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卡片的软件下载:谈虚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5:44:17
谈虚伪

来源: 张熙的日志

我总以为,虚伪,本是个无足轻重的东西。泼这盆污水的人多了,便也成了个事。

 

记得小时候,一位异性同窗,见了吾辈就爱用这顶帽子,仿佛天下人不应有隐私和秘密,除了几篇遮羞布外其他东西都可舍去一般。小姑娘本是玲珑剔透的,我也有所心仪,只是在这点上实在是令人不忿,被迫敬而远之。后来住校,又有同窗好友背诵大江东去般对虚伪进行了无情的批评,并指名道姓地对我英语上的成绩进行了,额,羡慕嫉妒恨。当然,这些破事儿如果放到现在,不用动手,只消碰碰嘴唇,小子我就能让这帮人十里外就散出他/她的人渣味儿;不过当时的我还很单纯很幼稚,尤其是初中的时候,更是经不起别人的污蔑,变得畏首畏尾木讷起来,要是按西方近代演生出的心理学来论,也算是小小的心灵创伤了。虽然后来自己开解了许多,变得健谈起来,可思虑及此,仍不免愤愤然。

 

本来事情到了这儿就算是了了,但是近来研习中非关系,又看到许多西方国家对我中非关系祭起“虚伪”这面大旗置喙不已,羡慕嫉妒恨充斥满篇。中国人内敛不好争执的天性,也被解读为“别有用心”、“表里不一”。呜呼哉!我中华泱泱大国,仁义礼节之邦,受此污名久矣!岂可不昭烈击之!古人讲,治大国若烹小鲜,在此我也不谦虚一把,与诸公分享自己对虚伪的几点认识,抛此破砖,引彼琼玉是也。

 

虚伪之名来自外界的自卑

这等赤裸裸的真理自己当时没有弄明白,也真是够愚笨的了。更可笑的是,被骂的都弄明白了,骂人的竟还糊涂着……

一般说来,这种怀有自卑心态的,对别人的成绩都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夸张性恐慌,仿佛别人的一小步前进就是自己几大步后退一般。其实这种货色大多有以下两点症状:极强的自我中心与极弱的合作意识/能力。这两点互为里表,实际是一回事。人尤如此,国家亦然。遥想当年,某个F开头的国家对非洲大陆瓜分蚕食,尽得其利;现在没落了些,便开始追忆当年的繁华,也因此仇恨起刚刚在同一块土地上打开局面的我们。但是它又不懂得合作共赢,于是乎扯出个什么会见、什么制裁、什么禁运之类的东西,就并不稀奇;所谓的“某某威胁论”、“某某殖民主义”之流,更是不过如此。

 

 

“虚伪”是捧杀和棒杀的交叉点

上述心态表现在临床症状上,就是各种疯狂地对自己和他人的反扑。跟自己玩命的,比如自残、自恋、自绝于人民神马的,还算是对社会人畜无害;需要警惕的是对别人较劲的。其实,如果能正确对待,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正大光明的竞争我们是欢迎的。

 

可恨就恨戴高帽,怕就怕穿小鞋。

 

“捧杀”与“棒杀”,这类八股题目初中大家就做过,不需赘述。而这虚伪之名,正来自二杀的交界地带。

 

晚了,该睡了,有时间再叙。思维较凌乱,还请见谅。最后paraphrase一下我死党黄的名言:男人,都是要有秘密的;更要有的是保守秘密的能力。如果谁把这称为虚伪,那么对不起,我敬而远之。
 

真实的谈虚伪

(2008-05-18 06:32:09)标签:

    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敢说没人能给我一个准确的定位,甚至亲人们都没有完整的描述。
    一个虚伪的人。这是我对自己最刻薄的评价。虚伪的活了三十年,无数次的审视自己也无法说清楚为什么要虚伪。活过的日子中我充满了虚伪,真实的自己只是偶尔体现,直到现在已习惯了自己和别人的虚伪,麻木了自己对世间的对于错的分辨,一直认为自己拼凑的虚伪不被人发觉和认清别人的虚伪是生活中的精彩。
    虚伪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对别人的防卫,只要对别人不构成威胁,也不要感觉到别人的威胁,虚伪未尝不可。这是我一直以来所坚持的虚伪的原则。我认为:虚伪,不应成为评价人好坏的标准,恰恰虚伪的出现更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人在某些事面前的违背内心的表现,比真实的作用强大。不可否认,我不是一个诚实的人,我很少真实的表露我的想法,任何的情感和意愿的表露都或多或少参杂着虚伪的成分。我一直都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虚伪,渐渐成为了虚伪的高手。小时候我为了能有更多的零用钱而向父母撒谎,有人说这叫“聪明”;稍大的时候为了躲避处罚而向老师撒谎,有人说这叫“狡猾”;恋爱的时候为了得到女孩的芳心也撒谎过,有人说这叫“浪漫”;被恋人抛弃后还苦笑着这是性格不和,有人说这叫“成全”;工作后为了偷懒也撒谎过,有人说这叫“工作能力”;成家后为了家庭的和谐多次撒谎,有人说这叫“会做人”;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多次撒谎,有人说这叫“孝顺”;甚至为了文章的华丽也有虚伪的成分,有些人说这叫“艺术加工”;就像前天捐款,钱已经交了,还要拿着空信封丢进捐款箱做样子,有人说这叫“顾全大局”;就连今晚跟谢伟杰喝酒本来我还能喝两瓶却说我喝不下了,有人说这叫“谦虚”;太多太多……我承认我的生活中充满了虚伪,我不知道我是个别案例还是属于这个时代、这个环境的产物。或许虚伪是这个时代的通病,又或许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更何况如今网络为虚伪提供了最好的伪装。
    尽管我这样的虚伪,我还是认为我应该归到好人的那个队列。我尽力让自己的虚伪变的真实,尽力让别人不要因为我的虚伪而受伤。我无法知道别人眼中的我,在外面听到太多正面的评价,只有在家才经常听到她负面的批评,或许好的评价虚伪的成份更多?
    朋友们,千万不要认为对我有多了解,因为我是一个谜!人是一个谜!也请大家想想虚伪在你身边存在多少的虚伪。

    希望这篇日记是“酒后吐真言”吧,也许是对“5.12”地震所逝去的生命的一种痛惜,一种对于生命的反省,一种对生活的留恋,这是否是人们常说的“良心发现”呢?
    今晚真的有点醉了,谢伟杰他们的南宁玩牌喝酒的方法太厉害。把“牌九”、“10点半”、“大小”“什么牛”都混在一起了,太够力了。老谢还有9杯啤酒没喝就跑了呢。

谈虚伪

(2007-07-03 15:27:35)

 

虚伪,这个词一般是被人们用作对那些表里不一、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致的人的一种行为评价。这些人将应当由其对于任意事件应有的符合其真实想法生成的情境反应巧妙地隐藏起来,转而使用被他人认可的、对他自己而言的虚假行为模式来维护或攫取相应的维持其基本生存需求或者提高其生存质量的相关资源。因此,个人“虚伪”行为的出现直至该行为模式的最终确立是伴随其私有观念在自我意识中的发育程度而逐步得以完成的。作为人的一种品质,人们通常将“虚伪”归入不好的品质范畴之中,加以拒斥。而这正是虚伪作为一种世界性的现象长期以来被人们误解的地方。

就 “虚伪”行为模式本身而言,它属于人与人之间彼此交往的一种生存策略。通过对个人的“虚伪”行为的历史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在否定“虚伪”行为模式的支持者看来,就日常的社会生活、以及与人交往的情况而言,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而建立起的利益生存链,并没有因为如下现象,即,在个人执行行动的过程中,个人按照不损害自身利益而利他的行动准则实施行为而获得他人对自己“虚伪”行为模式的认可。相反,鉴于这个过程中,利己的个人会随时根据自身利益的调整,切断自己业已与他人建立好的生存链联系。对于那些“曾经”的受益者而言,他们会因随时可能被抛弃而生活在由此产生的恐惧与不安之中,并公开痛陈这种行动模式在现代人交往中的种种不是。因此,关于虚伪的评价,无论个人是否真实地道出自己关于“虚伪”的想法,在公开场合,几乎所有的公众对“虚伪”行为模式的评价都是持否定态度的,将其视为一种不应有的举动。在肯定“虚伪”的行为模式的支持者看来,虽然个人也是出于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而在某项行动中表现出若干的虚伪行为,但是基于以下两点原因产生的虚伪行为应当不受到群体内部成员的排斥:1、虚伪行动者所建立的生存链条顺利地摆脱了与同属于一个群体中的社会成员联系。2、虚伪行动者的行为结果的使其所属社会群体组织中的每个成员受益。

