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最美的自己:傲视星空 哲学部齐心协力搞科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23:23:01


今年经过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哲学部终于实现了新的突破——获得了科研工作组织奖。回顾去年一年的科研工作,我们有许多感慨,也有一些心得体会,现向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汇报如下:
一、基本特点
一是科研成果数量多。科研当然不能只讲数量不讲质量,但数量也是很重要的,在一定程度上数量是质量的基础,没有一定的数量作保证,要想获得科研工作组织奖是不可能的。哲学部去年一年共立项课题7项,出版著作教材5部,发表学术论文62篇,人均达6.2篇,其中国家一级报刊4篇,省级二等奖以上的奖励8项,这些数字都创造了历史纪录。
二是深入研究质量精。科研质量才是科研之本,是科研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如果科研数量多但没有质量作支撑,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学术地位的确立,都是很成问题的。加上现在党校科研成果量化考核指标对科研成果的质量十分强调,如果没有质量,要想评上科研工作组织奖也是不可能的。哲学教研部去年的科研成果质量比较突出,其中林国标博士在《求是》《光明日报》共发表论文2篇,陈曙光硕士在《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发表2篇,实现了大突破;覃正爱教授参与撰写的论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本质要求》入选全国大型理论研讨会。这些成果应该说算得上是科研精品。
三是成果门类较齐全。哲学教研部2006年无论是课题立项、出版著作教材,还是发表论文,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在课题方面,林国标博士、欧阳旭曦副教授、陈曙光硕士各获得省社科规划课题1项,谢维楚教授获得中央党校课题1项,覃正爱教授、林国标博士各获得省委宣传部委托课题1项,欧阳旭曦副教授获得省发改委委托课题1项,共7项,立项数创历史新高;在著作教材方面,唐月娥教授、孙映球教授、林国标博士各出版专著1本,共3本,覃正爱教授主编和副主编教材2本,覃正爱、林国标、欧阳旭曦等还参与著作4本;在论文方面,教研部共发表论文62篇。
三是成果奖励有突破。成果获奖是科研工作组织奖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去年一年哲学部在科研成果获奖方面有一些新的突破,其中覃正爱教授参与撰写的论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本质要求》入选全国大型理论研讨会,并获得全省大型理论研讨会特别奖,覃正爱、唐月娥、林国标参与撰写的《执政能力与执政理念》一书获得全国党校系统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林国标博士的著作《清初朱子学研究》获省委党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何良安博士的论文获全省党校系统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另外还有4篇获省级优秀论文二等奖。科研成果津贴有三人进入全校前10名,其中陈曙光全校排名第一,是去年全校唯一一位超过2万元的教员。
四是科研人才脱颖出。值得一提的是,陈曙光等科研奇才脱颖而出。陈曙光同志原来在人事处工作,2004年考上硕士,作为一名以前未系统学习哲学的同志来说,没有被哲学的抽象所吓倒,而是从头学起,不懂就问,刻苦钻研,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进入了哲学的殿堂,并抢占了学术制高点,站到了学术研究的最前沿。作为一名在读硕士生,近三年来共发表论文26篇,参编著作、教材4部,调研报告1个,主持省级社科规划课题1项,参与3项。2006年一年就发表论文22篇,其中在国家级期刊《马克思主义研究》、《光明日报》、《伦理学研究》发表论文3篇,在CSSCI、中文核心、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1篇,重点大学学报发表论文4篇,3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光明日报》转载。2006年有3篇论文入选全国性的理论研讨会,其中包括中国社科院主办的“第一届马克思主义青年论坛”,中央编译局主办的“第三届马克思主义论坛”,光明日报社主办的“和谐文化论坛”。这是相当不容易的。
二、主要经验
