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白菜莫言教案:缺憾与进步共存===== 为三部热播国产军事电视剧中的枪械道具“挑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17:56:30

  2009年电视荧屏最大特点之一便是充斥着各种黄、绿军装,军事历史题材及以此为背景的悬疑谍战剧是时下国产电视剧当仁不让的绝对主角,其比例远超过了前几年的宫廷“辫子戏”和古装神话言情剧。国产军事历史题材电视剧虽然近年来有长足进步,但与国外同类作品相比,在制作水准和严谨程度上仍有很大的差距,特别在作为此类影视中最重要的道具——枪械方面,依然存在着许多的穿帮和漏洞,这虽不会对剧情造成很大影响,但却总让军事迷们如鲠在喉、遗憾不已。本文将以上半年最为热播的《人间正道是沧桑》、《我的团长我的团》和《我的兄弟叫顺溜》三部国产军事连续剧为例,逐一挑出其中枪械道具上明显的错漏之处,让军事迷们有机会“一吐为快”,也希望今后同类国产影视作品在这些方面能够有所改变。

穿越时空的“沧桑”

《人间正道是沧桑》剧照。剧中作为黄埔军校学员的杨立青和范希亮手持的均是模仿汉阳造的道具枪,弹仓下方没有汉阳造特有的用来排除漏夹的缺口,右侧一支的枪栓角度也不正确。至于片中出现的枪背带,则都是国产56式冲锋枪/半自动步枪通用的帆布背带,与原枪所用的皮枪带完全不同。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正道是沧桑》是国产电视连续剧中继《历史的天空》、《亮剑》之后近年来的又一大制作,无论是剧情安排、服装道具,还是演员表演、对白设计,都是三部电视剧中相对较高的一部。虽然该剧在枪械方面存在一些差错,但瑕不掩瑜,并不妨碍该剧成为一部制作精良、广受观众欢迎的作品。

  该剧的第一个BUG出现在剧中主角杨立青考入黄埔军校、学员们进行军事训练的时候,也就是片中军校生们手持的汉阳造和中正式步枪。汉阳造步枪以德国M1888委员会步枪为蓝本仿制而成,由湖北汉阳兵工厂生产,因而得名。该枪从1895年一直生产到1944年,是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这一漫长时期内中国军队的主力步枪之一。该枪去掉了M1888的枪管套筒,增加了上护木,并将刺刀座改在前护箍下方,以枪身下方的突出弹仓为最明显的识别特征。不过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人》剧中所用的汉阳造其实是“山寨”版的,有多处细节与真正的汉阳造不同:一是其枪身略短于真枪,而且枪托的线条过于生硬;二是汉阳造扳机护圈为圆弧过渡,而剧中所用的对应位置为直角;三是汉阳造弹仓底部有一个开口,用于在子弹打完后自动排出空漏夹,但剧中该枪弹仓底部没有开口。也就是说,该枪应为道具部门根据汉阳造用其它材料仿制的道具枪,徒有其形,并非真正的汉阳造。考虑到历经近百年风雨,道具库中的正宗汉阳造等老枪已差不多损坏殆尽,只能另辟蹊径,即便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现在也在大量使用这种自行仿制的低成本道具枪,至少在外形上,它们还是和真枪比较接近的。但既然汉阳造在年代上没有冲突,为什么说此处是一漏洞呢?这是因为孙中山先生在1924年创办黄埔军校之初,曾得到苏联政府的积极支持,除军事顾问和250万卢布经费,还先后6次派船运来大批武器弹药,计有步枪5.1万支、机枪1090挺、子弹5.7亿发,建校之初的黄埔军校特别是黄埔学生军,全部是用俄制7.62毫米M1891莫辛·纳甘步枪武装起来的,而不是剧中所用的汉阳造步枪。至于中正式步枪,则是1930年代国民政府兵工署以德国M1924毛瑟步枪为蓝本仿制的,试图以其来统一全国步枪制式和口径,可惜因抗战爆发而未能实现。该枪于1935年在巩县兵工厂试造成功,当时定名为民国二十四年式步枪,后改称中正式步枪,剧中则将该枪的出现时间提前了至少10年。

 

