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rohato logo:十六型人格之一(犹抱琵琶半遮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8:13:49


  对很多读者来说,这是一部奇妙的著作--多么熟悉的中华文明的语境,多么亲切的华夏历史的画面,多么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多么喜闻乐见的中国艺术家,孔孟老庄、秦汉隋唐,子史经籍、诗词曲画……在完整的中华文明语境下,这本书却呈现出一个全新的思考视野和理论体系,即从"性格类型分析"的研究角度,在多个层面上,重新解读中国的文明和个人,重新展现中国式生活和文化的无穷魅力。

  性格问题,看起来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其实,性格问题是有着巨大思想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命题。性格的形成、纠正和完善,是不是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性格特征,在亲子、情感和职场等方面,到底具有怎样的参考价值?人们的性格特征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个人性格和群体性格的关系是怎样的?个人无意识和群体无意识的关系是怎样的?群体无意识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由此可见,性格问题研究,涉及非常广泛的领域,如哲学、心理学、文化学、文艺学和历史学等,它就像一条项链,串起了多学科和跨领域的思想珍珠。

  性格问题的核心研究是"性格类型分析",也称作"心理类型研究(Psychological Types),它是由瑞士伟大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C·G·荣格(Carl Gustav Jung)在1923年提出的。荣格认为:"在人的整个一生中,他所应该做的,只是在固有人格基础上,去最大限度地发展他的多样性、连贯性与和谐性,小心谨慎地不让它破裂为彼此分散、各行其是、相互冲突的系统。"荣格的研究有三层意义:第一,性格的形成是遵循客观规律的。人们的言谈、举止和行为虽然看上去千姿百态,难以识别,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但是,人们的性格依然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这些客观规律,找到人性的内在规律,做出主观判断,"知心"也是可以做到的。第二,既然性格是按照客观规律形成和完善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用类型学的方法来区分人们的性格,荣格将人们的性格归纳为四种性格组合,八大气质行为。第三,人们的性格类型是固有的,在现实人生中,人们要做的并不是改变性格类型,而是在固有性格类型的基础上,发展性格表象的多样性,以适应亲子、情感和职场等不同领域。第四,在我看来,荣格的"原型"研究,为文艺创作和民族共同体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认知方式,我在本书中,特别对中国的绘画和文艺作品进行了系统的原型解读,相信会给读者朋友一定的思想启发。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里格(Katherine Cook Briggs)女士及其女儿伊莎贝尔·布里格·梅耶(Isabel Briggs Myers),在荣格的性格类型理论基础上,经过50多年的长期观察、统计和实践,总结出了"梅耶-布里格性格分析法模型"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MBTI),俗称"16型人格",这是人类心灵世界的万有引力定律,是最基本的性格分布和评析定律。荣格创立了性格类型理论,而布里格母女则将荣格的理论,从教科书应用到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比如学校里的学生培训、企业的雇员招聘、高级经理人个人魅力训练,以及个人的职业规划等。

  令人遗憾的是,荣格的性格类型理论在中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尊重和普及,布里格母女的"16型人格"(MBTI模型)还远远不为国人所知。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三个:

  1. 荣格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西方文明的语境之下,虽然杂糅了少部分中国道家思想的成分,但其论证体系和逻辑案例,完全是基于西方文明的内涵,这对中国人而言是非常陌生的;

  2. 布里格母女的"16型人格"(MBTI模型),其科学基础是美国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生活。由于东西方文明的巨大差异,对中国人来说,布里格母女的16型人格有很强的文化隔膜感。

  3. 关于"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等概念在内地的普及,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

  虽然存在巨大的文化隔膜,但我对性格类型分析从来没有失去信心。事实上,经过长期研究,我认为,荣格的性格类型分析,是跨文明形态的思想哲学,不仅仅是西方文明的产物,与中华文明也同样相通相流。荣格曾经说过自己研究性格类型的起因:"始自我需要界定我自己的观点不同于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观点的各个方面……于是它便把我直接引导到中国的'道'的观念上了……只是在我的思想和我的研究达到了关键之处时,就是说接触到了自性的时候,我才找到了重返这个世界的归路。"

  我把"性格类型分析"当做方法论,她普遍适用于东西方文明,她超越了不同文明间的隔阂、冷漠、敌对。荣格对中华文明的陌生,布里格母女对中国国情的远离,这并不令人沮丧;相反,在全球化的时代,具有人类社会普遍价值的思想理论的构架,离不开不同文明的多样化和开放型的多纬度重建。

  我将性格类型分析完全融入中华文明的话语体系内,深耕于中国特有的社会生活之中,纵横于纯粹中国化的历史和文艺批评里面。在我看来,16型人格是科学的方法论,以此全面重建中国文化,是我对当代中国文化重建的一次努力,是我多年来生命历程和思考历程的集成之作。

  在不惑之年,我回顾自己的学术思想之路,感觉有三个"贵人"对我影响最大,第一是萨特(Jean-Paul Sartre),他的存在主义对世界的本质、人的本质、人的选择,做了最通透和理性的分析,萨特建立了关于"人的本质"的逻辑;第二个人,就是荣格,他对人的本质做了科学的划分,用"性格"来解读人的自我和他我,用"原型"来解读文化和艺术的本质,荣格建立了"人和世界"的逻辑;第三个人是王阳明,他的心学,建立了"人和世界"的中国式逻辑。从萨特,到荣格,到王阳明,这是我多年来的人文思考路径,所以,我选择了荣格的性格类型分析来做方法论,解读中国的文明和个人,从理论,到实用,再到跨越文明的阐述。

  站在中国文明的心灵基石之上,我和荣格做了一次跨越时空和文明的对话,这本书就像我和荣格的一次下午茶,感谢荣格发现了性格类型分析,也感谢布里格母女对荣格理论的实用化,而我要做的是将这个方法论,在中国风格下,重新构建中国自己的性格分析研究。从人的性格类型,到群体的性格类型,从个人的性格解析,到国家的性格解析,从中国绘画的性格解读,到中国小说的性格解读,从中国式的无意识艺术,到中国"大一统"的原始意象,我在中国文明的语境下,彻底"解放"了性格类型分析,将她从心理学提升到思想哲学的层面;将她从个体分析扩展到民族共同体的分析,作为方法论,启动当代中国一个具有全新视野的文化重建。

  性格决定命运,原型决定文化。现代化给中国带来的终极目标,将是越来越"中国化",而非越来越西方化,中国必定越来越像自己。在书中,我对中国的艺术进行了性格解析,这个视角是现代性的,而非传统的,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并不是打断自己的根基,而是传承着文化的原型--这种微妙的文化关系,好像难以琢磨,其实不然,我用我的书,来做一个实证。文化重建是清晰的文化思考方向,心理学也并不是一门实用的技巧,性格类型分析,对中国内地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

  长期以来,我个人的思考和写作,始终遵循着"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向往着宋儒的新锐和气魄,将家国情怀和个体关注紧紧联系,踏实地进行有思想突破的文化建设,同时,兼顾天下和未来的长远意义。针对中国文明和个人的性格类型研究,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到个人的生活关怀,呈现了广阔的思考视野和价值探索,这在内地还是首次有价值的探索。中国传统的"太平",是国家和个体的和谐有致,而性格类型研究在内地的普及和开拓,将大大促进国家和个体的和谐相处。我的写作治学,是把经世致用和个体关怀放在最优先的位置。

  在本书里,"性格"是一种个人的气质行为,还是一种文化的浸染,更是一种艺术的沉思。性格类型研究不是一种手艺,而是在系统的科学体系下的方法论,不了解性格类型分析的理论,而只是把"16型人格"当做测评游戏,那么,性格类型分析就会被贬低为和星座、命相的同一个层次,这将是非常荒谬的做法。

  在本书中,我把中国文明当做16型人格的文化语境,这在心理学领域还是第一次,并且,用"16型人格"来重新解读中国文艺和历史,在内地也属首次。限于篇幅,难以一一详尽表达,更基于个人才学有限,书中难免会有所错讹,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不吝赐教,本人在此表示由衷地感谢!

  犹抱琵琶半遮面(1)

  第1章犹抱琵琶半遮面

  You Bao Pi Pa Ban Zhe Mian

  一个人的性格是什么样的?白居易有首诗:"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我们看清了一个人的外貌、举止、行为和言谈,经过长期观察,也能了解对方的脾气秉性,但是,他的性格特征却依然无法洞察。性格类型的分析,用中国的俗语,就是"知心之术"。

  1. 性格分析的历史

  知人知面不知心

  人性的根本特征是什么?我认为有两个,第一是复杂性,第二是矛盾性,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极其精辟。一个人的表情、谈吐、举止、行为等,都会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欺骗他人。人性不仅复杂,而且,一个人的真实意图还常常会通过彼此矛盾的形式表现出来。

  公元前后的王莽(前45年-23年),就是一个性格典型,他的性格集中了复杂性和矛盾性的双重特点。

  西汉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38岁的王莽被西汉朝廷授大司马,开始执掌朝政,有一天,王莽的母亲生病了,公卿列侯纷纷派遣夫人到王莽家中探视老人病情,王莽的夫人到门外迎接这些高官夫人,史书上记载王莽夫人"衣不曳地,布蔽膝",穿着非常寒酸,破败不堪,众夫人都错把王妻当做是王府家的女佣了,当王莽妻子说出真实身份,高官夫人们无不大惊,这件事轰动了整个长安城,大大小小的官员和百姓都感叹王莽为官清廉,为人朴素。

  王莽的二儿子叫王获,一次,王获杀了自己的家奴,这在当时本来不是大事,因为汉朝的法律有规定,主人对家奴有生杀予夺之权,即使是冤杀,受点处罚便可以了事,但是,王莽却大公无私,毅然逼王获自杀,为冤死的奴隶偿命,这在当时成了轰动全国的义举,朝野上下无不赞叹王莽为人的崇高。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国大旱,蝗虫肆虐,老百姓多流离失所,王莽为灾民无偿捐出钱百万,良田三十顷,在长安城,王莽为灾民设立二百个灾民居住区,让颠沛流离的穷人安定下来。以后,每当遇到水旱灾害,王莽就吃素,拒绝吃肉。太后知道了,就派人对王莽说:你吃素食,可见你和受灾百姓同甘苦共患难,等收成好了,你一定要吃肉,为国家社稷也要爱惜自己的身体。

  王莽为人朴素,做事低调,严于律己,赈济穷苦人民,总是建议太后多到长安城周边的郊区巡视,慰问孤儿、寡妇和贞妇。每到一个区县,就赈济最贫困的百姓家庭,大量布施钱币、衣服、牛肉、美酒等,年年如此,形成亲民的惯例,获得了民间极高的赞誉。再加上他不善于表达,在交流中总是倾听他人的意见,隐藏自己的观点,给他人留下"宽厚、开阔"的好印象。在知识分子群体中,也有很好的口碑。

  其时,上到皇室,下到百姓,都认为王莽是不折不扣的老实人、厚道人、仁心之人。后来,王莽篡夺了西汉政权,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记"莽因汉承平之业,库府百官之富,百蛮宾服,天下晏然。"意思是,王莽政权承接了西汉的太平之世,国家富足,边疆巩固。按照他的性格,应该有一个太平盛世的时代,这个人过去因为百姓受灾,就会素食不吃肉,和灾民甘苦同当,如今,做了皇帝,肯定会施仁政,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可历史的发展偏偏是南辕北辙的,王莽在顺利地篡夺了全国政权,掌握了无与伦比的权力之后,却彻底暴露了自己性格中的另一面,压抑、伪装、掩盖已久的贪婪和狂暴。

  犹抱琵琶半遮面(2)

  比如,这位爱民的皇帝进行国家金融改革,改革货币制度,有一个根本原则:以小易大,以轻易重,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巧取豪夺。比如,在第一次币制改革时,政府以新铸的重12铢的大泉兑换50枚五铢钱,也就是政府用一块钱来换老百姓20块钱,将近二十倍的利差兑换新币,一夜之间,全国大大小小的商人个人财产一下子缩水了20倍,多少人为此家破人亡。

