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智贤结婚现场:第十二章 意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1:49:09
第一节:意志的概述

    一、什么是意志

    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并非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人在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仅接受内外刺激的作用,产生认识和情绪情感,而且还要采取行动,反作用于客观世界。人根据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先在头脑中确定行动的目的,然后根据这个目的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并力求实现此目的,这种心理活动就是意志。由意志支配的行动称为意志行动。

    意思行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它是在人类认识世界和发行世界的需要中产生的,也是随着人类不断深入地认识世界和更有效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所以,意志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最突出的表现,这也是人和动物在本质上相区别的特点之一。恩格斯说:“……我们并不想否认,动物是具有从事有计划的、经过思考的行动的能力的。……但是一切动物的一切有计划的行动,都不能在自然界上打下它们的意志的印记。这一点只有人才能做到。一句话,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而赞成这一区别的还是劳动”。可见,动物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以自身的活动适应周围环境,动物的活动虽然也改变环境,但它在自然界并没有留下意志的痕迹。人类则是通过自觉的活动来改造自然,在同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中,支配自然界为人类服务。在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中,人类也发生着各种社会关系,并不断地改变着这种关系。人类的历史正是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历史,而历史的每一步都留下了人的意志的痕迹。只有人类才能预先确定一定的目的,有组织地去逐渐实现这一目的,也就是说,人类通过意志,通过内部的意识事实向外部动作的转化,达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

    人的意志是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不断地追求目标和达到目标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其意志力水平。在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人的意志到处都在起作用。例如,学生为了争取优异成绩而刻苦学习;工人为提高生产效率而忘我劳动;农民为争取好收成而与自然灾害作斗争;运动员为了祖国荣誉而顽强拼搏;人发解放军为了保卫祖国疆土而时刻警惕着等等。可见,人们所从事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都需要一定的意志的努力,越是困难的任务越需要更多的意志努力,意志活动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

    二、意志行动的表现

    意志行动是人的有目的的行动,表现为人类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人类意志行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类意志行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根据实践的需要不定期有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并且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表现出人们的意志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人类意志行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即是主动地根据需要去反映世界。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属性和现象,而且能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同时,人们不仅能从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能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在自然界打上人类“意志的印记”,正如列宁所说的,世界上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造世界,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改造客观世界。

    第三、人类意志行动的前进性。人们的意志行动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永远不会只停留在某一个水平上。人的意志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不断追求真理中丰富和提高,在不断摆脱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知之不多和知之不全状态中,摆脱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使自身的意志行动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并在实践中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

    第四、意志行动必须符合客观规律。人的意志表现为以自学的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行动。然而,有了预定的目的通过行动就一定能够实现目的吗?这就不一定取决于是的意志了。人的预定目的是否能实现,关键要看人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如果人正确认识了客观规律,并根据客观规律确定行动目的、计划和方法,通过实践,这个目的就不能实现。否则,就无法实现,即便意志再努力也不会成功。

    客观世界是按照其固有的规律发展着的,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不是人们给它外加的,因而它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观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客观规律,也不管人们是否喜欢它,它都一样客观存在,并有条不紊地发挥作用。意志行动正是担当了人在认识客观规律,在实践活动中利用客观规律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驾驭客观规律的这一心理角色。

    人们一旦认识了自然和社会规律后,就能够摆脱盲目性而获得自由,就能自由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为此就引伸出关于人的意志是不是自由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心理学史中有过两种极端的年示地。19世纪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者叔本华(A。SCHOPENHAUER)和尼采(F。NIETZSCHE)认为人的意志、行动是不受任何东西约束的,可以绝对自由,为所欲为,人的自由意志主宰一节。行为主义者,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则否认人的意识,否认意志自由,认为人的行为完全是由外界刺激所决定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意志是自由的,但又是不自由的。说它是自由的,是因为在一定的条件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和确定目的,发动或罅某种行动,采取相应的行动方式或步骤。说它是不自由的,因为人的一切愿望、行动都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否则就会碰壁。因此,意志的自由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指出的:“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己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因此,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那种能力。”一个人掌握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越多,越善于利用客观规律,那么,他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也就越主动、越自由。同时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又依赖于人的意志努力,依赖于自身的勤奋、刻苦以及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的意志力。

