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杀毒图片:历史百家争鸣 2011-10-2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4:39:44

历史百家争鸣


终极帝国——封建末路的悲喜剧(努尔哈赤的奋斗史)(长篇连载)(7)(8)   阅读原文
(一)     努尔哈赤的奋斗史(7) 种因得果。努尔哈赤这两兄弟本来是哥俩好,从小都受到后妈的虐待,俩兄弟在一起好歹有个依靠。我国自古有云:“少年得志大不幸”,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从反面论证了这句话的正确性,少年的艰苦生活更锻炼了这对兄弟的意志。自从十三副遗甲起兵以来,舒尔哈齐成为了努尔哈赤最得力的助手。 随着努尔哈赤势力的急剧膨胀,这俩兄弟的权利也达到了顶峰。可是,权利却葬送了他的性命。当舒尔哈齐成为女真的第二号人物时,面对...
全文↓

终极帝国——封建末路的悲喜剧(努尔哈赤的奋斗史)(长篇连载)(7)(8)  阅读原文
来自:雨清烟垣  2011-10-28 11:32:49 |
(一)     努尔哈赤的奋斗史(7)

种因得果。努尔哈赤这两兄弟本来是哥俩好,从小都受到后妈的虐待,俩兄弟在一起好歹有个依靠。我国自古有云:“少年得志大不幸”,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从反面论证了这句话的正确性,少年的艰苦生活更锻炼了这对兄弟的意志。自从十三副遗甲起兵以来,舒尔哈齐成为了努尔哈赤最得力的助手。

随着努尔哈赤势力的急剧膨胀,这俩兄弟的权利也达到了顶峰。可是,权利却葬送了他的性命。当舒尔哈齐成为女真的第二号人物时,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这位兄弟便起了异心。美女江山,谁人不爱。再者面对强大的明王朝,谁又愿意去冒这个险去扯老虎的胡须呢,舒尔哈齐受不了了,我随你出生入死,如今建立如此功勋本是理所当然,可是为什么权利总是你比我大,为什么你总是压制我?难道就因为你比我早出生了几天?

人一旦钻进了死胡同,就很难在走出来了。舒尔哈齐逐渐寻求与兄长一致的外交利益。周边的朋友知道这对兄弟谁都惹不起,就给你们相同的利益吧。可是人心不足蛇吞象,舒尔哈齐终于在这条追逐权利的道路上翻到阴沟里了。

随着努尔哈赤的崛起,明廷对东北局势越来越难控制了,如此下去迟早必会大乱。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当时明廷的有志之士向朝廷建议,重新启用老将李成梁。于是我们的老李又光荣复出,从新掌控辽东总兵。老李人老心不老,还是用他的老法子,谁敢当出头鸟就打谁。他也看清了现在的局势,努尔哈赤成为了东北的老大,可他的兄弟舒尔哈齐还是可以利用一番的。

一场政治联姻又开始了。历史上向这样的联姻真是数不胜数,这些可怜的女子,不过是国家利益的牺牲品。她们根本没有任何的权利去反抗,去倾诉,一开始她们的命运就已经被决定了,其实,她们又何尝不是一种伟大,她们也总算是为国尽力了。

于是舒尔哈齐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老李的儿子李如柏(这位仁兄咱们后来还要讲到),双边便结为了亲家。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舒尔哈齐的妻子不幸离世,老李马上敲锣打鼓得去治丧,这样子好像是庆祝一样,不过他却表现的极为悲痛,而且为舒尔哈齐准备了很厚的祭礼,这下,舒尔哈齐打心眼里感激这位亲家。

借着明廷的支持,舒尔哈齐正式举起了与努尔哈赤分庭抗礼的大旗。这便又回到了这么讲的那场对乌拉的战争,舒尔哈齐作为指挥员,消极避战,而且大哥的命令也充耳不闻。政治嗅觉如此敏感的努尔哈赤早就嗅到了不对的味道。兄弟之义,一母同胞,相依为命,这对哥俩终于为了那权力的宝座撕破了脸,没有兄弟情义,没有骨肉亲情,在他们的心里,只有权力,只有君临天下的权威,才真正能让他们得到内心的满足。

(一)   努尔哈赤的奋斗史(8)

任何人都无法阻挡我的脚步,任何人都不能。努尔哈赤在心里默念,他的内心无比坚定。是的,他成功了,现在对他唯一构成威胁的舒尔哈齐已经被他罢免,再也无法与他抗衡了。兄弟亲情,患难之义从此不复存在,是权利,不,权利是没有错的,错的,是他们的内心。他们太冷静了,冷静到全身的血液已经凝固,最后连他们的心也逐渐被冰骅,再也没有任何来的力量能够让他们苏醒。他们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权利,可是却失去了兄弟之间的情谊。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努尔哈赤才不会这样想。对他来说,权利大于一切,有了这个就够了,其他神马都是浮云。

舒尔哈齐终于看清了这位兄长的真面目。正是在他一次一次的逾越权利的界限,让这位大清朝奠基者表现出了最可怕地一面。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努尔哈赤行动了,毫不犹豫、毫不痛心的处决了舒尔哈齐的大儿子阿尔通阿、三子扎萨克图,当然还有一位舒尔哈齐的死党武尔坤,这处决叛徒这一点上,努尔哈赤比他的老师李成梁表现的更为彻底,也许老李看到这位门生如此怕是也要汗颜哪。可是,努尔哈赤仍不满足,一定要杀掉舒尔哈齐的三子阿敏,幸亏皇太极等人极力劝阻,这位幸存者才留下一条性命。可是他还要去感谢努尔哈赤的不杀之恩吗?这位位高权重的叔叔如此的对待自己的家人,如此的对待自己,一颗仇恨的种子种在了阿敏的心里。面对努尔哈赤,他强忍着泪水,心里暗暗发誓,总有一天要让你付出代价。

仇恨与权力使这一群人完全迷失了理智。但是,他们仍然是天生的打仗好手。努尔哈赤在除去了自己最大的隐患之后,并没有完全松懈,因为他知道,还有一只老虎,在静静的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目前,还不是得意忘形的时候,哪怕这是一只动物园里的老虎。


西沙海战时蒋介石“协助”过大陆吗?   阅读原文
本文摘自《学习时报》2011年10月24日第7版,作者:徐焰,原题:《西沙海战时蒋介石“协助”过大陆吗?》 1974年的西沙海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维护领土主权的一次重要作战行动,不过出于某些限制,一...
全文↓

