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卡牌制作安卓:历史上的今天(12月21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8:27:20

历史上12月21日这一天发生了哪些大事?

 

历史时段:1375~2008

 

更新时间:2014-12-21

 

国际篮球日

每年的12月21日是国际蓝球日。1891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尔德市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体育教师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借鉴其他球类运动项目设计发明了蓝球运动,并在1891年的12月21日举行了首次世界篮球比赛,后来篮球界就将此日定为国际篮球日。 

薄迦丘

1375年12月21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薄迦丘病逝。享年62岁。其代表作有《十日谈》等。 

斯大林

1879年12月21日,斯大林出生于俄国格鲁吉亚哥里城的一个鞋匠家庭。斯大林是苏联政治家,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总理)、苏联大元帅,是在苏联执政时间最长(1924~1953年)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曾协助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列宁逝世后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苏联红军,与盟军协力击败轴心国,取得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1953年3月5日因脑溢血病逝于莫斯科,享年74岁。著有《斯大林全集》。 

海因里希·伯尔

1917年12月21日,海因里希·伯尔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一个笃信天主教的城市科隆。海因里希·伯尔是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伯尔对法西斯的侵略战争深恶痛绝。在早期作品中,伯尔审视纳粹主义的恐怖统治,看到战争和政治力量给普通民众带来的毫无意义的苦难。在后期作品中,他猛烈抨击经济繁荣下的道德沦丧,批评社会和宗教机构的专横和虚伪。代表作品《小丑之见》、《火车正点》、《亚当,你到过哪里?》 

哈桑

穆罕默德·阿卜杜勒·哈桑,索马里诗人,民族独立运动的先驱。他足迹遍布东非、西亚,一生为索马里人民纯洁的伊斯兰教信念同殖民主义者及基督教教会进行斗争,1901年起领导人民进行抗英斗争,直至病死。他的诗篇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祖国的沙漠和干旱的平原,以炽烈的宗教和爱国主义热情唤起同胞们对殖民主义者的痛恨,赢得老百姓的喜爱。代表作有嘲笑英国殖民军骆驼保安队陷入爱国战士的重围自取灭亡的叙事诗《理查德·考菲尔德的阵亡》,以及《诗人的爱马》、《赛义德的回答》、《地狱之路》、《正义之路》等。 

 

美国航空公司希望DC-3的21个客座会使他们获利

1935年12月21日,由唐纳德·道格拉斯设计的“道格拉斯DC-3型” 新型客机首次试航。该客机时速接近160英里,可载21名乘客,打破了多种客机飞行速度和载货纪录。 

简·方达

1937年12月21日,简·方达出生在纽约。美国女影星,其父是奥斯卡影帝亨利·方达。17岁才和父亲参加了奥马哈社区剧团制作的舞台剧《乡下姑娘》,1971年《花街杀人王》和1978年《荣归》为她赢得两座奥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奖。1981年由她一手策划的《金色池塘》,为父亲完成了嬴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心愿。她曾两次获得奥斯卡奖,她的成功轨迹反映出美国女性在40岁后的发展历程。 

费茨杰拉德

1940年12月21日,美国小说家费茨杰拉德因心脏病突发逝世,年仅44岁。费茨杰拉德1920年出版了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从此出了名, 1925年《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奠定了他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小说生动地反映了20年代“美国梦”的破灭,展示了大萧条时期美国上层社会“荒原时代”的精神面。 

乔治·巴顿

1945年12月21日,“血胆老将”、美国脾气最坏的战斗英雄、陆军上将巴顿在海德堡的一所军队医院去世,终年60岁。巴顿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先后指挥美国陆军第7集团军和第3集团军而闻名。巴顿的坦克部队对战争的胜利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战间期,巴顿一直是美国陆军装甲战学说发展的一个核心人物。 

作为外交部长的周恩来

1952年12月21日,外交部部长周恩来致电联合国大会主席皮尔逊,严重抗议美国在蜂岩岛大批屠杀朝中方面战俘的罪行。 

布琼布拉海岸

1963年12月21日,中国与布隆迪共和国建交。布隆迪位于非洲中东部,首都布琼布拉。 

周恩来

1964年12月21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宣布,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他代表中共中央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强国”。这是我国首次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 

黄炎培

1965年12月21日,中国民主建国会主任黄炎培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黄炎培,江苏川沙人。清末举人。同盟会会员。1915年赴美考察。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参政员。1940年底,参予发起筹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5年访问延安,同年发起筹组中国民主建国会。1949年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部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世界第一例心脏移植

1967年12月21日,世界上第一个心脏移植病人路易·华什坎斯基在南非的开普敦去世。他手术后存活了18天,因肺部出了问题而去世。 

筱白玉霜在评剧中扮演的秦香莲

1967年12月21日,中国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筱白玉霜逝世,享年45岁。筱白玉霜原名李再雯,河北滦县人,历任中国文联委员,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她继承和发展了评剧白派艺术,主演的剧目有:《秦香莲》《杜十娘》《朱痕记》《兄妹开荒》《苦菜花》《金沙江畔》等。 

从“阿波罗”8号看到的地球

1968年12月21日,美国发射载有波尔曼、洛弗尔和安德斯的“阿波罗”8号飞船。飞船进入距月面112公里的月球轨道上飞行了10圈,时间20小时6分钟,并向地球发回电视信号。这是世界上第一艘绕月飞行的载人飞船。 

 

堪培拉

1972年12月21日,中国与澳大利亚联邦建交。澳大利亚位于大洋洲,首都堪培拉。 

洛克比空难后警察在现场勘察

1988年12月21日,泛美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47客机从德国法兰克福经伦敦飞往纽约时,在苏格兰洛克比镇上空发生爆炸。机上259人无一生还。史称洛克比空难。 

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1日,由苏联11个共和国(波罗的海3国和格鲁吉亚除外)的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举行的首脑会议上签署宣言(简称阿拉木图宣言)宣布:随着独联体的成立,苏联将停止存在。 

钱塘江第二大桥

1991年12月21日,创造我国桥梁建设两项世界之最的钱塘江第二大桥在杭州落成。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为大桥建成剪彩,国务院致电祝贺。 

大秦铁路

1992年12月21日,大同—秦皇岛铁路二期工程及全线开通典礼在秦皇岛北站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为开通典礼剪了彩。大秦铁路投资66.5亿元,是我国建成的第一条双线电气化开通重载(万吨列车)单元列车(品种单一不混装、循环运输不解体)的运煤专用铁路,综合技术水平和运输能力达到了80年代国际水平,标志着我国铁路重载技术和运输组织向现代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1993年12月21日,美国副总统戈尔表示,美国政府有关“信息高速公路”的政策已初步成型,不久将以法律草案形式提交国会讨论。所谓“信息高速公路”,是指拟议中建立的贯通美国各大学、研究机构、企业以至普通美国人家庭的全国性信息网络,它是以信息交流为目的的基础设施。这一信息基础设施的名称、术语和设计都借鉴了本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建造、在过去几十年中充当美国经济发展支柱之一的交通基础设施——州际高速公路网。

1997年12月21日,国家重点工程、亚洲最大的跨声速风洞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建成,并成功地进行了通气试车。它标志着我国拥有了世界级高速风洞,跨声速空气动力研究试验能力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风洞总体性能先进,采用了当代最新技术,试验结果更加真实可靠,模拟状态更接近真实飞行条件,是我国航空航天飞行器空气动力研究的里程碑工程。 

发射现场

2000年12月21日,本世纪中国航天最后一次发射获得圆满成功,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升空,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中国航天人以全年5战5捷的优异成绩向20世纪道别。

2001年12月21日,中国正式启动为期50年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程。工程规划到2050年,中国自然保护区数量将达到2500个,总面积1.728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8%。 

位于韩国首都首尔以南约120公里处的世宗市

2006年12月21日,韩国新行政首都建设推进委员会召开会议,决定将韩国新行政首都命名为“世宗”。

2007年12月21日,九个东欧国家正式加入《申根协定》,与其他15个原有的缔约国之间的海陆边境检查措施正式撤销。这是《申根协定》地区历来最大一次扩展,新加盟的国家包括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和马耳他。这些国家在2004年已加入欧盟。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

2007年12月2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大会是在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通过关于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后,21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的。

2008年12月21日,中国火车票儿童身高标准调整,上限提高了10厘米达到1.5米,在实行新的标准后,凡是身高在1.1米至1.5米(标高线上限为1.5米)范围内的儿童,需要购买儿童票。身高在1.1米以下的儿童,可以继续免票乘车。(以新华网李晓建资料为基础整理编辑)

附录1:

国际篮球日 

国际篮球日

篮球运动是在1891年由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尔德市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体育教师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借鉴其他球类运动项目设计发明的。起初,他将两只桃篮钉在健身房内看台的栏杆上,桃篮上沿离地面约3.05米,用足球作为比赛工具,任何一方在获球后,利用传递、运拍,将球向篮内投掷,投球入篮得一分,按得分多少决定比赛胜负。在1891年的12月21日,举行了首次世界篮球比赛,后来篮球界就将此日定为国际篮球日。

由于篮球运动是一项富有吸引力的新颖的室内运动项目,不仅在美国国内得到很快的发展,而且也相继传播到欧、亚、南美洲等一些国家。1904年,美国青年会男子篮球联合会正式出版了第一本国际篮球规则。1963年第11届奥运会将男子篮球列入正式比赛项目,篮球运动由此登上了国际竞技运动舞台,成为一项世界性的运动项目。

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青年会篮球规则》:比赛时间规定为上、下半时各15分钟;对场地大小也做了规定;上场比赛人数由每队9人、7人到5人。随着篮球运动在美国国内的推广与开展,场地、器材也不断改进,逐渐形成近似现代的篮板、篮圈和篮网。

1891年12月初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篮球时,篮球规则只有13条,奈史密斯博士于1939年去世,终年78岁。他未曾料到,由他创建的篮球项目竟然在二百多个国家流传着,而且至今美国篮球还誉满全球。为了纪念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的篮球的功绩,在春田学院校园内修建了美国篮球名人馆——詹姆斯·奈史密斯纪念馆。

起初,奈史密斯是用足球作比赛工具,向桃篮投掷。投球入篮得1分,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每次投球进篮后,要爬梯子将球取出再重新开始比赛。以后逐步将竹篮改为活底的铁篮,再改为铁圈下面挂网。