    一、意志与认识、情绪和个性的关系

    (一)意志与认识的关系

    意志与认识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的,离开了认识过程,意志便不可能产生。自觉的目的性是意志的特征之一,人的任何目的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目的虽然是主观的,但它却是来源于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结果。人在选择确定目的和采取方法和步骤过程中,审时度势,分析主客观条件,回忆过去的经验,设想未来的结果。拟定方案和制定计划,对这一切所进行的反复权衡和斟酌等等,都必须通过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才能实现。可见,人们只有在认识了客观规律和人类需要之间的关系,才可能提出切合实际的目的,才能以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去实现目的。

    其次,意志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没有意志努力,就不可能有认识过程,更不可能使认识过程深入和持久。因为在认识活动中,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要克服一些困难,就需要作出意志努力。例如,观察的组织、有意注意的维持、追忆的进行、解决问题时思维活动的展开以及想象的形象化进程等,都离不开人的意志的参与。可见,没有意志行动,不会有认识活动,更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意志与情绪的关系

    意志和情绪过程也有密切的联系。

    首先,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当某种情绪、情感对人的活动起推动或支持作用时,这种情绪、情感就会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例如,在工作、学习中,积极的心境、对祖国的热爱和社会责任感会推动人们努力学习、辛勤劳动。当某种情绪、情感对人的活动起阻碍或消极作用时,该情绪、情感就会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例如,消极的心境、高度的应激状态和害怕困难的情绪、情感,都会妨碍意志行动的执行,支援以至削弱人的意志。消极的情绪对意志行动的干扰作用,取决于一个人的意志力水平,意志坚强者可以克服消极情绪,使意志行动自始自终贯彻到底;意志薄弱者则可能被消极情绪所压垮,使意志行动半途而废或一无所获。

    其次,意志能够控制情绪,使情绪服从理智。人们在工作或学习中面对困难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可以通过意志办加以调节和控制,从而使自己的意志行动服从于理智的要求。例如,人既能够调节和控制由于失败或挫折带来的痛苦和愤怒的情绪,也能够控制和调节由于胜利带来的狂喜和激动,当然这取决于一个人的意志力水平的高低。

    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密切联系的。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中包含着意志的成分;同样,意志过程中也包含着认识过程和情绪情感成分,只是为了研究的需要,才对统一的心理过程从不同侧面进行分析。当在对人的统一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时,必须注意它们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

    (三)意志与个性的关系

    意志和个性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首先,个性倾向性制约着人的意志表现。一个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兴趣爱好和世界观等个性倾向性与意志有着密切联系。一个真正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人,必然有坚强的意志,有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价值观,他能抵御物质利益的诱惑,克服艰难险阻而无所畏刷。一个具有资产阶段世界观的人,在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必定患得患失而无所建树。一个人对某种活动或事业充满着浓厚兴趣和爱好,就会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克服前面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最终达到预定的目的。相反,一个人对某种活动或事业不爱好,缺乏行动的愿望,即使由于外部原因而勉强去做,也会视其为负担。当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就会退缩和动摇。但是,如果一个人意志坚强,即使对某项活动没有兴趣和爱好,也会以坚强的毅力去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并达到预定的目的。同时在完成目的任务的过程中,也可能会逐渐培养起对该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可见,个性倾向性与意志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其次,意志在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孟子曾经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意志在目标的选择和确定以及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均有重要影响。

