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女性标准台词:上海著名经典景点图集 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06:35
   上海著名经典景点图集 3

上海中山公园    

上海中山公园原称兆丰花园,原是英国兆丰洋行大班、地产商霍格(H.Fogg)在上海西郊的私家花园。公园以旱桥分前园和后园两大部分,前园在公园南部,后园在公园北部。前园景区以大草坪为主体。主要景点为陈家池、大理石亭、竹亭、樱花林、牡丹亭等。其中十二处景点评选为“中山公园十二景观”,都是公园内特色突出并具有代表性的园林景观。
  中山公园内部现代与古典并存,可动可静,草坪、池塘、参天大树和大理石厅让爱热闹或幽静的人各取所需。

  银门叠翠(公园南大门)

  公园南门始建于1917年,2001年因地铁二号线建设需要,改建为总面积1.6万平方米的开放式广场绿地,保留原有的香樟树林,设置架空式弧形园门、大型景观石等,与都市市容景观融为一体。


  花墅凝香(牡丹园)

  牡丹国建于1956年,内有始建于1916年的牡丹亭(原名中国式凉亭)。牡丹园以盆景式树坛为中心,有大小15个牡丹花坛、颇有历史记载的“殿春花墅”遗风。



  水榭絮雨(陈家池)

  陈家池北面有水榭,水面宽阔,景色请新,春暖花井时节,沿岸杨柳飞絮铺天盖地,蔚为奇观。兼以春雨潇潇,细雨如絮,临榭观景,令人心旷神怡,是公园观雨佳处。


  绿茵晨晖(大草坪)

  公园内分布6处草坪,其中有占地面积达8000平方米的大草坪区,绿茵绵延,视野开阔,周围有众多景点簇拥,富有自然风光,是公园景区精华之所在。

  芳圃吟红(月季园)

  月季是公园的特色花卉。初在园内散植,为方便游客观赏月季而辟建月季园,成为旧上海著名的月季培植园地。1956年扩建为规则式和不规则式两处月季园。2001年再次扩建,使园地面积扩展到3300平方米。


  双湖环碧(鸳鸯湖)

  1958年扩建公园时,以人工挖湖筑山造成,以后又植树造林、围砌湖岸,形成“凹处聚水凸为山”的鸳鸯湖景区,四围碧水清澈,景色清新。



  荷池清月(荷花池)

  1937年堆造西山时,形成荷花池塘,成为公园主要景观之一。池呈月牙形,背靠西山坡,面对西草坪,绿化设置富有特点,黄杨造型的“中山公园”四个大字,别具情趣。

  林苑耸秀(山水园)

  利用原有小河浜围砌石岸,依自然风格构筑园林小品,有太湖石、小石桥、花架穿廊、山地竹亭、高山跌水、荷池水湾、石罅洞天等诸景,高低错落,精巧自然。



  独木傲霜(大悬铃木)

  据工部局年报载,大悬铃木来自意大利,1866年由花园园主霍格种植,至今已经历130多年沧桑岁月。现在已是华东地区树冠最大、树干最粗、树身最高的悬铃木。


  石亭夕照(大理石亭)

  大理石亭是1935年迁建园内的西方古典主义园林建筑,1999年列为“上海市近代建筑保护单位”。石亭面对大草坪区,亭后以龙柏树为屏障,极富欧陆古典园林情调。



  虹桥蒸雪(大石桥)

  东泥山风景区地势起伏婉蜒,湖岸曲折,水波荡漾。1959年建成的花岗岩大石桥跨越陈家池,隐身于香樟树林之中,处在水雾蒸腾、岚气吞吐之间、意境深邃幽静。

樱花林

音乐大师肖邦雕塑像







上海苏州河今昔


历史上的苏州河,也曾风光旖旎,水产丰富。全长125公里的河道在上海境内就有53.1公里,是上海名副其实的母亲河。现代工业的兴起让苏州河饱受污染之苦。上世纪20年代,纺织、面粉、粮油加工、机械化工等大批工业企业在苏州河沿岸聚集,众多产业工人沿岸而居,苏州河两岸内侧成了大片居民区,人口高度集中。航船和附近居民习以为常地将垃圾、废物弃于岸边河中,河道上经常可见大量废弃物四处漂浮。更为严重的是,沿岸工厂视苏州河为露天垃圾场,日日向河内大量排放废水、废物、废气,致使河水恶性污染日甚一日,终致发黑变臭。日积月累,苏州河终于变成了一条丑陋的“黑河”。到1978年,苏州河市区河段变得终年黑臭,河水呈现沥青色,成了一条“臭”名远扬的“死”河。“外白渡桥旁的上海大厦,是当时鸟瞰外滩市容的制高点,常请一些外宾登顶远眺,可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那条刺目的黑、黄分明的界线,以及空气中的阵阵臭气,却大煞风景。”