  综上所述,虚伪一词本身被赋予的价值评判——“好”与“坏”,取决于在行动者的某个“虚伪”行为发生之后,异于行动者的群体中有多少人能够从其行为后果中分享利益。显然,每个人不得不承认如下观点,随着受益人数的不断扩大,虚伪起初作为人的一种不好的品性,一点点地过渡到自己的对立面,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承认,对于那些为了公众利益而表现出的各种各样的“虚伪”行为的行动者是不应当受到谴责和排斥的。当他根据自己的需要,割断自己与另一个群体成员联系的时候,他们应当顺理成章地因成功的欺骗了他人而受到褒奖。而这也正是虚伪行为难能可贵的一点。

谈“虚伪”

来源:作文网原创 文章作者:墨梓棋 2011-08-03 14:00:10

  “不真实;不实在;做假。”

  这便是词典给“虚伪”二字的解释。

  且谈一谈虚伪罢。

  可曾想过,一个人,为什么会被冠上“虚伪”这顶帽子?虚伪,果真虚伪吗?

  人为何会变得虚伪?

  当一个人极度自卑的时候,他很容易被“虚伪”俘获。

  自卑的人,对身边的一切都没有信心,仿佛全世界都抛弃了他。他之所以会变得虚伪,是因为他要向所有人证明,他是个了不起的人,他拥有很多,他比谁都要幸福,他不需要任何人的同情……

  当一个人意志消沉到不行的时候,他便会落入“虚伪”的“圈套”。

  对于一个无可恋的人来说,生有何欢,死又何妨?他已经沉沦到极点,无力支撑这个复杂的社会给他的任何压力与打击了。他必须找到一个可以让他活下去的理由。而“虚伪”,给了他希望。他靠“虚伪”来维持那不振的生命。同样,他也是为了要向那些曾经伤害他的人证明,他没有被打倒,他很坚强,他很幸福……可以说,他“虚伪”着,并痛苦着。

  当一个人失去平衡,他就会把“虚伪”当作自己的生命。

  从皇帝沦落到乞丐,别人有太多你没有的东西,你曾经拥有的一切都离你而去,孤苦伶仃一个人,花无人戴,去无人恋,醉也无人管,这哪一项不足以导致一个人陷入“虚伪”的“深渊”?

  虚伪?与其说是虚伪,不如说是可怜……

  我们是否要多付出一些关心去给那些“虚伪”的人?

 