  当时他的大臣就对他直言相告,在他的统治下,"民有七亡"-- 水旱为灾,县官重责,贪吏受取,豪强蚕食,苛吏徭役,男女遮迣,盗贼劫略。不仅如此,还有"民有七死",分别是酷吏殴杀,治狱深刻,冤陷亡辜,盗贼横发,怨雠相残,岁恶饥饿,时气疾疫。这样的日子,老百姓是水深火热,生不如死。

  国家到了末路穷途,生活到了濒死绝境,人们才恍然大悟,尤其是过去衷心拥护王莽的人们,才发现原来过去的老实人却是最奸诈的人,过去最爱民的人,却是对老百姓最残暴的虎狼之徒。

  有句话叫"人心不相远也",意思是人们的心灵距离不远,可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可实际上,人心距离得实在是太远了!王莽前半生大仁大义、大忠大孝,后半生却残暴至极,把一个太平国家搞成人间地狱。王莽的性格,集中了太多人性的复杂和矛盾,谁也搞不清他的性格中最真实的一面到底是什么。这就是人性中复杂的一面,也是矛盾的一面。

  人性虽然是复杂和矛盾的,但是千百年来,人们依旧在不懈地努力,以求解开人们的性格密码,能够及时地识破大大小小的"王莽"。虽然,"性格分析"是个崭新的名词,但破解性格的研究却是人类社会中一个久远的历史传统,是全球各个地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

  见到一个人,我们总是会去猜测他的性格、脾气和品性等方面的信息,比如,家长为子女介绍恋人,公司人力资源部门招收新员工,情人们的恋爱交往,公司人的职场升迁……这些方面,都需要对一个人的性格脾气做详细地了解、认定和洞察,然后,才能做出理性的选择。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性格类型做出精准的判断和把握,才能有效地解决现实遭遇的困境,才能增加信心以应对未来方方面面的挑战。

  "性格分析"诚然意义重大,但并不是轻易能够达到的。"性格分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知人知面不知心,看到一个人长得怎么样很容易,可是对一个人性格和心思的把握,实在太难了!本书就是要为大家破解"知心"之法,既知他人之心,又能知自己之心,知己知彼,为自己的现实境遇开辟新的道路。

  在现代心理学还没有诞生以前,人们评估一个人性格的方法可谓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其中有一种非常有趣好玩的方法,就是绰号,我们许多人在童年的时候,一定给很多人起过外号,或者被别人起过外号。"绰号文化"古已有之,而且无论哪个国家,哪一种文化,都有着自己独特而又长久的"绰号文化"。给一个人起一个绰号,就是对一个人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绰号就是分出不同人群的方法。

  史湘云的"憨",吴用的"智"

  在绰号文化中,我们注意到有这样一类"绰号",它们是对人物进行性格分析之后,根据对象的性格特点总结而出的,比如,在《红楼梦》里,有一个阳光女孩史湘云,被别人起了一个绰号叫"憨湘云",这个"憨"字是说她为人豪爽直率,天真纯洁,不解风情。

  史湘云喜欢男装打扮,《红楼梦》里描写她:"(身穿)一件貂鼠脑袋面子大毛黑灰鼠里子里外发烧大褂子, 头上戴着一顶挖云鹅黄片金里大红猩猩毡昭君套,又围着大貂鼠风领……只见她里头穿着件半新的靠色三镶领袖、秋香色盘金五色绣龙窄裉、小袖、掩衿银鼠短袄,里面短短的一件水红装缎狐肷褶子,腰里紧紧束着一条蝴蝶结子长穗五色宫绦,脚下也穿着鹿皮小靴,越显得蜂腰猿背,鹤势螂形。"这一身服饰装扮,绝非大家闺秀的风格,而是典型的"小子的样儿",干练洒脱,是个"假小子"。

  犹抱琵琶半遮面(3)

  史湘云和宝玉吃鹿肉,黛玉很矫情,觉得那是叫花子才做的事情,读书人做就有辱斯文,史湘云却冷笑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史湘云不认为吃鹿肉就是叫花子做的事情,真正风雅的人应该是最潇洒自如的,"大吃大嚼"和"锦心绣口"并不矛盾。

  史湘云天真烂漫,和宝玉划拳斗酒,玩得尽兴。黛玉宝钗等人饮酒永远适中,不是酒量小,而是恪守贵族小姐的行为规范,唯独湘云不受世俗束缚,敢于痛饮,酩酊大醉,有一次,"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嚷嚷地围着她,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挽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泉香而酒洌,玉盏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

  湘云慢启秋波,见了众人,低头看了一看自己,方知是醉了。"

  这就是《红楼梦》的经典情节"史湘云醉卧芍药茵"。大大方方的风采,潇洒自如的举止,再加上随性不羁的行为,真正应了"是真名士自风流 ",这一切构成了湘云的"憨"性格,所以,"憨湘云"这个绰号十分准确,所以,我们从"憨湘云"这个绰号里就可以了解史湘云这个女孩子的基本性格特征。

  在《水浒传》里,也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绰号,叫"智多星",他是梁山起义军军师吴用的绰号,吴用,表字学究,道号"加亮先生",祖居郓城县东溪村,吴用相貌很清秀,眉目有神,面白须长,他的一身装扮是,戴一顶桶子样抹眉梁头巾,穿一领皂沿边麻布宽衫,腰系一条茶褐銮带,下面丝鞋净袜,在村子里面,干私塾先生的工作。从小喜欢读兵书,博览群书。上梁山后,先后辅佐晁盖和宋江,参机军事,运筹帷幄。

  《水浒传》里有很多章节提到吴用的"智",比如:

  十五回 吴学究说三阮撞筹

  五十回 吴学究双用连环计

  五十六回 吴用使时迁盗甲

  五十九回 吴用赚金铃吊挂

  六十一回 吴用智赚玉麒麟

  六十六回 吴用智取大名府

  七十六回 吴加亮布四斗五方旗

  八十五回 吴学究智取文安县

  吴用为晁盖设计,用迷醉酒麻倒了杨志,不费吹灰之力,智取了大名府梁中书献给蔡太师的十万贯生辰纲;后来,宋江在浔阳楼,酒后念反诗被捉,和戴宗一起被押赴刑场杀头,又是吴用在最后时刻,用计劫了法场,救了宋江、戴宗的性命。宋江二打祝家庄失败,军心不振,到第三次攻打祝家庄时,吴用利用双掌连环计攻克祝家庄,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吴用在破连环马时,派时迁偷甲骗徐宁上了梁山。宋江大闹华州的时候,吴用又出计借用宿太尉的金铃吊挂,救出了九纹龙史进、花和尚鲁智深。吴用屡出奇谋,在关键时刻,帮助梁山义军以弱胜强,反败为胜,让人啧啧称奇!"智多星"形容吴用这个人智商超群,直觉力很强,善于策划。这个绰号真正是名副其实。

  从"憨湘云"和"智多星"这两个绰号来看,它们有以下几个特征:一, 准确地概括一个人的性格基本特征,"憨"字概括了史湘云的天真率直,"智"字象征了吴用的聪慧多谋;二,用绰号来给人们的性格做出分类,使用绰号来把一个人和其他人区分开来。三,使用抽象的符号来表示一个类型,比如只用"憨"一个字就把一个性格类型的含义都包括了。

  这些表示性格的绰号就是比较原始的性格分析法,它们被用来表示一个人的性格、脾气和习性,通过它们,人们可以推断出这些人的基本性格情况,因此,把人们的性格贴上标签,来和其他人区分开来,是由来已久的一种传统。

  除了绰号之外,还有一些有趣的方法,比如急性子和慢性子,暴脾气和蔫脾气等,这些两分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某些性格特征,比如,大多数家长得知孩子谈恋爱之后,都会马上问:对方是急性子还是慢性子?脾气好不好?……往往对一个人性格的了解,是对这个人最重要的评价根据,脾气性格如何,总是评价一个人综合素质的第一标准。

  犹抱琵琶半遮面(4)

  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之后,对性格的了解更加渴望,皇帝需要忠诚的臣民,老板需要有才的员工,总司令需要坚强的士兵,爱情需要忠贞的恋人,家庭需要可靠的伴侣……人们的幸福生活,团队的良性运转,公司的高效运营,甚至国家的兴衰成败,都和"知心"有着重要的联系,因为,只有了解了对方的性格,才能选拔出合适的人选,才能保证目标的达到。

  京剧脸谱的性格分析

  人们迫切地需要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性格,也就是憧憬着"一眼就能看穿对方"的状态。怎样才能一眼就看穿对方的心思呢?没有人会在胸前挂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外向型"。在心理学不发达的时代,艺术就寄托着人们的这些心愿。比如京剧的脸谱,按照翁偶虹先生的定义,"用鲜明绚丽的色彩、犀利流畅的线条组织成面部图案,勾画在戏曲人物的脸上,是中国戏曲化装的特殊手段,成为脸谱。"通俗的说法是,艺术家们根据戏曲人物的面貌、性格、身份和年龄等因素,确定这个人物脸谱的眉目格局、神态气质,用以辅助表演,强化人物性格等。

  脸谱是为了 "寓褒贬,别善恶",其中"别善恶"就是性格分析的目的。其实,京剧脸谱是中国传统的性格分析方法,根据它的定义,脸谱实际上采用了两种性格分析的工具,一个是色彩,它是今天色彩心理学理论的原始形态;另一个是符号,它是现在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的符号心理学理论的雏形。

  一般来说,色彩有着各自的性格含义,比如,红色代表忠勇、正直;黑色代表勇猛、直爽;白色代表奸诈、狠毒、阴险;油白色代表自负、跋扈;蓝色代表刚强、骁勇;绿色代表顽强、侠义;黄色代表凶暴、智慧;紫色代表智勇刚义、刚正威严。这些色彩含义,大体上符合今天的色彩心理学理论。

  不同颜色的脸谱,也有着相对应的性格含义。

  1. 红色脸,象征着忠义、耿直、血气方刚,比如关羽关云长。

  关羽的脸谱,红色,是血气方刚、忠义耿直的性格之色。

  2. 黑色脸,既能表现性格严肃,庄重大气,不苟言笑,如宋代的包拯;又象征着威武有力、粗鲁豪爽,比如唐朝大将李元霸。

  包公的脸谱,黑色是不苟言笑、庄重肃穆的性格之色。另外,额头的月牙,表示清正廉洁,这是图形心理学的隐喻。

  李元霸的脸谱,黑色的性格隐喻,也有勇猛无敌,粗鲁豪爽之意。

  3. 白色脸,象征着奸诈多疑,比如三国魏太祖曹操。还有一个性格含义,就是洒脱自在,无忧无虑。比如,三国蜀汉大将张飞。

  曹操性格多疑,奸诈无比,符合白色的性格含义

  张飞脸谱。"白色"也有无拘无束、自由奔放的性格含义,这符合张飞不受约束的豪迈性格。

  4. 黄色脸,象征着残暴的性格,比如,三国曹操手下的悍将典韦。还有一种含义是擅长计谋。

  典韦脸谱,作为曹操手下的悍将,杀人如麻,黄色脸的性格含义即是残暴非常。

  5. 绿色脸,象征着自由自在,草莽性格。 比如隋唐之际瓦岗寨寨主程咬金。

  程咬金脸谱,隋唐之际的绿林英雄,四海为家,自由自在,绿色的性格含义即是自由。

  此外,脸谱的色彩还有蓝色、粉色、银色等。脸谱除了色彩区分之外,还有形状图案之分,不同的形状和图案,有着不同的性格含义,这在今天,我们叫"图形心理学"。

  孟良的脸谱,最突出的标志是脑门上的红葫芦。

  上图,是孟良的脸谱,白色脸,脑门处勾画了一个红葫芦。孟良是宋朝人,史书上无确切记载,在民间艺术里,孟良却是一个名人。他是杨家将的部将,勇猛无比,他有一个独门兵器,就是"火葫芦",葫芦里面装满硫磺球,类似于古代的火焰喷射器。孟良与敌人战斗,如果打不过了,便打开葫芦,喷射出硫磺球火烧敌将,常常出奇制胜。评书《杨家将》记,一次,孟良和辽朝大元帅韩昌交战,孟良见力战不能获胜,便突然打开火葫芦,烧掉了韩昌的胡子,由此,宋军取得大胜。白色象征着孟良狡猾,常使阴招,巧胜敌人,"红葫芦"是一个实物符号,突出了孟良的性格特征。在今天,符号心理学,就是以符号为参照物,研究符号所隐喻的性格含义,所以,京剧的脸谱看上去图案精美,实质上,有着深刻的心理学内涵。