西沙海战时蒋介石“协助”过大陆吗?  阅读原文
来自:三品小衲  2011-10-28 09:36:52 |
本文摘自《学习时报》2011年10月24日第7版,作者:徐焰,原题:《西沙海战时蒋介石“协助”过大陆吗?》

1974年的西沙海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维护领土主权的一次重要作战行动,不过出于某些限制,一些决策极少公开报道,结果在一些非主流媒体上出现了不实传闻以吸引眼球。例如从1990年代以后,国内一些刊物和文学作品叙述1974年1月西沙反击战时,曾以小说式笔法说蒋介石得知解放军舰只穿越台湾海峡时下令“放行”。近年网络上文章不仅引用此传言,还为美化蒋介石越写越玄,甚至还写出什么“护航”、“供应”和“打开航标灯”等离奇细节,造成以讹以讹,被一些人信以为真并引用。

民国政府自上世纪30年代起标出的地图,就将南海岛屿标明为中国领土,1946年国民党军还派一个连进驻南沙最大的岛屿太平岛。国民党政权退到台湾后,也延续这一立场,这与新中国的态度确实是一致的。不过蒋介石及其后继者出于根深蒂固的仇共心理,同越南的反共政权(包括保大政府和后来的西贡政权)一直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根本没有采取过同大陆方面合作保卫国家领土的行动。

从上世纪30年代起,法国、日本便相继侵占了西沙、南沙群岛的主要岛屿。1954年印度支那战争停止后,法国军队撤出越南,南越当局却继承法国殖民者的衣钵,于1956年又派军队侵占中国的西沙和南沙的几个主要岛屿。此时台湾当局在表面上虽未改变对南海归属的立场,却同美国、韩国一起大力援助南越政权,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在西贡派驻庞大的军事顾问团,并派出空运人员协助南越军队作战。蒋介石特别欣赏的将领胡琏便长年以“大使”身份驻在西贡,向南越军提供“剿共”经验,结果其住所还受到越共游击队的爆炸袭击。1973年春美国从南越撤军后,台湾军事顾问团仍留西贡,在此后两年间继续向其提供军事援助。197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同南越海军发生西沙海战后,台湾当局继续支援南越当局。驻太平岛的国民党军还接到命令,如果中共海军舰艇靠岸便开火,而南越舰艇靠近则“劝他们离开”,其立场站哪一边不是清清楚楚吗?

1975年4月,南越政权遭越南人民军总攻而崩溃时,台湾军事顾问团坚持到最后才撤离。西贡政权末代“总统”阮文绍因怨恨被美国抛弃,选择了台北作为逃亡后的栖身地,以显示感激之情。这些史实,在当年是关心国际时事的人所共知的。说蒋介石在大陆与南越政权发生冲突时“协助”大陆,这岂不是因别有用心而颠倒历史的谬谈?

至于所谓蒋介石在台湾海峡对解放军海军“放行”一事,更属毫无根据的胡编。有的小报还描绘当时蒋介石的表情和言语,明眼人一看便是“演义”,哪一个人在场看到并能证实呢?真实的历史事实是:1974年解放军海军同南越海军发生西沙海战后,因南海舰队力量不足,从东海舰队调几艘舰通过台湾海峡南下,途中未遭国民党军拦截,却并非台湾当局故意“放行”。1965年“八六”海战和崇武以东海战后,台方海军因遭痛击已不再向解放军海军主动攻击,解放军也不主动打击对方,大陆的舰船在台湾海峡的活动未受拦截已成多年惯例。至于台湾方面提供“护航”、“供应”等说更是向壁虚构,“打开航标灯”、发出“请通过”的信号是属违反航海常识的臆想。了解台海地理的人都知道,海峡宽度最窄处也有130多公里,而并非狭窄水道,在如此宽阔的航道打开岸边“航标灯”,船上的人谁看得见?

近些年来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客观地评价国民党当年的一些领导人也成为大陆史学界的共识。不过有人利用这种形势,以胡编或引用不实资料的方式来吹嘘当年国民党的一些头面人物,在一些网站上这种倾向又特别严重。例如有人一味吹捧蒋介石如何“抗战有功”,却闭口不谈他丢弃东三省的“不抵抗”政策,还颂扬上海黑社会头子杜月笙如何“扶危济困”,大谈四川的大地主、恶霸和袍哥首领刘文彩如何“造福乡里”……其言外之意不就是想显示中国革命打倒的都是些“好人”么?若认真地看,这方面的一些吹嘘和不实宣传已不简单是史学问题,有些已是国内外反华敌对势力组织的舆论战的一部分,其目的就是通过美化当年中国革命的对象,来否定当年革命战争和建立新中国的合理性。因此,揭露和批驳美化历史反面人物的一些谣言,不仅涉及是否对读者负责,也是关系到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现实政治态度的大问题。


不关民族矛盾:义和团为何能在清末盛极一时   阅读原文
文章摘自《历史的空白处》 作者:张鸣 出版:珠海出版社 拳民就是义和团的成员(图35-1),这种称谓是义和团发生那个年月的,没有褒也没有贬,他们的对手,被称为教民。在那个农民起义比较被看重的年月,中...
全文↓

不关民族矛盾:义和团为何能在清末盛极一时  阅读原文
来自:三品小衲  2011-10-28 09:31:57 |
文章摘自《历史的空白处》 作者:张鸣 出版:珠海出版社

拳民就是义和团的成员(图35-1),这种称谓是义和团发生那个年月的,没有褒也没有贬,他们的对手,被称为教民。在那个农民起义比较被看重的年月,中学生都知道,义和团跟太平军不一样,没有统一的领导,统一的组织。但是没有统一组织的拳民,却穿着差不多的服装,黄布包头,红肚兜,行为方式也高度一致,都是集中在一处(拳坛)“亮拳”,表演神灵附体(上法),然后舞刀弄枪,用大刀片往坦露的肚皮上砍,扎枪顶着咽喉,展示“刀枪不入”的本领。从山东到直隶,从河南到山西,北方诺大面积的土地上成千累万的义和团,都差不多,好像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控一样。

很长时间以来,义和团研究是个显学,但是学者都忙着给给义和团找根正苗红的“爹”(组织源流),只是这个出身好的爹,总也找不准,大家吵成一锅粥,有的说义和团源于鲁南半土匪性质的大刀会,有的说源于谱系上曾经有过造反历史的民间教门八卦教,有的则说是源于跟教会有冲突的民间拳会梅花拳。除了这几样之外,学者们找到的其它的组织源流,这个教,哪个门,总括起来,能有几十种之多。

