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最厉害的神将:养生大全(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2:35:41
老而不衰养而增寿的养生大全
    求长寿,这是自古以来人类共同的目标。不论在什么国家、民族或地区,为了生存,人们必须与疾病斗争,与恶劣的环境斗争,其最终目的仍然是希望能健康、长寿。这种情况在藏医学中也同样有明显的表现。

    人类的寿命本逾125岁文献中根据生物学的原理来衡量,生物寿命的界限,是为成长期的五倍。人类的成长期大致为二十五年、故此人类应具有生存一百二十五年的素质。但今日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都不能尽享天年。为什么?

      保养与食养之法正确获寿方能而得道

      因为多数人不注重保养,工作、休息、健康性锻练,起居饮食,有钱的富贵人家总是认为他平时有鱼∽有肉、有山珍海味食,称之为富、无钱人家就食用简单,但这种人食的往往是自种的蔬蔬菜菜,自养的鸡鸡鸭鸭,反如能长寿,为什么?是粗杂粮,是低热量、高营养、我们日常需要的最好是植物性草本、少用动物性的脂肪、蔬蔬菜菜,蔬蔬果果,只要多资多彩、多样化就好,这些植物,纤维的含量极高、维山素、矿物质高、“纳低”“钾高”和现代食品正好相反。现代人制造的食品,最大的缺点是热量太多,流失更多,防腐剂亦多,营养太少,维生素和矿物质太底,动物性脂肪即饱和脂肪太高,“钠太高”、“钾太底”、纤维素太少,不足人体所需而变性为害。

    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要素

    人类的机能与生俱来,从出生之日起身体机能便能自行操作的,例如:血会在体内流动,肺会呼级、胃会消化……等等。而我们只要需要食物,空气和水分。今天没有多少人在此地区缺乏以上物质的,原则上我们应该健康长寿,但根据医务卫生处发表的依据数显示:

    
  五分之一的人是乙型肝炎
  四分之一的人是神经衰弱

    还有不少人患有糖尿病,心脏病,肥胖症、高血压中风、脑出血,风湿性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胃癌、肺癌、肠癌、特别是肝癌,子宫癌,乳癌及其它的疾病等。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不能拥有完全的健康,原因又何在,
    现代人的生活像似“自杀”?

    A:食物:…

    1:普遍的人都营养不均衡,偏食的坏习惯,因为不懂得选择食物,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选购食物及烹煮各种食物,时令的关系和暴饮暴食等。

    2:加工食品中的人工化合添加剂、防腐剂、色素剂、在残害着人的身体。

    3:疏果残余的农药、肉类衰死的《抗生素及贺尔蒙》。

    4:食物中含有的毒素,如味精(谷氨酸纳MONO SODIUM CLUTAMATE﹞加热后成为《焦氨酸纳》,这是一种毒素,不易排泌出体外的,吃多了便会馒性中毒。

    5:摄取短期促成发育的改良种动物及加工的食物,导致营养吸收不平衡。

    6:爱吃调味料,如吃得过甜,过碱及油腻多的食物。

    7:滥用过多的西医药物形成的抗药素损害机体,

    C)水:…

    水的污染及食用自来水加入化学物。

    副产品的危害

    D:科学文明的副产品,如电视辐射、电脑辐射、影印机、等等。

    E:工作繁忙、睡觉不足。

    F:缺乏锻练性的运动。

    就上述情况而言,疾病产生的根源,就是饮食不均衡,及上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身体杂质与毒素久积成多,又不能清除,以致身体机能下降,五大机能系统不能正常运作。

      营养食物是最好的医药:

    也是改变您一生命运的宗主,身体不好或许有病,或许有的人要长期服药,精神不震,苦水满腹,悲观失望,总是认为自己命运不好,实际是您医病服药大长太多变穷了,五脏六府被病魔侵占了,您能健康吗?能吗?平时就注重健康保养,花钱又少,健康又得到保障,无如不可。

    当您身出现了毛病时,您总是感觉到不舒,只是您身体开始告诉您,体内肌能营养已经不足了,您们只要吃下身体所需要的食物,您的机能在有燃料的提供下,机能又开始正常操作了,这样您身体便处於正常健康状况中,身体固有的再生力量就庞大了,那会有生病之理。

  告诉您:您每时每刻都要懂得,营养是健体之本,又是燃料之一。亦属养生之道,您身体是固有再生能力的,营养补充有助於恢复五大系统再生力量与功能。

    药物是不能起再生能力的,它能助您控制疾病,或可帮您替代疾病。

      要有旺盛的身体健康强壮,还是要靠食用营养物质。(什么叫做帮您替代疾病与真证灰复肌体,比如严重关节痛,或用封闭药物或散痛风、安痛定、把关节封闭起来,不知痛了就可步行了,这种药物叫做替代,但病是不会彻底好的。又如人体胰脏功能衰退了,得了糖尿病、在西医药上是很难根治的,在药物上只能帮您用“降糖舒,胰岛素,“低精蛋白胰岛素”,“精蛋白锌胰岛素”,“甲苯磺丁脲”,“苯乙双胍”、“氯磺丙脲”,“二甲双胍”,“甲磺吡脲”,“抑葡萄糖甘酶等维持胰脏功能”但病根难以去除、治而等於不治、治疗胰脏降血糖药物具全”、为什么用药“+”数又减少、不用时“+”数又升高甚至到三四个“十”呢、因为胰脏胰岛素的激素分泌不足严重失调了,在血液中残留了大量的糖,随着尿液排出体外、自身早已经没有产生胰岛素的能力了,“医生帮您打胰岛素等药物就叫做药物替代”而以。但病根本不能好的。要长期注射上述这些药物,造成人体肌能新陈代谢不能正常发展、各个机能都会随着药物的不良影响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细胞生长能力大量降底,骨质松,底抗力续弱,糖尿病最怕肌肉有烂或感染,糖尿病患者是最难医治的痛苦等等?糖尿病本属难治之症、亦称之富贵病,日日用钱病不好实为苦口难言,要治好糖尿病,首先要靠完全的食物配合来营养身体。

    糖尿病患者,多数是因为人体胰脏生肌不正常而受到损伤,无法正常运转,胰脏自身不能正常地产生胰岛素。在病理上,胰岛素是胰脏产生的一种激素,它能促使血液内的葡萄糖进入细胞中,再转化为精力,如果体内的糖类过多,便会转化为体淀粉或脂肪。而在身体利用其贮存的脂肪时,也需要胰岛素。

  在一般情况下,人体控制总热量:是根据病人的营养状况、体重、年龄、性别和体力活动情况来确定总热量的,原则是使病人体重略低于或维持在标准体重范围内。 

  一般情况下,每日摄入热量在1500-1800千卡,胖人宜减少到1200-1500千卡。其中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60%左右,相当于主食300—400克。粗杂粮中的糖类分解较缓慢,是最适用于糖尿病人。

