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刘禅台词皮肤:60而立的振华重工老总管彤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6:58:44
60而立的振华重工老总管彤贤
----------------------------------------------------------------------------
  59岁才开始创业的管彤贤丰富了“中国制造”的涵义,通过企业放大了自己的家国情怀.
  他是个老头。76岁。
  他又是个新锐。1992年他才在上海创立振华港机(现更名为振华重工),17年由零开始,如今销售额超过350亿元,所生产的港口集装箱起重机不依靠价格优势,进入73个国家和地区,所向披靡,占据同行业全球市场78%份额,将市场由买方变为卖方。他要在美国请律师以诽谤罪起诉CNN主持人卡弗蒂,因为此人“集无知、傲慢、愚昧于一身”,把中国产品说成“垃圾”。公司一年拿出5000多万搞慈善,条件是绝不接受表彰,不登报,不署名。在上海浦东一座老旧的办公楼,振华重工(600320.SH)总裁管彤贤从一排书架后绕出来,眼镜厚如瓶底,仍遮不住又重又宽的眉毛。他一张口,纯正的京腔,和许多老人一样,世故、精明、倔强,不断提醒你他和这栋楼的年纪。但这些,都不能掩盖公司的朝气。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我过去的生活有幸运也有倒霉,得意过也落魄过,但总的来说,在上海这17年最有价值,没有虚度,也就是说,59岁以后的生活才最有意义。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祖上没有做生意的,至于家世,我从不愿意回忆,当年的破落地主,书香门第,后来总会经历很多磨难,不提也罢。小时候,我住在西城,七十年前的北京和你现在看到的不一样,如今北京城都废了,我回去也找不到老宅子。唯一的相同点是,它还是个巨大的消费城市,当年就是这样,江南的粮食和绸缎都要运过来。那时北京还有老秀才、老进士,我就跟着他们念书,学学唐诗宋词,听他们讲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一代知识分子功底深厚,还产生了许多大师级人物,像胡适、陈独秀,都是学问好,又有胆气,是闯将。今天很多人做学问差些火候,像于丹讲的东西,老先生如果听了,会笑的。
  1951年我考入了北京工学院,这是北京理工大学前身,我是建国后第二批大学生,当时大学生目的都很单纯,读书就为了祖国建设,一点不含糊。虽然是工科,气氛也很活跃,晚上熄灯之后每人都要背一首诗,不管懂不懂,先背下来再说。古典文学中的美,那时慢慢体会到,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何等飘逸潇洒,“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几句话,人生都点透了。
  毕业后我分配到交通部,1957年就被打成右派,那一年我24岁,毕业刚刚两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心情很苦闷。后来我被送到黑龙江东部的兴凯湖劳改农场,参加劳动改造,那已经是中苏边境。下放的右派,比留在北京的右派日子好过,周围都是一样的人,不寂寞,也没有人歧视你。北大荒当年是很美丽的地方,一望无垠的草原,草能喂牲口,盖房,铺床,我们的生命也和草一样卑微,但是旺盛、顽强。刚到北大荒的时候,大家都弱不禁风,出来之后身体倒好了,就像孙猴子,在太上老君的炉里炼一炼,没有炼化,反而长了本事。我这个人,一生不欠情,唯一欠的就是我的母亲。她让我懂得坚强,我落难时,身边许多人都和我划清了关系,只有她没抛弃我。老太太活到101岁,2002年刚去世,生病的时候我在上海,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人生最大的遗憾。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回到交通部,也没有其他选择,除非留在北大荒继续种地。经过这段岁月,我对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有了真正理解,“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这篇东西,经历浅薄的人读不懂。另一个发现是,我们的国家自我纠错能力很强,60年前,它面临土崩瓦解,30年前,它也摇摇欲坠,但都站住了。从此之后我一直在交通部,1992年59岁在水运司、中港总公司船机处做处长,仕途上不算成功。有些报道说我面临退休才选择的去做企业,其实不然。当时交通部对退休没有硬性要求,我可以一直做下去,只是觉得壮志未酬,想干点实事,就来了上海。我对港口比较熟悉,常和人说为什么中国老买外国人的港口起重机,我们应该做出自己的产品,讲了很多豪言壮语。就是为了鼓舞人心,谈不上自信,当时不了解对手,也不了解世界的需求,没想到就一步步做下来了。对我这么大年龄创业,没有人反对,咱们国家的事往往是这样,除非两个人有私人恩怨,否则谁也不会公开反对谁,但是谁也不支持谁。