“让苏州河变清”成为上海人的梦想。1998年以来,上海市把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作为一项实事工程、民心工程来抓,力度不断加大。 苏州河水开始变清了,有些指标甚至达到四类水标准;苏州河岸绿了,2005年沿线又新增绿地15.6万平方米;苏州河已结束了27年鱼虾绝迹的历史。现在人们发现,苏州河畔,正成为上海著名的水景区域,苏州河将从历史上以运输型、产业型为主的河道,转化为如今以生态型、生活型为主的河流。到2010年,它最终要实现的远大目标是要让河水永远地变绿、变清、使久已不见的海鸥通过错掠河面,已为绝迹的各种鱼虾能重新出没水波,两岸则形成绵延伸展、风光无限的绿色长廊和富于诗情画意及文化内涵的亲水建筑长带。在上海历史上,这是史无前例的回天之举,上海市民深切盼望着这一沧海桑田般的历史性巨变,终将美梦成真。苏州河将成为像伦敦的泰晤士河、巴黎的塞纳河、维也纳的莱茵河那样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和风光的城市之河,旅游之河!

昔日苏州河


今日苏州河




苏州河上龙舟邀请赛

苏州河两岸的历史遗存并不少,两岸已列入历史建筑保护名册的建筑就有29处,今后将通过功能置换,合理利用保护建筑。


上海苏州河上的桥梁博物馆

苏州河最初不叫“苏州河”。苏州河是由松江——吴淞江演变而来的。据战国时期《尚书》记载,苏州河当时叫“松江”。由于当时松江地处吴国,所以又记为“吴松江”。当年的吴淞江,源于太湖,从今日的北新泾到虹口一带是其下游,人称“沪渎”。吴淞江改称为苏州河的始作俑者,是外来的英国人。上海开埠之后,成了中国的五大通商口岸之一,外国侨民大量涌入。吴淞江是当时将苏州地区盛产的丝绸制品运往上海的大通道。外国商人从生意的角度出发,顺着吴淞江即可到达江南丝织手工业中心苏州的“地理”特征而言,将吴淞江称为了苏州河。到1848年,上海道同与英国驻沪领事在签定扩大英租界协议时,第一次正式把吴凇江写作“苏州河”。1916年,人们将吴淞江在上海老市区境内的河段定名为苏州河。

吴淞江的更名,可以看作是上海近代手工业及商业发展的一个形象标志。

  蜿蜒绵长的苏州河,河段全长53公里,河道平均宽度45米。苏州河上桥梁的变迁,其节奏恰恰配合着上海这座城市的脉动。翻开厚重的历史,鸦片战争前,苏州河上桥梁仅有重建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的三洞石闸,闸上有桥可通行人,所以被称为老闸桥(今福建路桥处)。300多年前的这座老闸桥,就是吴淞江上最初的桥了。除此之外,两岸来往都靠船摆渡。

解放前,苏州河上桥梁分布极不平衡,新闸桥以东至河口2.88公里河段,建桥10座,平均相隔320米即有桥1座;而新闸桥以西至中山西路10.15公里河段,却只有5座木桥。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工厂稠密的西部地区兴建了一批跨河桥梁。目前苏州河整个河段共有30处33座不同建筑风格的桥。

苏州河成了一座天然的桥梁博物馆.
苏州河上第一座桥--1672年在三洞石闸上建的桥,被称为老闸桥(今福建路桥处)。

今日老闸桥(福建路桥)2007年新建。

1907年,外白渡桥改建成钢桥,这是苏州河也是上海的第一座钢桥。

今年刚完成大修的外白渡桥已经102岁了,是现在苏州河上最老的桥.


上海人民欢迎大修后的外白渡桥回家.

