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毛衣的动作描写:《医间道》——如何学中医(任之堂主人)之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2:32:01
第十七章:完善旅行地图
在前面我们绘了一张学习中医的指南针,这个指南针通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不少人提出疑问,指出了指南针中的不足之处,这些想法非常好。
因为这部《医间道》针对的是广大人群,并非都是中医专业人事,所以在制定指南针的时候,没有写的很深入,现在我们的旅行已经进行了一大半了,可以针对指南针进行完善了。
先看看我们前面绘制的图:在这个图中,疑问最多的是中医书籍中皆谓心为阳,为什么化为左侧,属阴?
这里我要说明的是,此图定为“人体阴阳脏腑能量循环图”。这里的心,代表心脏的同时,也到表了心血;肺代表肺脏的同时,也代表肺气。血属阴,气属阳;心血的来源于肝,肺气的来源依附于脾;我们可以将图调整如下,这样理解可能会更加准确些: 这样来看待人体气血的循环,就会比较清晰。
但人体脏腑能量是这样的绝对对称吗?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气血这样向一个方位运行,这正中线还能否垂直?
我想因该不会,如果左右阴阳是对称的,那么脏腑的能量就应该不对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上面这个图中的脏腑分界线是不正确的,应该是倾斜的。我们可以画出这条倾斜线,这样就能比较准确的说明问题。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四个要点:
第一:心脏的能量以阴为基础,但向阳转化。即:心脏以阴血为基础,以心火为表现形式。进一步说明,心血虽然属阴,但心是属火的,心就好像一个燃烧的火球,火球中央是油。火以油为基础,油以火为表现形式。
第二:肾脏的根基为肾阳,但向阴转换。即:肾脏以肾阳为基础,以肾水为表现形式。进一步说明,肾阳虽然重要,但肾脏是属阴的,肾脏就好像一个被水包绕的水球,但水球中央是一团火。
第三:脾属阴,主湿,但能量右倾斜,意味着虽然脾脏属阴,但升发的是人体的清气、阳气!脾喜燥!
第四:胃属阳,主燥,但能量左倾斜,意味着虽然胃属阳,但胃气沉降的是浊阴,胃喜湿!
或问:人体四肢、九窍无不对称,此脏腑能量的正中线却是偏斜的,与天地之理违背乎?
答曰:观内经原文“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可以明了。如仍然不信,试看地球之旋转,从现代物理学看,地球是倾斜的。地球的自转轴并非垂直于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 ,而是倾斜了 23.5度。
明白了天地运行的规律,看过了修改后的脏腑能量图,我们对人体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些。任何事物无绝对的纯阴,也无绝对的纯阳,阴中含阳,阳中含阴,这是总体规律。
人体脏腑也是如此!
所以我们在治病用药时,也不可单纯使用阳性的药物,也不可单纯使用阴性的药物,只有阴阳搭配才能,才符合天地之道。 天涯上有人疑问:不太理解“脏腑能量分界线”,为什么要有这根线存在?你用这线解释了“脾属阴,主湿,但能量右倾斜,意味着虽然脾脏属阴,但升发的是人体的清气、阳气!脾喜燥!胃属阳,主燥,但能量左倾斜,意味着虽然胃属阳,但胃气沉降的是浊阴,胃喜湿!” 那么肝呢,常说肝为刚脏,体阴用阳,在你的图中怎么看呢?
---------------------------------------------------------------------------------
  我的回答:
肝气主升,具有升发之性,如同初生之嫩苗,阳气旺盛,肝脏升发的基础是肝阴,没有大量的肝阴作为基础,肝脏也只能是无本之本,所以说肝体阴而用阳!
  其实这条倾斜线反应的是一种趋势,即左侧由阴向阳转变,右侧由阳转阴的趋势;肝脏在左侧,也符合这种趋势!
  任何图形的描述都带有作者的主观思想,人体的左右分界线、阴阳分界线、脏腑能量分界线都不是非常整齐的,非常标准的!
  因为每个人的脏腑能量比例各不相同!
  有的人心火重!
  有的人肝火重!
  有的人肺火重!
  不同体质导致了不同的个性!
  脏腑能量的比例不同,自然分界线也不完全相同。
  画此线的目的是建立一种模型,我们可以依照这种模型来理解人体的脏腑规律、疾病规律。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也是一种模型!
  温病的卫气营血辩证也是一种模型!
  本人设此模型,希望能将中医复杂的理论简单化、明了化、直观化! 第十八章:学习中医之医理
本文章之名称定为:《医间道》,是想在医学林海之中描绘出一条学习中医的道路,便于同行及中医爱好者行走,我也就算是个修路的人;同时也是想阐述中医之道,借“道”释“医”。这个目标很高,时常甚感力不从心,但为了中医之振兴,愿将这些年来对中医的感悟写出来,希望看了《医间道》的人不要大呼上当。
自古以来,理是最难说清的,有句话讲: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中医的很多道理就是这样,几千年来的争执就是这样过来的,从不入流的医生,到临床大家,相互之间互相贬低的事情时有发生。中医要发展,必须要在理论上达成共识,。简而言之,就是要形成标准,这样才能便于学习和推广,而要形成标准,只有站在全局的角度,从大的视野来谈论医理,才能取得共识,不然盲人摸象,各执一词。
就好比同一个病人,有的医家说是肾阳虚,有的医家说是心阳虚……
要从大的视野谈中医理论,并让所有人都认可,难啦!
这必要要有较强的传统文化功底!同时要有较强的临床经验才行,那么如何将治疗疾病的理说得透彻,而且大家都能认可呢?我想只有从道的角度,从自然规律的角度来谈论,这样理解问题才能让大家都能明白。
举个例子,关于用药剂量大小的问题,有的人喜欢大剂量处方,随手就是黄芪100克,有的医家喜欢小剂量处方,黄芪10克左右很常见,究竟多少合适?