“爹”找不明白,儿子的秘密自然也没人理会,一本又一本的著述问世,但拳民到底是怎么回事,看了之后,依旧不明白(因为没有人屑于说)。其实,当年的史料文献和后来的口述材料说得很清楚,义和团大体上由这样几部分人组成,一是老师,或者叫师傅,属于传道授业的。义和团的行为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老师都有“法术”,说起来都是从峨眉山、昆仑山什么地方下来的,有异人相授,比金庸先生还要早些,给这些山抹上了带有气功和武功的神秘色彩。当然,实际上这些老师,也都是乡下人,本没有什么特殊的本事,不过见过点世面,胆子大,敢说,也敢做,就成了老师。

好在要教的东西也不难,无非是点半像气功,半似技巧的玩意。这种玩意现在依然有人玩,比如用刀往运好了气的肚皮上砍(注意事项:不能用刀划,一划肯定出事),扎枪顶着咽喉(注意事项:找好角度,否则穿帮)等等。还有的有点类似于前不久曾经很是流行的气功,老师装神弄鬼弄几下,接了功的弟子们马上像神鬼附体一样,乱蹦乱跳,一跳老高。不同的是拳民们荷枪带棒,手里有家伙,而且上法(接功)之后,往往宣称自己是什么什么神仙附体,跟乡间跳大神的巫婆神汉差不多,跳够了,马上精神萎靡,回复常态,回家照吃煎饼。当然,老师传功,也像后来的气功大师,总是要弟子孝敬银钱。

不是一个拳坛一个老师,老师要到处走,义和团就是在老师的走村串街中流行开来的。老师虽然号称传的功法各有玄奥,但就跟前些年气功热的时候的气功一样,虽然大师们的门派不同,据说奥秘也各异,但基本的招式却大致差不多,所以天南地北的拳民,比划起来,外人看上去,就都一样了。应该指出的是,义和团运动过后许多年,华北乡村兴起红枪会的时候,类似的老师,类似的功法传播,又出现了。新面孔,老招术。

义和团拳坛的真正骨干人物,被称为大师兄二师兄的人。这些人或者是对气功感悟性好,或者有点武功底子,或者比较脾气比较暴,拳民行动的时候,一般都是这些人领头,烧教堂,杀教民,动真格的,需要这些人带头下手。当然,下手的时候,原本在拳坛练的本事,大多用不上。对方要是弱,比如妇孺什么的,就剁成肉酱,对方如果强,坚持抵抗,多半也就算了。

拳坛的多数,是一般的拳民,老少都有,小的十岁上下,属于义和团的儿童团,老的七八十的都有。这些人平时的时候,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大师兄二师兄的带领下,在拳坛上演练,个别有条件的地方,还有民间鼓乐伴奏。这种演练,在美国学者周锡瑞看来,很有表演性和仪式性。的确,看当时人的记载,拳坛经常有很多人围观,跟看戏似的。后来气功热的时候,每逢大师出场,聚众练功的时候,好像看得人也很多,可见古今一个道理。当然,拳民办可能只在家门口表演,还要出去干事(其实真有不少拳民不打算出远门的,只在家乡玩玩算了,但袁世凯做山东巡抚,非逼着拳民北上京津,说是那边有鬼子打,实际上是以邻为壑),出去干事的时候,杀杀烧烧,吆喝呐喊,全指着这些普通拳民。

除此而外,一个拳坛,还有若干不经常出现,但却不可缺少的人物,他们算是拳坛的后台或者叫恩主。这些人是多半是乡绅或者富户,以武举居多,武举人和武秀才。明清两代,虽然文、武都有科举,但军队的军官,却基本上不由武举来充任,大多行伍出身,武举基本上成了人们求个功名,改变身份,取得绅士资格的一种方便门路(比起文举,考试也相对容易通过),因此,武举,成了乡村社会低级绅士的代名词。这些人比较闲,好生事儿,所以,官府鼓励,拳民起来的时候,他们往往乐于掺和其间,为拳坛张罗个吃喝什么的。

说起来,拳民起来,跟自打基督教开禁以来,尤其是太平天国失败之后,绵延几十年的民教冲突有关。“民”指一般非教徒的老百姓,“教”指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教会和信教的教民。两者的冲突,有些属于利益方面的,比如说,一个地方只要出现了教民群体,一个社区就出现了另一个中心,新的权威,这种权威对世界有一种新的解释,这样或多或少会令原来的权威感到一点不舒服。更多的是属于文化方面的,属于基督教自身的行为和中国传统习俗的冲突。

最早的文化冲突跟民间的戏乐活动有关。唱戏以及相关的社火秧歌活动,是中国农民的娱乐,但这种娱乐却往往以酬神演戏的方式展开,于是被教会理解为“偶像崇拜”。因此,教会特意给教民从总理衙门讨来一项“特权”,既不许教民参加活动,也不要教民分摊戏份。但是,当酬神演戏是为了求雨的时候,多少会有点麻烦,如果没求来还好,求来了,雨又不可能只下在求雨人的地上,也沾了雨露的教民,就会被人视为占了大便宜,纠纷自所难免。

比较常见的文化冲突,跟是教会的日常仪式有关,从出生、入教时的洗礼,到死前的终傅礼,平日做弥撒,以及密室忏悔,都令中国的老百姓既感到神秘,也感到不解。容易往邪了想,双方有点摩擦的时候,就更易于流于恶意揣测。一般来讲,虽说中国人讲究男女受授不亲,但乡村世界,农家村姑,没有条件藏在深闺,所以,男女混杂再所难免,但是这种混杂,一般只限在野外、集市等空旷地方,一旦男女混杂在一个房间里(比如教会做弥撒),就难免引起人们有关脐下三寸的联想,从通奸到乱交、群交。至于密室忏悔,隔膜更甚,不可解释,则联想也就更加活跃,简直就板上钉钉认定就是密室行淫。应该说,自从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基督教开禁以来,中国的城乡产生了无数的关于基督教、教会、教民的讹言,有无数份的打教揭帖在流传,其中最核心的成分,都跟“淫”有关,来自文化的隔膜,被恶意地放大了。显然,对于打破大门进来的西方人,无论输入的宗教本身怎样,中国人的观感,几乎从进入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是先天不良的。

