寒清解里热的方剂;若热与实结于大肠则以寒下药为治,急下存阴,争取时间,不使煎熬津液,所以腑证主要用下法,可选用苦寒泻下的方药。

1.阳明经证治法:阳明经证是里热蒸腾所致,表里俱热,所以治宜石膏汤。

2.阳明腑证治法:阳明腑证是邪热已与大肠糟粕搏结成实热证。治疗的目的是排除燥实,清肃里 热。由于病变有轻重缓急的不同,所以阳明腑证的治法有三个方子:调胃承气汤为泻下缓剂,是治疗腑实初起,结而未实,或津液受损以燥热为主的证候,小承气汤 是治疗腑实以痞满实为主;大承气汤是治疗腑实以痞满燥实为主。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这是一句有实践经验的中医谚语。阳明病可以转变为太阴病,也就是抗病力由强到减弱的表现,预后不良;太阴病也可以转变为阳明病,则表示抗病力由弱转强,预后佳良。

少阳病证治

一、临床表现

《伤寒论》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鞭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

概括:凡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等脉证,就叫少阳病。少阳证是邪在肝胆的病变。

二、病理机制

外邪侵犯肝胆,肝胆之气火上逆而亢,以致出现口苦、咽干、目眩。邪在胆而逆(影响)在胃,故有喜呕不欲食等消化功能失常。气机不爽即发生胸胁苦满。邪正相争,正气虚弱不能抗邪外出则往来寒热。

三、治则方药

1.少阳正治法

少阳病无太阳之表证,邪不在表,故不可发汗(若汗则耗伤津液,反使病邪内传);无阳明之里实 证,邪不在里,故不可用下法(若下则阴虚火动而易成惊);胸中无邪实,邪不在胸膈,故不能吐(若吐则伤阳成悸)。所以少阳有三禁(禁汗、禁下、禁吐)。少 阳病的治疗原则,应以和解表里为主(即不发汗的解热法),然而,少阳病多是有兼表兼里,可在和解的基础上,兼用太阳汗法,或兼用阳明下法,随证施治。

因为少阳病是邪居半表半里,有和解表里作用的小柴胡汤为少阳病的正治方。

2:少阳兼证治法

(1)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心下痞结,微呕,是少阳兼太阳病,可用柴胡桂枝汤。

(2)少阳证而复见腹满痛,郁郁微烦,心以下急,大便不通,舌苔干黄等,是少阳兼阳明里实证,用大柴胡汤。

(3)少阳病腹中拘急而痛,脉象浮1啬沉弦,是少阳病兼里气不足,先用小建中汤补虚,服药后里虚得复,而少阳病证不减,再用小柴胡汤和解之。

(4)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等,是邪热陷于少阳,水饮不化,当宜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宣饮。

(5)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身痛不可转侧,是邪入少阳正虚神浮,可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6)热气(胃热)上逆呕吐、寒邪犯胃而腹痛,是上热下寒,用黄连汤清上温中。

太阴病证治

一、临床表现

《伤寒论》说:“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

概括:临床上凡是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等证,就叫太阴病。是脾虚湿盛,病在脾经病变。

二、病理机制

寒湿内阻,损及脾阳,或寒邪直犯脾经,损及脾胃都会影响水谷的消化和排泄,寒湿邪阻运化,故时腹自痛。寒湿犯胃故呕吐。胃气呆滞故食不下。寒湿不化,脾气不升,故见自利。 

 三、治则方药

1.太阴病正治法

太阴病因属里虚寒证(脾胃虚寒,故其治疗原则,当以温法补法为主,以温中散寒为重点。如表证偏重的,先行解表;里证为急的,先治其里。《伤寒论太阴篇》没有肯定方子,我们根据里虚寒证来看,自当温里为主,特补出理中汤为太阴病主方。

2.太阴病兼变证治法

(1)既有下利腹胀满(太阴里虚证),又有身体疼痛(太阳表证),是里虚挟表,当先用理中汤温里,然后再用桂枝汤治表。

(2)表证未解,而又有腹满时痛,用桂枝加芍药汤(桂枝汤加重芍药用量),表未解挟有宿食而里实满痛,用桂枝加大黄汤。

厥阴病证治

一、临床表现 

《伤寒论》说:“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时安者,此为藏厥。”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发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概括:厥阴病在临床上可归纳为四类:

(1)上热下寒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为上热证;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下寒证。

(2)厥热胜复证:为四肢厥逆与发热交错出现。

(3)厥逆证:就是四肢厥冷,轻者不过腕踝,重者可越过肘膝。

(4)下利吐哕证:热利下重为湿热下利;下利谵语为实热下利;下利清谷为虚寒下利。干呕、吐涎沫、头痛为寒饮呕吐;呕而发热为发热呕吐;哕而腹满为里实哕逆。

二、病理机制

病至厥阴,则肝木失调,心包也受邪犯,相火上炎为热,心火不能下达为寒,所以有上热下寒;在正 邪交争中,阳胜阴衰则热多寒少;阴胜阳衰则寒多热少,所以有厥逆胜复。病邪内陷,气血紊乱,阴阳不能顺接,所以有各种厥逆证。肝胃气逆或湿热下注或实热壅 结或脾胃虚寒,所以有吐利。

三、治则方药

厥阴病为里虚而寒热错杂之症,其治法:上热下寒者,治宜寒热并用,厥阴寒证则宜温里寒,厥阴热证则宜清下热,厥多热少治宜温阳。厥少热多自愈。

1.厥阴病证治法

(1)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是寒热错杂证,治疗也当寒温并施,乌梅丸是厥阴病寒热错杂证的主方,又善治蛔厥证与厥阴久利。

(2)吐逆自利,食入即吐,气味酸臭浑浊。本证也是上热下寒,证情比较复杂,故也寒热并投。上热宜清,下寒宜温,正虚宜补,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药如方名)治之。

(3)下利不止,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脓血。邪热当清,寒邪当温,正虚当补,郁阳当宣,寒热杂呈,故用药也当温凉补散兼施,用麻黄升麻汤。

(4)利下粘腻脓血,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渴,脉数有力,是热性下利,故以大苦大寒的白头翁汤治之,有很高的疗效。

(5)血虚受寒,正气被郁,手足厥冷,脉细欲绝,当归四逆汤最为适用。

(6)干呕、吐涎沫、头痛,为寒饮呕吐,用吴茱萸汤。

2.厥阴病变证治法

(1)呕而发热,是病邪由阴转阳的佳兆;法当因势利导,用小柴胡汤和解之。

(2)下利谵语是实热下利,厥阴邪热外出,与肠胃之热相合,因燥实尚未结鞭,故只宜小承气汤缓攻之。

3.厥逆证治法

(1)下利厥逆,大汗出,身微热而恶寒,小便利,脉微欲绝,阴盛阳微,阳气有外脱之象,为寒厥证,急当扶阳抑阴,用四逆汤。

(2)口干、舌燥、烦渴引饮、小便黄赤,属热厥证,用石膏汤。

(3)肤冷、时静时烦、得食呕吐、常自吐蛔、为蛔厥,乌梅丸具有降逆止呕,温胃安蛔,故为蛔厥主方。

少阴病证治

一、临床表现

《伤寒论》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概括:少阴病是六经中最后层次和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二、病理机制

阴气不足,故脉微。阴血不足,故脉细。虚弱萎靡故但欲寐。心肾水火不济,病邪从水化寒,阴寒内盛,故出现一派寒化症状。若病邪从火化热伤阴而阴虚阳亢,则出现一派热化症状。

三、治则方药

少阴病的治疗原则,以扶阳,育阴为主法。寒化则扶阳,宜温补法;热化则育阴,宜兼清热法。少阴兼表用温经发汗法;实热内结用急下存阴法。

1.寒化证

本证是少阴病过程中较多见的,其症状是: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治疗当以回阳救逆为急务,宜四逆汤。

2.热化证

以阴虚阳亢和阴虚火热相搏二种为主:

①心烦、不得卧、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属阴虚阳亢,宜清热育阴的黄连阿胶汤。

②下利、小便不利、咳嗽、呕吐、口渴、心烦不得眠,用猪芩汤滋阴清热,分利水气。

3.少阴兼太阳表实证

发热恶寒无汗、足冷、脉反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药如方名)。

4.少阴兼阳明里实证

口燥咽干,腹胀鞭满而痛,不大便或下利清水,宜用大承气汤急 

***瘟疫真方

 作者:刘臣彬

瘟疫初起,恶寒发热,咳嗽,烦躁,头痛,目眩,两目胀痛.进一步发展,全身关节肌肉疼痛,遍身 出斑疹.手足不转动,呼吸困难,高热,神昏,谵语,乃至不治.初发病时,极是感冒,如果错误当成感冒.伤寒,一旦用麻黄.桂枝.羌活.葛根.荆芥.紫苏. 柴胡.防风.白芍.等药,错误去发汗解表,于是汗多王阳.津枯液竭,引病入里,之后口渴.大热.汗出.烦躁.脉洪,理应用白虎汤加天花粉治疗,反用焦三 仙.厚朴.大黄等药, 健脾泻下,胡乱补泻,终至不治.要明白瘟疫流行,相互传染,症状相似,逐渐加重.患病早期,先入卫分,后入气分,再侵营分,又进血 分,入侵肺卫肌表,表现发热,咳嗽,烦躁,头痛,目眩,全身关节肌肉不适,疼痛,麻木,脉必浮数,舌尖红苔白.用清热解毒之药,从卫分治,一,二剂即解. 如口渴,烦躁,大汗出,脉洪大,舌红苔白腻,黄腻,病入气分,用白虎汤加味治疗.如果烦躁,渴重,舌红苔黄,脉象弦数实大,病入营血,必须加生地,玄参, 丹皮,地骨皮,天冬,麦冬,滋阴之药.再出现口鼻流血,紫斑,神昏,谵语,舌红干裂苔黑,脉洪大滑数,弦大实数,弦大滑数,病入血分,用犀角地黄汤,白虎 汤,清瘟败毒钦,安宫丸,合起来加减化裁.

瘟疫百验方:

第一方:恶寒,发热,咳嗽,舌质略红,苔白,六脉浮数,病入卫分.清热化痰.

黄芩50克  连翘50克  桑叶25克  汉半夏25克  苦杏仁30克  薄荷25克  桔梗30克  陈皮20克  桑白皮30克  竹叶20克  木通30克  生姜30克 

 水煎服.咽疼重加牛蒡子30克  射干20克  山豆根75克.

夏天加滑石粉75克.

 咳脓血加鱼腥草30克  败酱草30克  北重楼30克.

第二方:第一方服3-4付,未愈者,必烦躁,口渴,六脉弦细而数,或数软无力,病放营分.滋阴清热.

 黄芩50克  连翘50克  竹叶30克  薏苡米75克  木通30克  生地30克  天冬30克  麦冬30克  玄参30克  川贝母20克  白茅根30克  芦根30克  白芍30克

水煎服.斑疹,身痒加地肤子30克  白鲜皮30克  徐长卿30克  紫草30克

 口渴,烦躁,汗出,脉洪大,病入气分,加生石膏120克  知母50克

 渴重者加天花粉75克  石斛75克

第三方:服第一方,第二方仍不愈者,高热,神昏,谵语,舌质红,或紫红,或红而干裂,苔黄腻或黑苔,六脉弦滑实大,伴有口鼻流血,为病入血分,当用大量滋阴药.

 生地50克  水牛角丝50克  木通30克  竹叶25克  川贝母20克  天冬30克  麦冬30克  玄参50克  白芍50克  丹皮30克  地骨皮30克  石菖蒲25克  栀子30克  连翘50克  黄芩30克  黄连30克  生石膏120克  知母40克  白茅根30克  芦根30克 

 水煎服.高热抽搐,角弓反张者,加羚羊角丝5-10克

 神昏重加人工牛黄,冰片,朱砂各3克,研细冲服

 口鼻流血,加仙鹤草100克,刘寄奴75克,侧柏叶50克

脉促加西洋参20克

忌口:水产品7天,大豆制品,小米4天.

方解:第一方:以黄芩,连翘清热解毒为君,蒲荷,竹叶,木通为臣,利水发表,使邪有出路,佐余 药止咳化痰平喘,桔梗,黄芩,蒲荷共为使,桔梗走肺,黄芩解毒,蒲荷解表.临床上可以用于一切病毒入侵,呼吸道的先驱症状,发热,流涕,鼻塞,鼻痒,咽 疼,咽痒,声哑,咳嗽,胸痛,咳脓血等症.也可以用于瘟疫的预防.

第二方:为病入营血初期,血热,脉细弱,细弦为血虚,血虚之因于邪毒所致,故数而无力,弦细而 数,因而治疗上必须考虑补血,凉血为主,臣以清热解毒,佑以伴随症状之药.因而生地,白芍,凉血生血,二冬,玄参加重凉血之力以生津,黄芩连翘为臣,解其 热,使邪有去咱,川贝润肺止咳化痰,各司其职,各某其政,万举万当.主治心悸,五心烦热,尿黄,一切病症.

 第三方:疾病后期,病入危候,主症出血,神昏,高热,血热已极,必须凉血止血,故用水牛角为 君,生地,二冬,玄参,丹皮,地骨皮,白芍为臣,止血.佐栀子,黄芩,黄连,连翘清热解毒,木通,竹叶,茅根,芦根利水,使邪出路,川贝化痰润肺止嗽,石 膏,知母清高热如冰,菖蒲开窍醒神.临床主治,血热出血诸症.