  在中医学上运用的非离子糖药物,如(人参、天冬、杞子、山萸、准山、山药,花粉、竹菇、知母、菟丝子、冬虫草、白芨、首乌、白术、熟地、肉苁蓉〕等,都是糖尿病贯用的中医良药,每个高明的中医学家,我相信大部份都会应用此些中草药的,由此可见:这些药也大部份都是调补的营养用药物,特别是杞子之类重用,(中药医师的调理方法,也是在於营养,完全是正确的)。

    对古代养生学以及中医养生观的理论,方法进行了研究,认为养生应从日常生活入手,通过调起居,节饱含,畅情志,勤运动等系统的保健措施,可达到延长寿命,防老抗衰的目的。

    我国的传统养生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全面地总结了先秦时期的养生经验,明确地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鐾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养生观点,为我国传统预防医学和养生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数千年来,历代的中医药学家和养生学家不断地积累和总结流传于民间的养生保健经验,并著有大量的养生学专著,促进了我国传统养生学的发展。我国的传统养生学流派较多,各有所长,总体来讲主要分为精神、

  《七损八益》: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中,有五种房中养生著作,即《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养生方》、《杂疗方》。前三种是关于房中交媾的理论和方法,后二种是关于治疗性功能障碍的一些方药。在《天下至道谈》中有“七损八益”的专门论述。所谓七损八益,是指房事生活中有七种情况能损伤人的精气,

    中国古代养生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历史上曾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受到了世界医学界的重视。养生古称“摄生”、“保生”、“卫生”、“道生”等,是通过各种方法和一定程序使人体的生命状态得到休养生息、滋补调理,获得最佳生命质量和功能状态,增强体质、防病祛疾以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天年的理论和方法。中国的传统养生学融合了哲学、医学、佛学、儒学、道学、武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等多种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兼容了现代的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保健医学、运动医学、医学心理学、生命工程学及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一些内容,既有完整系统的养生理论和原则,如天人相应与天人合一的生命整体观,以精、气、神为基础的生命本质观,以运气与振动为特征生生不息的生命运动观。

  从《黄帝内经》理论中传统中医养生的视角,阐述了夏季中医养生理论与方法的特点。对于夏季养生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①《素问?调经论》以阴阳平和、充盛形体、三部九候之脉一致为健康的表现。其养生原则包括3个:从欲快志、恬淡虚无、四气调神。②夏季养生包括调摄精神情志,“无厌于日”,“使志无怒”;起居宜忌应该“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夏不露宿,坐不当风”;饮食宜忌宜清淡,慎肥甘生冷。③指导防病对慢性阳虚类疾患,采取冬病夏养的调治。要注意全面客观看待“养阳”,顺从自然界气候变化规律,宜用辛热温阳饮食以“补阳气”;又不可因“春夏养阳”,就不加辨证,凡春夏用药,一概辛热回阳,否则就是防其过盛,而忽其不及。另外注意结合岭南特点使用芳香化浊、利湿避秽,临床用药注意通阳化湿。

  《老子》对《内经》养生理论的影响, 顺应天道,无为不净,见素抱朴,致虚守静是《老子》的基本哲学思想,顺应四时阴阳,节帛嗜欲,清虚养神是《内经》所述养生的基本原则,从历史文化与学术发展的角度,论述了两者之间的渊源关系,认为《内经》的养生理论是在以《老子》为主的哲学思想影响下形成的,要理解和掌握《内经》的养生理论,必须阅读和了解《老子》。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理论来源探究,在对先秦诸子思想和历史典籍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传统养生思想形成的4个理论来源,分析了它们对中国传统养生理论和实践活动的重要影响,指出了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今天,弘扬我国传统体育思想文化的必要性。

  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保健强身理论, 本文作者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古代养生保健理论,使古代的养生保健理论在促进当今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起到一定作用。

  彭祖的养生之道: 淮海文化,历史悠久,远古的文化早已湮没于时光的流逝中,借考古材料,我们才得知一二,也只能是补苴罅漏,不成系统。淮海地区,疆域广大,徐州当为之重镇。徐州古称彭城,源于尧时封彭祖于大彭国。彭祖在中国古文化中,源远流长,他以美食与长寿而著称于世。历代道家精湛养生学,历代许多道深寿高的遒家,同时也往往是著名的养生学家。据传早在商周以前,有赤松子、彭祖,局朝有王子乔,到了战国秦汉,养生术已相当发达。

  养生妙方:华佗五禽剑, 华佗出生在安徽省毫州市,东汉时期杰出的医、药学家,精于外科,世称鼻祖。又发挥了中医内科的脏腑辩证,探精揭微,更继导引养生之术而首创“五禽戏”,开体育医疗的先河。《三国志?华佗传》谓其“晓养生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华佗养生有术,是从我国古代导引之事得来。庄子说:“吹呵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事。养行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华佗对古代导引之事和养生思想深入探讨,全面概括了导引的特点和作用。

  第一条;五气养生 老而不衰

  中医强调的以气养生,是养生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培养元气  元气为生命之本。人要有所追求,但不可奢求。奢求不到,会气阻伤身。人应求其所能求,舍其所不能求,心安自得而培养元气。

  安静通气  每天白昼如能保持大脑安静半小时或一小时,可充分发挥脑细胞的潜力,协调生理与情绪,减少热能的消耗。大脑安静使全身肌肉得以放松,气血通畅,达到“心静神安、老而不衰”的境界。

  心平气和  中医认为,情欲与内脏有直接关系,怒气过盛伤肺充血,欢喜过度气血涣散,思虑太甚削弱脾胃。心平气和可平衡阴阳,调和六脉,祛病延年。

  宽胃养气  人类依靠肠胃以消化和吸收营养,宽胃养气十分重要。饮食无节,烟酒无度,会使胃气不足,气血虚衰。

  长啸舒气  长啸时对鼻喉胸腹起按摩和刺激作用。饭后茶余,闲庭信步,或低吟自己喜欢的诗词,或哼唱小调,可舒畅心情,排除杂念,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第二条:人可以老 但是心不能老

  人的外表体型,躯体功能随着老年期年龄增长,可以变得衰退苍老,这是自然规律,人类难以逆转。但是心理不能老化,要始终感到青春常在,充满活力和自信。“让老年人永远焕发青春”是一句切中时弊的至理名言。人的躯体衰老无法自控和改变,但人的心理老化是可以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心理保健的结果。

 心理老化感使人加速生理衰退,意志消沉,百病丛生,生活缺乏乐趣,变得渺小自卑,无所作为,严重损害老年人健康长寿。这是老年人自我心理保健的大忌。

    1.何谓“心理老化”?

 有些人身体健康尚可,亦无重大疾病和体衰苍老征象,但是他们自感老态龙钟,体弱气微,精力不支,思维迟钝,老眼昏花,暮气沉沉,自认为成为社会上的“废物”和家庭的累赘。遇到困难和生活上不遂心的事,就感到无法克服,无能为力,思想负担沉重,沉缅于失败和挫折的情境。生活缺乏兴趣,对人对事淡漠,近乎麻木,空虚无聊。人际关系疏远,离群索居,自感自己已经风烛残年。这类人常常是与世无争,消极对待人生和世界,处事优柔寡断,自甘沉沦,无所事事,丧失社会责任感。

 2.如何防止“防止心理老化”?