  犹抱琵琶半遮面(5)

  还有用文字做符号的脸谱,比如下面:

  杨七郎的脸谱,突出的特征是额头上的繁体"虎"字

  上图是杨七郎的脸谱,黑色脸,脑门处勾画了一个繁体草书的"虎"字,黑色本来象征着勇猛无敌,一个"虎"字更是点明了杨七郎的性格。

  杨七郎,名杨延嗣,宋朝大将杨业的第七个儿子,在民间艺术里,杨七郎性格正直,刚烈暴躁,使一杆长枪,勇冠三军。有一次,宋太宗率军北伐,被辽军困在幽州城中,杨七郎单枪匹马救驾,力杀幽州四个城门,与数万辽军鏖战,给宋太宗解了围,让辽军主帅韩延寿胆战心惊,年纪轻轻的杨七郎一战成名。不久,杨七郎被大奸臣潘仁美秘密设计害死。这时,杨七郎的六哥杨延昭正率军在黄土坡,和辽军大战三天三夜,难分胜负。杨六郎知道辽军尚不知道七郎已死,便找到一个长相酷似七郎的军士,假扮杨七郎出战,辽军的主帅正好是韩延寿,当初在幽州城外吃尽七郎苦头,如今一看七郎出战,顿时乱了阵脚,杨六郎趁势进攻,取得大胜。这件事情,足见杨七郎的虎威死后犹存。

  杨七郎的脸谱,是以文字符号来解读人物的性格。

  宋太祖赵匡胤的脸谱

  上图是宋太祖赵匡胤的脸谱,突出的脸部特征是一双龙眉,象征着他是真龙天子。

  王彦章的脸谱,额头上是一只蛤蟆。

  上图是王彦章的脸谱,绿色脸,脑门上突出一个蛤蟆的图案,这是以动物为符号的性格解读。王彦章生于863年(唐懿宗咸通四年),卒于923年(后梁龙德三年),是五代时期后梁的一位大将。王彦章的早年,正逢唐末社会大动乱,因为生活所迫,王彦章聚集一批弟兄做起了摆渡营生,摆渡是假,做水贼是真。后来,王彦章结束了绿林生涯,辅佐梁太祖朱全忠灭掉了唐朝,转战南北,他特别骁勇善战,使一条铁枪,屡立战功,世人称之"王铁枪",官做得越来越高,最后官封"开国侯",成为后梁朝的开国功臣。

  当时,唐朝崩溃之后,国内四分五裂,两大割据政权后梁和后唐,彼此攻战,王彦章率军总是能打败后唐军,护卫后梁的安定。王彦章的性情特别直率,刚正无比,尤其痛恨奸人佞臣。他的刚直性格遭到了后梁权臣赵岩、张汉杰等人的严重排挤,常常在王彦章用兵之时,赵岩等人在后面制约,不断拆台。后梁龙德三年(923年),后唐又一次大举攻梁,王彦章率军抵抗,在奸臣的不断干扰下,王彦章在中都(今山东汶上)战败被俘。后梁也旋即灭亡。

  后唐皇帝李存勖钦佩王彦章的威名,也知道他因为遭到奸臣陷害才失败被俘,所以,爱惜王彦章的将才,便用尽手段,希望王彦章归降。但是,王彦章慷慨说道,我出身一介平民,在大梁屡受提拔重用,与你们征战15年,今天战败被俘,死得其所。李存勖虽然看重我的将才,宽恕我的罪过,但是,一旦我投降了,我又有何面目见人!大丈夫为臣、为将,哪有朝事梁而暮事晋的道理!投降之事,我坚决不做!李存勖听了,更加感慨,也更加尊重王彦章的为人刚直,最后,李存勖成人之美,王彦章慷慨赴死,以死换取了一生的名节。

  京剧脸谱中的符号非常丰富,实物、文字、图案和动物,都可以成为"符号",人们分辨这些符号,就可以清楚相对应的人物性格。

  京剧脸谱将"色彩"与"符号"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确定的性格含义。几百年来,人们便是通过观赏脸谱,明白了戏曲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气质和道德品质,从而做出善恶臧否的评价。所以,京剧脸谱不仅是一种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而且,还是一种较为原始的性格分析法。

  君子与小人--儒家的人格分析法

  在我国历史中,很多伟大的思想家都做"知心"的研究,探讨理想人格是什么,并逐步建立起有中华文明特色的人格分析法。儒家对人格分析极为关注,2000多年来,儒家建立起一个人格分析的理论体系,即"君子人格",儒家用"君子"和"小人"来做出划分。

  犹抱琵琶半遮面(6)

  什么是儒家的君子人格呢?

  孔子的答案是这样的:"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论语·子路》)

  综上可得,孔子认为,"君子人格"有三点:行己有耻、孝悌、言而有信。

  和孔子相比,孟子对"君子人格"的阐述更加细致,他认为要培养一个人的独立和自由的本性,这是君子人格的基础。孟老夫子和达官贵人、诸侯王公交往的过程中,始终不卑不亢,恪守自己的原则,有一次,孟子来到齐国,齐宣王对他非常热情和客气,而孟老夫子则不冷不热,连身边的弟子都觉得孟子的态度不礼貌,而孟子不以为然,他借用曾子的话,告诫弟子说到,富有的人不如仁爱的人,爵位不比道义,我自己有超过对方的心理优势,当然用不着谄媚富豪,用不着畏惧权贵。

  孟子认为,只有培养一个人的独立和自由的性格因子,他才会达到"君子人格",即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的大丈夫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他又提出了四条"非人"的标准,即没有恻隐之心的人,没有羞恶之心的人,没有辞让之心的人,没有是非之心的人。

  实事求是地讲,孔孟的定义有些理想化,失于抽象,到了宋代,"君子人格"增加了丰富的内涵,和实际生活贴得很近。比如,宋代大儒程颢写了一首诗《秋日偶成》,形象地描写了一个具有君子人格的人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秋日偶成》

  闲来无事不从容,

  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

  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

  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

  男儿到此是豪雄。

  在这里,程颢将"自得"、"道通"、"富贵不淫"、"贫贱乐",归纳为君子的性格特征。

  到了明代,"君子人格"又有了新的变化,王阳明把"君子人格"定为"内圣",即内心的德性,他认为,一个人"纯乎天理而无欲",就是君子。

  他在五十二岁的时候,做自我反省,认为一个君子只信良知,辨清真是真非,不必掩藏回护,不怕得罪他人,不怕忤逆权贵,只要依照良知做事,就是行君子之道。

  怎样培养自己的君子人格呢?

  从先秦到明代,儒家不仅丰富着"君子人格"的定义,而且,提出了完整的自我修养之道。

  在《尚书·皋陶谟 》中,提到了君子的"九德",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孔子提出君子的"九思",即"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九德"和"九思"只是原则性的要求,真正地做进一步细致解释的思想家,是曾参,他在《曾子立事》中,说道:"君子不绝人之欢,不尽人之礼,来者不豫,往者不慎也。去者不谤,就之不赂,亦可谓之忠矣。君子恭而不难,安而不舒,逊而不谄,宽而不纵,惠而不俭,直而不往,亦可谓知矣。"曾参总结得非常细致,面面俱到。

  我综合历朝历代的儒家思想,"君子人格"的培养之路,大抵有四条:

  第一,"仁"是君子的底线。

  君子的底线,便是"仁",不按照"仁"的标准规范自己,那么就不是君子。孔子有很多这样的言论,比如:"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论语·泰伯》)。

  第二,追求"君子之乐",讲求君子风范。

  孟子提出了"君子之乐",为人们列出了君子的享乐观。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讲君子的快乐,来自于家庭安康、道德提升,以及传播自己的思想。

  犹抱琵琶半遮面(7)

  君子要享受"君子之乐",还要讲求君子所应该具备的风范,孔子讲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认为,君子要特别注重自己的仪表风度。

  第三,重义轻利,诚信为本。

  中国的主流道德思想非常讲究"重义轻利",比如,孟子说过:"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告子上》)讲一个人不能罔顾道义而苟且偷生,担当道义无惧死亡。

  重义轻利,先义后利,这还不足够,还要崇尚诚信和良心。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篇》)

  除了"中道"、"狂狷",还有一个"乡愿",王阳明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乡愿"是不好的,乡愿之人和君子打交道的时候,就讲忠信廉洁,和小人打交道的时候,又与之同流合污,王阳明批评乡愿之人是,人格残缺不全,"心已破坏矣",他认为"狂狷"比"乡愿"还是要好一些。

  通过孔子、孟子和王阳明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白,在儒家的人格理论中,"中庸"为上,其次是"狂狷",最下等的是"乡愿"。

  以上是对中国儒家"君子人格"的概述,儒家先哲的"君子"分析,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坦荡、宽容、谨慎、优雅和谦虚,经过几千年的培养和浸淫,已经成了今天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

  千古人心之谜:汪精卫和李林甫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西方,人的权利意识觉醒了,在美国,率先出现了"性格分析"热潮,人们开始运用心理学和心理测评技术来了解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几千年来基于经验和目测的性格分析方法,不得不让位于心理科学和技术的手段。心理学介入了对人们性格的分析,带来了一个全面、系统、科学、可测量的方法,这是古老的性格分析划时代的进步。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呢?

  首先,人性是相当复杂的,甚至是矛盾的。很多时候,我们很难用二分法进行判断,比如善与恶,君子和小人等。比如,汪精卫,他既是辛亥革命家,同时又是大汉奸。汪精卫,本名汪兆铭(1883.5.4~1944.11.10),字季新,笔名精卫。汪精卫早年才华横溢,坚定追随孙中山的革命路线。1905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撰文鼓吹君主立宪思想,反对使用革命手段推翻腐朽的清政府。这时,汪精卫立即拿起笔来,在《民报》撰文力批梁启超的君主立宪言论,主张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国。当时,梁汪两人的激烈笔战,轰动一时。后来,梁启超嘲讽革命党人是"远离的革命家",汪精卫气愤不过,决心用暗杀清政府要员的行动,在海内外壮大革命党人的声誉。

  汪精卫早年照片,26岁的汪精卫冒死刺杀清朝大臣,何等的忠义勇敢,晚年堕落成汉奸,让世人百思不得其解。

  1910年1月,年仅26岁的汪精卫与黄复生等来到北京。他们开办了一家"守真"照相馆,暗中准备刺杀当时的清朝重臣摄政王载沣。在动身来北京之前,汪精卫写了《致南洋同志书》,汪精卫说到"此行无论事之成败,皆无生还之望。即流血于菜市街头,犹张目以望革命军之入都门也。"可见,他是抱着必死的信念进行暗杀行动的。3月31日,汪精卫在北京后海的银锭桥附近埋设炸弹,不料被清军发现,事泄被捕,刺杀行动失败,被清政府判处终身监禁。在狱中,汪精卫宁死不屈,决心以死报国,赋诗一首"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此诗在民国传诵一时。后来,武昌起义发生,清朝崩溃,汪精卫被袁世凯放出。汪精卫获释后,凭借刺杀义举声名鹊起,成为全国闻名的辛亥革命家。1925年2月,孙中山在北京病危,汪精卫为临终的孙中山起草了有名的《总理遗嘱》,孙中山一字未改,召行全国,38岁的汪精卫,个人声誉由此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谁能想到这么一个勇猛青年,最后竟堕落成日本汉奸,成为汪伪政权的头目。有人说他懦弱无能,畏惧日本强权,但是,一个懦夫又安敢孤身刺杀载沣,明知死路一条,也毅然赴死,谁能说他是个怕死的胆小鬼?