谈虚伪         作者:万水千山踏遍 来自:http://dzkkk.yculblog.com/post.672069.html
  想想自己为什么每次假期都能在最先几天就完成几篇随笔,也真觉得惊愕,像我这一类最不爱做作业的人士竟会热衷于写作,自己也难以相信,也捉摸不透。
   我写文章,抒情是比较多的,除了考试时的虚伪做作之抒情(偶尔也是有真情实感的),我的情感大多与现今时代的思想潮流相违背,因而我的文章总会被冠以“意气用事”,“缺乏冷静”等修饰语。天才总是有一些神经质的,我有时真的这么想,但我也知道自命不凡的后果,也知道爆膨的自信心会毁了一个人,所以我始终活在思想上的创作和自我检讨中,俨然一派哲学家的模样,虽然自己都觉得自己虚伪,但是我保证我能想到的,大多数人一定想不到。况且一个人是要容得下一些虚伪的,否则看万物皆虚伪,我也不会如此快乐,我的生命也不会延续到现在。虽然这句话是不错,但我有时想这也许是我给我自己虚伪的一种开脱吧——这就是我的自我检讨,没多少人能做到的——我能承认自己的虚伪,更没多少人能做到!不信天下人尽可以扪心自问看看多少人可以脸不红。总统脸红么?省长脸红么?市长呢?区长呢?校长呢?没人可以逃过自我谴责的,我是说思想上的。所以连一些极力抨击虚伪的人,尽管看到了我的虚伪,但他更看到了我多数时候的不虚伪,所以佩服我的思想境界,于是人们心中我少了一些虚伪,虚伪于是只留给了我自己,于是乎我便可以安静下来自我检讨,达到人格和品质上的提高。反而是那些不敢承认自己虚伪的人,暴露在人们面前的全是虚伪,因为他们和我相反,他们从不扪心自问,也就意识不到自己的虚伪,所以他们在自己虚伪做作,自我陶醉的时候暴露了自己;所以他们在自己想像着能进军好莱坞的时候,被人们看出其演技之差之虚伪。为什么说铭记历史才能不让历史重演?同样道理,只有自我发现,在思想深处自我检讨,才能不让自己所检讨的暴露在外,只有认识到自己的虚伪,才能成为不虚伪的人——虽然这本身是虚伪的,因为你不需要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不虚伪或是别的什么。就好比说我,我的不虚伪无需别人看到而只需我自己的灵魂知道,这样我的思想会得到净化,我会成为人格高尚的人,这也是我的目标之一。——我又在自我检讨了,这就回到了先前的论证,确实没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的。而我却能一边想事情,一边想着自己思维过程中的虚伪,同时告诫自己,让自己变得高尚,这就是我的自我检讨,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我,也无时无刻不令我进步的真正的思想上的反省和反思。
   但我这几百字的表达是不够的,不是我的表达能力有限,而是我所要表达的太难了,难得只有和我志同道合的人才能看到我的思想,我们互相检讨、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共同高尚。这也许是我们刚愎自用,自大成狂的表现,但是至少我能够认识到且我已经认识到了,我前面说过,这种忏悔自己的认识,没多少人能做到的。除了我,我真正的朋友(请注意,是真正的朋友!小人无朋!),就只有卢梭那类人了。
   所以我现在想明白了,为什么假期随笔总是那么快就完工,就是因为每到假期,就会看到人世间的诸多虚伪做作,令我痛苦,逼人叹世。其实看到自己虚伪倒不伤心,因为我对自己的品德人格很有信心,我是能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但最痛心的是看到别人虚伪却不思悔改,毫无知觉,仍旧虚伪得乐此不疲,令我心如刀割。
   谈到虚伪做作,朱自清在他的《论做作》中说:“做作就是‘佯’,就是‘乔’,也就是‘装’。”还把做作分为“装模作样”、“装腔作势”、“装聋作哑”等,可见凡是虚伪做作,都要依靠两大介质传播,一是嘴,二是肢体躯干。
   先说说这嘴上的虚伪,例子可多了:鲁迅先生的几篇美文诸如《立论》(选自《野草》),小说诸如《高老夫子》(选自《彷徨》),钱钟书先生的《围城》等都是嘴上虚伪的典型例证。嘴上虚伪的人尤其爱在别人背后说,却很少敢于当面说。而在背后说时,却又故意想让别人听到,这算什么?这就叫虚伪!虽说这样做往往会显得自己很没水平,但虚伪的人们通常恬不知耻,从来意识不到自己很没水平,这更加增强了我的愤世程度,甚至让我萌生了类似于“大慈大悲邓卓菩萨”的想法(李敖《大慈大悲李敖菩萨》),但是我终究不敢像李敖那样狂妄,所以我还只是敢想,却不曾去做,也不屑去做。因为虚伪的充分条件是道德沦丧,这就回到了我对嘴上虚伪的特征的描述,那就是在人背后说话却故意让人听见。这是内心空虚和道貌岸然的综合体现,根本无需论证,必然是属于虚伪做作的范畴。