现代研究:

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流感,普通感冒,支原体肺炎,支原体尿路感染,疱疹病毒,流行性出血热,急性湿疹,斑疹,不明原因病毒感染,柯萨奇病毒,乙脑,病毒性脑炎,暴发休克型流脑,变异病毒等.只要症状相似,流行变化相同,均可参考上方,加减对症治疗.

终述:瘟疫发生,入侵机体,首先伤损肺卫,出现发热,肉疼,咳嗽,咳痰,咽疼,鼻塞,流涕等 症,其脉以浮数为主,治疗原则,主要是清热解毒,佐以伴随症壮之药,毒解病愈.这是第一阶段, 一般三到五天左右.进一步出现烦躁,口渴,发斑疹,瘙痒, 六脉细数,舌质红,为邪伤营血,血虚发热,治疗原则,主要是凉血补血,佐以伴随症状之药,这是第二阶段.再发展出现出血现象,发斑,神昏,谵语,血热已 极,血热妄行,为伤血分,即有血热,又兼毒盛,治疗原则,主要是凉血止血,醒神开窍,养血解毒,为第三阶段.

说明:这是我国真正流行瘟疫的方.除治瘟疫,还可以用于很多疾病.这又是我国清末以前中医预防瘟疫的科研成果.是我收藏的

 

一.感冒

1.风寒证: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不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羌活、柴胡、薄荷、枳壳、前胡、桔梗、独活、川芎、茯苓、甘草)

2.风热证:鼻塞喷嚏,流稠涕,发热或高热,微恶风,汗出口干,咽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银翘散(金银花、连翘、荆芥、薄荷、豆豉、芦根、牛蒡子、生甘草)

3.暑温证: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新加香薷饮(香薷、银花、连翘、厚朴、扁豆)

4.表寒里热证: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双解汤(麻黄、防风、荆芥、薄荷、黄芩、栀子、连翘、生石膏、桔梗)

5.时行感冒:高热,全身症状较重

——银花、连翘、板蓝根、黄芩、柴胡、生石膏、知母、贯众

6.气虚感冒:恶寒较重,或发热,热势不高,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倦怠乏力,咳嗽咯痰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浮。

——参苏饮(人参、甘草、茯苓、苏叶、葛根、半夏、陈皮、前胡、桔梗、木香、枳壳、生姜、大枣)

7.阴虚外感:身热,手足心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鼻塞流涕,舌红少津,脉细数。

——加减葳蕤汤(白薇、玉竹、葱白、薄荷、桔梗、豆豉、甘草、大枣)

*** 感冒反复发作

 作者:刘臣彬

 

 

感冒反复发作,流涕,咽痛,咽痒,头项强痛,脉浮细而缓,祖师爷用桂枝汤。

桂枝25克 白芍25克 甘草15克生姜3片 大枣3枚(掰开)

水煎服。

服桂枝汤反烦不解,刺风池、风府。再服桂枝汤。

 近代人认为:卫气不与营气和,卫表不固,用玉屏风散,补气固表。

防风25克 黄芪150克 白术15克

水煎服。

按:脉细说明血气不足,脉浮说明病在表——太阳经,肺,卫。缓者为风。所以,临床患者其实先有气血不足,为本,后又感外邪,为标。本虚气血不足,临床分:“阴虚、阳虚”。阴虚用地骨皮饮。阳虚用八珍、十全。补益气血,气血隆盛,百病不生。

地骨皮饮:舌尖略红,脉象虚数,细软无力,反复感冒,为阴虚合并外感,加板蓝根治疗。

生地30克 白芍30克 当归25克川芎25克 地骨皮25克 牡丹皮25克 板蓝根30克

水煎服。补血需要25天以上,否则不能补全,还是发病。有钱的人,可以加15克西洋参。咽喉发痒加防风、荆芥各25克。肺热咳嗽加黄芩50克 、鱼腥草30克败酱草30克 ,重者--脉滑数加马兜铃20克。

八珍汤:气虚,表现气短,乏力,困倦;血虚,表现心悸,气短,胸闷,手足麻木不温。六脉细、弱、微、细缓。或者,沉细而迟。前为气血不足,后为有寒--阳虚。

气血不足用八珍:

人参15克 白术15克 茯苓15克甘草15克 熟地25克 白芍25克当归25克 川芎25克

水煎服。最少不能少于30天,最好45天以上,气血才能补足。

气血不足兼阳虚,用十全大补汤:

人参15克 白术15克 茯苓15克甘草15克 熟地25克 白芍25克当归25克 川芎25克 桂枝20克黄芪120克

水煎服。最少不能少于30天,最好45天以上,气血才能补足。

如果兼有肾虚,六脉沉细,尺部脉弱,用右归饮合十全。

 

人参15克 白术15克 茯苓15克甘草15克 熟地40克 白芍25克当归25克 川芎25克  肉桂10克 黄芪120克 附子15克 山芋15克 山药15克  杜仲炭20克 枸杞子25克

水煎服。最少不能少于30天,最好45天以上,气血才能补足。

西医认为:反复过敏,咽喉发痒,或者全身起红疹,加防风75克 荆芥穗25克。

全身发痒很重,诸药不能缓解。加地肤子30克 白藓皮30克 徐长卿30克。

***   预防感冒方

组成:金银花25克 连翘25克 紫草15克板蓝根75克 黄芩75克 甘草25克

 

水煎服。

作用机理:清热解毒,化痰止咳。主治各种感冒,及感冒初期,发热,或不发热,鼻塞,流涕,咽喉痛,扁桃体红肿,上有脓斑,咳嗽。无论寒热皆可运用。无病可以预防。可以集体预防用。

2方:清热止嗽,主治热咳,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咳嗽。舌尖红,脉滑数。也可以预防感冒,大家同时服用。

板蓝根75克  黄芩75克甘草50克 冰糖150克

 

水煎服

 

 

 

二.外感发热

1.卫表证: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身疼痛,咳嗽,或恶寒甚而无汗,或口干咽痛,或身重脘闷,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羌活、柴胡、薄荷、枳壳、前胡、桔梗、独活、川芎、茯苓、甘草)、银翘散(金银花、连翘、荆芥、薄荷、豆豉、芦根、牛蒡子、生甘草)

2.肺热证:壮热,咳嗽或喘促,痰黄稠或痰中带黄,胸痛,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

——麻杏石甘汤(麻黄,生石膏,杏仁,甘草)+黄芩、鱼腥草、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金荞麦、葶苈子

3.胃热证:壮热,口渴引饮,面赤心烦,口苦口臭,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

——白虎汤(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银花、连翘、黄连、芦根

4.腑实证:壮热,日晡热甚,腹胀满,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烦躁谵证,舌苔焦燥有芒刺,脉沉实有力。

——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实)+黄芩、山栀

5.胆热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或恶心呕吐,或目身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大柴胡汤(柴胡、黄芩、枳实、大黄、半夏、生姜)+板蓝根、连翘、败酱草、茵陈

6.脾胃湿热证: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胸腹胀满,纳呆呕恶,或目身发黄,舌苔黄而厚腻,脉滑数。

——王氏连朴饮(黄连、栀子、半夏、厚朴、石菖蒲、芦根)+滑石、鲜荷叶

7.大肠湿热证:发热,腹痛,泄泻或痢下赤白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干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银花、贯众、木通、车前子

8.膀胱湿热证:寒热起伏,午后热甚,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灼热黄赤,腰部或少腹疼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八正散(大黄、栀子、萹蓄、瞿麦、木通、车前子、滑石)合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甘草)+蒲公英、白花蛇舌草、乌药、枳实

三.湿阻

1.湿困脾胃:肢体困倦而重,或头重如裹,胸闷腹胀,纳食不香,口中粘淡无味,便溏,或有形寒,舌苔白腻,脉濡滑。

——藿香正气散(藿香、苏叶、陈皮、白芷、厚朴、法夏、白术、大腹皮、茯苓、桔梗、甘草)

2.湿热中阻:四肢困重,脘痞闷似痛,口中苦而粘腻,渴不欲饮,纳呆,尿黄短,大便不爽,或有发热,汗出而热不退,舌苔黄腻,脉濡数。

——王氏连朴饮(黄连、栀子、半夏、厚朴、石菖蒲、芦根)+滑石、鲜荷叶、苡仁

3.脾虚湿滞:四肢困乏,脘腹痞闷,喜揉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厌食油腻,舌苔薄腻或舌质淡胖,脉濡缓。

——香砂六君子汤(木香、砂仁、半夏、陈皮、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葛根、藿香

四.痢疾

1.湿热痢:腹痛连连,痛而拒按,便后腹痛暂缓,痢下赤白脓血,粘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芍药汤(黄连、黄芩、大黄、当归、白芍、甘草、木香、槟榔、肉桂)+金银花、穿心莲

2.疫毒痢:起病急骤,高热,呕吐,继而大便频频,以致失禁,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感显著,更甚者津液耗伤,四肢厥冷,神志昏蒙,或神昏不清,呕吐频繁,惊厥频频,瞳仁大小不等,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微细欲绝。

——白头翁汤(白头翁、黄连、黄芩、黄柏、秦皮)合芍药汤(黄连、黄芩、大黄、当归、白芍、甘草、木香、槟榔、肉桂)+银花、丹皮、地榆、穿心莲

3.寒湿痢:腹痛拘急,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里急后重,脘胀腹满,头身困重,舌苔白腻,脉濡缓。

——不换金正气散(藿香、苍术、厚朴、法半夏、陈皮、木香、枳实、桂枝、炮姜、芍药、当归)

4.虚寒痢:腹部隐痛,缠绵不已,喜按喜温,痢下赤白清稀,无腥臭,或为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肛门坠胀,便后更甚,形寒畏冷,四肢不温,食少神疲,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附子理中汤(炮附子、人参、白术、炮姜、炙甘草)或桃花汤(赤石脂、干姜、粳米)合真人养脏汤(诃子、罂粟壳、肉豆蔻、白术、人参、木香、肉桂、炙甘草、当归、白芍)

5.休息痢:初痢、暴痢之后,长期迁延不愈,时发时止,腹胀食少,倦怠怯冷,常遇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发时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经常或间有赤白粘冻,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连理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黄连、茯苓)+木香、槟榔、枳实、当归

五.疟疾

1.正疟:先有呵欠乏力,继则寒栗鼓颔,寒罢则内外皆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终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间隔一日,又有相同的症状发作。故其症状特点为寒战壮热,休作有时。

——柴胡截疟饮(小柴胡汤+常山、槟榔、乌梅)

2.温疟:寒少热多,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疼,口渴引饮,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白虎加桂枝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桂枝)+青蒿、柴胡

3.寒疟:寒多热少,口不渴,胸脘痞闷,神疲体倦,舌苔白腻,脉弦。

——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黄芩、桂枝、干姜、甘草、天花粉、牡蛎)+蜀漆/常山

4.热瘴:寒微热甚,或壮热不寒,头痛,肢体烦疼,面红目赤,胸闷呕吐,烦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热赤,甚至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黄腻或垢黑,脉洪数或弦数。

——青蒿素合清瘴汤(青蒿、常山、黄连、黄芩、知母、柴胡、半夏、茯苓、陈皮、陈皮、竹茹、枳实、滑石、甘草、辰砂)

5.冷瘴:寒甚热微,或但寒不热,或呕吐腹泻,甚则神昏不语,苔白厚腻,脉弦。

——青蒿素合不换金正气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藿香、半夏、佩兰、荷叶、槟榔、草果、菖蒲)

6.劳疟:倦怠乏力,短气懒言,食少,面色萎黄,形体消瘦,遇劳则复发疟疾,寒热时作,舌质淡,脉细无力。

——何人饮(人参、制首乌、当归、陈皮、生姜)

7.疟母:久疟不愈,胁下结块,触之有形,按之压痛,或胁肋胀痛,舌质紫黯,有瘀斑,脉细涩。

——鳖甲煎丸(鳖甲、射干、黄芩、柴胡、鼠妇、干姜、大黄、芍药、桂枝、葶苈子、石韦、厚朴、丹皮、瞿麦、紫葳、半夏、人参、蛰虫、阿胶、蜂房、赤硝、蜣螂、桃仁)

六.咳嗽

1.外感咳嗽

⑴风寒袭肺:咽痒咳嗽声重,气急,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合止嗽散(荆芥、桔梗、甘草、白前、陈皮、百部、紫菀)

⑵风热犯肺: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嘎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杏仁、桔梗、甘草、连翘、芦根)

⑶风燥伤肺:喉痒干咳,连声作呛,咽候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桑杏汤(桑叶、杏仁、豆豉、浙贝、南沙参、梨皮、山栀)

2.内伤咳嗽

⑴痰湿蕴肺: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胸闷气憋,尤以晨起咳甚,痰多,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痰出则憋减咳缓。常伴体倦,脘痞,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合三子养亲汤(白芥子、苏子、莱菔子)

⑵痰热郁肺:咳嗽气息相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粘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粘,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清金化痰汤(黄芩、山栀、知母、桑白皮、茯苓、浙贝、栝蒌、桔梗、陈皮、甘草、麦冬)

⑶肝火犯肺:上气咳逆时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连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黛蛤散(青黛、海蛤壳)合黄芩泻白散(黄芩、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

⑷肺阴亏耗: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低热,午后颧红,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沙参麦冬汤(北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扁豆、桑叶、甘草)

(1)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秘方(叶医生)

一,陈皮12克,,白茯苓12克,,,川贝12克.