乍浦路桥

在乍浦路桥上远眺浦东新区。

经典景观桥(1)四川路桥

经典景观桥(2) 河南路桥是苏州河上经典的欧式风情桥梁之一

经典景观桥(3)

1853年,今西藏路处即建有木桥,俗称泥城桥。现改称为西藏路桥。2004年又重建。


经典景观桥(4)浙江路桥,因当时租界内生活垃圾多在桥旁码头外运,俗称垃圾桥。

经典景观桥(5)乌镇路桥原桥建于1948年,1999年拆除重建,是目前苏州河上最年轻的桥。
 

经典景观桥(6)

昌化路桥在人行道板、灯光照明以及色彩上将采用新型材料,成为苏州河上独特的景观桥梁。

经典景观桥(7)叶家宅桥

经典景观桥(8)新建的武宁路桥 

  武宁路桥是上海市西部的主要桥梁,也是北方省、市、地区车辆进入市区的主干线.为结合苏州河综合治理工程,市政府于去年10月份对武宁路桥进行了综合改建,于今年1月完工.

上海武宁路桥景观改建后,借鉴了位于法国塞纳河上著名的亚历山大三世桥的建筑灵感,成为苏州河桥梁首次以主题雕塑进行装饰的桥梁。




上海陆家嘴金融区

与浦西外滩隔岸相望的陆家嘴是近代浦东最早发展起来的地方,上世纪90年代开发浦东后,陆家嘴金融区成为上海知名度最高的地名之一。

关于“陆家嘴 ”的名称,据上海地方志记载,上海地名有这样一个用词习惯,以河道取地名时,河道急弯时,在一边形成一个凸面,另一边形成一个凹面,习惯上凹面一边称之“湾”,把凸面一边称之“嘴”。现在上海很多地方中还保留了这样地名,如潘家湾、潭子湾、朱家湾等,它们就是以苏州河的三个弯口而得名的,今上海尚有周家嘴路、王家嘴角路,它们就是由原河道的凸面而得名的。黄浦江在流入龙华后,河道曲折多弯,现陆家嘴地块就处在黄浦江的一个凸面处。而这地块又与一个古老的上海人连在一起的,这位上海人便是明朝的大文学家陆深。历史上的上海,把陆姓、顾姓、朱姓、张姓列为“四大姓”,其中陆姓与顾姓也是江南大姓,上海地区的陆姓可追溯到三国的东吴时代,东吴名将陆荪被封“华亭侯”(华亭是古上海地区)后,即举族迁居到上海地区。到了陆深一代,陆深从小聪明过人,读书勤奋,成人后被任国子监司业,这个职务相当于近代的考试院院长或教育部部长。陆深是当时官衔最大的上海人。陆深发迹后,在家乡大兴土木,兴建私家花园-后乐园。陆家的发展,使其浦东的家乡也被称人们叫作“陆家嘴”了。

“陆家嘴”地块处在黄浦江的一个凸面处。

旧上海时的陆家嘴

浦东开发前的陆家嘴

今日陆家嘴  


陆家嘴夜景

         

上海的别名

说起上海的别名,大家最熟悉的是现在常用的“沪”或“申”了,其实还有一个“上海”被颠倒过来称之“海上”的别称。现在分别谈谈上海这三个别名。

上海简称沪,起源于古代沿海一种捕鱼工具。古时上海一带河流纵横,民众多以捕鱼为生。先民在捕鱼实践中,创造了一种叫“沪”的捕鱼器,就是将细竹片条编结成竹栅,另外用粗竹子劈成篾编成长圆笼子(本地人称它活捉笼),先民们巧用竹栅和篾笼在河浜里捕鱼,如今到青浦淀山湖一带旅游,在当地河浜里还能见到这种捕鱼器具。上海的先民最早以捕鱼为生,又以捕鱼器具定名为“沪”,并一直沿用至今,这就是上海简称“沪”的来历。

说起上海“申”的简称,它的由来就是春申江(黄浦江的旧名),春申江又与春申君有关。早在六千年以前,还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春秋五霸之一楚国的春申君来到东海之滨。他发现这片封地是一片贫瘠的沼泽,沼泽中的一条被称为“断头河”的河流因雨水常年泛滥成灾,使得当地民不聊生。春申君为了封邑百姓的生计,不辞辛苦地带领百姓对这条河流进行整治,最后将河流接入长江,涌入东海。从此,这条河流便不再泛滥,周边的人民安居乐业。为了感谢春申君的恩惠,当地人们将这条河取名为春申君的名字“黄歇”,又叫做黄浦江。至清代尤其盛行,故清人赋予黄浦江一系列别称──“春申浦”、“ 春申江”、“申江”等。渐而将上海亦称为“申”。

