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客家话大赛:慧心妙手 篆刻人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3 19:06:00

多福老人

多福老人欢迎您
; ;http://qwp43.360doc.com

*国外油画 *国内油画 *精致工笔 *风景人物 *雕塑奇石 工艺精品 视频电影 学习笔记

慧心妙手 篆刻人生
2011-11-25













































南海是一位勤奋多才的篆刻家,也是一位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篆刻作品中,佛造像和《心经》,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南海曾以不同质材和手法,反复刻制过多部《心经》,就以这里看到的用水晶、玛瑙、鸡血、翡翠所刻的四部来说,质材不同,形制各殊,或精工严谨,或变幻超逸,皆因材而施,各臻其妙。
南海何以对《心经》皆有独钟?盖《心经》中饱含哲思的许多名句,其玄旨妙诣皆与画通,直可视为一部画经。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空中无色”;“真实不虚”;“五蕴皆空”;“无意识界”;“心无挂碍”;“观自在”等等,皆可与画相通。或被引申以为画理,或从而悟画之道。这是中国画在达于至高境界时与禅相通的独特现象。所以自王维、苏轼以来,中国画家之研究佛学者代不乏人。高僧中之书画家亦多为世所重。
南海之于《心经》,不仅作为其篆刻之题材,且多有禅悟并以之与艺道相合,其艺之精微处,莫不是得于“心”而应于手者也。
南海之篆刻作品,不仅分朱布白,质材边款,处处精心考究,美不胜收,于净室焚香、沐手玄赏之际,亦是读经悟道,提高人生精神境界的一种福缘。
周南海的异材篆刻
周南海这个人,我没见过。但是周南海的篆刻作品,我却见过不少,主要是在他的印谱上。起先,是我的老同事毕敏先生给我捎来一本篆刻集,上面有他的简单履历,由此,我知道他是湖北荆州人氏,师从篆刻名家汪新士先生,参加过一些有分量的大展,其中较有特色的一个是“当代古典朱文印精品展”——一个当代,一个古典,一个朱文印,三者合而为一,不禁让人立时感到这个篆刻家有点与众不同。翻看他的作品集,发现其朱文印确实功力不凡。朱文印乃是书法基本功(尤其是篆书)的外化,举凡金文甲骨、秦诏汉简乃至玉箸篆、铁线篆、鸟虫篆等等,皆汇聚于方寸之间,细若毫发,韧似钢丝,坚如玉柱,柔似飘絮。自明清以还,诸多篆刻名家喜欢以秦汉之白文印打底,而以朱文印恃才炫能。渐渐的,朱文印成为一个高难度、多变化的畛域,非身怀绝技者,难以在此施展拳脚。而周南海却沉迷于这片深不可测的半亩方塘,朝斯夕斯,孜孜矻矻,刀笔并进,日渐其成。可以说,这本《中国篆刻百家·周南海卷》中的作品,最见功力和神采的,正是他那些精致小巧的朱文印章。
在这本集子中,还收录了一方他给我刻的名章,在边款上他特意刻了一段小跋:“以单刀深刻,表现金文,得汉印之刚健凝重,不知侯军先生以为何如?”显而易见,他对这方白文印章是有自己独到设计和追求的,以单刀技法来表现金文本已罕见,同时又要达至汉印之风神,其勇气可嘉,且难度甚大。不过,我并不认为他已完全达到了自己的目标,至少,我觉得该印的结构似乎过于平稳,力度也嫌稍弱。本想请毕敏转达我的看法,可是转念一想,与其假人之口,莫如直言相告。于是,我请老毕代为邀请周南海先生吃个便饭,也算是我对艺术家赠印的郑重答谢。不想,这位艺术家却带回一句话来,说是赠印只想“以印会友”,听取意见,饭局就免了吧!
