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夜观天象搞笑图片:“智慧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引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7:12:55

“智慧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引挚

发布者:沈跃强 来源:未知 点击率: 65次 发布时间:2011-11-17 15:08

——关于湖南“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智慧城市” (SmartCity), 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城市运行中的各个核心系统加以整合,实现互联互通,从而使城市治理与城市生活更节约、安全、高效、绿色、友好的崭新模式和形态。在我省“四化两型”建设中,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我省抢占未来城市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实现经济社会历史性的转型和颤变。
    一、 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情况
    “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征。据世界银行测算:一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智慧城市可增加城市发展红利2.5到3倍和实现4倍于其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近年,包括美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瑞典等一大批国家和近300多个城市都在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全球的一股新的热潮。2006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UAE)即推出一项名为“马斯达尔城”的计划,该计划预计使当地的能源可再生率达到100%、二氧化碳排出量为0、废弃物排出量为0。同年,荷兰也提出建设“智能城市阿姆斯特丹”的构想,并于2008年正式启动该计划。日本在2007~2008年间开展了对智能城市相关要素的试点和实验,在此次大地震后,进一步推动了以智能城市为理念的灾后重建。在美国,奥巴马在就任总统后,即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圆桌会议”探讨“智慧地球”概念,明确将“智慧城市”相关产业纳入到国家政策层面,并在2009年9月宣布,迪比克市将与IBM联手共建“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欧盟各国已通过框架计划,对“智慧城市”关键技术进行重点支持和攻关。如瑞典,通过在首都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道路上设置了18个路边监测器,利用RFID、激光扫描、自动拍照等技术,自动识别进入市中心的车辆,对进出市中心的车辆收取拥堵税,使交通拥堵情况降低了25%,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了40%。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每年举办全澳洲的“智慧城市创新节”,通过“绿心智慧城市计划”,构建绿色智慧城市网络,有效地推进了绿心智慧城市计划的实施。韩国信息通信部于2004年提出“U-Korea”,2006年3月确定总体政策规划。U-Korea旨在建立无所不在的社会(Ubiquitous Society),即通过布建智能网络(如IPv6、BcN、USN)、推广最新的信息技术应用(如DMB、Telematics、RFID)等信息基础环境建设,让韩国民众可以随时随地享有科技智能服务。新加坡早在2006年6月就推出了“智慧国2015”计划,在该计划影响下,以新兴通信为标志的“智慧产业”已成为工业领域的主角,并且迅速促进了该国经济的增长。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新加坡资讯通信产业的出口额达到466.3亿新币,占总体工业产值的66%,较2009年增长了15.3%,“智慧产业”倍增效应充分显现。    
    目前,我国也有多个省市提出了打造“智慧城市”的目标,并着力加以推进。2011年出台的地方“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有近十个省市明确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例如:上海市明确提出要率先建设“智慧城市”,并在今年9月7日召开全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动员大会”,要求上海各部门、各区县、各单位充分认识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意义,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北京提出将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天津在《“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报告》中,提出了打造“智慧天津”的宏伟蓝图。武汉市市长阮成发亲自担任筹建“智慧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提出武汉10年内打造“智慧城市”,并出资1000万元面向全球公开招标征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案”。今年上半年,四川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电信集团正式签署了《智慧城市建设暨十二五信息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共同推动四川“智慧城市”建设。广东省省委政府也在今年下发文件,明确提出,到2012年“智慧城市”建设要取得实质性进展。河北省于今年8月初,在承德召开“河北省物联网技术应用与智慧城市建设研讨会”,也着手部署“智慧城市”建设。今年9月20日,重庆市政府与中国电信集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双方牵手共建“云端智慧重庆”。
    据报道,当前全国已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杭州、南京、合肥、苏州、无锡、宁波、深圳、佛山、东莞等23个城市,已经正式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具体方案,并在争先恐后地予以推进。随着全国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安防、智慧环保、智慧校园、智慧节能、智慧公用事业等智慧应用工程,正在造福民生、改善民生,实实在在地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实惠和方便。
    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我省“四化两型”建设的必然选择