 ①提高认识,懂得心理老化的危险性,要培养乐观开朗,胸怀宽阔和“不服老”的思想。人的心理活动无不与认知有关,只有认识提高,明晓道理,才谈得上树立“人老心不老”的观点和产生“老骥伏枥”的行为。

 ②树立积极人生态度。人生好像是一个生活舞台,尽管有主角配角,悲剧喜剧之别,但是只要树立积极人生态度,任何人都可以作出有益的贡献。“浮生如梦”的消极人生态度,容易导致心理老化。每个人都要有一种理想追求和生活目标,并为此奋斗终生,永不停步,这样才不会感到生活贫乏苍白,枯萎乏味。

 ③勤奋好学,积极用脑,广阅博览,可以延迟大脑衰老。

 ④善于把自己的情绪调节至最佳状态,培养良好情绪。

 ⑤永远对人生和大自然充满好奇心,是防止心理老化的良好方法。好奇心就是接受新鲜事物,求知进取的积极生活态度。生命不息,活动不止。

 ⑥丰富生活内容,培养多种兴趣,专注和钻研并从兴趣爱好中寻求乐趣和活动。

 ⑦经常动手,活动身体,不要懒于做事,创造条件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广结朋友,接触社会。

 ⑧最后要懂得生命哲理:“人的生命总有尽头,但人的智慧和才能会永世长存”。

    第三条:餐后养生经

   1.餐后漱口 古代医学家张仲景说:“食毕当漱,令齿不败而口香。”食后漱口,可保持口腔卫生,令口腔湿润、舒畅,并有益齿、固齿之功效。同时还可以刺激舌的味觉,增强味觉功能,有利于防治口腔和牙齿疾病,有益于增进食欲和消化吸收。

  2.餐后慢走 古人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饭后先休息半小时,然后做户外散步,慢步行走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增加胃肠消化液分泌,增强胃肠消化吸收功能。

  3.餐后摩腹 唐名医孙思邈说:“食毕摩腹,能除百病。”长期坚持餐后揉腹,能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胃肠平滑肌舒缩,调节肠系膜神经感受器,增强胃对食物消化和小肠对食物消化与吸收的功能。

  4.餐后怡情 古人说:“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进食前后应保持乐观的情绪。食后应在宁静的环境欣赏轻快的音乐,因为优美的音乐对中枢神经系统可产生良性刺激,促进人体消化功能。  

  第四条: 三宝与三养

 从古至今,健康始终是人类追求的生命境界,而对其内涵,不同的民族、社会则有各自的解读。我国中医专家认为:疾病是自身生命活动失和的表现,人体自身有化解疾病、保持健康的能力。因此,中医的研究与临床目标就是调动人体的本能,促进生命过程全面自由发展与和谐。

     第五条: 三宝—— 精、气、神

  我国中医专家通过对比研究认为,西方人与东方人对于维护健康、延缓衰老存在观念上的差异。西方人主张有为,即在竞争中增加营养补充、提高新陈代谢、促进细胞分裂;东方人崇尚无为,即在清净中减少营养过剩、降低能量消耗、延缓细胞分裂。中国人的传统是注意适量摄入,而不盲目补充;保存能量,而不扩大消耗;协调关系,而不恶化关系;促进和谐,而不激化矛盾。中国人的长寿观是减慢衰老与增加寿命,不在于提高能量消耗、加速细胞分裂,而是在于降低能量消耗、延缓细胞分裂。因此,中医的摄生与诊治之道不是通过干扰取代、切除病灶等手段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而是以调理生命运动方式的失和为主,在清净、安宁、愉悦、颖悟的作用过程中,实现生命活动协调、和谐、有序的目标。所以,要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破坏、降低能量消耗、避免毒副作用、消除基因突变、延缓细胞分裂。从而在调理病态过程的同时,延缓衰老的进程,形成健康的状态,实现长寿的目标。

  北京中医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吉良晨认为:中医的养生之道,就是维护人体的精、气、神。因此,中医养生学将精、气、神称为人身三宝。精是先天之精微与后天水谷之精微所化生的物质。气是先天之气与水谷之精气以及所吸入的大气即天空之清气,所合并而成的动力。精和气是人体一切生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神是人体一切精神、思维活动的总体体现。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密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精、气、神的盛衰存亡,关系到人体生命的旺盛与消失,所以精、气、神是人身不可缺少的三宝,应当很好地维护与珍惜。中医养生学家所追求的调养目的,包括练习气功的强身目的,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养护这个根本。精、气、神三者,是关系到生命的根本,存则俱存,亡则俱亡,这是极为重要的。

  第六条:三养——食养、药养和气养

  怎样通过养生达到真正的身心自然健康?通过多年的反复研究与实践,吉良晨认为:对于精、气、神的维护要从三养考虑,即食养、药养和气养。

  食养  不仅仅是指营养,还要做到少吃一口,即饮食有节,因为好多疾病都是吃出来的,“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膏粱之变,足生大疔”、“食勿过饱”都是我国古人总结实践经验所得出的结论,并变为医家名言流传千古。因此,有人说“能吃能喝不健康,会吃会喝才健康,胡吃胡喝必遭殃”是很有见地的。

  药养  即是中医药学所谈的药,包括药材、饮片、成药三类,其中大多与食有关。食药同源,从粮食到果实、从蔬菜到种子、从树叶到根茎、从皮肉到筋骨,很多物质既是药又是食,如薏苡仁、百合、梨、藕、桂圆、羊肉、葱、姜、大枣、山药、酒、醋、鸡蛋、海参、鲍鱼等等。《伤寒杂病论》中的第一个方子桂枝汤,在五味药中,就有三味是厨房里常用的调料。但总以平为贵,以中和为本,平则不病,不平则病。用食是调摄,用药是调养,要补其不足,损其有余,不能贪腹,不能滥补,要补得其所,过饱伤身,妄补亦伤身。

  气养  包括练功行气、避免七情干扰两方面。练功行气,即行养生之道充养自己,以达到“正气存内”养护真气。避免七情干扰,即防止喜、怒、忧、思、悲、恐、惊之情志所伤。食、药、气三养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符合中、和、通思想。不能太过、不及,要使生命活动有序,这就是生命运动中和、调摄的好方法。

  吉良晨还指出:现代社会的人,工作忙碌、生活节律快,特别是为工作投入过多精力与体力,严重影响了人的身心健康。这样的透支太多,实际就是透支生命。《黄帝内经》所云“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则高度指出了珍惜人之生命的重要性。中医药学的前人,为了使人体生命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运用大自然阴阳升降规律探索了人的生命延年与衰老规律,总结了极为丰富又完整的养生经验,即积精养气、聚精全神、转化真气,并制定了“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养生练功方法。这就是以动静结合的精、气、神炼而合一。如此一来,真气充盛、衰老推迟、健康长寿。修炼精、气、神的方法很多,仅就练气而言,主要是练八段锦、形意拳、太极拳。这是动静结合的最佳运动方式,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定会有很好的效果。
 
