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影忍者青鸟中文:今天是世界糖尿病日。大家携手战胜糖尿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5 10:24:13
今天是世界糖尿病日。大家携手战胜糖尿病 (2011-11-14 09:29:15)  今天是11月14日也是世界糖尿病日2011年世界糖尿病日主题是:应对糖尿病,立即行动!目前随着GDP指数节节拔高,一些以往只在西方国家常见的“富贵病”,如今也走入中国寻常人家,患病人数不断上升。“糖尿病”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今年发表了一篇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专家撰写的论文,指出中国现有9240万成人患有糖尿病,其中男性5020万,女性4220万,这意味着中国20岁以上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达9.7%。其中,男性患病率10.6%,女性患病率8.8%。此外还有1.48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比例达15.5%。更糟糕的是,60%的患者并不知道自己的情况。结果刚一发布便引来争议。因为高达9240万的患者人数不仅是2002年调查数字的3倍以上,更超过了国际糖尿病联盟对中国的估计。不过,数量争议外,中国糖尿病患者的数量确实在迅速增加,再加上庞大的“后备军”,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如果多次发生低血糖,再发低血糖时症状可能不明显,这种现象称为“低血糖性自主神经障碍”或“无症状低血糖”。一项纳入3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前瞻性研究显示,47%的患者可出现无症状低血糖。此外,低血糖可引起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又可加重低血糖,甚至危及生命。 

  患者数量骤增

  糖尿病的直接表现是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超出正常值,并达到一定规模。血糖的高低,受胰岛素的影响。胰岛素是一种能促进全身组织摄取、利用葡萄糖的激素,它有降低血液中葡萄糖浓度的作用。当进食碳水化合物之后,血液中葡萄糖增多,便会刺激胰岛素分泌。胰岛素分泌绝对量不足,或者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都会导致血糖的异常,前者是1型糖尿病,后者是2型糖尿病。在中国,2型糖尿病占患者总数的93.7%。

  最新患病率的依据是2007年到2008年间完成的调查,调查覆盖了全国14省市的4.6万余人。对调查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推算出了全国的数据。此前,中国也曾进行过几次糖尿病患病率的全国性调查。1979年调查的结果为0.67%,1994年为2.5%,1996年为3.2%。

  2002年,卫生部组织进行全国营养调查的同时,也调查了糖尿病的流行情况,结论是城市患病率为4.5%,农村为1.8%,患者总数达2000多万。不过,当初一些专家认为这个数字偏低。后据国际糖尿病联盟估计,中国2007年糖尿病患病人数约为3980万,2025年将达到5930万。

  然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布的研究结果,却远远超过了上述结论。这比2002年官方的调查结果高出太多,让部分卫生部的官员“有点难以接受”。

  接受调查的地区是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常委的所在地,多为经济发达地区,而并非随机抽样。这导致在将14个省市的患病率扩展到全国时,有被高估的可能。

  对于上述质疑,由于资金的限制,研究人员不可能在全国所有省市按着流行病学的随机抽样办法进行调查。但是,他们力求做到“尽量准确”。例如,在将调查结果扩展到全国时,他们使用软件进行了统计学上的处理,来弥补样本来源的不均衡。

  此外,此次调查的诊断方法,是同时采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和空腹血糖检测,比传统单测空腹血糖的方法漏诊率更低。以往的调查往往存在年龄上限,例如70岁,但此次调查不设年龄上限。70岁以上的年龄组患病率超过20%,这对调查结果不无影响。

  老龄化和生活方式是主因

  其实纠缠于糖尿病患者的数字是9000万还是多少万,对公共卫生决策,没有实质性的区别,这个研究的主要结果是揭示糖尿病发病率迅速上升的严峻事实。

  糖尿病既与遗传有关,也与膳食结构改变、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有关,患病率呈现随年龄增高而增加的趋势。老龄化、城市化、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导致患者人数增加的客观因素。

肥胖是衡量生活方式变化的重要指标。医生们常用体质指数(BMI),即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来衡量一个人的肥胖程度。1994年,新诊断患者的平均BMI不到25,此次平均25.9;BMI超过30的,以前不到5%,此次8%。

