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数学建模大赛:如何跨入美国名校之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0:42:31
如何跨入美国名校之门?2008年07月26日 11:02 中国从来都不缺乏优秀的学生,如果学生的IBT(新TOEFL)成绩和GT成绩不理想,他们自然会埋头苦读把这些数字做到好看为止。如果GPA不够高,学生自然发明去各种各样的算法, 或者通过其他途径(如从读,改成绩, 排名证明等方法)把自己的GPA弄到让申请目标学校满意。为了不浪费读者时间, 本书先从留学申请中常见的误区谈起,如果你是一名成绩和背景都是非常优秀的学生,那么只要你避免犯本章节中提到的错误,你的留学申请是一定可以达到你的条件本来应该得到的结果的。中国学生在申请美国名校过程中有以下常见错误。

误区一: 在美国做中国的申请
中国和美国存在不同的文化和系统,很多看上去在中国事理所当然的东西在美国却不适用。但由于认识的局限,很多中国学生使用中国的一套去理解和申请进入美国的教育系统,结果当然是不理想的。 申请人需要解放自己的思想去认识美国的教育系统和录取委员会的工作方式。


误区二:考试, 选校, 文书, 邮寄材料

很多学生觉得申请美国学校无非是 "考试,选校, 文书, 邮寄材料"其他就没什么好做了。 实际上, 这种说法对于申请美国名校, 90%是错的。 什么叫 90%错呢? 下面介绍一下美国名校的竞争环境。(更详细内容请参阅第4章:申请环境和趋势分析2007)

9.11事件之后, 美国签证非常难拿, 加上留学信息普及还不完善, 中介也很少去开发美国留学市场,很多学生并没有把自己的留学目标定在美国。而且始终还是有一部分人看到了美国大学的好, 即使签证不容易过, 还是义务反顾申请, 最后都拿到了很好的录取结果。在那个时候,因为申请人数很少,美国的教授看到勤劳而没有什么要求的中国学生都当是宝一样留用。 后来, 英国, 澳洲,新西兰等留学热门国家都纷纷向 “教育出口化”发展 - 奖学金越来越少, 录取要求越来越低” -导致非北美留学的含金量越来越低。几年后,早期去美国名校成功拿全奖的师兄师姐的故事, 在中国校园已经慢慢传开,因此申请美国的中国学生逐年增多。加上美国签证, 随着9.11的阴影被淡化,对于中国学生也逐年宽松。现在只要录取学校不是什么烂学校、家里资金比较充裕、签证面见签证官时候表现的老实大方一点,签证是99%能拿到的(剩下的1%只能说是不可抗力因素了,如签证官赌钱输了,那么你只能认命了)。 发展到现在,2007年,申请美国学生的人数已经很多,部分知名“奖学大户”专业如:生物, 数学, EE,商科的PhD更是人满为患。 例如,几年前生物的学生都知道, 留学美国读生物拿全奖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 但是这种情况已经过去。 DiySmart的研究人员分析过往数据, 预测2007-2008申请年, 生物拿全奖的发放率不会超过20%, 那就是说,今年10个申请生物的中国学生, 只有2人能拿到全奖的录取。 EE,CS这些既热门又可以拿钱的专业申请的竞争激烈程度就更加可怕了。那就是说,美国名校的申请竞争实际上是非常激烈的。 美国一些顶尖名校的热门课程教授现在招收学生的实际情况基本上是 300-500个学生里头挑一个,而即使是如历史, 政治这以一类专业, 教授也很有可能在50个中国学生中挑一个。我们相信,每年有90%的中国学生需要在这种竞争环境中争取录取结果。 但是, 实际操作过程中,“捷径” 或者 “机会” 是经常会发生。 例如, Columbia 的公共政策学院新开了几个课程,由于学校没做好宣传,没什么学生知道这些新课程的存在,笔者就认识一个广州大学的普通学生用普通的申请方法成功的 “混” 了进去。又如, 很多人或许以为南加大排名高,一定很难进,实际上DiySmart的一个高级顾问就认识一个toefl只有520分的学生自己独立弄到了南加大CS Master的录取(这个学生签证遇到困难,后来我们这位高级顾问帮助学生拿到了签证,因此了解申请人的基本条件)。类似这种看上去觉得既不公平又不合理的情况, 我们见过很多, 虽然他们存在但并不常见。我们估计一般申请美国名校的学生其中有10%能撞上这种大运。
如果你觉得自己运气不一定那么好,那么当你做自己的申请的时候最好忘掉那条简单的申请公式:考试 + 选校 + 文书 +邮寄材料 = 申请成功。 在90%的情况下,这都是错的。 正确的公式应该是:

