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王沥川苏黎世图片:“五化四促”推进浙江生态循环农业大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0:16:32
  为深入贯彻落实《浙江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行动方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生态化,笔者认为应着重在建设内容和推进措施上理清思路、狠下功夫,通过“五化四促”推进我省生态循环农业大发展。
  一、在建设内容上按照“五化”要求,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大发展
    生态循环农业是运用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围绕高效生态农业目标,突出资源保护、清洁生产、循环利用途径,实现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高。在建设内容上,要重点把握“五化”,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大发展。
    (一)资源保护多样化
  资源保护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根据农业生产特征和农业部门职责,可从生物物种、耕地质量、生态功能等方面加以保护。
  1、生物物种保护。生物物种保护是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各种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物种越丰富,生态系统就越稳定,生态环境也就越安全。一方面,要按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名录、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和地方特色品种加以保护,丰富生物产业链;另一方面,要根据作物病虫害和畜禽疫病发生分布情况,建立有害生物预警与防控监测网络,提高监控和扑 灭有害生物的技术水平,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
  2、耕地质量保护。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严格保护基本农田,落实标准农田占补管理和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制度,加快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承包、标准农田、耕地地力数据库,深入实施“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着力构建耕地质量管理长效机制;建立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网点,监测耕地肥力和重金属等污染物指标,定期报告耕地质量变化状况与发展趋势,着力构建耕地质量管理技术体系,有序推进耕地质量建设和保护工作。
  3、生态功能保护。积极挖掘拓展农业湿地、碳汇、蓄水、营养保健等功能,依托农耕文化、田园景观、农业设施等资源,打破产业界限,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吸引游客体验观赏、品尝、娱乐、度假等休闲活动。
  (二)物品投入减量化
  “减量化”是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之一,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从源头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既要节约又要集约。
  1、推广资源节约型生物品种。大力发展旱粮生产,积极推广耐旱、高产、优质及节约型耕作、播种、灌溉的农作物,充分利用冬春季闲置水田发展鲜食型旱粮作物。大力发展“料肉比”较低的畜禽,减少畜禽饲料投入和粪便排放。
  2、推广节约集约型生产设施。加快发展设施农业,选育推广优质高产的设施农业新品种,推广应用节约灌灌、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自动喂料喂水等节约集约型技术,钢管、温室大棚等生产设施,以及低耗能、高效率的新型农机具,提升设施农业装备,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
  3、推广农村清洁能源。优化农村能源结构,积极开展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推广太阳能热水器、省柴灶、节能炉等农村生活节能产品,开发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微水电等农村可再生能源。
  (三)生产过程清洁化
  农业生产清洁是《清洁生产促进法》的重要内容,也是通过“源头控制”实现农业面源污染科学防治的重要手段。
  1、减少施用化肥。根据耕地肥力状况和作物需肥要求,经测土后施用配方肥,推行科学施肥、诊断施肥,调整优化肥料结构,避免盲目施肥、凭老经验施肥。试验、推广有机无机生物活性肥料、叶面液肥、氨基酸微肥、生物土壤增肥剂等新型肥料,加大生物肥料力度,减少化肥流失。鼓励秸秆还田、发展绿肥,推广施用饼肥、堆肥、沤肥、厩肥、沼肥和商品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禁止有毒、有害废弃物用作肥料。
  2、减少施用化学农药。认真贯彻《浙江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优先选用低毒、低残留和对生态环境危害较轻的农药。推广应用病虫害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或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绿色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
  3、推广环保型畜禽养殖。推广 “干湿分离、雨污分流” 、“低压输水、高压冲洗”、发酵床等清洁环保型畜禽养殖技术,减少污染物处理量。严格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按规定生产,指导畜禽养殖主体按规定使用,加大监督管理和执法检查,减少污染物排放。
  4、积极回收废弃农膜。教育引导农业生产者及时回收废弃农膜。指导农膜使用者根据不同作物生长特点,推广苗期收膜、收后收膜、整地收膜等地膜回收方法,鼓励使用无滴、保温、防老化的多功能棚膜,鼓励研发和使用可降解地膜,减少土壤环境污染和作物生长影响。
  5、积极回收农业投入品包装物。积极探索、引导农业生产者将农药包装物、兽药包装物等通过投箱回收、捡拾回收、抵押回收等办法回收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努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四)废物利用资源化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重要内容,也是通过“末端治理”实现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
  1、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结合我省农业产业现状和资源化利用实际,积极研究总结推广农作物秸秆的“五料”利用,即还田肥料、畜牧饲料、食用菌基料、生物质能料和工业原料。禁止露天焚烧秸秆。
  2、畜禽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按照固废、液废不同的处理原理和方法,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排泄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总结推广就地消纳(如园地养鸡、茭鸭共育、稻田养鱼、畜禽-作物、奶牛-牧草等模式)、产业循环(如猪粪-蚯蚓-鳖、猪粪-蝇蛆-鸡/鸭/甲鱼/黄鳝/黑鱼、牛粪+稻草-蘑菇-芦笋等模式)、制商品有机肥等畜禽粪便的处理与利用,积极推广沼气净化、湿地净化等畜禽养殖污水的处理与利用。