哲学教研部之所以获得科研工作组织奖,我们概括为四条经验:
一是领导要积极带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同样的道理,作为教研部的领导如果不重视科研,不带头科研,要想部里的科研取得很大的成绩是很难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班子成员人人都重视科研,都在科研上发挥了带头作用。唐月娥副主任在教学任务和家务劳动十分繁重的情况下去年出版了1本专著,发表了4篇论文,林国标副主任在科研上一直在起着带头作用。去年一年共发表论文11篇,出版专著1本,获得省级课题2项。我自己也十分重视科研工作,曾连续两次被评为党校科研明星,去年一年,我共发表论文18篇,1篇入选全国大型理论研讨会,2篇入选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主编和副主编教材2本,参与著作3本,这些成绩在全教研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二是教员要热情参与。教研部的科研工作既是一项个人性的工作,也是一项群众性的工作。说它是个人性的工作,是说科研成果的取得与个人的兴趣、学识及努力的程度密切相关,在一定的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科研工作是种个人行为;说它是群众性的工作,主要是说科研需要大家的热情参与,一个教研部的科研如果只靠个别人或少数人,是不可能把教研部的科研工作搞上去的。特别是要获得科研工作组织奖,必须有大家的积极参与,否则连获得组织奖的门儿都没有。这几年哲学部的各位同仁都非常努力,但一直与科研工作组织奖失之交臂,每次都在附近徘徊,就是捅不破那层纸,大家心里鼓足一股劲,决心一定要实现零的突破。去年终于如愿以偿了。去年一年涌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王石华副教授身患多种疾病,加上生活受到连续打击,但仍然完成了科研任务;孙映球教授后年就要退休了,但仍然著书立说,去年出版专著1本,发表了2篇文章;谢维楚教授尽管受到生活困扰,面临老婆没有工作的巨大压力,经常晚上睡不着觉,但去年还是超额完成任务;何良安博士在完成博士论文的同时超额完成科研任务;周泗琴副教授在老公常年出差经常独自一人管小孩和家务的情况下,年年都能完成任务;欧阳旭曦副教授去年一下获得两项省级课题……,正是这些同志的热情参与和积极努力,才有哲学部科研的整体突进。
三是制度要健全完善。为了提高教员进行科研的积极性,除学校的科研津贴外,教研部还在年底予以适当科研奖励,经过讨论通过了一项《哲学教研部科研工作管理条例》,这项《管理条例》对科研任务作了明确要求,并多方筹措经费在年终对科研成果予以奖励,尽管钱不多只表示一点意思,但说明教研部对大家科研付出的劳动时刻铭记在心。应该说这项《条例》对教研部的科研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是要创造良好的环境。从硬环境来说,以前教员打印文章都要到外面打印,这样不仅成本高,而且不方便,周泗琴副教授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主动提出为教研部购置一台打印机和扫描仪,从而大大提高了科研效率,也大大减少了打印成本。从软环境来说,教研部人人都相互关心,每年都搞一些合作项目,为大家完成科研任务提供了方便。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秘书冯文姬为大家的科研提供优质服务,无论是打印机的维修、纸张的购买,还是文章和证书的复印等等,事无巨细,都是主动去做,教研部获得科研工作组织奖,冯秘书有一份功劳。
三、几点体会
如何才能搞好科研?各人有各人的做法和体会,在这里,我把陈曙光同志从事科研的一些做法与体会讲一讲,我相信应该对大家有所启发,对推动全校的科研工作有一定的作用。陈曙光把他的科研体会概括为:把握四个环节、树立五种意识、处理六大关系。
1、把握四个环节
一要明确目标定位。自己愿不愿意做学问,对学问有没有兴趣,做学问是不是自己的专长,这是每一个科研人员都要把握的。弄清这个问题后才能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科研目标。
二是要夯实理论基础。搞科研,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打基础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对哲学,他原来几乎是一个门外汉。但在考研期间,为了备考,他学习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写下的读书笔记打印出来就有厚厚的两本。马克思的哲学著作,从博士论文开始,基本上都认真研读。硕士论文预答辩结束以后,他的毕业论文已基本成熟。为了进一步深化研究,他又在当当网上买了20本书并精读了其中的8本,这都是国内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到教研部这几年来,陈曙光同志买书已不下300册,近万元。