  首先,中年男性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女性。30岁至40岁男性、40岁至50岁男性、50岁至60岁男性的患病率分别达5.2%、11.1%、15.5%。这部分男性一方面社会负担沉重、工作压力大;另一方面往往应酬多,经常一边吃饭、喝酒,一边谈事,因此肥胖率高,甘油三酯高。对于这部分男性,如果不加强糖尿病的管理,其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和其他并发症的年龄,将比老年患者要早。

  其次,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和城市的患病率都是12%。这意味着,糖尿病已不仅仅是“城市病”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全国有15.5%的成人,即1.48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所谓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代谢功能已经受损,但仍未达到糖尿病的严重程度。这部分人群属于糖尿病的极高危人群。“如果这些人不管理,每年将以8%至10%的速度往糖尿病转。”

  在糖尿病前期的人群中,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已不明显。这意味着,虽然农村并不如城市富裕,但只需生活达到一定水平,吃饱了,干活儿少了,轻度高血糖就会出现。我国20岁以上人群中,男性和女性糖尿病患病率分别达到10.6%和8.8%,总体患病率已达9.7%,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更是高达15.5%;据此可推算,我国糖尿病患病总人数已高达9240万,糖尿病前期人数已达1.48亿。因此,如何有效治疗糖尿病,已经成为医学界和全社会迫切关心的问题。

  社会负担加码

  糖尿病除了酮症酸中毒和高血糖高渗性昏迷以及低血糖以外,一般并不会直接导致死亡,但它带来一系列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等。它和高血压一样,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果调查马路上的糖尿病患者,大约三分之一眼底有病变,五分之一心脏有问题,五分之一脑部有问题,这是一个全身性的疾病。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足部溃疡的可能性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倍,三分之一的糖尿病足部溃疡患者需要截肢。

  正是因为糖尿病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又需终生治疗,所以患者的经济负担沉重。研究显示,在2002年的中国城市,无并发症2型糖尿病的年人均直接医疗成本约为3700元,有并发症2型糖尿病的年人均直接医疗成本约1.38万元,这意味着大量的费用是用于治疗并发症;全国城市糖尿病总医疗成本约234亿元。

  随着患者人数的迅速增加,治疗费用也在节节攀升。1993年到2004年,糖尿病直接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达到年均19.9%。这给患者带来沉重负担。在上海,糖尿病治疗费用占人均收入的78%;在西安,则是178%。一份山东的研究则显示,农村糖尿病患者一年治疗费用平均为1720元,占人均年纯收入的37.4%。

  干预生活方式可预防

  正因为治疗成本如此昂贵,更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糖尿病防治策略应是重视预防和早期干预治疗:对于健康人群,开展健康教育,远离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对于高危人群,尤其是糖尿病前期人群,改善生活方式,少吃、多动、减体重,定期检测血糖;对于新发现的患者,尽早治疗、干预,使并发症晚发生、少发生,甚至不发生。

  一个令中国医学界津津乐道的研究――大庆研究――为生活方式干预提供了良好借鉴。由已故糖尿病专家潘孝仁领头的研究,在大庆持续了20年,耗资200万元。1986年,研究人员在大庆随机选择了11万人,并从中筛查出了577个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这577人被分为四组,其中三组分别接受饮食干预、运动干预、饮食运动联合治疗,还有一组则不接受任何干预。

  经过六年的生活方式干预,与未干预组相比,干预组的糖尿病发生率降低51%。此后,生活方式干预停止。2006年,研究者追踪这577人发现:20年间,未干预者有93%患上糖尿病,17%已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另有12%死于其他疾病,44%的人至少经历过一次心肌梗死或脑卒中。而在干预组,80%发生了糖尿病,少于未干预组,而且比未干预组人群平均晚发生糖尿病3.6年。

  研究者认为,在中国糖尿病前期人群中,以小组形式开展的、以饮食和运动为内容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长期持久地减少糖尿病的发生。此一研究的论文也发表在2008年5月的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并广受国际医学界关注。

  不过,干预的前提是知道谁需要接受干预。调查揭示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结论,60%的人此前未被诊出患上糖尿病。规范化的健康信息的传达非常重要。应该通过健康教育,让老百姓知道,我什么时候该去检查血糖。基层医生应该在社区内,把这个信息传达到位。也是想通过此次研究,告诉大家什么是糖尿病高危人群。还计划做一个高危人群的预警评分,通过它,就可让人们知道自己处于糖尿病的高危、中危还是低危状态。目前的研究表明,除了糖尿病家族史,年龄、肥胖、高甘油三酯、高血压、受教育程度等因素,都与糖尿病密切相关。