特别被恶意放大的隔膜,还有教会育婴堂收养弃婴事件。在过去的时代,中国农村比较普遍存在溺婴的现象,主要是弃养女婴。(图35-2)虽然背后有生活的无奈,但不能说不是一个恶习。当然,中国也有人办育婴事业,收养弃婴,但这个事,做的比较大的,还是教会的育婴堂。育婴堂收来的弃婴,很多本身生命条件就不太好(视弃养的时间长短而定),收来之后,嬷嬷们往往对于拯救婴儿灵魂,比拯救他们的生命更在意,因此,造成了育婴堂的婴儿死亡率比较高。当育婴堂将这些死婴集中埋葬的时候,麻烦就来了。过去弃婴东死一个,西丢一个,狼吃狗叼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一个地点,一个棺材埋很多,就很扎眼。于是传说这些孩子,都是教会害死的,更进一步传说教会拐来中国人的小孩,挖心肝做药,挖眼睛点银(可以将铅点化为银)等等。有的育婴堂为了鼓励人们帮助收弃婴,往往会给那些送来孩子的人一点报酬,但是就是有匪类,为了这点报酬,居然去拐人家孩子,这种匪类一旦暴露,就会把屎盆子扣在育婴堂头上,“坐实”了有关的讹言。轰动全国的1970年天津教案,就是因为这个原因闹起来的。

当然,由文化隔膜导致的冲突,在基督教的传播历史上,并不稀罕。从理论上讲,隔膜是会随着交流的增加而消除的,基督教的某些风习固然怪异,中国人见得多了,自会见怪不怪,随之而来的会是理解,甚至和解。只要彼此没有在误会形成对抗,只要彼此的敌意没有形成刻版印象,冲突就会消散。但是,当时清政府的作为,却使这种和解的可能化为乌有。

基督教虽然开禁,被允许放了进来,但对于清政府来说,这只是高压之下的权宜之计。清廷大员们的如意算盘是明开暗禁,用奕?的话来说,就是天主教系属异端,“虽已开禁,仍当暗为防范。”(《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五)因此,不仅某些官员出头限制甚至扑杀教会人士,而且一些乡绅有组织的对基督教的抵制活动,背后也有官府的背景。更重要的是,凡是涉及民教冲突的教案,只要官府参与调停审理,多半是在两下“拱火”,刻意把双方的敌意人为地加以扩大。后来谈到教案,有一个流行的说法,说是官府一般都屈从于西方的压力,偏向教会一方。这个说法其实只说对了一半,事实的后一半,据我查阅教务教案档的所见,是这样的,每当发生教案的时候,只要打上衙门,负责审理的官员,开始都向着民方,有时候甚至是毫无道理的偏袒,整个审理呈现一边倒的面目。但是,在这种时刻,西方国家的公使和领事往往会出面干预,这种干预,有时甚至带着炮舰。在根本不对等的外交压力下,由于总理衙门的参与,案件又开始翻过来,到了这个时候,官府又开始向着教会和教民了。“教方恒胜,民方恒屈”,仅仅是一个统计不完全的结果,产生这个结果的过程,往往被人们忽略了。

最为奇特的是,无论怎样审理,官府是绝不会让老百姓知道真相的。许许多多诸如教会淫乱、挖心、采生折割之类的指控,在官司打完,指控者失败的情况下,并没有人来澄清,给人感觉是官府屈从于洋人的压力,胡乱断案,每每令那些原本理直气壮的民方感到含冤负屈,误会不但没有化解,反而激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恨。有的教案,当在审理过程中,发现冲突的民方原来对教会和教民心存善意的时候,官府反而故意小题大做,过分惩罚“肇事”的民方,同样激化了矛盾。(参见《被燎掉的大胡子》,《读书》1999年6月)官府利用信息的控制,权术的运作,基本做到了即使对西方让步,也点燃了民众对西方的怒火的目的,为官府日后在和西方争斗中,利用“民气”,埋下了伏笔。

拳民,就其大多数而言,实际上就是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在顽固派官员“民气可用”的判断下,被利用形成的武装群体。不过,拳民最厉害的武器,是他们宣称“刀枪不入”的法术,和法术背后的神灵。也可以说,拳民的“刀枪不入”,是他们上法时附体的神仙们赋予他们的。

当然,没有谁可以真的刀枪不入,法术,都是既骗自己人,也骗观众的玩意(只是骗不了洋人)。不过,从拳民上法(附体)概率比较高的一些神灵人物上面,倒是可以透出他们的另一些秘密。

当然,所谓的神灵,无非是些农民熟知的戏曲人物,比如《三国》的关张赵马,《西游记》里的猪八戒、孙悟空、沙和尚,还有公案戏里的黄天霸等等。我统计过,这三类人,是拳民上法的时候,出现概率最高的,也就是说,当他们宣称自己被神灵附体的时候,都喜欢说自己是这三类神灵。三国英雄豪杰多了,但是,拳民却根本不选曹魏和孙吴阵营里的人物,无论典韦、许褚、张辽、徐晃,以及周瑜、黄盖、太史慈有多么了得,但他们的眼里却只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看来,受到西太后眷顾的拳民,既在乎自己的“忠义”,也在乎自己的“正统”。唐僧三徒属于那种原先在野,后来被官府招安,终成正果的神(佛),特别是孙悟空,金刚不坏之身,惹多大的祸都死不了,很难不让拳民们喜爱。至于黄天霸,那是朝廷命官的鹰犬,专门为清官效命,剿灭那些采花大盗(有暗指那些淫乱的洋人洋教的可能)的。而且朝廷里特别赞赏拳民的大臣中,号称清官的刚毅,认为某些义和团的大师兄,就是他的黄天霸。