到1893年,形成近似现代的篮板、篮圈和篮网。最初的篮球比赛,对上场人数、场地大小,比赛时间均无严格限制。只要求双方参加比赛的人数必须相等。比赛开始,双方队员分别站在两端线外,裁判员鸣哨并将球掷向球场中间,双方跑向场内抢球,开始比赛。持球者可以抱着球跑向篮下投篮,首先达到预定分数者为胜。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13条比赛规则,主要规定是不准持球跑,不准有粗野动作,不准用拳击球,否则即判犯规,连续3次犯规判负1分;比赛时间规定为上、下半时,各15分钟;对场地大小也作了规定。上场比赛人数逐步缩减为每队10人、9人、7人,1893年定为每队上场5人。1904年在第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第1次进行了篮球表演赛。1908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篮球规则,并有多种文字出版,发行于全世界,这样,篮球运动逐渐传遍美洲、欧洲和亚洲,成为世界性运动项目。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将男子篮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统一了世界篮球竞赛规则,此后,到1948年的10多年间,规则曾多次修改,与现行规则有关的重要变化是:将得分后的中圈跳球,改为失分队在后场端线外掷界外球继续比赛;进攻队必须在10秒钟内把球推进到前场;球进前场后不得再回后场;进攻队员不得在“限制区”内停留3秒钟;投篮队员被侵犯时,投中罚球1次,投不中罚球2次等。1952年和1956年第15、16两届奥运会的篮球比赛中,出现了两米以上的多人,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曾两次扩大篮球场地的“限制区”(也叫“3分区”);还规定,一个队控制球后,必须在30秒内投篮出手。60年代初有关10秒和球回后场的规定,一度因1960年第17届奥运会后取消了中场线改画边线的中点而中止。1964年第18届奥运会后,又恢复了中场线,这些规定又继续执行。1977年增加了每队满10次犯规后,在防守犯规时罚球两次,防投篮时犯规两罚有1次不中再加罚1次的规定。1981年又将10次犯规后罚球的规定缩减到8次。很明显,人员变化的技术,战术的发展引起了规则的改变,而规则的改变又促进了人员和技术、战术的进一步发展变化。特别是50年代后期以来,规则的改变对篮球比赛的攻守速度,对运动员的身体、技术、战术以及意志、作风等各方面都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促进了篮球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女子篮球是1976年第21届奥运会上才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的。

篮球运动于1896年前后由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传入中国,随后在北京、上海基督教青年会里也有了此项活动。在1910年的全运会上举行了男子篮球表演赛之后,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大、中学校里篮球活动逐渐开展起来,其中以天津、北京、上海开展得较好,水平也较高,当时的比赛规则很简单,在球场中间画一个约有1米直径的中圈,中锋队员跳球时一只手必须置于背后腰部,任何一足不得踏出圈外。技术也简单,中圈跳球后,谁接到球就自己运球,超过防守人就投篮。当时只会直线运球前进,传球方法是单、双手胸前传球,跑动投篮是用单手低手上篮,立定投篮无论远近都是用双手腹前低手投篮。1925年前后,进攻和防守的5名运动员,有了较明确的分工,中锋对中锋,后卫对前锋,有人盯人,各自盯住自己的对手。但前锋的职责是只管进攻投篮,不管退守;后卫的职责是只管防守抢截球,不管投篮。前锋和后卫很少全场跑动,只有中锋要攻守兼顾。以后又逐渐改为两后卫1人助攻(活动后卫),1人留守后场(固定后卫),两前锋也变为1人留在前场专管偷袭、快攻,1人退守后场助防。技术动作也有所发展,跑动投篮出现了单手、高手投篮,立定投篮出现了双手胸前投篮,传球出现了单、双手击地传球,运球出现了两手交替运球躲闪防守和超越防守向前推进的技术。规则中增加了罚球区和罚球线,队员犯规4次即被取消比赛资格,犯规罚球可由队长指定任何1个队员主罚。比赛时间分为上、下半时各20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每次投中或罚中后,都在中圈跳球,重新开始比赛。而中国篮球运动水平在1926年以后有了较大提高 。

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世界篮球职业队伍参加奥运会,推动世界篮球运动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创新发展,达到技艺化的新阶段。以1992年巴塞罗那第25届奥运会篮球赛中美国“梦之队”的绝妙表现,显示着篮球运动整体内容结构和优秀运动队伍综合智能、技能、能力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今后的发展新趋势在继续向着“高”、“快”、“全”、“准”、“变”的含义将更富有新意,相互间将融为一体。从而使人感受篮球竞赛的球场越来越小;竞赛的时间越来越短,篮架越来越低;篮圈越觉越大;球场变化越来越快;攻守队员身体接触越来越近;比分越来越高;女子与男子的对抗形式越来越难分的新趋势。

附录2: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薄迦丘 

 

薄伽丘的作品《菲娅美达的哀歌》中的两帧插图

1348年,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流行着一种恶性瘟疫——黑死病,为了逃避瘟疫,3名男青年和7名女青年在圣丽娅·诺维拉教堂相遇,他们结伴逃到乡村的一所别墅避难。在这里,他们除了玩赏风景,欢宴歌舞,为了消磨时间,约定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10天共讲了100个故事。这100个故事,就是世界文学名著《十日谈》的全部内容。它的作者叫薄迦丘,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

薄迦丘是一个佛罗伦萨的商人和法国女人的私生子,1313年生于巴黎,从小失去母亲。父亲续娶后,他被接回佛罗伦萨,在严父和后母的冷酷家庭中度过了童年。他自幼立志作诗,被小伙伴们称呼为“诗人”。1328年,父亲强送他去学经商,6年时间他白白浪费了。后来,父亲又把他送到那不勒斯学法律,但他对宗教法和对经商一样毫无兴趣。他说:“我又白费了6年左右的光阴。我讨厌极了这功课。先生的教导,父亲的命令,乃至朋友们的规劝,都不能使我安心向学,因为我好诗是克制不了的。”

尽管如此,那不勒斯这段生活,毕竟对薄迦丘留下深刻的影响。当时,那不勒斯宫廷比较开明,在国王周围聚集着一批著名的学者,薄迦丘有机会进入宫廷,接触到宫廷和贵族骑士的生活,接触到人文主义者,读到很多古罗马的文学著作,扩大了文化方面的见识。在这里,他还爱上了那不勒斯王的私生女儿玛丽亚。这一段浪漫生活,在他的创作中留下痕迹。他为玛丽亚写的诗文中,将玛丽亚化名为“菲亚美达”。

薄迦丘一生著作很多,著名的有:《亚洛柯洛》、《苔塞伊达》、《爱情的幻影》、《菲亚美达》、《但丁传》等。影响最大的是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作者通过那100个故事,嘲笑了教会的腐败无能,僧侣的奸诈虚伪,反对禁欲主义,歌颂爱情,倡导社会平等和男女平等。其缺陷是往往过分地渲染性欲和庸俗的趣味,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但是,它不失为一部名著,对西欧文学产生过巨大影响。

薄迦丘1375年12月21日病逝。 

薄伽丘的作品《十日谈》中译本封面

此图是根据《十日谈》中的一个故事绘制的

附录3:

斯大林出生 

斯大林与列宁

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斯大林原姓朱加施维里,1879年是12月21日出生于俄国格鲁吉亚哥里城的一个鞋匠家庭。

1894年入正教中学读书时参加革命活动。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1年当选为该党梯弗里斯(今第比利斯)委员会委员,先后在梯弗里斯、南高加索和彼得堡一带从事革命活动。1904年12月,领导巴库石油工人大罢工。1905年12月在全俄布尔什维克第1次会议上与列宁第一次见面。1912年1月,在党的第6次代表会议上缺席当选为党中央委员,并受党的委托,领导党中央俄罗斯局的工作。1912年春负责创办《真理报》。1912年底至1913年初,撰写了《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

从1901年3月到1917年2月,斯大林先后7次被捕,6次流放,5次从流放地逃出。1917年二月革命后,斯大林回到彼得格勒,领导《真理报》的工作,并任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在8月召开的党的6大上作中央委员会的政治工作报告和关于政治形势的报告。10月,被选进领导起义的党总部,参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组织和领导工作。后任民族事务人民委员(1917-1922)、国家监察部人民委员(1919-1922)等职。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担任工农国防委员会委员,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南方战线、西方战线、西南战线军事委员等职,为保卫红色政权作出贡献,荣获红旗勋章。1922年4月,在党的第11次代表大会新选出的中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联共(布)中央总书记。

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步成为苏联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他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成就。他批判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等党内反对派集团,并将他们开除出领导机关。1936年作关于苏联新宪法草案的报告,宣布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1941年兼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自1946年起改称部长会议主席)。

卫国战争开始后,担任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领导苏联人民进行了4年艰苦卓绝的战斗,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贡献。战后领导苏联人民迅速地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950~1952年,先后发表了《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1953年3月5日病逝。斯大林对苏联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犯有若干严重错误。

附录4:

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 

幼年的海因里希眼睛里有一股不服输的神情

作为一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高超写作技巧的作家,海因里希·伯尔拓展了世界对时代的视野,对复苏现代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1972年,瑞典文学院授予海因里希·伯尔诺贝尔文学奖。

伯尔和很多现代作家不同,他十分满足于运用传统的小说形式并使之适合自己的目的。人们总是惊异于他在人物塑造方面的灵敏技巧和对时代的广阔视野。《女士众生相》作为伯尔“最为壮观、最富于想象力的作品”,以批判而富于建设性的目光赞美了自己祖国的过去和现在。伯尔之所以如此的出色,是因为他那不平凡而又略带悲剧性的经历。1917年12月21日,海因里希·伯尔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一个笃信天主教的城市科隆。这一年正处一战期间,德国面临着战争造成的最大贫困与饥荒。

伯尔的父亲维克多是一个木匠,母亲是维克多的第二任妻子,维克多第一任妻子因病去世后给他留下了3个女儿。维克多从小就有一种反普鲁士的情绪,深刻地影响着伯尔。

在伯尔童年的记忆中,最难忘的不是1918年11月9日德意志共和国的成立,而是一战战败归来的军队。他写道:“归家的队伍是一队队灰色的、整齐的、绝望的行列,我在母亲的怀里向大街上望去,那里有无尽的队伍从莱茵桥上齐步走去。”伯尔童年的第二个记忆便是父亲工厂的各种气味:木香、胶水、虫胶和染剂等。日尔曼街名的音节成了他童年的第三个记忆。

1928年,伯尔11岁时,父亲维克多雇用了一个刚从监牢里出来的杀人犯。好奇的孩子们总是在吃饭或晚上坐在一块休息时问父亲:“你的杀人犯怎么样?他又杀了什么人了?”维克多对此很不高兴。一次他对孩子们说:“是的,他曾经是个杀人犯。但是如果再叫他凶手的话那太不公平了,因为他已经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现在他已重新做人,开始了新生活,我不能让他感觉到你们拿他开玩笑。如今他是一个孤独的人,你们再不能取笑他了。”这是一种宽宏的包容心理。后来被誉为“科隆好人”的作家伯尔正是用这种心境写出了一部部感人至深的优秀文学作品。1947年3月,伯尔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在多年前》发表,得稿费80马克。

1949年,尚未成名的伯尔参加了颇有名望的“四七社”的作家年会。在历时几天的年会上,成名作家和无名作家都得朗读自己的作品,接受毫不留情的评论。伯尔落落大方的风度和高超的叙事能力迅速赢得了同仁和新闻界的尊重。

1951年,伯尔宣读的作品获得社内设置的最佳作品奖。从此,伯尔的作品数量急剧增加,也频频获奖。

1972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达到了文学创作的顶峰。但是,因为伯尔几乎所有作品中的自由倾向及其对教会和国家时常尖锐的批评,他的文学创作总是引起争议。在70年代初巴德尔·迈因霍夫恐怖活动期间,伯尔坚决反对政府的镇压措施,情况就更是如此。他参加了辩论,同保守的斯普林格出版公司针锋相对。