  犹抱琵琶半遮面(8)

  还有一种"两面派"的人,他们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虽然表面忠诚无比,但实质上极其虚伪和卑鄙,所谓好话说尽,坏事做绝,他们的伪善能够蒙骗很多人,他们利用自己的性格假象,来谋求自己的个人目的,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比如唐朝玄宗时期的宰相李林甫。李林甫不学无术,但就是善于溜须拍马,他攀附唐玄宗宫内的宦官、妃子,内外勾结,日夜探听宫内动静,揣摩唐玄宗的心思,唐玄宗说了什么,想了什么,李林甫都先摸了底。等到上朝的时候,唐玄宗问他的想法,他按照事先打听到的唐玄宗的思路,对答如流,特别符合唐玄宗的心思,就颇得唐玄宗的好感。而和李林甫同朝的宰相张九龄,为人刚直,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多次反对唐玄宗的不当之论,久而久之,唐玄宗就觉得李林甫能干,而且特别听自己的话,而张九龄与李林甫相比就差多了。

  有一次,唐玄宗想把李林甫提升为宰相,就跟张九龄商量。张九龄深知李林甫的才华和为人,便说,宰相之职,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如果拜李林甫为宰相,国家马上就会遭到灾难。唐玄宗听了张九龄的话,也感到李林甫作为宰相人选欠妥,就把这个事情放下了。

  张九龄的话很快就传到李林甫那里,但是,他在表面上依然对张九龄尊重有加,和和气气的。这时,朔方(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将领牛仙客,很有理财方面的能力,是个人才,唐玄宗就想提拔牛仙客为宰相,张九龄表示反对。在现场,李林甫对张九龄的意见从不反驳,恭恭敬敬。一下朝,就给牛仙客通风报信。牛仙客很狡猾,第二天,马上向唐玄宗辞官,以退为进,唐玄宗心又软了。便再次跟张九龄商量提拔牛仙客,张九龄还是坚持己见。这次,唐玄宗勃然大怒,骂张九龄:难道所有的事情由你拍板说了算吗?张九龄是个坚持真理的人,他不怕唐玄宗发脾气,说道,我既然当了国家的宰相,自然要为陛下负责,有了不合理的安排,我一定要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如果和陛下的意见不一致,我该当死罪。

  唐玄宗看张九龄不服软,就又问道:"牛仙客没有好的出身,你不也是平民之家,不是生于门阀,对吗?"

  张九龄继续慢条斯理地回答:"我出身低微,从不否认。但我是国家的宰相,陛下亲自任命,自当不计较个人,为陛下社稷负责。牛仙客目不识丁,难当宰相的大任,我是出于为陛下和国家考虑,不同意拜牛仙客为宰相。"

  在朝上,张九龄和唐玄宗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李林甫在一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发一言,貌似中立,谁也不得罪。一下朝,他马上单独面见唐玄宗,对唐玄宗悄悄说:一个人只要有本事,就能担当大事,是个文盲也没关系。再者,陛下想要用什么人就用什么人,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他的话句句说在唐玄宗的心坎上,同时,给了张九龄致命一击,使得唐玄宗对张九龄的厌恶,达到了极点。不久之后,唐玄宗借了个由头,罢免了张九龄,提拔李林甫做了当朝宰相。

  李林甫图,"口蜜腹剑"的性格让人防不胜防。

  当时,有个官员叫严挺之,得罪了李林甫,被他排挤到外地当刺史。后来,唐玄宗想起了严挺之,就问李林甫:"严挺之在哪里?他很有才华,今后还可以重用这个人。"李林甫听了,当然害怕,但是他不动声色,说"陛下,您想起了严挺之,我先去仔细打听一下。"

  退朝回家,李林甫把严挺之的弟弟找来,假作关心地说:"严挺之想不想快点回长安?如果很想回来,我有一个办法,能让他迅速回京。"严挺之的弟弟见李林甫这么诚恳和热心,十分感动,就请教李林甫该怎么办。李林甫说"让你哥哥写一道奏折,说自己得了病,请求回长安来看病,这样就好了。"严挺之的弟弟千恩万谢,马上回去给哥哥写信,请严挺之按照李林甫的办法做。

  很快,严挺之请求回京的奏折就到了京城,唐玄宗看着奏折,问李林甫的意见,这时,李林甫的奸诈之处就暴露了,他说"太可惜了,严挺之现在得了重病,恐怕不能担当国家的重任了。"唐玄宗看着严挺之的奏折,白纸黑字写着自己病重,于是,就叹了一口气,不再提起用严挺之的事情了。

  犹抱琵琶半遮面(9)

  诽谤张九龄,暗害严挺之,足见李林甫的"两面派"嘴脸,时人说他是"口有蜜,腹有剑。"

  汪精卫让人忠奸难辨,李林甫口蜜腹剑,让人防不胜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两面派"也无处不在,本来是一个最老实最忠诚的下属,却突然跳槽,枉费了老板多年的信任和培养,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也有的女孩子欣赏老实厚道的男孩子,本来看准一个看上去非常朴实的男人,实心实意地嫁给他,但是结婚若干年后,却发现自己的老公虚伪、多面、复杂。

  "真没想到他是这样的人!"--这是很多人都说过的一句痛心之语。在生活里,很多人都有受骗上当的切肤之痛,因此,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可靠的手段和技术来识破骗子,来辨别两面派,从而避免让自己掉进恶人的陷阱之中。

  传统的性格方法有什么不足呢?

  第一,不全面,不系统。以绰号为例,"绰号"法不能全面系统地分析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比如"憨湘云",只能概括史湘云性格的一个侧面,而不是全部特征,对于史湘云情商、智商的分析则无从说起。作为中年男人的吴用,"智多星"只是他职业性格的一个侧面,他的领导能力、协调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我们也无从得知。

  很多人一辈子可能有很多"绰号",把这些绰号汇总起来,就会发现每个人的绰号都是在反映这个人性格中的一个侧面。通过"绰号"来了解一个人,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得出的性格结论,也是片面和不系统的。

  第二,不细致,不精准。比如,我说某个人是"急性子",其实这种判断并不精准。因为即使一个急性子的人,他的急躁和莽撞,也不一定发生在同一时刻。有的人快言快语,毛毛躁躁,但做起事来,却磨磨蹭蹭;还有的人做事心急火燎,雷厉风行,却不爱言语说话,常常是沉默寡言。

  再比如,中国儒家的"君子人格",孔子说"行己有耻",这就过于笼统,直到明朝,王阳明说"只信良知真是真非处",算是把"君子人格"的解释稍微细化了一些,但什么是"真是真非",又有很多不同的解释,难以划一定论。诸葛亮对刘禅说"亲君子,远小人",说得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也被千古传颂,只可惜,人们忘记了一点,很少顾虑刘禅的所感,君子和小人划分模糊,如何亲,又如何远?刘禅一头雾水,千百年来我们也是一头雾水!所以,儒家的"君子人格"较为笼统,可操作性不是很强。

  由于对人性进行长期研究,人们已经意识到人性是深藏不露的,并不像京剧脸谱一样昭示在外,而且,也不是两面的,非黑即白,而是多面的。比如我们过去总是认为"憨厚"的人,一定是个老实、忠诚、善良的人。但是无数事实说明这种判断是多么的荒诞,我们的古人早就说过这样的话"大智若愚,大奸似忠。"也就是说,人们本来认为正直的人,一定憨厚敦良,但是事实上,奸诈的人也总是憨厚敦良,越是大奸臣,就越会表现为老实和敦厚。一旦他们摘下了憨厚的面具,就会有很多人在无意中遭到他们的欺骗和陷害。

  因此,以"绰号法"和"君子人格"为代表的传统性格分析法,过于简单,操作性不强,不能全面而又精准地判断一个人的性格。

  2. 文明背后的性格原型

  性格决定命运

  人性是复杂和矛盾性的,这是毫无疑问的。可是,复杂和矛盾的人性是否有一定的内在规律呢?1923年,瑞士著名精神病专家C·G·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年7月26日~1961年6月6日)出版了一本书叫《心理类型》(Psychological Types,美国纽约的哈考特-布雷斯-约万诺维奇出版公司出版)。在这本书里,荣格创造性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并非杂乱无章,毫无规律,人性虽然是复杂和充满矛盾性的,但人的内心和行为,还是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人们不仅完全可以找到人性的内在规律,而且还能根据这些客观规律,进行主观的分类判断,也就是说,知人知面,同样可以知心。荣格在书中详细划定了他的性格分类,把人的性格分成不同的类型,在分类的基础上加以研究。

  犹抱琵琶半遮面(10)

  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瑞典著名心理学家,他认为人性虽然是复杂和矛盾的,但还是有着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荣格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性格决定命运",即人的本能和性格产生他自己的行为和举止。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将贯穿于他的一生。我们的性格就是个性的基础,性格决定了存在,并且,性格特征也决定其做出的选择。人们的做事风格、举止做派、个性风格,都是性格特征作用的结果,你受到他人欢迎的地方,就是你性格中的优点部分;你受到他人讨厌的地方,就是你性格中的缺点部分,性格决定了命运,生活和职场中的大事小情,都是人们性格类型导致的。

  荣格在里比多(libido)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内倾"和"外倾"的两大心理类型,并与思维、情感、感觉、直觉四种功能类型,进行归类匹配,创造性地提出了八种人格类型--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内倾情感型、外倾感觉性、内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直觉型。也就是说,荣格将人的性格分成了八种类型。

  小贴士:里比多(libido)

  里比多(libido),又称"性冲动",指一个人看到、摸到、想到或听到与性相关的事物或声音,产生一种兴奋的感官刺激。在荣格看来,里比多(libido)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它表现于生长和生殖,也表现于其他活动。

  荣格的性格分析理论公布之后,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出现了大量的追随者,引发了一场性格心理分析的热潮,从欧洲一直延烧到北美大陆,整个西方世界都为此而震惊。荣格在书中放言:"对所有科学或生活部门来说,不同态度类型的问题是头等重要的,而心理学在其中起决定性的作用。"的确,在社会经济和生活之中,对个人的态度类型进行分析,这是第一位的,比如,一个人以怎样的态度开始某项工作;他是否适合从事某项工作;他是否适合做某个职位;他是否能够满足特定的需要;个人的兴趣、爱好、习惯和职业的协调关系……

  《后汉书·班超传》有一个故事,一个叫班超的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细节小事,在家对父母非常孝顺,做事很勤奋,不怕吃苦,有很好的口才,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博学多才。东汉永平五年(公元62年)班超的哥哥班固被召做校书郎,班超与母跟着班固来到了东汉的首都洛阳。班家很穷,班超只好找了一个为官家抄书的工作,在班超看来,抄抄写写,笔墨纸砚,既无聊,又乏味,忍无可忍,他一气之下,摔笔在地,叹道"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他不想干抄抄写写的工作,觉得浪费生命,没有价值,觉得傅介子和张骞那样的探险才有意义,他的话让同事们听了,都笑他,班超说:"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来,班超出使西域,吸引西域诸国重新回到东汉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立下大功,被朝廷封侯,成就了自己建功立业的志向。

  这个故事就是家喻户晓的典故"投笔从戎"。其实,它也暴露了一个职场问题--性格类型和工作职位的关系是怎样的,班超不喜欢"笔砚工作",反感整日里抄抄写写,觉得意义不大,这并不表明这个抄写工作不好,而是说明班超的性格不适合做这个工作。