抗战期间,国民革命军第185师士兵训练中使用的汉阳造步枪。由此可见《人》剧中的道具汉阳造在外观细节上还有很多与原枪不同之处。

国产中正式步枪,其拉机柄是水平放置的,枪托上没有毛瑟步枪常见的枪机分解孔。由于该枪是步、骑兵通用,为求白刃格斗时占据主动,其刺刀则比其它步枪的更长一些。

    而到杨立青那位亦师亦友的学兵班长范希亮出场的时候,他身上背的是一支安装了四棱侧折叠式刺刀的怪枪。这种刺刀在国内只有53式步骑枪上使用过,该枪是是建国后我军装备的第一种制式步枪,仿自俄莫辛·纳甘M1944卡宾枪,两者外形、结构相差无几,全枪长约1.02米,但范班长背的这支明显更长一些,而且护木形状和结构也和53式或是M1944完全不同,而是接近于汉阳造。俄制莫辛·纳甘步枪一共有9种不同型号,从一战前一直装备到二战结束,芬兰、匈牙利、波兰、朝鲜等国都仿制过该枪,总共生产了约1700万支,但其中只有M1944和53式才配用这种形制特殊的折叠刺刀,因此唯一的解释只能是——这又是一支拼装出来的道具枪。

《人》剧中范希亮身背的带有折叠四棱刺刀的怪枪,仔细观察应该是加装了53式步骑枪的折叠刺刀的道具汉阳枪

 

当时作为黄埔学生军主兵的莫辛·纳甘M1891步枪在国内一直用到抗战期间。图示的守卫中美联合指挥部的中国远征军战士手中仍是该型步枪。不过该枪的标准型其刺刀虽然也是四棱形,但不是折叠的,不用时需要卸下。

 

  而剧中的第三个BUG出现在剧中粤军袭击蒋介石座车的时候,埋伏在山坡上的粤军居然使用了捷克ZB26轻机枪。该枪由捷克斯洛伐克的布尔诺国营兵工厂研制,样枪于1926年4月经捷克国防部验收合格,同年开始正式量产,次年中国才从捷克购买该型机枪。虽然从1927到1939年间,中国一共向捷克购买了3万余挺ZB26,使之成为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使用最多的班用支援武器。但剧中的战斗却是发生在1925年,也就是说粤军提前两年买到了一种还没有出现在中国、甚至还未正式定型的武器,又一次穿越了时空之门。而杨立青在突袭粤军部队后对瞿霞说:“这是我老婆,苏制捷克造……”更是犯了一个明显错误,即使已经是捷克“造”,为什么又多出一个“苏制”来呢?而且苏联从来就没有仿制过捷克式机枪。

  

杨立青端着的那把冒牌的且提前出生的“捷克式”

当范希亮和杨立青在黄埔军校军械室内促膝长谈的时候,可以看到后面摆放着一排俗称“汤姆枪”或“汤姆逊”的美制M1A1冲锋枪,这是本剧的第四处错误。其实这里的M1A1“扮演”的是它的前辈——M1921冲锋枪。因为早在1922年,美国华侨曾向孙中山捐献了30支该型冲锋枪,用于装备其卫队。同年粤系军阀陈炯明叛变时,正是靠着这批冲锋枪炽烈的火力,孙中山才得顺利脱险,这也是有史可查的中国军事史上第一次使用冲锋枪的记录。在其后的国民党一大和黄埔军校开学典礼时的历史镜头中,均可看到孙中山的卫士肩扛M1921冲锋枪的身影。当时国内重庆、山西等地,还仿制过这种冲锋枪,只不过质量较差。至于美军本身,直到珍珠港事件爆发后,才开始广泛采用汤姆逊冲锋枪,同时大量用于出口和援助盟国,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均获得过相当数量的M1928和M1928A1型冲锋枪。而M1、M1A1两种改进型号则分别于1942年4月和10月定型,二战结束后才向中国提供,所以剧中在1920年代就出现M1A1冲锋枪并不符合史实。这几种武器都同属汤姆逊冲锋枪系列,这一系列型号众多,但相互之间在外形、结构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只要认真比较就能发现其中的不同。从M1921一直到M1928A1均采用了结构复杂的枪机延迟后坐半自由枪机原理,机匣内装有一个黄铜制成的“H”形延迟块,靠摩擦阻力来延迟枪机后坐速度,由于该结构比较复杂,成本太高,后来的M1和M1A1改成了了自由枪机原理,增加枪机重量,即便没有枪机延迟机构,也不会影响连发时的可靠性。在外形方面,M1921与M1928枪管上都有环形散热槽,枪管下方有前握把,M1928枪口部分还增加了防跳器,而M1928A1则取消了前握把,换成了一个带指槽的护木。M1和M1A1均没有枪管散热槽和防跳器,拉机柄由机匣上方挪到了右侧,保险和快慢机的形状也不一样,M1A1在结构上相对M1又要简化许多,比如取消了击铁,并将活动式击针改成了固定击针。M1928A1以及它之前的型号均采用可调节的觇孔表尺,表尺座两侧护翼为矩形,M1和M1A1改为简易觇孔表尺,M1A1还在表尺座两侧增加了三角形护翼。M1921到M1928A1均可使用50、100发弹鼓,而M1和M1A1冲锋枪只能使用20发、30发弹匣,取消了沉重而又不可靠的弹鼓。另外,由于解放后国内不再生产11.43毫米手枪弹,因此将留用的相当一部分汤姆逊冲锋枪改造成了7.62毫米口径,配用50式冲锋枪的35发弧形弹匣,外形与原配的直弹匣有明显区别,这种改装过的汤姆逊在《乌龙山剿匪记》等影视剧中也曾出现过。