1985年7月,伯尔因旧病复发在艾费尔山区的朗根布依希住宅中去世。7月19日,伯尔葬礼那天,无数民众前往参加,还有很多政治家,其中包括联邦总统魏茨泽克。魏茨泽克在给伯尔妻子安妮玛丽的哀悼与慰问信中写道:“海因里希·伯尔走了,和他一起离开的还有我们伟大的德国文学。他是崇尚和支持自由的,常让一些人感到不舒服。他又是爱好争论的,由此激起人们的反响,同时也引起人们对他的敬爱。我们将怀念他勇敢、热诚、清醒和总是敦促的声音。”一些外国报纸更是评论道“他把德国人的灵魂从俾斯麦和希特勒的阴影里解救出来。”

 

海因里希三兄弟 

海因里希与家人在爱尔兰

海因里希和妻子安尼玛丽在美军基地

海因里希和波特拉·克利

附录5:

索马里民族独立运动先驱哈桑

哈桑出生在原英属索马里东部的杜尔巴汉特部族。父亲是一位贫苦农民,全家虔信伊斯兰教,祖父曾在欧加登当过教长。哈桑少年时候在柏培拉一个英国人家中当过童仆。哈桑从小天资聪慧,在祖父的影响下,15岁就担任了教授可兰经的教师,19岁取得“教长”称号。

哈桑青少年时期便决心献身宗教。为了寻求知识,1883年以后,他按照惯例,只身前往各伊斯兰教中心,开始了国内外的远足旅行。他到过苏丹国和哈拉尔、摩加迪沙、内罗毕、汉志等地。在麦加朝觐时,他结识了穆罕默德·萨里赫教长,加入属于艾哈迈德兄弟会的萨里赫教派。9年时间的广泛游历,对他尔后思想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十九世纪末,正是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航后,地处非洲之角、扼红海咽喉的索马里,战略地位大大提高。英、法、德、意等国为了实行资本输出和殖民掠夺,在索马里展开了激烈争夺。1882年法国强占了从红海进入印度洋的门户曼德海峡要冲。5年后英国宣布索马里北部为其“保护地”。1889年意大利又割占了索马里中部。西方列强对索马里半岛的争夺和瓜分,给当地农牧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当时,一位途经索马里的欧洲船长写道:“拘禁、镣铐、皮鞭——这就是欧洲人对赤手空拳的居民实行暴力的标志……牢狱和虐待威胁着每个不服从命令的人。”

哈桑在国外期间曾耳闻目睹了苏丹马赫迪起义,深受邻国人民斗争精神的鼓舞。哈桑非常痛恨欧洲人打着宗教的幌子对索马里人进行奴化教育的行径。据说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一群孩子,问他们的名字,一个男孩说自己叫“约翰”;问及他们是哪个部族的,孩子们竟然说:“神甫们的部族”。哈桑大为震惊。他逐渐认识到:只有赶走殖民者,才能挽救索马里和伊斯兰教。1898年,他在故乡建立了一座清真寺,宣讲萨里赫教义。哈桑用本民族语言写了不少诗歌。在那些诗篇中,他大声疾呼“祖国在危急中”,号召人们起来赶走“异教徒”(指欧洲人和背叛伊斯兰教的索马里人)。与此同时,他开始了筹备武装起义的具体工作。

哈桑为了促成全民抗战,利用宣讲教义的机会,常常来往于各部族,调解它们的内部纠纷。对于少数勾结外国殖民者的酋长,哈桑则依靠本地群众予以制裁。他以苏丹马赫迪起义为榜样,一面组织群众赶制铁矛、弓箭;一面发动募捐,购买新式装备。为了适应未来的武装斗争,哈桑根据部族众多的特点,于1899年初建立了各部族联合组成的军事指挥部。他还宣布两项命令:一、一切违犯命令者,不分部族界限,均按法令制裁;二、允许妇女参军,符合条件者亦可参加骑兵。由于有了这些规定,投奔哈桑的人越来越多,1899年上半年,已有4,000多人拿到了武器。

同年8月,哈桑召集农牧民、奴隶、城市贫民、穆斯林僧侣等6,000多人,在北部重镇布劳举行起义誓师大会。在一片欢呼声中他宣布自己为“先知”,是“安拉的忠实仆人”,要领导索马里进行“吉哈德”(圣战)。9月1日,哈桑致信英国驻沿海地区总领事,痛斥英国对伊斯兰教徒的压迫,并郑重宣布:“现在由你选择吧。你想打仗,我们奉陪;你要和平,就缴出罚金。”英国殖民者当然不会接受这些条件,于是一场持续达20年的武装起义爆发了。

起义一开始发展比较顺利。哈桑率领部队采用游击战术,活动于英、意属索马里之间。到1900年底,起义的烈火燃遍了几乎整个英属索马里和部分意属索马里地区。一位军事史专家曾经用钦佩的口吻写道:“德尔维希的军队能够分散、能够运动,能够象水银珠那样迅速流动和聚集,令人不可捉摸。”

1901年春,英国在意大利的支持下,对起义者发动了几次“讨伐”行动,起义军受到沉重的打击。他们在瓦伊拉赫德的阵地被摧毁;在费尔迪丁战役中,又被打死打伤1,200人。但英国人也付出了重大代价,耗资达550万英镑。一些英国军人的日记和回忆录里,常常流露出这种情绪“我们正在萨莫勒的一个村子里睡觉,就遭到了攻击”;“水池前面是浓密的灌木林,我真担心这又要成为敌人接近我们的隐蔽物”;“他们来到准备出击的地方就立刻散开隐蔽,谁也找不到他们……这使我们受到很大损失。”1901年秋,哈桑的军队又活跃在英属索马里的土地上,并取得了一些胜利。到1902年初,起义军已发展到12,000多人。1903年4月,索马里起义军取得了贡布鲁山大捷。哈桑避开了英国三个加强团的正面进攻,而用夜间的零星进攻和射击不断骚扰敌军。4月17日当英军被迫分兵三路向东、西、南三个方向搜寻作战目标时,哈桑迅速集结了大批兵力,布置了对其中一个加强团的包围。一个英国随军记者写下了当时的场面:“进攻的骑兵(索马里人)犹如汹涌波涛,淹没了阵地前沿,他们发出‘安拉!安拉!’的吼声。……英国来福枪坚硬的子弹根本不能阻挡这些狂热信徒的进攻”。在起义军的打击下,有200多名侵略军,其中有两名指挥官当场丧命。敌人的讨伐失败了。贡布鲁山大捷是哈桑领导的索马里起义军在军事上趋于成熟的表现。

1904年1月,英国当局又调动大批军队再次进攻索马里起义军,在吉德巴利战役中,索军不幸失败。哈桑率领军队从英属索马里退到意属索马里。由于起义力量大为减弱,为了获得休养时间,哈桑决定与意大利殖民当局进行谈判。哈桑提出四项条件:1.在意属地区划给一块固定的住地;2.部队继续由他统率;3.享有充分的宗教自由;4.经济上享有独立地位。意大利当局害怕索马里起义军在意属地区蔓延,于是接受了哈桑的条件。1905年3月5日,哈桑在伊利格同意大利驻亚丁(一说桑给巴尔)领事佩斯洛齐签订了条约。索马里起义者得到一块北邻米朱提因苏丹国、南界奥比亚苏丹国的楔形土地和伊利格港。起义者则答应停止对意、英作战,承认意当局对其领地的“监督”权。哈桑与意大利签定伊利格休战条约,标志着索马里民族大起义的第一阶段结束了。

休战状态持续到1908年。这三年内,起义军逐步补充了力量。1908年,意大利当局害怕哈桑领导的部队东山再起,决定对起义军居住地区实行经济封锁。首先破坏了伊利格条约。同年,英国也派出讨伐队,征讨曾积极援助起义军的瓦尔桑格里部族。哈桑看到英意殖民者的最终目的是要扼杀起义军,于是从伊利格出发打回到英属索马里,声势一年比一年大。

为了平息起义,英国当局与意大利当局合谋,叫一批索马里宗教界上层人士组成“使团”,出使麦加,请哈桑的老师萨里赫出面劝降。萨里赫委托这些显贵给哈桑带去一封信,指责他“有破坏伊斯兰教规的行为”,并且威胁说,如果他不肯改过自新,就要同他永远“断绝关系”。哈桑对这些“使者”解释了他对萨里赫教派的理解,他认为自己的天职是使索马里的穆斯林信仰恢复到虔诚的正道上来,但这种恢复必须在团结一致赶走“异教徒”之后才能实现。因此他的起义没有违背伊斯兰教规。“使团”悻悻而去,英意的阴谋失败了。

哈桑率领的起义军,经过两年的浴血奋战,影响越来越大。英国军队已经无法再支持下去。1910年,英国殖民当局被迫宣布将全部军队和行政官员撤出索马里内陆,迁往沿海的柏培拉、泽拉等几个殖民点。英属索马里全境基本获得解放。然而,英国是不甘心失败的。三年之后,一支由理查德·科菲尔德带领的“保安队”被派往内地。结果又被索马里军民彻底打垮,科菲尔德本人也被击毙。伦敦的报纸惊呼,“我军在索马里遭到一场可怕的灾难!”从这时起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无力顾及索马里的事务,形势相对稳定下来。索马里军民在塔勒赫、梅迪谢、吉达利等地构筑了防御工事。其中塔勒赫的工事规模最大、最坚固,它是由13座石头堡垒构成的。

索马里人民以低劣的武器打败资本主义强国——大英帝国的喜讯,传遍了非洲和阿拉伯半岛,对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起了鼓舞的作用。英国国会议员里斯承认,在索马里所发生的事件,正在影响着“苏丹、尼亚萨兰、乌干达、亚丁,远远超出索马里的范围。”

这场斗争对索马里国内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更为深刻。由于这次起义是一次超越部族与宗教界限的斗争,对于促进民族意识的增长和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在长期的斗争中,哈桑已经成为全民族的领袖。他使各个部族都成为索马里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恢复伊斯兰的纯洁,拯救自己的祖国,是这个民族的共同目标。哈桑十分关心国家经济的发展,鼓励当地人民改变生活方式,由游牧变为定居,积极提倡发展农业生产。尽管由于战事紧迫,阻碍了他的这些思想的实现,但从这里仍然可以看到哈桑建设民族国家的热切愿望。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加紧了对索马里人民的疯狂镇压。1920年初,英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海陆空联合攻势。意大利也派出飞机和坦克配合。哈桑率领军队坚守起义总部塔勒赫要塞。战斗非常残酷。敌机炸毁了14英尺厚的要塞堡垒。英军终于攻占了塔勒赫。起义军残部在哈桑指挥下撤退到欧加登。英国当局使用诱降手段,企图使哈桑就范。英国总督写信给哈桑,表示将给他以“特赦”,并收买一群上层分子和宗教界要人去“劝说”哈桑投降,声称只要他停止“暴力行为”,可以在英国监视下,让他在西部建立一个宗教区,“平平安安”地生活下去。哈桑对这些民族败类嗤之以鼻,拒绝了他们的所有要求。为了对付英军的新进攻,哈桑于10月撤退到伊米(埃塞俄比亚境内),修建了新的堡垒,准备坚持长期抗战。不幸的是,哈桑因身患疾病,于1920年12月21日与世长辞,终年56岁。

