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阳区人民政府:梅兰芳与程砚秋的梨园恩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1:00:28
    程砚秋不仅是梅兰芳的徒弟,而且更是梅兰芳的对手。说起程梅之争,颇有些曲折。

  1946年,程砚秋与梅兰芳在上海不期而遇,先是奉蒋夫人宋美龄之约,梅程率徒合演了《四五花洞》―――梅先生这边是新收的徒弟杨畹农,程先生那边则是赵荣琛。而赵荣琛随后则充当起梅程二人之间的“协调人”。此时的梅兰芳,“大面儿”上对程是尊重的,安排了戏的大格局,又显示了谦让之意。

  可随后两人在用谁的胡琴上发生矛盾,梅坚持用自己的文场:徐兰沅加王少卿。梅兰芳说,“就那么几句唱,还何必换来换去呢?”赵荣琛回去禀报,程砚秋没有办法,只能在约定时间来到梅宅合练。

  梨园在这方面是有规矩的,只能是弱势一方到强手一方去合练,而不能是相反。再后,程提出服装要变革,梅兰芳则坚决不答应,最后达成的协议是各穿各的。直到进入最后的排练,程砚秋来到了梅宅见梅兰芳―――初见面时还是垂手侍立,并恭敬地叫声“先生”。梅兰芳则大度又随便地说,“坐吧,老四!”可以想见:程砚秋心中的感受应该是复杂的。随后梅程展开合练,当程砚秋唱出他那幽幽咽咽的声腔时,是京胡琴师徐兰沅先把胡琴放下,“您这腔儿我拉不了,还是把周长华(程砚秋的琴师)叫来吧……”程砚秋当然暗中高兴,徐是梅兰芳的长辈,他有了意见梅兰芳是不能驳的。于是以两堂文场分别为两人伴奏的格局就此形成。

     随后不久,梅兰芳与程砚秋果真在上海打起了对台。梅在“中国”,程在“天蟾”,老生一边是杨宝森,另一边是谭富英,基本上打了平手。但最后程砚秋抛出了“杀手锏”《锁麟囊》,连续卖了几个满堂,这气势就把梅兰芳给“压”下去了。

  程砚秋解放初期又到上海,献演了新戏《英台抗婚》,可能是身材太高也太胖了,效果颇不理想,这让他心里很烦恼。这时,梅剧团按计划很快就要到达上海―――眼看又要跟程砚秋撞上了。这形势外人并不注意,但知道内情的戏迷会觉得“更有好戏可看了”。周总理得知情况后,马上把马少波(中国京剧院党组书记)找来,命其立刻“把你们的两位院长拉开”。马少波先找到梅兰芳。梅服从大局,延长了在江苏的演出期限。马少波又赶到上海,向程砚秋讲明险些发生的对撞。梅程之间的矛盾纠葛不仅有趣,既是时代的与社会的,同时还是戏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