    “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后的高级形态,它不仅表现为信息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深度融合,更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转换器”和“倍增器”作用。在我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适时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必将对“四化两型”建设产生强大的引领作用。 
   1、“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我省传统制造业升级。如:智慧电网建设,对电表、变压器、电缆、变电所等装备,提出了智能化、网络化、标准化的新要求;智慧家居产业,对智能家用电器产品及装备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2、“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如:智能交通,给高速列车、城际高速等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智慧环保,为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3、“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我省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升级。“系统的信息化”是现代服务业的显著特征,如果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必须大面积地在传统服务业企业大力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4、“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我省“两型社会”建设。智能智慧,是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便利、节能、环保、健康和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效保证。
   5、有利于我省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如:智慧社保、智慧医疗、智能交通、智慧环境、智慧城管、食品药品智慧监测和“网上法庭”等公共服务智慧化,为进一步促进政府服务水平的提升,创造了条件。
   三、在长株潭率先启动“智慧城市”建设,是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重大机遇
   “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是当今世界科技的又一次革命,也是应对当今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重大社会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崭新命题和难得机遇。在中部率先崛起战略中,我省必须以超常的智慧,先人一步、率先作为,以取得发展先机。同时,我省率先部署和启动长株潭“智慧城市”建设,也正当其时,条件具备。
   一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与“智慧城市”目标,完全一致。“两型社会”与“智慧城市”内涵和要求是一致的,都是要求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市生态和城市管理体系。“两型社会”本身已涵盖“智慧城市”的要素,“智慧城市”更体现了“两型社会”的特点,符合“两型社会”的精神,“智慧城市”与“两型社会”建设完全协调和同步。
   二是长株潭启动“智慧城市”建设,正合时宜。有人预言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综合国力与竞争力将主要表现在城市这一块。长株潭三城市目前正处于空间扩张、布局调整、功能完善启动时期,在这个时候启动“智慧城市”建设,便于我们在三市规划设计和城市建设中自觉嵌入“智慧城市”的相关元素,使“两型社会”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相互彰显,互为新的增长点,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三是长株潭启动“智慧城市”建设,条件优越。长株潭三市高校云集,特别是在超级计算机软件研究领域和信息相关产业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实力,并且已取得了一定成果。加之我省具备装备制造的产业优势,科研成果转化的潜力巨大,潜力可期。
   四是长株潭启动“智慧城市”建设,机遇难得。不仅我省正在实施的“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建设,有着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同时,“智慧城市”还可以为“两型社会”建设和长株潭三市进一步加快转型发展,增添新题材和新的动力。在当前“智慧城市”浪潮方兴未艾之时,率先在长株潭建设一个产业发展高端化、运行管理高效率、市民生活高品质的“智慧城市群”,不仅可以使我省赶上“智慧城市”发展的“头班车”,还有可能使我省成为当前“智慧城市”规则的制定者和引领者,使“智慧城市”成为推动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
   四、对策建议 
   我省不仅具有超级计算机等相关产业的研发实力,而且具有“两型社会”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率先推进 “智慧城市”建设,不仅可以使我省赶上国内“智慧城市”的“头班车”,还有可能使我省成为全国“智慧城市”规则的制定者和引领者。因此,建议省委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 “两型社会”建设的重大突破口予以推进:
   1、建立机构,统筹组织。建议省委成立“智慧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书记任组长,政府和人大、政协的主要领导同志任副组长。同时,设立专门办公室和专项工作推进小组,对全省“智慧城市”工作进行统筹、协调、组织。
   2、编制规划,顶层设计。根据“智慧城市”顶尖水准,制定全省“智慧城市”建设总体发展规划,并将“智慧城市”目标纳入长株潭“两型社会”具体建设项目中,在长株潭三市率先建成一批示范工程。
   3、汇集民智,群策群力。设立“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委员会,同时,在全省广泛开展献计献策活动,激发和调动全省人民参与热情和积极性。
   4、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按照“立足现实,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以构建智慧管理、智慧产业、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文化等体系作为突破口,借“两型社会”建设之契机,推进 “智慧城市”建设,以“智慧城市”的推进,激发“四化两型”建设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