哈桑是索马里人民的伟大儿子。今天,在摩加迪沙市中心,他的雕像高高耸立着。他进行过讲演的大树下,还经常有许多人聚集在那里,缅怀这位为民族解放奋斗了一生的英雄。

附录6:

DC-3型飞机试航

1935年12月21日,一种时速接近160英里,可载21名乘客的新型客机“道格拉斯DC-3型”今天首次试航。由唐纳德·道格拉斯设计的这种新型飞机是对DC-2型客机的改进,打破了多种客机飞行速度和载货纪录,机身加大,增加了运载能力,装的是2台900马力的柯蒂斯·赖特引擎,大大超过了DC-2型引擎的功率。按美国航空公司最初的要求,DC-3型客机应配有14张床位,为的是同铁路上的普尔门式火车卧车服务进行竞争,但是其他航空公司则要求DC-3型上配有21个座位。

附录7:

美国影星简·方达 

1973年1月,简与汤姆·海顿结婚

1937年12月21日,在纽约市的妇产医院里,简·方达来到了人间。简·方达有着典型的方达家族血统,和其父亲亨利·方达一样腼腆而缺乏自信心,尤其在童年,简直有过之而无不及。

简的生母弗兰西丝·西摩·布罗考,是一个信心十足、有自制力、大胆主动的美丽女子。她曾是个寡妇,后来却成了亨利·方达的五位妻子中的第二位。她是个平易近人、在男女问题上却少有的大胆的女人。可惜简·方达没有继承这些优点,倒在很大程度上步了父亲的后尘。

他们一家的生活相当豪华、舒适。简的父母共同度过了7年美满时光,而且其父亨利的事业也是成功的。简起初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在孩童时期,简就长得十分健壮,举止也很漂亮。她看上去总是兴高采烈,喜欢热闹和从事一些快活的事情。但是,她却认为自己又胖又丑,有一种难以消除的自惭形秽的感觉。受这种感觉的影响,她产生了较强的自卑感,缺乏自信心,并日益形成了一种独来独往的习惯。简十分崇拜自己的父亲,尤其是在3年后简的弟弟彼得出世后。彼得立刻成了母亲的宠儿,母亲对他娇宠过份,大大地刺激了敏感的简,所以她很早就向父亲寻求她极为需要的安慰和抚爱。在对待男人的态度上,她总是拿他们与亨利比较,这不但影响了她同他们之间的交往,甚至影响了父女之间的感情,以至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心里头疙疙瘩瘩的,不能像以往那样亲密地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方达一家又团圆了,表面看来似乎恢复了和谐,其实这个家庭的主人之间正酝酿着一场危机。她的父亲亨利对她母亲说他要离婚,因为他爱上了一个年轻姑娘苏姗·布兰查德,结婚13年来他一直不幸福。弗兰西丝这时已步入中年,她感到很失望。这是1949年的事,那一年简和彼得觉得糟糕透了,圣诞节也过得非常不愉快。父亲后来一直没有回过家,家里只剩下痛苦和绝望的母亲,茫然不知所措。全家笼罩在凄凉的阴影之中,没有一丝生气。一个星期五的晚上,弗兰西丝用刀片割断了自己的喉管,死在疗养院卧室的浴池里。母亲自杀这一残酷的事实,造成了简终生最可怕、最痛苦的创伤。

简在父亲第三次结婚后上了瓦莎学院。也许是受了父亲生活的影响,她在男女问题大大地觉醒了。上课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更多的时间是和附近的男生约会、偷情。她不停地更换约会对象,从来没有认真过一次。

有一段时期,人们认为她似乎在爱情问题上动真格的了。简认识了亚历山大·怀特洛,他28岁,阅历很广,远看颇像亨利·方达。简对他有说不清的好感。他们频繁地约会,几乎每晚都有,甚至干脆同居。亚历山大认为自己已爱上了简,别人都这么看,可是有一天晚上,简在半夜里说起梦话来,吓了他一大跳。她疯狂地抱着他反复大叫“爸爸!爸爸!”亚历山大听得目瞪口呆。她和情人同床共视,心里想的却是父亲,这搁在任何人身上都会心烦意乱、大惊失色的。后来简就突然中断了和他的交往。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发育,简出落得越来越美丽,不少人劝说她从事表演艺术,这似乎打动了简的心。于是她投身到李·斯特拉斯堡的演员讲习所,接受系统的训练。演员讲习所的创办人李·斯特拉斯堡独具慧眼,认为她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力,并直接对她说她有巨大的才能,这无疑给了她极大的鼓励。她终于冷静下来,确立了事业上明确的方向。

简事业上的起步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大导演瓦迪姆的栽培。简与他合作拍片时,瓦迪姆正与17岁的法国影星卡特琳·德纳芙同居。但是两个人在感情上还是迅速靠拢。简在巴黎租了一处极宽大的公寓,他们同居了,而且一住就是6年多,他们于1965年8月才在拉斯维加斯举行了婚礼。婚后没多久,简就开始对瓦迪姆动摇起来,但她30岁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怀上了瓦迪姆的孩子。她那个时候已开始投身于政治活动之中,积极参与反战活动和鼓吹妇女解放。因为瓦迪姆并不热衷于这些活动,所以他们开始心平气和地商谈离婚的事情。简·方达的第二次婚礼是1973年l月举行的,她嫁给了汤姆·海顿。虽然他的个性并不具备一种超人的勉力,但他头上有一层神秘的光环。简立即为他这种特征所吸引,并愿意依靠他的神秘力量。他们在1972年下半年就开始同居了。

他们是那样的繁忙,以至结婚第三天就奔赴波士顿参加群众集会。他们虽受到官方的监视,但他们有更多的朋友,夫妇俩不停地在各城市之间巡回演讲。不过,她开始对政府持温和的态度,演讲的主题仅仅是围绕经济民主。同时,她把积蓄的财富投入她所相信的事业中,比如简·方达健美馆、汽车修理店等等。她的健美馆十分成功,在世界各地拥有不少的崇拜者。她的健身术也广为人们所接受和推崇。

80年代初,简通过自己的公司——印度支那和平运动影片公司买下了《金色池塘》的拍摄权,与父亲合演了《金色池塘》。该片使亨利获得奥斯卡奖,也使父女之间达成了谅解。

简和汤姆曾被人们称为“打不散的鸳鸯”,可是没想到结婚7年后,也就是在西方人所说的“七年之痒”的时候,这个婚姻走到了尽头。

简现在的丈夫是美国传媒大事泰德·特纳。特纳比简小一岁,也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进入90年代以来,电视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纳颇具经营策略,使自己的有线电视网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成为堪与美国久负盛名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全国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三大电视网比肩的大公司。90年代初,特纳曾被《时代》周刊选为年度风云人物。简和特纳结婚后似乎非常幸福,尽管新闻媒体注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但没有迹象表明他们的婚姻有什么问题。但愿简和泰德这次真成为“打不散的鸳鸯”。 

简·方达拍片过程中从德纳芙手中夺取了大导演瓦迪姆 

1967年,简与瓦迪姆结婚,次年生下女儿瓦尼莎 

简与汤姆、女儿瓦尼莎和儿子特罗伊

简与海顿一起参加政治活动,被称为“打不散的鸳鸯”,但他们最终还是分手了 

简与现任丈夫泰德·特纳相亲相爱 

健美皇后简·方达永远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与安东尼·柏金斯同演《离奇的故事》(1960年) 

《调整时期》(1963年)剧照简的演技从此渐臻成熟 

 

在《快乐的家》(1964年)中,为漂亮的房客(阿兰·德隆饰)准备餐饭

约翰·特拉伯和简·方达分别获得1978年最佳男、女演员

附录8:

美国“爵士时代桂冠诗人”费茨杰拉德

1921年,费茨杰拉德和姗尔达在他母亲家中

在美国文学史上,20世纪20年代被称为“爵士时代”,有“爵士时代桂冠诗人”之称的斯格特·费茨杰拉德在1931年回顾这一时代时写道:“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嘲讽的时代,一个放纵的时代。”当然那个时代也是知识和才智的时代,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包括费茨杰拉德的小说,都在美国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斯格特·费茨杰拉德,1896年生于美国的首都华盛顿。父亲爱德华·费茨杰拉德知书达礼,温文尔雅,深受南方老派规矩的约束,他甚至在中年时也仍是一个十分漂亮迷人的男人。母亲在父亲看来是一个“仅比漂亮差点儿而已”的女人。他们有过两个女儿,但都不到1岁便被疾病夺去了生命,后来生了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儿子,为纪念自己光荣的远祖,爱德华先生给儿子取名为弗朗西斯·斯格特·肯·费茨杰拉德。两个女儿的夭折使夫妇俩对儿子的健康特别关心和敏感,他们对费茨杰拉德百般关爱,哪怕只是一点点伤风感冒也不让他去上学。费茨杰拉德一家的生活是不稳定的,部分原因是因为经济的拮据。所以,费茨杰拉德的生日庆典似乎多少有点令人失望。最糟糕的是他7岁那年的生日,他穿了一身水手服,准备扮演主人的角色,但是一个客人也没来。费茨杰拉德争强好胜。8岁时,他把一个孩子打得头破血流之后,跑回家编了一套有头有尾的理由躲过了父母的责骂。

1908年,费茨杰拉德合家搬回到圣保罗。这是全家最难熬的日子,因为父亲生意失败了。或许是受到此事影响,费茨杰拉德学习开始用功起来,成绩相当好,对体育、舞蹈、音乐都十分爱好。从这个时候起,他开始成为一个“执著的作家”。不久他的第一篇作品《雷蒙抵押之谜》变成了铅字。故事刊登在1909年10月的学校文学刊物《时时刻刻》上。

1911年,15岁的费茨杰拉德去了纽曼——天主教会办的一所预备学校。除了学习功课,他还非常热爱体育,无论是学习还是竞技,他都出类拔萃。1913年,费茨杰拉德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在大学里他从青年诗人约翰·皮尔·毕晓普那里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诗。在诗人的影响下,他开始钟爱济慈的诗。显然是毕晓普让费茨杰拉德相信,普林斯顿的英语教授们都是庸才,他们分不清诗歌和糟糕的长短句之间有什么区别。费茨杰拉德把这种观点带到了课堂上,立刻与任课老师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一个气量特别狭小的老师非常气愤地指出费茨杰拉德成绩不行。费茨杰拉德立即站起来申辩道“先生,你不能给我不及格,我是一个作家。”学校没有因为他自诩为“一个作家”而容忍他太差的成绩,1916年1月,他被迫退学了。失败是屈辱的,同时他又遭受了一次失恋的打击。尽管他才艺出众,但是他的恋人感兴趣的不是质量而是数量,很快便将他抛弃了。