   有时我会为此陷入矛盾。其实“我只是一团矛盾而已,但是我以自我矛盾为乐。我喜爱矛盾。”(林语堂《一团矛盾》)虽说我喜欢矛盾,却是得失相减得出的结果,因为看到矛盾是痛苦的,但是能得到的感受更多,我才喜爱矛盾。辩论包含着矛盾,我喜欢,辩论的目的是化解矛盾,虽说辩论的过程有时看上去像是在激化矛盾。我能怀着平息矛盾的心去辩论,起码也算是有德无功。最最怕的是有的人辩论的目的就在于激化矛盾,那就是虚伪的表征了。这种结果的出现,正是由于虚伪,由于脸面。“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有时好像争脸是人生第一要义,甚至倾家荡产而为之也不为过。”(林语堂《脸与法治》)往往与别人辩论,有人喜欢以老大自居,说“你也配和我谈这些!?”之类的话,而且常常在音量上翻了我好几倍——这是缺乏辩德的,这也是我前面说虚伪的充分条件是道德沦丧的原因,他们就是绝佳的例证。
   说到没文化,这也是虚伪的来源之一,也是虚伪的“质料因”和“动力因”(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缺乏就会导致看到别人不缺乏时心中郁闷。缺乏文化(请注意,科学知识不等于文化),就最害怕被文化镇压,于是呢?从文化到言行,从骨子到身体全都体现出虚伪。所以我们很自然地要谈到身体上的虚伪。
   身体上的虚伪,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惺惺作态,一种是野蛮粗暴。
   惺惺作态,能算得上是嘴上虚伪的衍生物,两者也密不可分。其典型例子是倚老卖老,作高高在上状。因为要显得自己有身份,那形体上需得端庄矜持,言语上要有居高临下之威严声势,要达到这些,难免会由于感情上的过于丰富而张牙舞爪,此之谓惺惺作态的通病。而在言语与形体的配合默契到一定程度后,尤其是在言语已经虚伪得没有多少上升空间时,虚伪的人们就最需要加强身体虚伪,切实贯彻“两个虚伪一起抓”。他们形体上的那些虚伪的动作,通常都比较欧化,大概是因为西方法治社会的客观性质也影响到了他们,但可惜它们的动作学了个四不像,只透着两个字:虚伪。而他们在主观上认为这些动作能够显得他们更加在理,然而这仅仅是漫无边际、毫无根据的一厢情愿,这些东施效颦般的眉头一皱,邯郸学步般的举手投足,诈癫扮痴般的双肩一耸并不能为他们带来任何正面的、有利的影响。也许是他们有着英国人那种“蔑视逻辑”的心理(林语堂《英国人与中国人》),因而在它们的虚伪遭到质疑时,他们的反驳方法很简单,就是正面否认外界的声音却不作任何论证,只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别人是错的,而蛮不讲理地肯定自己。在别人追问“你凭什么说我们是错的?”的时候,他们毅然放弃了论证的义务,直截了当地说“你就是错的!”,这种“对逻辑的蔑视”虽然难以服人,但是却很明显地体现出他们的浪漫和不羁,尽管这些需要加上“虚伪”作为定语。其实所谓绅士风度,有许多东西就是不问逻辑不讲道理甚至有些虚伪的,比如说“女士优先”,的确值得提倡,却难以理解,讲不出什么道理来。这正说明了“蔑视逻辑”乃是“风度”的精神所在。而那些虚伪的人虚伪到不懂风度却又视风度为宝贝,于是顺理成章地,他们学会了“蔑视逻辑”,并且面对逻辑的追问者不仅不作论证,还摆出了虚伪的高姿态,好像是说“你的问题还用说么?你就是错了!我懒得跟你解释,你肯定错了!”如此高高在上,倚老卖老,客观上就很难体现出风度,虽然他们吸收了“风度”之精神,却还是只能将虚伪昭示于众。