三是坚守研究方向。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爱好选准方向,方向一旦确定,就要执著,不轻言放弃。没有明确的方向,每一篇文章似乎都要从头开始,效率低,也无法深刻。方向专一有什么好处呢?最大的好处就是前面的研究成果是后面进一步研究的深厚基础。
四是要坚持勤于笔耕。读书一定要善于做笔记。他的笔记本是分门别类的,按方向、关键词、或者主题来做笔记,便于集中查询。要善于捕捉灵感,尤其是在非研究时间、非研究场合的灵感。要善于动笔,养成写作的习惯。由于教学任务较轻,他现在基本上是一个月要有一篇新文章出来。
2、树立五种意识
一是方向意识。上面讲了坚守研究方向,这里的方向意识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科研最好围绕方向来展开,对于不是自己的研究方向的选题,他一般是不参与,或者纳入自己的方向来研究。他的科研成果90%以上都是围绕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人学”来展开。如“历史方法论研究”这门课,规定考试就是围绕“历史方法论”写一篇课程论文,他的几个同学都循规蹈矩写了,但都没有与自己平时的研究方向结合起来,这样也就无法深刻了。陈曙光则与自己的研究方向马克思人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篇文章后来发表在《河南大学学报》上的那篇文章《方法论革命:马克思科学解答人学“基本问题”的关键》,并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新华文摘》编目。
二是学术意识。做学问就要做真学问,学术著作和论文要讲究学术含量。对于他没有研究的、或者我无法创新的科研任务,他一般不参与。
三是前沿意识。做学问首先要知道前沿,其次是跟踪前沿,再次才是自己站在前沿。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前沿话语,这些话语往往是由本学科的知名学者以及知名大刊主导的,吸引学术界众多学者参与的。他研究了最近六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研究热点,在2004、2005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研究热点是马克思哲学革命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哲学研究范式转换的研究、存在论研究的复兴、文本学派的兴起等,他的课题和毕业论文选题就紧紧围绕学界的热点,研究马克思人学的存在论革命。
四是创新意识。做学问务必创新。科研成果只要有所创新,一好发表,二好转载。发表文章要有自信,敢于寄大刊名刊。他对刊物有几个基本判断:第一,好刊物决不收版面费,差刊物绝对收版面费;第二,发长文章(10000字以上、五个版面以上)的刊物不收版面费,发短文章(5000字左右、2个版面左右)的刊物绝大部分收版面费;第三,刊物很厚,达200——300个版面,但所发文章又都很短的刊物必收版面费。第四,CSSCI、全国中文核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同时收录的期刊可以认定为好期刊。第五,不收版面费的期刊决大多数有稿酬,个别不付稿酬,发达地区的期刊稿酬较高。第六,发邮件投稿的概率非常低,最好纸质投稿。
五是高端意识。做学问首先要瞄准高端,力求贴近高端,努力站在高端。
3、处理好六大关系
一是博与精的关系。做学问要求博览群书,但主要是要精,要读好书。陈曙光基本3天左右读一本书,一年抽30天读10本好书。并经常阅读《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复印资料《哲学原理》。
二是读与写的关系。做学问既要读,也要写,在读的过程写,在写的过程中读。只读不写,等于没读;只写不读,原地踏步。
三是基础与前沿的关系。基础研究与前沿研究并不是矛盾的,基础研究完全可以是前沿的。
四是学术与宣传的关系。在党校,处理好这个关系显得特别重要。有的学科重点在前者,有的学科重点在后者。由于学科特点所决定,他较多地集中于学术,很少参与宣传。
五是理论与现实的关系。哲学是形而上之学,这就决定了哲学的思辨性和抽象性,决定了哲学是离现实生活较远的一门学问。但哲学又不能完全脱离现实生活,学院派哲学的研究范式毕竟不是主流。哲学必须关照现实。
六是结构与内容的关系。做学问要注重结构美与内容美的统一。结构美,就是要注重形式,注重语言美,这便于打动杂志编辑,通过论文发表的编辑初审关;内容美,就是要内容深刻,逻辑合理,这便于打动匿名评审专家(好刊物都有匿名评审专家),通过论文发表的专家评审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