  宋代有个赵畯,他就是一个"抄书迷",根据宋朝人徐度在《却扫篇》的记载,赵畯字德进,喜欢"易学"。他知道有一本易学的书出版了,但是,当时市面上很难见到,赵畯很着急。有一天,他听说考城有一个士人家里有这本书,便步行去这个人家,随身带了几十张饼。他借到这本书,便昼夜抄写,肚子饿了,就吃饼。一连数日,把书就抄完了。

  班超厌恶抄书,赵畯喜欢抄书,这说明并非"抄书"不好,只是个人的性格不同,对抄书的态度也就不同,工作也是如此,某个工作不分好坏,只是看一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如何,而工作态度常常决定于性格。

  对官家(招聘方)来说,找到班超这种性格的人来做抄写工作,既不利于工作的进行,也不利于发挥班超本人的优势;对于班超自己来说,也是如此,既干不好本职工作,又耽误了个人的未来发展,无论是作为雇主的官家,还是应聘者班超,都是一个"双输"的选择。

  犹抱琵琶半遮面(11)

  如何在做出选择之前,回避"双输"的结果呢?实际上,荣格的心理类型分析,就是试图解决这种"双输"的选择困境。在荣格看来,按照人性的发展规律,做出科学的心理学判断,确定相应的性格类型,然后,根据测量出的性格类型,做出有针对性的选择。比如,军队应该接纳班超这种类型的年轻人,而文书抄写部门就应该拒绝班超,从而做到才有所长,才尽其用。

  唐代诗人贾岛的职业态度

  荣格的心理类型研究公布后,80多年里,得到了不断地完善和补充,其中以布里格(Katherine Cook Briggs)女士及其女儿伊莎贝尔·布里格·梅耶(Isabel Briggs Myers)的贡献尤其突出,布里格母女俩人从荣格的理论出发,经过50多年的长期观察、统计和实践,将心理类型理论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比如学校里面的学生培训、企业雇员招聘、高级经理人个人魅力训练,以及个人的职业规划,等等,真正应验了荣格的预言。

  布里格的MBTI模型

  她们设计了一个心理性格的理论模型,利用心理学严密的方法,客观可靠的调查数据,基于荣格的性格倾向学说,对人们的性格差异做出科学的解释,创立了"梅耶--布里格"性格差异显示法(MBTI)。这个性格分析的方法是荣格理论的演变和发展。布里格把人类的性格类型分成了16种,因此,这种性格分析法也被称为"16种性格类型鉴定法",简称"16型人格"。

  20世纪80年代,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已经在西方世界基本普及,布里格母女的"16型人格"性格分析法也被具体应用在西方经济和社会生活里。在欧美社会里,很多公司的部门都存在着许多职位和才能不相匹配的事例,这不仅消耗了大量的公司成本,并且对雇员个人而言,也浪费了巨大的时间成本。于是"人力资源开发"成了公司管理的核心要务之一。布里格母女的"16型人格",逐渐在公司人力资源领域得到高度重视和普及。

  中国唐代诗人贾岛,曾经写过一首诗,叫《戏赠友人》: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

  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

  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

  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

  这首诗体现了一种职业态度,开头两句"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就是点明了贾岛的职业态度,不写诗了,自己的内心就像废井一般干涸,这就是对职业的高度负责和热爱的态度,贾岛的态度和能力,与诗人这个职业是匹配的。荣格和布里格母女的研究,就是通过心理类型理论,帮助个人,也帮助公司和机构,找到和招聘职业(职位)想匹配的工作态度和能力。

  从较为原始的京剧脸谱,到两千多年的中国儒家的"君子人格",从1923年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到今天的布里格的16型人格,性格分析的历史源远流长,特别是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第一次把"性格分析"引进了科学和理性的体系,历经84年的推广、修正、完善,形成了基本完善和高度科学的16型人格。如今,这一理论开始进入我国大陆地区,开始为中国内地的公司、学校、机关,以及个人服务,在内地推介"16型人格",可以说是心理学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普及运动。

  性格类型的两大特征

  中国有句俗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在童年时代的性格特征,和他成年后的性格特征区别不大,这句话是符合心理类型理论的。不仅如此,荣格,还有后来的布里格母女都认为,一个人自出生开始,就具有某种性格倾向。布里格把人们的性格类型分为八种四对,每一对都是两分法的划分,一个人不是这一种,就是那一种,两者只居其一。

  这四对气质行为分别是:

  ○外向型与内向型

  ○实感型与直觉型

  ○情感型与理智型

  ○独立型与依赖型

  为什么有的人性格是内向的,而有的人却是外向的?

  为什么有的人很独立,而有的人则非常依赖?

  人们的性格类型到底怎样形成的呢?

  犹抱琵琶半遮面(12)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性格类型都是先天遗传下来的,但在童年时,人们的性格特征深受童年遭遇的无形影响。虽然,性格类型是先天遗传的,但是,后天的环境和人生经历都会对我们的性格类型有所调整。因此,荣格认为,人们的性格类型有两个根本特征:第一,性格类型的产生是先天遗传的结果;第二,后天的性格塑造是可能的,也是积极的。

  性格类型既然是遗传的产物,那么,当我们分析一个人的性格问题时,就要扩大分析的范围和视野,从这个人自身,扩展到他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经历之中,也就是说,性格问题并不是"自己"的,某种程度上,性格问题是"家庭的",和他的童年抚养和教育经历密切相关。只有扩展到家庭环境和教育经历,才能真正找到性格缺陷的根源所在,才能全面地找到导致性格扭曲的因素,从而全面和科学地消除它的现实心理问题。

  后天的性格塑造是可能的,也是积极的。这就是说,后天环境下,人们依然可以纠正和完善自己的性格缺陷,我们不是遗传性格的无可奈何的接受者,也不是人生的全然被动者,人们可以通过后天的系统型的性格训练,不断地纠正自己的性格缺陷,连续不断地激活自己的内心能量。所以,即使确定了自己的性格类型,人们依然可以积极地进行优势性格训练,有效地弥补自身的性格缺陷。

  性格类型能改变吗?

  后天的性格塑造是可能的,也是积极的,那么是否意味着可以在性格类型上"改头换面"呢?内向型性格的人"变"成外向型的人,人的肝脏可以移植,叫"换肝手术",那么,人的性格能不能换一换呢?

  性格类型是遗传的,同时,人又是环境和时代的产物,每个人的童年遭遇都是独特的,成人后的经历也是多样性的,后天的境遇会对一个人的性格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比如,巨大的生活创伤、人生变故、职场危机、大喜大悲……又比如,进行优势性格的系统训练等,这种客观环境的经历和体验,会给一个人的行为和举止带来变化,但不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格类型。

  一个外向性格的人会常常陷入抑郁,但他本质上还是一个外向的人;一个内向性格的人也常常会表现为很活泼,但他的内向本质不会改变。16型人格中的四对气质分类,每一对--外向型与内向型,实感型与直觉型,情感型与理智型,独立型与依赖型--人们必居其一,不可能两者兼而有之,比如既外向又内向,这是不可能的。

  《世说新语·任诞》中有一个性格例子,主人公叫王子猷,住在山阴,一天晚上,天降大雪,王子猷从梦中醒来,睡不着了,便起身去喝酒。透过窗子一看,四下里一片白雪皑皑,王子猷见景生情,想起了自己的好朋友戴安道。雪夜里想起故人,王子猷很感动,马上出门,雪夜里,王子猷乘坐小船去找戴安道。来到戴安道的门前,王子猷突然停下了脚步,转身就往家走。别人问他,你不是去看戴安道吗?怎么突然往回走呢?王子猷回答说,我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不必非得见到戴安道!

  王子猷的性格特质是外向独立型,疏阔爽朗,随性而发,他想起朋友,哪怕天黑下雪,他也立刻动身。一路舟车劳顿,身心疲惫,到了目的地戴家门前,兴致没了,他就掉头而回。王子猷看望朋友,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友谊之乐,兴致没了,自然就不进戴门了,心灵快乐的源泉在于自己,而不在他人处。

  还有一个性格对比的个案,古代知识分子科举考试落榜,这在封建社会是一个人生的重创,但是,不同性格的人面对同一挫折,他们的态度是不同的。比如唐代有个读书人叫李廓,落榜了,写了一首诗《下第》:

  榜前潜制泪,众里自嫌身。

  气味如中酒,情怀似别人。

  暖风张乐席,晴日看花尘。

  尽是添愁处,深居乞过春。

  面对落第,内向的人非常自卑("自嫌身"),长时间摆脱不了内心的极端痛苦("尽是添愁处")。可是外向的人态度有所不同,比如,唐宪宗时期,有个读书人叫窦巩,性格非常外向,豪放洒脱,进京科举考试,结果落榜了,他也写了一首"落第诗"《放鱼》:

  犹抱琵琶半遮面(13)

  金钱赎得免刀痕,

  闻到禽鱼亦感恩。

  好去长江千万里,

  不须辛苦上龙门。

  窦巩落第了,没有李廓诗中的自卑和长久的痛苦,认为人生漫长,大路四方,不必死拽着科举一条道路,这种人生重创后的豁达,真正是源自于窦巩的外向性格。一个外向的人,日常生活举止不必多讲,即使遇到了重大挫折,也不会沉溺在悲痛和自卑之中的。

  性格类型,是每个人无法掩饰、无法捏造、无法伪装的,是每个人的本性显露,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换性格"是不可能的。窦巩外向,遇到失败,依然心胸阔达;李廓内向,遇到同样的失败,就没有窦巩的洒脱,终日悲痛,自怨自艾。一个人的性格类型,在他出生之时,就固定下来,在一生中都难以改变。

  荣格的面具,庄子的愤怒

  很多人都希望能改变性格,但那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么,我们能改变什么呢?只有顺应自己的性格类型,结合外界条件,通过后天的自我心理调整和能力学习,让自己的行为举止,尽可能地适应客观环境,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我们去参加中学的同学聚会,碰到一个几十年没见的初中同学,现在的他和几十年前的"他",性情大变,从前是急性子,现在是慢性子,在学校里是个暴脾气,如今,却温文尔雅,性情大变,好像换了一个人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种性情大变,荣格称之为"从众求同原型(conformity archetype)",通俗地说,就是"人格面具(persona)"。在荣格看来,"人格面具"是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础。它在人的集体无意识之中,是以公众道德为标准,以集体生活价值为基础的表面人格,具有符号性和趋同性。"人格面具"都是一个个非常美好的含义,如宽容、无私、忠诚、坦荡、淡泊、宁静、优雅、成熟、大气、热心、慷慨……只是,这些并非内在的性格特质,而是"表面人格",美化自己的行为、举止、态度,只是调整自己的外在表现,可以给他人留下一个高尚优美的印象--即使这个印象并不是真实的自己。人们带上"面具",一方面是积极的,俗话说,进入职场需要"磨磨棱角",一个本来易怒的人变得和缓了,一个本来狭隘的人变得宽容了,一个本来敏感的人变得忍耐了,一个本来懒惰的人变得勤奋了……这些调整是积极的,能够让你与他人和睦相处,特别是与那些令自己讨厌、嫌恶、憎恨的人和睦相处。同时,也能帮你获得社会性的认同,让自己被他人、组织、团体环境所接纳。

  另一方面,戴着面具的人际交往,会让虚伪、做作、欺诈和厚黑之流泛滥,古代哲学大师庄子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夏秋冬之期;人着貌厚深情;故有貌厚而益,有长若比消,有顺怀而达,有坚而慢,有缓而钎;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列御寇》)

  在庄子看来,人太虚伪了,了解一个人比知天还要难,天有四季更替,还有规律可循,可是,人却没有任何规律可循,看上去憨厚的人,实则骄横无比;看上去成熟,实则愚蠢;看上去脾气温和,实则性情暴虐;看上去对自己恭敬,实则是轻视自己;看上去淡泊名利,实则利欲熏心。庄子对这些虚伪的"面具"非常愤怒,可是,他又无可奈何,毕竟,"人格面具"是展开社会交往的基础。