在《太氏药谱》中有这样一段话:
“凡久病、重病和老年性疾病,往往胃气虚弱,不耐重剂,须从小量、微量开始,欲速则不达,好比奄奄一息的火炉,加煤是必须的,但若多量猛加,反而灭火。如果由微量开始,少添、勤添,很快就能燃烧起来。治病的道理同样如此,轻可去实,可以理解为以轻治重,轻中出巧,轻中寓速,好比桌上的灰尘,用鸡毛掸轻拂即去,若用大扫帚,不仅去尘不净,反而刻痕留迹......”
我们细细体会这句话:好比桌上的灰尘,用鸡毛掸轻拂即去,若用大扫帚,不仅去尘不净,反而刻痕留迹。然后再想想处方剂量大小的问题,我们会有一个很直观的认识,不是人云亦云。
假如我们对中医所有的理论都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这样我们就建立了一个相对比较明确的体系,就不会犯一些错误!
这种体系建立的支架是什么呢?是阴阳、是五行,支持阴阳五行的基础是什么呢?我觉得是生活,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道”,只有达到了这个层面,不论是养生、治病、还是认识疾病,就会豁然开朗!
在这一章,我将借用老子的《道德经》,结合中医理论,结合临床来谈一些医理,这些个人的感悟希望对朋友们有些帮助。 生活中处处有道,那简单的说究竟什么是道?
借用《生命可以如此》中的一段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说得不那么玄,道就是法则,宇宙运动、发展的根本法则。像做生意有一个生意之道,成功有一个成功之道,做任何行业都有它自身的一个道理,做到一定的程度,你找到一定的窍门了,这些都是各个程度上的道。道就是隐藏于一切之中的法则。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顺应这个宇宙运动、发展的法则,‘背道而驰’要出大问题,一定是‘顺道而行’。所有道,都统筹在一个大道里面;而大的道就在小的道里面的运用。中医就是道在医学领域里面的运用。任何一个东西运用的好坏,成败,都是表明了这个法则运用得怎么样。人的世代生活沿绵不息,我们一定要明白自己所处得这个世道、环境的一个根本的规律是什么,逐渐找到宇宙的大道在这个时代的印证,它的表现形式,它的落脚处。当我们明白了在这个时代里面道的显化,形式,我们就知道我们应该做什么了。
“道就是隐藏于一切之中的法则。”世间有正道,也有歪门邪道;人体的生理机制有法则;疾病的形成同样也有法则……
我们谈医论道,论的就应该是“法则”,一种大家都能认可的法则!
《道德经》第二章中写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句话从阴阳的角度来看,说的是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从道的角度看,谈的是事物间的普遍规律,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不论什么时候总是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随的,这些基本的法则我们随处可见,如果我们认识事物的深度能够达到如此境界,同时如果能将其与自己从事的工作联系起来,则意义重大。
比如临床上遇到高血压的病人,我们通常想到的是降压,其实“高”与“低”同时存在,在血压高的背后,隐藏着血压低!可能有人会问,血压低从何说起,我们可以从下面几类患者来分析来体会“低”的地方:
第一类患者:由于患者脑部供血不足引起。患者脑部的供血不足,身体反射性的要求心脏提供较高的血压来满足脑部供血的需求,这类病人虽然血压高,但自觉症状反而不明显,如果单纯服用降血压的药物,血压正常了,病人反而头昏加重。治疗时寻找到引起脑部供血不足的病因,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治疗,病人的高血压就能治愈。这类病人最常见的病因是颈椎的病变,通过辨证治疗颈椎病,高血压自然就好了。
第二类患者:患者四肢外周的供血较差。外周的供血较差,身体反射性的要求心脏提供较高的血压来满足外周供血的需求,这类病人一般舒张压高,单纯服用降压药效果较差,纵然血压正常了,头舒服了,但四肢却乏力,有的甚至手足发麻。这类病人大多痰湿较重,血脂血粘度高,通过健脾化痰、活血通脉来治疗,外周血液供应好了,血压也就自然正常了。
第三类患者,下焦肝肾阴虚。肝肾阴虚,阴不函阳,肝阳上亢,出现血压高,镇肝平肝的同时补养下焦,才是治疗的根本。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高与低、虚与实永远是相对的,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针对本质寻求最优解,才能达到治病的最佳效果。才能感悟医学之法则!
我们再来看一对:“寒”与“热”!
当病人向我们说“热”、“上火”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条件反射的考虑开清热的药物,其实在“火”的背后是寒!患者体内一定有地方有寒,因为正常人体的气机会对流,寒与热之间是可以平衡的,试看经常吃冰糕、喝冷饮的人,凉物天天吃,还是叫热,吃得月经不调了,吃得下肢发凉了,胸中还是燥热。其实患者胸中躁动的热量,正是人体的阳气,如果我们能将它引到寒邪重的部位,用自身之寒来散自身之热,岂不妙哉!如何引?得明白为什么患者自身不能寒热对流,找到失调的脏腑,针对这些根本问题治疗,不是见热治热,见寒治寒。有时候活血化瘀可以治上火;有时候疏通经络就可以散寒;有时候用药外敷可以引火下行;有时候稍加意念,就可以导火运行……术的方法很多,但道是根本,是关键,一味追求术是舍本逐末!
经常有病人和中医说西医治疗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作为中医如果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见火就下;见虚就补;见实就泻;见血压高就用镇肝药……这与一般西医“头痛治头,脚痛治脚”又有何分别?