上海为何会被倒置过来称之“海上”,其实“海上”作为上海别名,在清代的文人骚客中广泛使用,其频率大大高于今天常用的“沪”或“申”。清代期间,云集上海的文人越来越多,“海上”作为地名而用于文人雅号也越来越多,如《申报》主笔蔡尔康自号“海上蔡子”,著有《海上繁华梦》等书的上海通孙玉声,他的一个别号就是“海上漱石生”。同样在明末清初出版的以上海为题材的小说、文集中,以“海上”称上海的更不计其数,著名的有《海上梨园记》、《海上画林》等,今天上海有本刊物,刊名也叫《海上文坛》。

“海上”作为上海的别名,始于何时已难以考定。根据存世最早的地理专著〈越绝书〉,有一叙述“娄东十里坑者,古名长人坑,从海上来。”,娄县是秦始皇时期设置的一个县,其辖地包括今天的昆山、嘉定、青浦、上海市区。把上面那句话译成白话文即“娄县以东有个叫十里坑的地方,古代名为长人坑,它是从海上生长出来的。其实上海正是冲积而成的土地,江河泥沙长期积淀,海岸线以一定速度向东推进。完全符合古人所讲的“从海上来”之说,所以说上海的别称“海上”,也是情理之中。




“上海”之名的由来

关于“上海”之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上海”一名起源于水名,北宋前东海来船由松江(今吴淞江前身)溯入内陆,至青龙镇(今青浦)寄碇。到北宋时松江上游变窄,船的出入很不方便,特别是外来船舶总是难以进入港口,海船改由松江南侧一条名叫“上海浦”的支流入口,所停江岸渐成聚落,这样贸易中心逐渐移向“上海浦”附近,故在1267年“上海浦”西岸设立镇治,遂称“上海镇”。“上海”一名由此彰扬,当时上海镇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随着岁月的流逝,外来人口不断增加,上海镇的范围不断扩大,在1291年8月19 日上海改镇为县,这一天现已成为上海建城的开始。清代开始,上海日趋繁荣,商港发展,人口急剧增加,上海县管辖范围不断扩大。

从1922年之后在此设置政府机构和行政建制都沿以“上海”为名,1927年民国政府把上海立为特别市,1930年后改为直辖市。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把原属江浙两省的10个县划归上海市,使上海市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成为名符其实的大城市。

另一种说法与唐宋以来上海地区航海业发展有关。宋朝期间,东南沿海的农民和渔民逐渐增多,商业、手工业、航海业也随之发展。当时航海业者为了避开夏、秋季节台风的袭击,每年都是重阳节出海,到翌年端午节回港。在几个月的歇脚期间,从事手工业、商业,航海者的歇脚点就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的集镇,有了集镇就要有一个名字,这个新集镇是航海业者的新歇脚点,其目的是为了来年更好地到海上去从事航海事业,故定名“上海”,其意是“到海上去”。
话说上海的“外滩”

“外滩”位于上海市中心区的黄浦江畔,她是上海的风景线,是到上海观光的游客必到之地。外滩又名中山东一路,东面临黄浦江,西面为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52幢风格各异的大楼,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群”。

“外滩”是中国乃至世界的著名地名,如果你的一位亲朋好友来到上海突然问你:外滩是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叫外滩,也许你真的会被问得张口结舌不知所措。
  在回答此问题之前,得先介绍上海地名习惯用法的“里”和“外”。在上海的地名习惯用词中,一般把河流的上游叫作“里”,河流的下游叫作“外”,如今天上海人习惯把虹口港上的汉阳路桥叫作“里虹桥”,把长治路桥叫作“中虹桥”,把大名路桥叫作“外虹桥”,就是根据桥所在河流的位置来取名。如以县城为依据时,距城近的地方称为“里”,距城远的地方称为“外”,今南市区的“里成瓜街”和“外成瓜街”;“里仓桥”和“外仓桥”;沿黄浦江有条“外马路”,而今天的中山南路旧名 “里马路”。也是根据此原则确定的。