二,京半夏15克,,杏仁12克,,甘草10克.

三,五味子15克,,桑白皮12克,,当归12克.

服法:

把药煎好后用冰糖服下,每付一次服完.

第一付:第一天下午五时煎,晚上九时服完.

第二付,第二天早上九时煎,第三天早上七时服完.

第三付,第三天或第四天早上七时煎,中午十一时服完.

三帖药混合一起第五天下午五时煎,晚上九时服完.

无论病情轻重,三付药根除,服药期间不准吃烟,酒,盐,葱,茶叶,糊椒.,禁性生活三个月.

***止咳秘方

川贝母15--25克 大白梨250--500克  冰糖150克 

制法:白梨洗净,去心,去皮,切快.水煎20分钟.加入冰糖.

用法:频频饮服.

功效主治:润肺止嗽.主要用于各种西药无效的久嗽.都有效果.尤其中医的阴虚,燥咳.

 

***  冬季止咳三宝:川贝母冬花杏仁:

   冬季,感冒咳嗽的病人多了起来。咳嗽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等,患者需要到医院诊断用药,同时根据咳嗽的不同形式,也可以在家中做些中药茶饮,自我调理。

  温肺止咳的款冬花

  款冬花性味辛、温,为润肺止咳良药。

  百合冬花饮百合30-60克,款冬花10-15克,冰糖适量。将二药同放砂锅中,加水浸泡半小时后,先大火后小火煎煮两次,每次20分钟。两汁合并后加入冰糖,饮水食百合。适合秋冬咳嗽,咽喉干痛,略见有痰者,对支气管炎、哮喘可作辅助治疗。

  清热止咳的川贝

  川贝性味苦甘、微寒,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作用。

  秋梨枇杷膏雪梨1000克,款冬花、百合、麦冬、川贝各30克,冰糖50克,蜂蜜200克。将上药切碎,加水煎取浓汁,去渣,将梨、冰糖、蜂蜜兑入,小火煎成膏状。每次服20克,一日两次,温开水冲服。适合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的肺阴虚者服用。

  止咳化痰桑杏饮

  止咳良药杏仁分苦、甜两种,入药的是苦杏仁。苦杏仁治实证咳嗽,但有毒不宜多吃;甜杏仁比苦杏仁大而扁,偏于滋养,多用于老人咳嗽。甜杏仁炒熟,每日早晚嚼食7至10粒,或加白砂糖,捣烂,开水冲服,一日两次,治肺病虚弱,老年咳嗽,干咳无痰。

  桑杏饮桑叶10克,杏仁5克,沙参5克,象贝3克,梨皮15克,冰糖3克。煎水代茶,频频饮用。适合干咳无痰,或痰少黏连成丝,不易咳出的风燥伤肺者.

 

 

 

七.哮病

1.发作期

⑴寒哮: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面色晦暗带青,口不渴,或渴喜冷饮,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细辛、半夏、生姜、紫菀、款冬花、甘草、五味子、大枣)

⑵热哮:气粗息涌,喉中哮鸣,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排吐不利,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定喘汤(麻黄、杏仁、桑白皮、黄芩、苏子、半夏、款冬花、白果、甘草)

2.缓解期

⑴肺虚: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面色恍白,平素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前喷嚏频作,鼻塞流清涕,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虚大。

——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

⑵脾虚:平素痰多,倦怠无力,食少便溏,或食油腻易腹泻,每因饮食不当而引发,面色萎黄不华,舌质淡,苔薄腻或白滑,脉象细软。

   

——六君子汤(半夏、陈皮、党参、白术、茯苓、甘草)

   

⑶肾虚:平素短气自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腰膝腿软,脑转耳鸣,劳累后喘哮易发,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质胖嫩,脉象沉细。或颧红,烦热,汗出粘手,舌红苔少,脉细数。

   

八.喘症

1.实喘

⑴风寒闭肺:喘息,呼吸气促,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兼有头痛,鼻塞,无汗,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⑵痰热遏肺: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或夹血色,伴胸中烦热,身热,有汗,渴喜冷饮,面红,咽干,尿赤,大便或秘,苔黄或腻,脉滑数。

——桑白皮汤(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杏仁、贝母、半夏、苏子)

⑶痰浊阴肺: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苔厚腻色白,脉滑。

——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合三子养亲汤(苏子、白芥子、莱菔子)+苍术、厚朴

⑷水淩心肺:喘促气逆,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少,怯寒肢冷,面唇青紫,舌胖黯,苔白滑,脉沉细。

——真武汤(茯苓、白术、白芍、炮附子、生姜)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子、大枣)

⑸肝气乘肺: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或失眠、心悸,平素常多忧思抑郁,苔薄,脉弦。

——五磨饮子(沉香、槟榔、乌药、木香、枳实)+柴胡、郁金、青皮)

***止咳定喘汤

 

组成:葶苈子12g,炒紫苏子12g,桑白皮15g,浙贝母12g,瓜蒌仁9g,莱菔子12g,天门冬12g,清半夏9g,枯黄芩9g,肥知母9g,生甘草6g,竹沥30ml(兑入汤药内服)。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化痰止咳定喘。

适应证:老病咳喘,痰黄(白)稠粘、咳之难出,痰鸣辘辘,胸膈痞闷喘不得卧时发时止,舌苔薄黄,脉象滑数。症属肺经痰热而无虚象着。

加减法:咳嗽兼表者,加薄荷9g、蝉蜕9g、牛蒡子9g;恶寒甚者,加苏叶9g、麻黄3g,杏 仁9g;口渴者,加生石膏2两、芦根3两;心烦者,加焦栀子12g;口干痰粘者,重用元参15g、天门冬15g、天花粉12g、北沙参15g;便干者,加 全瓜蒌2两;呕吐者,加竹茹12g、枇杷叶12g;咽痛者,加马勃9g、射干9g、山豆根9g;痰盛者,加陈皮12g、清半夏9g;胸闷者,加紫苑6g、 白前9g、瓜蒌仁15g;不眠者,加朱砂0.8g(分2次兑冲服)。

方解:葶苈子、苏子、桑白皮下气定喘为君;贝母、蒌仁、莱菔子、竹沥、天冬、半夏(天冬伍半夏善能化痰不燥不腻)清热化痰而止咳为臣,枯芩、知母以清肺热为佐,甘草调和诸药用之为使。

 

讨论

俗话说:内科怕治喘,外科怕治癣。虽然言之过甚,实在说明喘与癣甚为棘手。祖国医学治疗咳喘方法多端,但是必须通过辩证选方化裁才能应用。止咳定喘汤是治疗肺实性的咳喘,咳喘属于虚者当视为禁例。本方见是症脉通变加减灵活运用,莫不随手取效。

细审其主证、分析其病理、推测其病因,可以得出一结论,基本上是咳喘痼疾:届冬发作、时发时 止,必是其肺经素有痰热(内因),复感时令之邪以诱发(风寒或风热)。痰白(黄)稠粘咳之不出者是肺经有火灼液成痰。痰鸣是粘痰过盛阻塞气道,气为痰阻发 出辘辘之声。胸膈痞闷喘不得卧,乃痰火雍阻,肺络不宣,呼吸不利,升降开阖失其协调之能,咳嗽者为欲去邪外出,是人之自然机能。苔薄黄或黄腻,是肺经痰热 上潮而生苔色。脉象洪数主于热像,滑主痰兼主热,右寸独洪滑是肺经痰火之明证。

 

喘:生理---肺→主皮毛而局上焦--属阳→主出气---→为气之主\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肾→主精髓而在下焦--属阴→主纳气---→为气之根 /出纳协调/

病理---实→责于肺→主于皮毛而在上焦→外邪(六经)干扰→痰浊雍阻-清肃失司-→气雍而喘

    ---虚→责于肾→主于精髓而在下焦→真阴亏损→精不化气-→出纳失常而喘促

 

咳喘病首先要辨别内伤外感,分析八纲以决定治疗方法,咳嗽与哮喘实属两个病,但是在临床中往往 咳喘互见,大抵咳嗽属于外感者以散邪为主,内伤咳嗽以培补固本为主。治疗又须分清新久,调其气分,咳重者其治在肺,嗽重者其治在脾。至于哮喘属于虚者其治 在肾--滋阴或补阳;属于实者则宜泻肺--宜散清火下痰降气。这就是治疗咳喘的基本方则。

 

 

 

 

说明:这张方剂,是中医治疗咳嗽和哮喘的临床方剂,应该说很实用,可以和别的中医方剂合起来用,主治各种咳嗽和哮喘,都有作用。

 

如果你不懂中医,可以原方照搬运用,至少75/100以上患者有效。

 

 

 

 

 

                           苏子降气汤

 

组成:苏子30克(研) 橘红20克 半夏20克当归30克 前胡25克 肉桂10克甘草75克 干姜15克 人参15克黄芪100克 紫苑30克 款冬花30克 熟地30克 白芍30克  山芋25克山药25克 吴茱萸20克 红花25克

 

功效:补气降气,活血扶正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哮喘。

 

用药时间:大致3个月以上。这样能够治疗几十年疾病,方内降气药和补气药物同用,应该说“相互 抵消为‘相畏’,畏而不畏之功更显著“。同时又有参芪补气,紫苑、冬花治疗久病喘咳,地芍补血生血,加山芋、山药补肾,红花活血,四路围攻,喘咳必在方 中。无病之处用药,亦不会有副作用。

 

 

久病咳喘阴虚者,五心烦热,尿黄,心悸,口干,舌尖红,脉虚数,用百合固金汤。

 

百合25克生地黄30克 熟地30克 玄参30克 牡丹皮30克 贝母10克桔梗25克 甘草25克 麦冬25克白芍30克 芦根25克 白茅根25克 五味子15克 五倍子20克款冬花30克 紫苑30克

 

水煎服。

 

 

九.肺胀

1.外寒内饮: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咯痰白稀,呈泡沫状,胸部膨满,口干不欲饮,周身酸楚,恶寒,面色青黯,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舌苔白滑,脉浮紧。

——小青龙汤(细辛、半夏、甘草、五味子、生姜、桂枝、麻黄、白芍)

2.痰热郁肺:咳逆喘息气粗,胸满烦躁,目睛胀突,痰黄或白,粘稠难咯,或发热微恶寒,溲黄便干,口渴欲饮,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越婢加半夏汤(麻黄、石膏、生姜、半夏、甘草、大枣)

3.痰瘀阻肺:咳嗽痰多,色白或呈泡沫,喉间痰鸣,喘息不能平卧,胸部膨满,憋闷如塞,面色灰白而暗,唇甲紫绀,舌质暗,或暗紫,舌下瘀筋增粗,苔腻或浊腻,脉弦滑。

  

——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子、大枣)合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赤芍)

4.痰蒙神窍:意识朦胧,谵妄,烦躁不安,撮空理线,表情淡漠,嗜睡,昏迷,或肢体瞤动,抽搐,咳逆喘促,或伴痰鸣,舌质暗红或淡紫,或紫绛,苔白腻或淡黄腻,脉细滑数。

  

——涤痰汤(茯苓、甘草、半夏、菖蒲、橘红、胆南星、竹茹、枳实、人参)+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5.肺肾气虚:呼吸浅短难续,咳声低怯,胸满短气,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心慌,形寒汗出,面色晦暗,舌淡或黯紫,苔白润,脉沉细无力,或有结代。

  

——补虚汤(黄芪、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半夏、厚朴、陈皮)合参蛤散(人参、蛤蚧)

6.阳虚水泛:面浮,下肢肿,甚则一身悉肿,腹部胀满有水,尿少,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咯痰清稀,怕冷,面唇青紫,舌胖质黯,苔白滑,脉沉虚数或结代。

——真武汤(茯苓、白术、白芍、炮附子、生姜)合五苓散(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

十.肺痈

1.初期:发热微恶寒,咳嗽,咯粘液痰或粘液脓性痰,痰量由少渐多,胸痛,咳时尤甚,呼吸不利,口干鼻燥,舌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而滑。

  

——银翘散(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牛蒡子、淡豆豉、薄荷、桔梗、芦根、甘草)

2.成痈期:身热转甚,时时振寒,继则壮热不寒,汗出烦躁,咳嗽气急,胸满作痛,转侧不利,咳吐浊痰,呈黄绿色,自觉喉间有腥味,口干咽燥,舌苔黄腻,脉滑数。

  

——千金苇茎汤(芦根、桃仁、苡仁、冬瓜仁)合如金解毒散(桔梗、甘草、黄芩、黄连、黄柏、栀子)

3.溃脓期:咯吐大量脓血痰,或如米粥,腥臭异常,有时咯血,胸中烦满而痛,甚则气喘不能卧,身热,面赤,烦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数实。

  

——加味桔梗汤(桔梗、苡仁、贝母、橘红、银花、甘草、葶苈子、白及)

4.恢复期:身热渐退,咳嗽减轻,咯吐脓血渐少,臭味亦减,痰液转为清稀,精神渐振,食欲改善,或见胸胁隐痛,难以久卧,气短乏力,自汗,低热,盗汗,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咽燥,面色不华,形瘦神疲,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无力。

  

——沙参清肺汤(沙参、麦冬、玉竹、桑叶、生甘草、桔梗、苡仁、冬瓜仁)合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麦冬、人参、半夏、粳米、甘草)