  小平南巡是我们创业时看不到的一个背景,没有小平南巡,我们无法在浦东立足。当时小平很着急,觉得步子慢,建国60年,真正的商品经济是从小平南巡之后开始的,为我们创造了环境。
  经营要诀:不拘一格,朝令夕改
  交通部同意了管彤贤的申请,通过香港的一家合资子公司投资50万美元,上海港机厂又以一块地皮作价50万美元,成立了注册资金100万美元的中外合资企业。管彤贤带着从港机厂分拨过来的十几个人,在浦东租了三间简陋办公室。振华是个独特的国企,成长中可谓“没喝国家一口奶”,与民营企业无异,它的管理也与国企大不相同,管彤贤至今不要个人办公室,严令“今日事今日毕”,绝不许文件过夜。然而,他从未考虑过企业改制,至今公司大股东仍为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包括他在内的企业高管,既没有股份,也不拿高工资。振华深深打上了管个人风格的烙印,他有十四个副总裁,但实际相当于他的十四个助手,从公司自制的“可乐”配方到重大投资,无一不需要他拍板。我为什么敢进入这个行业?港口起重机的特点是“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劳动力密集”,过去主要生产商来自美、日、德、韩,它们技术和资金都不缺,但造一台设备同时要几千个员工,在人力成本上没有竞争优势。而对越南、非洲来说,人力虽然丰富,又没有技术基础,唯有中国具备傲视群雄的可能。
  话是这么说,开始的时候,我既缺钱又缺人,所有高管都是骑自行车上班,唯一的轿车用来接送客人,请客吃饭就在街边的大排档,办公室的柜子都是吊在墙上,不能落地,否则桌子就没法摆。
  最初我们曾在新加坡参加投标,连续5次,一次也不中,我深深感到中国制造业缺乏品牌。港口机械是耐用工业品,用户看中的首先是品牌,而不是价格。品牌代表了你的质量,它从哪里来?这个行业不需要打广告,只要有大的港口用你的产品,就是最好的广告。后来我们在加拿大打开了缺口,也是通过招投标。最初我们靠的还是价格,和我们价位同样低的还有一家南斯拉夫企业,一看那儿都快打起来了,人家没敢买,把项目给了我们,这是我们卖出的第一台设备,卖了546万美元,比行价大约便宜四分之一。让了些利润,可也不是太离谱。后来我们的第一千台机器还是卖给加拿大,也还是这个价格,承担了200多万美元的差价,感谢他们把我们带进国际市场,这是中国的传统,饮水思源。加拿大买了我们的东西,震惊全世界,每天都有其他港口的人去那参观,看中国的产品用不用得住。现在我们不需要通过价格抢订单了,鹿特丹港号称“欧洲门户”,它的Euromax自动化码头2亿欧元的设备全部由我们提供,竞标时,奥地利一家集装箱起重机厂的报价比我们至少低5%,但鹿特丹港还是选择了我们。
  做企业,许多路难免是被逼着撞出来的。最初我们在运输上老被人卡脖子。港机装在船上,有七八十米高,当时世界上只有一家专业船公司能运输这种产品,从上海运往温哥华,第一次和我们要价95万美元,第二次要100万美元,第三次要150万美元,条件还越来越苛刻,从那时起我们开始改造运煤炭的船和油轮,自建船队。企业发展中总会有突然跳出来的机遇。去年我们的船振华四号在全世界替公司扬了名,这是商船首次击退索马里海盗。其实里面有很大的偶然。为了让起重机装卸方便,我们买来的船都将型深从18米改造到13米,生活驾驶区和主甲板差5到6米,海盗不知道,以为爬上来就进驾驶室了,其实只能到第一层甲板,那批海盗又没穿鞋,让我们用啤酒瓶就砸跑了。但偶然中有必然,必然的就是十七年来培养的创新能力,要是我们没有能力改造船,也就束手就擒了。
  说实在的,当年没想过会做这么大,我们是在装备制造业的“中国世纪”揭开帷幕时站在舞台上的。我做企业的要点就是“不拘一格”、“朝令夕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活力。1997年上市时,我最初不同意,觉得没什么用,上海方面动员我,让我签字也就签了,心里并不太认同,但后来很快发现上市的好处,这就是“不拘一格”,不能自己捆住自己。上市后融资渠道丰富了,监管更透明,而且可以顶住压力。别忘了,我们仍是国有企业,上市之后,领导让你做又不该做的事,可以拿股民做挡箭牌。我从没请过咨询公司,企业的事,外人都是雾里看花,也没请过经济学家诊脉,如今经济学家都越来越慎重了,在经济学上说实话不容易啊,说深一点,就涉及到制度。
  当然,关起门来不行,我们常常组织去其他公司交流。比如三一重工,我去过几次,这个公司最大的优点就是创新能力强,梁稳根和他的几位高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气,值得我们学习。三一他们有一部分股权投资,这些事我们倒不羡慕,不是说人家那样做不好,只是“钱生钱”的事我们做不了。
  这些年来,政策层面对工商界最大的支持,是出台了《公司法》。公司法没有规定党管企业的干部,企业属于谁?应属于出资人,即股东所有,总裁对董事会和股东会负责,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是新三会,这才是现代企业治理机构的主体,党委会、职代会和工会是老三会,它只是一种民主决策形式。