高明的西医也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也会治本,比如通过抗凝来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比如通过治疗胃病来治疗心脏的不适……
任何学科到了一定的高度,达到道的境界,都是相通的。更不用说同时治病的“西医”和“中医”。一个真正的西医大家,思想达到一定的境界,他会借用中医的思维来帮助西医;同样中医要被世人接受,首先得被西医接受,中医人必须自身要深入了解西医,站在中医的角度,借用现代医学的成绩,提升自己在医道中的悟力,这样不仅仅自身提高,也容易被西医接受!
当我们相信切脉的同时,也可以借用现代仪器来验证我们的脉象,比如当我们切脉认为患者患有卵巢囊肿时,可以通过做B超来验证,这样西医、病人都会很信服。反过来我们看到胆结石的病人报告单,我们再切脉就会体会到胆结石的脉象特点,这样自身的切脉技术就会得到提高。虽然我们肉眼没有扁鹊穿墙的透视力,但借用现代仪器,我们都可以做现代的扁鹊……
再来看一对:“难”与“易”!
“难易相成”,难与易是同时存在的,一个事情,对于张三可能很难解决,对于李四可能很容易解决。
“难”与“易”,永远是一对双胞胎!
想到事情“难”的同时,一定要想到事情的另一个方面“易”,常常易这一面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举个例子:对于面瘫的治疗,本人曾经采用牵正散加减,患者治疗十余天未见起色,后配合针灸治疗月余始愈。有次一个病人说我的治疗效果太慢了,他们老家一般三天治愈,我不相信,患者在附近多处打听三天治愈的医生,均为找到,最后不得已回老家治疗。患者一周后来见我,病已治愈。细问治疗过程,言老家医生是一草医,用一种药粉,凉开水调匀,餐巾纸包裹后塞对侧鼻孔,一天就好得差不多了!患者怕我不信,还顺便带了一点药粉给我研究。我查阅大量资料后得出,此粉乃槐树内皮研成,后来我也配制了一些,效果果然神奇异常。
“难易相成”,当一个复杂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时,其实问题的背后已经准备了一个很容易解决的办法,世间万物均有生克之道,任何疾病都应当有解决办法,这是铁定的规律,只是我们需要去研究和探寻!找到这个办法而已。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对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是生的角度,一个是灭的角度。
何为生?由无变有,由有变博为之生!
何为灭?由盛转衰,由衰转亡为之灭!
前一句谈的是一缕生机,后一句谈的是一缕消亡。
这样理解生死,理解生死各有其道,我们对人体的疾病形成,身体的恢复才会有深刻的认识。
可能许多人不太理解,道生一,谈的是生,为什么又谈到灭?
如果你将“道”理解为“道既是万物生发之道,也是万物消亡之道”,就不会有疑惑了!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借用《扶阳讲记》中的一段话:
《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实这也是个层面问题,你站在“三”的层面或者是万物的层面,与你站在“二”的层面,甚或“一”与道的层面来看问题,是完全不同的。站在“三”的层面或者是万物的层面,事物是五花八门的,所以对治疗的方法也是千差万别,但若回到一个层面,走到“二”上来,问题就变得简约了,完全变成了两个因素(阴阳)的对待关系。再若回到一个层面,走到“一”的层面上来,那就更简约了,古人说,“至道不繁”,正是指此而言。但话又说回来,越是至简至约的东西越是不容易把握,也越不容易让人生信…….
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再结合临床来看病理之道。
临床上经常碰到胃气上逆的病人,这类病人时间长点就会出现慢性咽炎,上逆的胃气迫肺,导致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宣发太过,出现脂溢性脱发、慢性湿疹;胃中浊气上逆,导致人体清气不升,患者就会出现经常头昏……
这类病人找西医看,会下这些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慢性咽炎、脂溢性脱发、慢性湿疹、脑供血不足……
看到这一系诊断的时候,我们如何治疗?
如果我们站在这些疾病的层面,即“三”的层面,下药就会很庞杂,内服外用一大堆!
当我们站在肺气宣发太过、胃气上逆的层面,即脏腑的层面来看问题(即“二”的层面),治疗就简单了不少!
如果我们能看到胃气上逆为关键(即“一”的层面),其他的病均为胃气上逆所致,这样我们就很简单了。只用一味药——枇杷叶,坚持服用一段时间,所有的病都好了。
有时会为了起效快些,治疗时以“一”的层面为主,同时结合“二”、“三”层面,患者恢复就很快了!
看到这里,再想想制方中的君臣佐使,就应该明白,君药是针对“一”而设的,并非量大就是君药,一个处方的君药用的对与不对,非常关键,因为这反映立方之人有没有看到问题的最高层面!
“效如浮鼓”不是神话,如果你理解透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理解了疾病发展的过程,看病就是个比较轻松的活了。
前面讲了疾病的传变之道,下面再看看人体的生理之道——一缕生机!
癌症晚期的病人,一些脏腑、器官都在衰竭,可谓疾病已经发展到“三生万物”的层面,这时的治疗再追寻一,解决疾病之“一”的问题意义已经不大了,就如同已经进入冬天,想将枯黄的树叶退回到青葱翠绿已经是不可能的。此时培养一缕生机,由一生二,由二生三,慢慢扶正,或许可以看到第二年的春天。
曾经治疗一肝癌晚期大量腹水的病人,西医放疗、化疗均做完了,包块也控制了,就是体质差,动弹不得,大量腹水,反复利尿、补充蛋白两月余,腹水仍然不消。后经过小剂量中药扶正,加药物泡脚,治疗月余,腹水消退,体力恢复不少。
当人体的脏腑功能因病已经进入了冬季,就没有必要再想着回到今年的夏天了,培养生机,迎接明年的春天更有意义! 本帖最后由 piao-peng 于 2010-5-7 12:03 编辑