1917年4月,刚复学不到半年的费茨杰拉德加入军队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年夏,费茨杰拉德的团队驻扎在亚拉巴马州的谢里登军营时,他在乡村俱乐部的舞会上认识了娜尔达·赛瑞,开始了不屈不挠的追求。但是他同时还缠着另外一个姑娘梅·斯坦纳。最终他选择了娜尔达。1920年4月,他们举行了婚礼。这时的费茨杰拉德已经是一个处在成功前夜的作家,对他来说处处都充满了光辉灿烂得意想不到的事情。在费茨杰拉德的作品《人间天堂》中显然有娜尔达的影子,小说人物罗沙琳德正是从娜尔达而来。他的作品、小说、诗歌、剧本、特写等连篇累牍地出现在《星期六晚邮报》、《大都市人》和《时髦人士》等刊物上。爱情和婚姻成为费茨杰拉德小说的焦点。在他婚后三、四年的几篇更为重要的小说中,婚姻成了寻常的主题。尽管他的婚姻是幸福的,但其文学作品中涉及这方面的主题都隐含了些许不幸。

1921年10月26日,女儿弗朗西斯降生。此后,他的一大批作品出炉,包括著名的《飞行的火箭》、《头和肩》、《大家喜欢的姑娘》等等。他的私人帐簿也就不断地增加,他成了富人。

费茨杰拉德从小就极度虚荣,在赢得大量金钱之后,豪华的生活除了满足他的虚荣之外,更多地却是给他带来了烦恼和空虚。日复一日的饮酒及随之而来的悔恨和狡猾而又难堪的辩解。对娜尔达的一往情深,对婚姻始终如一的执著,以及伴随而来的妒忌、怨恨和争吵……

所有这些都体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毁灭,时间和才华的浪费。他曾经梦想成为一位第一流的作家,想象自己成为商业伟才,然而这一切都毁于“日复一日,永远是深夜3点钟”,“除参加一个个晚会外,无所事事”的生活。无休止的欢闹和过量的酒精使他染上了肺结核。1940年12月21日,他因心脏病突发而过早地结束了他44岁的灼灼年华,留下了只写了6章的极有可能成为另一部辉煌巨著的《最后一个巨头》,成为文坛憾事。不知是娜尔达浪费了他的才华,还是他浪费了娜尔达的才华,他们既是一对爱侣,又是一对“冤家”。娜尔达最终因精神崩溃被送进了疯人院,凄惨地死去。

费茨杰拉德夫妇与两岁的女儿斯各蒂。小斯各蒂好奇地看着前方

菲茨杰拉德墓

附录9:

巴顿上将 

巴顿

乔治·史密斯·巴顿1885年11月11日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具有文韬武略的传统家庭。18岁时进入私立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学习,一年后获得入西点军校的保送资格。1909年6月,巴顿军校毕业,随即以少尉军衔赴美国第一集团军骑兵部队服役。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美国面临战争。巴顿的军事才能得到陆军参谋长马歇尔的赏识,认为他是能在战场上战胜快速机动的德军的优秀将才。1940年7月,马歇尔批准组建装甲师,巴顿受命组建一个装甲旅,并被晋升为准将。同年,巴顿被任命为第二装甲师师长,晋升为少将。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对德日意宣战。1942年1月,巴顿升任第1装甲军军长。11月,巴顿率领美国特遣队4万多名官兵横渡大西洋,在法属摩洛哥海滨登陆,经过74小时的激战,终于迫使驻摩洛哥的德军投降。北非登陆的成功,为盟军顺利地完成北非战局部署创造了有利条件。随后,巴顿被任命为美国驻摩洛哥总督。

1943年3月5日,巴顿临危受命,接任被隆美尔击败的美第二军军长,他从到达第二军的那天起,便全力以赴地整肃军纪。迅速改变了全军涣散的软弱状态。3月17日,面目一新的美第二军向德军发起进攻,一路猛攻猛打,进展迅速,很快与英军在突尼斯北部完成了对德军的合围。

突尼斯战役不久,巴顿晋获中将军衔,升任美第7集团军司令。1943年7月9日,盟军发起西西里岛登陆战役。巴顿率美第7集团军攻取巴勒莫,随后抢在蒙哥马利之前拿下了墨西拿城。盟军占领了西西里岛,德军退到意大利本土。

1944年任第三集团军司令,作为第二梯队参加诺曼底登陆,指挥装甲兵团横扫西欧大陆,直至奥地利,9个月间,歼敌140万,解放大小城镇1.3万座,且相对伤亡最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擢升四星上将,任巴伐利亚洲军事长官,15集团军司令。

1944年12月,巴顿率第3集团军在阿登地区击退德军的大反扑,解救了被围的盟军部队。1945年3月,巴顿再次抢在蒙哥马利之前渡过了莱茵河。1945年5月初,巴顿的第3集团军一直推进到奥地利边境方才住脚。在9个月的推进过程中,巴顿部队歼敌140余万,取得了惊人的战果。4月16日,巴顿被晋升为四星上将。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欧战结束。巴顿被任命为巴伐利亚州军事长官。

1945年12月9日,巴顿在外出打猎时突遇车祸而受重伤,12月21日在德国海德堡一家医院因为车祸中受伤而形成的血栓堵塞血管而亡,与世长辞,享年60岁。

附录10:

周恩来致电联合国抗议美军屠杀战俘

1952年12月21日,外交部部长周恩来致电联合国大会主席皮尔逊,严重抗议美国在蜂岩岛大批屠杀朝中方面战俘的罪行。电文指出:1952年12月14日,联合国大会在美国操纵下根据印度提案刚刚通过了关于朝鲜问题的非法决议案之后,美国军队又在蜂岩岛战俘营中制造了打死朝中方面战俘人员87人,打伤120人的大屠杀案;被屠杀的战俘人数之多,达到了美方长期以来历次被迫承认的屠杀战俘数字的最高峰。这个事件,又一次充分证明了美国所谓“自愿遣返”或“不强迫遣返”原则的实际内容,就是用惨无人道的集体屠杀来胁迫战俘表示“不愿遣返”,以便达到其强迫扣留战俘的目的。全中国人民对于美国军队暴行表示极端愤慨,中国政府对这种彻底摧毁人道原则、根本破坏日内瓦公约的罪恶行为,提出严重抗议,并要求联合国大会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制止这种野蛮暴行,严惩对这次及过去历次血腥屠杀事件负有全部责任的美国官员。电文重申12月14日致联大主席皮尔逊复电的原则,即取消上述非法决议,立即恢复板门店停战谈判,并根据已达成协议的朝鲜停战协定草案,实行全面停战,然后再把战俘全部遣返问题交由苏联代表团所建议的,“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委员会”去解决,以使战俘屠杀事件立即终止,朝鲜停战立即实现。

附录11:

我国首次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

1964年12月21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宣布,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他代表中共中央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强国”。

全国人大批准了周恩来的《政府工作报告》,并选举刘少奇为国家主席,宋庆龄、董必武为副主席,朱德为人大常委员委员长,决定周恩来继续担任国务院总理。

他的报告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国民经济的成就和今后的建设任务;第二部分是社会主义革命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第三部分是国际形势和我国对外工作。

国民经济的成京和今后的建设任务

周恩来总理在报告中首先提出,从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高举毛泽东思想的光辉旗帜,坚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在国际上同帝国主义、各国反动派和现代修正主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

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国民经济已经全面好转,并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周总理在讲到国民经济的成就的时候指出,我国的国民经济,经过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0年的大发展,从一九六一年起,进入一个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时期。现在,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已经全面高涨,整个国民经济已经全面好转,并且将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周总理说,几年以前,我国的国民经济在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曾经遇到了相当严重的困难。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一年连续三年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给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发生了一些缺点和错误。而赫鲁晓夫在一九六0年突然背信弃义地撕毁几百个协定和合同,撤退苏心家,停止供应重要设备,严重地扰乱了我们发展国民经济的原定计划,大大加重了我们的困难。

伟大的中国人民,并没有被严重的困难吓倒。四年来,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巩固了三年健全了人民公社制度,实现了工业产品质量、品种的新的跃进,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完成了调整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为今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过去几年中,我们根据总路线的基本精神,初步地总结了群众的实践经验,制定一了系列的具体政策,提出了一些工作条例草案。这些具体政策和条例草案,虽然有一些还有缺点,但是对于国民经济的调整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集中主要力量,加强了农业战线,努力增加人民生活必需品的生产;调整了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并且使工业和其他部门的工作转移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调整了工业了的关系,加强了薄弱环节,发展了新兴工业。这样,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关系就在新的基础上比较协调了,我们的经济力量也比过支增强了。

周总理从农业、工业、财政贸易、文化教育这四个主要方面,概括地论述了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巨大成就。

第一,农业生产前两年连续增产,今年又获得了更好的收成,达到了过去较高年份的水平。据估计,粮食、棉花、烤烟、甘蔗、猪、羊等主要农业牧业产品的产量,都超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最后一年即一九五七年的水平。一九六四年,全国拥有的农业用拖拉机台数比一九五七年增长四倍,排灌设备的马力增长十二倍,农村用增长二十二倍,国家供应的化学肥料增长两部以上,农田水利建设成绩很大,对农业生产已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今后还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工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品种、质量出现了新的跃进。一九六四年全国工业总产值,预计比一九六三年增长百分之十五以上,比一九五七年有了很大的增加。钢、石油、化学肥料、水泥、汽车、棉纱、食糖、卷烟等主要工业产品,一九六四年的产量都比一九六三年增长百分之二十以上。四年以来,主要工业产品的品种大约增加了两万四千种,比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0年大发展时期所增加的品种还多两部。产品质量普遍提高,有些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工业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有了很大改进,原料、材料、燃料的消耗定额和生产成本显著降低,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第三,商品供应状况显著改善,物价稳定,财政收支平衡,货币信用提高,对外贸易有较大发展。最近几年,城乡人民生活在都逐步有所改善。同一九五七年比较,一九六四年供应的猪肉、羊肉、蔬菜等副食品,都增长百分之三十以上;机制纸、铝制品、搪瓷制品、自行车、收音机等主要日用品,增长百分之五十以上。现在,市场商品供应比较充裕,到处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第四,文化、教育、卫生、体中业有了新的发展,科学研究水平有所提高。近几年,我们根据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改进了教学工作,提高了教育工作的质量。各地试办了一些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新型学校,提高了工人和贫农下中农子女的入学率。我们继续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加强了医药、卫生工作,提高了医疗技术。群众性的体育运动有了较大发展,体育队伍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队伍日益壮大。我们已经有一批第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有些研究成果已经可以认为是先进水平的了。

附录12:

第一届中国民主同盟主席黄炎培 

黄炎培

黄炎培(1878~1965),男,字任之,号抱一,汉族,1878年生,上海川沙人。前清举人,中国同盟会会员。1941年参加发起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改为中国民主同盟),并于同年3月担任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旋于是年10月辞去主席职务。历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第一、二、三届中央委员会常委。1965年12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1901年求学于南洋公学(现上海交通大学),1902年应江南乡试,中举人。1903年在家乡创办川沙小学堂、开群女学,从此开始投身教育事业。是年6月因涉嫌革命党被捕,保释出狱后出走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会,成为蔡元培的得力助手,创办浦东中学并担任江苏省教育会的常任调查干事和江苏咨议局常驻议员,利用职务之便,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民国初,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筹办东南、暨南、同济等大学。1916年组织职业教育研究会,提出职业教育之目的在于“解决社会国家最困难的生计问题”,得到工商界人士的积极支持。1917年创建中华职业教育社,设中华职业学校,以“敬业乐群”为校训,提出“劳工神圣”、“双手万能”的实用教育,要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五四运动时,他以江苏省教育会负责人身份,召集上海各校校长开会声援,发动全市罢市罢课斗争。1926年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主张,认识到“专守教育岗位,不足以救国”,创办《生活周刊》,宣传革命。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以“学阀”罪通缉黄炎培,黄遂逃亡朝鲜和日本,进行考察。回国后撰写《朝鲜》和《黄海环游记》两书,以朝鲜亡国的痛苦告诫国人,并向蒋介石面陈日本图谋侵华日亟的形势。

“九一八”事变后,创办《救国通讯》杂志,主张抗日救国。1932年以中国国难救济会名义通电全国,要求国民党归政于民,召开国民会议,团结抗日。淞沪抗战爆发,发动上海各界上层人士组织“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征募军需品支援十九路军,并维持地方治安和社会金融,直到上海沦陷。1937年任国防会议参议员,1938年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39年发起成立统一建国同志会,1941年代表职教社派参加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担任首任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旋于是年辞去主席职务。1945年7月,为促进国共合作,访问延安,回重庆后写了《延安归来》一书,介绍解放区实情。

1945年冬,与胡厥文等筹组民主建国会,当选常务理事。1946年1月作为中国民主同盟9人代表团成员参加旧政协,提出实现和平民主的政治主张。1948年与民主建国会其他领导人秘密举行常务理事会,坚决响应中国共产党的“五一口号”。1949年2月,在中共地下党的帮助下潜走香港,转道北上参加新政协筹备工作,并代表中国民主建国会出席新政协。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席等职。

1965年12月21日在北京病逝。 

 

毛泽东(左三)为黄炎培布菜 

黄炎培与家人 

黄炎培与毛泽东主席、朱德 

毛泽东与黄炎培

附录13:

世界第一例心脏移植者逝世

克里斯蒂安·巴纳德医生在开普敦一家医院成功地进行了人类有史以来首次心脏移植手术。1967年12月4日,路易·华什坎斯基,世界上第一个心脏移植病人,用一颗在车祸中丧生的25岁的妇女的心脏活了18天之后,1967年12月21日,在南非的开普敦去世。

华什坎斯基的心脏移植手术是由以克里斯蒂安·N·巴纳德为首的5名外科医生小组进行的。手术是在华什坎斯基连续心脏病发作、身体虚弱到活不了几天的时候进行的。

手术前一天晚上,医生向华什坎斯基和他的妻子解释了手术的程序后,问他是否想移植这颗心脏。他花了两分钟才下定了决心。后来,当移植心脏在华什坎斯基胸腔里又跳动起来的时候,外科医生们欣喜万分。华什坎斯基术后身体恢复良好。只因肺部出了问题,才夺去了他的生命。

附录14:

评剧演员小白玉霜 

白派评剧演员小白玉霜

小白玉霜1922年生于天津,原名李再雯,父母亲养不起她,就把她卖给了著名评剧演员白玉霜作养女。白玉霜请了天津有名的评剧彩旦李文质做她的启蒙老师。李文质讲究演唱技巧,板、字、气、腔都很有功夫。再雯聪明好学,刻苦用心,打下了坚实的唱功基础。后来,再雯随同白玉霜演出,在艺术上又受到很深的熏陶,逐步掌握了白玉霜的唱腔和表演技巧。在她16岁那年,白玉霜不辞而别,戏班为了维持生计,让她接替母亲担任主演,挂出了“小白玉霜”的牌子。她的演出,意外地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几年之后,白玉霜在北京病故,小白玉霜正式挑起了母亲的班子。她的音色纯正,音域宽广,行腔柔润平稳,深沉流畅,形成了韵味醇厚、朴素大方的演唱特色。无论是演唱技巧的运用,还是唱腔的设计安排,她都能从刻画人物出发,细腻而真切地表达人物感情,树立好人物的音乐形象。

小白玉霜的艺术在解放后日趋成熟,洋溢着新时代的清新气息。1953年,小白玉霜加入国营剧团,在艺术上更加努力追求,不断创新。在演出剧目上,她一直坚持古装戏和现代戏同时并举。她在传统戏里扮演过许多古代妇女角色,如《朱痕记》中赵锦棠、《闹严府》中的严兰珍、《杜十娘》中的杜十娘和《秦香莲》中的秦香莲等这些性格鲜明、形象各异的舞台艺术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她的代表作《秦香莲》,在表演上吸收并借鉴京剧、梆子、曲艺等兄弟剧种的长处,丰富了自己的表演艺术。在电影《秦香莲》的拍摄过程中,她尊重导演对剧中人物造型的需要,毫不犹豫地剃掉自己的双眉,卸装后蒙着头纱回家。此事以后被传为戏剧界的佳话。

小白玉霜在演出现代戏方面,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从解放后到“文革”前的17年里,她参加演出的现代戏有17出之多。其中有:《九尾狐》、《农民泪》、《千年冰河开了冻》、《金沙江畔》、《李双双》等。在演出中,她努力塑造出一批风采各异、性格生动的新妇女艺术形象。

特别是她在《小女婿》中扮演的杨香草,堪称脍炙人口,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小白玉霜把评剧白派艺术提高和发展到一个新阶段。1967年12月21日,由于“四人帮”的迫害,小白玉霜含冤死去,时年45岁。 

1937年上海戏曲舞台摹然出现一颗新星——小白玉霜

附录15:

中东和平会议

1973年12月21日上午“中东和平会议”在日内瓦的国联大厦开幕。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主持了开幕会议。

这次“中东和平会议”是在苏联、美国两个超级大国的一手策划下召开的。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和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为会议的两主席。12月18日,苏联代表马立克和美国代表贝内特一起会见了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递交了苏、美两国致联合国秘书长内容相同的信件。信中通知瓦尔德海姆:“会议应当由苏联和美国任两主席”,并要他“担任会议的召集人,主持会议的开幕阶段”。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埃及、约旦和以色列。

主要当事国之一的叙利亚拒绝参加会议。叙利亚官方发言人12月18日发表声明宣布:“鉴于目前的情势所提供的种种迹象证明,正在玩弄一些要为以色列的利益服务,要使(日内瓦和平)会议讨论局部问题的手法。这种局部问题的讨论使我们没完没了地浪费时间,其目的是要冻结制订(以色列)完全撤出1967年被占领土的时间表和保证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民权利的具体方案的实质性问题。鉴于所有这一切,兹决定,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将不参加在今年12月21日举行的日内瓦会议。”

埃及外交部长法赫米在会议的讲话中强调说:“埃及决心为实现和平而奋斗,同样决心无论如何要设法解放埃及的土地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土地,争取使巴勒斯坦人享有过和平和尊严生活的正当权利。”

他说:“埃及和其他所有阿拉伯国家是武力征服不了的,它们不容许它们的土地继续被占领,阿拉伯世界也不答应巴勒斯坦人继续受到非人的待遇,不答应和平城市耶路撒冷继续处于征服者的旗帜底下。”

法赫米指出:“各国人民都不会拿自己的领土来讨价还价或者用来进行交易,阿拉伯民族也不例外。如果希望阿拉伯人放弃他们的一部分领土,那就是对阿拉伯人的决心完全误解了,这是可悲的。”

约旦首相兼外交大臣扎伊德·里法伊在讲话中谴责以色列25年来不断对阿拉伯国家进行侵略。他说:“用武力占领土地是阿拉伯人决不答应的。”里法伊强调,以色列军队必须从被占领的一切阿拉伯土地上撤走。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权利一定要恢复。

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者的代表--外交部长埃班在发言中为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发动的历次侵略战争辩解,蛮横地坚持以色列“不能回到1949年至1967年的停火线上去”。

埃班的发言受到埃及外长法赫米的驳斥。

葛罗米柯和基辛格也在会上讲了话。

22日上午会议转入秘密会议,一小时之后即结束。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在会后发表的一项声明中说,会议“通过建立一个军事工作小组和会议希望在今后某个时候建立的其他工作小组来继续进行工作。

“各工作小组将向会议报告它们的调查结果和建议。

“部长级会议将根据事态发展的需要在日内瓦再次召开。”

附录16:

洛克比空难 

洛克比空难

遭到飞来横祸的是苏格兰小镇洛克比,在此之前,没有几个人知道这个小镇的名字;但这之后,洛克比这个名字传遍了全世界。

洛克比几乎成为空中灾难的代名词。这架波音747喷气式客机上的259名乘客全部遇难,另外,洛克比小镇上的居民也赔上了11条生命,总计27O人遇难,其中大部分是美国人。

12月22日黎明时分,闻讯赶来的苏格兰警察把失事现场重重包围起来,开始取证工作。高空爆炸后飞机的残余物撒落得十分零散,这为取证工作带来了相当难度。搜寻人员带着各种仪器对这一区域的每一寸土地进行撒网式搜查,寻找遇难者尸体和飞机的残余物件。经过近一周的努力,英国警察找到了大部分遇难者的尸体和大小1.8万余件飞机碎片,这些碎片全部交给了英国国防部所属单位进行分析,以确定飞机失事的原因,并为破案提供线索。1000余名专家和技术人员不分昼夜轮班作业,利用各种仪器对这些飞机碎片进行分析、模拟和鉴定。结果认为,飞机失事前,飞机各个部件运行状态良好,没有任何发生故障的迹象。这个结论是意料之中的,因为103航班在起飞前曾作过1O分钟的飞行安全检查,结果一切正常,而且,爆炸是突然发生的,飞机事先没有任何告警,这就基本上可以排除飞机本身失事的可能。因此,技术人员认为,空难是由飞机内部的猛烈爆炸所致。

一位技术人员注意到一片金属板上的少许痕迹,经鉴定,金属板是机体前部行李架上的残余物,而痕迹则是一种高性能塑胶炸弹的残余。进一步分析表明,炸弹是前捷克斯洛伐克的产品,名为塞姆泰克斯,是军火界最负盛名的塑狡炸弹,也是最受恐怖分子青睐的一种产品,因为一般的安全检查仪器对它无能为力。

美英两国成立了联合调查组,由英国秘密情报局、苏格兰场和美国中央情报局及联邦调查局负责这次空难的调查事务。

1991年11月14日,经过近三年时间的调查取证,美英两国终于宣布了洛克比空难的调查结果:空难是由两名利比亚情报人员制造的。他们是:前利比亚航空公司驻马耳他办事处主任阿里- 穆罕默德。迈格拉希,他的同事拉明-哈里发-弗希迈。他们将藏有炸弹的行李从马耳他送上了103航班。白宫发言人菲茨沃特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制造飞机坠毁这样的大屠杀恐怖活动如果没有政府最高层人士的支持是无法实现的,因此矛头直指利比亚最高领导人卡扎菲上校。随后,美英两国通过意大利驻利比亚大使馆向利比亚递交了起诉书和通缉令。利比亚大祸临头。