  恕我直言,企业里不能搞民主决策。毛泽东有句话我是赞同的:民主是手段,不是目的,它不能决定企业兴衰。在企业内少数不能服从多数,否则,不能盈利、发不出工资,谁负责?我按照公司法设立了工会,但是不设职代会,即便将来需设,也只是民意机构,不是权力机构。
  什么是工业企业最应该想的问题?第一是市场,第二是市场,第三还是市场。三十年前,我听马洪同志做报告,讲到企业的产品要吃着一个拿着一个想着一个,极有道理,但至今一般的国有企业还做不到,因为不能迅速根据变化的市场进行修正。
  前年北京有一批司局级领导来长兴岛参观,问我振华为什么发展这么快,我讲笑话:“就是因为离你们远。”没想到他们还写到总结里了。事实上,某些人仍始终不忘“管下面”,要填的报表要50多种,其实领导根本不看,没有用。我们没想过改制,经营是活的辩证法,没这块国有的牌子,地方上也不认你。公司高管不拿高工资,职工收入差别也不大。领导工资是白领平均工资的2.5倍,我也不担心高管会因此跑掉,有两个原因,第一我们目前做的确实是个事业,吸引人。第二,也没地方跑,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一了,人过了四十岁,重新起个头很难弯下腰去。另外,我们有一系列解决方法,比如“振华功臣基金”,保证高管退休后生活水平不降低。制造业要找高管,文武双全的少,这是历史原因。公司有一批学历不高的“绿林好汉”一直任基地领导,用好这批人,公司事业才能有成,一台起重机近2000吨,高70米,不是“行伍出身”,镇不住。
  对蓝领工人,他们大部分都是农民工,公司特别关心,怎么个关心法,我说了不一定真实,你自己去基地看,从宿舍到厕所,会发现我们都很用心。我本人有很长时间的社会底层生活经历,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想什么,现在虽然盈利不多,比下有余,不能“为富不仁”。
  再创业
  长兴岛,遥遥可见海天之间的钢铁巨人,两臂伸展。在振华基地中,“大”是必不可少的形容词。数万工人围着几十台机器爬上爬下,敲敲打打。尽管是外向型企业,却看不到经济危机的阴影。
  然而,尽管历尽风霜,管彤贤内心深处也感觉到这个槛不寻常。他已启动了二次创业计划,向大型钢结构和海工产品转型,2009年5月,甚至为此将振华港机更名为振华重工。他没有退休的念头,还要再次惊险一跃。
  去年波罗的海海运指数由1万余急降到1千余,海运重创,数家航运企业进入困境,造船企业今年尚好,明年订单也会下降,而中国的大港口码头,例如天津、上海、广州、大连,因航运低迷,估计1-2年中都不会有新投资。国外的大港口建设也都在收缩中,这些都对振华的主产品集装箱机械有一定影响。
  幸运的是,多年来公司产品主要外销,在同业竞争、汇率波动、通胀等折磨中过日子,可算是久经考验,去年合同出口额34亿美元买定了远期保值,等于多赚了7个亿。我们的产品多为大码头基建工程所需,酝酿和设计环评要4-5年,这些项目有政府背景,一经启动,停不下来。另外,日美欧的对手一个个被击败,我们现在涨点价,只要合情合理,用户不会有异议。问题是港口集装箱机械的全球盘子有限,振华已经占到了78%,向上的空间看得到,要抓紧机遇加速开发钢结构和海工市场,仅海工,一年全球就有不少于3000亿美元投入,足够吃了。1958年毛主席提出过“以钢为纲”,当时是天真幻想,今天我们真正做到“以钢为纲”了,把钢降伏了,以钢为主体,不愁没饭吃。最近我们签了一个大海工项目,是公司成立以来最大的合同,22亿美元,名义上是和西班牙签的,实际是和伊朗。拿到它很不容易,韩国和日本都在背后争,如果没有中信保和国开行出场支持,我们也不敢做,带着钱去卖东西是解决当前市场不振的好办法。
  有人觉得和伊朗做生意风险太大,但其实是最安全的,它有油,不愁还不了账,另外,它崇信真主,真主告诉它欠钱要还。
  要维持企业转型的动力,还是要持续创新,而要创新,就要永远保持学习的状态。我最喜欢送给人书,《中国通史》,每个高管都有一套,还把400年来最好芭蕾舞、音乐剧的版权也都买下来,刻成光盘送给他们,你要拿得动,也带走一套。它们不一定直接与业务有关,但都能开阔眼界和胸怀。年轻时,我想看这些东西,却没有机会,现在有机会了,又没有时间,只能每天看文件了。
  这一辈子,我没有崇拜的人。李鸿章、曾国藩、张元济(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骞都很了不起,有济世之心,也有济世之才,我很欣赏他们,但谈不上崇拜。如果说信仰的理论,大多都与自然科学有关。能被实践证明的东西,容易被人信仰,比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自然科学离“真实”近一点,我一生钟爱“真实”二字,有人送我一本溥仪的日记,我一问是1914年写的,就要了,因为之后他写的日记,都被粉饰过了,没有价值。
  之前有人希望我下台,觉得我年龄太大了,金融风暴一来,没人这样说了,需要我这样一个人稳住舵。不过,我终究是要退休的,就是找个满意的接班人太难了,也有一种可能,一旦我离开了,他们的本事也就自然施展开了。