    二、意志的生理机制

    意志活动是人脑的机能,是神经系统多部位、多层交整合活动的结果。

    人的意志行动是通过一系列随意运动实现的。随意运动是由感受和效应过程所组成的复杂的机能系统,语词是随意运动的高级调节者,它在人的意志行动中起着讯作用。

    随意运动是运动感觉(动觉)细胞和运动细胞之间建立联系的结果。大脑皮层的运动感觉细胞位于中央后回的躯体感觉区,它主要是感受来自运动器官的冲动;运动细胞位于中央前回的躯体运动区,它主要是调节运动器官的运动。由于大脑皮层中央沟的前回和后回与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器官存在着纵向联系,当运动感觉细胞与运动细胞之间发生联系而“接通”,就能引起有机体的各种不同的运动。大脑皮层运动区的这种联系又能与皮层其他区域的细胞活动相联结,因此,由各种外部影响和机体内部过程所引起的皮层投射区域的神经活动,就可能通通过与运动区的广泛的横向联系而引起有机体的动作。可见,随意运动是与整个大脑皮层的活动分不开的,一切内外刺激,都可以成为活动的原因。正是有了大脑皮层的内部、皮层与皮层下以及与运动器官之间的这种复杂整合运动,才保证了行动的随意性。

    人的随意运动是十分复杂的,要保证有目的的、精确的、每秒多的动作的实现,还要依赖于将就器官的返回传入(反馈联系)的调节税。运动感觉细胞、运动细胞和其他分析器的皮层末端存在着兴奋性和抑制性的联系,因此,内外部的各种刺激都可以通过暂时神经联系引起皮层运动区细胞的兴奋和抑制从而引起或抑制一定的运动。同时,由于在神经环路中存在着返回传入,效应器的运动的信息会返回到大脑皮层的运动分析器,个全感受到了运动状况,并凭借反馈联系,不断地修正行动,以符合于当前现实的要求。例如,一个人知道某物体只有1公斤重时,就决不会用搬动20公斤物体那样的力气去搬动它,即使事先不知道物体的重量,也会先作出估计先搬动一下,然后修正自己所用力量的大小。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返回传入的调节,从而使随意运动更加准确。

    人的意志活动调节过程的特征是在言语的直接参与下实现的。由于语词刺激具有极大的概括性,并聚集着大量信息,它既能代替具体事物,又能以概括的形式和一个人的经验发生广泛的联系,这就使人在接受具体刺激时,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以词的形式来确立目的、选择行动方法,从而完成合理的有效的意志行动。同时,语词又是行为的调节信息,运用语词信号来调节随意运动具有很大的确定性和灵活性。例如,教师在教室里讲“注意”,可以使发分心的学生集中注意听课;黑暗中有人讲“注意”,会使他人减缓步伐;在重大考验面前,对自己提出要“冷静”,会防止过度焦虑。语词对行动的调节既可以有效抑制人的活动,也可以发动人的有指向的行动。因此,语词影响着人的意志行动,言语是构成人的唯一的自我调节系统。

    现代神经心理学证明,额叶在实现有言语系统参加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中有重要作用。鲁利亚(A。P。)认为,额叶的活动是形成意志的重要机制之一,是形成人的意志行动的目的,并保证贯彻执行的重要器官,它对维持和调节大脑皮层的总紧张度,对调节组织随意运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临床上,额叶受损伤的病人,不能形成行动的意向,不能调节和监督自己的行动与目的的相适应,而且很容易分心,不能按计划工作。在儿童节大脑发育过程中,额叶比其它各叶成熟的时间晚些,所以,儿童的自觉性和意志力都比较弱些。

    第二节:意志行动及其心理过程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方面,是人的积极性的特殊形式。如果说感觉和思维是外部刺激向内部意识事实的转化,那么意志就是内部意识事实向外部动作的转化,是通过外部动作以实现自己预想的结果。人的行动受到意志的支配,但不是人的一切行动都是意志行动。例如手碰到火会缩回、咳嗽、眨眼等一些无意动作都不是意志行动。意志行动是具备一定要求和特征的行动。

    一、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

    (一)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

    意志行动的目的性特征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在活动之前,活动的结果已经作为行动的目的而观念地存在于人脑之中了。在活动中,方法的选择、步骤的安排等始终从属于目的,并以预先所确定的目的作标尺来评价自己活动的结果。因此,没有目的,也就不会有意志行动。