  小贴士: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通俗地说是人类进化的人格特质,并不会出现在我们的意识中,也就是我们一般不会感觉得到它。但是,集体无意识是完全通过遗传的形式延续在一代又一代人类的心理之中。集体无意识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原型",即一种本原的模型。荣格认为,原型是遗传的,存在于我们的内心之中,我们的行动举止在一定情况下,和人类祖先是相似的。

  原型有多种,最重要的有四种:

  1. 人格面具(Persona)--是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础。它是以公众道德为标准,以集体生活价值为基础的表面人格,具有符号性和趋同性。

  犹抱琵琶半遮面(14)

  2. 阿妮玛(Anima)--一个男人身上会具有少量的女性特征或女性基因。它在男人身上既不呈现也不会消失,但始终存在于男人身上,并起着女性化的作用。一个男人,如果能将"阿尼玛"包含的信息--爱、幻想、憧憬、思绪等,物化为某种形式,比如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这就是所谓的艺术天赋。如果一个男人能将"阿妮玛"物化成个人的一种技艺或者能力,那么,他便会在文学、绘画、音乐和舞蹈方面体现出特殊的天赋和才华。

  3. 阿妮姆斯(Animus)--是指女性身上的男性特征。"阿妮姆斯"给予女性勇气和好斗性,能促进女性对知识及真理的追求,给予女人以精神信仰和内心的支撑力,可以补偿女性外在的柔弱。

  4. 暗影(Shadow)--指人格的最内核、最具有动物性的低级的遗传,包括一切不道德的欲望、情结和行为。"暗影"原型是最顽固的、最危险的,也容纳着人的最险恶的动物性,是人格中最卑劣的部分。

  人格悲剧:宋襄公的"仁义"之败

  真正值得警惕的是,每一个"人格面具"都只是性格中的一个侧面、一个分支、一个角度,带着"面具",只是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中扮演的一个角色而已,如果一个人沉溺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就会压抑自己性格中的其他方面,结果,只会全面地压抑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离自己的本性越来越远,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他的生活状态越来越紧张,生活体验也会越来越疲惫。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就是春秋时代的宋襄公。

  司马迁在《史记》里评价宋襄公,是这样说的--襄公之时,修行仁义,司马迁夸奖宋襄公的仁义,可是,在我看来,这个"仁义"便是宋襄公的"人格面具",他的失败、耻辱和煎熬,全部来自他过分地沉溺在自己的人格面具--"仁义"。

  春秋无义战,虽然诸侯们都说自己信奉"仁义",但实际上,还是彼此争霸,漠视周王室,根本毫无仁义可言。所以,一个诸侯国国君讲究"仁义",根本就是在扮演"表面人格"而已。宋襄公的问题不在于讲究"仁义",而在于过分沉溺在自己的"仁义"面具中,过分突出政治人格中的"仁义",而大大压抑了其他方面。

  当时,宋国弱小,楚国强大,宋襄公打算称霸,便召唤楚国参加诸侯盟会,楚成王接到信息大笑,觉得宋襄公异想天开,不自量力,但是,转念一想,正好趁着诸侯开会,争夺霸权。所以,楚成王就答应赴会。

  宋襄公知道大国楚国答应赴会,便更加坚信自己的"仁义"有号召力,这时,公子目夷心里着急,他知道宋小楚大,楚国赴会肯定不会接受宋襄公当霸主。于是,就对宋襄公说,楚国比我们强大,他答应赴会,并不意味着他就心服口服,拥护我们当霸主,我担心其中有诈啊!

  宋襄公笑了,说,目夷你不必多心,我以"仁义"对待他们,楚王怎么会欺骗我呢?--本来,"仁义之人"只是宋襄公扮演的国与国外交之中的一个角色,可是,他陷进了这个角色中。

  七月秋,宋襄公赴会,目夷又劝他说,楚国很强大,而且不讲信义。大王应该多带兵马,以保障安全。襄公不以为然,说道,我去开一个主张和平的盟会,应该身为表率,不带兵马,和各个诸侯友好相会。否则,我怎么取信他们呢?

  目夷预感到盟会上将要出大危险,说,大王讲究"仁义",只身赴会,这也可以。不过,我个人兵马在会场三里之外埋伏,遇到危险,可以及时赶过去营救。

  目夷老谋深算,可是,宋襄公却不听,说,你领兵埋伏,还是会败坏我的仁义之名!宋襄公担心目夷擅自行事,败坏自己的仁义之道,让他陪同自己一起赴会。

  春秋时代,各地诸侯聚在一起开盟会,都有一些君子之约,如,诸侯王赴会不带兵马;参加会议的人,不带武器。可是,楚成王却令成得臣、斗勃二将,各率五百名士兵,假扮作随从出席盟会,这就私自带了兵马。楚成王还让士兵们都穿上铠甲,然后在铠甲外面套上礼服,人人暗佩刀剑武器。

  犹抱琵琶半遮面(15)

  盟会召开,楚王果然不服宋襄公当霸主,宋襄公没有想到楚成王会做准备,想和他斗嘴,可是,楚成王不吃宋襄公"仁义"那一套,一声号令,楚兵立刻脱下礼服,露出铠甲,抄起兵器,一下子,就把与会的诸侯们吓呆了。楚成王扣下了宋襄公。这个时候,宋襄公才恍然大悟,没有听从目夷的建议,做了俘虏,吃了大亏。

  宋襄公为什么不提防?为什么没有做两手准备?为什么轻易地被俘……千百年来,关于宋襄公被俘有太多的疑问,但是,人们忽视了一点,即宋襄公不是输在智力上,而是输在性格上,也就是他的"人格面具"太沉重,太执拗,以至于他的心理能量全都集中于"仁义"一面,而大大压抑了他的战略谋划力和逻辑分析力。历史上有很多国君和将帅,常常犯小儿科的错误,原因大概都在于此。下面这个例子,是一个战争例子,这是典型的性格缺陷导致战败的个案,还是这位宋襄公。

  楚成王后来放宋襄公回国,宋襄公不忘被俘之耻,总想找机会报复楚国。周襄王十四年(前638年)的夏天,宋襄公出兵伐郑,因为郑国很巴结楚国,宋襄公想整一整郑国,来出自己的一口恶气。郑国国王郑文公自然向楚国求救,楚成王立刻率大军杀向宋国。宋襄公见楚军袭击国内,便立刻挥军回来。

  宋军在泓水边扎好营,楚国大军正好到了对岸。这时,公孙固向宋襄公建议:"楚王的目的是为了救郑国,如今,我们已经撤回来,他们的目的达到了。而且,我们太弱小,兵力少,打不过楚国。大王还是讲和为上策。"

  宋襄公不以为然,说:"楚国是大国,但是不讲仁义。我们是小国,但是讲仁义。仁义之师是无敌的!",宋襄公说完,便命令军士做了一面大旗,上面绣着两个大字-- "仁义"--性格缺陷的宋襄公是多么不可思议,极端偏执的人格面具(仁义)已经让他丧失了最起码的分析能力,不仅错估了对方,更是大大扭曲了自己。"仁义"两个字能打败楚国的千军万马吗?当然不可能,但宋襄公"相信"!

  第二天拂晓,楚军开始渡河。公孙固对宋襄公说:"楚国军队白日渡河,这是一个大好的机会。等他们过到一半,我们就冲过去,一定能取胜。"

  宋襄公笑了,说:"我们是仁义之师,得等人家过完河,才能开战,否则,算什么仁义呢?"

  很快,楚军全部渡过泓水,在河岸上开始布阵。公孙固又对宋襄公说:"楚军刚刚布阵,我们一阵猛冲,还是可以打败他们的。"

  宋襄公大怒,骂公孙固"楚国没布好阵,我们怎么能打呢?我们是仁义之师,要正大光明地打仗!" 宋襄公话音未落,楚军已经布好阵,大队人马冲了过来。宋军弱小,不堪一击,立刻溃散。宋襄公陷进了敌阵,四面八方全是楚军,被乱箭射中了大腿。危难之时,兵士们杀开一条血路,保护宋襄公突围而去,这场泓水之战,楚国大胜。

  宋襄公一而再,再而三地失去克敌制胜的机会,他真的不知道把握了这样的机会,就能打败楚军吗?不是,他想打败楚军,否则一开始就会言和,之所以决心以小击大,以弱抵强,就是他有着强烈的求胜欲望。"仁义"只是国家外交的一种人格面具而已,宋襄公把一切赌注都押在"仁义"上,体现了他的性格中是存在致命缺陷的。按照荣格的理论,他的仁义一面,和他的逻辑能力、分析能力、战略能力彼此冲突,尖锐对立,当宋襄公独举"仁义"之时,不知不觉中,他的内在能量便统统转移到"仁义"这一点,其他的心理潜能都处于被抑制状态。他思考问题没有章法,缺乏逻辑,没有战略眼光……出现这些问题,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宋襄公的失败,是他的性格注定的。从盟会被俘,到泓水战败,他一连串的失败,一点也不偶然,也并不可惜。

  性格类型就像一个人的"根",无论土壤之上的部分如何改变,土壤之下的心灵之"根"却不会改变。性格类型深埋在"人的集体无意识"之中,我们实际上根本无法查知性格类型的存在,人类进化几万年了,总有一些奇妙的因子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代代积累,薪火相传,一个人"化茧为蝶"的过程无论改变多少,最终也无法改变自己的性格类型。

  犹抱琵琶半遮面(16)

  《玉观音》里的人格"暗影"

  在生活里,人们对待自己或者对待他人,都绝对没有他们所表现出的那么善良、亲切、正直和无私。我们的人格实质,其实,比我们自己所认为的更邪恶,更贪婪,更疯狂,更无羁,更疯狂,更嫉妒,更无耻--我们永远不会公开承认这些。但是,所有不道德的欲念、情绪和举止,都源于我们所有人的人格的最内核处,这就是荣格所说的"暗影(shadow)"原型,我们每个人都有性格的"暗影"。

  我们每个人都随"心"携带着一个"邪恶之源"(暗影)。我们要想避免邪恶,做到"克己",只能自我压抑和排斥"暗影"中的不道德的欲望、情绪和举止,但是,"暗影"不是尘土,可以轻轻拂去--它最顽固,最可怕,最卑劣,也最危险,它绝对不会被彻底征服,也绝对不会被消灭,只是悄悄地退回至无意识之中,并且,蠢蠢欲动,无时无刻不在伺机反扑,当"暗影"一旦反扑,就会让你的内心四分五裂,狼烟四起。

  著名作家海岩的小说《玉观音》,女主人公叫安心,安心的坎坷遭遇,可以说是性格"暗影"的典型例子,安心的经历大致是这样的:

  安心清纯细腻,如花似玉,她警校毕业后,主动要求去南德公安局工作锻炼。她和男朋友张铁军分处两地,张铁军一个月来看望安心一次。一次偶然的机会,安心邂逅了年轻帅气、激情四溢的毛杰,毛杰热烈地追求安心,结果,机缘巧合,安心出轨了,并怀上了毛杰的孩子。后来,安心在执行扫毒任务的时候,竟然发现毛杰是贩毒分子,毛家也是一个贩毒家族。

  安心在情感和工作之间,选择了工作,她引导缉毒大队一举歼灭了贩毒的毛家。这时,安心和毛杰的出轨情况被曝光,安心和男友的婚姻终结了。毛杰知道了安心的真实身份,决心疯狂地报复,杀死了安心的男友。安心被组织保护起来,"隐姓埋名"转到北京,到了一个跆拳道俱乐部当杂工。这时,她又遇到了一个真心爱她的男人杨瑞,他们决定结婚,在去云南开结婚证明的时候,又遇到了毛杰,并被毛杰劫持了孩子。最后,毛杰杀害了他和安心的孩子,安心带领警察则击毙了毛杰。

  安心和杨瑞一起回到了北京,由于无法承受丧子丧夫的打击,安心留给杨瑞一封信,不辞而别。

  安心是清纯美丽女性的化身,但是,她和毛杰邂逅,背叛了情感,这似乎不符合逻辑,但这顺乎人性的规律,书中是这么描写安心出轨时候的心理状态:

  "在进了屋子的几分钟之后,他(毛杰)抱了安心。他喘着气喃喃地在她的耳边说出这样一句话来--你跟我好了吧,我保证让你过最好的生活!