军械室内的M1A1和M1928A1冲锋枪

国民党一大时孙中山的卫队肩扛M1921冲锋枪

 

抗战期间驻印军装甲兵使用的M1928A1冲锋枪,注意当时仍有配用弹鼓的。

  剧中最明显的一处BUG则是在杨立青营救其老师瞿恩的那场戏中,赫然出现了一把二战中期美军才列装的M3“盖德”冲锋枪,又一次“穿越”了15年的光阴。M3式冲锋枪的出现主要是美国人对汤姆逊冲锋枪反复进行简化改进,但始终无法使其生产工艺和成本进一步降低,加上英国的司登冲锋枪极低的生产成本给美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42年10月,美国陆军技术部牵头,通用汽车公司协助研制的M3冲锋枪正式列装部队,由于外形与汽车加注黄油的设备类似,该枪被戏称为“黄油枪”,该枪大量采用冲压及焊接件,每支成本仅有32美元,比汤姆逊冲锋枪中最便宜的M1A1还低13美元。1944年底,该枪经改进定型为M3A1冲锋枪,针对拉机柄强度不够的弊病,干脆将其取消,直接将抛壳窗加大,在枪机上加工了一个凹槽,上膛时用手指抠住此槽即可向后拉动枪机,同时在弹匣卡笋旁边加焊了一个护圈,解决了弹匣意外脱落的问题。M3冲锋枪进入中国也是二战结束之后,作为剩余物资廉价出售或赠送给国民党军队的,因此是绝无可能出现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

 

上图为M3冲锋枪,下图为分解后的M3A1冲锋枪

差强人意的“团长”

  《我的团长我的团》号称是《士兵突击》原班创作人马推出的又一力作,但该剧人物出场的纷乱和剧情的拖沓,以及被网友戏称作“话痨”的苍白冗长的对白,使得该剧的反响明显不及《士兵突击》。不过,仅就服装道具方面而言,该剧却是近年来国产军事题材电视剧中少有的表现较为突出的一部,除应用了大量真枪实炮外,剧组还别出心裁地专为本剧制作了部分道具,尽力还原中国远征军当年的装备原貌,比如剧中出现的在国产剧很少见到的八九式重掷弹筒、苏罗通机关炮。尽管这些“山寨货”在外形结构上与原品还有差距,但可见剧组人员在考证与制作方面的确还是很下了一番苦功的,这也是国产军事影视作品近年来进步的一个缩影。

  限于各种条件,《团》剧中枪械道具方面也有一些BUG,但相对较少一些。比如剧情展开之初,当炮灰团士兵们乘坐的飞机被日军防空炮火击落后,幸存者找到驻缅英军的一支部队,此时坐在吉普车上的英军士兵手里居然拿着一把司登MK.Ⅱ冲锋枪,这就是一个明显的破绽,因为该枪正是这一年才开始装备英军的,此时英国正在积极准备抵御德国的跨海入侵,军队规模大大增加,加上此前英军在从法国撤退过程中曾遭受惨重损失,本来就缺乏武器的英国人此时就更加捉襟见肘。司登冲锋枪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研制出来的一种应急武器,所以要求其结构必须简化到小型工厂就能制造的地步,并且能在短时间内大量生产。这支采用自由枪机工作原理的武器外观可以说是粗糙丑陋,但结构异常简单,大部分零件都是冲压或焊接件,生产成本低至每支只有11美元,但该枪的性能却能够满足需要,甚至在某些方面还颇有特点,因此受到英联邦军队的青睐。司登冲锋枪共有Mk.Ⅰ、Mk.Ⅱ、Mk.Ⅲ、Mk.Ⅳ和Mk.Ⅴ五个型号,其中Mk.Ⅱ则是生产数量最大的一种,一共生产了200余万支,占到二战期间该枪总产量的一半。Mk.Ⅱ在外形上与Mk.Ⅰ、Mk.Ⅲ差别较大,枪管护筒被缩短,枪管露在外面的部分较长,取消了消焰器、护木和可折叠的前握把,枪托则是钢条冲压弯曲而成,射击时握住侧向伸出的弹匣即可。该枪中有一部分是英国根据协议在加拿大为中国军队生产的,枪上打到“司登手提机枪”等汉字。至于英军本身,在二战中主要装备的是Mk.Ⅲ和Mk.Ⅴ。在《团》剧发生的1942年,刚刚开始量产的司登冲锋枪,连装备英国本土的军队尚不够用,更顾不上给万里之外的驻缅英军提供了。该枪和M3一样,都是二战结束后才大量输入中国的。