    人的活动和行为始终是在有自觉目的的意志过程支配和调节下进行的,所确定的目的水平的高低也与意志行动效应的大小直接有关。在崇高理想支持下所确立的目标,就能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表现出积极的、顽强的、进取的精神,其行为结果就有较大的社会价值和效应。反之,则会萎糜不振,知难而退。

    (二)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最基本单位,意志行动表现在随意运动中。人的各种运动分为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随意运动是指受到意识调节和支配的,具有一定目的方向性的或习惯性的运动,例如长跑、写字、操纵劳动工具等。不随意运动是指一般不受意识支配的运动。例如,心脏跳动、瞳孔反射运动等。意志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的,如果人的一节运动都是不随意的,那末任何目的都不可能在行动中去加以实现。但是,随意运动也并不总是意志行动。因为,意志行动除了要以随意运动为基础外,还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三)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在人的活动中有许多是具有目的的和以随意运动为基础的。但是有些行动,诸如饭后散步、闲时聊天、观鱼赏花等并没有明显困难而言,故一般不认为它们是意志行动。只有那些与克服困难相联系而产生的意志行动,才是意志行动的重要特征。例如,身体欠佳时坚持工作、为按时完成某项重要任务而奋斗拼搏等。一个人意志坚强的水平往往以困难的性质和克服困难的努力程度加以衡量。

    意志行动中所遇到的困难有两种:内部困难和外部困难。内部困难是指内存于人脑中的某些不利因素。例如消极的情绪、信心不足、态度犹豫、知识经验不足、性格上胆怯等等。外部困难是指由于客观条件而造成的某些不利因素。例如,环境条件恶劣、缺乏必要的工作条件、周围人的冷嘲热讽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落后等。一个人在实现自觉确立的目的过程中,都有可能遇到内部困难和外部困难,正是在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中才表现出一个人的意志力量。因此,教育家们都主张意志锻炼要从小做起,教师和家长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帮助青少年们在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目的,以培养他们紧张的意志力。

    二、意志对行动的调节作用

    意志是意识调节功能的表现。意志对行为的调节作用保证了人的行为的目的方法性,调节的最终结果表现为预定目的的实现。

    意志对行动的调节作用表现在对人的行为的发动和抑制两个方面。发动表现为推动人去从事为达到预定目的的行动。例如,为了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意志推动人去寻找设备、查阅资料、请教师傅等。抑制表现为罅与预定目的相矛盾的愿望和行动。例如约束自己以战胜外界的诱惑和干扰,不做与目的相违背的事情。意志对行动的发动和抑制作用,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是互相联系的和统一的。为了达到预定目的,意志通过发动和抑制这两个方面,克制与预定目的的相矛盾的行动,发动与预定目的的实现有关的行动,从而实现着对人的行动的调节和支配。

    意志不仅调节人的外部动作,还可以调节心理状态。当学生在专心致志地听课时,就存在着抢险干扰的意志对注意、记忆和思维等认识活动的调节。当运动员在重赛中向自己提出“不要恐慌、稳定发挥”的要求时,实际上是意志促使其镇定,表现了意志对情绪状态的调节。

    近年来医学实践和生理学研究证明,经过生物反馈的训练,可以随意调节那些由自主神经支配的内脏器官的机能。如人的心律的快慢、血压的高低、肠胃的蠕动,甚至脑电活动的节律。

    三、意志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是指意志对行为的积极能动的调节过程。它有发生、发展和完成的历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采取决定阶段,包括动机斗争和确定行动的目的。执行决定阶段,包括行动方法、策略的选择和克服困难实现所作出的决定。

    (一)采取决定阶段

    采取决定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它决定意志行动的方向以及意志行动的动因。一般来说,具体要经过动机斗争和目的确定等环节。