背景和申请准备 + 沟通 + LOG(考试 + 选校 + 文书 +邮寄材料) = 申请成功

这个公式什么意思呢? 这里的意思是说,常规工作:考试+ 选校 + 文书 +邮寄材料对于最终成功的贡献到了某一程度就会没有作用。 例如,学生花更多的时间, 去把自己的IBT分数从 100 提升到 110,但这个新的成绩比起旧的成绩很可能没有给学生很大的帮助;因为在美国教授眼中, IBT 100 已经足够证明学生的英文能力, 110是更好,但学生满足了学校英文能力的要求后,学校反而希望了解学生有其他方面的优势。因此IBT加10分在100分以上的分数 “从投入与产出” 或者 “边际效应” 角度分析是没有什么实际效果的。关于选校,部分人努力地、认真地去挑;实际上经验比较丰富的美国学校申请顾问都清楚,只要客户能分散并且大量的选校,所谓的“选校服务”只不过是忽悠客户的工作,“选校”本身不能帮学生什么实质的东西。又如 “文书”问题,很多学生认为一篇高质量的文书是考试工作已经完成之后最重要的工作, 然而如果脱离了 “背景” 或者实际的 “素材” 内容(对于这些名词具体的含义请参考第八章 “什么是最优秀的申请文书”), 即使你花再多的时间,金钱在文书的问题上也不过提升了文书的文字水平。在关于介绍如何写申请文书的章节中, 我们将提供切实的证据证明和推导出过于注重文字包装的“散文” 实际上是最低级的文书。相反,“背景和申请准备” 和 “沟通”工作与"申请成功的可能性"是成线性正比关系的, 那就是说,学生投入越多的时间在这些准备工作中,他们的申请就越有可能成功,或者结果就必然会越好。

误区三:时间分配
美国学校最早的申请最后限期大部分都在10月,因此很多学生相信前期工作主要是考试。实际上,申请美国名校得学生一定要合理安排自己得时间,这一点对于那些学校不是那么出名(非清华北大之列)得学生更重要,因为这些学生背景一般很难“牛”起来(缺乏有价值得项目经验,缺乏知名的导师),而他们毕业的条件多数是些基本的成绩和一些空洞得发表(不可以用来做经历的),或者在自己的简历上填充一些在被用得泛滥的“学生社团经历”。对比于名校学生, 除了名气和别人有更规范的成绩单,非名校的学生主要输在背景和经历方面。 因此背景薄弱的学生尤其注意要提前准备做背景提升功夫,否则成绩考得再好也是注定失败的。(如果读者希望知道具体如何做才能提升自己的背景,请参阅第六章 “如何提升背景竞争力”) 另外, 申请早期-申请年一月到六月期间,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做什么好;或者很多学生觉得没什么好做。实际上, 对于部分专业,这个时期得工作能决定生死:

误区4 文书
中国申请者对于申请文书该如何写有很多的看法,也有很多文书专家和机构站起来说了很多关于文书写作方法的话。我们先综合一下这些信息:

语言派
观点:这部分人认为 1. 申请文书应该是用来表达一个学生的语言能力的。 2. 国外大学要求申请写文书是因为他们希望了解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表现:文章极度注重语言质量,文书文学欣赏水平很高。文章常用名言,或者一个感人的故事开头。很少花心思去准备文书素材,即使希望写出生动的故事,但由于总字数的局限和由于缺乏技术基础,因此只能拿自己一些很泛的经历,如学生会活动、考试、成就之类去介绍自己。文书逻辑上基本上喜欢用时间为主线,列举自己所有成就。

缺点: 太常见,没有个性化卖点,容易被教授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容易被学校怀疑是找人代笔的文书。如果找中介或者文书机构代笔,容易出现“套模板”的情况。难以突出申请人某一技术特长,对于申请理工类课程毫无价值。

优点: 配合高分G,T成绩,可以让对方觉得申请的写作表达能力的确不错。对于申请文科类,商科类有一定效果。自我情感抒发机会多,因此容易感染读者。

心理派
观点: 这部分人认为 1.
申请文书是用来表达自己思想和个性的工具。 2. 国外大学希望通过文书了解申请人是什么类型的人。


表现: 很在乎学校喜欢什么样的人,尽量通过各种途径找到相关信息,然后把自己描述成为相应的人。内容上很喜欢自我评价和自我检讨,喜欢说自己朋友父母,说自己将来抱负。 心理高手更会利用文章附笔暗中给予读者自我形象上的影响。

缺点: 由于学校实际上喜欢什么学生是如天上浮云一样抓摸不定的,很多情况下这种文书作者只是一厢情愿地去做自我包装。走火入魔的人,容易忽略自己的优点,反而去放大一些自己没有优势的方面。

优点: 一般这类文书都可以给读者留下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而且如果学校的录取委员会教授(或者博士导师)的确就是喜欢某一类的学生,而申请人正合他们胃口,的确是能大大提升录取机会的。


实力派
观点: 文书就要告诉学校自己除了简历和申请表已经透露的信息以外的东西。文书应该老老实实地用来告诉学校,自己做过什么,能做什么,和想做什么。


表现:文书非常注重对于能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的事情的细节描写,而且这些细节都得到很好的理论和技术支持。例如,学生如果想告诉美国教授自己有很强的实验统计能力,学生在文书中描写自己如何用SAS一步一步地将试验数据转化为程序,然后如何分析结果,得出了什么结论等。通过这种描述,相信大部分教授都会很清楚了解到申请人的实验统计能力究竟指什么。这一类申请人,写作的申请文书比较象学术论文,不怎么注重各种形式的写作技巧,甚至有时候会有语法错误和错别字。

缺点: 文章本身比较沉闷,需要遇到“知音”或者“同行”才会有被认真阅读的可能性

优点: 非常个性化,任何文书中描述的背景都是属于自己的,其他人很难模范和抄袭。能够清楚向教授反映出自己对于学校和学院的价值;能够充分表达自己所有的优势。申请理工类研究性课程非常有说服力。

小丑派
观点: 这一类申请人相信申请文书就要特别,就要标新立异,因此他们不用传统的方法去写自己的申请文书。而且这些申请都希望借助文书来娱乐教授,因此很在乎文书读者的感受。

表现:
有人会把自己的个人陈述写成一篇幽默的小说故事,或者总是找机会插科打诨表达幽默。有人把自己的申请简历弄成“个人照片集”或者好象“律政俏佳人”那样,弄个“美术作品”给学校录取委员会看。

缺点:
容易被理解为“哗众取宠”。忽视美国教授价值观。需要找到懂得欣赏的人才有效果,因此风险高。

优点:
强调个性和创作思维, 对于申请创作类,媒体类学校,可能会很有作用。手段正确的,的确能达到娱乐教授的效果。

那么现在我们分析一下四大文书派别,那一种是最成功的?

