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天仙配贵妃网:中投海外投资业务“分家”临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6:23:31

中投海外投资业务“分家”临近

2011年11月25日10:04 来源:《环球企业家》 作者:贺颖彦

  央行直接委托中投管理外汇储备是最好选择?

  在蹉跎了近一年之后,中投公司海外投资业务“分家”逐渐临近。

  11月3日,中投公司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中投国际(香港)有限公司(下称“中投香港”)聘任樊功生担任总经理。中投香港的业务范围将涉及公开市场股票投资、公开市场债券投资、非公开市场投资和经济研究等方面。

  这些投资范围与筹备中的中投国际非常相似,因此,这个动作被业界认为可能是将中投公司分拆为中投国际和汇金公司两家公司的“预演”,中投香港或将成为未来中投国际的投资平台。

  从去年11月成立以来,中投香港一直委托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担任协调人,主要承担中投香港与各类国际投资机构的合作沟通职能,其交易决策权力仍然在北京总部。

  此前有媒体报道,中投公司分拆为中投国际和汇金公司两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的方案,已经获得包括央行、财政部在内的协调会议的原则性通过。

  随着中投公司架构调整在即,央行可能向中投国际直接注资,成为中投国际的新股东,但具体的注资和拆分方案依然笼罩在迷雾之中。不过,酝酿了近一年的这次“分家”,或许将解决中投公司面临的几个尴尬问题。

  身份困扰

  成立于2007年的中投公司背负着为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寻找新投资渠道的任务,其初始资金是由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向央行购买的2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其中,包括由汇金公司注资给四大国有银行的670亿美元,财政部通过债权换股权的形式把原来属于央行的汇金转移到中投旗下。

  中投公司业务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全球投资业务和以汇金公司代表国家进行的国有金融机构股权投资,两者相对独立运作,中投公司在年报和日常沟通中,一直强调两项业务之间实行严格的“防火墙”措施。

  但这种安排并没有得到国外金融监管机构的认可,这层背景也成为了中投海外投资中绕不过去的一个障碍。众多国外金融监管机构将中投视为“准”政府投资机构,甚至是银行控股公司。

  在目前的架构中,汇金公司作为中投旗下子公司,其利润并表进入中投的财务报告。而汇金公司代表政府对重点金融机构履行出资人义务,这层政治背景使得中投极易遭到金融监管方面的苛刻审批对待。

  去年,中投公司执行2007年入股摩根士丹利时签订的强制债转股协议时就遇到了一些波折。中投2010年年报中披露,2010年年初,中投公司即向美联储提出了转股申请,在8月31日方获得了美联储的最终核准。

  “其关键之处在于中投海外业务与汇金公司的关系实在说不清道不明,在外国人眼中就是‘两用一体’”某上海投行人士说,“摩根士丹利在2008年危机之后已经转型成为银行控股公司,这也是美联储非常谨慎的原因。”

  在此次交易中,中投不得不单独或者同摩根士丹利一起向18个国家的40多个监管当局提出申请或备案,这也从侧面体现了“身份”给中投带来的困扰。

  一旦中投公司完成架构调整,中投国际与汇金公司并列成为中投公司的单独子公司,中投国际的海外投资业务就可能不再受到银行控股公司身份的困扰,从而避开上述苛刻的金融监管门槛。

  资金枯竭

  分拆的另一个原因是,中投已经面临资金枯竭的境况。

  根据统计,汇金公司目前投资于国内金融机构的资金已经达到近900亿美元,中投公司实际上可投资于海外的总资产约为1100亿美元。

  中投公司董事长楼继伟在2011年7月的2010年年报发布会上透露,现金在总组合中的占比从年初的32%降到了年末的4%。中投公司目前拥有的大部分是长期投资,并不能很自如地做到资产转换。这意味着,从2010年末起,中投就已经在经历“无钱可投”的窘境。今年以来,中投官方网站仅披露了一笔23亿欧元的入股天然气商苏伊士环能的交易。

  另一方面,在中投公司成立的这四年里,中国的外汇储备仍然在高速增加。2007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余额是1.53万亿美元,2011年10月已经达到了惊人的3.2万亿美元。

  无论是继续为外汇储备投资寻找新渠道,还是纾解目前中投“无钱可投”的资金困局,中投公司都需要继续注入资金。

  从2010年2月媒体首次报道中投董事长楼继伟向财政部寻求二次注资至今日,已超过一年半仍未成行,可见其中面临着强大的体制阻力。

  目前中国的大部分外汇储备由央行旗下的外汇管理局管理,但中投公司是财政部管辖下的独资子公司,两者之间的转换必须要有合理的渠道。

  “外汇储备虽然理论上可以无偿划拨,但资产的转移会牵涉到人事、财务等一系列问题。”一位业内人士称,“分拆出一个独立的公司,对中投的海外投资来说是好事,也有利于平衡央行与财政部之间的关系。”

  如何注资

  架构调整、为中投注资两方面已有共识,目前的分歧集中在如何注资上。

  中投公司的初始资金2000亿美元并不是直接以股权投资的形式投入,而是经过了复杂的制度设计,由财政部发行1.55万亿人民币特别国债向央行购买2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并注入中投公司。

  这种注资方式在当时避免了金融市场的波动,但也给中投公司的经营现金流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初期由于发债成本由中投公司承担,中投每年的资金成本接近5%。中投董事长楼继伟曾经调侃地称,“要每天赚3亿人民币才够本”。

  直到2009年8月下旬,财政部为特别国债设立基金专户,用基金专户的资金支付每期利息,但专户资金的主要来源依然是中投上缴的利润。

  财政部发行的特别债务,其还本付息必须使用人民币,但中投的海外投资资产多数以美元计价,而从2007年至今日,人民币汇率已经升值近17%。

  “中投的海外经营面临着很大的经营压力。”一位上海投行人士表示,“特殊的资本金来源使得它需要跑赢人民币汇率升值和债券利率的叠加。”

  中投报表显示,2008、2009、2010年,以美元计算的中投公司海外投资组合的收益率分别是—2.1%,11.7%,11.7%。其合并汇金之后的资本回报率则分别是6.8%、12.9%和13.7%。

  尽管汇金公司受政策性持股身份的限制,并不能自由地卖出股票,仅靠利息及红利收入,却也为中投公司的股东资本回报做出了巨大贡献。中投董事长楼继伟亦曾坦承,“有了汇金的金融投资,可以获得一部分收益,使得资产配置可以更为积极一些,同时还可以使得投资的持有期更长一些。”

  而分拆之后可能成立的新中投国际如果独立公布报表,失去了来自汇金控股的收益弥补,再使用原来的发债注资方式就会面临更重的投资收益压力。

  目前市场讨论的注资方案大致有三种:一是继续沿用过去的方式,即由财政部代为发行特别国债,从央行购买外汇储备,再由财政部注资;二是由央行直接注资;三是央行将外汇储备资金委托给中投新公司管理。

  根据媒体报道,目前最可能的方案是央行直接用手中的外汇储备注资中投国际,成为其股东。

  这个方案将会减轻中投公司还本付息的压力,使他们能更好地专注于长期投资。中投公司新闻发言人王水林也表示,2011年年初,中投公司董事会就已经决定将投资周期由原来的5年延长至10年,以10年滚动收益率作为衡量业绩的重要指标,以提高对市场短期波动的容忍度。

  但央行入股可能也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如果央行成为了中投国际的股东,外国金融监管机构将会如何界定中投国际的身份也是一个未知数。

  “实际上,央行直接委托中投管理外汇储备对于中投的海外运作来说,是最好的。”上述上海投行人士称,“不过这可能需要央行对中投更大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