《团》剧中人物的英式装具和司登Mk.Ⅱ冲锋枪,前者基本符合实际,但后者的确是有些超前。当时无论是驻印军还是远征军,所配的冲锋枪仍以汤姆逊M1928A1为主,司登Mk.Ⅱ、M3和汤姆逊M1、M1A1在国内装备则是抗战结束以后的事情。  

 

南天门上,日军掩体里机枪吐着火舌,把远征军战士死死地压制在阵地前,张立宪突然从战壕中一跃而起,用手中的火箭筒将鬼子连同他们的掩体一起掀翻,这个镜头让很多观众热血沸腾,但其中却隐藏着一个很大的问题,这是因为张所持的火箭筒是1944年底才定型的88.9毫米口径的超级巴祖卡,而该剧故事背景则是以1943年9月开始的第二次入缅远征为基础改编的,所以剧中所出现的超级巴祖卡还没有诞生。最早的巴祖卡火箭筒于1942年7月正式定型,型号为M1,口径为60毫米,因其与一种称为巴祖卡的管状乐器形似而得名,M1的筒身是一根长1.38米的无缝钢管,上面焊有简易瞄具,筒身下方则是发射组件、小握把和木制肩托,肩托内装有点火用的电池。由于M1存在体积较大、电池安装使用不便和安全性不足等问题,一年后便被M1A1型火箭筒所取代,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同盟国提供的也是这种M1系列,截至1945年4月底,根据《租借法案》提供给中国军队的巴祖卡火箭筒中运抵印度的共有1886具,总装备量接近900具。而在印度兰姆伽重新编练的中国驻印军中,每个营属迫击炮排中都配备有2具巴祖卡,学习操作这些美式火箭筒是当时重要的训练科目之一,并在反攻缅北的战斗中取得了一定战果。1943年以后,巴祖卡火箭筒又相继发展出M9和M9A1等改进型号,结构更加简单实用,除将木制肩托改成钢板冲压的以外,还用小型发电机取代了麻烦的干电池,只需扣动扳机即可产生点火电流。M9A1的筒身改为可以拆卸的两段式,更加方便携行。1944年底出现的超级巴祖卡则是一种M9的放大型号,口径增加到88.9毫米,本用来对付欧洲战场上的德军重型坦克,但因国防部拒绝采用而束之高阁。一直到朝鲜战争初期,当美军发现60毫米口径的M1/M9系列无法对付当时朝鲜人民军所装备的T-34坦克时,才重新启用和装备超级巴祖卡。而新中国的第一代火箭筒——51式90毫米火箭筒,其实就是以缴获的超级巴祖卡为基础研制的。

 

《团剧》中出现的“超级巴祖卡”火箭筒。从各部分的细节来看,也是一件“依葫芦画瓢”的仿制品。

巴祖卡与超级巴祖卡

中国远征军士兵用巴祖卡打击日寇

  上文中所提到的美制M3冲锋枪也在《团》剧中有所出现,虞啸卿的卫兵所持的就是M3式冲锋枪,当然事实上该枪也没有装备过远征军,该枪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取代美军当时装备的汤姆逊冲锋枪,并将淘汰下来的汤姆逊提供给盟国,即使是盟国,美军也不可能先提供自己还没装备的武器,所以《团》剧中若将M3改为汤姆逊则会更符合史实。

 