  3、食用菌种植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推广食用菌生产中产生的菌糠、菌渣、菌棒作为食用菌栽培基质、肥料、饲料、沼气、燃料等资源利用。如“金针菇-黄金菇/姬菇-饲料/肥料/燃料”、“杏鲍菇-香菇-作物肥料”。食用菌种植废弃物作肥料,既可培肥土壤,又可松松土层,还能提高产量和品质。
  4、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和支持利用农产品加工下脚料经无害化处理后开发生物蛋白、生物饲料和生物原料,减少加工流通环节的消耗浪费和废物排放。
  (五)产品供给优质化
  农产品供给安全优质是衡量农业生产清洁化、环境生态化的综合表现,也是顺应人们对农产品消费的绿色需求。
  1、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化。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生产清洁化、保障农产品安全优质供给的基础和前提。要组织实施“确定一个主体、执行一套标准、培育一个品牌、制作一张生产模式图、建立一份生产档案”的“五个一”农业标准化推广模式。按照“建设标准化、管理制度化、生产规范化、产品安全化、产业品牌化”要求,创建一批省级农业综合、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标准化示范园。鼓励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外先进标准,开展GAP、GMP、HACCP和ISO9000、ISO1400等标准管理体系认证。
  2、加快农产品“三品”认证。“三品”认证是衡量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产环境的重要标志。按照“产地安全化、生产程式化、产品标识化”要求,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积极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经营者开展“三品”认证,加快创建一批有规模、有品牌、标准化的“三品”基地。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的大宗农产品要普及无公害农产品。
  3、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按照“有管理制度、有专门人员、有生产记录、有质量检测、有产品标识,开展质量安全追溯”的“五有一追溯”要求,实现生产过程可控制、产品标记可识别、产品流向可追踪、产品质量可追溯、主体责任可追究。建立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三品”认证的动态监管机制,依法加强农产品、农业投入品、产地环境的质量监管,严厉打击违法使用违禁药物、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行为。
  二、在推进措施上按照“四促”机制,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大发展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推进农业“两区”建设的重要载体,要以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省、特色精品农业大省为目标,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主平台,以实施生态循环农业“2115”示范工程为主抓手,在推进措施上重点把握“四促”,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大发展。
  (一)政府引导、政策激励促发展
  1、注重政府引导。根据《浙江省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促进办法》、《浙江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行动方案》和《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结合实际制定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施意见,明确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形成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良好氛围。
  2、注重政策激励。结合实际制定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扶持政策,包括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和减量化投入、清洁化生产、资源化利用等环节的财政扶持政策。如杭州市政府制定了商品有机肥生产和施用政策,嘉兴市政府制定了农作物秸秆机械切碎还田补贴政策,激励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二)生态布局、培育主体促发展
  1、注重生态布局。根据当地资源条件、产业布局、生产方式,按照产业生态布局的要求,构建产业融合、功能多元的农业产业体系,特别要在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上,按照“缺哪个环节就补那个环节”原则来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形成生态农业县域大循环。
  2、注重主体培育。高度重视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场等主体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中的资源有效配置作用,按生态布局来培育主体,通过主体培育来推进产业规模,通过规模化生产来推进物品投入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供给优质化。
  (三)创新科技、强化服务促发展
  1、注重科技创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有效支撑。要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和技术优势,重点研究农业节约集约生产技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再生技术,以及生物资源多样性保护、环境友好型农作制度、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加快突破制约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瓶颈。
  2、注重强化服务。依托农业“三位一体”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加快转化生态循环农业的科研成果,让科研成果、农技“三员”落实到农业生产主体、产业基地和示范园区,形成“研推产”一体化的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推广机制,真正发挥科技研发和农技人员的研发、推广作用。
  (四)创建示范、总结推广促发展
  1、注重示范创建。根据全省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落实,围绕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标准,完善创建规划和方案,制定年度创建计划,组织培训交流,加大创建措施力度,扎实推进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示范区、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的实施。
  2、注重总结推广。认真总结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的做法和经验,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发挥示范创建的带动效应,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