此举多少有点出人预料,却也凸显出这位篆刻家的独特个性,反倒增加了我对他的敬重。大约一年以后吧,我又收到了周南海托毕敏题赠给我的一本新书《陆离集》,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周南海异材篆刻》。何谓异材篆刻?世人咸知,篆刻多用石料,以青田、寿山、巴陵冻等软石为主要印材,而异材也就意味着舍弃这些常用石料,改用其他特殊材料。我粗粗翻看了一下,发现周南海收录在本书的印章,使用了近四十种材料,有各类金属,若金银铜铁铝、不锈钢乃至铁矿石;有各种宝石,若白玉、碧玉、水晶、玛瑙、翡翠乃至绿松石、西藏天珠、巴西宝石;还有各类硬度极高的奇石,若大漠石、金砂石、菊花石、虎变石、孔雀石、戈壁蜡石、洛溪砚石;此外,若陶瓷、硬木、竹根、牛角、羚羊角,若木化石、生物化石乃至树上长的缅茄、海里出的砗磲、人工合成的锆石……真是林林总总,千奇百怪,不要说用来治印,有些连名称都是闻所未闻。周南海为什么要在印材上耗费如此心力?为什么偏爱在各类异材上奏刀治印呢?
一言以蔽之:加大篆刻的难度!
任何艺术都要有难度,无难度则无艺术。而且在我看来,艺术的难度与艺术的价值往往成正比。回顾中国艺术史,你会发现一个隐含的规律,那就是许多艺术门类都是以难度的叠加和工具的演进为其特色的,譬如书法,古人所用的毛笔,起初是鼠须笔,其锋锐利爽韧,易于掌握;随后变为狼毫笔,其锋颖开始软化,难度增加了,表现力也随之增加;再其后变为羊毫,笔锋更软,使用难度更大,而艺术表现力也大大提高;及至明清之际,单是羊毫软笔又不能满足艺术表现的需要了,一些大书家又发明了长锋羊毫,其驾驭难度成倍增加,而书法的墨色气韵屋漏飞白以及种种不可端倪的意外变化,亦从那刚柔相济浓淡相宜的线条中幻化而出,由此,书法艺术达到新的高峰。
相形之下,篆刻艺术的发展则要复杂曲折得多。若单从材料来看,篆刻也有一个从硬到软的演变历程。这大概与篆刻从实用到艺术的功能转化有着直接关系。最早的印章关乎国家的权威与信用,是政令军令的载体,不可被仿制更不可被伪造。因此,其印材大多为罕见的玉石与贵重的金属,且都是硬质材料。玉印须琢磨,铜印须凿铸,两者都须由专业工匠方能治成,一般文人墨客难以染指。篆刻真正成为文人的艺术,其关键点恰恰是软石的被发现与被利用。据邓散木先生《篆刻学》载:“迨元末,王冕得浙江处州丽水县天台宝华山所产花乳石,爱其色斑斓如玳瑁,用以刻为私印,刻画称意,如以纸帛代竹简。从此范金琢玉,专属匠师;而文人学士,无不以研朱弄石为一时雅尚矣。”(《篆刻学》,人民美术出版社,第52页)有了软石,刻印的难度减轻了,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们,也可以从容地操刀治石,在方寸之间展现其才华,由此,篆刻才从纯粹的实用技能转变为流派纷呈的综合艺术。
软石篆刻绵延数百年,已成传统。如今,周南海却反其道而行之,舍软求硬舍近求远舍易求难。这种逆向探索,抑或正是在篆刻领域以增加艺术难度来体现其艺术价值与艺术个性的创新之举?正所谓艺高人胆大,从他早期偏嗜难度较高的朱文印,到现今偏嗜硬度更高、难度更大的异材篆刻,无不凸显出这个篆刻家“独持偏见、一意孤行(徐悲鸿语)”的艺术魄力和敢于挑战自我、勇于超越前人的探索精神。由此,说他是一个迥异于常人的异才,当不为过!
当今之世,艺海喧嚣。艺术与市场的接轨越来越紧,从艺者也就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庸碌无为之徒,亦不乏摒弃难度、不肯用功、专以花拳绣腿博取廉价喝彩的乖巧聪明之徒,更时常可见“朝学执笔,暮已大师”,擅长以假恶丑蒙骗银两的艺术骗子招摇过市。在如此浮躁的世风中,周南海却以超凡的澹定与卓绝的苦功,去攻克自设的艺术难关,去追求高难度的艺术境界,这种胆识和毅力,尤其使我感动。进而也加深了我对这位极富个性的“异才”篆刻家的认知与敬重——想当初,他是“以印会友”,现如今,我是“读书识人”。真可谓,相知何必曾相识,不知南海先生以为何如?
—读周南海《心经》篆刻系列
鲁慕迅 文
http://lhh88.uueasy.com/read-htm-tid-192-page-1.html
http://shop.zgzkw.com/bbs/viewthread.php?tid=163340&page=1
http://shop.zgzkw.com/bbs/viewthread.php?tid=163340&page=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