第七条:中国古代的养生经

  动形养生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说明了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可强身延年。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又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古人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故饮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又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但进补既要辩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较合适;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的供养,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欲无节,精血亏损过多,就会造成身体虚弱、病变百出、减损寿命。而保养阴精则可延缓衰老。

  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网络”系统,它控制着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黄帝内经》说,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之作用。古代养生学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疾患,足三里穴则对预防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的疾病最有效。

  顺时养生 古人认为,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之规律,人体亦不例外。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必须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时制宜地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修身养生 古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要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古医家孟说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养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心情愉悦。

  调气养生 古人认为,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抵抗病邪,增强脏腑功能之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导致元气的虚、陷、滞、逆等症候,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减毒养生 古人认为,人若喜怒无常则会导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被人体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而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它措施,减少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止早衰,进而延年益寿。

  静神养生 静神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稳,可保养元气,使五脏安和,并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第八条:养生之道贵在健脑

  中医认为“脑为元神之府”,脑是精髓和神明高度汇聚之处,人之视觉、听觉、嗅觉、感觉、思维记忆力等,都是由于脑的作用,这说明脑是人体极其重要的器官,是生命要害的所在。健脑是健身的关键,健脑方法,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识精健脑。脑为髓海,肾主精生髓。若肾精满盈则髓海充实,故积精可以健脑。积精之法,在于节欲。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说:“善养生者,必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当益壮,皆本乎精也。”

  二、气功强脑。练气功得法,可充分发挥意念的主观能动作用,大大激发健脑强脑身的自调功能。气功功法很多,有不少以补脑强脑为目的的功法,具体练习以有气功师指点为好。

  三、颐神养脑。脑藏神,精神愉快则脑不伤;如精神紧张,心境不宁,神乱神散,则脑受损。颐神养脑,须重道德修养;如豁达大度,恬淡寡欲,不患得患失,不追名逐利,悠然自得,助人为乐,就利于养脑;如胸襟狭隘,凡事斤斤计较,七情易动,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致病。故健脑养生,尤当注意及此。

  四、服食补脑。分析古今健脑方药,一般是以补肝肾、益精血(如山萸肉、地黄、首乌、构杞子、菟丝子、五昧子、川杜仲、牛膝、当归等),益元气、活血脉(如黄芪、人参、丹参等)为主,化浊痰、开清窍(如石菖蒲、远志、茯苓、泽泻等)为辅,临床应用,当据辨证论冶为原则,有针对性地配制较好。此外,如芝麻、动物脑等食补亦可取。

  五、防病护脑。据临床报告,目前患老年性痴呆症在65岁以上人群中达10%,并有逐年上升趋势,研究发现,患者脑组织的铝沉积层明显增高,且常伴有缺铁性贫血。预防此病,可适当减少使用铝制餐具,尤其不要用铝制品长期存放有酸或碱性或咸的食品和菜肴。

  六、运指益脑。各项体育运动都有益于健康,但多不是直接的。而书法、绘画、打太极拳等则具有手脑相连、全神贯注之共同点。手脑关系最为密切,我国的健身球运动(即用二小球在手中不断地盘旋互绕)注重手脑协调,具有较好的健脑作用。

    第九条:从乾隆私访谈 八字真言

    清朝乾隆皇帝89岁寿终,是历代皇帝中的‘长寿之最’,被称为‘古稀天子’。他有游历名山大川的浓厚兴趣,又好寻仙访道,有追求长生不老的强烈欲望,故有乾隆私访的许多传说。据传,某一日大臣启奏:在穷乡僻壤生活的农夫皆多高寿,年过百岁者大有人在。于是,乾隆便带领随从,微服私访,想知其长寿的奥妙所在。

  进入村内,见有不少身体硬朗、鹤发童颜的农夫,有的于田野耕耘,有的于山岗采药,有的在泉旁提水,有的劈柴生火,有的放牧牛羊。乾隆差随从上前打听,一个个不是年逾花甲,便是岁过古稀,过百岁者也不罕见。正巧,一位老者兴冲冲地路过,乾隆便询问其长寿秘诀,老人顺口答曰:“切记八字:勤劳、新鲜、节食、素餐。”并解释说,勤劳,即耕作、家务事勤快能干,终生不止;新鲜,即在田野、山林、花园、河边吸取新鲜空气;节食,即节制饮食,定时定量;素餐,即多吃五谷杂粮、蔬菜、水果,少吃肉荤。

  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研究老年保健,这位老人的“八字真言”颇有道理。

  勤劳

  俗话说,“懒惰催人老,勤劳得高寿”。广西长寿老人冉大姑105岁那年介绍长寿体会时说,“秘方是天天劳动,补药是阳光雨露”。生命活动是新陈代谢的过程,人体的新陈代谢愈旺盛,人的生命力就愈强,而人体新陈代谢水平的高低与人的劳动、锻炼密切相关。勤劳者由于体内新陈代谢旺盛,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因此肌肉健壮、筋骨健强、脑力发达、耳聪目明,身体自然就好,寿命也必然会长。

  新鲜

  一般来说,居住在高山、高原、森林、空气新鲜的地方的人多高寿。很可能是因为这些地方空气少污染,对人体危害少,这里的水亦清洁,含有益于人体的微量元素,而且噪声少,使人精神安定的缘故。老年人如有条件经常到农村、海滨、林区或者山区进行旅游或疗养,有益于健康长寿。大自然中的飞瀑流泉、奇峰怪石、绿树修竹、芳草异卉、虫吟鸟鸣可使人顿感心旷神怡。良好的心理影响生理,机体的生命节律与自然相和谐,无形中提高了生命的质量、生命的活力。现代科学家发现,山林、海滨、农村的空气中含有许多氧的负离子,这些负离子是经过紫外线、宇宙线的作用,在植物的呼吸过程中大量产生的,对人体健康极为有益,同时,由于阳光充足,给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创造了有利的工作条件,益于改善人体各系统的功能,使人精健神旺。

  节食

  《内经》谈到上古之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经验之一,就是饮食有节。

  节,就是节度、节制,饮食要有规律,不吃得过量、过饱。过饱会使人血液集中于胃肠,而使身体其他器官相应缺血而影响其功能。营养过多会使人肥胖,而肥胖者患心血管病、糖尿病、胆石症等疾病的可能性较大。饮食过量、过饱还可能引起消化不良等肠胃病。肿瘤专家还发现,饮食过量、过饱可引起结肠癌、食道癌等多种癌症。明代敖英《东谷赘言》中说:“多食之人有五患,一者大便数,二者小便数,三者扰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养,五者多患食不消化。”因此,《养生要集》中指出:“食恒不饱满,令人无病,此是养生之要术也。”

