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好我也对你好句子:世界六大最著名的教育方法之五 多湖辉(日本)实践教育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3:28:50
 
 
导读:多湖辉的教育思想具有实践性,直指儿童教育的具体实际问题,认为增强孩子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使父母成为“教育的实践者”。不仅要了解孩子独特的心理动态,而且应该针对不同孩子的个性特征,不断地在生活和学习实践中摸索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
  
多湖辉是日本二战以后杰出的教育家,对儿童心理和脑力开发研究造诣颇深。与许多以理论见长的学者不一样。多湖辉的教育思想更具实践性,直指儿童教育的具体实际问题,认为增强孩子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使父母成为教育的实践者,著有《母爱促进身心健康》、《管理孩子的技巧》、《使孩子聪明的心理战术》、《学习指导法》等书。
 
   多湖辉:日本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的高潮
  
多湖辉认为增强孩子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使父母成为“教育的实践者”。不仅要了解孩子独特的心理动态,而且应该针对不同孩子的个性特征,不断地在生活和学习实践中摸索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
  
每一个做父母的对子女的培养和教育都十分用心,为了把孩子培养成才,他们甘愿不辞辛劳,费尽心血。但是往往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效,其原因就在于孩子的父母没有以一个实践者的心态来教育孩子,他们既缺乏教育的具体行动,又缺乏教育的艺术和技巧。
  
多湖辉强调,胎教是新事物,胎儿的灵性与母体息息相通。母亲的生活习惯、饮食、健康、情绪对胎儿的健康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母亲切不可掉以轻心。胎动是胎儿向母亲发出的各种信号,母亲不可不知。
  
遗传对人的智力有很大影响,但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更大,即使先天不足,只要教育及时得法,本人不懈努力,同样可以使智力得以不断的提高。
  
母亲是婴、幼儿的启蒙老师和引路人,责任十分重大。一般的母亲对“育”能尽到责任,但对“教”的认识却往往不足。常言道“人看从小”、“3岁看大,7岁看老”,说明幼儿期的教育极其重要。幼儿的可塑性很大,问题在于怎样去塑造。对3岁前的教育等闲视之,是父母的一大失误。
  
多湖辉的教育思想以浅显和实用深得广大读者的喜爱,深刻地影响了一代代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孩子聪明与否取决于心理战术的好坏
  
脑子好坏全凭教育方法,父母希望孩子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性格,同时做父母的谁都要考虑孩子的未来。充分发挥孩子智力的潜能,使之自如地完成学校的学业,具备顽强的思考力、创造力和丰富的知识,成为社会有用之材,此乃父母的共同愿望。自己姑且不论,但求孩子头脑聪明,此乃许多父母的真实愿望。
  
可是,与父母的这种愿望相反,一般人在谈“头脑聪明”时,往往有一种固执的倾向,认为那是天生的、遗传的。其原因之一是宣传过了头,过去的智力观强调,人的智力天生因素很重要,智商终生不变,伴随人的一生。但是孩子的头脑则不然,与这种因素相比,更多的是为出生后所处的环境、条件等因素所左右。例如,周围的大人,尤其是要看母亲创造的环境如何。孩子的头脑具有巨大发展的可能性,这样说并不过分。
  
尽管如此,但没有必要像教育妈妈那样强加于人,强迫孩子学习,只要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机会锻炼孩子的头脑就行了。本书以从三岁到上学的孩子为对象,探讨的是在游戏、家庭日常会话,母子自然接触时,怎样做才能使孩子聪明起来的问题。
  
心理战术一:某种东西短缺时,可促使孩子思考代用品
  
人一旦得到想要的一切,心满意足时,精神会松懈,丧失思考欲望。从这方面而言,物质丰富的现代孩子与过去的孩子相比,不善于思考。没有自来水便喝不到水,没有筷子和碗便吃不上饭的孩子增多,也许是由于所需要的东西一应俱全的缘故。
  
如果孩子感到缺少某种东西,这是促使其思考的机会。孩子缺少橡皮,你就说“给你买”,那很简单,可是长此以往,永远培养不出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孩子。
 
心理战术二:和孩子谈话时,务必不要提出用“是的”“不是”便能回答的问题
  
有些母亲和孩子谈话时,一开始就以限制孩子自由发言的口气来说话。诸如“那个是信箱吧”这样的问话,孩子所能回答的范围已确定,没有思考的余地。
  
这时,起码要提出“什么事”“在什么地方”“何时发生”“为什么”“如何看”之类孩子自己能回答的问题,可以说,这对锻炼孩子的思考力和表现力甚为有效。
  
心理战术三:孩子提出问题,可予以反问
  
对孩子无意识的提问,不要立即直接回答,要使孩子更明确地认识其问题的实质,还要使孩子自己能找到答案。这时的有力武器就是反问。例如,孩子问:“为什么晚上必须睡觉?”你可以反问:“如果不睡觉,你想会怎样?”
  
于是孩子得考虑“如果不睡觉,将怎样”。从而,对其可能出现的情况,有了从各方面考虑的机会。这种反问,对让孩子去思考自己的问题答案的所有可能性是大有帮助的。即,让孩子自己找出答案的线索。
 
心理战术四:父亲和母亲的意见不一致未必是坏事
  
我认识的一位大学教授说:“我之所以有今天,是因为在孩提时,父母关系不好。准确地说,是生活方式不亲昵。”他的双亲对相互不理解的事争论不休,还常常吵架。对孩子的事也一样。孩子问同一问题时,父母的回答常常不一致。通过观察这样的父母,他知道了人的想法是不同的。他模模糊糊地懂得了相互持有批判精神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他养成了自己思考、不懂时看看书以取得答案的习惯。
  
看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没有采取统一意见和态度未必就是坏事。因为亲自看到、听到大人之间的意见对立,孩子大脑受到刺激,就会失去思考问题。
  
心理战术五:鼓励孩子“吵架”,是训练思考的绝好机会
  
为养成对事物坚持讲理的态度,学会辩论至关重要。但是,要求思考力尚未达到辩论这一高度的孩子做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在法国,孩子开始吵架,父母便站在一旁观看,他们并不立即劝架,而是让双方尽量争吵。可以说是鼓励“吵架”。双方为了不被对方驳倒,均大动脑筋而妙语连珠。看了此情景使人感到,法国人多么崇尚“明晰”,其严谨的论理性和语言能力的秘密就在这里。鼓励孩子吵架,乃是训练思考的绝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