  “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
  这是昆剧《班昭》的唱词,我常念给同事听,做学问如此,做企业也是如此,能明白这四句话的人,不多。 
----------------------------------------------------------------------------
管彤贤:六十而立
播出时间2008年12月27日被访问者:管彤贤访问者:骆新
振华4号击退海盗新闻总裁管彤贤话音刚落,公司便拿出30万美金奖励了这30名船员。这些振华人不仅为中国也为公司挣了脸,管彤贤高兴啊。
骆新:我认为管总在这个行业简直是一个传奇性人物,别人创业都是29岁39岁49岁干,您的创业是从59岁开始干,那会儿在交通部当处长没多久就可以退休了,怎么会想起在59岁的时候开始出来干?管彤贤:这是非常偶然的。我们也没有想到会干下去,我们认为做一做也就该收手了,没想到机会机遇太多,我们才感到不可收拾,一直做下来。骆新:我不信,我觉得这事肯定是您蓄谋已久的。管彤贤:应该是这样的,世界上的成和败,我认为有很多是偶然的,振华的成功带有很大的偶然,甚至于不可复制,因为我们赶了一个机会。首先是市场有一个特殊的需要,这时候船舶大型化,这时候外贸世界空前发展,那么船舶大型化就要求更新港口设备,同时这个行业本身是劳动密集加高技术的产品。上海有两个优势,一个有全国的便宜的劳动力的支持,一个有高技术,世界上没有一个港口一个城市有像上海这样的条件。
管总有句名言,说了十多年了:“你不要看我的厨房,我的厨房可能很差,但我的菜是好的。”
骆新:您当时干的时候,上海那会儿也有上港机,有很多做港机的,您为什么相信您可以做成功,是因为您有交通部的背景?管彤贤:没有。当然到今天为止,国内有很多企业也在做港机,无论他们从规模上讲和从人才物品讲都和我们都不能比。做港机第一个得有水,上海市把最好的一座长兴岛的岸线给了我们,我们很早就注意到要想在这个市场立足,必须发展自己的船队,我们有26条6万到10万吨级的整机运输船,就可以把我们起重机一次由长兴岛装船运到目的地,这是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之后慢慢我们懂得要培植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们现在应该说有10多项核心竞争力是我们对手不具备的。
当年振华初创时,只有十几名员工,一百万美元的资本。但就这么个小公司,却让管彤贤生出个伟大的梦想“世界上凡有集装箱作业的港口,就要有振华港机的产品!”,15年过去,管彤贤说到,也做到了。
骆新:有人说您的企业怎么说也比民营企业要强,因为这是国家控股的企业。管彤贤:我主要是股份制管理的企业。股份制企业,完全是现代企业制度。股东会管大事,董事会就是一般的执行,剩下就是监事会,然后就是领导班子来执行,没有什么请示报告,效率高,国企要订这个订那个就把时间耽误了。市场瞬息万变,这是我们的小小优势,也是我们尝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甜头,所以我们并不怕风暴。骆新:您这么大的企业在金融风暴的时候,您觉得掉头,至少这次金融风暴给了很多企业一个算是警醒,必须要靠产品多元化的方式来支撑,可能得靠长期企业修炼的内功。管彤贤:我们很早就在准备市场波动,很早就准备要发展市场多元化,而且很早就不吊死在一棵树上,这次是加速了它的速度。骆新:您看您有港口机械,有钢结构,有海上工程,还有自个儿的船舶公司。冲击这块哪块都没问题?管彤贤:我们要做的是以钢构为主的,大型钢构在我们来说是最核心的力量。我们今天开辟新市场,并不把市场有什么大的风吹草动变化,因为主体部分在我们这儿。中国产5亿吨钢,全世界产12亿吨钢,钢都是粗钢,都得经过加工才能用,加工就是我们的责任。所以我们只要把钢抓住,我们就会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集装箱机械,派生出来我们做钢构钢桥钢梁,而且做别人不好做的难度非常高的,我们给韩国釜山的钢桥,一个钢桥2千吨,整体吊床2千吨,我们给美国的旧金山新海湾大桥,主塔1万3千吨,一般很难做到,我们就降服这个钢,我们非常充满信心。骆新:我终于理解您其实挑选的行业都是属于在竞争方面对手比较小的,相对难度比较大的?管彤贤:当然对手小到不能这么说,对手也很大。骆新:但是对手数量少。管彤贤:但是对手有一个前提,它都带有劳动密集性质,它干不了,没法在中国立足,没法和中国企业竞争。骆新:您是靠政策弄了个门槛?管彤贤:应该说这是今天时代在造就中国的装备制造业,所有的制造业都带有劳动密集加高技术,不管哪家都一样。可是劳动密集,西方日美欧越来越困难,成本太高,所以光有高技术做不出来,不得不让位给中国来做。第三世界有很多国家劳动力非常便宜,印尼、菲律宾、越南,很便宜的劳动力,但是没有高技术也做不了,这两个结合就造就中国。
凭着管彤贤的先进理念,抓住国际贸易的巨大契机,振华只用十五年的时间,跨越了国际同行四十年的里程。公司年产值连年增长,一跃而居中国重型机械行业首位,并且站到了世界前列。