在拳民大面积兴起前夕,不管出于什么动机,西太后戊戌政变,粉碎了清廷向西方学习的变革前程,但是,当初之所以发动这场变革的外部压力,一点也没有因六君子的人头落地而减少,反而使清朝政府更让西方、包括日本看不上眼,压力反而更大。为了应付压力,向前既然不肯,就只有向后看。从“民气可用”到“刀枪不入”,拳民,只是顽固派官员给西太后找来的抵抗工具。甘当工具的拳民们,虽然做事的时候有点荒唐,乱杀乱烧(北京前门大栅栏商业区,就毁于他们的一把火,几万无辜的教民和用了洋货的人被杀),在八国联军还没有启动的时候,就非要从大毛子杀到十毛子,把一切西方的东西,扫荡干净,其实思想意识却和中央保持一致(缺乏教育,没有灌输,能做到如此,真是难得)。只是他们借以做工具的资本实在是太可怜,法术不过来源于乡间的巫术和气功,而且还是不太像样的巫术和气功,附体的神灵,不过是他们在戏曲里熟悉的人物,想借点宗教的力,却又不大明白,服装虽然统一,不过是图个吉利(黄、红吉色),说是八卦分团,但大家都称自己是乾字团,争当老大,其它的七卦,几乎没人用。连喝的符,念的咒,都跟道教没多少关系,全靠自家糊弄。

这些拳民秘密,在当时和过后的一段时间里,其实不是秘密,只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有意要把事情弄糊涂,才成了秘密。这些秘密不弄清楚,拳民,也许还会回来。


俄120岁老人坐牢103年:出狱后最想饮美酒讨媳妇   阅读原文
文章摘自《北京青年报》1998年11月16日 作者:晓冰 原题为《120岁老人坐牢103年》 戈利高里能活着走出监牢真可算得上是一个奇迹,他在监牢中度过了漫长的103年,最近才被释放。 头发花白的...
全文↓

俄120岁老人坐牢103年:出狱后最想饮美酒讨媳妇  阅读原文
来自:三品小衲  2011-10-28 09:30:18 |
文章摘自《北京青年报》1998年11月16日 作者:晓冰 原题为《120岁老人坐牢103年》

戈利高里能活着走出监牢真可算得上是一个奇迹,他在监牢中度过了漫长的103年,最近才被释放。

头发花白的戈利高里走出位于俄国西伯利亚的监狱,看守人员送给他一件新衣服,给了他50块钱,并与他握手告别。

戈利高里现年120岁,身体健康。他说:“我从没有想过会在监狱里生活这样长的时间。”

故事要追溯到19世纪末,那是在1895年,17岁的戈利高里与邻居因为一头牛而发生争执,结果他误杀了邻居,被当局逮捕后判刑坐监100年。一年后,戈利高里尝试越狱逃跑,结果末遂,狱方将他的刑期又延长了3年。就这样,戈利高里在监狱里整整呆了103年。

“出狱后我最想做的事是洗个热水澡,然后痛痛快快地喝伏特加,再找个女人陪陪我”。戈利高里说:“自从我被关进牢里,我就再没见过女人,我觉得我没有老到不中用。”

除了女人外,老人在这100多年中没见的东西可多着呢。他不知道飞机为何物,也没见过电视和电脑等。当他的祖国卷入两次世界大战,他却在监狱里浑然不知,宇航员登上月球及苏联的成立及瓦解,他都一概不知。“我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在监狱里,我看不到报纸,听不到收音机,我不知道我的祖国在发生什么事。我的监牢阴暗寒冷,里边只有一张简易床,一张小木桌和一把椅子,还有一个盛脏物的桶。监狱允许犯人一周洗一次澡,但只能洗冷水,没有热水供应。只有很少时候才发给犯人肥皂,有时我抱怨没有肥皂用,看守员就训斥我道:‘你又不会活着出去,没人看你,要肥皂有什么用!’”

戈利高里说,是强烈的求生欲望令他活到今天。他下决心一定要比那些送他进监牢的人活得更长。“我比当初逮捕我的警察活的时间长,经判我入狱100年的检察官、法官们都活得工。他们本来想要我死在牢里,没想到我却活着出来了,而他们都死光了。”老人说,“对于未来的生活,我想先找个工作干,然后找个老伴,我觉得我好像获得了新生。”


古来难保是晚节:白居易为寻求新奇10年换3批家姬   阅读原文
文章摘自《追寻历史的真相》 中国散文学会编选 张秀枫主编 原题为《河南文艺出版社》 一 公元前208年7月,秦国的丞相李斯与他的儿子被押往咸阳的街市处斩。临刑前,这位曾显赫多年的丞相,回头对儿子伤...
全文↓

古来难保是晚节:白居易为寻求新奇10年换3批家姬  阅读原文
来自:三品小衲  2011-10-28 09:29:50 |
文章摘自《追寻历史的真相》 中国散文学会编选 张秀枫主编 原题为《河南文艺出版社》

公元前208年7月,秦国的丞相李斯与他的儿子被押往咸阳的街市处斩。临刑前,这位曾显赫多年的丞相,回头对儿子伤感地说:“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的东门去打猎追逐狡兔,又怎能办得到呢!”接着父子二人相对痛哭。李斯为自己当初所犯下的政治错误深深懊悔,如果不是他的晚节不保,哪能落得满门抄斩呢?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外出巡游时,突然得病死去。这时,随行的丞相李斯被中车府令赵高拉入了政治漩涡。在赵高的极力诱惑下,也由于贪恋权势,李斯竟参与策划了一起宫廷政治阴谋。他们对外封锁秦始皇的死讯,假传圣旨,逼公子扶苏自尽,立昏庸的胡亥为秦二世。

然而仅过了两年,羽翼丰满的赵高就鼓动秦二世将李斯治罪,下令将他腰斩于咸阳,并“夷三族”。司马迁曾评价说,李斯能辅佐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并位居三公之职,但晚年却阿谀奉承,随意附和,听信赵高的邪说,废掉嫡子扶苏而立庶子胡亥,真是太愚蠢了。

还有一些官员,虽然政治上没有犯什么大错,却因对钱财的贪婪而导致晚节不保。明代嘉靖年间,内阁首辅(即宰相)徐阶曾对国家的安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他整顿吏治,招纳贤良,使海瑞、戚继光、张居正等官员得到重用,一时成为众望所归的名相。然而,当徐阶在朝中执政时,他的子弟们倚仗其权势在家乡华亭横行不法。据说徐家在苏淞一带竟侵占田地24万余亩,引起了巨大的民愤。在朝廷舆论的压力下,徐阶被迫提前退休。

1559年,吴中一带发生饥荒,著名的清官海瑞受命前来赈济灾民。海瑞首先来到当地首富徐阶家,希望他配合朝廷,退还百姓的田地,并遣散一部分家奴。然而,贪财的徐阶却消极抵制,还悄悄向朝中党羽写信,唆使他们弹劾海瑞,结果造成海瑞被罢官。

徐阶的所作所为,不但在老百姓中引起了公愤,也被他的政敌抓住了把柄。不久,在新任首辅高拱的支持下,徐阶的两个儿子被判充军,一个被革职为民,他家数万亩田地也被没收充公。当官兵前来带人时,徐阶的儿子们抓住他的衣服号啕大哭,徐阶也只能无可奈何地说:“吾方逃死,安能相活?”