利比亚对此采取了强硬立场,拒绝交出所谓的嫌疑犯。而西方国家早已认定利比亚是一个恐怖主义国家,恨不得把卡扎菲也推上被告席,怎能同意由利比亚自己审判所谓嫌疑犯。安理会7 31号决议已赋予它们引渡罪犯的权力,因此,它们声明,在利比亚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是遵守安理会决议,引渡人犯;要么是不执行安理会决议,等着制裁。利比亚选择了后者。1992年3月 31日,安理会通过了第748号决议,要求利比亚在4月15日前交出嫌疑犯,否则世界上所有国家都要从15日起中断与利比亚的空中联系,实行武器禁运,直到利比亚交出嫌疑犯。但是卡扎菲并不把制裁放在心上。他对记者发表谈话说:“我将对任何实施安理会制裁措施的国家采取报复行动。”

4月15日制裁正式生效。这一天,所有从利比亚出发的航班都遭到拦截,被迫返航。法国、瑞典、日本、德国等国驱逐了利比亚的外交官。对利比亚的制裁一直持续到现在。

利比亚与美国的积怨由来已久。自1969年9月1日以卡扎菲为首的“自由统一军官组织”推翻伊德里亚斯王朝以来,利比亚与美国的关系就一直走下坡路。197O年6月11日,利比亚收回了美国在利比亚的惠勒斯空军基地,这是当时美国在海外最大的空军基地,美国人的恼怒可想而知。1971年12月,利比亚实施国有化措施,美国又是首当其冲。此后,卡扎菲逐渐左倾,与苏联关系密切,这更是美国不能容忍的。1979年,美国和利比亚相互撤回大使馆人员,但尚未彻底断绝外交关系。1981年8月,美国曾在利比亚的锡尔特湾向利比亚的空中实力挑战,结果利比亚失败了, 1986年,美国借口利比亚在柏林向美国军人采取恐怖主义行动,于1986年4月15日对利比亚动了“外科手术”,结果卡扎菲虽幸免于难,但其养女却被炸死,双方积怨甚深。这一次利比亚自己找上门来,美国和英国正好开始一心一意对付利比亚。

6年多的制裁给利比亚经济带来了毁灭性打击。但利比亚一直坚持在第三国审理疑犯。1998年2月,国际法庭作出裁决,认为有必要听取利比亚的申诉。英美也同意在荷兰审理该案。

附录17:

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1日,由苏联11个共和国(波罗的海3国和格鲁吉亚除外)的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举行的首脑会议上签署苏联解体宣言,简称阿拉木图宣言。

宣言的主要内容:确认由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3国签署的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宗旨和原则,主要为互相承认和尊重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不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胁、和平解决争端的原则;互相承认并尊重领土完整及现有边界不可侵犯的原则等;宣布联合体成员国将通过协调机构进行平等协作,保留军事战略力量的统一指挥和以核武器进行统一监督;各成员国将在形成和发展共同经济区域方面进行合作;宣布随着独联体的成立,苏联将停止存在;独联体对承认其宗旨和原则的前苏联成员国或其他国家开放,经成员国一致同意均可加入独联体。

附录18:

钱塘江第二大桥 

钱塘江第二大桥

1991年12月21日,创造我国桥梁建设两项世界之最的钱塘江第二大桥(别称彭埠大桥)在杭州落成。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为大桥建成剪彩,国务院致电祝贺。

国家“七五”重点建设工程钱塘江第二大桥,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公路铁路两用桥,融双线铁路、4车道高速公路于一体,铁路桥全长2861.4米,公路桥全长1792.8米,被称为铁路建设“中取华东”的关键工程和沪杭甬高速公路枢纽,总投资2亿多元,历时3年8个月。

据桥梁专家称,钱塘江第二大桥是在世界强涌潮河段建成的第一座桥梁。

大桥跨越钱塘江的1340米正桥,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新技术,桥面没有一条接缝,其连续长度堪称世界之最。

附录19:

大秦铁路全线开通 

大秦铁路

1992年12月21日,大同—秦皇岛铁路二期工程及全线开通典礼在秦皇岛北站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为开通典礼剪了彩。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在开通典礼上讲了话。

田纪云副总理说:“大秦铁路是我国西煤东运的战略动脉。一期工程开通4年来,已累计运煤1.3亿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现在全线开通后,将进一步发挥大通道、大运量的重载优势,这对确保晋煤外运,加速神府、东胜、准格尔煤田的开发,缓解华东、华南地区用煤紧张的局势,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大秦铁路投资66.5亿元,是我国建成的第一条双线电气化开通重载(万吨列车)单元列车(品种单一不混装、循环运输不解体)的运煤专用铁路,综合技术水平和运输能力达到了80年代国际水平,标志着我国铁路重载技术和运输组织向现代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大秦铁路一期工程自大同至河北省三河县大石庄,长410.8公里,已于1988年12月28日开通运煤,开通近4年来,可为国家增加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

大秦铁路二期工程是一期工程的继续和延伸,全长242.2公里,西起大石庄站,途经河北省、天津市的三河、蓟县、玉田、遵化、迁西、迁安、卢龙、抚宁等县市,最后抵达秦皇岛三期煤码头。二期工程建成开通后,运煤列车不再绕道京秦铁路,而直接经由大秦本线抵达秦皇岛。

附录20:

美国信息高速公路政策

1993年12月21日,美国副总统戈尔表示,美国政府有关“信息高速公路”的政策已初步成型,不久将以法律草案形式提交国会讨论。

“信息高速公路”是这年美国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所谓“信息高速公路”,是指拟议中建立的贯通美国各大学、研究机构、企业以至普通美国人家庭的全国性信息网络,它是以信息交流为目的的基础设施。这一信息基础设施的名称、术语和设计都借鉴了本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建造、在过去几十年中充当美国经济发展支柱之一的交通基础设施——州际高速公路网。

同样属于基础设施,“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性不亚于,甚至可能超过高速公路。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的技术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只需作商业化调整和试验就可应用。数据、文字、声音、图像和电视节目都能够通过电话线、有线电视输送线或无线电话网发送和接收。

未来的“信息高速公路”将融合现有计算机联网服务、电话和有线电视的功能,成为教育、卫生、娱乐、商业、金融等内容极其广泛的服务项目的载体。与现有电视等单向性媒体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信息高速公路”将以双向交流形式,使信息消费者成为信息的积极提供者。

建造全国性信息网络是克林顿和戈尔于去年提出的。今年一月他们上任后不久,克林顿授权成立了“信息基础设施特别小组”,由商务部长罗恩-布朗领导,副总统戈尔、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劳拉-泰森以及一批经济、法律、技术专家和电信工业界代表组成。继为期数月的周密准备之后,最近一段时间里,特别小组的核心成员每星期都在白宫聚会讨论。

戈尔在二十一日的讲话中指出,政府制定“信息高速公路”的政策基于五项原则:

其一,鼓励私人企业增加投资

其二,促进并保护私人企业间的竞争

其三,公众都有机会获得服务

其四,避免在信息拥有方面出现“贫富不均”现象

其五,维护技术设计上的灵活性。

戈尔强调,为适应“信息高速公路”的需要,创造有利于实现这一宏大规划的环境,克林顿政府支持修改一九三四年制定的《通信法案》,最终彻底消除对有线电视、电话、电视和卫星等各种电信工业企业施加的行政和法律限制。戈尔认为,“信息高速公路”将在十至十五年内建成。

何谓“信息高速公路”?

美国计划在今后10至15年建成的“信息高速公路”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发展并融合的产物,它将形成信息时代信息流通的主干线。这一计划的实施将给美国人的工作、学习、购物和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

“信息高速公路”的正式名称是“全国性信息基础设施”,英文缩写是NII。与美国交通网络能够直接达到工厂、学校、医院、娱乐设施和几乎所有家庭的情形相似,“信息高速公路”的设计者希望建造的信息网络也能达到同等的普及程度,使美国人能够极其方便地得到信息。

信息时代的最有力信息交流工具是计算机。随着个人计算机在美国的大规模普及,几千万台计算机之间的信息流通主要依赖于二进制数据在电话线中的传输。虽然美国电话普及率现已高达93%左右。但计算机之间信息交流的渠道依然因为技术原因只相当于汽车刚出现时的诸多“羊肠小道”,速度、容量和效率无法提高,路径并非十分畅通。

未来的“信息高速公路”将是现有“羊肠小道”之外增设的“通衢大道”。数据经过压缩之后,能够以数千倍的速度在“高速公路”上快速传递。铺作“路面”的是光导纤维。典型的一条光导纤维缆,直径不足1.3厘米,其中含有32根头发丝粗细的玻璃纤维丝。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每一条光导纤维能够输送大约5000个电视频道的图像信号和50万路电话的语音信号,但实际利用率只有这一容量的千分之一。

鉴于光导纤维的巨大潜力,“信息高速公路”将不仅成为数据传输媒介,还将输送电视、电话、教学、金融等多种服务,成为继本世纪50年代美国开始大规模普及电话之后最重大的通信革命。

附录21:

我国建成亚洲最大跨声速风洞

1997年12月21日,国家重点工程、亚洲最大的跨声速风洞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建成,并成功地进行了通气试车。它标志着我国拥有了世界级高速风洞,跨声速空气动力研究试验能力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大型跨声速风洞是我国独立自主发展航空航天事业的一项大型基础性工程,中央领导对这项工程十分关怀。新建成的跨声速风洞主体结构长66米,宽33米,试验段截面2.4米×2.4米,为亚洲之最。风洞总体性能先进,采用了当代最新技术,试验结果更加真实可靠,模拟状态更接近真实飞行条件,是我国航空航天飞行器空气动力研究的里程碑工程。

跨声速空气动力研究是航空航天飞行器研制中最复杂、最困难的问题之一。由于这种风洞技术性能要求高、建造难度大,目前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掌握了设计和制造大型跨声速风洞的技术。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至今已建成了低速风洞、跨声速风洞、超声速风洞、激波风洞、低密度风洞等各种类型风洞42座,形成了规模大、种类齐全的风洞群。

附录22:

第二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在西昌升空

2000年12月21日,本世纪中国航天最后一次发射获得圆满成功。中国航天人以全年5战5捷的优异成绩向20世纪道别。

21日0时2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升空,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它与同年10月31日发射的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一起,构成了“北斗导航系统”。这标志着我国将拥有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我国自主建立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导航系统”,可以满足国内卫星导航需求。这个系统是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的区域导航系统,建成后将主要为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海上作业等领域提供导航服务,对我国经济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附录23:

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

2001年12月21日,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在京正式启动。随着工程的实施,一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将逐步得到恢复、发展,一批典型自然生态系统将得到有效保护。