《团长》中使用的M3冲锋枪

  剧中机枪手迷龙手里的轻机枪是俗称“加拿大造”的布仑Mk.Ⅱ。实际上,这种机枪正是上文中提到的捷克式机枪的衍生型号。英国人在捷克ZB30机枪的基础上,生产出.303英寸口径的Mk.Ⅰ布仑轻机枪,该枪同时也装备加拿大等英联邦国家。此枪在外观上与捷克式机枪比较相似,但内部结构不尽相同,零部件也不能互换。这种.303口径的Mk.Ⅰ也曾成批提供给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但因为与当时中国军队常用的7.92毫米口径不通用,因此从1943年到1945年,根据中国政府的要求,加拿大英格利斯公司生产了4.3万挺7.92毫米口径的布仑MkⅡ轻机枪,其机匣右侧刻有“七九勃然加拿大造”的字样,其中绝大部分都按约运往中国。MK Ⅰ的外形特征有:一是使用30发弧形弹匣供弹,发射;;七是早期的,后来取消。这种加拿大生产的7.92毫米口径MK.Ⅱ与.303口径MK.Ⅰ的区别有:一是MK.Ⅱ的导气箍为单独的不锈钢件,而且枪口消焰器与准星座合二为一,简化了MK.Ⅰ的消焰器、准星座以及导气箍三者一体式的设计,加工更加方便,这部分长度也比MK.Ⅰ短了很多;二是MK.Ⅱ改蜗轮表尺为安装在机匣上的立框形、觇孔照门表尺,大大减小了表尺的体积和重量;三是MK.Ⅱ简化了两脚架和枪托结构,脚架不能伸缩调节,同时取消了MK.Ⅰ枪托下方方便对空射击时左手握持的高射握把;四是这批MK.Ⅱ因为口径改变的原因,采用20发直弹匣,而其它.303口径的布仑均配用30发弧形弹匣,以适应英式的.303口径凸缘枪弹。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和上文提到的“改50式”汤姆逊冲锋枪一样,《团》剧中出现的这挺“加拿大造”也是经过改造的,它原配20发直弹匣已经被56式冲锋枪使用的30发弧形弹匣所取代,原装的布仑轻机枪30发弧形侧面比较宽大,两侧也比较平整,而56式冲锋枪的弹匣侧向尺寸相对较窄,同时密布加强筋,因此很容易区分。究其原因,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武器装备逐步实现国产化,原先缴获的“加拿大造”、“歪把子”等杂式步机枪都交由民兵使用,随着1952年以后7.92毫米、6.5毫米枪弹全面停产,为了保证弹药供应,这些武器中很大一部分被换上新枪管,机匣内部结构也经过改造,改为发射56式7.62毫米步枪弹,轻机枪弹匣一般则改成56式冲锋枪的,而马克沁、九二式等老式重机枪则改为发射53式7.62毫米步枪弹,使用53式重机枪的金属弹链。由于53式、56式空包弹目前仍在生产,所以大家平时在影视剧中看到的能够发射的老式枪械,基本上都是这种经过改装的道具,甚至很多博物馆中的展品也是这种改装货。

 

《团》剧中机枪手迷龙手中的经过改造的道具“加拿大”轻机枪,枪身上的汉字铭文依稀可辨,但配用的弹匣却是56式冲锋枪的30发弧形弹匣。

连博物馆中也有这种改装成发射56式步枪弹的加拿大机枪

正版的加拿大机枪,上有中文铭文

 

诸多不顺的“顺溜”

  《我的兄弟是顺溜》是三部电视剧中最新的一部,虽然该剧自称收视率一路飙高,并且多次重播,但与此同时,各大网上论坛上对它却是恶评如潮,除批评剧中明显缺乏历史常识、情节生搬硬套外,道具上出现的多处明显破绽更是成为众矢之的。其中争议最大、也是最明显的一个错误,就是主角顺溜手中那把约翰逊M1941半自动步枪了。

