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锅下载txt小说下载:在词语流中感知时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9:07:09

在词语流中感知时代

王旭明 《 博览群书 》( 2011年07月07日)

    毋庸置疑,中国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时代的一大特点是信息的传播速度之快,传播量之大,远非前互联网时代可比。但无论信息传播的载体如何改变,竹简时代也罢,纸张时代也罢,互联网时代也罢,传播所用的基本工具——字与词的价值是永恒的,只是随着信息流的加大加快,随着人们交流越来越快捷,词语的更新、发展、变化速度亦呈加速度。对由单音节汉字构成的汉语词而言,这种变化则更加奇妙,往往让人有“网上方三日,世间已千年”之感。因为汉字不可能像用拉丁字母组合成单词的语言那样,随着新生事物的涌现而造新词,汉语的词汇总是亦旧亦新,总是酒瓶装新酒,用有限的、早已被人熟悉的汉字组合成新的词汇,或者赋予旧词以新的意义。汉语词这特点或许可看作和与古老华夏文明之特质吻合: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因汉语言词语这些特性,在互联网时代其语词的变化不仅仅值得文化界特别是语言学界的关注,而对关心中国社会变化的人来说,网络上词语(即IN词)的流行与变迁,亦可视为观察世道人心的一种指标。而众多对语文课不喜欢甚至厌恶的青年网友,却以无比的热情投入互联网上新词、热词、酷词的创造和传播,这足以引起诸多专家学者特别是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作为一个曾做过中学语文教师、而今供职于语文出版社的文化传媒工作者,我在数年前就十分关注互联网上词汇的变化;但面对互联网这条瞬息万变的河流,想抓住眼前的风景,却大浪又卷着新的风景接踵而来,总有目不暇接、得一忘二之叹。而一些热衷于写高头讲章的专家,对最初在互联网上涌现的新词、热词采取漠视甚至嘲讽的态度,这种态度近乎固步自封、画地为牢,殊不知无论在竹简、纸张还是互联网上,语言的生命力永远来自于运用词语的人,而非某种载体。无论专家对IN词持何种态度,只要有数量庞大的网民在用这些词表达、交流,那么IN词一定是“满园春色关不住”。应该看到,近两年来,学界已“降尊纡贵”地开始留意IN词。但无奈隔膜日久,更由于IN词的产生与运用并非简单的语言学现象,还有着群体心理学、社会学等诸方面的因素使然,专业知识过窄的话只能望洋兴叹。因此,我一直认为,真正能说清楚IN词的特征、运用规律的,一定是熟悉互联网生态的人。

    潘海东先生在美国波士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归国创办了“互动百科”。在互联网经济的大潮中,潘海东和他的团队独辟蹊径、独具只眼,确立互动百科的目标是:“使每个人的点滴知识汇到群体智慧之中,打造一部自由、免费、开放的网络百科全书。”其志不在小,其精神值得钦佩。潘博士和他的团队也清醒地认识到,要打造这样一部网络百科全书,对IN词的关注、整理是十分重要的切入点,并提出 “词媒体”这一以词为核心传媒内容的全新媒体形态,能最大限度地加快媒体信息的记忆和传播。

    “互动百科”对“词媒体”的认识与语文出版社的理念不谋而合,语文出版社从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光大汉语言文化,关注着汉语言文字的发展与变化。互联网时代到来后,越来越多的网民参与到新词、热词的创造和汉语的维新,这种民间语文蓬勃发展的形态给我们这家传统的语言文化专业出版社提出了挑战,但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面对互联网时代,传统出版业不可能逃避,也不能刻舟求剑,而应主动融入。我认为,出版一套关于互联网热词的丛书,是在互联网时代为汉语言文化的发展留下一份历史文本,同时也有利于通过一个个IN词来观察、感知我们这个时代。

    只有词语不断得到创新,汉语这种延续五千年的语言文字才可能不断创新,永葆青春。一个时代的“热词”往往是记录历史最简洁、准确的符号,具体的事件过程可能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不为更多人所知,然而当年那些“热词”却深深地镌刻在时光之柱上。今天我们回顾清末,多数人记住的是“变法”、“维新”、“洋务”、“立宪”、“革命”这些词。而新中国建立后,“建国”、“建社”、“四清”、“跃进”词不但成为时代的标识,而且因成为一些人的名字而留在当下。当然,由于历史上中国国民受教育程度和信息传播技术的限制,当年这些“热词”的创造、传播过程,多数已模糊不清,留待语言文字史学者去考证。据老同盟会员冯自由的《革命逸史》记载:1895年兴中会在广州准备起事,因泄密孙中山和陈少白等人流亡日本,经过神户时,中山先生看到当地报纸标题——《革命党领袖孙逸仙抵日》。孙中山读过之后,兴奋地对陈少白说:“革命二字出自《易经》,其中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一语,日人称我们党革命党,意义甚佳,我党以后即称革命党即可也。”此前,革命党人将太平天国、兴中会的反清活动名之为“造反”、“起义”、“光复”等等。若非冯老先生将这件事记录在案,日后谁又能说清楚上世纪最为流行的热词“革命”,怎样成为中国人的日常词汇呢?

    今天,因为有了互联网,更多的人参与汉语维新,参与记录历史,《IN词记录中国》(语文出版社2011年5月版)系列丛书为互联网语文的创新和传统的语言文化传播搭建一座桥梁,提供一个平台,使多年后的人们,因这份文本,而能清晰地认识到这个时代的发展脉络和感知这个时代的公众情绪。如此,方能体现丛书的主旨:“IN词记录中国,汉语生生不息。”

    作者单位:语文出版社,社长

    (本文编辑  谢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