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学生作文网:《老子》第21章惟道是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5 16:33:01
杜家和讲《老子》第21章惟道是从 http://www.hljnews.cn  10-11-03 09:27  来源: 黑龙江新闻网-老年日报   [发表评论] [10条]

 

  【原文】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语译】德作为一种伟大的品格,在于它和道的一致。道没有固定的形体。它若有若无,恍惚之中有它的形象;它难以辨认,恍惚之中有它的形体。它无影无形,深远暗昧中蕴含着精气;这精气最具体也最真实。从古到今,它的名字没有消失,根据它才能认识万物的本原。我是如何知道万物初始的情形呢?依据就是道。

  【解说】在《道德经》中,老子多次阐释了道的无形的特点。然而,无形并不等于不存在,无形的道是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把握它,可以通过真正的德,也就是大德。德,即使是大德,也是一种感性的存在;道是超然于感性的存在之外的,因此才会是永恒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再伟大的人物,也只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转瞬即逝,可以永恒的只能是人的精神品格。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一味地斤斤计较眼前的物质得失,也才能真正地理解“人要活出一点精神来”的含义。这是无形的道超越有形的感性存在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庄子·秋水》中有一句话:“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意思是说,夏天的虫子不可以和它谈论冰,因为它根本活不到冬天。这实际上也就是哲学上所说人的认识的局限性。人是要受时间和空间制约的,不可能所有的地方你都去过,也不可能所有的事情你都经历过。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盲目地自高自大,就不会一味地惟我独尊。这是无形的道超越有形的感性存在给我们的启示之二。

  如何超越人生的有限而获得永恒?德国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借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给出了答案:“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所谓的“诗意地栖居”,就是要活出自己的品格,活得有精气神。虽然我们经常说生活像一首诗,但生活本身往往是功利的,是要讲求实际的,而超越功利才能够获得诗意。赵本山的小品中出现过一句台词:“距离产生美”,这实际上是一个著名的美学命题,当然这里的距离并非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而是指和审美对象之间保持超越功利目的的关系。以旅游为例,初次去杭州的人会陶醉在西湖的美景之中,而常年生活在西湖边上的人并不会觉得西湖多么的吸引人;每当看到游客涌入你的家乡,为你家乡的景致所吸引时,你可能会有些不解,内心里会说:“有什么好看的。”这一切都是因为功利之心在背后作祟,因为你的周围的景致成为了你的生活的一部分,具有了功利性。超越了功利,有了恰当的距离,才会有美。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才能切近于老子所说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