约翰逊M1941半自动步枪及其所配用的外形奇异的棱形刺刀

M1941半自动步枪的优点是枪身和枪管可以迅速拆卸,同时方便用桥夹补充枪弹,但这些都不能证明该枪具有出众的射击精度。

  约翰逊M1941半自动步枪即便在原产地美国,也不是一支常见武器。它由美海军陆战队预备役上尉梅尔文?约翰逊研制,是上世纪30年代与M1加兰德步枪共同竞争美军制式步枪中败落的型号之一。该枪采用了独特的枪管短后坐自动方式,枪机回转式闭锁,从设计上来说,如此考虑有两个方面原因,其一是这种自动方式无需活塞、导气管等部件,枪管可快速拆卸分解,便于伞兵等特殊兵种携行,其二该枪采用10发鼓形弹仓装弹,可用5发桥夹装弹,也可逐发手工补充,较之M1步枪只能使用8发漏夹要方便许多。以至于美军后来试图改进M1步枪时,也曾采用了类似的10发鼓形弹仓。不过该枪的缺点却要比优点更加明显,该枪的结构较为复杂,例如枪机上设计有8个闭锁凸笋,加工工序复杂、成本高,此外为减轻重量,该枪的枪管管壁也较薄,容易因外力作用或不恰当的保存而出现变形,导致其精度下降。最关键的是,该枪采用的枪管短后坐自动方式使得闭锁、开锁等动作需要枪管后坐才能完成,主要零件之间的活动间隙大,射击时武器本身的震动大,所以注定了其精度较差,尤其是不及M1步枪。上述缺点最终使其在与M1步枪的竞争中败落,更不说用它来充当狙击步枪的角色了。在二战期间,美军列装的狙击步枪只有基于毛瑟拴动步枪的M1903A3和由M1改进的M1D两种,它们分别是当时手动和半自动狙击步枪的典型代表。挽救M1941命运的机会是M1步枪起初的产量远远不敷使用,当时美国海军陆战队还有为数众多的M1903手动步枪,迫切需要新式半自动武器,因此对陆军看不上的M1941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最终决定采购一批以弥补其M1步枪数量上的缺口。与此同时,陆军特种作战部队也因该枪的便携性较好,利于空降时使用而有部分订货。第三个买家是美国战略情报局,因为该枪可分解成小件捆绑包装,方便作为补给空投给敌占区地下抵抗组织。但随着M1步枪产量逐年递增,M1941半自动步枪最终在二战结束前两年停止了生产。不过当年M1941半自动步枪虽然只成为美军的一种补充武器,但在外贸方面却赢得过荷兰政府的一笔大订单,荷政府订购了7万支,打算作为荷兰国防军的制式步枪,但1940年夏,在交付之前荷兰便被德国占领。美国人又试图将这批武器送到荷属东印度群岛,但1942年2月该地又沦陷于日军之手,这批订单最终取消。有一种未经证实的说法是已经送抵的少量M1941就此成为日本人的战利品,二战末期日本小仓兵工厂研制的一款试制型半自动步枪上就带有M1941的印记,弹仓部分尤其相似。如果说在抗战中后期的华东战场出现了这样一支希罕的外国武器,只有一种极为牵强的可能,那就是日本将在南洋缴获的这支怪枪又带到华东战场上使用了,当然这种机率就像蒙昧时代一个爱斯基摩人出现在赤道非洲一样。因为既便是日军在印尼缴获了该枪,也不会将它带到中国并实际使用,原因有三:其一是该枪使用.30-06步枪弹,口径为7.62毫米,与日军制式的6.5毫米及各式7.7毫米枪弹均不通用,日军也不可能专门为一两支枪生产弹药,虽然剧中称该枪弹药与38式步枪通用,但要想将其改装成发射6.5毫米枪弹,还要保证精度,其难度不亚于新造一支;其二是M1941设计时并没有考虑加装瞄准镜,而且由于内外弹道不同,而且当时的瞄准镜通用性几乎为零,日军也不可能将97式、99式狙击步枪上的瞄准镜装到该枪上去;其三是日军使用的97式狙击步枪枪管长度达797毫米,99式也有657毫米,以长枪管来提高远距离上的威力和精度,而M1941除了弹药威力较大外,枪管仅有558毫米,精度和有效射程连普通的38式步枪都比不上,因为日军绝不会舍近求远把这种根本担当不了狙击重任的M1941改装成狙击步枪来使用。

《我的兄弟叫顺溜》的场景之一。细看之下就会发现这支M1941的准星已经松动歪斜,配用的枪背带也是56式的帆布背带。

 