骆新:这种超大规模的企业总得有难处,您觉得您的难处在哪儿?管彤贤:我们的难处应该说第一个还是市场,第二个难处还是市场,第三个难处还是市场。只要有了市场,怎么做都好办,关键是要拿到市场。可是市场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的,企业的兴旺,第一个决定是市场,如果不是研究市场,光研究改革是没有前途的。有了市场,市场会推动改革,推动创新,我们估计明年可以容纳8千到1万人。骆新:就业。管彤贤:就业。国内的市场养不活,我们得继续和外国人争市场去,这点是坚定不移的。从我们自己的身存需要,我这四万五千人要发工资,得吃饭,我得找地方去吃饭。骆新:您的要求太低了,就要求吃饭,我觉得您现在是等着去发展的问题,吃饭的问题早就解决了。管彤贤:这不好说,企业求生存求发展是连在一起的。而且市场经济非常可怕,最近有些企业有一半人要解雇,原来非常红火的企业一下子解垮下来,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完全不一样,我们要依靠市场生存,企业机制灵敏,而且出手要快,不敢拖延。
高效、精准、勇于创新、优质服务,使振华集团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建构起自己广阔的ZPMC领地。经过15年的风雨历程,ZPMC旗下产品已经占据世界集装箱起重机市场70%以上的份额,像一个个伟岸的钢铁巨人,ZPMC的身影昂然挺立于世界物流版图的重要位置。标有ZPMC品牌的振华港机1650余台岸桥和2000余台台场桥,已进入世界71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座港口。而与此同时,振华人并不打算停下自己的脚步。
2006年6月1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了振华港机长兴基地。
骆新:现在制造业企业是有创新的想法,每次都在提创新,创新是您这个企业的灵魂?管彤贤:应该说所有企业都要注意创新,所有有前景的企业必须得有创新精神。骆新:您刚才说要靠行政力量来支持改革创新,尤其是支持产品的创新,创新力不容易,谈了多少年了?管彤贤:这是必须的。这是创新的实践,实践是创新的一个关键。创新一个新产品,常常要三四五六七八年,不是马上就成的,所以得有毅力,必须行政手段来支持。骆新:我就一直纳闷,因为企业在投入创新方面远远不如高校,高校因为没有利润的需要,可以一直拿科研往里投,有人搞四年五年都行。企业得当期见效,今年投进去,钱十年以后才能见效,怎么来核定成本?管彤贤:我跟你说创新的动力不是工程师,也不是教授,也不是科学家,创新的真正动力是生产需要。中国为什么长时期社会学发展,自然学不发展,就是农业经济它不需要。所以中央很英明的决策,胡锦涛同志在三年前提出,要把创新的主体放在企业,而不是放在高校和科研单位,马上就不一样了。骆新:您能告诉我,您这公司一年的研发费用占整个。管彤贤:百分之二三。比如今年做280个亿,我们研发费用因为和生产相结合,大概总得有四五个亿,我们一个示范区就有两三个亿进去了。骆新:那您对能够有技术创新的人员一定是给予极高的奖励?管彤贤:也不全如此。因为工业企业的创新不是一个人的成果,常常是一个小集体在创新,它不是原理性的,到今天为止没有给哪个工程师诺贝尔奖的。为什么?分不出来。领军人物是什么样的人?第一个得有悟性,上次我也在一个会上讲到,我说解放以来我们一个重大的缺点就是把人的自然本质差异忽视,我们过于强调人的社会性,有的人念四五门外国语不大费力,有些人一门都念不下来,就是自然本质不一样。所以创新得有悟性,而且得有痴迷,如痴如迷,没有这样不行,当然要能把个人的进退得失也抛到后头去。每天老是患得患失,怎么做事情?今天嫌工资少,明天嫌奖金少,不要做事了。
采访董藝上海振华港口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行政办主任在创新这方面,管总始终是把它放在我们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什么?他始终觉得一个企业如果要更长远的发展,我们的产品就需要不断的创新。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站在我这个领域的最前端,我只有站在我这个领域的最前端,才能完全占据这个领域的市场。
采访蒋蕾上海振华港口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人事部经理在公司成立最初的时候,管总就想到我们企业要大发展,就不能仅仅依靠国外的运输,我们要有自己的运输能力和实力。管总提出这样一种想法,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他是真的这样实施和这样做了。可以说在业内,在我们的世界同行中,这都是绝无仅有的。也就是说ZPMC真正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一家拥有整机运输船的大型集装箱制造商。