***病例: 纵隔脓肿

 作者:刘臣彬

患者,丁宣,62岁,医疗专业人士.糖尿病多年.忽然发生高热,胸痛,锁骨上隆起,经小门诊挂 抗生素不效。又发生抽搐,晕倒,到中国医大第一医院诊断为“纵隔脓肿”,大致如拳头大.住院治疗,抗菌对症治疗,曾经穿刺抽出两次黄色液体,大约5毫升。 1个月后,少缓解出院,计划找医院手术治疗。一天见到我,查舌尖红,舌体光薄无苔,声音嘶哑难出,脉象洪大滑数四种相兼。

中医诊断:1.肺痈(内痈)

 2.消渴

治则:清热消痈,凉血解毒

处方:仙方活命饮加味

金银花50克 防风30克 白芷20克当归25克 陈皮20克 甘草20克贝母10克 天花粉75克 乳香10克 没药10克 穿山甲10克皂刺5克 玄参30克 生地30克赤芍50克 连翘50克 生石膏100克 知母30克 牡丹皮30克  芦根30克  白茅根30克 黄芩50克

水煎服。

患者服药20多天后,症状明显好转,继续服药。

讨论:纵隔脓肿,考虑解剖部位,与肺之中央,因此,按肺痈辩证用药。发病,考虑与糖尿病和食道穿孔有关。本方为中医治疗内外痈肿第一方,无论伴随何症,都有效。

忌口:鱼虾、小米、大豆豆腐。

 

十一.肺痨

1.肺阴亏虚:干咳,咳声短促,或咯少量粘痰,或痰中带血丝或血点,色鲜红,胸部隐隐闷痛,午后手足心热,皮肤干灼,口干咽燥,或有轻微盗汗,舌边尖红苔薄,脉细或兼数。

  

——月华丸(北沙参、麦冬、天冬、生地、熟地、百部、獭肝、川贝、桑叶、菊花、阿胶、三七、茯苓、山药)

2.阴虚火旺:呛咳气急,痰少质粘,或吐稠黄痰,量多,时时咯血,血色鲜红,午后潮热,骨蒸,五心烦热,颧红,盗汗量多,口渴,心烦,失眠,性情急躁易怒,或胸胁掣痛,男子可见遗精,女子月经不调,形体日渐消瘦,舌红而干,苔薄黄或剥,脉细数。

  

——百合固金汤(百合、麦冬、玄参、生地、熟地、当归、白芍、桔梗、贝母、甘草)

3.气阴耗伤:咳嗽无力,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偶或夹血,或咯血,血色淡红,午后潮热,伴有畏风、怕冷,自汗与盗汗并见,纳少神疲,便溏,面色恍白,颧红,舌质光淡,边有齿印,苔薄,脉细弱而数。

  

——保真汤(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天冬、麦冬、生地、熟地、当归、白芍、地骨皮、黄柏、知母、柴胡、莲心、厚朴、陈皮)

4.阴阳两虚:咳逆喘息少气,咯痰色白,或夹血丝,血色暗淡,潮热,自汗,盗汗,声嘶或失音,面浮肢肿,心慌,唇紫,肢冷,形寒,或见五更泄泻,口舌生糜,大肉尽脱,男子滑精、阳痿,女子经少、经闭,舌质光淡隐紫,少津,脉微细而数,或虚大无力。

  

——补天大造丸(党参、黄芪、白术、山药、茯苓、白芍、熟地、当归、枸杞、龟板、鹿角胶、紫河车、枣仁、远志)

十二.肺癌

1.气血瘀滞:咳嗽不畅,胸闷气憋,胸痛有定处,如锥如刺,或痰血暗红,口唇紫暗,舌质暗或有瘀斑,苔薄,脉细弦或细涩。

  

——桃红四物汤加味(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熟地、白芍)+丹皮、香附、延胡索

2.痰湿蕴肺:咳嗽,咯痰,气憋,痰质稠粘,痰白或黄白相兼,胸闷胸痛,纳呆便溏,神疲乏力,舌质暗,苔白黄腻或黄厚腻,脉弦滑。

  

——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合栝蒌薤白半夏汤(栝蒌实、薤白、半夏)

3.阴虚毒热:咳嗽无痰或少痰,或痰中带血,甚则咯血不止,胸痛,心烦寐差,低热盗汗,或热势壮盛,久稽不退,口渴,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薄黄,脉细数或数大。

  

——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甘草、桑叶、天花粉、扁豆)合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蒲公英)

4.气阴两虚:咳嗽痰少,或痰稀而粘,咳声低弱,气短喘促,神疲乏力,面色白,形瘦恶风,自汗或盗汗,口干少饮,舌质红或淡,脉细弱。

 

——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

十三,心悸

1.心虚胆怯: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安神定志丸(龙齿、琥珀、磁石、朱砂、茯神、菖蒲、远志、人参)

2.心脾两虚: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少寐多梦,健忘,舌淡红,脉细弱。

  

——归脾汤(当归、龙眼肉、黄芪、人参、白术、甘草、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

3.阴虚火旺: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有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鸡子黄、黄芩、芍药)+炒枣仁、珍珠母、生牡蛎

4.心阳不振: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知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生龙骨、生牡蛎)

5.水饮凌心:心悸,胸闷痞满,渴不饮水,小便短少,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有眩晕,恶心呕吐,流涎,舌淡苔滑,脉弦滑或沉细而滑。

  

——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病例:    气血不足——心悸

                     作者:刘臣彬

患者,李笑,女,39岁。某大型企业老板。心慌1个多月,经大小医院检查,定不了诊断。每天睡觉4——5小时,便秘3——4天/1次,有时每天1次。六脉沉细而结。舌质发白,苔薄白。

中医诊断:气血不足——心悸

辩证分析:患者40岁左右,每天少睡觉,过度劳累,导致气血不足,发生心悸,便秘。舌质淡白,脉沉细,已经说明“气血不足”。但是偶而结脉,就是缓脉中偶而停止跳动、或刀切停顿感,证明有血瘀。

治则:补益气血、活血。

处方:八珍汤加味。

人参15克 白术20克 茯苓20克甘草20克 熟地30克 白芍30克当归30克 远志20克 枣仁20克丹参50克 赤芍30克 黄芪50克

10副,水煎服20天。痊愈。临床跟踪2年未复发。

方解:患者气血不足,补气四君子汤,补血四物汤,合用为八珍汤,补益气血;远志、枣仁养血安神;佐黄芪补气,加丹参、赤芍活血补血;方中含有“补气、补血、活血、安神”四法。各有君药。虽然用药不多,但是考虑完善。

 

十四,胸痹心痛

1.寒凝心脉:卒然心痛如绞,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心悸气短,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多因气候骤冷或骤遇风寒而发病或加重症状,苔薄白,脉沉紧或促。

  

——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白芍、大枣、细辛、木通、甘草)

2.气滞心胸: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川芎、枳壳、陈皮、香附、甘草)

3.痰浊闭阻:胸闷重而心痛轻微,肥胖体沉,痰多气短,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粘,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栝蒌薤白半夏汤加味(栝蒌实、薤白、半夏、厚朴、枳实、桂枝、茯苓、甘草、干姜、细辛)

4.瘀血痹阻: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弦涩或结、代、促。

  

——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生地、芍药、柴胡、枳实、甘草、桔梗、牛膝)

5.心气不足:心胸阵阵隐痛,胸闷气短,动则益甚,心中动悸,倦怠乏力,神疲懒言,面色恍白或易出汗,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

 

——保元汤(人参、黄芪、肉桂、甘草、生姜)合甘麦大枣汤(甘草、小麦、大枣)

6.心阴亏损:心胸疼痛时作,或灼痛,或闷痛,心悸怔忡,五心烦热,口干盗汗,颜面潮热,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

  

——天王补心丹(生地、玄参、天冬、麦冬、人参、甘草、茯苓、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远志、丹参、当归、桔梗、辰砂)

7.心阳不振:心悸而痛,胸闷气短,自汗,动则更甚,神倦怯寒,面色恍白,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参附汤(人参、生附片)合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

(1).桃红四物汤病例:

2007年2月19日。患者王琼,女55岁,以胸闷、气短1年余来诊。自述头后部麻木,左侧手麻,偶尔心慌。经西医心电图检查,无异常。查:舌质白,苔薄白,口唇发紫,面色无华,六脉结。

要求:辩病辩证依据、诊断、治则、处方、用量、转归预后?

辩病辩证依据:患者后头麻木,左侧手麻,胸闷,口唇发紫脉象结,已经为血瘀之象。心悸、气短、舌质发白,面色无华,是心血不足,不能营养心脏所致。病因于血瘀,导致血虚。要点是:没有心气虚。

诊断:血瘀(伴随血虚)

治则:活血化淤

处方:桃红四物汤

桃仁25克 红花30克 熟地25克 赤芍50克 当归25克 川芎25克

水煎服。

转归预后:患者服药50天,临床治愈。追访至今,尚未复发。

评述:诊断精确,用药得当,没有无用药物,方剂虽小,疗效确切!

***冠心病--不等于胸痹

             作者:刘臣彬

冠心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 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也叫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临床上分为五大型,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猝死型、心律失常 型、隐匿型。许多中医,包括那些专家们,把它当成胸痹,尤其心绞痛型,这个是错误的。冠心病,有可能发展某个阶段,有这种症状,可以用这样方法治疗,但 是,绝对不是所有冠心病都是胸痹。

    原文说:“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胸痹主要是胸阳痹阻,导致心脏之外——胸前疼痛,脉象主体迟,寸部细弦少快(略滑)。

用体感检验:胸部发冷,在心脏之外,约有展开手掌大小冰冷、疼痛,这个是:胸痹。

用体感检验:心前驱疼痛,多数发生在左乳下第五肋间,解剖在3--7厘米深度疼痛,应该是心脏部位疼痛。是心绞痛型。

又临床上仲景祖师原方栝楼,苦寒,清热化痰;薤白,辛甘,温阳去痹。对于心脏,绝对无效。

总结考证临床,没有一例心脏病人,用原方真正治愈,不复发,所以,冠心病--不等于胸痹。

    附—— 《金柜要略》原文:

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

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半斤 白酒七升

右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栝蒌薤白半夏汤方

栝蒌实一枚 薤白三两 半夏半斤 白酒一斗

右四昧,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汤亦主之。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

枳实四枚 厚朴四两 薤白半斤 桂枝一两 栝蒌实一枚(捣)

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人参汤方

人参 甘草 干姜 白术 各三两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

茯苓三两 杏仁五十个 甘草一两

右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

橘枳姜汤方

橘皮一斤 枳实三两 生姜半斤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肘后》《千金》云治胸痹,胸中■■如满,噎塞习习如痒,喉中涩,唾燥沫)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仁十五两 大附子十枚(炮)

右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枳实五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乌头赤石脂丸方

蜀椒一两(一法二分) 乌头一分(炮) 附子半两(炮)(一法一分)干姜一两(一法一分) 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

右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九痛丸 治九种心痛

附子三两(炮) 生狼牙一两(炙香) 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研如脂) 人参 干姜 吴茱萸各一两

右六味,末之,炼蜜丸如桐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又连年积冷,流主心胸痛,并冷肿上气,落马坠车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十五.眩晕.

1.风阳上扰: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遇劳、恼怒加重,肢麻震颤,失眠多梦,腰膝酸软,或颜面潮红,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牛膝、桑寄生、黄芩、栀子、茯神、夜交藤、益母草)

2.肝火上炎:头晕且痛,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车前子、泽泻、木通、当归、甘草)

3.痰浊上蒙:头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苔白腻,脉弦滑。

  

——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茯苓、陈皮、甘草、大枣、生姜、蔓荆子)

4.气血亏虚: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恍白,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归脾汤(党参、白术、茯神、黄芪、当归、甘草、远志、酸枣仁、木香、龙眼肉)

5.肝肾阴虚: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疲乏力,腰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左归丸(熟地、山萸肉、山药、枸杞、菟丝子、鹿角霜、牛膝、龟版胶)

6.瘀血阻窍: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通窍活血汤(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老葱、黄酒、大枣)

(1). 刘臣彬降压饮 

(作者:刘臣彬)

 15年前的一天下午,我自觉头晕,眼冒金星,腿腓肠肌麻木,发胀,有时骑车手麻,查血压增 高.BP:186/133mmHg之后,服复方降压片,当时很有效,降至110/75mmhg,半年后,每日3次,每次5-15片,效不佳.于是试制一 方,可以煎服,也可泡水代茶,频频饮服.我仅服半年后,基本正常.经介绍许多人服,都有效,但所降程度不同.

 组成:罗布麻20克 槐米20克 菊花20克 草决明50克

 用法:轻者,泡水代茶,频频饮服,每药一捏.

 重者,水煎服,每日一剂.半年一疗程.逐渐递减.

 

    方解:罗布麻利尿降压较迅速;槐米,清肝解郁;菊花,草决明,平肝潜阳,明目治头晕,疗效虽缓慢,但作用持久.诸药伍用,不论新病久病,皆效.对预防高血压,控制脑溢血先兆,起到了良好效果.

15年了很正常,应该说明问题吧?

