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悲惨人生刘强全文:[转帖]黄万盛:哈佛通讯[独角兽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10:21:48
哈佛通讯之一 :哈佛的成人与成才

    人才是每个社会都会关心的问题,不同的人才理念往往决定了社会发展的不同走向。在这个意义上,培养什么样的人,提出什么样的人才要求,实际上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社会品味和社会境界。

    哈佛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才基地。在美国二百余年的历史中,有七位总统出自哈佛,参议员、众议院之类的政治家更是不胜计数;除了政治人物,在经济、社会、法律、艺术、学术等各个领域中,都有哈佛培养的引领风骚的人物。单就诺贝尔奖一项,哈佛是全世界所有大学中获奖最多的,绝大多数的国家的学术力量都无法与哈佛相比。哈佛商学院的学生一直是华尔街的抢手货,学生还在学校时,早早就聘书在握,从来没有稼不出去的姑娘。名满美国的那些大法官和大律师们很多也是出自哈佛法学院。当然,我们绝对不能忘记的是哈佛还有一批对美国价值和人文精神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思想巨挚,如爱默森、威廉-詹姆斯、桑塔亚那、梭罗等。哈佛的精英群体历来是美国社会最具主宰性的力量。美国人通常会说,“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坚”,这与其说是哈佛的历史早于美国,还不如说,是哈佛创造了美国,是哈佛的人文精神导引了美国的成长。在这个意义上,我要说:人才决定社会,大学创造历史。

    哈佛的教育设置分两个部分,大学部和研究生(硕士、博士),和中国大学的教制基本一样。表面看,出人才的都是研究生,可是真正重要的是大学部的教育。研究生教育是为了“成才”,大学部的教育则重在“成人”,通过大学的教育掌握做人的原则、知识、修养,成为一个健康的真正有社会责任有人文关怀有历史使命的人。成才需得先成人,人才是为社会服务的,倘使一个人才完全不知道做“人”的含义,这个人才对于社会而言,最多只是个工具,不可能自觉地担当社会责任。只有对成人有自觉意识,对人的含义有深刻理解的人,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接受专业训练成为人才的人,才能成为社会精英,从各个方面服务于社会,引导社会的发展。这是哈佛几百年来对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已经成为美国大学教育的深厚传统。就是这个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哈佛精英。

    时下流行的是重视技术训练的背景,甚至选拔国家领导也侧重理工科的学历背景,据说现在中国的最高领导人中没有一个是读文科的。这样一个领袖集团的知识构成令人无法想象,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依赖的主要不是这个社会的技术能力,而是这个社会的人文取向,对人的存在的合情合理的了解,所谓“人心”和“天道”的问题。理工科背景的训练,往往容易养成工具主义的思想习惯,注意短期效益,看重具体利益,对于人文关怀这类与长期发展有关的精神价值掉以轻心,其结果很容易使一个社会的精神建构、伦理道德迅速解体。我不是说理工背景的人绝对没有人文境界和社会责任,但是,人文意识的确不是仅仅依赖自发就能一蹴而就,那是人类精神文化长期发展的积累,不经过系统的教育、反复的思考辨难、长期的自觉修养,就是不能真正掌握。自以为是是毫无用处的,别以为会唱唱歌、吟吟诗、哼几句“子曰诗云”、来两段莎士比亚,就有了学问,成了人文大师、精神领袖,装是装不出来的。人的修养、人文的自觉是一门内心功夫,是体现,而不是表现,更不是表演,是心灵向行为的投射,而不是行为对心灵的伪装。假装的人文关怀在不经意中总会露出工程师式的工具主义马脚。现在看来,对人文学科背景的轻视、对理工背景的青睐有加,不像是无意识的疏漏,而是刻意的追求,或者即使不是刻意追求,也是实实在在的心有所好吧,所谓“技术官僚”的取向,似乎已经成了最主要的干部政策,在省级和部委办一级干部中,据说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理工科出身,文科背景的是凤毛麟角,不足百分之十;更有甚者,大学的校长们绝大多数也是理工科的背景,尤其令人瞠目的是一些有优秀的文科传统的大学校长也被安排由学理工的出任,例如北大、北师大、人民大学、复旦、中山等,这算怎么回事?在美国,以常青藤大学的校长们为例,仅有一人是学理工的背景,现任的哈佛校长萨默思是学经济的,因为对人文意义理解肤浅,已经饱受哈佛各界批评;更大范围看,美国历史上各届总统也绝大多数是文科背景,理工的是很少数。我不能明白,在中国,“技术官僚”走向何以会如此极端!一些来哈佛访问的学者对我说,那是因为对学文科的不放心,生怕影响了安定团结。我宁愿不相信这个说法,因为这太愚蠢了,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从来就是人文教育、人文关怀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假如真的以为废黜人文独尊理工就能换来安定团结,那就不仅令人遗憾而且几近可怕了,这种想法的背后是通过封杀人文声音,愚昧百姓,达到安定。这是不可能长久的。愚民的结果恰恰是愚君,这是百试不爽的历史定则。经历过文革的中国,应当不会那么快就遗失了历史记忆吧。

    听说中国的高层领导现在对人才的问题格外关心,政治局还专门开过关于人才的会议,这很令人鼓舞,但愿能对最近十几年来人才培养的得失有积极的总结,我希望清一色理工科的高层领导能对“人”的问题有深刻的理解,人才,人才,先人后才。假如现在这条“技术官僚”的路线再不改变,将来,我们一定会为这个只求“才”的无“人”的时代而痛悔不已! 更多内容:http://www.unicornbbs.cn/dispbbs.asp?boardID=19&ID=20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