采访董藝上海振华港口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行政办主任但是作为我们基地来说我们没有船坞,怎么去造船。就通过自己的创新理念,管总提出我们要平地造船,然后再把船移到水里。这种创新不断的在我们日常的生产和成功失败当中总结出来,然后我们不断再把它从一个技术领域搬到另一个技术领域,从而使创新理念始终贯彻在每一个最底层的技术人员,到中层干部到公司最高层领导。
骆新:我知道以前振华还有这么一个习惯,要求员工最好都能够学点英文。我知道作为一个装备制造业的厂,因为本身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当然有些技术人员是要求,但是没必要像您这么大兴土木,全民学英文,实际上是浪费和消耗。骆新:我们和港澳台真正的差距就在一点上,我们在十几年前,在15年前我们到美国去,三个人干一件事,有翻译,有专业人员,还有开车,三个人干一件事。而且我们还碰到外国人看不起我们,就是我们语言表达能力不行,反过来我们现在能拿到美国旧金山海湾大桥的项目,世界最难做的项目,这个项目是美国西岸的标志,和东岸的自由女神一样。为什么我们能拿到?就是我们去的代表团个个外文好,而和我们做竞争的国内另外一家,去了七个人,没有一个翻译,外国人看不起,说没法交流,最后项目给了从来没做过桥的振华,就是一口英文。所以我们今天把外国语作为我们每个职工的,特别是年轻人的必修课,我们要提倡,我们每年考两次,和工资挂钩,及格到好,由60分开始,补1千元到2千元,现在我可以说在我的企业应该说是国内外语水平最高的一个企业。不止起重机做得好,外语也好。
在狭长的通道尽头,管总在这里忙碌了十六年。有人说,振华港机的成功有赖于它独特的企业文化,并与管浓烈的个人风格密不可分。
骆新:也有人对您的管理方式提出异议,比如说您到现在为止,您的办公室还是和当年创业的时候一样,您和大家一块儿办公。你说这么大一个总裁何必和大家一起办公。您稍微自个儿独立一点,工作效率还不提高吗?管彤贤:不得不说,您去看看世界,美国最典型。我去看过一些公司,有的总裁就在门口收发室坐着,假如我单独一个办公室,来电话都没人给我接。我在一块儿的话,什么信息,很方便,而且我们也不认为办公室能给我增色,产品好就是我们最大的荣幸。今天我们做的,都得到用户非常高的尊重,就因为看到我们的产品好。而且不只是我,是对中国的尊重,我想我们国内有很多志士仁人和我是一样的,想在这个行业里做一些惊天地泣鬼神,让外国人刮目相看,很惊讶,中国也能做得这么好。我们企业是个有抱负的企业,振华的名字就代表了我们企业的抱负,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骆新:如果把企业比成船的话,掌舵的人的性格品性也很有关系,您现在觉得您是一个脑子很灵活的人,还是相对比较执着甚至有点倔的人?管彤贤:自我评价是历史安排的。因为人都有长有短,从事业来讲我们赶上了一个机会,事业不错,把我们也烘托起来。其实我就是普通凡夫俗子,但是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经验。对企业来讲,企业是被改革开放造就,三十年来有巨大的变化,我们由衷地感谢党的政策,没有这个不行。骆新:作为一个北京人您在上海这么多年,您觉得在北京人的性格里和上海的城市精神融合起来容易吗?管彤贤:我呢没有任何地域概念,我到这儿来就是有一个条件,不许说上海话。我们开会,我说我听不懂,必须说北京话。所以我们企业有自己的小规矩,不许吸烟,不许酗酒,不许赌博,不许说上海话,不能公开说,不许搞第二职业,不许搞第三者,这都是我们企业的规矩。没这些规矩,企业安顿不了,而且我们企业一定要想各种办法让职工享受到你热爱祖国,祖国也没有忘记你。得到祖国蓬勃发展的回报,我们企业职工都有感到不是要追求绝对值,要追求每年有所提高。
在振华公司,员工们享用着温水游泳池,还有自己的电影院,以及每天中午丰盛的自助餐,管总特别要求,员工就餐排队不能超过十分钟。
骆新:我知道前两天温家宝总理和您见了面,说您有一段话把总理给说动了。我现在特别想知道您那会儿给总理说了什么?管彤贤:我们主要是讲到我们的打算。我们打算每年要增加50个亿,每年要创造一个“世界第一”,我们每年要保持传统产品的领先地位,特别是我们要让我们的职工每年收入增加10%。去年做了,今年已经做了,明年还要这么做,他听上去很满意。
----------------------------------------------------------------------------
振华港机总裁管彤贤:世界港机霸主觊觎新疆土