 

十六.中风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口呙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口呙僻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中医认为,本病多为患者平素气血亏虚, 与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而风 动,血随气逆,上蒙清窍,从而出现是证。中风后遗证患者,常常伴有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等后遗症,必须抓紧时间积极治疗。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配 合中医辨证施治,有明显效果。

一、半身不遂

1.气虚血瘀型:主要表现为偏枯不用,肢软乏力,面色萎黄,或见肢体麻木,舌淡紫暗或有瘀斑, 苔白,脉细弱。当以益气养血,化瘀通络为治。可选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药取黄芪30克,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菖蒲、三七、水蛭、党参、伸筋 草、桑枝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2.肝阳上亢型: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患侧僵硬拘挛,头痛头晕,面赤耳鸣,大便秘结,小便短 黄,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滑。当以平肝潜阳,熄风通络为治,可选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药取天麻、钩藤、山栀、牛膝、杜仲、黄芩、益母草、桑寄生、夜交 藤、竹茹各10克,竹叶5克,石决明(先煎)30克。

二、语言不利

1.风痰阻络型:主要表现为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不遂,舌暗或见瘀点瘀斑,脉弦滑或涩。当以祛风除痰,宣窍通络为治。可选用解语丹加减,药取天麻、胆南星、天竺黄、远志、菖蒲、郁金、木香、大贝、前胡、竹茹、水蛭、地龙各10克。

2.肾精亏虚型:主要表现为舌强言蹇或音喑失语,肢体麻木或不遂,心悸气短,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当以滋阴补肾,利窍开音为治。可选用杞菊地黄汤加减,药取枸杞子、菊花、生熟地、山药、枣皮、茯苓、泽泻、丹皮、首乌、故纸、知母、黄精各10克。

3.肝阳上亢型:主要表现为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不遂,头目眩晕,失眠多梦,小便短黄,大便秘 结,舌红苔黄,脉细数。当以平肝潜阳,化痰开窍为治。可选用镇肝熄风汤加减,药取牛膝、当归、白芍、玄参、天冬、麦冬、菊花、钩藤、竹茹、胆星各10克, 代赭石(先煎)30克,甘草5克。

三、口眼歪斜:主要表现为口眼歪斜,口角流涎,或见肢体麻木,不遂,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细弱。当以活血化瘀,熄风通络为治。可选用牵正散加减,药取僵蚕、地龙、天麻、钩藤、荆芥、红花、水蛭、桔梗、桃仁、丹参各10克,石决明(先煎)30克。

 

 

1.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化痰通络汤(半夏、茯苓、白术、胆南星、天竺黄、天麻、香附、丹参、大黄)

2.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蹇或不语,或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牛膝、桑寄生、黄芩、栀子、茯神、夜交藤、益母草)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脉弦滑而大。

  

——星蒌承气汤(生大黄、芒硝、栝蒌、胆南星)

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恍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补阳还五汤(赤芍、川芎、当归尾、地龙、黄芪、桃仁、红花)

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镇肝熄风汤(白芍、川芎、龙骨、牡蛎、代赭石、龟版、玄参、天冬、牛膝、川楝子、茵陈、麦芽)

6.痰热内闭清窍:起病骤急,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项背身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黄腻或干腻,脉弦滑数。

  

——羚羊角汤(羚羊角、珍珠母、竹茹、天竺黄、石菖蒲、远志、夏枯草、牡丹皮)配合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

7.痰湿蒙塞心神:素体阳虚,湿痰内蕴,发病神昏,半身不遂,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暗,痰涎壅盛,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涤痰汤(半夏、陈皮、茯苓、胆南星、竹茹、石菖蒲)配合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

8.元气败脱,神明散乱:突然神昏或昏愦,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失禁,舌痿,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沉微。

  

——参附汤(人参、生附子)

***刺血络法

                作者:刘臣彬

 “刺血络法”来源于《内经》中的《灵枢》。在2000多年前,中医就发现“静脉血管进行性血栓形成”,导致下肢,尤其委中、胫腓骨前,裸露于皮表的静脉发紫,血液不流通,导致腿沉、腿胀、腰痛,甚至脑血栓和心肌梗塞。中医病机统称为“血瘀”。

      “刺血络法”就是利用发病初期,感寒受冷,或者不明原因,出现下肢皮表静脉发紫。患者可能有头痛、腰痛、关节痛、腿沉胀、全身不适等症状,用三棱针放血,点刺发黑静脉,促进血液流通,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方法。有时能够起到立刻缓解病情作用。

最常见的:委中静脉血管放血治疗腰脱,立刻缓解症状。上臂弯曲处中央静脉血管,治疗发烧。下肢胫腓骨前静脉血管治疗腿痛。都有出奇疗效。经过现代研究,这些放血,同时配合局部针刺,提高疗效,还能够预防心脑梗塞。这些都是真实不虚。

建议大家临床推广运用!!!

病例介绍:

患者,女,58岁,出现下肢胫腓骨前静脉发紫,导致头痛,于2008年1月19日,在我门诊放 血,点刺后,迅速出现喷射状态,大约静脉喷射1米多远,呈柱状,我立刻按压止血,大约半小时后,血液止住。患者头痛,立刻缓解。这个不可以多流血,否则, 能引起血液丢失过多,出现心肌缺血。(只点击1处、余下分期放血)

这个病例,还可以开汤药活血类的。但是静脉血栓形成,初期放血治疗,既迅速,还疗效显著。可以配合放血。

***面瘫的中医治疗

面瘫分周围性神经麻痹和中枢性神经麻痹两大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症状比中枢性面神经麻痹重。周 围性面神经麻痹经常在受风的情况下发病,主要是面部表情肌瘫痪,使表情动作丧失,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额皱纹变浅或消失,眼裂变大,口角偏向健侧。 露齿、吹口哨、鼓颊、皱额、皱眉、闭眼等动作不能。中枢性面瘫主要是由脑瘤、脑外伤、手术、脑出血、脑血栓等病,除面瘫外,还有脑组织或面神经损伤、偏瘫 及舌神经麻痹、不能说话等。本文主要讨论外周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面瘫中医叫“中风、口眼歪斜、吊线风”,经临床研究,该病患者多素体气血两虚,继而又受 风邪侵袭而发病。未发病时脉象微细、细缓,发病后脉象浮缓、细弦、沉缓、涩、结。临床分三型:

第一型:风邪袭表

 患者出汗受风,或睡眠中发病,醒后发现口眼歪斜,舌淡苔白,六脉浮、浮缓。

治则:疏风解表

处方:消风散加味

羌活30克、防风30克、荆芥穗20克、川芎25克、厚朴20克、人参15克、茯苓15克、陈皮20克、甘草20克、白僵蚕15克、蝉蜕10克、藿香20克、天南星30克、当归25克、葛根30克、升麻50克、黄芪100克。

水煎服。如手足不温,畏寒肢冷加桂枝30克、附子20克。

第二型:血虚受风

 患者素体气血不足,复受风邪而发病,或久患面瘫肌肉萎缩,舌质淡白,六脉细弱、微。

治则:补益气血、疏风祛邪

处方:八珍汤加味

人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甘草15克、熟地25克、白芍25克、当归25克、川芎25克、天南星25克、防风30克、荆芥15克、白芷20克、葛根30克、升麻50克、黄芪120克、丹参50克、鸡血藤50克。

水煎服。如手麻痹振颤,加钩藤100克。

第三型:久病血瘀

 患者面瘫超过六个月以上者,出现病侧发凉,逐步肌肉萎缩,舌质紫黯、舌上下有紫斑紫点,六脉细涩、偶结、弦细。

治则:补气活血、搜风祛邪

处方:桃花四物汤加味

桃仁25克、红花25克、熟地20克、白芍25克、当归30克、川芎30克、水蛭15克、全蝎7.5克、白附子15克、白僵蚕10克、黄芪200克、赤芍50克、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葛根30克、升麻30克、白芷20克、天南星30克、天竺黄20克、桂枝20克

水煎服。

注:每付药水煎3次,共剩水4碗[约400毫升],早晚各一次,温服。每付共服2天。

针灸:

1组:地仓透颊车、丝竹空透攒竹、临泣、牵正、合谷。

2组:地仓透颊车、牵正、太阳、阳白、四白、翳风、中渚。

3组:地仓透颊车、阳白、四白、太阳、通天、风池、风府、外关、中渚、合谷。

    中灸每次留针40分钟-2小时,连针10-15天为一疗程,轻者一疗程治愈,重者3-4个疗程以上。三方交替用。

牵正方[外用]

生天南星75克、生姜50克、蜈蚣2条、全蝎5克、僵蚕10克、白附子15克。

    1付,上药捣碎,成糊状,外敷患处。每天40分钟,重者可敷2小时,如不变质,1付药可用3-5天。敷后面色潮红,有刺痒感,个别患者,半小时内,看着有牵正者。确有奇效。可连敷半个月一疗程。

    上方结合治疗面瘫,少者服药十几付,多者服药四、五十付以上,结合外敷、针灸。

 

 

(1).    面肌痉挛的中医治疗

作者:刘臣彬

概念:面肌痉挛中医叫做“颜面蠢动、吊线风”。临床上常见到疾病初期,只有一侧眼睑跳动,逐渐频繁,进一步发生一侧整个面部跳动,晚期出现病侧视物昏花,甚至看不到物体。

鉴别要点:这个疾病是兴奋神经,主要表现是兴奋运动。和面瘫,绝对不同,面瘫是麻痹。

中医病机:感受六淫,尤其百病之长的风邪,入侵阳明经发病。久病导致气血不足,血淤。

治疗:首选针刺,外敷药物,口服汤药。

针刺处方:

主穴:

1.地仓透颊车。2.丝竹空透攒竹。3.牵正。4阳白。5四白。6医风。7率谷。8风池。9风府。10、百会。

配穴:

1.合谷。2手中渚。3.内关。4.曲池。5.大椎。6.肩井。7.头面部,及背部扪之发硬,或者滞针的部位(肌肉痉挛所致)。

中药处方:去风活血。

白芷25克 葛根30克 升麻50克天南星25克 天竺黄25克 半夏20克 甘草15克 人参15克钩藤75克(后下)龙骨30克 牡蛎30克 牛膝60克 代赭石30克

水煎服。血虚加四物汤:熟地30克 白芍30克 当归25克川芎25克 。血淤加红花25克 丹参75克。

外用敷药:

炙马钱子30克  天南星50克  鲜姜50克

捣碎,外敷患处,每次40分钟--2小时。

说明:这个疾病,西医没有好的处方,中医针刺是首选.可以配合中药治疗.这是本人临床经验.群 书不载.建议大家试用.一般轻者,1--2周治愈.重者,需要数月,隔日针刺,每次留针40分钟--2小时,一般不用捻针.选穴3--10个.7--10 天/1疗程.大致3--5个疗程,都能治愈.

***病例: 脑血栓后遗症的中医治疗病例

                        作者:刘臣彬

    2007年11月18日。

患者,孙贵,男,75岁。以气短、呼吸困难求诊。7年前,发病脑血栓,表现左侧四肢麻木,半身 不遂。在一所部队医院诊治,用药物不详,恢复尚可。现在出现不眠,一宿仅睡4小时,2年多。同时,健忘、胸闷、心慌、气短、呼吸困难,尿频,右手震颤。经 用西医治疗无效求余诊治。查:口唇紫黯,舌质发白,舌下有紫斑如豆粒、秫米,苔白,六脉结,左寸微弱。

中医诊断:1.中风后遗症

                     2.气血不足

                      3.血瘀

西医诊断:脑血栓后遗症

辩证分析:患者老年,机体气血不足,舌质发白,左寸微弱,呼吸困难。复患中风四肢麻木,半身不遂,虽经治疗缓解,又发生心脑肾症状,口唇紫黯,舌下有紫斑、紫点,脉结,手颤,中医认为“血瘀”为本病。

治则:补气活血

处方:血府逐瘀汤加味

当归20克 熟地20克 桃仁20克红花20克 枳壳20克 牛膝30克川芎20克 柴胡20克 赤芍50克甘草20克 桔梗20克 人参15克丹参30克 党参30克

10副,水煎服。

2008年2月20日,患者来诉,自从用汤药治疗后,一直很好,没用它药。切脉缓,无异常,证明健康。

按:老年人,常见气血不足、肾虚、血瘀三大主症。临床抓住主要病机,用药无不灵验,不一定面面 俱到用药。在开药物时,患者一直强调“自己失眠很重,最好加点治疗失眠中药”。中医号脉见到结脉,直接定性病机为“血淤”,因此,治疗本症,附带就治愈 “失眠”。可见,中医治本的所在。血府逐瘀汤是治疗血瘀重要方剂,临床无论任何淤血,没有无效患者。本案中,患者心脏表现心气不足,心慌气短,呼吸困难, 用人参治疗。患者呼吸困难严重,是肺气虚,党参首选,主要治疗肺气不足。丹参活血,主治口唇发紫、脉结血瘀。三参同用一方,互相不可取代。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

面瘫 ,即面神经麻痹 ,中医学称为“口眼歪斜” ,春、秋两季发病较高 ,好发年龄 20~ 40岁。病因多由脉络空虚 ,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 ,少阳脉络 ,以致经气阻滞 ,经筋失养 ,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起病突然 ,每在睡眠醒来时 ,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松驰 ,不能作蹙额 ,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 ,口角向健侧歪斜 ,病侧露睛流泪 ,额纹消失 ,鼻唇沟平坦。部分病人初起时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 ,还可出现患侧舌前 2/3味觉减退或消失 ,听觉过敏等症。近年来 ,笔者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 ,疗效颇佳。现介绍如下。