  多年以后,安心向我说到这个晚上,她说这个晚上对她来说是个不可挽回的错误,她说也许那一阵她太需要什么了。她需要什么呢?一个女孩儿独自一个人在一个陌生的小城,每天上班、下班,回宿舍看书。除了一个月铁军能从很远的广屏赶过来看她一眼,在这吊楼上和她亲热两天,之后她依然得自己守着这份孤独。一个花一样的女孩儿,她需要的东西太多了。"

  孤独是安心出轨的诱因,因为,"一个花一样的女孩儿,她需要的东西太多了。"其实,毛杰给安心最深刻的印象,即帅气和野性,女孩子对此有强烈的欲望是正常的,在有男友的前提下,又是不道德的。但是,不道德欲望来自于安心的性格暗影,她意识不到,她也无法掌控,毛杰"喘着气喃喃地在她的耳边说出这样一句话来--你跟我好了吧,我保证让你过最好的生活!"在最温存的拥抱中,在最体贴的耳边细语里,没有抵抗,没有挣扎,安心顺从了,接受了,迎合了……

  不道德的欲望,不道德的举止,形成了安心和毛杰的短暂的出轨。最后,安心对比情人毛杰和男友铁军,铁军的外貌远远不如毛杰那么帅气,更没有毛杰那种野性的激情,但他稳重、专一、成熟,从个人经历和文化修养都和安心更加匹配,经过理性的比较,安心结束了和毛杰的来往。

  犹抱琵琶半遮面(17)

  我们说这个"理性的比较",实际上,就是安心压抑了自己的性格暗影,并不是理性思维的结果,只是性格的自我外在调整而已。安心反思自己对毛杰的爱,书中是这样描写的"她对他,大概从一开始就确实谈不上感情,最多只能说有好感罢了。再往本质上说,只是异性相吸的情欲罢了。她想原谅自己。"是的,当一个人压抑了性格暗影,就会有一种解脱感,就会原谅自己的过错,安心即是如此。

  但是,暗影被压抑了,它会蠢蠢欲动,伺机而起,绝对不会消除。所以,安心在毛杰第一次被捕的时候,不会指控毛杰。在小说中,是如此描写的:"指控毛杰,并且最终把他送上刑场,对安心来说,思想上情感上,都有些障碍的……她知道她内心最深的地方可能过于柔软了,和她的职业她的经历不相吻合……尽管她表面上的个性还算开朗、明快、直率、泼辣,其实,她才软弱呢。周围很多人都没有发现她在深层气质上和别人有着特别重要的区别。"

  在安心的"内心最深的地方",就是荣格所说的"暗影",作家海岩用了"柔软"一词,这是形象化的手法,是在讲性格"暗影"只能被压抑,而绝对不会被消灭和清除。

  在人的一生里,人们会有很多特殊的私人经历,虽然不道德,但久久不会忘记和割舍,原因是什么呢?这种经历,可以说是"性格暗影的经历",这种经历给我们的感受,无论是积极的感受,如快意、满足、飘逸……,还是负面的感受,如痛苦、悲怆、绝望……,都不会消失,也不会被割舍,会随着我们的生命,同生同死。毛杰被击毙,孩子夭折后,安心竭尽全力地想忘却这段经历,书中这么写道,安心"在努力地使自己相信从未有过婚姻,从未有过孩子,从未当过警察,从未经历过任何复杂的坎坷。她努力相信自己从肉体到灵魂,都是一个单纯的、未经世事的女孩。她在努力,她在竭尽全力试图走出那个黑洞一样的阴影。"在性格分析看来,安心抹去自己人格中的"暗影经历",是完全不可能的。"从肉体到灵魂,都是一个单纯的,未经世事的女孩",这也是完全行不通的。"暗影的经历"--出轨、毛杰全家覆灭、张铁军被杀、孩子被杀、毛杰被杀……,永远会烙印在安心的人格里,不仅安心如此,我们也是如此。

  所以,安心历尽人格挣扎,最后,不辞而别,她留给杨瑞一封信,这是一封心灵暗影的独白:

  "我走了,我不再回来了。你别找我,你找不到我……我必须离开,我命中注定,不能有爱情,不能有家。我命中注定,要过一种隐姓埋名的生活。我命中注定,要孤独一人。你也许不知道我有多么爱你,我爱你胜过爱铁军,那感觉跟铁军是不一样的。可铁军必定是我的丈夫。我不能在我的丈夫死了之后,儿子又死了之后,再去谈情说爱。这样谈情说爱,我心里实在受不了。我觉得我应该为他们负责,为他们做一点事,甚至为他们去死!……我每天都觉得他们在看着我,在看着我,在告诉我他们也想过这样安宁幸福快乐的生活。我没法安慰他们,我没法和他们摆摆手说再见!我没法转过身去再也不看他们!他们曾经是我的亲人,他们爱我,给我快乐,给我帮助,他们为我而死,我无法转过身再也不看他们!"

  以上不是安心在独白,是她的人格暗影的独白跃然纸上,暗影里的痛苦、绝望、凄凉、愧疚,最终淹没了安心,即使她的生活环境是如此安宁幸福快乐,但是,人格内核里的苦难、邪恶、卑鄙,化作一个个事件,一个个人物,在生生死死里,在刀光剑影里,全部复苏了,"暗影"终于反扑了,如洪水一般,安心被淹没了……作为读者,我们不是在读安心的信,而是在聆听安心人格暗影的(同时,也是我们自己的)款款独白。我们每个人都非常震撼,是的,我们听到的是--那个来自我们心里最底层、最黑暗、最苍凉部分的--声音,我们也被淹没了,被吞噬了,当"暗影"复苏的时刻,只有无尽的茫然,无边的惶恐,剧烈的忧虑,还有一份注定失望的希望,就像这本小说结尾的最后一句话:"每天熄灯前,我从不遗忘地要把卧室和客厅之间的那扇门敞开来,我怕睡着了万一听不见深夜响起的敲门声。"

  犹抱琵琶半遮面(18)

  很多人在问:海岩的《玉观音》最根本的魅力是什么,安心这个人物的魅力到底是什么……我想,我们用性格分析的方法,这一切问题都昭然若揭,光白于世--安心的经历,是一个人的人格暗影爆发、减弱、反扑的过程,安心即我们,我们通过安心的经历,也在和自己心灵深处的"暗影"对话--什么是"注定",什么又在"注定"着我们?--性格类型是先天注定的,安心如此,我们亦如此;无法挣脱出"暗影",也无法消灭掉"暗影",安心如此,我们亦如此-- 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

  我们在阅读中,体验着从《玉观音》书本通往自我"人格暗影"之旅,也许神秘,也许独特,也许不可思议……但是,在性格分析学来看,一切又是如此清晰,如此条分缕析,如此在性格逻辑下,节节推进,铺排展开!

  杰出的小说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海岩等人,他们的杰出作品,他们的文本,其实就是一个媒介。《玉观音》和安心,即是这样一个媒介,一个通道,引导着我们在不经意间,回归心灵最深的地方,回归人格的"暗影",发现最深刻的自我,与之对话,这是一场你与自我人格的对话,也是一场人格暗影的发现之旅。没有救赎,因为唯有接受性格;没有解脱,因为性格决定命运,与生俱来,与死同往--所以,《玉观音》从心底里撼动我们--在黯黑之夜,那永远值得期待的敲门声,让我们寝食难安,时时躁动,隐隐的羞耻,灵魂在震颤,在排山倒海一般的焦虑中,我们不得不合上这本书。我知道,只有合上这本书,人们才会渐渐平静,因为,我们自己的人格暗影才会缓慢地蛰伏下去……

  《玉观音》里的安心,她就像一面镜子,比照她,我们可以一窥我们自己的人格原型,多么复杂,多么善变,多么深不可测,多么无可奈何,我们应该明白,在生活中呈现的五颜六色的人格面具,都是虚假的。一个人的性格类型是不会改变的,我们必须直接抓住"根"--性格类型,如果仅仅根据一个人说的某句话,一时的表情,一时的行为,一时的举止……就断定一个人的性格怎么怎么样,那无疑是错误的。

  3. 在起点上,抉择你的人生

  有句话:"不能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既有生存和发展技能的培训,也有对自我的准确认知和定位。性格分析,是自我发现和认定的主要内容。既然人格是先天遗传的,后天无法更改,并且,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那么,我们当然要首先了解、确认和框定自己的性格类型,这就好像扬起生命之舟的风帆,扬帆才可远航。

  李清照:阿妮姆斯型人格

  婚姻生活包含着很多矛盾、冲突、烦恼和争执,其中,最危险和剧烈的冲突源于性格。传统的观念认为感情是可以培养出来的,性格不合也是可以磨合的,中国式的婚姻特别强调"磨合",但实际上,不同性格的人生活在一起,特别是性格冲突的两个人组成家庭,而仅仅靠道德说教,或者忍让和迁就对方,根本不可能保证婚姻的稳定,婚姻幸福是"磨合"不出来的,不仅如此,性格不合还会直接冲垮婚姻的稳定。

  为什么婚前发现不了两个人的性格冲突?第一,性格类型是扎根在人们的集体无意识中,每个人根本无法主观上掌控。第二,两个人在恋爱交往中留给对方的印象,绝大多数基于"人格面具"的外表印象,对对方并没有真正的本质认识。所以,即使两个人性格冲突,也很难在婚前彼此掌握。第三,即使发觉彼此性格不合,受到传统婚姻观念"磨合"的影响,常常会轻率地认为两个人的性格也是可以在婚后"磨合"好的,事实上,并非如此。

  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再婚失败,就是一个性格不合的典型个案。

  1129年(南宋建炎三年),这一年,李清照46岁。8月18日,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在建康病故。此时,正值金兵南下,国难爆发,社会极端动荡,李清照一个人在越州、台州、明州、温州、杭州之间,逃避金兵铁蹄,惶恐求生,颠沛流离,风雨飘摇。1131年(绍兴元年),48岁的李清照来到杭州弟弟家,重病不起,这时,一个叫张汝舟的人闯进了李清照的心灵世界。张汝舟一派风流倜傥,彬彬有礼,对病中的李清照体贴照顾,无微不至,在国难和家难之时,能有张汝舟的一份体贴和照顾,李清照感动至极。于是,两个人草草结婚,李清照的再婚可以说是一次"闪婚"。

  犹抱琵琶半遮面(19)

  "闪婚"容易,但两个人的性格彼此并不和谐。李清照的性格原型,是非常明显的"阿妮姆斯型(Animus)",女性性格中留存着男性特征。"阿妮姆斯"型的李清照有着澎湃的勇气和好斗性格,这些性格基因决定了李清照对艺术和真理的追求,让她有着强有力的精神信仰,她的内心也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和支撑力。

  李清照作为词人,是优秀的。但是,词创作的艺术成就并不能全面概括她的"阿妮姆斯型"性格,她对艺术之外的政治、社会、民生等诸多问题,都加以干涉,比如,她的公公赵挺之在北宋徽宗年间官拜宰相,李清照不顾长幼之礼,写诗狠狠嘲讽了公公拜相"炙手可热心可寒",给新官上任的公公一头冷水。

  李清照还挺身而出,勇敢地规劝当时荒淫无耻的徽宗皇帝"夏为殷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俱在"。靖康之难后,宋高宗赵构偏安一隅,不思北伐,李清照更是写诗批评赵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把项羽宁死不偏安,和赵构宁死也偏安加以对比,令高宗窝火不已。

  对公公臧否,对皇帝批评,这在中世纪,是女性少有的行为,非有大勇气不能为之!