根据规划,工程建设期从2001年到2050年,分三个阶段进行。2001年到2010年近期目标主要有:一是重点实施大熊猫、朱鹮、虎、兰科植物等15大珍稀濒危物种的拯救和繁育,使其得到初步恢复和发展;二是在大江大河源头及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完整而脆弱的地区继续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使全国自然保护区的数量达到1800处,面积达到1.55亿公顷,使9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典型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三是加强天然湿地保护,力争增加国际重点湿地80处;四是新建一批野生动植物种源繁育基地和野生动植物培育基地;五是全面加强管理体系、监测体系、科研体系建设,实现对重要野生动植物、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候鸟迁飞途径的动态监测。到2050年工程建设期末,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将达到2500个,总面积1.728亿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18%,85%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数量将得到恢复和增加,所有典型生态系统得到良好保护。

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强调,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要正确把握和处理保护、利用和发展的关系,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以发展为中心三项原则。

《人民日报》评论:事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工程

在纪念江泽民总书记发出“再造秀美山川”伟大号召四周年之际,《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日前经批准并开始实施,这标志着建设祖国秀美山川又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也标志着我国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正朝着规范化和工程化的方向推进。这项工程的实施,必将对全面提高我国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整体水平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增强全民族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意识、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确保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协调我国与全球野生动植物保护步伐产生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共同构成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维护和优化生态环境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野生动植物还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保存着丰富的遗传基因多样性,在拓展人类的未来生存空间等方面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工作,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地方未能妥善地处理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的关系,乱捕滥猎、乱采滥挖、倒卖走私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违法犯罪活动非常猖獗,侵占、破坏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自然保护区的现象十分普遍。长此以往,我国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将进一步恶化,生物多样性将锐减,一些物种可能灭绝,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这项工程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有效地推动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要遵循自然规律,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把以人为本和生态优先有机结合起来,把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处理好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要按照统筹规划、广筹资金、合理布局、分类施策、分期实施的原则,在今后10年内,重点抓好全国15大物种拯救工程,在生态脆弱地区抢救性地划建一批自然保护区,下大力气抓好一批典型工程和样板工程。要在坚持以国家投入为主的同时,把工程建设纳入地方和行业发展计划,保证配套资金足额到位,同时广泛吸收和引进社会、个人和国际保护组织的资金和技术。要加大监督和执法力度,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坚决打击各种破坏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的行为,保证工程顺利实施。

保护野生动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每一位公民都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抵制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行为,积极投身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伟大事业,为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贡献自己的力量。

附录24:

韩国行政中心城市世宗市

 

2012年7月2日世宗市举行成立仪式

(2012年7月1日,韩国“行政中心城市”世宗市正式诞生,包括国务总理室在内的17个政府部门将在自今年9月起的两年多时间里陆续迁往世宗市办公。由于7月1日是周日,世宗市的成立仪式于7月2日举行。)

2012年7月1日,韩国“行政中心城市”世宗市正式诞生。韩国世宗市全称“世宗特别自治市”,由原属忠清南道的燕歧郡、公州市和忠清北道清原郡的一部分合并而成。世宗市的产生,源于韩国已故前总统卢武铉2002年竞选时提出在忠清道建立“新行政首都”的计划,但迁都计划因2004年被裁定违反宪法而搁浅,其后世宗市演变成“行政中心城市”。2012年年底,韩国国务总理室将作为首个政府部门率先迁往世宗市,计划在世宗市办公的韩国17个政府部门将分三个阶段于2014年年内完成移址。根据世宗市方案,到2030年,世宗市将被打造为一座50万人口的行政中心城市。

燕歧—公州地处忠清南道燕歧郡和公州市界内,是朝鲜半岛纵向中线偏西的平原和丘陵混合地带,距韩国首都首尔120多公里,距东南部港口城市釜山约250公里。新行政首都将坐落在燕歧郡和公州市的交界处,预计占地约8325公顷。

燕歧—公州地处韩国中部交通要道,与中部大城市大田和清州分别相距约10公里,天安至论山和天安至京釜两条高速公路以及京釜铁路、京釜高速铁路均与之擦肩而过,清州机场也近在咫尺。从首尔驱车前往燕歧—公州只有不足两个小时的路程。

燕歧—公州自然条件优越,是中部地区锦江和美湖川的汇流处。燕歧—公州与车岭山脉遥遥相望,北倚国师峰,三面山丘相拥,中间田野平展,前面近江临水,被韩国人认为是一块理想的风水宝地。

历史上,燕歧-公州曾是朝鲜半岛古代百济国的首都。百济国国王文武王曾于公元475年在公州建都。

世宗市诞生过程

2004年8月11日,韩国政府最终确定并正式公布了新行政首都的地址,位于韩中部地区的燕歧—公州将成为新的行政首都。

2006年12月21日,以时任韩国国务总理韩明淑为委员长的韩国新行政首都建设推进委员会召开会议,决定将韩国新行政首都命名为“世宗(Sejong)”。“世宗”含有“世界之最”的意思。

2010年1月11日,韩国国务总理郑云灿公布了有关韩国新行政首都世宗市建设规划的修正案,全面废除了原计划中迁移“9部2处2厅”的内容,修改为建设一个以教育和科学为中心的经济城市。根据该修正案,韩国政府计划在2020年前,将世宗市建设成一个具备尖端科学研究基地、尖端绿色产业、一流大学、吸引全球投资等自给自足功能,人口规模50万,可以创造25万个工作岗位的新型绿色城市。新城市的自给自足比率将由原来的6.7%提高到20.7%。同年6月29日,韩国国会正式会议否决了有关韩国新行政首都世宗市建设规划的修正案。2012年9月14日,韩国国务总理室6个部门、100多名职员开始迁往韩国“行政中心城市”世宗市,由此开始了将持续2年多的韩国政府部门大迁移。

韩国转移行政中心遇坎坷

新华社记者姬新龙

从横空出世的行政首都,到受挫被贬成为行政中心城市,再到被定位为科学教育城市,韩国已故前总统卢武铉2002年提议设立的世宗市可谓是命运坎坷,几经沉浮。

随着韩国国会(2010)6月29日否决李明博政府主导制订的《世宗市修正案》,国务总理郑云灿为之表示“辞意已决”,世宗市再次回到历史老路上。

新行政中心“世宗”

世宗市虽以发展的名义产生,但从一开始起就带着难以抹去的政治烙印。

卢武铉2002年在竞选总统期间提出构想,建议在韩国首都首尔以南大约150公里处新建行政首都,以减轻首尔的发展压力。一时间,韩国朝野都将支持迁都作为争夺政治地盘和决胜国会选举的利器。

卢武铉总统上台后,在执政党的推动下,韩国国会2003年底通过《新行政首都特别法》,决定将韩国行政首都从首尔南迁至韩国中部地区。2004年8月,韩国政府宣布新行政首都将设在忠清南道的燕歧郡与公州市交界处。

由于卢武铉在实际操作中迁都动作太大,招致反对者提起宪法诉讼。2004年10月,宪法法院裁定《新行政首都特别法》违反宪法,行政首都迁移计划搁浅。

此后,韩国政府又提出了在中部地区建设复合型行政中心城市、迁移部分政府机构的计划,并征得当时最大在野党大国家党的同意,韩国国会2005年3月通过了《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法》,并在其后的宪法诉讼中获胜。

2006年12月21日,新行政中心城市被命名为“世宗”。

重新定位遇阻

李明博在2007年竞选总统时考虑到选票因素,曾多次承诺将落实迁移方案。但他在入主青瓦台以后,又认为迁移方案会导致行政机构低效率,不利国家长远发展。

李明博去年9月选择郑云灿出任国务总理。郑云灿主导设计并制订了“世宗市修正案”。今年年初公布的修正案全面废除了原计划中迁移“9部2处2厅”的内容,彻底摆脱了“行政城市”的概念,改为建设一个以教育、科学为中心的经济城市。

尽管政府力陈新规划将带给世宗市更多的实际利益,但这一做法遭到强烈反对,世宗市所在的忠清道地区民众对此也不领情。一时间,世宗市修正案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

反对修改的意见主要是:忠清道地区的民众出于感情上的诉求以及现实利益;执政党内部的部分人士基于“言必行,诺必践”的原则,认为不管原案对错都应履行承诺;反对党民主党和自由先进党在力主原案合理之处的同时指责政府违背承诺。

但是,李明博政府面对反对之声,寄希望于通过几次游说就能让忠清道民众“识大体、服大局”,并在党内开展说服工作平息矛盾。

直到6月初的地方选举,大国家党在原本把持的忠清道地区“全线溃败”,李明博政府和执政党才“如梦方醒”。

重回老路也不易

选战败北之后,李明博总统6月14日发表对国民讲话,表示将“虚心接受此次选举中体现出的民意”。李明博决定把世宗市问题交由国会决定。其后,大国家党没有在党内强行形成决议,而是允许党内持反对意见者在国会自主投票,与反对党一起葬送了修正案。

在韩国国会否决《世宗市修正案》后,李明博总统和郑云灿总理先后表示将接受这一决定,但分析人士认为,这也意味着,世宗市的建设再次回到了卢武铉政府所规划的老路上了。

根据卢武铉执政时期通过的《行政中心城市世宗市建设方案》,包括总理室在内的“9部2处2厅”政府机构将在2012年下半年至2014年间,从首都首尔南迁至世宗市。青瓦台总统府、国防部和外交通商部等核心政府机构将与国会、大法院作为三权分立的象征留守首尔,使首尔保留韩国首都的地位。

这将使韩国政府机构更为分散。事实上,韩国政府目前已处于三地分居的局面:总统府和外交、统一、国防等核心部门地处首尔市中心,企划财政部、知识经济部等经济部门早已迁至首尔市外围的京畿道果川市,而山林厅、采购厅等部门则早已南迁至大田市。

由于总统府和国会留守首尔,动迁的政府各部门长官每周将有三到四天到首尔工作。由于涉及家庭问题,上述政府部门的公务员也可能成为周末回首尔团聚的“候鸟”。

世宗市原规划方案的合理性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置疑。李明博政府推动修正案的最重要理由之一,就是世宗市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城市。至今仍有人对媒体公开表示,随着政府部门搬迁的启动,世宗市的问题才能真正显露。

而令舆论更为关注的,是世宗市建设的进度。根据世宗市原方案,到2030年,将在29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打造一座50万人口的行政中心城市。目前世宗市的建设远远落后于原先的计划。不少人担心,政府部门能否按计划在2014年前搬迁完毕,到2030年世宗市能否建成有完善城市体系的50万人口的城市。

有韩国媒体指出,长达10个月的“修正风波”留下的只是伤口,风波平息以后,韩国政府应当以更大的热忱和力度去推进,这样才能保证原计划得到切实的执行。

附录25:

布隆迪共和国 

 

布隆迪地图 

布隆迪国旗  

 

布隆迪国徽 

布隆迪首都 布琼布拉 

布隆迪货币  布隆迪法郎

 

布琼布拉海岸 

布琼布拉的自然风景

附录26:

澳大利亚联邦 

 

澳大利亚地图 

澳大利亚国旗 

 

澳大利亚国徽 

澳大利亚首都 堪培拉 

 

澳大利亚货币  澳大利亚元 

澳大利亚袋鼠

      

澳大利亚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