  治法 :   1、针灸 ,以手足阳明经为主 ,手足少阳为辅 ,采用局部近取与循经远取相结合的方法 ,主穴 :风池、翳风、颊车、地仓、合谷、太冲。随证配穴 :鼻唇沟平坦 :迎香、禾髎 ;鼻中沟歪斜 :水沟 (人中 );颏唇沟歪斜 :承浆 ;目不能合 :阳白、赞竹或申脉、照海 ;面颊板滞 :四白、巨髎。根据麻痹部位 ,选取适当穴位分组轮换治疗。强壮者每日 1次 ,虚弱者隔 1~ 3天 1次或视病情酌行。 

 2、改容膏外用 :蓖麻子 50克 ,冰片 1克 ,共捣为末 (寒冷季节加干姜、附子各 3克 ),面瘫在左 ,以此膏敷其右 ,反之亦然。或以蜣螂 ,冰片 ,或以鳝鱼鲜血、冰片敷之皆良 ,但效果稍差。

  3、西药 :蝮蛇抗栓酶注射液 3~ 4支加入 0. 9 %的生理盐水 (或 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 )250毫升 ,静脉点滴 ,每日 1次。  

 4、中药内服 :四物牵正汤 (当归、白芍、川芎、熟地、白附子、僵蚕、全蝎 ),水煎服 ,日 1剂。由牵正散化裁而成 ,取汤剂之快功。   

***病例: 高龄——下肢血瘀

                                    作者:刘臣彬

  患者,高某,84岁,体型肥胖,20多岁时,趟河受凉,出现下肢青紫,尤其足部严重,每年冬季浮肿,双足按之没指。2007年9月,出现颜面浮肿,心慌, 气短,乏力,困倦,头晕,行动不便,自觉腿沉,有时呼吸困难,有时,自觉有濒死感。沿余会诊,查:舌质略黯,舌下有紫点,如胡椒大;下肢从膝下到足发紫, 肿胀,扪之足凉;脉象沉细,似忽难以摸到,时微,时涩。

中医诊断:1.下肢血瘀

 2.心血瘀阻

          3.浮肿

治则:活血补气,利水消肿

方剂:四君子汤、五苓散、桃红四物汤加减。

人参15克 白术25克 茯苓30克甘草20克 泽泻30克 猪苓25克桂枝25克 附子20克 桃仁25克红花30克 黄芪100克 当归25克 川芎25克 赤芍50克鸡血藤75克 防己30克  牛膝75克 山芋15克 山药15克 熟地40克

水煎服,每副服2--3天。

 

2008年1月4日,患者服药至今,沿余再诊,患者自觉体轻,偶而心慌,下肢少有浮肿。脉象虚大,有力。建议继续服上方25副。

按:患者高龄,必然肾虚,心气不足,出现紫黯,必有血瘀。大致40岁后,出现血虚,50岁时, 出现肾气虚,70岁时,心脏必虚,虽然,患者无症状,需要考虑这些。治疗老年患者,由于患者,机体状态--吸收营养不好,所以,用药,量要合理,时间要 长,否则,疗效不佳。本方,考虑这些,用四君子汤健脾补气,五苓散利水,桃红四物汤活血补血,又有山芋、山药,熟地补肾,考虑颇多。因此治疗有效。

转归预后:通过这样治疗,患者,再活5年,没有问题。

 

 

 

 

十七.失眠

正常状态下,儿童每天9--11小时睡眠,少年8--9小时,青壮年6--8小时(最好保持7 小时),中老年有的6小时左右。但是少于4小时,或者4--6小时之间,多数气血不足,脉细,虽然目前看表面正常,不久必发心脏病,西医称为“代偿”。少 于4小时,患者已经发病,心悸、气短、胸闷、眼花、耳鸣、口苦、头晕手足麻木。少于2小时,必发癫狂。一般2--4小时,多数癫狂。有人做试验,11天不 睡觉,发生精神分裂。

1、短暂性失眠(小于一周)

大部分的人在经验到压力、刺激、兴奋、焦虑时;生病时;至高海拔的地方;或者睡眠规律改变时(如时差;轮班的工作等)都会有短暂性失眠障碍。这类失眠一般会随着事件的消失或时间的拉长而改善,但是短暂性失眠如处理不当部分人会导致慢性失眠。

短暂性失眠主要治疗原则为间歇性使用低剂量镇静安眠药或其它可助眠之药物如抗忧郁剂和好的睡眠卫生习惯。

2、短期性失眠(一周至一个月)

严重或持续性压力,如重大身体疾病或开刀、亲朋好友的过世、严重的家庭、工作或人际关系问题等可能会导致短期性失眠。这种失眠与压力有明显的相关性。

治疗原则为短期使用低量之镇静安眠药或其它可助眠之药物如抗忧郁剂和行为冶疗(如肌肉放松法等)。短期性失眠如果处理不适当也会导致慢性失眠。

3、慢性失眠(大于一个月)

慢性失眠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且较难去发现,许多的慢性失眠是多种原因合在一起所造成的。 可能造成慢性失眠的原因如下:   

(1)、体方面的疾病会导致失眠;(据研究许多慢性病皆和失眠有关)

(2)、神疾患或情绪障碍而导致失眠;

(3)、用药物、酒精、刺激物、或毒品等而导致失眠;

(4)、有睡醒周期障碍或不规律而导致失眠;

(5)、睡前小腿有不舒服的感觉或睡觉中脚会不自主的抽动而导致失眠;

(6)、睡觉打呼、不规律的呼吸或其它呼吸障碍而导致失眠;

(7)、原发性失眠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压力的加大,失眠患者越来越多,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失眠有一定的疗效。

 

 

1.心火炽盛:心烦不寐,躁扰不宁,口干舌燥,小便短赤,口舌生疮,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有力或细数。

  

——朱砂安神丸(黄连、当归、生地、朱砂、甘草)+黄芩、栀子、连翘

2.肝郁化火:急躁易怒,不寐多梦,甚至彻夜不眠,伴有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车前子、泽泻、木通、当归、甘草)

3.痰热内扰:胸闷心烦不寐,泛恶,嗳气,伴有头重目眩,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温胆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竹茹)+黄连、栀子

4.阴虚火旺:心悸不安,心烦不寐,腰酸足软,伴头晕,耳鸣,健忘,遗精,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六味地黄丸(山药、山茱萸、熟地、茯苓、泽泻、丹皮)合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黄芩、白芍、鸡子黄)

5.心脾两虚: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头晕目眩,伴有四肢倦怠,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可见于外伤或产后失血过多者。

  

——归脾汤(人参、白术、黄芪、甘草、当归、远志、枣仁、茯神、龙眼肉、木香)

6.心胆气虚:心烦不寐,多梦易醒,胆怯心悸,触事易惊,伴有气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

——安神定志丸(龙齿、琥珀、磁石、朱砂、茯神、菖蒲、远志、人参)合酸枣仁汤(酸枣仁、茯神、知母、川芎、甘草)

十八.健忘

1.心脾不足:健忘失眠,精神疲倦,食少心悸,舌淡,脉细。

 

——归脾汤(人参、白术、黄芪、甘草、当归、远志、枣仁、茯神、龙眼肉、木香)

2.肾精亏耗:健忘,腰酸腿软,头晕耳鸣,遗精早泄,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

  

——六味地黄丸(山药、山茱萸、熟地、茯苓、泽泻、丹皮)加酸枣仁、五味子、远志、菖蒲

3.痰浊上扰:健忘,头晕,胸闷,呕恶,苔黄腻,脉滑。

  

——温胆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竹茹)加菖蒲、郁金

4.肝郁气滞:健忘心悸,胸闷胁胀,善惊易恐,喜太息,脉弦细,苔薄。

  

——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川芎、枳壳、陈皮、香附、甘草)加郁金、菖蒲

十九.痴呆

1.髓海不足:头晕耳鸣,记忆力和计算力明显减退,懈惰思卧,齿枯发焦,腰酸骨软,步行艰难,舌瘦色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七福饮(熟地、当归、人参、白术、炙甘草、远志、杏仁)

2.脾肾两虚:表情呆滞,沉默寡言,记忆减退,失认失算,口齿含糊,词不达意,伴腰膝酸软,肌肉萎缩,食少纳呆,气短懒言,口涎外溢或四肢不温,腹痛喜按,鸡鸣泄泻,舌质淡白,舌体胖大,苔白,或舌红,苔少或无苔,脉沉细弱,双尺尤甚。

——还少丹(熟地、枸杞、山萸肉、肉苁蓉、巴戟天、小茴香、杜仲、怀牛膝、楮实子、人参、茯苓、山药、大枣、菖蒲、远志、五味子)

3.痰浊蒙窍:表情呆钝,智力衰退,或哭笑无常,喃喃自语,或终日无语,呆若木鸡,伴不思饮食,脘腹胀痛,痞满不适,口多涎沫,头重如裹,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滑。

——洗心汤加减(党参、甘草、半夏、陈皮、附子、茯神、枣仁、神曲)

4.瘀血内阻:表情迟钝,言语不利,善忘,易惊恐,或思维异常,行为古怪,伴肌肤甲错,口干不欲饮,双目暗晦,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通窍活血汤(麝香、桃仁、红花、赤芍、川芎、葱白、生姜、菖蒲、郁金)

二十.痫病

1.发作期:

(1)阳痫:病发前多有眩晕,头痛而胀,胸闷乏力,喜伸欠等先兆症状,或无明显症状,旋即仆 倒,不醒人事,面色潮红,紫红,继之转为青紫或苍白,口唇青紫,牙关紧闭,两目上视,项背强直,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喉中痰鸣,或发怪叫,甚则二便自 遗。移时苏醒,除感疲乏、头痛外,一如常人,舌质红,苔多白腻或黄腻,脉弦数或弦滑。

——急以针刺人中、十宣、合谷等穴以醒神开窍。或以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或灌服黄加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或以此汤送服定痫丸(竹沥、川贝、胆南星、姜半夏、茯苓、陈皮、生姜、天麻、全蝎、僵蚕、麦冬、丹参、茯神、朱砂、琥珀、菖蒲、甘草)

(2)阴痫:发痫则面色晦暗青灰而黄,手足清冷,双眼半开半合,昏愦,偃卧,拘急,或抽搐时 作,口吐涎沫,一般口不啼叫,或声音微小。也有仅为呆木无知,不闻不见,不动不语;或动作中断,手中物件落地;或头突然向前倾下,又迅速抬起;或二目上吊 数秒乃至数分钟即可恢复,病发后对上述症状全然无知,多一日频作十数次或数十次。醒后周身疲乏,或如常人,舌质淡,苔白腻,脉多沉细或沉迟。

    

——急以针刺人中、十宣穴开窍醒神,继用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或灌服五生饮(生南星、生半夏、生白附子、川乌、黑豆)+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2.休止期:

(1)痰火扰神:急躁易怒,心烦失眠,咯痰不爽,口苦咽干,便秘溲黄。病发后,病情加重,甚则彻夜难眠,目赤,舌红,苔黄腻,脉多沉弦滑而数。

——当归龙荟丸(龙胆草、青黛、芦荟、大黄、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木香、麝香、当归)

(2)风痰闭阻:发病前多有眩晕,胸闷,乏力,痰多,心情不悦,舌质红,苔白腻,脉多弦滑有力。

——定痫丸(天麻、全蝎、僵蚕、川贝母、胆南星、姜半夏、竹沥、菖蒲、琥珀、茯神、远志、辰砂、茯苓、陈皮、丹参、麦冬、姜汁、甘草)

(3)心脾两虚:反复发痫不愈,神疲乏力,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弱。

——六君子汤(法半夏、陈皮、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合温胆汤(茯苓、法夏、枳实、竹茹、陈皮、生姜、大枣、甘草)

(4)肝肾两虚:痫病频作,神思恍惚,面色晦暗,头晕目眩,两目干涩,耳轮焦枯不泽,健忘失眠,腰膝酸软,大便干燥,舌红苔薄黄,脉沉细而数。

——大补元焦(人参、炙甘草、熟地、枸杞、山药、当归、山茱萸、杜仲、鹿角胶、龟版胶、牡蛎、鳖甲)

***临床上,经常遇到癫痫发作患者,很多出现发作持续状态,抽搐,口吐白沫,两眼上翻,手足紧握等症.甚至用西药也不能缓解,此时急刺人中,反复大幅度撵转,强刺激,往往立刻缓解.有的需要10多分钟以上.建议大家采纳.加刺人中、内关效果更好。

二十一.癫病

1.肝郁气滞:精神抑郁,情绪不宁,沉默不语,善怒易哭,时时太息,胸胁胀闷,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

   

——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枳壳、香附、厚朴、白芍、菖蒲、远志、郁金)

2.痰气郁结: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出言无序,或喃喃自语,喜怒无常,秽洁不分,不思饮食,舌红苔腻而白,脉弦滑。

——顺气导痰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胆星、枳实)

3.心脾两虚:神思恍惚,魂梦颠倒,心悸易惊,善悲欲哭,肢体困乏,饮食锐减,舌淡苔腻,脉沉细无力。

——养心汤(人参、黄芪、甘草、茯苓、茯神、当归、川芎、炙甘草、半夏曲、柏子仁、酸枣仁、远志、五味子、人参、肉桂)送服越鞠丸(川芎、苍术、香附、炒山栀、神曲)