   中国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虚伪?归结起来有两点:一,中国人的奴性和功利心态;二,论证精神和怀疑精神的缺乏。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劣根性的组成部分。谈到“虚伪”,那么必定还有一面叫做“实诚”。我们不能否认,虚伪的人也有“实诚”的一面,只是他们“实诚”的东西不够完美,有点见不得人所以才会用虚伪来掩饰,因而给人看到的全是虚伪。当我放下批判者的架子,揭去我的伪善时,我才猛然意识到,虚伪正是源自功利的心态,而人们内心的“实诚”却反映了奴性。之所以称奴性和功利心态是虚伪的充要条件,就是由于内心的不够完美,也就是奴性的卑劣,被人们所认识,人们也就希望去掩盖它。但是作为一个民族长久以来的劣根性是短期内难以摆脱的。而传统的求富贵、求名望的功利心态仍旧在奴性背后潜在地滋生。所以人们既想掩饰内心的缺点,又无法摆脱内心实实在在存在的缺点,正如堕落与进取相冲突一样,奴性和功利心态也使每个人都受到双重的支配,自然形成了两面的思想和态度,虚伪亦由此产生。每一种虚伪,追根溯源,都逃不脱奴性和功利心态的双重支配,这种矛盾的存在,体现在人们自己内部的思想冲突和斗争中。然后人们会作出选择,选择对了,就选择了实诚;选择错了,就会被视作虚伪。这种矛盾和冲突,是永远伴随着人们,如影随形挥之不去的。所以只要一个人的心中既有阴暗的层面,又有在世人面前保有光辉形象的世俗心理,那么虚伪就是自然而然的了。然而几乎是每个人都满足这个条件的,所以虚伪才会属于那么多人。奴性是内敛的,而功利的心态却是外露的,这是必然存在的永久矛盾。因此,客观上根本不存在哪个人不虚伪,只存在哪个人更虚伪——为此,我更愿意把本文中所有的“虚伪”一词全部换成“严重虚伪”,这样起码说明了一点:那些“虚伪的人”根本不值得任何的辩解,他们只要是称得上“虚伪”二字,就已经病入膏肓,难以救药了。
   此外,在哲学上,中国人普遍缺乏甚至没有怀疑精神是得到了公认的,这与中国在历史上受到大河文明特点的限制和封建社会制度的长期制约有关。可以说,中国历史上只有庄子的思想可以勉强算在怀疑派的范畴,其余的思想,都为中国人缺乏怀疑精神奠定了基础。而在西方,早在古希腊哲学由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一脉没落下来之后一段时期,就出现了以皮罗(一译皮让)为首的怀疑派这一哲学派别,因而西方人相较于中国人来说是多了许多怀疑精神的。中国人在怀疑精神上的缺乏也就从根本上导致了论证精神的匮乏,而只有判断精神。判断和论证在哲学上是相对的,但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却是有必然逻辑联系的。但是中国人更喜欢不断做出判断却从不论证,这在封建时代无疑是能行得通的,但在民主法治的今天却实在难以服众,也是从实质上违背了形式逻辑学的基本规律。如果按照哲学家塞克斯都•恩披里可的说法把哲学派别分为三大派,也就是独断派、学园派和怀疑派(选自《皮罗学说概略》)的话,那么中国人当中,庄子、公孙龙那些人属于怀疑派;陶渊明那些人属于学园派;而所有其他的人则属于独断派,也就是所谓的“主观唯心者”,但这种“主观唯心”是不能和柏拉图、黑格尔的主观唯心相提并论的,因为缺乏了论证,“主观唯心”就只能是“主观臆断”,也就毫无哲学价值可言了。看西方哲学成就之光辉:康德和著名的“二律背反”;恩格斯阐述运动;罗素及罗素悖论;芝诺和“飞矢不动”……虽然难以究其内核,但是我们总能看到在理论外部就广泛存在的大胆怀疑和严密论证。而相反的是,中国人的哲学或者说思维,似乎始终停留在“两小儿辩日”的尴尬中。令我庆幸的是孔子好歹也算是一位贤人雅士,虚伪得还没有豁边儿,不像有些中国人已经有点儿“出圈儿”了。反倒是两位辩日的小孩更值得学习:是他们的怀疑精神令得“孔子不能决”,是他们振振有词的论证(至少在当时看来很有道理),才有了这么美好的典故。而什么叫“出圈儿”呢?就是对怀疑精神和论证精神已经不仅是缺乏,而是根本没有了——这就容易导致另一种身体上的虚伪——野蛮粗暴。
   作家葛红兵说:“是否站在人的立场上,而不是物的立场上讲话——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唯一标志,它应当是知识分子唯一的道德准则。”(《人体盾牌》选自《葛红兵文集-赤裸的心脏》)所以,离开之前,我只能送给包括我在内的所有虚伪的人一句话来形容他们:
   “老魔小丑,岂堪一击?胜之不武。”(选自金庸《水龙吟》)
   这是金庸金大侠的话。我一直记着。也会一直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