    1、动机的斗争

    人的意志行动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动机是激起人去行动或抑制这个行动的愿望和意图,是引起人的行动的内部原因和推动力量。人的任何意志都存在着动机激活水平和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动机激活水平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对行为效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会产生阻碍作用。动机激活水平、行为效率和任务难度之间的关系,可用叶克斯——多德逊定律(YERKES-DODSONLAW)表示。在简单易为的任务情境中较高的动机水平会产生较佳的行为效率;在复杂困难的任务情境中,较低的动机水平反而会提高行为效率,一般认为这是因为动机激活水平过强会场使情绪扰乱认知活动所致。

    人的意志行动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但由动机过渡到行动的过程是不同的。在简单的意志行动中,动机是单一的,明确的,通过习惯的行为方式就能直接过渡到行动,因此,一般不存在明显的动机的斗争。在较复杂的意志行动中,行动虽然是由多种运动所引起,但如果它们之间不矛盾,就不会发生动机斗争。例如,一位学生努力学习,既可能是对学习本身有兴趣,也可能是为了个人的荣誉打好基础。虽然这些动机对学习活动及相应的行动有不同的推动力量,但没有根本对立的冲突,是直辖市地结合在一起发生作用的。但是这种相互统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斗争是指动机之间相互矛盾时,对各种动机权衡轻重,评定其社会价值的过程以及解除意志的内部障碍的过程。就动机斗争的内容来说,它分为原则性动机斗争和非原则性动机斗争。凡是涉及个人愿望与社会道德准则相矛盾的动机斗争属于原则性动机斗争。例如,当涉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矛盾时,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解决这类原则性动机斗争,就要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因此也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意志品质。一个意志紧张的人善于有原则地权衡和分析不同的动机,及时地选择正确的动机,并确定与之相适应的目的。意志薄弱者则会长久地处于犹豫不决的矛盾状态,甚至确定目的以后,也不能坚持,并且还会受到其他动机的影响而改变。凡是不与社会准则相矛盾仅属个人爱好、兴趣、习惯等方面的动机斗争属于非原则性的动机斗争。例如,休闲时看电影或看小说还是复习功课时,先做数学题还是先念外语单词等等并不涉及原则,也不会有激烈的思想斗争,当然,在对两种活动孰先孰后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也表现一个人的意志力水平,即是否能根据当时的需要毅然决定取舍。

    就动机斗争的形式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接近——接近型冲突

    它又称为双趋冲突,指一个人以同样强度追求同时并存的两个目的,但又不能兼得时产生的内心冲突。孟子曰:“鱼,吾所欲也;熊掌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全而取熊掌也。生,吾所欲也;义亦吾所欲也;才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也。”对这种“鱼和熊掌难以兼得”的动机冲突,解决的方法是放弃一个目标,或者同时放弃这两个目标而追求另一折衷目标。

    (2)回避——回避型冲突

    它又称为双避冲突,指一个人同时遇到两个威胁性的事件,但又必须接受其一始能避免其二时的内心冲突。此时,由于选择困难而使人困扰不安、左右为难。例如,孩子得了龋齿感到痛苦,但又不肯就医,因为害怕治疗带来的难受。此时,牙痛和治疗都想回避,在他看来两者都是一种威胁,都想逃避,但又必须选择其一,才能躲避其二。

    (3)接近——回避型冲突

    它又称为趋避冲突,指一个人对同一目的的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的矛盾的内心冲突。例如,想做好事,又怕别人高笑;想参加竞赛,又怕失败。一般情况下,越是接近目标,想要达到这一目标的愿望越强烈。同时,回避目标的愿望也相应增长,而且回避目标的强烈意愿程度的增长比接近的要增长得更快。研究表明,趋避冲突在心理上引起的矛盾冲突的后果最严重,因为它会使人在较长时间内一直处于对立意向的冲突中,从而导致行动的不断失误。