在一百五十年前,上海仅是江南沿海的一个中等县城,航运事业很不发达,人们没能力在沿江修筑堤岸,所以大部分江岸是一片自然滩地,退潮时,江水聚滞在河床中心,露出一大片滩地,涨潮时,江水又没过河滩。黄浦江是上海的主要河道,由于江宽水急,逆水而行的船只就须拉纤行走。几百年来,纤夫的足迹就在黄浦江滩踩出一条曲折多弯的小道,人们称之“纤道”,这纤道就是外滩最早的路了。
进入上海县城附近的黄浦江在陆家浜出口处形成一个急弯,于是上海人就以陆家浜为界,其上游称为“里黄浦”,下游称为‘外黄浦”。里黄浦的河滩叫作“里黄浦滩”,又称“里滩”,外黄浦的滩地就叫作“外黄浦滩”,又称“黄浦滩”或“外滩”。根据上述,“外滩’它该指从陆家浜至苏州河的黄浦滩地。

清康熙二十四年,中国近海航运和贸易又开始活跃起来了。上海很快成为中国沿海的重要港口,与上海县城小东门、大东门、小南门相近的黄浦江滩相继建起了码头、堆栈、商行,从而促进了上海的城市经济和建设的发展。大概在康熙四十年后,从陆家浜到方浜(今方浜路)的黄浦江滩地逐渐消失在不断兴建的各种建筑中,从此“外滩”的实际区域就是今方浜路到苏州河边的黄浦江岸。

清康熙年间的“外滩”

民国年间的“外滩”

今日外滩



外滩夜景



话说上海“外白渡桥”

外白渡桥位于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汇处。这是苏州河上的第一座桥,也是上海最有名的桥。她的名字有过很多——韦尔斯桥、公园桥、外摆渡桥、白渡桥、外白渡桥。从1846年开始,她曾经两易桥身,从木桥变成钢桥,而她上一次竣工到现在已经101年。新中国成立后,她又经过了三次大修,依然俏立在外滩源,笑迎每一个上海的早晨。已逾百年的外白渡桥,不但见证了百年上海的沧桑和崛起,也同样见证着一个民族百年的风雨和勃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外白渡桥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真正开放和值得尊敬的城市。
关于“外白渡桥”的桥名来历,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在上海话中,“外”有意外而茯之义,常见的词如“外快”,凡意外而茯,不劳而茯,或少劳多茯之类均可以讲为“外快”。而“白”也有此义,如不出钱看戏叫作“看白戏”,不出钱而茯的食物讲作“白食”或“吃白食”。据说外白渡桥初建时,过桥必须付费,后来在上海人民反对下,工部局被迫取消过桥收费的制度。从此,过桥不必付费了。于是上海人把该桥叫作“外白渡桥”。1924年出版的《上海轶事大观》中也有相近的叙述:昔日苏州河颇为辽阔,故来往杨树浦上海之行人均须出钱五文,用船摆渡。自通商后,在光绪初叶,外人出资建桥。初建时凡行人来往须纳钱三文,约数年后,始弃而不收。书中提到取消过桥收费,但并没说“外白渡桥”得名于此。

  外白渡桥晨曦

外白渡桥夜景



建于1846年的韦尔斯桥

1907年新检的外白渡桥

1908年3月,外白渡桥上通了有轨电车。

        


上海浦东世纪广场

浦东世纪广场位于世纪大道杨高路处,毗邻上海科技馆和世纪公园。世纪广场的中心水池、木质小桥、晶莹剔透的弧形地铁站和两侧的擎天柱,让游客深感现代都市设计的魅力.八根方柱座落于世纪广场的入口处,八根方柱是一组抽象艺术作品,象征着蓬勃向上的希望、刚强粗旷的力量、顽强不息的生命、齐心协力的精神。八根方柱在2米高处又按中国传统的九宫格构图组成四根小柱,32根立柱象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擎起无垠的蓝天,体现了中国“天地合一”的哲学思想。它是世纪大道的里程碑,与东方明珠遥相呼应;它是进入幽雅休闲的世纪广场的凯旋门,时间和空间在此交融。设计师把一组引人遐想的艺术品留在这里,让游客们自己去发挥想象、留下自己的感悟。










上海科技馆外景

上海科技馆是由上海市政府在新世纪投资兴建的第一个重大社会文化项目,以“自然、人、科技”为主题,以提高公众科技素养为宗旨,是上海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和休闲旅游基地。它位于世纪广场西侧,南邻世纪公园。2001年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就是在此举行的。