一般来说,“语言派”是最烂的,这也正是本节要指出中国申请人在文书方面的普遍误区。有些读者可能会觉得自己不会进入该误区,或者读者现在就认为“我的文书一定是取各家所长的”但实际上很多人是“当局者迷”,到了最后实际还是成为了“语言派”。“语言派”的文书写作方法之所以被我们认定为是最失败的主要原因有2个:
1.
使用者太多,很难突出个性:很多中国学生对于文书的写作没有“准备”的概念,他们往往是时间到了才开始写,而没有准备的文书除了写散文就没什么好写了,因此中国学生写的申请文书大部分是散文性质的。另外,找文书机构或者中介代理的学生大部分只能写这种文书。原因很简单,代理学生申请的人不可能自己花时间为学院搞研究,学习学生的专业领域里头的东西,这会给公司带来几倍的人力成本,对于这些公司来说,最好的办法是写散文:看上去好交差,同时不用涉及深入的专业知识。


2.
语言派的观点是错误的,在大部分情况下,学校相信TOEFL(IBT)成绩更能反应学生的英文能力,而文书可以是别人代笔的,因此不能作为考核英文能力的标准。


心理派,实力派和小丑派谁更有用?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会在第七章-“什么是最优秀的申请文书”章节中详细介绍。这里我们给读者一个最基本的回答:
申请文书是沟通工具。沟通是主要看对象的。例如,在香港如果你不会说粤语,你的普通话一开口,香港人就知道你的底细,然后他们会自发地用他们很怪异的国语尝试跟你沟通,结果换来很多不方便;如果你有本事,何不跟香港人说英文,不但方便沟通交流,而且还能博得对方一点敬意。又例如,如果你要向一间国外学校数学系的教授自荐,那么在你自己能力范围内,什么“语言”才是最适合的,向这位数学教授谈自己在学生活动中的领导领导才能是不是对牛弹琴呢?即使要跟教授谈数学,但数学有那么多个专业领域,自己的背景又是固定的,申请人已经如何入手呢? 这些都是写作文书前,大家学要策划好的原则性工作。

申请文书的写作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DiySmart有一位在加拿大从事了一生教育工作的客座文书顾问曾经告诉我们:“Only a few people can write their own personal statement”. 意思是说,现在有太多的关于如何写申请文书的信息,导致很多学生受这些信息的影响而不能写出属于自己的文书。而我们对于“什么是最优秀的文书”的判断标准是“属于自己的文书” 这些内容我们也将在第七章详细介绍。

误区5 文化
实际上,这是一个很综合的误区,也是本章要介绍的最后一个申请误区。这里提出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不了解西方文化产生的。


我们先从和国外学校,教授做沟通和自我推荐工作(套磁)谈起。我们经常说,中国是一个靠关系做事情的社会,在中国没有强大的后台或者关系网,做什么事情都很难成功。去过国外,和外国人有点生活经验的人都会同意,西方社会同样讲究这种“关系”,甚至这种“关系”的优势,在世界级的名校也可以很是很露骨的。例如,在申请过美国的常青藤本科的中国学生群体中,中国学生当被学校详细的询问家里是否有亲人和学校有过任何渊源的时候都只能感受“郁闷”和 “无奈”了。美国常青藤学校就很直接的公开表示,毕业生子女或者教职工子女在申请中会得到优先考虑。在美国公司工作过的人都知道,当公司有职位空缺,国外的公司是欢迎内部的员工推荐自己的朋友甚至亲人加入公司的。在申请世界名校的过程中,“搞关系”、“套近乎”的确可以帮助申请成功,只是很多学生做的方法不对。例如, 有部分学生认为“教授也是人”也是讲交情的,学生从大一开始奉年过节就给他们发信问候,学生相信当他们提交申请的时候教授是会帮忙的。或者有部分的学生,当申请的时候,都希望绕过录取委员会直接和教授沟通,因此把自己设计好的简历群发给教授。还有很多这种“技巧”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但读者千万别误会,我们并不是在强调之前提出的这一类中国学生和国外教授沟通方法都是错误的。实际上,在个别的案例中(极少数),申请人的确通过这些方法拿到了好处。 DiySmart一些在国外读过研究生课程的顾问相信,最有效的与教授沟通方法是直接告诉对方,申请人能为对方创造什么价值。我们需要把我们所谓的“拉关系”和“自我推销”的概念区分。找一个和你没什么关系,没有资格推荐你的社会名流帮你向美国教授推荐可以叫做“拉关系”是错的;但找一个有资格推荐你的,同时和国外教授有密切关系的人做你的申请人不叫“拉关系”而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推销”。
在国外,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文化比较直接,不流行拐弯抹角。如果你希望教授收你做学生,你可以直接告诉教授如果他接收了你,对于他来说,究竟有什么好处。国外教授,尤其是名校的,都有很紧张的研究和项目提交压力,教授收学生从一个自私的角度出发,就是希望找人帮忙。因此教授有接收能人的需求,作为申请人,你能与教授成功沟通的核心方案是让对方知道你有多能干。脱离了这个核心,其他的工作很可能会被对方觉得是一种“耍花招”或者“骚扰”性质行为。因此,我们一般不建议学生,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乱发简历或者找教授“闲聊”;而实际上,有部分的中国学生由于在焦虑的等待中无所事事,或者在论坛听说一些前辈瞎谈经验,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套磁”,结果不但不能得到任何好处,反而给学校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关于如何做沟通前的准备工作,我们将在第八章-“如何与教授和目标学校沟通和自我推荐”中详细讲解。