    (4)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

    它又称为多重趋——避冲突,指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的,每种目的都具有吸引和排斥作用,而不能简单地选择一种目标,回避另一种目标,必须进行多重的选择而引起的内心冲突。例如,一个人想调换到一个新的工作单位,因为该单位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和其他优厚的福利条件,可是工作性质和人际关系不易适应。但如果留在原单位工作,有习惯了的工作条件及环境,以及较好的人际关系,可是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较差些。这种对各种利疾风知劲草得失的考虑,就会产生多重趋避冲突。一般来说,如果几种目标的吸引力和排斥力相距较大的话,解决这种内心冲突比较容易;如果几种目标的吸引力和排斥力比较接近的话,那么,解决这种内心冲突就比较困难,并需要用较长的时间考虑得失和权衡利弊了。

    2、确定行动的目的

    地确定目的在意志行动中非常重要。是否能通过动机斗争而正确地树立行动的目的,表现了一个人的意志力量。动机间的矛盾较大,斗争越激烈,确定目的时所需要的意志上的努力也越大。意志的力量表现在正确地处理动机斗争,选择正确的动机,确定正确的目的。

    目的在意志行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的越深刻(即社会意义越大)、越具体,则由这个目的所引起的毅力也越大,就越能表现出一个人的意志力量。相反,一个没有明确目的而盲目行动的人,往往会患得患失,斤斤计较,因此便无成就可言。但是,目的的确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通常,一个人在行动之前往往会有几个彼此不同,甚至是相互抵触的目的,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权衡比较,根据目的的意义、价值、客观条件和自身特点最终确定一个目的。一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花费一定的意志努力后可达到的目的,往往是比较适宜的目的。一旦这一目的得以实现,可以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并能弥补由于在目的确定时发生的内心冲突所带来的损害,更好地为实现下一个目的作好准备。如果有几种目的都很适宜和,就可能会发生内心冲突或动机斗争,难以下决心做出据择,这就需要合理安排,即先实现主要的、近期的目的,后实现次要的、远期的目的。或者相反,先实现次要目的,创造条件,再集中力量实现主要的目的。

    在几个目的中,选择确定一个目的的过程,是一个决策过程。决策是意志行动中的重要万分,在整个决策过程中,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都起着一定的作用。在决策实行之初,必须探讨目的实现的意义、价值及其各种方案,同时搜集各种情报,从中选出一处最可行和最有前途的方案。在决策的执行阶段,必须建立一套信息反馈系统,以便有效地修正行动。使目的顺利地达到。

    (二)执行决定阶段

    目的确定以后,就要解决如何实现目的的问题,即解决怎样做的问题。一般来说,要经历行动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和克服困难实现所作出的决定等环节。

    1、行动方法和策略的选择

    选择行动方法和策略是目的确定之后由实现目的的愿望所推动的。它是一个人根据欲达目的的外部条件和内部规律,适当地设计自己行动的过程,这一过程既能反映一个人的经验、认知水平和智力,又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意志力水平。例如,简单的意志行动,行动目的一经确定,方式方法很快就可拟定。复杂的意志行动,如果有较长远的目的,就要选择行动方法和策略,期间会遇到各种阻力和困难,如能选择出合理的优化行动模式,就能促使目的顺利实现,如选择不当就可能导致意志行动的失败。在这些过程中都表现出了人的意志。

    方法的选择、策略的确定和计划的拟定,要满足两个方面的要求,第一个方面,为实现预定目的的行为设计是合理的;第二个方面,这种方式方法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和社会准则及要求,是合法的。只有把这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预定目的顺利实现。在行动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中能体现出个人意志努力的方面有:调查研究、分析比较判断各种方式方法的优缺点及可能导致的结果;有时选择的方式方法是符合个人意愿的,但可能与社会的道德规范发生矛盾;有时某种方式方法要消耗较大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与社会道德规范相符合,等待。

    2、克服困难实现所作出的决定

    克服困难实现所作出的决定是意志行动的关键环节,因为即使有美好的行动目的,高尚的动机,拟定的计划也很完善,如果不去付诸实际行动,所有的一切仍是空中楼阁,仍然只是头脑中的主观愿望而已。