  素餐

  历代养生家都认为饱食宜清淡,孙思邈提倡老年人的饮食需“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还强调“善养性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元代名医朱丹溪也主张少吃肉食,多食“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淡薄是谱,动作不衰,此身亦安”。目前死亡率最高的心脑血管疾病与血中胆固醇关系极为密切,而血中胆固醇的浓度又与饮食中胆固醇的含量有关。肉、动物脂肪中富含胆固醇,当人们食入的胆固醇超过人体的需要时,胆固醇就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冠心病等便由此而生。俗话说,“鱼生火,肉生痰,萝卜白菜保平安”,是颇有科学道理的。

  朋友,倘若你能遵循“八字真言”,活到耄耋之年并非“天方夜谭”。

    守神避邪 病安从来

    白天阳盛,身体兴奋,应顺应自然,工作学习利用白天的时间。 夜间阴盛,人体功能以抑制为主,应顺应自然,避免熬夜。

  第十条:致病因素——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

  中医将致病因素大体分为外感六淫邪气(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两大类。

  在正常的情况下,“六淫”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人体是无害的。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热暴冷),又正值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引发疾病。这种情况下的六气就成为“六淫”,又称为“六邪”,属于外感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七情,是人的精神状态,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范围,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第十一条:养生要求——外避六淫 七情不过

  中医讲“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说,人及时地躲避了外邪六淫,又保持了精神安宁,七情不过,真气即正气,就得以巩固,内外养生都做到了,疾病怎么会来呢?

  保存、提高正气,控制内外致病因素,避免或减少疾病的发生,让身心和谐统一,就是养生的目的。很多人要问,有没有一种简单又见效快的方法,能达到这一目的呢?这又是现代人浮躁的表现。疾病不是一朝一夕生成的,健康也不可能在一朝一夕获得。中医学本身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医养生的方法就是人正确的日常生活方式。只要你坚持按照正确的方式生活下去,就一定可以拥有健康的身体。而追求神速获得健康,就如同秦始皇派人寻找不老药一样,是不切实际的。

  第十二条:健康基础——守神避邪 阴阳平衡

  阴阳是中医的一个基本概念。中医认为,阴阳动态平衡是健康的基础,是生命、生理活动正常的保障,因为此时体内正气是充足的。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是阴阳的偏盛、偏衰,此时人就可能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治疗疾病就是纠正阴阳不平衡的状态,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

  比如,人因事暴怒发火,暴怒之后,就会筋疲力尽,不想说话。按中医讲,这就是一个从阳盛到阴虚的转化过程。

  有的人一到冬天手脚冰凉、怕冷,这些多为阳气不足,“阳气不达四末”所致。

  一个孩子平时饮食不合理,只吃肉,不吃蔬菜,时间一长,就会产生内热。当某天天气变化,在外面着凉,就会患上感冒。中医的诊断为“内热外感”。用阴阳来解释,就是患儿体内阴阳处在失衡状态,热属阳,是阳盛阴虚,治疗以清热养阴为主,就可以纠正阴阳的失衡,达到治愈的目的。

  健康的人体处于一种阴阳动态平衡的状态,身体可以自动地调节不平衡之处,这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只要后天不做损害它的事,身体的这个系统就能正常地运转,人就不会生病,所以法于阴阳、顺应自然非常关键。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夜间阴盛,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以抑制为主。那么加班到很晚,熬夜,或者白天睡觉晚上工作,这种黑白颠倒的生活就违背了自然规律,打乱了人体的阴阳平衡,自然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十三条:静坐能养生

    静坐,在佛法中为坐禅。禅有心体寂静而审虑之意,禅定之人通过坐禅可以获得禅味,一心清静,万念俱寂,有效地调节心理,使之达到一种良好的平衡状态。静坐可以澄心,与祖国医学中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通畅、精气内充、正气强盛的观念一致。 

  静坐时,脑海中原来活跃的意识活动渐渐趋于平静,全身精神慢慢松弛,直至“深度放松”,使大脑得以充分的休息。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全身各脏器的活动会随着其功能的加强而更加协调有效。静坐可以改善全身的“体液循环”,补充脸部皮肤的水分,增加其营养,变得容光焕发,头发乌黑,眼睛清澈。静坐能加快体内气体交换的速度,消除神经紧张,放松肌肉,缓和某些病痛症状,使人体内的温度、血液的酸碱度、血压、血糖、血脂以及钾、钠、磷等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实践证明,静坐有助于肺结核、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心脏病和头痛、失眠等疾病的治疗,另外对增强耐寒和消化能力很有好处。

  静坐首先要求宽衣松带,身体端正,头朝前,眼微闭,唇暗合,牙不咬,舌抵上腭;前胸不张,后背微圆,上腹内凹,臀部后突;两手仰掌,放置大腿上,右手按在左手上,两拇指相连,按于脐下;两膝不并,脚位分离。其次,呼吸自然,做到呼长而缓,吸短而促,求自然,不用劲,行于不经意之间,把精力注意到脐下。随着呼吸的渐渐变慢加深,心脏的跳动也会相应减慢。静坐者会觉得外界的声音逐渐消失,宇宙一片清静,自然而得适愉悦之妙味。第三,静坐以清晨或临睡前为宜,远离嘈杂的都市人群,找一个环境清静、通风良好的房间,一次最好不少于30分钟,入静后要特别注意放松头部和面部。静坐结束后,互搓双手,使之变热,再按摩面部以活血。只要持之以恒,定能获得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效果。

  静坐的关键在于“静”,要全身渐渐放松,摒弃一切杂念,才能入静而坐。如果“静”不下来,可采用三招。第一招:尝试“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的“逐次观下法”。第二招:倘若上法难以操作,可换成将内心的注意力集中于“脐下三寸”的“观脐法”。这个位置便是丹田,可用并拢的4个手指作为尺度找到。第三招:坐定后集中注意“数息”,也就是“数呼吸”,即呼吸的“一出一入”,也会让人慢慢静下来。

  时至今日,静坐养生在世界上日渐流行。日本的不少寺院清晨会开放大殿,周围的人爱上这儿静坐30~60分钟,然后再去上班。“这种‘晨练’不受活动场地和运动器械的限制,十分方便。”45岁的出租车司机山本太郎赞不绝口道,“每天静坐半个小时,人变得精神抖擞,充满活力,跑起车来一点也不觉得累。”    

    第十四条: 古代帝王养生不传秘籍

  清代乾隆不但爱诗,精于诗,还是一位诗人。同时他也是一位尊老、敬老、热爱老人的皇帝乾隆皇帝享年89岁,是中国历代帝王中最高寿者。

  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春节,乾隆皇帝在皇宫大排宴席,邀请100名百岁以上的老人欢宴,宫迁文武官员也都参加为其祝贺。当知道参加圣宴有位赵姓老人141岁时,乾隆皇帝非常高兴地与大学士纪晓岚即席对诗祝贺。乾隆上联:“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60岁为一个花甲,“花甲重逢”正好是120岁,“三七岁”即21岁,两者相加,恰为141岁。纪晓岚略加思索,对出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70岁为古稀,两个70为140,再加一岁,正好也是141岁。