第十九章:学习中医之临床
前面讲了药、方、法、理,看完后对中医有一个整体的感觉了,原来是这样啊!
那如果遇到疾病我们如何来分析,如何来解决呢?前面讲的这些东西够不够?如果我们面对病人,能解决问题吗?
可以这样讲,如果能将前面的东西融会贯通了,再结合中医教材,系统看看书,大多数疾病是完全可以拿下来的!
如果仍然拿旅行作为比如,可以说我们已经进行了一大半的旅程,接下来我将结合具体病例,结合道学,结合我们前面讲的内容,来谈中医!
为了给大家鼓劲,我们先来看两个案例。
第一个:几瓣大蒜治好的急症
今年3月份的一个晚上,一位患者过来就诊,诉咽喉肿痛,吞咽困难。发病已有一周,曾在卫生所静脉给予抗生素治疗三天,分毫无效。自购金嗓子喉片服用后,当时稍稍缓解,用药之后反而加重,就诊时声音嘶哑,发音困难。
诊脉:双寸浮数而紧,双尺沉细无力。舌尖红,舌根白。四诊合参,当为虚火上炎,复受寒凉,形成虚实夹杂之寒包火型无疑。当时已是深夜,如何能让病人及时缓解病情?思虑片刻后,处以如下治疗方案:
1、大蒜两瓣,捣碎后外敷两脚涌泉穴。
2、大蒜四五瓣,拍碎后,用开水泡茶喝。
患者有些疑虑,“能有效吗?”
我说:“大蒜外敷,能将上冲之虚火向下引,引火归源,病情及时缓解;大蒜泡水喝,能散喉部之寒邪,虽然只是几瓣大蒜,但寒热错杂病机可以化解,放心使用!”
第二天患者复诊,病已愈十之六七,咽喉已不痛,吞咽也不痛,声音略有嘶哑,随后开中药三剂调理。
下面再举个例子:
一位网友发现母亲不断的用手擦眼睛,询问后得知,最近出现溢泪症状(就是老百姓俗称的“风流眼”),户外尤为明显。初步查看后,泪小点帖附良好,泪道未见明显阻碍。西医对此没有十分有效地解决办法,后寻求我治疗意见,我说了一个处方:
生牡蛎30克,枸杞子25克,白蒺藜20克,车前子15克
煎服,日3次,患者按此方用了七天,症状好了一半。
随后处方调整为:生牡蛎30克,枸杞子25克,白蒺藜20克,车前子12克,菊花15克 酸枣仁15克 煎服,日3次。
又用了七天,患者室内室外都不流眼泪了,而且觉得眼睛看东西还要比以前清楚了。
从这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医治病的效果是很神奇的,并非所说的中医慢,辩证准确,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那么我们想一想,为什么这几味药治疗“风流眼”会起效,他们是如何在人体产生作用的?
想通了这个道理,就可以解决一系列的问题了!
回忆一下我们前面章节讲的内容:肝气从人体左侧上升、肝开窍于目、肝藏血,这三点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下面我们结合修改后的地图看看:



  肾水随着肝气的升腾,能够经过肝经上升,进入肝脏,滋养肝阴,补充肝血。

肾水随肝气上升入心,即能济心火,同时也为补充心阴。

肾水随肝气上达于目,则双目湿润。

肾水在肝气升发之力作用下产生的运动变化,是正向作用。

另肾主封藏,能够收摄肾水,这样不至于因肝气升发,肾水升腾太过,这是反向作用。

一正一反,平衡协调,人体心、肝阴分才能保持平衡,双目才能感觉正常,既不会干涩,也不会溢泪。这是人体的生理过程,是生理之道。

如果肾虚,封藏力不够,升发显得太过,则水湿升腾,肝经被肾水所浸泡,只好借其所开之窍排泄,故出现溢泪了!

第一次处方:生牡蛎、枸杞子、白蒺藜、车前子

生牡蛎入肾,其性收敛,增强肾的封藏之力,从下焦入手。针对溢泪为治本,针对肾虚为治标;枸杞子补养肾精,针对肾虚为治本;车前子清利肝经水湿(这一点在《医学与生活》:眼镜的感悟中写的比较清楚,有兴趣了解的可以在丁香园或我的博客上看原文)。

这三种药相结合,则病情可以控制。用白蒺藜,因为没有看到患者本人,老年患者,推测可能夹有肝风,所以加一味祛风的药,这样至稳至妥。如果临证四诊时无风证,可以不用此药,上三味药即可。患者服用七天后,病情只好了一半,按照常理,七天应该治愈,只好一半,说明除了肾虚之外,确有肝风,风为阳邪,易袭阳位,所以第二次处方加菊花,轻轻之品,清利头目之风。

很多人对加酸枣仁不理解,车前子服用七天后,肝经水湿被清利的同时,容易出现清利太过,导致肝血生发不足,连带心血也会不足(肝不生心),用酸枣仁养心肝之阴,防止车前子用药过久出现伤肝阴的副作用。

看完了第二个案例,我想说几个问题:

1、车前子使用过久,伤及心、肝之阴,还有没有其他的药物也有这种情况?