4.气阴两虚:久治不愈,神志恍惚,多言善惊,心烦易怒,躁扰不寐,面红形瘦,口干舌燥,舌红少苔或无苔,脉沉细而数。

——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送服大补阴丸(盐黄柏、盐知母、熟地、龟版、猪脊髓)

二十二.狂病

1.痰火扰神:素有性急易怒,头痛失眠,两目怒视,面红目赤,烦躁,突然狂乱无知,骂詈号叫,不避亲疏,逾垣上屋,或毁物伤人,气力逾常,不食不眠。舌质红绛,苔多黄腻或黄燥而垢,脉弦大滑数。

——程氏生铁落饮(生铁落、钩藤、胆星、贝母、陈皮、菖蒲、远志、茯神、辰砂、天冬、麦冬、玄参、连翘)

2.火盛伤阴:狂病日久,其势较戢,呼之能自止,但有疲惫之象,多言善惊,时而烦躁,形瘦面红而秽,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二阴煎(生地、麦冬、玄参、黄连、木通、竹叶、灯心草、茯神、酸枣仁、甘草)

3.痰结血瘀:狂病日久不愈,面色暗滞而秽,躁扰不安,多言,恼怒不休,甚至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妄见妄闻,妄思离奇,头痛,心悸而烦,舌质紫暗有瘀斑,少苔或薄黄苔干,脉弦细或细涩。

——癫狂梦醒汤(桃仁、赤芍、柴胡、大腹皮、陈皮、青皮、苏子、桑皮、半夏、甘草、木通)

4.瘀血阻窍:少寐易惊,疑虑丛生,妄见妄闻,言语支离,面色晦暗,舌青紫,或有瘀斑,苔薄滑,脉小弦或细涩。

——定狂逐瘀汤(丹参、赤芍、桃仁、红花、琥珀粉、大黄、石菖蒲、郁金、柴胡、郁金、香附)

5.心肾失调:狂病久延,时作时止,势已轻瘥,妄言妄为,呼之已能自制,寝不安寐,烦惋焦躁,口干便难,舌尖红无苔有剥裂,脉细数。

——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黄芩、鸡子黄、芍药)合琥珀养心丹(琥珀、龙齿、远志、石菖蒲、茯神、人参、酸枣仁、柏子仁、当归、生地)化裁

(1).癫狂处方:

清热泻火,滋阴安神.主治癫狂.脉象滑数,弦数.实大.舌尖红.

生地30克 百合30克 知母25克黄柏15克 生石膏75克 水牛角丝30克 丹皮25克 白芍30克枣仁25克 茯苓25克 柏子仁25克 远志25克 石菖蒲25克黄连10克 黄芩30克 栀子25克(捣破)玄参30克

水煎服.建议连续吃.

 

二十三.胃痛

1.寒邪客胃: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良附丸(高良姜、香附)

2.饮食停滞: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酸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苔厚腻,脉滑。

——保和丸(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

3.肝气犯胃: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得嗳气、矢气则舒,遇烦恼郁怒则痛作或痛甚,苔薄白,脉弦。

——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川芎、香附、枳壳、陈皮、甘草)

4.肝胃郁热: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丹栀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丹皮、栀子、白术、茯苓、甘草)

5.瘀血停滞: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失笑散(蒲黄、五灵脂)合丹参饮(丹参、檀香、砂仁)

6.湿热中阻: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头重如裹,身重肢倦,纳呆恶心,小溲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清中汤(黄连、栀子、半夏、茯苓、白豆蔻、陈皮、甘草)

7.胃阴亏虚: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一贯煎(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当归、川楝子)合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

8.脾胃虚寒: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饴糖)

***胃寒痛:胃寒痛首选良附丸,虚合四君子.

患者胃痛(上腹部痛),饮凉纳冷加重,舌质淡,苔薄白,右关弦,六脉主体迟缓,为胃寒.右关弱,为虚寒.无论何痛可用下方:

良姜20克 香附30克 人参15克白术25克 茯苓15克 甘草20克黄芪60克 升麻30克

水煎服.

按:良姜温胃主治胃寒,香附理气主治肝郁气滞胃痛,人参补益气血,主治久病气血不足之虚痛;白术健脾燥湿,主治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和饮食物,食积疼痛;茯苓利水,主治脾虚湿盛之痛;甘草和药补益脾土。增黄芪补气,升麻升提,主治中气下陷(胃下垂)。药味不多,功能很全。

***病例:

许珍,女,57岁,家住朝阳农村。

主诉:上腹部疼痛2个多月。

现病史:患者上腹部疼痛,饭后加重10多年,常在饮凉纳冷后,或者生气后加重。经当地中西医治疗,发作和缓解交替,诊断用药不详。

查:

问诊:患者头迷、头晕,健忘;胸闷,气短;乏力,困倦,不眠;听到异常声响,易心慌不止。伴随颈项强痛。

望诊:面色萎黄无华,舌质淡白,苔薄白,舌下有紫色斑点、散在。

闻诊:神清语明,回答自如。

切诊:六脉沉细而迟,偶址。

中医诊断:1.胃痛

 2.心悸怔忡

 3.血瘀

治则:补气健脾

处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人参20克 白术20克 茯苓20克甘草20克 木香20克 砂仁10克半夏20克 陈皮20克 南星20克白蔻10克 黄芪60克 良姜20克香附25克 郁金25克 桂枝25克菊花20克

5副,水煎服。1副/2天。

按:香砂六君子汤补气健脾;良姜温中散寒;香附、郁金解郁;桂枝补阳以缓解项强背痛;菊花明目以治疗头晕;该方重用人参主治“心悸”。余药助六君子健脾。

患者服药后,症状缓解,又抓5副,胃痛基本缓解。为预防发作心脏病又开:

桃仁20克 红花25克 丹参75克鸡血藤75克 当归25克 川芎25克 熟地25克 白芍25克赤芍50克 菊花20克 槐角25克草决明30克

水煎服。21副。

患者服药后。症状缓解。追查2年未复发。

 

***辨治慢性胃炎九法

慢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痞证”等范畴。慢性胃炎临床多发,分型复杂,中医药治疗具独特优势。纵观历史医家之治法,结合个人经验,将慢性胃炎中医药疗法归纳为九法:

  健脾益气法

  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易伤脾胃,使脾胃虚弱或脾虚重、脾阳不足,证见胃脘痞满胀痛,纳差,食 后腹胀,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若脾阳虚,则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肢冷便溏等,常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临床常用 香砂六君子汤、黄芪建中汤等加减治疗。健脾益气法既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体质,又可调节胃肠功能,解痉止痛,减少渗出,修复糜烂,促进胃黏膜固有腺 体的增生。

  养阴益胃法

  胃喜润恶燥,肝火素旺或嗜食辛辣灼伤胃之阴津,证见胃痛隐隐,知饥不食,口燥咽干,大便干 结,舌红少苔或光净无苔,脉细数,常见于慢性胃炎。常用方有益胃汤、一贯煎、沙参麦冬汤等,常合芍药甘草汤。从临床观察,萎缩性胃炎出现红舌或光净舌的几 率高于其他病种,养阴益胃法对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以及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均有明显消除作用。应注意养胃阴寓于通降中。

  消食导滞法

  暴饮暴食伤及胃腑,影响脾胃功能,证见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食后甚 或恶食,空腹、吐食或矢气后痛减,大便泄泻臭秽或不爽,舌苔厚或黄腻,脉滑或实,常见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代表方有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消食导滞 法能明显提高胃蛋白酶活性,使其排出量增加,增强消化功能。

  舒肝和胃法

  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郁气滞,克伐脾土,甚或肝郁日久化火,肝火犯胃,证见胸脘胀闷,攻 撑作痛,胃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且诸证每与情绪因素相关,或有咽部异物感,舌苔薄白,脉弦。若有化热趋向,则胃脘灼痛,痛势较急,烦躁易怒,泛酸 嘈杂,口苦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等,常见于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常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加减治疗,化热生火者可选化肝煎、丹栀逍遥 散;有热者选栀子、丹皮、浙贝母等;伤阴者可酌加沙参、麦冬。舒肝和胃法具有兴奋胃肠,增加蠕动,促进分泌的功能。

  化瘀散结法

  肝气郁、脾气虚或病久不解俱能入络,使血行不畅,瘀停于胃,或瘀痰互结。证见胃脘刺痛或割 痛,痛有定处而拒按,食后痛甚,或有吐血便黑,舌暗或有瘀暗斑点,脉涩。常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及糜烂性胃炎。证见偏实者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偏 虚者用调营敛肝饮,配化痰散结药更好。慢性胃炎存在血液黏滞性增高,血流减慢,红细胞聚集性、血液黏稠度增高等血流变学改变。同时胃镜下可见的胃黏膜充血 水肿,红白相间或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黏膜变薄,粗糙不平或隆起结节等,尤其伴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其瘀痰互结,胃络不畅的病机更突出,用化瘀 药配化痰药更有意义。此外,活血化瘀法能扩张血管,增加局部血流,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溶解血栓,抗纤维化,从而促进胃黏膜恢复。化瘀散结法还抑制免 疫系统,对自身免疫引起的慢性胃炎有良效。

  化湿清热法

  饮食不节或感受湿邪,湿困中焦,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证见胃脘痞满不舒,食少无味,恶心呕 吐,嗳气吞酸,头重身困,怠惰嗜卧,多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弦滑。内湿停滞,一方面易招外湿侵袭,可兼有表证;一方面气机阻滞,日久化热,湿热相搏 而为病,证见胃脘灼热胀痛,痞闷,口苦尿黄,舌红(边尖深红),苔黄厚或腻,脉滑或紧,常见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代表方有平胃散、三仁汤等。兼表证 者用藿香正气散等;湿热互结者,用藿朴夏苓汤或黄连温胆汤。

  补肾壮元法

  “肾为胃之关”,肾元不足,火不暖土,脾胃健运失调,证见胃痛痞满胀痛,喜按,腰酸膝软。 偏肾阴虚者可伴口干唇燥,五心烦热,舌红,脉沉细数;偏肾阳虚者可伴形寒肢冷,腹泻,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等,常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偏阴虚者可与 用左归丸,偏阳虚者用右归丸。现代医学证实,慢性胃炎属自身免疫损伤,肾虚使血T细胞比值降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无力消除抗原抗体复合物而发病。中药补 肾药物可使壁细胞数增多,还具有糖皮质激素作用,可加强胃酸分泌,减轻炎症,改善病情。

  辛开苦降法

  饮食不节,损伤中阳,外邪乘虚而入,以致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证见胃脘痞塞、疼痛,心口压 痛,嗳气频频,呕吐泄泻,舌苔白黄相间而腻,脉濡数。有时既见口苦、口干、口臭、胃中灼热、想饮食冷物、大便干燥等胃热症状,又有胃部怕冷、进食冷饮或胃 部受寒引起胃部不适、胃痛、胃胀等脾寒症状。常见于浅表性胃炎、反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治疗可用半夏泻心汤等加减。

清热解毒法

  现代研究证明,慢性胃炎除饮酒、吸烟、不当饮食习惯等原因外,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是 重要致病因素。若按中医分型而论,可见实证、热证多,而脾胃湿热型、寒热错杂型、胃阴不足型较高。常见于慢性胃炎急性发作及糜烂性胃炎患者。用清热解毒法 对HP有较强杀灭作用,并能促进胃黏膜恢复正常组织结构。大黄、黄连等很多味中药单味及其复方对HP有较强抑制作用,而以清热解毒药为多。如大黄能减少胃 液分泌,降低胃游离酸及胃蛋白酶活性,有清除HP作用;黄连对HP抑制作用最强,并能对抗乙酰胆碱,有解痉作用。为此加用大黄、黄连、黄芩、蒲公英、连 翘、白花蛇舌草、虎杖等药物,有肯定疗效。

 

 

 

二十四.痞满

1.实痞

(1)邪热内陷:胃脘痞满,灼热急迫,按之满甚,心中烦热,咽干口燥,渴喜冷饮,身热汗出,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

(2)饮食停滞:脘腹满闷,痞塞不舒,按之尤甚,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厌食,大便不调,苔厚腻,脉弦滑。

——保和丸(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

(3)痰湿内阻:脘腹痞满,闷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头重如裹,身重肢倦,咳嗽多痰,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

——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4)肝郁气滞:脘腹不舒,痞塞满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喜长叹息,恶心嗳气,大便不爽,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苔薄白,脉弦。

——越鞠丸(川芎、苍术、香附、栀子、神曲)

2.虚痞

(1)脾胃虚弱:脘腹痞闷,时缓时急,喜温喜按,不知饥,不欲食,身倦乏力,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

——补中益气汤(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升麻、柴胡、当归、陈皮)

二十五.腹痛

1、寒邪内阻:腹痛急起,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尤甚,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自可,苔白腻,脉沉紧。

——良附丸(高良姜、香附)合正气天香散(乌药、香附、干姜、紫苏、陈皮)

2、湿热壅滞:腹部胀痛,痞满拒按,胸闷不舒,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身热自汗,小便短赤,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

3、中虚脏寒: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休息后减轻,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寒肢冷,胃纳不佳,面色无华,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小建中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饴糖)

4、饮食停滞: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痛而欲泻,泻后痛减,粪便奇臭,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

——枳实导滞丸(枳实、大黄、神曲、黄芩、黄连、泽泻、白术、茯苓)