上海科技馆项目占地面积6.8万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6万平方米,展示内容由天地馆、生命馆、智慧馆、创造馆、未来馆等五个主要展馆和临展馆组成。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世纪广场北侧,总建筑面积近40,000平方米,由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整个建筑外表采用金属夹层玻璃幕墙,内墙装饰特制的浅黄、赭红、棕色、灰色的陶瓷挂件。从高处俯瞰,五个半球体依次为:正厅入口、东方演奏厅、东方音乐厅、展览厅、东方歌剧厅。它们犹如五片绽放的花瓣,组成了一朵硕大美丽的“蝴蝶兰”。建筑顶部安装了融入高科技的880多盏嵌入式顶灯,当美妙的旋律在音乐厅奏响时,灯光会随旋律起伏变幻,将夜色中的东方艺术中心变的璀璨奇异、充满动感。

东方艺术中心由1953座的东方音乐厅、1020座的东方歌剧厅和333座的东方演奏厅组成。






上海的古塔
  古塔,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载体之一,古塔为祖国城市山林增光添彩,塔被佛教界人士尊为佛塔。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誉为中国古代杰出的高层建筑。作为现代化城市上海,现存古塔还有14座。现介绍如下: 金山华严塔 建于1380年华严塔位于金山区松隐镇松隐禅寺内,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德然和尚募资历时四年建成。塔为方形七层,砖木结构,承唐代风格,通高32米。因塔顶藏有德然和尚刺血书写的华严经81卷,故名华严塔。 松江护珠塔 建于1079年护珠塔建于公元1079年,坐落在上海市“松郡九峰”的最高峰天马山上。该塔是一座7层八角形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宝塔,也称宝光塔。在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时,因山上佛事燃放爆竹,引起火灾,烧毁了塔心木和各层木结构,引起塔身倾斜。现塔高约30多米。
  相传古代造塔时,为了使砖层平整,宝塔坚固,以及用来镇妖避邪的迷信目的,塔的砖缝里填有铜钱。因后来不断有人在塔砖中寻找铜钱,把塔砖拆掉,致使塔的底层1/3的砖已没有了,塔的底部被毁坏,逐渐倾侧。整个斜塔仅靠2/3不到的底层砖墙支撑,宝塔向东南倾斜达约6度52分之多。青浦泖塔 建于公元874年青浦泖塔建于公元874年唐朝乾符年间,距今1128年,是我国第二古灯塔。千年以前的泖河地处入海口,每到夜晚,河中小岛上的泖塔顶上点燃灯火,给过往船只指示航道。青浦青龙塔 建于公元824年  青龙塔建于唐长庆年间(821~824年),原名隆福寺塔,又名青龙雁塔,俗称青龙塔,青龙塔是上海最老的古塔。当年的青龙镇是上海最大的贸易港口,青龙塔就是镇内标志性的建筑,见证了当时上海商贸的繁荣。青龙塔原是七级八面,砖木结构,后被兵火破坏,现只留下宋代修建的塔身,残高30多米。松江李塔 建于1213年李塔位于松江县李塔汇镇。相传为唐太宗十三子曹王李明任苏州刺史时所建。砖木结构,七级方形。底层四角石柱上刻有施舍人姓名,塔砖上亦有捐款人名。残存木结构如斗拱等,均为清式,砖身则与宋塔相似。真如寺塔 建于1197年真如寺位于普陀区真如镇北首,为上海著名的佛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原名“万寿寺”,俗称“大庙”。创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元延佑七年(1320年)重建,并改名为“真如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拨款修理大殿。现存梁、柱、枋、斗拱等主体结构以及大部分构件皆为元代原物,是我国佛教寺院中为数很少、保存下俩更少的元代建筑,故此寺的元建大殿更显可贵。青浦万寿塔 建于1743年万寿塔位于青浦镇南,俗称南门塔,是上海地区年龄最小的—古塔。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塔为方形,七级四面,砖木结构.光绪九年(1883年),有一铜匠上塔偷锡,于熔锡时失火,木结构大部焚毁,今塔项、腰檐俱无。1959年列为县首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在塔基临河筑石驳岸,四周建龙背花窗围墙。1993年,又对塔身予以维修加固。南翔双砖塔 建于公元519年南翔五代砖塔始建于五代至北宋初年,原立于白鹤南翔寺门内侧。1980年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经整修恢复了古砖塔的面貌。塔身上火焰形的壶门,简朴的直棂窗,精巧的斗拱,细腻的栏板和秀挺的塔刹,比例匀称,维妙维肖,表现出典型的唐宋建筑风格。龙华塔 建于公元242年  龙华塔位于上海市徐汇区。被誉为沪城“宝塔之冠”的龙华塔,塔身高40.6米,为七层八角,砖木结构。塔内壁呈方型,底层高大,逐层收缩成密檐。每层四面皆有塔门,逐层转换,塔内楼梯旋转而上,供游人登塔远眺。塔顶饰有七相轮,新铸塔刹重达3.2吨,由复盆、露盘、相轮、浪风索等18个部件组成。塔现楼阁式曲柱重金,飞檐面翘,檐下悬有56个铜铃,风动铃响,姿态雄伟美观。
松江方塔 建于1068年方塔,亦名“兴圣教寺塔”。位于松江城厢镇东南的方塔寺内。寺建于五代后汉乾佑枯二年(公元949年),北宋熙宁、元丰、元佑年间(公元1068—1094年)造塔,砖木结构,九级方形,高42.5米。在形态结构上,应袭唐代砖塔风格,砖身每层四面辟壶门,门内通道上施叠涩藻井,内室用券门。斗拱大部分保留宋代原物;券门上的月梁,外檐之罗汉枋、撩檐枋等均为原物,是江南古塔中保存原有构件较多的一座.松江西林塔 建于1274年西林塔又名千佛塔,建于唐开元年间,明代曾重修。塔呈六面七层,均有佛龛。正门向南,塔的南面每层门顶皆有题额,底屋题额为"千佛塔",二层为“羽宝才”,三层为“金刚”、四层为“灵就来”,五层为“天上清”,六层为“聪雨花”,七层为“元明藏”。
松江秀道者塔 建于公元983年秀道者塔又名月影塔,位于西佘山东偏北,建于高度为28米的山坡小台地上。这座塔,八角七层,十分壮观,上有铜芦尖顶,下有塔檐扩出,中是塔体主干,每层围栏坚巧,并有塔梯,可以拾级而上,登高望远,佘山景物,尽收眼底。塔高20米,砖木结构。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一年至九年间,即公元976年至984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 桃浦韩塔 建于1130年韩塔位于今普陀区境内,建于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距今已有870年历史,相传由宋代名将韩世忠所建.嘉定法华塔 建于1207年   法华塔又名金沙塔,座落在嘉定镇州桥南堍的练祁河旁。南宋开禧年间(120一1207)建造,俗名文笔峰,有祈求科举中式之意。