  上下联不仅岁数相符,而且对仗工整,文笔流畅。在座的百位老人都赞叹不已。

第十五条:古人姜子牙垂钓养生 

  姜子牙80岁时被周文王拜为丞相,直至97岁还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这与他几十年的垂钓生涯有关。垂钓,作为一种修身养生之道,颇有益处:一是健身。垂钓之时,往返奔波,活动筋骨,可以强健体魄。二是养性。姜氏钓鱼不用铒,不弯钩,名为钓鱼,实为养性。远眺江湖之波涛,近闻林中之鸣鸟,心平气和,专心致志。三为固志。子牙大器晚成,年逾古稀,才华还未得以施展。当他听说周文王礼贤下士,便到渭水之滨垂钓养老,期待文王寻访,从不心灰意懒,而以垂钓磨其性,固其志,温韬略,习战法。所以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传说。

第十六条:古人武则天的长寿之道

  一个人能否长寿受先天和后天两大因素制约。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健康长寿说明了这个问题。

  武则天生于公元624年,卒于公元705年,终年81岁,这在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的唐代,实属凤毛麟角。公元660年,武则天36岁,始被委以政事,执掌朝政45年,由于她身体健康,精力过人、头脑清晰、决断果敢,而且勤于朝政,把李家王朝治理得井井有条。

  据考,武则天健康长寿因素之一是先天遗传。武氏的祖辈、父辈们寿命都很长,特别是她的母亲,竟活了92岁,在唐代可算绝无仅有!遗传基因为这位“一代女皇”时至暮年仍然耳聪目明,提供了先天条件。 

  武则天习武尚文十分好动,是她长寿的又一原因。武则天从小随父母练过多种功夫,特别长于养身气功,从小到老从不间断。唐太宗归天之后,她被贬到感恩寺为尼的岁月,更是练功不止,以至“野史”中记载“武才人入寺方始于功”。这是误传。武氏从小习武,能骑善射,不仅给以武德感昭天下的太宗皇帝留下美好印象,而且给了她一个健康体魄。这位至高至圣的则天皇帝,虽为娇女但曾以降服烈马而震惊朝野,给后人留下美谈。

  武则天为人开朗、宽容大度,处变不惊,是她延年益寿的又一因素。公元684年,年过六旬的则天皇帝,得知南蛮动乱,柳洲司马骆宾王还写了一份讨伐武则天的“战书”,其中列出武则天20大罪状。胸襟开阔的武则天得知后,令人找来这份“火药味”极浓的檄文。武则天读后不仅不怒,反而被骆宾王驾驭文字的能力和过人的才华所动。她叹息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可与柳洲司马的才学相比,并批评当朝宰相,为什么不想办法把这种人才团结在自己周围?!武则天招揽才不仅倍受推崇,而且也对她健康长寿大有好处。    
第十七条: 我国古代文人的养生之法


  在我国古代,无论是文学家、思想理论家,还是医学家,活至60~70岁,甚至80-90岁高寿者,不乏其人。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摸索出许多养生方法,这对我们来说,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借鉴。

    1.睡眠法:南宋大诗人陆游,享年85岁,一生为后世留下9000余首诗篇,其养生方法是注重睡眠。他晚间读书,一般以二更鼓尽(晚十点左右)为限度。睡眠是消除生理疲劳和精神疲劳的最好方法。经常熬夜,必然头昏脑涨,不仅妨碍记忆、思维能力,而且影响人的寿命。

    2.静坐法:北宋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苏轼推崇静坐养生法。他曾在广东儋县建一,“息轩”,并题诗:“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静坐法要求坐姿端正,两目微闭,全身放松,自然呼吸,宁神静志,意守丹田。每次静坐时间可在15~30分钟是持续用脑过程中一种良好的休息方法。

    3.散步法:散步是一种轻微活动,对长期伏案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尤为适合。古人强调每次进餐后不宜马上坐下工作或上床就寝。如南朝齐梁的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就说过:“饱食不可坐与卧,欲得行步务作以散之。”散步时应徐步缓行,年老体弱者还不妨带一根拐杖,必要时可驻足而歇息。

    4.沐浴法:定期沐浴更衣不仅是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有助于保持头脑清醒,身心舒畅,消除疲劳。宋代文人沈存中说过:“衣服勤洗浣,以香沾之,身数沐浴……则神安道畦也。”《礼记?内则》也提出“三日具沐,五日具浴”的要求。

    5.闲赏法:看书、作文之余,在园中栽花种草,饲鸟养鱼,在环境幽稚、空气清新中,能陶冶情趣,协调生活节奏。明代诗人、戏曲家高濂曾著《燕闲清赏笺》,把鉴赏古玩作为文人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

    6.吟诗法:陆游确诗云:“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不用更求芎芷汤,吾诗读罢自醒然。”吟诵一首好的诗词,不仅给人的听觉器官以美的享受,而且通过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心理效应。这种作用,或荡涤肺腑,或激励志向,或傥性怡情,或宁神忘痛+,对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7.逸游法:苏轼说过,“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祖国地域辽阔,山河秀丽,古人旱就有“春日踏青远足,秋臼登高望远”之说。投身自然,探奇揽胜,陶醉于江河湖泊之中,能令人心旷神怡,疲惫、郁闷便自然消失。

    8.卧游法:年高体弱后,无力外出逸游名山大川,可将众多的山水画挂在居室四壁。尽管足不出户,亦可卧而赏之。元朝名画家倪瓒在《顾仲贽见访》诗中称之为“一畦札菊为供具,满壁江山作卧游”。观赏者在欣赏中回味游山水时的情景,从而将病痛渐渐遗忘。

      第十八条:106岁老太每天喝一斤药酒 已坚持70多年

    一天三顿离不开酒,最多时一顿能喝下半斤。重庆市云阳县106岁老人黄光碧就有这海量。她的儿子周春章昨日(23日)告诉记者,老人喝酒习惯已坚持七十多年了。 
  黄光碧是云阳帆水乡马乐村人,1898年出生,如今106岁,如果把闰年加上,可能达到110岁。黄老太太大半头发已花白,但皮肤没有老年斑点。

  周春章介绍,母亲一天的生活比较简单,早上吃2-3两酒、二两饭和肥肉;中午也是2-3两酒、二两饭、白菜、粉条;晚上1-2两酒、一两饭。睡到夜半三更,老人还常常起来用酒下饼干,吃夜宵。

  老寿星喝的不是一般的酒。儿子周春章是当地的医生,母亲喝的酒是用党参、枸杞、熟地、人参等多味中药泡制而成的,是一种补药。周说,这可能是老人健康长寿的秘诀。

  周春章回忆说,母亲一生坎坷,9岁到周家当童养媳,17岁与父亲结婚,共生育12个子女,其中8个不幸夭折。解放前家里是酿酒的,父亲酒量是一顿一斤,据说母亲喝酒是从35岁左右开始的。“当时母亲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中午喝点酒出去干活,动作麻利得很。”周说,去年老人没摔跤前,每顿至少是半斤酒量。