另外一种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错误是关于如何与学校谈奖学金的。有些学生家里经济条件很紧张,希望能得到美国的奖学金支助,然后在论坛上听说“哭穷”是可以拿奖的,于是纷纷在申请的过程中“装穷”。明明是小康家庭,却在 “Financial Disclosure Form” 那里什么都填“0”(这在申请本科比较常见,填“0”表示自己身无分文,需要得到全额资助)。实际上,这在中国的文化圈里头,“哭穷”是很正常的。我们从来不会直接透露给别人我们实际拥有的财产,正常人都会告诉朋友自己收入水平偏低,以免有人上门借钱。另一方面,美国的很多奖学金是讲究“Need Based”意思就是说,“你需要多少,我给多少”,美国学生比较自觉(大部分,不是全部)他们会老老实实告诉学校自己需要多少,但对于中国学生,我们的大学从来不搞“Need Based”因此,学生不明白他们是什么回事。从美国学校的角度看来,他们不相信中国学生的家庭都是“揭不开锅的”,因为近几年越来越多学生喊穷,因此美国个别学校把部分学生强烈需求奖学金的表现视为“作假”和“贪心”的行为,所以导致一些本来条件很好的学生被学校无情拒绝。 实际上,有资格进入美国名校的中国学生是不少的。很多时候,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表面上并没有很大区别。如果读者学校有一些出国成风的班级,我们推荐读者去打听一下, 每一年,这些”出国班“都会有一些冷门爆出来,同时也总会有一些平时自以为是扬言“非全奖不去”,“非名校不去”的目空一切的“牛人”落得一败涂地。有一些误区,尤其是本章提出的,在申请美国名校的过程中是一定要尽量避免的,否则成绩再好也是白白浪费了。

总结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申请人常见的失败原因。我们推荐那些自觉已经非常了解申请技巧和方法并且申请条件也不错的学生看完这一章后,如果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问题,就可以安心做自己的申请了。


中国学生申请美国名校常见的误区有:

1.因为不了解国外的教学系统,不知不觉地用在中国的认识和思路去套用国外的申请。
2.把申请工作想的太简单,太重视考试成绩,忽略其他可以大大提升录取可能性的准备工作。
3.没有合理规划自己的申请准备时间,因此错过了很多提升自己录取可能性的时机。多数学生前期用太多时间准备考试,后期匆忙做申请。
4.不懂的如何写有申请价值的文书。使用不正确的方法与国外教授沟通。
5.   不了解中美文化的差异,让对方觉得是一个难相处的人。


本文摘录于
如何跨入美国名校之门 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