    在实现所作的决定时最突出的特点是在行动中会遇到许多困难,而克服困难就需要积极的意志努力,意志就表现在克服内心冲突、干扰及外部的各种障碍上。意志努力在这一环节上常常会表现为:第一,在实现所作决定中必须随的巨大体力和智力上的负荷;第二,必须克服原有知识经验及内心冲突对执行决定所产生的干扰;第三,在意志行动中一旦出现新情况、新问题与预定目的、计划、方法等发生矛盾时必须努力作出果断决断;第四,在意志行动中遇到来自外部的预料不到的情况时能够咬牙坚持;第五,个性品质或情绪影响与执行决定相冲突时,能够控制和克制,从而顺利执行所作的决定;第六,在克服困难,实现所作出的决定的过程中,还要根据意志行动中反馈的新情况来修正原先的行动方案,放弃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决定,以更好地达到目标。

    第三节:意志的品质与培养

    意志行动在不同人的身上表现不同。有人能独立地采取决定,而有人则易受暗示;有人处事果断,有人则优柔寡断等等。因此,构成一个人行为特点的稳定因素的总和是意志品质。意志品质主要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它们在人的意志行动中贯彻始终,并构成人的意志的性格特征。因此,只有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才会使人成为具有坚强意志的人。

    一、意志的特

    (一)自觉性

    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能认识行动的社会意义,并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社会的要求的意志品质。有自觉性的人有坚定的立场和信仰,相信自己的目的是正确的,在行动中能够把自己的热情和力量投入行动中,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行动中既不轻易接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目的、计划和方法,也不拒绝一切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在思想和行动上表现出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

    与自觉性品质相反的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受暗示性是指容易接受别人的影响,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的思想和行为,轻易改变或放弃自己的决定,表现为盲目行动。独断性是指对自己的决定自信不疑,一概拒绝他人的意见或建议。独断性的人表面上看来似乎是独立地采取决定,执行决定,但实际上是缺乏自觉性的表现。这种人坚持已见,以自己的意愿替代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当客观环境发生变化,也不肯更改自己的目的和计划,经常毫无理由地拒绝或考虑他人的意见。受暗示性和独断性的品质都是意志薄弱的表现。

    (二)果断性

    果断性是指一种善于明辩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实现所做决定的意志品质。具有果断性品质的人能全面而深刻地考虑行动的目的以及达到目的的计划和方法,虽然也有复杂的、剧烈的内心冲突,但在动机斗争时,没有多余的疑虑,在需要行动时能当机立断,但在不需要立即行动或者是在情况有所变化时,又能立即停止或改变已经执行的决定。

    意志的果断性品质是以自觉性品质为前提,并与智慧的批判性和敏捷性相联系。由于目的明确,是非明辨,才能毫不踌躇采取坚决的行动。但是处在复杂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高水平的果断性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具有的。果断性品质必须以正确的认识为前提,以大胆无畏和深思熟虑为条件。

    与果断性品质相反的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优柔寡断是指在做决定时顾虑重重、犹豫不决,一直处于动机斗争状态而迟迟做不出决定。其主要特征是思想分散,情感矛盾,在各种动机、目的、方法之间摇摆不定,时常对自己已作决定的正确性有怀疑。当要其必须作出抉择时,又会任意选择而无信心去完成。草率决定是指对任何事情总是不加思考,既不考虑主、客观条件,也不考虑行动后果,选择的目的只是想尽快摆脱由此带来的不愉快的心理状态。草率决定的主要特征是赖于思考而轻举亡动。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都是意志薄弱的表现。

    (三)坚韧性

    坚韧性是指对行动目的的坚持性,并能在行动中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毅力的意志品质。具有坚韧性意志品质的人,一方面善于克服和抵制不符合行动目的的主客观诱因的干扰,做到目标专一,始终不渝,直到实现目的;另一方面能在行动中做到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勇于克服各种困难。坚韧性是人的重要的意志品质,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具有不屈不挠地向既定目的前进的坚韧的意志品质。