  俗话说“老顽童老顽童,返老还童”,黄老太太的性格像个小孩。周春章告诉记者,老人坚决反对儿女们为她办百岁酒,还摆出一副犟脾气“要办酒,我就搬到山上住不回来了”。全家人被吓倒,办酒的事就此作罢。

  第十九条:科学家公布五个长寿新方法

  1.每天吃一份未加工蔬菜,可延寿2年。该发现出自意大利研究人员的试验。但记住,一定是未加工的,因为蒸煮会消耗掉蔬菜中30%的抗氧化剂。但如何达到规定摄入量呢?研究人员建议,把剁碎的辣椒、青椒、胡萝卜等蔬菜塞满面包,将其当成早餐或午餐。 

    2.将身体质量指数(BMI)保持在25—35,可延寿3年。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多余的脂肪会增加糖尿病、心脏病等几率。而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保持在25—35则会延迟这些疾病发生。但这需要坚持锻炼。杜克大学研究表明,如果有伴侣陪着锻炼,惯于久坐的男性每周锻炼三次的可能性将增加50%。 

    3.每周吃5次坚果,可延寿3年。美国洛玛连达大学调查发现,一周中有5天坚持嚼坚果的人,比一般人多活2.9年。而每天吃2盎司(约合57克)坚果就足够了。 

    4.多交朋友,可延寿7年。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发现,朋友圈广的人平均延寿7年。所以,尽量在工作中多认识新面孔或主动向素未谋面的邻居问好。 

    5.告诉自己,“退休后的生活依旧五彩缤纷”,可延寿7.5年。该研究出自耶鲁大学。专家们指出,老年人应多给自己的晚年生活找点儿乐子,培养些兴趣,或多做公益事业。《身心医学》杂志研究报告显示,无私的行为将对人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并能将注意力从一些让人不开心的事情上移开。


    第 二十条:养生一二三四五:

  一个中心:健康的身心。老年人应该维护好自己的身心健康。老年人身心健康了,就不会给社会和家庭造成负担,这本身就是对社会和家庭做贡献。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他的生活质量才能提高,才能享受到生活给予的乐趣。

  二个一点:潇洒一点,糊涂一点。老年人应该活得更轻松一些、宽容一些。潇洒者,自然大方,轻松自如,不拘束;糊涂者,大彻大悟,淡泊宁心,不为琐事所扰。人生苦短,生命才是第一位的,何必计较那些生活中的无聊琐事?糊涂一点,宽容一点,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何乐而不为呢?

  三个忘记:忘记年龄,忘记疾病,忘记恩怨。老年人不要总担心自己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也不要总回忆过去的恩恩怨怨。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没有人能够逃脱这个过程,所以没有必要对必然要发生的事情过分担忧。人生旅途中难免会有一些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恩恩怨怨,没有必要对已经过去的事情斤斤计较。老年人应该放松自己,乐观地生活,这才是最重要的。

  四个“老”:有个老伴、有个老窝、有点老底、有几个老友。老年人一定要有个老伴,特别是男性老人。俗话说:“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就是说,老夫老妻在一起生活是最好的,儿女再好也不如夫妻相互照应好,即使是新组合的老夫妻也比子女的照顾要好得多。老夫老妻在精神上相互安慰寄托,在生活上相互照顾关怀,是其他关系所无法替代的。夫妻间的感情沟通对养生保健非常有益;有个老窝,老年人一定要有一所属于自己的住宅,才会有安全感,才有利于心身健康;有点老底,老年人应该有一些积蓄以备不时之需。手中有点积蓄能够及时拿出以解燃眉之急;有几个老友,老年人应该有几个老朋友,平时一起聊聊天,有事相互帮帮忙,这对养生保健很有好处。

  五个“要”:要放、要跳、要笑、要俏、要聊(唠)。要放,老年人要放下架子,保持一颗平常心,这对于有社会地位的人来讲尤为重要。老年人离退休后,不要再讲我是某某长、我是老专家、我是老教授、我是著名艺术家,想当初我如何如何等。要把自己放在一名普通老百姓的位置,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问题和处理周围事物,心态才会平和,心身才会健康;要跳,老年人要经常活动,而不是单纯指跳舞,“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使机体充满活力,还可以调节情绪;要笑,老年人要对生活充满乐观情绪,时时保持愉快的心态。每天对着镜子笑几次,就会有好心情;要俏,老年人的穿着要漂亮一些,让自身的形象更美一些,这样就会感觉年轻了许多,别人也会看到其焕发出的青春朝气;要聊,老年人要经常与别人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封闭自己和孤独感是危害老年人心身健康的重要因素,是引起老年抑郁症和老年痴呆的原因之一。聊天是一种最经济实惠而且又非常有益于心身健康的活动,对防治抑郁症和痴呆均有益处。


      第二十一条:养生误区

    人体是一台精巧的机器,其高效运转,延年益寿有赖于平日的珍爱。时下,有些人虽然注意保养,但养不得法,收效甚微。养生贵在科学,贵在坚持,科学养生须八忌。  

    一、老了才养。许多人认为养生是老人的事,年轻时无须养生。其实,养生要从娃娃抓起,正如机器要从新时保养。一旦零件有损,养生为时已晚,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二、病了才治。许多人不病不查体,病了才看医生。其实,养生应以预防为主,平时应定期检查,定时保养。  

    三、饿了才吃。许多人不吃早餐或不按时就餐,理由是不饿。生理学告诉我们,食物在胃内经过4~5个小时后就全部排空。感到饥饿时胃液已经开始“消化”胃黏膜,长期下去,容易引起胃炎或消化性溃疡。规律饮食、均衡营养,是养生保健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四、渴了才喝。平时不喝水,口渴才饮水,是许多人的习惯。事实上,水对人体代谢的作用比食物还重要。感到口渴时表明身体已经缺水到一定程度。临床发现,不常饮水的人,患便秘、尿路结石的几率会明显高于有饮水习惯的人。  

    五、急了才排。许多人没有定时排便的习惯,甚至有便不解,宁愿憋着,这样对健康极为不利。大小便在体内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过度充盈,粪便和尿液中的有毒物质被人体吸收,造成“自身中毒”。  

    六、困了才睡。人的一生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是新陈代谢活动中重要的生理过程。只有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每天不少于7小时睡眠,才能维持生物钟的正常运转。但有些人不是按时就寝,而是毫无节制,不困不睡,甚至困了也强撑着。这不利于保护大脑,更易引起失眠,长此以往,损害生命。  