  李清照生性争强好斗,25岁时,她撰文痛骂北宋一朝的词人;她批评柳永"词语尘下",大骂欧阳修、苏轼不通音律,更是鄙视王安石、曾巩的词作"不可读"。嘲笑秦观"少故实",贬黄鲁直"多疵病",真正是横扫一切文坛领袖,伏笔清谈之间,字字诛心,25岁正是青春张狂之际,李清照才华横溢,不让须眉,但一副才学傲骨,的确锋芒太露,她的观点当时就激起一片指责,当时,人们用"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来形容李清照对柳永、欧阳修、王安石、秦观等人的批评。而李清照对此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

  丈夫赵明诚逝世不久,权臣王继先对遗孀欺凌,愿出黄金三百两,收购李清照家中的收藏,这是典型的低价强购,李清照不服,通过亲戚谢克家出头,向宋高宗上奏论诉,竭力维护自己的权益。官司惊动了宋高宗,虽然高宗袒护王继先,李清照最终败诉,但是,她刚烈争胜的脾气一显无疑。

  历史上最残酷的一次离婚

  在婚姻里,丈夫赵明诚评价李清照是"亦师、亦友、亦妻房"。李清照再婚前后,写了一首词: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在词中,李清照本人来到天帝的王宫,天帝知道李清照来了,便殷勤地问我要回到哪里去。李清照回答道,我走了太远太远的路,身心俱疲,来路心已碎,前路眼茫然。但李清照并不死心,她告诉天帝,鲲鹏展翅一飞九万里,我也要像鲲鹏大鸟一样,继续高飞。风,你不要停息,把我的小船送到人间仙山,我要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首词最真实地写照了她的性格本质,以这样的心态,阿妮姆斯型的李清照走进了第二次婚姻。现在,很多人都骂张汝舟婚姻动机不良,这是很肤浅的说法。重钱、重色、重才,这些在幸福婚姻里不是问题,我们分析李清照的再婚,要看这个婚姻真正的问题在哪里。

  李张二人,关键是性格极端冲突,李清照是阿妮姆斯型的性格,而张汝舟遇到夫妻纠纷,就"日加殴击",对妻子拳打脚踢,他不明白李清照是阿妮姆斯型的性格,他的妻子是一位天帝都要殷勤接待的女人,是一个鲲鹏展翅九万里式的女人,是一个渴望自由仙境生活的女人,在婚姻里,她是男人的老师、朋友和妻子,她需要男人的尊敬、平等和爱护,张汝舟给不了李清照这样的婚姻,他们都无法明晰自我无意识里的性格因子,更无法了解对方的性格。性格冲突激烈地迸发了,最后,李清照用最激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婚姻,她向朝廷揭发丈夫科举考试舞弊,李清照的官司又一次惊动了宋高宗,这一次,高宗皇帝没有偏袒张汝舟,流放了他。一场维持了不到一百天的婚姻,就此极速崩溃,丈夫流放,妻子入监,昔日的温情脉脉,全都鸡飞蛋打,夫妻俩玉石俱焚,同归于尽,这是历史上最残酷的一次夫妻离婚。李清照和张汝舟的婚姻失败,根本上是他们的性格冲突。

  犹抱琵琶半遮面(20)

  性格不分好坏,用道德标准衡量"性格"是非常荒唐的。从性格分析的角度,来反思李清照的再婚悲剧,才有最实际和现实的思想价值。今天,谈婚论嫁,挑选爱人,有很多遴选甄别的条件,比如,挑房子,是看重对方的物质条件;挑人品,是看重对方的外在人格;挑家庭,是看重对方的生活环境;挑学历,是看重对方的教育程度;这些不能说不重要,但是,最关键的一条,是"挑性格",两个人的性格可以不同,但两个人的性格类型绝对不能彼此冲突,李清照张汝舟的婚姻失败,就是一个典型的性格冲突的悲剧!所以,我们要把对爱人的性格甄别,当做婚娶挑选的最底线。

  职场里的性格分布

  性格冲突是根深蒂固的,很难用道德说教消融。性格不合的夫妻总会爆发矛盾和争执,甚至出现李清照离婚那样的残酷场景。事实上,性格不合不仅会摧毁婚姻,而且,也会对职场带来很大的震荡和破坏。在公司里,学校里,性格不合的两个人在一起搭档,或者同桌,你会发现他们之间相处得很差,特别是作为团队里的工作搭档,他们的合作效率很低。即使他们之间各自都会做出一些调整,但是性格冲突是根深蒂固的,一个让你很反感和厌恶的人,你自己即使做了最大的调整,也不过是另一种方式的忍耐而已,你还是无法顺畅地和对方相处。

  职场里的性格冲突,轻则引发人际矛盾,消耗人力成本;重则损害公司的运营和工作效率,作为老板和人力资源部门,与其费心费力地排解人和人之间的性格冲突,不如从性格分析入手,安排性格和谐的两个人结成搭档,这样就会大大减少相应的成本。而作为老师,能够把不同性格的学生按照性格相合的规律,安排在一起同桌,不仅会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而且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现在,很多人都希望在事业起点上走好第一步,或者在职业转折点上做好慎重的选择,结合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少走弯路,回避陷阱,低耗高效地推进自己的事业。我相信今天的人们,不缺少智慧,也不缺少力量,更不缺少激情,中年人也不缺少经验、耐心和吃苦精神,最让人担心的是今后的发展方向,走错了路,干错了行,这是最大的消极之处。

  怎样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呢?我们先看下面的一个图表:

  表1

  职业 感觉思考型(%) 感觉情感型

  (%) 直觉情感型

  (%) 直觉思考型

  (%)

  会计 64 23 4 9

  销售,客户关系 11 81 8 0

  作家、撰稿人 12 0 65 23

  自然和工科的科研人员 0 0 23 77

  银行系统,金融从业人员 47 24 11 18

  源自MacKinnon(1962)和Laney(1949)

  表1,是职场中的性格分布图,不同的行业,有着各自独特的性格类型的分布,这一点很少被国内关注。表中列举了五个典型的职业,会计,销售和客户关系人员,作家和撰稿人,自然和工科的科研人员,银行系统和金融从业人员。我们发现,五个职业的从业人员中,最突出的性格类型是不同的:

  1. 在会计职业中,感觉思考型性格的人占据了64%,是最主要的性格群;

  2. 在销售人员和客户关系职业中,最主要的性格群,是感觉情感型性格的人,达到了81%;直觉思考型性格的人的比重是0,几乎没有从事这个职业的。

  3. 在作家和撰稿人职业中,直觉情感型性格的人占了65%,是最重要的性格群;感觉情感型性格的人似乎于这个职业无缘,在统计表中是0。

  4. 在理工的科研人员队伍中,77%的人都是直觉思考型的性格,值得注意的是,感觉思考型和感觉情感型的性格,竟然是0。

  5. 在银行和金融从业人员中,47%的人是感觉思考型的性格。

  这个统计发现,是美国D. W. 麦克金农(D. W. MacKinnon)博士在1962年公布的。这样的统计结果,让你震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分布呢?因为,人们的职业选择,是基于集体无意识中的性格类型,有两大性格因素影响着人们的择业,第一是感觉或直觉因素;第二是思考或情感因素。见表2。

  犹抱琵琶半遮面(21)

  表2

  性格类型 感觉型 直觉型 思考型 情感型

  择业态度 重视工作的稳定性 重视工作本身的创新和开拓价值 偏重逻辑思维和抽象理论 偏重处理人际关系

  感觉型的人择业第一考虑的是工作的稳定性如何;而直觉型的人则第一考虑的是工作本身的创新价值,更看重工作本身的开拓意义,而工作本身的稳定性则是次要的。思考型的人更善于逻辑思维;而情感型的人则更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因此,感觉情感型的人特征是,在择业时,优先考虑工作的稳定性与否,特别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在工作中,充分调动个人热情来应对工作,很擅长构建同情和友好的人际关系,为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所以,他们是销售人员的主力,却几乎没有从事理工科的科研工作,也几乎没有进行职业写作的。

  感觉思考型的人,特征是在择业时,优先重视工作的稳定性,并且,个人擅长逻辑思维,擅长抽象理论研究,在工作中,特别关注事实,讲究实用,使用非个人化的分析方法。所以,他们是会计行业的主力,但对理工科研工作不感兴趣。

  直觉思考型的人,特征是渴望工作的创新发现意义,并且擅长逻辑思维和抽象理论研究。这样的人是理工科科研人员的主力,却几乎没有人乐意从事销售和客户关系工作。

  直觉情感型的人,特征是追求职业中的创新价值,对人际关系拥有很高的应对能力,他们是作家和撰稿人的主力,对会计工作则是非常不感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职业中的主要性格群,集中了业绩最出色,升迁最快的职场精英,也就是说,如果性格类型和职业岗位相匹配,那么,你就会找到取得事业成功的畅通大道。

  今天,我们分析"职场中的性格分布",目的是为了帮助读者在择业、就业和职业规划中,更为科学地做出判断。个人的性格、兴趣和从事的职业,能够协调一致,那么,这个人就是干对了行,有更大的科学可能性去收获职场的成功,以及实现个人的价值,有效地避免了人们在职场中的盲目选择,也就可能在事先规避了许多职业挫折和困境,比如,感觉情感型的人,一定切忌从事职业写作;而公关公司,或者公司的销售部门,一定要慎重引入直觉思考型的人。2000年以来,在美国,每年都有250多万人接受性格类型的分析,并且,还有超过300万人进行性格类型的训练,其中80多万人顺利进入公司管理层。同时,世界前100强公司在人力招聘、员工沟通、提高组织效能等方面,全面引入了性格类型分析方法。可见,这一分析,不仅对择业者,也对公司的人力部门,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找到心灵的"根"

  使用"16型人格"就可以精准地框定自我的性格类型,帮助人们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类型,理解自己的心灵之"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16型人格",从封闭的生活走出来,接纳人和人之间的差异,你会接受和自己不同类型的性格的人,了解他人的优势和特长,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并组成高效率的工作团队,在婚姻里,能够更好地做出婚娶选择,并在婚姻生活中,更好地提高婚姻的质量。这就是工作中的"容忍",情感中的"宽容"。

  只有找到了心灵的"根",我们的人生才会有稳定的感觉,才能够自信地面对未来,个人生活和工作也会因此有了方向感。

  "职业规划"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也是从西方现代化国家引入的职业评价和计划的技术。职业规划不是职场算命和占卜,而是基于性格分析基础上的就业指导、建议,以及后续相关的辅导培训。

  现在,中国内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来越迈向现代和开放,个人有了更充分的选择机会,这为我们的个人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选择的范围极其广泛,但是,当我们有了人生选择权的时候,你可曾想过,你会进行选择吗?进行选择的基础就是了解自我,了解他人,了解自己的客观环境。了解是改善的前提,如果没有科学、精准和有效的性格分析,那么,任何改善的方法都是盲人摸象,事倍功半,甚至是南辕北辙。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需要进行规划,事业发展也同样需要进行科学的设计,过去,很多人觉得自己干"错"了行,其实,不是你的能力不行,也不是工作中的机遇太少,深层次的原因,即是你的性格类型和公司环境、岗位要求是根本冲突的,尽管你已经尽全力地改善了自己,可是,性格类型是无法改变的,你能改变的仅仅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对你的职业发展没有太大的意义。

  科学的方法是可靠的,科学的作用在于给人们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技术手段,并让人们遵循客观的科学规律,来切实地推进自己的事业,改善自己的生活。从这一点来讲,性格分析方法是对每个人的科学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