    与坚韧性品质相反的是支援和顽固。支援是指立场无常、见异思迁,尽管有行动目的,但虎头蛇尾,遇到困难即放弃对预定目的的追求。顽固是指只承认自己的意见或论据,当实践证明其行动是错误时仍固执己见,一意孤行,因而往往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支援性和顽固性虽然表现形式不同,其实质都是不能正确对待行动中的困难,都属于消极的意志品质。

    (四)自制力

    自制力是指在意志行动中能够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动作和言语方面的品质。自制力反映着意志的抑制职能。具有自制力意志品质的人,一方面善于控制自己去执行所采取的决定,一般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纪委性;另一方面又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表现出较强的忍耐性。其主要特征是情绪稳定、注意力高度集中、记忆力强和思维敏捷。

    与自制力品质相反的是冲动性。冲动性是指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对自己动作和言语约束较差的品质。其主要表现为思想容易开小差。并易受外界的引诱和干扰而不能律己,有时甚至会产生违反纪律的行为。冲去性是意志薄弱的表现。

    意志品质都有其自身的具体内容而不应抽象看待。因此对于意志品质的评价,应从社会和道德角度与意志品质的具体内容相联系进行。由于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四种意志品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缺少其中任何一种品质,都会在人的性格上带来某种缺憾。

    二、意志品质的培养

    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一般应该从四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

    人的意志行动是为了实现预定的目的,培养一个人的优良的意志品质,首先就是要树立正确而高尚的行动目的。中有具有高尚的目的、远大的理想,才会在行动中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困难险阻。另外,要把远近目的有机动地结合起来。既要看到近期目的是为了实现远大目的的一个具体步骤,也要看到具体行动的深远的社会意义。由于行动的自觉性的提高,就会在远大目的的指引下胜不骄、败不馁,再接再厉,以求达到最后的目的。

    (二)组织实践活动,以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实现意志行动的决定是意志行动的关键,也是锻炼一个人意志品质的重要环节。意志是在克服困难中表现的,并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其意志力水平的。一个人在实现所作决定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困难,这是对意志品质的实际考验。因此,为了培养一个人的优良的意志品质,就要组织好各项实践活动,使他(她)能在活动中实现意志行动,在实际活动中克服困难,并在其过程中取得直接的经验。

    在组织实践活动时,首先要明确活动的社会意义,要善于把具体活动与远大目标有机联系起来。其次,设立的每一项具体目标要恰当,目的超出人的能力或客观条件的许可。会挫伤意志,丧失信心;目的过于容易,不经意志努力就能达到,也起不到锻炼意志的作用。只有那些经过自己的意志努力才能克服困难并实现目的的项目或任务,对意志锻炼最大。最后在完成活动并实现了预定目的以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分析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意志品质的实际表现,以取得直接的经验,它对意志品质的提高也起着重要作用。

    (三)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才能形成优良的意志品质。首先,要关于自我评价。对自身意志行动的分析评价,能够使自己既看到意志品质上的优点,以增强自信心,又能注意到自己身上的不足和弱点,以增强自我锻炼的决心。这样能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起到自挽、自策和自励的作用。其次,要关于自我要求。在分析和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根据社会要求每个人应具备的优点品质,对自己提出意志行动的具体化的要求。例如,自我控制、信念坚定、勤奋努力、忠诚老实、心胸开阔、谦虚谨慎等。再次,要关于约束自己。优良的意志品质的培养离不开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一个人除了要关于期望并实现目的,也要关于约束和克制影响目的的诱因和习惯。例如,严格遵守作息制度;如期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等。最后,要关于自我督促、自我激励。一般来说,行动中的困难和内心冲突很容易引起人的思想波动和行动上的摇摆,要调动内在的潜能来战胜外部困难,例如,用格言、名人名言、榜样人物的言行等来对照督促自己和激励自己,使自己优良的意志品质逐渐形成。

    (四)发挥纪委对培养意志品质的作用

    纪律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是搞好各项工作的基本保证。因此,纪委不仅约束人们的行动,更主要的是它给社会中的每个人的行动规定了方向。自觉遵守纪律,可以培养人的优良的意志品质,尤其是对意志的自觉性品质和自制力品质的培养具有明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