更有一些官员,为官的大多时间都享有良好的声誉,但到晚年却由于生活作风问题为世人诟病。

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官运亨通,一直升到了刑部尚书、太子少傅的高位。可惜的是,他却越来越暴露出道德品质方面的一些缺点。据说有一次,两名青年诗人张祜和徐凝去拜谒白居易,并分别写了一首诗让他评点。本来连徐凝都自认远不如张祜,不料白居易却对张祜的诗横加批驳。原来他是嫉妒这位年轻诗人的文采,生怕他超过自己。

晚年的白居易还沉湎于女色。据记载,白居易在晚年曾蓄养了大量家姬,并为了寻求新奇,在10年内就更换了3批。作为大诗人,他的地位无可动摇,但他的晚节却在后世遭到了极大非议。

历史上的寇准为人刚直而敢于言事,由于在抵抗辽国时的功劳,寇准被提升为宰相,受到天下万民景仰。当时民间就流传有“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的说法。晚年的寇准,在个人生活上追求新潮和时尚,喜好歌舞和酒宴。由于他家中经常举办大型歌舞晚会,寇准下令在其豪宅中到处都点上蜡烛,即使厕所、马厩里也不放过。他家每天都要消耗大量蜡烛,而蜡烛在当时对于老百姓而言还是绝对的奢侈品。每当他家的歌舞晚会结束后,寇准都会慷慨地对演员进行赏赐。为了劝诫,他的一位小妾曾作了一首诗:“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寒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孰料寇准竟不以为然地回应道:“将相功名终若何,不堪急景似奔梭。人间万事何须问,且向樽前听艳歌!”

像寇准这样的生活作风注定要成为政敌攻击的对象。结果,朝中另一位大臣王钦若便乘机向皇帝说寇准的坏话,最终,寇准丢掉了宰相一职,被贬到了遥远的雷州担任小官。


英国人笔下的乾隆盛世:贫富差距之大世所罕见   阅读原文
文章摘自《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 作者:张宏杰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事实上,在登陆中国后,英国使团一再震惊的,是繁华表象下的贫穷。 他们首次注意到中国人吃狗肉。当然,不只是狗肉,只要是肉,中国人就...
全文↓

英国人笔下的乾隆盛世:贫富差距之大世所罕见  阅读原文
来自:三品小衲  2011-10-28 09:29:16 |
文章摘自《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 作者:张宏杰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事实上,在登陆中国后,英国使团一再震惊的,是繁华表象下的贫穷。

他们首次注意到中国人吃狗肉。当然,不只是狗肉,只要是肉,中国人就吃:“狗肉是他们惯用的食物。生活在水上的悲惨的中国人一向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乐于以任何食物为食,即使是腐烂了的也不放过。”

还有随处可见的弃婴。道路两旁、河道中央、垃圾堆上,随时都有可能露出一只苍白的小手。弃婴在基督教国家中是不可饶恕的大罪,但是中国人却视为平常。巴罗说:“在京城一地每年就有近9000弃婴……我曾经看见过一个死婴的尸体,身上没有系葫芦,漂流在珠江的船只当中。人们对此熟视无睹,仿佛那只是一条狗的尸体。而事实上如果真的是一条狗的话,也许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

很明显,这是人口压力和贫困所致。“极端的贫穷,无助的困苦,连年不断的饥馑,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悲惨景象,恐怕更有可能影响到那些感情脆弱的人,并导致这一为习俗所鼓励、又不为法律所禁止的惨无人道的罪行。”

比经济上的贫困更令英国人惊讶的,是政治上的贫困。

斯当东和巴罗都注意到:“中国官员对于吃饭真是过于奢侈了。他们每天吃几顿饭,每顿都有荤菜许多道。”与底层的普遍贫困强烈对照的,则是上层社会生活的豪奢。虽然底层社会中很少发现脸色红润的人,但政府高官中却不乏胖人,这些达官贵人们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就是吃。

斯当东说,他在中国所见到的房子,只有两种,一种是大富之家,一种是贫寒人家。“所经过的地方以及河的两岸,大多数房子都是土墙草顶的草舍。也有很少一些高大、油漆装饰的房子,可能是富有者的住所。很少看到中等人家的房子。在其他国家里,富有者和赤贫之间,还有着许多不同等级的中等人家。”

斯当东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贫富差距之大,是他们见过的国家中最厉害的。“中国有一句名言:‘富者甲第连云,贫者无立锥之地’……但这句话在其他国家并不适用。”

十八世纪欧洲社会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中产阶级迅速兴起与壮大。中产阶级的兴起,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推动力:“近代世界的许多变革,如英国的清教徒革命,法国大革命与十九世纪的民主改革等,都与中产阶级的要求密切相关。”随着他们力量的壮大,国王和贵族都不得不向他们低头。

巴罗说:“中国没有中间阶层,这个阶层的人,因拥有财富和独立的观念,在自己的国度里举足轻重;他们的影响力和利益是不可能被朝廷视而不见的。事实上,中国只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英国人很容易地了解到,在中国,所有的富人几乎同时都是权力的所有者。也就是说,中国人的财富积累主要是靠权力来豪夺。中国的专制是超经济的,经济永远屈居于政治之下,也就是说,财富永远受权力的支配,一旦没有权力做靠山,财富也很容易化为乌有。“在中国,穷而无告的人处在官吏的淫威之下,他们没有任何诉苦伸冤的机会。”(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做官便譬如他的宗教”。

而对于英国人来说,“实业”是他们致富的基本手段,经济地位的上升就自然而然能带来政治地位的上升。当然,这一过程需要对个人财产权的绝对尊重。而对个人财产权的保护是英国法律的重要内容。英国人认识到,个人财产权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要素,也是自由社会的基石。洛克就说,财产权与个人的自由有着直接的关系。财产权不是一种物的关系,而是一种道德的关系,一种与因果关系相联系的涉及预期的稳定性的社会关系。没有它们,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预期是不可能的。