《顺》剧中这支M1941步枪上安装的瞄准镜其实是故意旋转了一个角度,目的是使调节旋钮不会妨碍拉机柄的动作,这也同时证明这个瞄准镜只是一个“摆设”。

  其实,这支约翰逊M1941半自动步枪只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一件道具,近年来已在《保密局的枪声》、《战北平》等多部国产电视剧中出现,《顺》剧主演王宝强因在电影《集结号》中饰演狙击手姜茂才一角时接触过该枪,因此此时特意要求将该枪租出在本剧中作为主要道具。不过即使在《集结号》反映的解放战争中,我军使用M1941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因为美国从未向国民党军队提供过该枪,唯一的牵强解释也只是抗战结束后美海军陆战队短期驻扎天津、青岛等地期间流出的。剧中为顺溜使用的M1941起了一个不知所云的“KB型狙击步枪”的名字,但也掩盖不了该枪“凭空出现”的可疑身份,另外剧中为该枪“配合”的多处细节就更是明显缺乏常识了。最典型的就是为这支M1941半自动步枪加上了一个消音器,而这实际上是完全不可能的。就普通军用狙击步枪的使用环境来说,加装消音器根本没有必要,而且M1941设计时也并未考虑安装消音器的问题,枪口处既无螺纹也无其它连接装置,特别是对于采用枪管短后坐原理的武器而言,装上一个消音器,会使枪管的质量和重心发生很大变化,武器极易出现后坐不到位、闭锁不全等故障。此外,M1941发射的是全威力步枪弹,枪口膛压很高,要想达到消音效果,消音器内必须有很大的空腔,体积相对庞大,而片中安装的消音器体积比运动步枪的还要小,明显是个“样子货”,至于用竹子做消声器就更是臆造的情节了。另一个大BUG就是瞄准镜,剧中顺溜狙击枪上所配用的居然是一个现代的廉价蓝膜变倍瞄准镜,镜身上带有两个用来调节十字线的的旋钮,左右、上下各一,其简单的十字划分一看就是民用级的,而当时日军用的瞄准镜是固定倍率,分划也远要复杂的多。如果看得够仔细的话,这个瞄准镜居然是旋转了一个角度后装上去的,两个调节钮都是在约45度的位置上,这样如果从射手的视角来看的话,瞄准分划就成了倾斜的“X”形,根本没有实用价值,而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调节钮妨碍到拉拴上膛的动作,这也再次证明这支“狙击枪”是个“李鬼”。

日制97狙击步枪(左)、99式狙击步枪(中)以及《顺》剧中出现的瞄准镜镜中分划,可见剧中所用的只是一个简易的民用瞄准镜。

  同样为人诟病的,还有《顺》剧中那个身披现代伪装网的日军狙击手山本使用的武器,它甚至连日式步枪都不是,而是一支由道具师改装过的普通毛瑟标准型步枪,因为日式步枪的枪机保险都是带有辊花的圆柱形,而这支步枪的是毛瑟步枪典型的片状保险机,此外日式步枪采用直拉机柄,柄头为橄榄形,而这支步枪为弯拉机柄,柄头为圆形。最后一点,无论是97式还是99式,日式狙击步枪的瞄准镜均为侧装式,而剧中的步枪的瞄准镜则直接装在机匣正上方。而且,这个瞄准镜座跟德式步枪原配的瞄准镜座大相径庭,明显是为道具而道具的产物,因为它安设在机匣的正中央,完全挡住了照门和准星。至于安装的瞄准镜,除了型号和顺溜手中的M1941一样现代外,都是同样的“前高后低”,镜身和枪管压根就不平行,一个指天,一个指地,别说瞄哪打哪,就是打哪想瞄哪都不容易。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与山本交手之前,顺溜在有些镜头中用这支连照门准星都看不见的毛瑟步枪练习射击,只是没装上瞄准镜而已,通过那个独特的瞄准镜座便可认出是同一支枪,看来顺溜同志不仅会“隔空取物”,而且还很擅长“乾坤大挪移”的绝技。

《顺》剧中日军狙击手山本所用的所谓“狙击步枪”是一支加装了瞄准镜的毛瑟标准型步枪,但瞄准镜与枪身的角度使得这位狙击手显得非常“业余”。

 

山本的“狙击步枪”也在顺溜手里使用过。图中可以看出为了加装瞄准镜而在机匣上焊上的镜座,正好挡住了照门与准星构成的瞄准线,该枪其实是无法正常使用的。

  