  一年前的4月18日,一封署名为“上海振华港口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4万职工”的公开信,在振华港机公司网站首页刊登,表示对CNN主持人卡弗蒂辱华言论的强烈愤慨。公开信以振华港机的产品已布局美国东西海岸各大港口为例,警告“CNN,如果敢再次叫嚣中国产品是'垃圾’,我们会立即在美国请律师以诽谤罪起诉他们”。振华港机成为当时第一个向CNN发出公开叫板的中国企业。看到这一公开抗议后,无数国人网民为之一振。  一波未平,振华人又成了反抗索马里海盗的英雄。去年12月17日,“振华四号”轮在途经亚丁湾水域时遭武装海盗袭击,在海盗登上船舶主甲板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全体船员沉着应战,经过长达5个小时的对峙最终逼退海盗,保护了船员生命安全和船舶财产。这一壮举,一时间成为当时世界舆论的焦点。  在过去的一年里,几十年不遇的世界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许多跨国巨头、金融大鳄遭遇严重冲击,许多企业甚至因此被政府托管而破产,国内多数外向型企业也面临严峻挑战。但振华港机却是个例外。尽管产品以出口为主,但2008年振华港机不但没有衰退,反而奇迹般实现了快速增长。根据今年4月9日发布的年报,振华港机2008年度净利润超过25.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  59岁的创业家  管彤贤是在1992年创办振华港机的。那一年,管彤贤年已60差一。他自交通部工厂司悄悄地“下海”了,——从京城来到了上海。  在这之前的前半生,管彤贤可谓命运坎坷。他也一直不想提及往事。当然,管彤贤把1992年以后的日子,看成自己人生最开心的时光。  那一年,管彤贤带着从上海港机厂过来的设计、质量管理、生产以及市场等部门的十几个人,就在紧贴着上海港机厂的浦东南路上租用了几间简陋的办公室。就这样,在年届退休之龄,管彤贤开始了艰难创业,同时也开启了振华港机图谋世界港机霸主的征服之路。  振华港机成立之初,管彤贤就立下一个誓言:世界上凡是有集装箱作业的重要港口,都应该有中国生产的集装箱机械。  尽管17年后的今天,这一目标早已成为现实,但在当时,很少有人能相信这样的誓言能成真。  上世纪90年代初,世界上大部分港口机械订单都掌握在日本、韩国、美国和欧洲大企业手中,中国港口用的也几乎都是洋设备,核心、关键技术都被国外制造业巨头把持。国内的生产企业缺乏设计能力,生产水平低下,造出来的产品还不如外国的淘汰货。  但是,管彤贤偏不信邪。  1992年底,加拿大温哥华港决定要一台集装箱起重机,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豪气,振华港机依靠价格和售后服务承诺的优势一举中标。  管彤贤回忆,当时生产集装箱起重机的跨国公司有许多,日本三菱、三井和石川岛,德国的克鲁伯、诺尔,韩国的三星、现代等,这些企业占据了全球95%以上的市场,而振华港机创办才不久,没有显赫的业绩,只有14个人、100万美元资金而且来自一个港口机械主要依靠进口的国家,能在列强中杀出一条血路并不容易。  振华港机像制作一件工艺品制造了这第一台起重机,凡自己做不好的关键配套零部件,一律采用世界名牌。因此,这个第一单没有为振华港机带来多少利润,但为振华港机赢得了好名声。  在随后的几年里,其他国家资深的同行们为振华港机的出现头痛不已:他们不可能拥有振华港机低廉劳动力的优势;更要命的是,在集装箱机械这个产品技术和生产方式广为人知的领域,振华港机总能迅速地模仿和复制同行们的产品,并且有所创新。没有采购商能够摆脱价廉又物美的诱惑。1993年,温哥华又从振华港机买走一台设备。1994年,振华港机在美国旗开得胜,迈阿密港一次性订下4台产品。  从此,在港口机械的各个竞标会上,都可以看到振华港机的身影。从新秀到行业领导者,振华港机并没有用太长时间。1998年,振华港机就超越列强,以世界市场1/4的占有率成为集装箱机械行业领袖。到了今年初,振华港机的集装箱机械市场占有率已达78%。  创新与用人  2008年7月,荷兰鹿特丹港举行了世界上最先进、规模最大的集装箱自动化码头——Euromax的开港仪式。鹿特丹港方邀请了1400多位全球海运和港口业界的贵宾出席。这个年吞吐量达230万标准箱的自动化码头,日常只需要50名员工管理运作。  人们在现场看到了一处处ZPMC铭牌,才知道如此高程度的自动化其实跟中国人分不开。是的,总价超过2亿欧元的全部76台自动化设备,16台集装箱岸桥、58台轨道吊和2台铁路吊车,全部由振华港机建造。  17年前,当振华港机刚刚敲开国际市场的大门时,还要凭着劳动力优势打价格战,但今天却不需要了。竞标时,奥地利一家集装箱起重机厂的报价比振华港机低5%-10%,但鹿特丹港方还是选择了振华港机。  “因为鹿特丹港方更注重的是整体实力。集装箱岸桥兼具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两大特点。随着集装箱船舶越来越大、货主对船期要求越来越紧、船公司对装卸作业时间要求越来越短,对集装箱岸桥的效率要求越来越高,”管彤贤解释,鹿特丹港方认为,振华港机的产品值那个钱。  振华港机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它目前已代表了世界集装箱机械的最高和最新水平,除了原有的劳动力优势外,振华港机还具备了技术优势。总共29项世界领先的技术,200多项专利,让振华港机占据了全球集装箱起重机研制的制高点。  不仅仅是创新,管彤贤用人的高妙,也更为人所道。  在众多企业看中高学历人才的时候,振华港机却一直以“英雄不问出处”,作为用人标准。