2、流泪过多可以如此分析,那么小孩子口水过多的问题如何分析?小孩子鼻子流大量浓鼻涕的问题?病人经常吐唾沫如何分析?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车前子使用过久伤肝阴、伤心阴,这样的药物还有没有?
回答是肯定,当然有!
还是让案例来说话。
2009.11.12日下午,一个老病号过来急诊,就诊时双人扶入诊室。患者下午上课时突发眩晕、呕吐,视物旋转,伴嘴唇、手指发麻,就诊时仍不时恶心,切脉左寸细微若绝,右寸关浮郁有上越之势,两年前曾发过一次,医院诊断为脑供血不足。结合脉象考虑为金侮火,即心阳不振,肺金侮之,进一步加重心脏气血供应不足,导致大脑缺血缺氧,形成清阳不升,浊阴上逆的病机。急重掐右侧内关穴,重按左手劳宫穴,意在调畅胸中气机,改善心之供血,大约三分钟后缓解,切脉,左寸稍细,与刚来时明显增强,右寸关上越之势明显减弱,遂冲小柴胡颗粒一包服后,自行回家。整个过程前后大约十来分钟。病人走后,细思病人病情,患者素来有心阳虚衰,心血不足,经常每月都要服上一两付养血通脉的药物才感到精力充沛,前几天,单位发抗H1N1流感中药三包,当时我观其药中有淡竹叶20余克,患者执意要服,我不便明言阻止,今观其脉,乃竹叶清心火、伤心阴之祸也!
竹叶清心火,利小便。
我们再想想经典名方导赤散,用生地、竹叶、木通、甘草治疗心经火热证,其中的竹叶、木通清心火、利水湿,生地养阴。既然用利湿药,清热利湿,为什么又加养阴药,难道不怕增加湿邪,抵消利湿药的作用,使疗效大打折扣?如果不用生地行不行?
绝对不行!
上面的例子就是使用竹叶所致;曾经有人用大量利湿通淋的药物治疗急性膀胱炎,三天后,患者尿频、尿急好了,但出现心慌、心悸,在医院做心电图,心律不齐,早搏。吃倍他乐克几天,控制不好,后来找到我,看了看前面医生开的处方。患者服用大量利湿通淋的药物,车前子、淡竹叶入心经,利湿通淋的同时伤了心阴,心血不足了,我让病人吃了些酸枣仁、柏子仁,第二天就好了。
导赤散中的生地就有防止竹叶伤心阴的作用!
除了竹叶、车前子外,还有吗?
还有,如灯芯草!
临床中体会,凡是利湿的药物,都有伤阴分的可能。观其入何经何脏,就可明白将会伤何脏之阴。
药物是双刃剑,治病就是纠偏,就是折其病势,短期可以,长期必伤脏腑,或伤阴,或伤阳……
能明白此理,则就不会做一个鲁莽的医生,就会感受到“医术”是一种“艺术”!
为了加深印象,我们在看看其他利湿药。
泽泻,利湿的同时容易伤肾阴,不可久用,若久用必须要配养肾阴的药物。六味地黄丸的配伍就是典型的代表。
桑白皮清肺火的同时容易伤肺阴,所以对于肺火旺盛,干咳者,用此物时必须要配合养肺阴的药物。即便是痰多者,久用,大剂量使用,仍需要考虑伤肺阴之弊端。
要成为一个高明的中医,必须对每味药了如指掌,这样用药才会不失偏颇,起效才能立竿见影。
说说容易,做到很难啊!
很多病人和医生总认为中药无副作用,其实,如果药性用反,病人服后会出现明显的不适反应,愚者自认为是起效反应,殊不知身体已伤。肝阳上亢的病人,即使血压不高,柴胡用量也要少,而且其用意为反佐,否则,肝阳更亢!
大气下陷的病人,纵然有嗝逆等表现,赭石、枳实、旋覆花、竹茹、沉香、枇杷叶等也均要慎用,不是因为这些药物毒性大小问题,而是药性升降的问题。
也许你用枇杷叶将人治死了,自己还不知道!
肠道本有积寒,纵然心火亢盛,黄连、黄芩也要慎用,用时别忘了配上艾叶、茴香、附子、干姜等!
药物对人体造成不适就是毒性,药物之所以称之为药,皆具有偏性,用药不辩升降沉浮,动手便错,治病不辨寒热虚实,淡竹叶、车前子也能杀人,作为医者,当慎之又慎!
火神派强调姜桂附,我们要看到补阳过度会伤阴,大剂量使用附子、桂枝,往往会伤及心阴,导致心血不足。附子导致心律失常就是伤了心阴,如果剂量盲目加大,有时还会暴亡。
心脏就好像一个油灯,你将灯火烧得很旺的时候,光亮是很大,但却消耗了大量的油,补充灯中的油才能使火光持续,不然的话,结局一定是油干灯熄!
从太极来看人体(在《太极与医学》中写的很详细,此文发在丁香园、爱爱医和我的博客上,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只有阴阳的不断转换补充,人体这个大太极才能正常运行。
夏天固然万物生长旺盛,但如果一年四季都是夏天,万物的生命反而会过早衰亡。
我在这里不是反对火神派的思想,个人认为凡事有度,有张有弛,才能顺利发展。
真正的火神派祖师郑钦安,也是强调阴阳各自的重要性,倒是现在的火神派却一味提倡补火,还提出“补火生阴”之说,初学中医者切不可勿入歧途。 上面讲到了车前子使用时间长的副作用,同时适当的进行了发挥,下面我们再看看第二个问题:
“流泪过多可以如此分析,那么小孩子口水过多的问题如何分析?小孩子鼻子流大量浓鼻涕的问题?病人经常吐唾沫如何分析?”
经常看到小孩子流口水,流得下巴、脖子患了湿疹,家人只好给围个小布片,一天到晚,布片都是湿的,到医院就治,很多西医认为是缺钙,要补钙,补了也照样流。这样的情况该如何分析,如何下药?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属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五液”!前面讲五行时讲过,现在重复一遍!
五液,是指汗、涕、泪、涎、唾五种分泌液或排泄液。《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五液与五脏的关系非常密切,这种五液分属于五脏的归类法,称为“五脏化五液”。
前面谈到迎风流泪,我们从肝入手,效果很好。
小孩口水过多,口水就是涎,为脾所化生,我们就应当从脾入手。脾有统摄的功能,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脾虚之后统摄不足,自然就口水多了。所以临床上遇到此类患儿,建议用芡实、白莲米煎水当茶喝,增强脾的统摄作用,脾强健了,统摄有权了,自然很快就见效了!口水的问题解决了,鼻子流大量浓鼻涕的问题如何分析呢?
鼻涕为肺液,看看地图就知道,肺液来源在于脾,所以说脾虚的小儿,除了流口水,也经常流大量浓鼻涕,想通了这些,运用白莲子、芡实、苦杏仁、枇杷叶煎水喝,健脾敛肺,很快就好了!