在中国法律中,个人财产权却屈居政治权力之下。巴罗研究了中国法律后得出结论说:“中国所有的有关财产的法律确实都不足以给人们那种安全感和稳定感,而恰恰只有安全感和稳定感才能使人乐于聚积财产。对权势的忧惧也许使他们对那些小康视而不见,但是那些大富却实难逃脱他人的巧取豪夺……执法机构和执法方式如此不合理,以至于执法官员有权凌驾于法律之上,使得对善与恶的评判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法官员的个人道德品质。”

马戛尔尼的结论与巴罗相似。他说,是专制主义摧毁了中国人的财产安全,从而摧毁了所有刺激中国进步的因素。进步只有当一个人确信不受干扰地享有自己的劳动果实时才能发生。但是,在中国“首先考虑的总是皇帝的利益”,因为“任何财产违反了他的主张是得不到保障的”。马戛尔尼不否认中国存在着大土地产业,但他认为它们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如“高利盘削和官职馈礼”所获取的。它们是贸易或侵吞的短暂的积聚,而不是土地贵族或绅士的产业。他写道:“在中国确切地讲没有世袭贵族。”


狸猫换太子真实故事:贵妃借腹生子登上后座?   阅读原文
本文摘自《大宋王朝36大悬案》 作者:向飞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狸猫换太子》──一出包公戏,把宋仁宗生母之谜渲染得充满了奇情异...
全文↓

狸猫换太子真实故事:贵妃借腹生子登上后座?  阅读原文
来自:三品小衲  2011-10-28 09:28:46 |
本文摘自《大宋王朝36大悬案》 作者:向飞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狸猫换太子》──一出包公戏,把宋仁宗生母之谜渲染得充满了奇情异彩,他们悲欢离合的故事,至今仍然在舞台上震撼人心。

狸猫换太子

据说,包公外出巡察,突然,一阵怪风吹落了他的乌纱帽。

“咄!咄!咄!好大的胆!”

“谁呀?”他的随从王朝、马汉你望着我,我望着你,不知道这位铁面无私的爷爷说的是谁。

“与我把它抓来!”包公发话了。

他们把眼睛在四周溜了一圈,然后耷拉着脑袋回话:“抓谁呀,相爷?”

“落帽风。”

“启禀相爷,这落帽风叫我们怎么去抓?”

包公脸色一沉,一段公案就这样戏剧性地开场了。

王朝、马汉当然是傻了眼。好在是这阵怪风还未停息,包老先生的纱帽依然随着风势,滴溜溜地向前滚动,一直滚到了一座破窑门前。

窑中住着一位老妇,双目失明,她听说来的是当朝龙图阁学士、铁面无私的包青天时,双泪直流,悲切切地叫了一声“包卿”。现在,轮到包公傻眼了,这“包卿”二字,除了皇帝老子,或者皇帝老子的老子之外,岂是这民间的乡下贫妇叫得的?经过包公细心地询问、推求,才知道她就是当今天子宋仁宗的母亲。

原来,她曾是宋真宗深宫后院的一名普通李姓宫女。由于受到宋真宗的宠幸,后来被封为才人、婉仪。她怀孕后,曾经又惊又喜,因为“母以子贵”,宋真宗已经二十好几,虽有三宫六院,但还没有子嗣,谁要是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岂不是可以平步青云了么?

十月怀胎之后,一个小生命呱呱落地。李婉仪在昏迷中听到了一阵切切私语,尽管模糊不清,她还是听到了两个珍贵的字眼:儿子,儿子,儿子!她怀着幸福的憧憬入睡了。哪知道等待她的将是一场惨绝人寰的噩耗呢?

原来,她的儿子被没有生育的刘德妃派人抱走,给她留下了一条被剥了皮的狸猫,等到真宗皇帝兴冲冲地前来,看到的却是非人非兽的血淋淋的一团,而且是死的。

生下了一头怪物的李婉仪理所当然地被打入了冷宫,不曾怀孕的刘德妃却成了这个新生儿——未来的宋仁宗的生母。

刘德妃当然想杀人灭口,李婉仪在另一位好心宫女的帮助下,逃出了深宫。一位好心的后生把她认做干娘,她隐姓埋名,和她的干儿子相依为命,在这破旧的寒窑里,一住就是整整二十年……

包公把她带回京城,设计使仁宗认母,真相大白,坏人受到惩处,可怜的李婉仪后来被封为李宸妃,终于得到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请注意的是,上面说的,仅仅是后人编排的戏剧。

移花接木借腹胎

事实上的李宸妃,并没有母子相认的这种幸运。宋代宫廷流传的却是另一则传说。

宋真宗最宠爱的妃子是刘德妃。刘德妃从小死去了父亲,是舅父母把她抚养成人。长到十五岁时,如花似玉的刘德妃曾以“播鼓”──花哨的击鼓表演,为表兄的商业招揽顾客。

这事儿惊动了刚刚成年的太子赵恒,他见她千娇百媚,便把她纳入了王宫。这事儿虽说受到了他父亲太宗的训斥,但几年之后,赵恒坐了皇位,死去了的父亲却无法阻止他再度把她接入宫廷。刘德妃青云直上,先封“美人”,再封“婉仪”,再封“德妃”,一切都如愿以偿。遗憾的只是她膝下没有子嗣。

那是个“母以子贵”的时代,郭皇后正好去世,后宫的最高席位──皇后,正等待它的竞争者。谁要是为皇帝老子生下一子,就无异于在这场无言的竞争中拔了头筹。尽管刘德妃用尽了心计,同皇帝情款意恰,佳期独占,但小腹依然平整,喜讯全无。她知道,如果杨淑妃、沈才人一旦占先,她的皇后梦就将如同肥皂泡一样,瞬息破灭。

刘德妃身边有个侍女,姓李。看到李侍女那含苞欲放、楚楚动人的样子,一条妙计突然闪现在刘德妃的心头——借腹怀胎。

对,就是借腹怀胎。

她着意地打扮这个李姓的小宫女,让她引起宋真宗的注意。她知道,天下的男人大都是见好爱好的孬种,哪有不吃鱼的猫?哪有不上钩的鱼?不久,李侍女果然怀孕了,肚子一天天大起来;刘德妃也装做怀孕,肚子也一天天大起来。对于皇帝来说,这真是双喜临门。不过,那宫女怀的是真胎,刘德妃怀的是假胎。

十个月之后,“两个”龙种先后呱呱落地。正如上面所说的,李姓宫女生下的是“狸猫”一样的怪胎,刘德妃生下的是一个活泼可爱的皇儿──即后来的宋仁宗赵祯。李氏被当做怪物,打入冷宫,最后在寂寞的高墙内死去。

有了皇子的刘德妃可真是如鱼得水,不久,赵祯被立为太子,刘德妃理所当然地晋升为皇后。有大臣认为她出身微贱,少小时曾临街播鼓卖艺,不足以母仪天下。

但宋真宗急切切地发话了:“德妃之父刘通,曾任嘉州刺史、虎捷都指挥使,虽说去世很早,但她总还是官宦家的后裔,缘何说她出身微贱?至于早年临街播鼓,并非卖艺,而是为表兄繁荣商业。一个弱女子,身处逆境,竟能洁身自好,戮力自强,怎么不可以母仪天下?”