而在传统的治疗方法之外,手术治疗糖尿病尚是一个全新领域。此前,美国一项全球最大规模的糖尿病外科治疗荟萃分析,曾对16944名患者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77%的患者在经过胃肠手术后,糖尿病得到完全或部分缓解。为此,2011年3月,世界糖尿病联盟正式发表声明,承认减重手术(即糖尿病胃转流手术)可以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手段之一,并推荐早期进行干预。2011年7月,综合国内相关学科20余位权威专家的临床研究成果,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与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共同发布了《手术治疗糖尿病专家共识》。该《共识》明确提出了适合亚裔2型糖尿病患者的6种手术治疗方法。

 

  遗传、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是引起糖尿病主因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可分为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其中Ⅱ型糖尿病最为常见。

  糖尿病是由人体内胰岛素缺乏或功能缺陷所致,其发病与遗传、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因素相关,父母患有糖尿病者其子女发病率比正常人群的发病率要高。但是,父母双亲均患有糖尿病者,其子女的发病率也并非100%,遗传因素只是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至于是否发病,还得看后天肥胖、运动量减少、饮食热量过高、工作压力大、熬夜等发病因素是否足以引发糖尿病。除此之外,糖尿病与年龄也有关系,一般老年人患病率比年轻人患病率要高。

  多吃少动年轻“糖人”逐年增多

  据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超过一半属于20-60岁人群。除了遗传因素外,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引起的肥胖是诱发主因。以前糖尿病门诊很少看到年轻人,现在二三十岁的糖尿病人已不少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代年轻人生活方式有很大变化。超重肥胖人数增加,饮食结构不合理,三高食物摄入量太大;运动量、体力劳动量大大减少;晚睡晚起、吸烟、饮酒过多,生活无规律;生活压力大,精神过度紧张,出现不良情绪却无法及时排解,这些都是糖尿病患者年轻化的主因。今天是世界糖尿病日,百度百科显示:这一天是胰岛素发现者、加拿大科学家班廷的生日。其宗旨是引起全球对糖尿病的警觉和醒悟。据监测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9.7%,糖尿病前期为15.5%,预计今年我国糖尿病患者将接近1亿人。

    目前的糖尿病发病率也在10%左右。也就是说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一名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的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成为位居第三名的生命杀手。糖尿病对身体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危害心、脑、肾、血管、神经和皮肤等。我国糖尿病人并发症发病具有发病早且严重的特点。比如心脑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致命性并发症,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形成高血糖、高血脂和高血压,导致糖尿病心脑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指数上升。

糖尿病人的截肢率为非糖尿病人的5倍,40%Ⅱ型糖尿病患者可发生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引发周围血管病变,最常见的危险部位在足部。这种并发症临床表现为下肢疼痛溃烂,严重供血不足导致肢端坏死,截肢难以避免。同时,糖尿病还会引发皮肤反复感染,甚至酿成败血症。

 

    出现这8个信号您该查查血糖了

    1 手脚经常麻木

    神经系统的一些改变引起。

    2 多尿

    小便特别是夜尿的次数增加。

    3 肢体溃疡持久不愈

    皮肤常发生各种炎症,口腔常感染。

    4 短期体重急降

    体重减轻,找不到原因,而食欲正常。

    5 有糖尿病家族史

    糖尿病的遗传因素非常明显。

    6 短期内视力变化

    视力突然下降,眼睛晶体曲度发生变化。

    7 肥胖或超重

    肥胖人群是糖尿病的易感人群,特别是腹部肥胖者。

    8 口干

    吃得多还是饿,喝很多水还渴。

  教您预防糖尿病

  面对日益严重的糖尿病发病现状,提醒大家,首先要控制体重,使自己的体重控制在标准范围内,标准体重即为自身体重减去105所得的千克数;其次要减少高热量食物的摄取量;第三,要加大运动量,保持体重,提高自身免疫力;第四,生活方式要规律,不要熬夜,少吸烟、喝酒。第五,要定期进行血糖监测。不仅要查空腹血糖,更要重视检查餐后2小时血糖,做到糖尿病早发现、早治疗。