依次类推,看见经常吐唾沫的病人,有的病人甚至反应吐的是咸味唾沫,治疗时,收敛肾气,增强肾的封藏能力,比如锁阳配五味子,就能很好的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学中医的,能够将问题看得如此透彻,就不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西医说中医没有标准,五脏化五液就是标准。就好比“天上的云是地上的水所化生,雨水是天上的云所化生一样”,中医质朴的理论,是自然之道的总结。
上面讲了五脏化五液,出现五液过多的治疗,按照老子的理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多与少”也应该同时存在,有“多”就有“少”,五液过多人不舒服;五液偏少人同样也会不舒服。
汗少了,皮肤就会干燥!
泪少了,眼睛就会干燥!
涕少了,鼻子就会干燥!
涎少了,就会口干舌燥!
唾少了,吃饭就不香甜!
任何事情过或者不及,都是不正常的反应,中医治疗疾病,就是调偏,纠偏。 最近比较忙,没有及时更新,抱歉!
上面谈到五液偏少的问题,有些人可能会有疑问,这五液偏少,临床上有没有?
肯定是有的!
泪液少的病人,经常眼睛干涩,现代仪器检查基本正常,没有原因可循,只好采用滴点眼药水来解决问题。其实只要补养肝阴就可以了。看看我们前面所说的地图,肝阴来源于肾水,肾水不足的病人,肝阴自然匮乏,肝开窍于目,肝阴不足,自然眼睛失润、干涩。
治疗时补养肝肾之阴就可以,用什么药好呢?杞菊地黄丸就是很好的办法,也许大家会说,临床上就这么治疗的,没什么什么可言!
在这里我想说,治病时,知道用此药是对的,但更应该明白为什么用此药,药物在体内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知其原,还得知其所以源,这样才能对中医有深刻的理解,才能一通百通。
涕少了,鼻子就会干燥!
很多病人反应鼻子干燥难受,有的甚至发展到了萎缩性鼻炎,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鼻腔的失润乃肺之所化,遇到鼻腔干燥的病人,养肺阴,同时增加肺的宣发力度,自然就好了。
我们深入想下去,为什么一个正常的人,会出现肺阴不足呢?看看地图就会明白,肺阴不足的根源在于脾,就好比前面所说肝阴不足责之于肾,这里肺阴不足责之于脾。脾虚,脾的升清作用不够为其根本原因,想到这些,健脾益肺就是治疗大法了。
鼻腔干燥的患者,治标可以采用麻油滴鼻子,麻油凉润,对鼻腔干燥很有好处。治本,健脾益肺,运用党参、白术、百合、沙参等药物,肺阴不足解决了,鼻腔自然湿润了。
我们正常人,秋天经常感到鼻腔干燥,又是为什么?
秋燥伤肺,秋天干燥,伤了肺阴,这时吃点大自然赐给我们秋天产的水果——梨,就能解决问题了。不信的朋友可以试试!
肺主皮毛,如果肺阴不足,除了鼻腔干燥,最常见的是皮肤干燥,秋天看看我们的皮肤,很少有不干燥的。如果人一年四季都肺阴虚,一年四季皮肤都干燥,会出现什么后果呢?
临床上经常看到患者皮肤燥裂,有的皮肤干燥如蛇皮,摸上去糙
手,有的甚至皮肤慢慢失去了知觉!这些顽固性皮肤病,现代医学很难治疗,想通了上面的道理,调理脾肺就可以解决问题。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找我,谈到电视上介绍某个专家治疗玩固性皮肤病的事迹,事迹中谈到白术在《本经》记载有疗死肌的作用,因为这句话,专家运用白术配苍术治疗一个顽固性皮肤病,还将此病例介绍的很玄乎。其实明白了白术健脾,脾能生肺,健脾能补肺阴,就很容易理解《本经》中的话。治疗所有干燥性的皮肤病,白术是不可缺少的药材!
关于五液减少之病症,就谈这些,有兴趣的可以仔细琢磨这里面的道理,想通了这些道,一些现代认为的疑难杂症,治疗就简单了。 第二十章:学习中医之临床(二)
上一章为了给大家鼓劲,列举了两个例子,通过这两个例子的发散思维,让我们搞清楚了一系列问题,我觉得学习中医就当如此,解决一个问题,就得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发挥,从正反两个方面深入思考,让思考不要停留在某一个点,思考应该由点成面,这样一通百通,虽然人类对身体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但我们通过取象类比,通过天人相应,形成自己完整的世界观、认知观,并不断完善,这样我们才不会被别人的思维所左右。
中医临床是检验你有没有真本事的尺子,理论谈得天花乱坠,遇到疾病,不能解决问题,那也只能算是纸上谈兵,这样的医生算不上是真正的医家。
疾病有很多种,为了方便学习中医,我们先从常见病来谈,“十人九胃”,我们先来看看胃病。
在治疗上,有很多见解,常见分型有:食滞胃脘型、暑湿犯胃型、)寒邪犯胃型、胃热炽盛型、肝郁气滞型、胃阴不足型、气滞血瘀型……
如果我们这样来分析胃病,我们就进入了三的层面,也就是万物的层面,这样分析就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你说这个患者是胃阴不足;他说患者是脾胃虚弱;还有的说是肝郁气滞。谁能说得清楚,道得明白?
我们只有站在道的角度,也就是胃的生理之道的角度来理解问题,大家才有可能达成共识。
胃的功能是腐熟水谷,腐熟水谷需要热量,需要动力。有了热量,有了动力胃的功能就强健了。若果没有热量,患者就会朝食暮吐,完谷不化,如果没有力量蠕动,就会胃胀,这一点西医研究还是很有深度的。胃动力不足会出现胃排空延迟,食物在胃中滞留时间延长,胃酸分泌增加,进而造成黏膜损害,久而久之,容易产生胃炎。胃炎会进一步促使胃动力减缓,由此造成恶性循环。
在中医的角度,“胃以降为和”,胃气只要能顺利的下降,所谓的胃排空就不会延迟,如果胃气不降反升,出现嗝逆、嗳气、返酸的症状,就是病理的反应,就是违背了最基本的“道”。
“降”与“升”是相对的,“寒”与“热”也是相对的,胃中热多则过饥,寒多则不欲食,治疗胃病其实就是“降”与“升”、“寒”与“热”这两对关系的处理。