    七、累了才歇。累了才休息是许多人的习惯。其实,累是身体相当疲劳的感觉,这时休息已为时过晚。应养成不累也休息的习惯,做到不过分透支体力、脑力。  

    八、胖了才减。进食过量、营养过剩、缺乏运动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这些都是可以预防的。时下,许多人不加节制大吃大喝,大胖子随处可见,一胖就易病。况且,目前尚无理想的减肥药问世。因此,减肥不如防胖,莫做胖了再减、自己掐自己脖子的傻事。

  第二十二条:养生之道与养生之术

  在生活中,不少人都将养生之道等同于养生之术,其实不然。中医将养生的理论称为“养生之道”,而将养生的方法称为“养生之术”。 

  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 

  顺其自然: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在养生的过程中,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性。正如《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形神兼养: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调摄,正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动静结合: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但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

  审因施养: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正所谓“审因施养”和“辨证施养”。 

  养生之术,则是要求在养生之道的指导下实施。其内容包括以下七方面: 

  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多涉及了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 

  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 

  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多涉及了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及体育健身活动。多融合了医学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食养: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应用范围较广,适应人群也较多。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内容包括了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制法多为粗加工调剂,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因此,中医常有“药膳”之说。 

  术养:是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疗法进行养生。

  总之,养生的特点就是要强调在养生之道和养生之术基础上的“因人施养”,在群体中并不强求统一性。

    第二十三条:养生是一种生活方式陈水平

  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近些年来,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追求标准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由原来被动治疗提升到了主动预防、追求健康长寿、追求提高生命品质上来70这是人们在健康观念上的一个新的飞跃。

    股票有价,健康无价。一个善养生的人在50岁的时候,看上去像40岁甚至30岁,不仅仅有30岁的皮肤,而且有30岁人那样的五脏。而一个不懂得爱惜自己的人,在50岁的时候,看上去像60岁甚至是70岁,而且五脏功能也是六、七十岁的样子。在50岁的时候,想拥有30岁的心脏还是70岁的心脏呢?相信每个人都是智慧的。主动养生决定着一个人在50岁的时候看起来像30多岁,还是70来岁。

    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不断更新,养生也将会成为大家获得真正健康的最佳途径。追求健康的目标不仅仅是把血压降下来,也不仅仅是把血糖降下来,更不仅仅是让头不再痛、胃不再痛、腰不再痛等等,而是追求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良好状态。

    也许靠养生什么病也治不了,但是,如果您获得了真正的健康,就意味着您腰不酸、头不痛、血压正常、血糖正常…健康的意思就是你的身体处在一个非常良好的状态下,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功能正常、行为正常,这就是养生要追求的终极目标。

    著名的爱国将领张学良,一生繁复多变,“烈火烹油、鲜花鼎盛”的繁华场面也经历过,“铁窗孤月,寂寞流水”的晦暗境遇也饱尝过。然而张学良能从人生变化无常中超脱出来,潜心养生,超越忧郁,使人生境界臻于完美,终于迎来祥和、平静、充实的晚年。张学良是个有极高抱负的人,他26岁时就在给二弟张学铭的信中说:“我们将来要为中华民族造幸福,不是为个人谋荣华富贵也。”由年轻有为、叱咤风云的少帅,一夜之间变成阶下囚,失去了一切,这种人生给予的残酷打击,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得住的。张学良却能在半个多世纪非常人能忍受的幽禁生活中,获得长寿,实属奇迹。过完百岁大寿,张学良仍然精神矍铄,他的私人医生说,他的心脏、肾脏、肝脏、血压,都很正常,牙齿也很好,吃自助餐仍能自己端盘子取食物。

    人通过养生,不仅仅可以获得健康来提高生活质量,而且可以通过养生延年益寿。延缓衰老、延年益寿是成功人生的一个最基础的表现。

    也许在有的人眼中,养生是达官显贵们的事情,养生就是“豹‘肾补身”、“采卫士之血驻颜”、“牛奶洗浴”,养生就是人参、鹿茸、何首乌。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善于思考的人,会发现,在普通老百姓中间也不乏一生健康、长寿的百岁老人。他们靠着土豆、白菜、玉米粥等这些普通的五谷杂粮、普通的蔬菜、水果,同样获得了健康长寿。

    大自然是公平的,给了每个人同样的阳光、同样的空气,也给了每个人同样的寿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年逾八旬的老人就感觉高寿了,离120岁的人生自然年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大多数人不注重养生。我相信一定有人会问,只有懂得养生的人才可以健康长寿吗?或者说那些健康长寿的老人们都懂得养生吗?那么倒不一定。

    广西西北部都阳山脉、洪水河西岸的群山绿海中镶嵌着一颗灿烂明珠——世界著名长寿之乡——巴马。在17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至今仍居住着70多位百岁老寿星。在巴马,每10万人中就有30个超过百岁的老人!是世界长寿乡标准的4.4倍,远远高于世界长寿乡每10万人中最少有七个百岁老人的标准。在巴马还有一个叫“巴盘屯”的小村,村里515人中,百岁老人就有七人,人称这里为“长寿圣殿”。

    巴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0.4度,年无霜期337天以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均小有温差,人居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十分宜人,风秀、谷幽、气香、水甘是对这里绿色大自然恰到好处的概括。

    在一个偏远的山区,并没有医学专家、没有设备先进、技术先进的医院,也没有养生专家,但是,却有一群健康长寿的老人。天然环境就是天然的疗养院。阳光、空气、水、土地以及在这片土地上生长起来的食物,还有长寿老人们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活习惯,就是健康长寿的根本。

    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不需要养生专家来讲什么养生。那里是一种非常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那里传承着符合人身体生理要求的生活习惯。而现在大多数的人,则生存在远离自然的环境中,由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违背正常生活规律,用健康甚至是生命来换取财富,就有必要学习养生To    ’

    什么是养生?养生就是一种生活习惯,养生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养生就是每天做对身体有帮助的事情,点点滴滴,包括每一次呼吸、吃每一顿饭、喝每一口水、每一次睡觉、说每一句话、办每一件事。选择对身体有益的生活方式,坚持去做,

    不要怕“路”远。

    其实,这些道理古人早就为我们做了“研究”。《黄帝内经?素问》中说:“黄帝问于天师日: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日: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些话在今天看来,虽然不是太通俗,但也能看得明白。但是,能依此而行的却不多,常常把酒当作饮料,把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当做常事,这些行为将会使他们的精气衰竭,使他们的真元之气耗散。不知道保持精、气、神的充盈,不懂得驾驭自己的精神,只一味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违背了正常的生活,作息与居住都没有节制,所以总是被“健康问题”困惑,也就不足为1圣了。

    健康长寿,就是正确的生活习惯长期积累的结果,那么,错误的生活习惯长期积累的结果,自然就导致疾病了。也就是说,一个人生病的时候,并不代表这个人缺少了药物,而是缺少了一种正确的生活习惯;更不是身体的哪个器官是多余的,需要切掉。改变生活习惯才是预防、治愈疾病的根本所在。著名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说:“养成一个好的生活习惯,剩过百种药物和保健品。”生命质量的提高,得益于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