现实中日军使用的是这两种狙击步枪

《顺》剧其实是自网络小说《抗战狙击手》改编拍摄成《狩猎者》后,国内诸多跟随这股“狙风”的作品之一,立意并无多少新颖之处。就其高度“戏说化”的剧情来说,也和抗战期间新四军在淮阴、盱眙的真实战斗相去甚远,并不比同为近期推出的电视剧《大狙击》等更高明多少,而在某些方面却更加“雷人”。比如作为射手必须严格遵循的一些基本射击要领,在片中都被“神化”掉了,主人公持枪时动作随心所欲,不仅枪托从不抵紧,扳机也从来都是一扣到底,而且不管站立还是跑动,子弹都总能百发百中,在一个阵地连续狙击半天却不转移,敌人也对他视而不见,甚至拿着M1941单枪匹马追杀数十个坐车的日军,还把对方打得落花流水……另外,该剧台词中不断出现的狙击手、狙击步枪等名词,就像片中“国民党陆军第五十五师”的招牌一样,在当时都是绝无可能出现的。其实“狙击手”只是近年来我军在训练中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并不是国内通行的军语,1972年、1982年和1997年三个版本的《军语》中都没有“狙击手”这个概念,其在国内形成始于1979年,也就是79式狙击步枪出现以后,先有狙击步枪,然后才有“狙击手”的称呼。在抗战时期,无论是国民党军队或者八路军、新四军均没有使用过狙击手这一名称,近似的只有神枪手或特等射手,更没有相关的装备和训练。抗战前国内出现的带有瞄准镜的步枪只有少量从欧洲等国进口的民用猎枪,只是供少数高官显贵消遣娱乐之用。抗战中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敌我双方虽有一些以特等射手射杀对方重要目标或以打冷枪等形式进行的游击、骚扰类的战例,但并无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更无上述影视剧中出现的此类专业的狙击手或是现代意义上的狙击战法,因此出现“狙击手”、“狙击步枪”等名称也是一种明显的“穿越”。而身处敌后的八路军、新四军由于缺枪少弹,更加注重培养单兵的射击技能,强调“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因此涌现的神枪手更多、战果更大,1945年5月山东抗日根据地曾取得过冷枪射杀日军吉川资少将的战迹。但华东战场上却从未有过敌酋石原将军被击毙的纪录,至于淮阴所在的淮海抗日根据地,笔者遍阅资料,只查到1945年2月,新四军6师52团在邻近盱眙的洪泽顺河集阻击日伪军的战斗中,团参谋长胡乾修率人侦察敌兵力分布情况时,在九堡村附近意外发现一群敌人簇拥着日军天井大队指挥官天井少佐正出村口,便用警卫员的一支38式步枪,利用柳树林掩护,接近至离目标200米时,一枪击中天井颈部,将其打下马来,但资料中并未记载天井是否被击毙。

 

曾被作为抗战期间国内出现过狙击步枪证据的一张照片。其实这张照片反映的是抗战后驻扎川西康定的川军第24军刘文辉所部,图中带有瞄准镜的步枪从手枪式握把、加厚托底板、无下护木和刀式准星来看,是一支标准的民用猎枪,该部在抗战期间也未参加过对日作战。

  在这部漏洞颇多的电视剧中,自然也少不了穿帮专用道具——M3冲锋枪和布仑Mk.Ⅱ,它们不仅出现在新四军警卫员的手中,也出现在顺溜口中全副美式装备的国军手中,而同样身处苏北敌后的国军,不知从哪里提前得到了盟国的援助,也用上了这些1946年以后国内才开始普遍装备的武器呢。不过穿帮最明显的却不是这些枪械,而是双方的军服装具,在新四军和国民党军队穿着棉袄,陈大雷还披着皮衣的同时,日军却穿着南洋地区使用的短袖夏装,而且同一支日军队伍却穿着两种军服,头盔也是80式和美式M1道具盔的杂合。这种为节约成本而不顾观众感受的做法,实在是与该剧标榜的所谓“历史战争大剧”地位相差过大。

 

《顺》剧中警卫员手中的美制盖德M3冲锋枪也是一处“时空穿越”的BUG。当时华东地区的新四军装备的唯一新式美式冲锋枪,在浙西反磨擦战斗中缴获的由美国向戴笠的忠义救国军等特务武装提供的马林UD 42型冲锋枪。

结语  近年来,国内的军事题材影视剧和历史题材作品一样,“两极”分化的趋向愈加明显,一类是大成本投入、重视道具真实性、强调考据严谨、力争还原历史的作品,像《团》剧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优秀代表,而另一些作品则力求节约成本,只注重剧情而忽视道具的真实性,以短期商业回报最大化为目的。不过,即使是前者也难免有诸多穿帮之处,这主要是因为国内对枪械管理有着严格的法律限制,这使得很多场合下难以获得足够的适用的道具枪械。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国内至今尚无影视道具方面的专业高等教育,枪械道具和烟火一样,相关技术都是靠传统的“师带徒”方式来进行传承,缺乏相关的专业和历史背景知识的培训,细节和创新更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这都限制了国产军事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水平的提高。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国内已出现了一些专业的影视道具制作公司,有些影视剧在制作时已开始聘请专业的甚至是国外的道具、特技专业团队,以提高作品整体水准。真正的历史是不容假设和戏说的,希望今后的国产军事历史题材影视剧能在此基础,以更严谨的创作态度,为军事爱好者们奉献一些类似《兄弟连》、《拯救大兵瑞恩》那样的经典之作。(注:本文是笔者与三土兄合著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