上海古城公园

古城公园位于上海古老的江南名园豫园的西北角,北侧和南侧以人民路为界,西至安仁街,南临福佑路,占地面积3.88万平方米。公园建设采用现代的园林表现手法,体现了“古”与”新”的结合与过渡,以丹凤楼、钱业公所、民居缩影等景点来反映上海传统文化历史。森林茶座、大草坪、下沉广场等景点,为市民提供了休息和活动场所。


沿下沉式广场至丹凤台的弧形坡道逐步上升,似乎在探索历史的轨迹,述说着“城墙的故事”。

沿人民路为大片草坪和蜿蜒曲折的小溪,让人联想到老城厢的护城河,形成了蕴藏着特殊

历史人文内涵的城市景致。

沿福佑路和安仁街为密植树林,一方面成为老城厢城市机理与现代城市空间之间的缓冲和过渡,另一方面在森林中再现“钱业公所” 的古典风范,缅怀过去岁月,产生感受上的距离感。

丹凤台为全园的最高点,让游客体验到站在当时丹凤楼位置上的感受,从不同的角度来感受上海历史文化的价值。


  植物配置遵循生态原则,给人一个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景观空间。植物材料以本土树种和大乔木为主,主要有桂花、榉树、银杏、枫杨、小叶罗汉松、白玉兰、紫薇等。


  建造古城公园动迁居民4123户,单位193家,个体户104户,拆迁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古城公园的建成,不仅改善了老城厢地区的生态环境,丰富了城市景观,而且也提高了周边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使老城厢向着二十世纪的园林生态城区而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