停了片刻,他又说:“况且,刘妃为我生一贵子,使我赵宋江山后继有人,此乃大功一桩。千古以来,都是‘母以子贵’,我意已决,你等不必多言。”

就这样,刘德妃使用了移花接木、借腹怀胎之计,登上了皇后宝座。

寂寞生前事,荣华死后情

《宋史》本着“为尊者讳、为长者讳”的中国史家传统,平实地记载了李宸妃平凡的一生,为仁宗生母之谜提供了另一种说法。

宸妃姓李,原本是刘德妃的侍儿,她生得花容月貌,却是庄重少言,她的进幸也没有什么戏剧性的情节,等到怀孕后,与其说是喜坏了宋真宗,倒不如说是喜坏了刘德妃。刘德妃当时已被立为皇后,膝下无子,经过宋真宗同意,把襁褓中的宋仁宗赵祯立为己子。为了弄假成真,掩人耳目,她把婴儿赵祯从他母亲的怀抱里夺走,交给了淑妃抚育。这样,仁宗小时同生母同居一宫,却是母不认子,子不认母,活活地割断了他们间的血肉联系。

为了报答李氏的信守诺言和甘耐寂寞,她先后被封为“才人”和“婉仪”。

公元1022年,真宗去世,十一岁的太子赵祯做了皇帝,史称宋仁宗。刘皇后又理所当然地成了刘太后,“临朝称制”。每当朝会之时,小仁宗坐左边,刘太后坐右边,军国重事由刘太后一手裁决。她处事明敏,号令严正,恩威兼施,又颇能自我约制,因此,在她“垂帘听政”的十一年间,政事处理得井然有序。

这时候,李婉仪却是默默地处在先朝嫔妃之列,不敢有一点“母以子贵”的表现。其他人因畏惧太后的威势,也不敢向幼小的仁宗道明真相。而仁宗,则只知道他身边有疼爱他的“大娘娘”刘太后、“小娘娘”杨淑妃,同她们感情融洽,向她们竭尽孝道,而不知有其他。

天圣九年(1031),李婉仪病危,刘太后晋升她为“宸妃”。明道元年(1032)宸妃去世,享年四十六岁。

此时的刘太后,还不想让仁宗明白真相,准备用普通宫人的礼仪来安葬她。

当朝宰相吕夷简进奏说:“李宸妃的丧仪应在皇仪殿举行,须用一品仪殡葬于洪福寺。”

刘太后唯恐仁宗听出破绽,连忙把仁宗支开,然后回到帘下,不高兴地说:“后宫之事,难道也该宰相管辖?”

“皇室之事,都有关国家安危,微臣敢不尽心?”

刘太后发怒了:“一宫人死,你竟敢提出厚葬,是不是想离间我母子的感情?”

“不敢。”吕夷简不卑不亢地说,“太后如果念及刘氏后代的安危,则丧礼以从厚为宜。”

刘太后是何等精明之人,吕夷简一语中的,刘太后也顿时醒悟:一旦自己死去,仁宗得知了实情,痛感自己生身的母亲在生前死后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时,一定会怨恨自己,并迁怒于刘氏的后裔。她立即谢了宰相,吩咐以一品礼安葬宸妃。

吕夷简又暗中吩咐内侍押班罗崇勋,给李宸妃着皇后装成殓,并使用水银宝棺,以保持尸体永远新鲜。刘太后也一一依允。丧礼举行得格外隆重,众宫女恸哭致哀,送葬队伍竟“繁华辉焕,蜿蜒三十余里”。

公元1033年,六十五岁的刘太后也走完了自己生命的历程。临终时,她留下遗诏:“尊杨太妃为皇太后,与皇帝同议军国重事。”

此时,仁宗已经二十四岁。

这可激怒了一班元老重臣。御史中丞蔡齐说:“皇上已成年,岂能让女后相继听政?”

仁宗的叔父八大王元俨说:“太后是皇帝生母的名号,连生母都不曾尊崇,哪能尊崇那么多的养母?可怜的李宸妃,生了陛下,不仅生前不能与陛下相认,连死也死得不明不白!”

仁宗惶惑了,他问吕夷简,吕夷简证实了元俨的说法。

震惊,悲痛,愤恨!他身为天子,不能保护自己的母亲;身为人子,不能孝敬自己的生母一天,让母亲含恨而死。他号啕大哭,下哀痛之诏自责,并派兵包围了刘太后娘亲的府第。

大臣吕夷简进谏说:“太后虽有不义之举,但以皇后礼仪厚葬宸妃,表明她已有自悔之心;刘、杨虽非生母,但对陛下仍有抚育之情,不可或忘。”

仁宗决定重葬他的生母,尊宸妃为皇后,谥章懿,亲临殡仪之所祭告。待开棺考察之时,李宸妃安详恬静,栩栩如生,身着皇后礼服,没有鸩杀、残害或者虐待的迹象。这时仁宗才下令解除对刘姓戚属的包围,在焚香泣告生母李太后的同时,也祭奠了养母刘太后。

为了弥补他的愧疚之情,他把李后的弟弟李用和一再擢升,又将福康公主下嫁给李用和的儿子李玮。

至此,仁宗生母之谜已经解开。可以肯定的是:包公与李宸妃的平反昭雪毫无关系;李宸妃也不曾流落民间。至于刘德妃把仁宗收为己子,是使用狸猫换太子手法、移花接木手法,还是正常的过继承嗣,则永远是一个谜了。

至于李宸妃在亲生儿子即位之后,长达近十年的时间里,为什么三缄其口,不置一词,致使仁宗为不能在生前认母,抱恨终生,则更是一个不可释解的谜中之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