  “糖人”病中莫恐慌多方注意是关键

  很多人得知自己得了糖尿病后,内心都非常恐慌,因此告诫大家,得了糖尿病不要紧张,首先要控制饮食结构,用餐要合理,以便为其他治疗手段奠定基础;第二要多运动,即患者要坚持适当的运动锻炼,保持正常的血糖水平和健美的身体;第三要进行药物治疗,即当单纯的饮食治疗不能把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时,应选用口服降糖药物可胰岛素,并根据需要,服用降压、降脂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第四要进行病情监测,即定期监测血糖、眼底、心电图和糖化血红蛋白等;第五要加强对糖尿病知识的了解,多听一些相关的讲座,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糖尿病应怎样预防?糖尿病的预防,应构筑三道“防线

在医学上称之为三级预防。如果“防线”布设、构筑得及时、合理和牢固,大部分糖尿病是有可能预防或控制的。这三道“防线”是:

  一级预防树立正确的进食观并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糖尿病是一种非传染性疾病,其发生虽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后天的生活和环境因素。现已知道,热量过度摄入、肥胖、缺少运动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低糖、低盐、低脂、高纤维、高维生素,是预防糖尿病的最佳饮食配伍。对体重进行定期监测,将体重长期维持在正常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体重增加时,应及时限制饮食,增加运动量,使其尽早回落至正常。要使运动成为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终生的习惯。运动不但可消耗多余的热量和维持肌肉量,而且能提高充实感和欣快感。当然运动要讲究科学和艺术,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照顾兴趣、结伴进行,以易于获得效果和便于坚持。要戒烟和少饮酒,并杜绝一切不良生活习惯。双亲中患有糖尿病而本人又肥胖多食、血糖偏高、缺乏运动的高危人群,尤其要注意预防。

  二级预防定期检测血糖,以尽早发现无症状性糖尿病。应该将血糖测定列为中老年人常规的体检项目,即使是健康者,仍要定期测定。凡有糖尿病的蛛丝马迹,如皮肤感觉异常、性功能减退、视力不佳、多尿、白内障等,更要及时去测定血糖,以尽早诊断,争取早期治疗的宝贵时间。要综合调动饮食、运动、药物等手段,将血糖长期平稳地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空腹血糖宜在每升6.11毫摩尔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宜在每升9.44毫摩尔以下,反映慢性血糖水平的指标——糖化血红蛋白应在7.0%以下。还要定期测定血脂、血压、心电图,这些都是血糖控制的间接指标。

  三级预防目的是预防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减少伤残和死亡率。糖尿病人很容易并发其他慢性病,且易因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因此,要对糖尿病慢性合并症加强监测,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糖尿病,常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病人能长期过接近正常人的生活。

  糖尿病目前还是一种终生性疾病,尚无根治办法。因此应积极行动起来,规范自己的生活。生活方式科学,这是最重要、也是最牢固的一条防线。如果你已经是一个糖尿病人,也不必悲观。只要长期有效控制,是可以防止和延缓糖尿病慢性合并症的发生或发展的。当然,如果进入了慢性并发症期,那就需要百倍警惕,延缓慢性并发症的恶化。

  在中国,中医对糖尿病的病也有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中医将糖尿病称为“消渴症”其主要是因“肺、脾胃、肾”三焦功能损伤所致。其中少部分表现为喝多、尿多、吃多、肌肉消瘦等“三多一少”症状,70-80%患者的表现则以“身倦乏力、体虚多汗、畏寒肢冷”为主,即“气虚”的表现。“气虚”则不能帅血,它会导致微血管的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胰腺组织因缺血而产生功能性损伤,从而引发糖尿病。

  因此,要想有效地治疗糖尿病、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就必须在用胰岛素、降糖药有效地控制血糖的同时,也可以适当通过服用中药来全面地修复和提高受损的肺、胃、脾、肾、肝脏的功能,激发肾气、脾胃之气、肺气,助气行血。气盛则血行有力、血脉通畅。通过补气,使胰腺组织小血管中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修复受损的胰腺细胞,恢复胰腺组织的胰岛素分泌功能,从而使糖尿病人逐步减少降糖药和胰岛素的使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