在人才战略上,想法多、点子多的管总也有一套“振华哲理”。  重学历但不能唯学历。振华港机的企业队伍有两类人才,一是科班出身的白领,外语、计算机均有基本功;另一类是有热情、想得出、做得到、有动手能力但无正规学历的“行伍出身”人员。在管彤贤看来,那些高达数十米、重达数百吨的港口机械,也只有行伍出身的人能镇得住。  退休不按年龄划线。在振华港机,只要身体好、有本领、工作需要,不按年龄退休,一律留用。“在企业里做一件比较大的事需要5-10年,如果到了60岁就要退,那让50多岁的人还做不做事?”管彤贤认为,振华港机能少走弯路,和一批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把关很有关系。  把庞大的农民工队伍变成产业工人。振华港机的生产一线,使用了4万名一线工人,绝大部分是农民工。管彤贤多次表示,农民工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朴实肯干,振华要通过培训,把农民工培养成为能工巧匠。目前,振华港机已拥有数千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焊接工人队伍。  较好的工资与福利待遇和较小的工资差距。管彤贤表示,振华港机拥有4000名白领,他们的人均月收入超过万元。4万名农民工平均每月也可以拿到接近2500元,这样的收入哪怕在上海地区企业中,也是比较高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振华港机,全体员工的收入比较均衡,即使是公司高管,年收入最高也不过35万元,管彤贤个人的年收入甚至没法排在公司前5位。但是,在不追求年收入高的同时,公司通过职工互助组织等形式,在职工患大病,或者购房,或者子女考上大学等需要较大大支出时,给予必要的补助或无息贷款等。  振华港机的鼓励和激励政策也多种多样,在振华港机,只要有能力,业绩突出,就可以拿高工资。  目标海上重工  港口机械是振华港机的起家产品,也是目前的当家产品。但早在四五年前,管彤贤就已把目光投向了新的领域,世界港机霸主希望能开拓新的疆土。管彤贤对此有这样的表述:“仅仅满足于已拥有的矿藏而沾沾自喜者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振华港机不会自满于现有的港口机械市场占有率。”  “我们要'以钢制钢’、围绕钢制品做大文章,在保持港口机械和散货机械的传统业务的同时”,他强调,“这两年来我们一直着力于开拓新的产业领域,已经将目标锁定在大型钢构桥梁与海上重型工程两大市场,其中海上重工将成为我们的主攻方向。”  事实上,目前振华港机擅长的集装箱机械产业的市场空间约为40亿美元,而振华港机已占了其中的3/4以上市场份额,未来振华港机还要保持这样的份额,但增长空间已有限。而海上重型工程市场规模多达500亿美元,这一市场的想象空间巨大。  管彤贤表示,振华港机重点瞄准海上重工产品并非心血来潮,而是经过长期的深思熟虑的结果。  首先是市场前景宽广。随着当前海底石油开采技术渐趋成熟,以海底采油为主的海上重工业务逐渐增多。全球海上重工市场2007年度营业产值已超3000亿美元,而且今后几年还会逐步增加。“由于这一行业的进入门槛偏高,所以海工产品具有较高的毛利率。”管彤贤表示,海上重工的毛利率已远超港口机械。  其次,自身条件也不错。“公司拥有三大块邻水制造总装基地,其中目前主落脚地上海长兴岛基地拥有5公里长的近水作业场地、100万平方米宽大敞亮的室内车间、大起重量的起重机和长达3.7公里重型承重码头等优越的生产条件。”管彤贤声称,这样的生产条件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除此之外,振华港机还有相当的技术研发储备。  如今,振华港机已经进入了角色。管彤贤表示,公司已在超大型全回转浮吊等产品方面打响市场,去年和今年先后有4000吨全回转浮吊和7500吨超全回转浮吊各一台完工交货,并由广州打捞局与中海油集团分别成功启用。这无疑为振华港机今后立足海上重工市场树立了活广告。  振华港机在海上重工市场开拓方面很可能在近期就取得突破性进展,据记者了解,一个与伊朗有关的超级大和同已经进入后期的财务谈判阶段。  管彤贤认为,振华港机之所以可以在海上重工领域大有作为,也同身处上海良好的大环境分不开。“上海可发展成未来的世界海工中心,”他指称,“其一,环境好,留得住人;其二,气候好,比东北、华北地区多三个月的户外作业时间;其三,配套好,世界知名船检、认证机关全在上海有办事机构或总部。若干年后,专业生产厂(如水下机器人、钻井机器等)也会蜂拥而至。”  按照管彤贤的设想,振华港机应在3至5年时间里,在海上重工领域占有50亿美元的市场份额,达到振华港机销售额的50%。正因为如此,公司最近已经提请即将召开的年度股东大会审议更名为“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管彤贤同当年一样深信,眼下为跨国巨子们所把持的海上重工大门,终将被未来的振华重工所叩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