许多医家将半夏泻心汤作为治疗慢性胃炎的经典方,是很有价值的,通过降胃气、升脾气、清胃热、散胃寒,就能治疗胃病了。
本人将黄连、黄芩、干姜、金果榄、代赭石、海螵蛸、白芨、白术、浙贝母、延胡索、砂仁(萎缩应胃炎加人参)各等分,共研成细粉,每次5克,每日两次,冲服。治疗慢性胃炎无数,均取得较好的疗效。
典型病例:
患者,张某,女,52岁,湖北十堰人
胃痛五年余,加重一周。
患者五年来,胃脘部疼痛,时重时轻,吃酸、辣刺激物后立即加重,伴返酸,恶心。曾3次做胃镜检查,报告为胃食管返流 病 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住院系统治疗半月后,症状控制,不出一月又复发,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常吃法莫替丁和阿莫西林控制,最近一周疼痛加重,影响夜晚休息,故来就诊;就诊时身体消瘦,慢性病容,口中气味较重,不时嗝逆,舌质暗,苔黄,舌根白;切脉:右寸关浮滑,左关郁涩。
诊断:胃脘痛(肝胃不和,胃失和降,寒热错杂)
分析:“胃以降为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伴泛酸嗝逆。修复胃的“降”之功能,才能根本上解决胃病;然,见胃治胃,当属下工。土之健运,靠木来疏通。此病当调节肝胆疏泄功能和胃之降气功能,方能彻底治愈。
治法:疏肝和胃,调和寒热
方药:自制胃炎散
柴胡50 枳实50 赭石30 黄连50黄芩50干姜50延胡索50海硝50白及50浙贝50 共为细分,每次8克,每日三次。七天一疗程。
疗效:病人服用一疗程后,过来取第二疗程的药,胃已不痛,无返酸,大便每日两次,矢气较多。服用两疗程后,病若失,饮食增加。半年后碰面,身体微胖,判若两人。 在胃病中最难治疗的当属西医所说的萎缩性胃炎(简称CAG),当伴有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时,病情更重了,现代医学称为胃癌癌前病变,其向癌症转化的几率比较高。此类病人的临床表现是以胃痛、胃胀、纳呆为主,严重时吃什么东西都觉得胃胀,平时经常胃疼,而且很难缓解,西医对此毫无策略!
本人曾经有幸参与了一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课题的研究,观察了670余例患者,这些患者有重度的,也有轻度的,通过治疗前后对萎缩腺体及不典型增生进行病理切片对比观察,中药还是很有优势的,在这几百例患者中有一半的患者彻底治愈了,这里的彻底治愈是临床症状消失,病理切片恢复正常;达到临床治愈(症状消失)的占90%以上。因为本人参与过观察和统计,所以结果是绝对可靠的。
大家可能会问,是什么药有如此神效,其实说穿了很简单,就是半夏泻心汤化裁出来的,由半夏、黄连、黄芩、干姜、人参、延胡索组成。我前面谈到胃病的治疗要处理好“寒”与“热”的关系,这里的胃病,不仅仅指一般的浅表性胃炎,对于重度萎缩性胃炎也是如此,对于胃癌也是如此,因为从道的角度,从最高的层面上来看就是如此,如果你相信这些话,并实践了,有心得了,你治疗胃病就会丄一个台阶。 谈完了胃病,我们就以胃为基础,从上到下谈谈消化系统疾病,因为这一条线,有一个规律,就是以降为和。
先看看牙痛这个病,牙痛在前面章节我已经谈到过,关于牙痛有一个小故事。
以前我治疗牙痛,采取张锡纯的办法,生石膏为主——清胃火,同时随证配伍一些其他药物,效果自认为可以。有次遇到一个牙痛的病人,患者满口牙痛,但是用东西敲时又说不出那颗牙痛,患者在各大医院治疗数月无效,本人想尽办法治疗三天也无果。后来找草医朋友,草医告诉我,这是肾虚牙痛,重用骨碎补即可见效,后来采用骨碎补80克煎水内服,三天而愈。
小小一个牙痛病,确实很考人!
后来看到爱爱医“乡村医生向阳花”的帖子,看了她提供的治疗牙痛的中药验方,才真正彻底明白牙痛的发病机理,病机其实是“寒包火”,即胃火上攻于牙龈,复被寒邪包裹,热邪没有出路,就形成了牙痛(这在前面的章节谈到过)。当我们想通了牙痛的病机,使用中药治疗牙痛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
其实关于疼痛的治疗,有些东西一旦想通,治疗也不会很难。如果我的时间和精力允许,我会同大家一同分享我个人“关于疼痛的认识”。  
(白天病人一阵一阵的,只能忙里偷闲写一点东西。其实我觉得做一个医生,每天只看15到20个左右的病人,是最好不过的。一方面对每个病人都有足够的时间好好分析病情,另一方面作为医生,也不会太累。相反如果病人太多,医疗行为就变成了一种机械的运动,就没有了看病的乐趣。)
下面接着谈谈另一个病----口臭!
口臭虽然是个小病,但也是很烦人的事情。严重时张口即有一股臭味,甚至带有粪臭。
有些病人过来就说:“医生啊!我心火重!开点去心火的药吧!”
我往往会问一下:“你为啥说心火重呢?”
“我口臭啊!”病人常常理所当然认为口臭是心火重的结果。
其实口臭不一定是心火重,有时候还是有寒!
也许不少人会疑惑,有寒也会口臭?
是的,寒也会导致口臭!
当胃肠道寒湿偏重时,胃的腐熟水谷功能减退,饮食停滞胃肠,食积化腐,而胃气不能正常下行,故浊气不降反升即为口臭!
其实口臭的原因很多,但我们应该从根本去着手。
经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这是黄帝内经中的原话,这里的浊阴可以理解为浑浊、污秽之物,包含人体的大小便和矢气等,臭气本属于浊气,其出路当为下窍,现在浊气上冲,自然出现口臭了……
脑为清阳汇聚之奇恒之府,故称“清空之府”。浊气上逆,侵犯清空之府,所以病人又会出现头昏脑胀……
明白了这些道理,治疗上就好办了,自拟一方:
枇杷叶 代赭石 连翘 苦参 川芎 薄荷 艾叶
上方随症加减。
此方的关键是“降浊”,胃气以降为和,当浊气下降,口臭自然就好了。简单地分析一下本方:
方中的枇杷叶、代赭石是降浊主药,连翘可以散结——散浊气之郁结;苦参清热解毒,——解胃肠道浊气之热毒;川芎、薄荷升发人体之清气,清升则浊降,从另外一个角度“降浊”;艾叶者,散肠道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