5、气机郁滞:脘腹疼痛,胀满不舒,攻窜两胁,痛引少腹,时聚时散,得嗳气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苔薄白,脉弦。

——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川芎、枳壳、陈皮、香附、甘草)

6、瘀血阻滞:少腹疼痛,痛势较剧,痛如针刺,甚则尿血有块,经久不愈,舌质紫暗,脉细涩。

——少腹逐瘀汤(当归、川芎、赤芍、蒲黄、五灵脂、没药、延胡索、小茴香、肉桂、干姜)

二十六.呕吐

1、外邪犯胃:突然呕吐,起病较急,常伴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胸脘满闷,不思饮食,舌苔白,脉濡缓。

——藿香正气散(藿香、大腹皮、紫苏、白芷、厚朴、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

2、饮食停滞: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得食愈甚,吐后反快,大便或溏或结,气味臭秽,苔厚腻,脉滑实。

——保和丸(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

3、痰饮内停:呕吐多为清水痰涎,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头眩心悸,或呕而肠鸣有声,苔白腻,脉滑。

——小半夏汤(生姜、半夏)合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4、肝气犯胃: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胀满,烦闷不舒,每因情志不遂而呕吐吞酸更甚,舌边红,苔薄腻,脉弦。

——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壳、甘草)合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紫苏、生姜、茯苓)

5、脾胃虚弱:饮食稍有不甚,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香砂六君子汤(木香、砂仁、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

6、胃阴不足:呕吐反复发作,但呕量不多,或仅唾涎沫,时作干呕,口燥咽干,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舌红少津,脉细数。

——麦门冬汤(麦冬、人参、粳米、甘草、半夏)

二十七.吐酸

1、热证:吞酸时作,嗳腐气秽,胃脘闷胀,两胁胀满,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咽干口渴,舌红,苔黄,脉弦数。

——左金丸加味(黄连、吴茱萸)

2、寒证:吐酸时作,嗳气酸腐,胸脘胀闷,喜唾涎沫,饮食喜热;四肢不温,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脉沉迟。

——香砂六君子汤(木香、砂仁、半夏、陈皮、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加吴茱萸为主方。

二十八.嘈杂

1、胃热:嘈杂而兼恶心吐酸,口渴喜冷,口臭心烦,脘闷痰多,多食易饥,或似饥非饥,舌质红,苔黄干,脉滑数。

——温胆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竹茹)为主方

2、胃虚:嘈杂时作时止,口淡无味,食后脘胀,体倦乏力,不思饮食,舌淡脉虚。

——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加山药、草豆蒄。

3、血虚:嘈杂而兼面白唇淡,心悸头晕,失眠多梦,舌质淡,脉细弱。

——归脾汤(白术、人参、黄芪、当归、甘草、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龙眼肉、生姜、大枣)

 二十九.呃逆

1、胃中寒冷: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更甚,进食减少,恶食冷凉,喜饮热汤,口淡不渴,舌苔白,脉迟缓。

——丁香散(丁香、杮蒂、高良姜、甘草)

2、胃火上逆: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冷饮,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数。

——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人参、麦冬、半夏、甘草、粳米)

3、气机郁滞: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

——五磨饮子(木香、乌药、枳壳、沉香、槟榔)

4、脾胃阳虚: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恍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

5、胃阴不足:呃声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烦躁不安,不思饮食,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益胃汤(沙参、玉竹、麦冬、生地、冰糖)

       (1).  呃逆

                            作者 :刘臣彬

      呃逆,俗称“打嗝”。是气逆上冲,出现呃呃作声,声短而频的一个症候。病因病机主要是饮食不节、精神刺激、素体脾虚、饮凉纳冷、温热耗伤、年老体弱、药物 所伤,导致胃气上逆。临床上,无论何因,针刺有效,而且很显著。临床上主穴:膻中、内关。一般针刺留针20--40分钟,也有留针2小时的时候,一般都能 临床一次性治愈。胃痛常配:足三里、上中下三脘、天枢。肝气不疏有时配阳陵泉。肾虚配三阴交。不会辩证,可以随意选穴,仍然有效。

(2).神农出世:忽然呃逆不止大多属丹田之气不足,气奔上焦而气逆,用人参10克白术15克丁香15克陈皮2克茯苓15克沉香末3克牛夕3克  一剂可愈。

 

三十.噎嗝

1、痰气交阻:吞咽梗阻,胸膈痞满,甚则疼痛,情志舒畅可减轻,精神抑郁则加重,嗳气呃逆,呕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艰涩,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滑。

——启膈散(丹参、郁金、砂仁、沙参、贝母、茯苓、茶叶蒂、杵头糠)

2、津亏热结:吞咽梗涩而痛,水饮可下,食物难进,食后复出,胸背灼痛,形体消瘦,肌肤枯燥,五心烦热,口燥咽干,渴欲冷饮,大便干结,舌红而干,或有裂纹,脉弦细数。

——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桑叶、天花粉、扁豆、甘草)

3、瘀血内结:吞咽梗阻,胸膈疼痛,食不得下,甚则滴水难进,食入即吐,面色暗黑,肌肤枯燥,形体消瘦,大便坚如羊屎,或吐下物如赤豆汁,或便血,舌质紫暗,或舌红少津,脉细涩。

——通幽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熟地、槟榔、升麻)

4、气虚阳微:长期吞咽受阻,饮食不下,面色恍白,精神疲惫,形寒气短,面浮足肿,泛吐清涎,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补气运脾汤(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砂仁、陈皮、半夏)合右归丸(附子、肉桂、鹿角胶、杜仲、菟丝子、熟地、山萸肉、山药、枸杞子、当归)

三十一.反胃

1、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吐后转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手足不温,大便溏少,舌淡苔白滑,脉细缓无力。

——丁香透膈散(人参、白术、炙甘草、丁香、半夏、香附、砂仁、白豆蒄、神曲、麦芽)

三十二.泄泻

1、暴泻

(1)寒湿泄泻:泄泻清稀,甚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

——藿香正气散(藿香、大腹皮、紫苏、甘草、桔梗、陈皮、茯苓、白术、厚朴、半夏、白芷、生姜、大枣)

(2)湿热泄泻: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黄芩民、黄连、甘草)

(3)伤食泄泻: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保和丸(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

2、久泻

(1)脾虚泄泻: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参苓白术散(人参、白术、茯苓、白扁豆、陈皮、山药、甘草、莲子肉、砂仁、苡仁、桔梗、大枣)

(2)肾虚泄泻: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下完谷,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四神丸(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蒄、五味子)

(3)肝郁泄泻: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舌淡红,脉弦。

——痛泻要方(陈皮、白术、白芍、防风)

三十三.便秘

1、实秘

(1)肠胃积热:大便干结,腹胀腹痛,面红身热,口干口臭,心烦不安,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麻子仁丸(麻子仁、杏仁、枳实、厚朴、大黄、白蜜、白芍)

(2)气机郁滞: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胸胁满闷,嗳气频作,食少纳呆,舌苔薄腻,脉弦。

——六磨汤(木香、乌药、沉香、大黄、槟榔、枳实)

(3)阴寒积滞: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胁下偏痛,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

——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

2、虚秘

(1)气虚:粪质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临厕努挣乏力,便难排出,汗出气短,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黄芪汤(黄芪、火麻仁、白蜜、陈皮)

(2)血虚: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失眠多梦,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脉细。

——润汤丸(当归、生地、火麻仁、桃仁、枳壳)

(3)阴虚: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少眠,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增液汤(玄参、生地、麦冬)

(4)阳虚: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恍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得热则减,腰膝冷痛,舌淡苔白,脉沉迟。

——济川煎(当归、牛膝、肉苁蓉、升麻、泽泻、枳壳)

患者性别:男

 

***病例:患者年龄:44

●详细病情及咨询目的:6年前,此时晚上吃了一个未完全解冻的柿子,导致后半夜上吐下泻,治疗西医消炎,后吃中药,过了一段时间,左侧下腹部凉,堵塞感明显.经过多次中医治疗,时轻时重.始终未治愈.恳请神脉刘开方诊治

中医诊断:柿子结石

治则:通里攻下

方剂:大承气汤

大黄25克(后下)芒硝25克(冲服)枳实30克厚朴30克

1副.枳实、厚朴先煎,开锅后算时间.约15分钟,下大黄,煎煮5分钟,倒药,冲入芒硝.再煮一遍.对一起.大约剩4碗水.先服1碗,2小时,不泻,再服,泻下后,停药.不泻继续服,2小时1次温服.泻下后,病灶结石,就打下来了.

之后,停药7天,再用补药:补益脾气、温胃散寒.

人参15克白术25克茯苓15克甘草20克木香20克香附20克砂仁15克良姜15克天南星20克黄芪60克升麻25克吴茱萸20克

水煎服.

说明:吃小黑枣、柿子,能够引起胃肠,结石。没有经验医生,不知道。扪之脐周有块,做胃肠镜能检查出来。治疗方法,就是上方。

 

 

三十四.黄疸

1、阳黄

(1)湿热兼表:黄疸初起,目白睛微黄或不明显,小便黄,脘腹满闷,不思饮食,伴有恶寒发热,头身重痛,乏力,舌苔薄腻,脉浮弦或弦数。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杏仁、生梓白皮、甘草、生姜、大枣)合甘露消毒丹(滑石、茵陈、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蒄仁)

(2)热重于湿:初起目白晴发黄,迅速至全身发黄,黄疸较重,色泽鲜明,壮热口渴,心中懊憹,恶心,呕吐,纳呆,小便赤黄,短少,大便秘结,胁胀痛而拒按,舌红苔黄腻或黄糙,脉弦数或滑数。

——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

(3)湿重于热:身目发黄如橘,无发热或身热不扬,头重身困,嗜卧乏力,胸脘痞闷,纳呆呕恶,厌食油腻,口粘不渴,小便不利,便稀不爽,舌苔厚腻微黄,脉濡缓或弦滑。

——茵陈四苓汤(茵陈、猪苓、茯苓、泽泻、白术)加味或甘露消毒丹(滑石、茵陈、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蒄仁)

(4)胆腑郁热不:身目发黄鲜明,右胁剧痛且放射至肩背,壮热或寒热往来,伴有口苦咽干,呕逆,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而干,脉弦滑数。

——大柴胡汤(大黄、柴胡、枳实、黄芩、半夏、白芍、生姜、大枣)

(5)疫毒发黄:起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身目呈深黄色,壮热烦渴,呕吐频作,尿少便结,脘腹满胀,疼痛拒按,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或衄血尿血,皮下发斑,或有腹水,继之嗜睡昏迷,舌质红绛,苔黄褐干燥,扪之干,脉弦数或洪大。本证又称急黄。

——千金犀角散(犀角、黄连、栀子、升麻、茵陈、生地、玄参、石斛、丹皮)

2、阴黄

(1)寒湿证:身目俱黄,黄色晦暗不泽,或如烟熏,痞满食少,神疲畏寒,腹胀便溏,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茵陈术附汤(茵陈、白术、附子、干姜、甘草)

(2)脾虚证:多见于黄疸久郁者,症见身目发黄,黄色较淡而不鲜明,食欲不振,肢体倦怠乏力,心悸气短,食少腹胀,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濡细。

——小建中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饴糖)

三十五.胁痛

1、肝气郁结:两侧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连及胸背,且情志激惹则痛剧,胸闷,善太息而得嗳气稍舒,伴有纳呆,脘腹胀满,舌苔薄白,脉弦。

——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川芎、枳壳、陈皮、香附、甘草)

2、瘀血阻络:胁肋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入夜更甚,或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弦。

——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生地、白芍、柴胡、枳壳、甘草、桔梗、牛膝)

3、湿热蕴结:胁肋胀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牵及肩背,伴有纳呆恶心、厌食油腻、口苦口干、腹胀尿少,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滑。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车前子、泽泻、木通、甘草、当归)

4、肝阴不足:胁肋隐痛,绵绵不已,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两目干涩,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一贯煎(生地、沙参、枸杞子、麦冬、当归、川楝子)

(1).排石汤

功效主治:清热排石,用于胆道,肾结石。

金钱草15克、海金沙12克、鸡内金12克、芍药12克、玉米须3克,瞿麦12克、滑石12克、车前子15克,甘草6克。

水煎服。

建议该方加3--5倍用量。

(2).换成我的用量:用于胆.肾结石。

金钱草100克、海金沙100克(布包)、鸡内金25克、芍药20克、玉米须15克,瞿麦50克、滑石25克、车前子50克(布包),甘草20克

水煎服。

(2). 排石汤

主治:清热利湿,通下排石.主要用于直径小于1厘米的肾结石,尿道结石,膀胱结石.

 

大叶金钱草75克 海金沙75克(补包) 木通15克 车前子25克(布包) 扁蓄30克 瞿麦30克 黄芩30克 芦根25克白茅根30克 冬葵子30克 通草10克

水煎服.

(3).排石汤

大叶金钱草75克 海金沙75克(补包) 柴胡30克 白芍25克半夏20克 人参15克 栀子25克虎杖25克 阿魏20克 荆三棱50克 莪术50克 黄芩30克芦根25克 白茅根30克  通草10克 连翘30克

水煎服.

说明:曾经治疗一例胆结石,充满胆囊底部,超过5倍1厘米,用药一个月,化没了.诊断依据是中国医大二院CT、三维立体超声,不知是医大仪器不灵,还是中药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