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王沥川35粒纯音乐:西府旅游:依托周秦文化转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0:27:32
西府旅游:依托周秦文化转暖2010-05-11 00:15 省委书记赵乐际在视察中华礼乐城时强调:我们就是要把最古老、最有陕西代表性的周秦文化挖掘出来,宝鸡在这方面要加快步伐,大胆尝试。随着周秦文化的深入开发和挖掘,宝鸡市文化旅游产业在最近的一年多时间里风生水起。异军突起的旅游产业,也正悄然改变着我省旅游长期存在的西安热、宝鸡凉的尴尬局面。

  2009年是宝鸡市文化旅游产业突破发展的开局之年,是宝鸡市委、市政府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一次绝地反击,如果要找一个最恰当的词语来形容去年以来宝鸡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都市旅游呈现出来的新气象,“抢眼”二字再合适不过。

  有数据为证:2009年以来,宝鸡市文化旅游产业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0多亿元,文化旅游项目投资增速达到30%以上。增势强劲的旅游业有效带动了第三产业快速回升,一举扭转了比重连续三年下滑的局面,第三产业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比值破记录的达到了30.5%。今年,20个文化旅游精品工程强力推进,总投资达到130亿元,其中,年度计划投资超过30亿元。

  宝鸡市旅游产业的异军突起,也正悄然改变着我省旅游长期存在的西安热,宝鸡凉的尴尬局面。

  人们不禁要问:在旅游产业竞争日趋激烈,游客日益成为稀缺资源的今天,宝鸡靠什么吸引了世人目光?

  从宝鸡市文化旅游产业取得的成绩中不难看出一些端倪:2009年,宝鸡市周秦文化产业示范区在京通过专家评审,跻身陕西省第二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行列;中华礼乐城大气磅礴、游人如织,喜获“中国国际旅游文化目的地”等三项国家级殊荣;新组建的全国首家周礼乐团赴京演出轰动一时;新筑成的法门寺佛光大道、石鼓山石鼓阁等众多景点气象一新。

  正是对周秦文化的深入开发和挖掘,让宝鸡文化旅游产业在最近的一年多时间里风生水起。

  周秦文化,托起宝鸡旅游“一轮明月”

  “炎帝故里”、“佛骨圣地”、“青铜器之乡”、“民间工艺美术之乡”……作为周秦文化发祥地,宝鸡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片。

  不仅如此,宝鸡还得到了大自然的特别眷顾:区域内既有沃野千里,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还背枕作为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和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分水岭的秦岭,雄奇伟岸的秦岭赐予了宝鸡奇特秀丽的自然风光。

  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奇特秀丽的自然景观,给宝鸡带来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据统计,宝鸡市现有的46个旅游景区景点中,A级以上景区9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3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森林公园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6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5个;红色旅游景区1个。这样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在全国的地级城市中是少见的。

  令人尴尬的是,拥有如此雄厚文化旅游资源的宝鸡,过去却没有成为一线旅游目的地城市,游人如“孔子西行不到秦”一样,不是“烧香看庙”,就是“中转拍照”。

  对于宝鸡旅游资源产业的开发,当时有人这样评价:宝鸡的历史尴尬地散落在《诗经》、《史记》典籍中,止步停留于“铁马秋风大散关”、“扶风豪士天下奇”等唐诗、宋词里。

  如何才能改变外地人“只知有陈仓,不知有宝鸡”的尴尬现状,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宝鸡旅游”有说头、没看头、少玩头“的问题?如何让外地游客不再“白天看庙,晚上睡觉”?如何将旅游资源大市早日变为文化旅游名市?宝鸡市决策者在不停地思索。

  思索中,他们认识到:国务院关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一系列文件的密集出台,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市民就业,启动第三产业,应该成为宝鸡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坐标和罗盘。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也是转变作为工业大市的宝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去年国家颁布的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也让宝鸡看到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美好前景:规划提出要将关天经济区建成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其中提出建设的五大文化产业园区中,宝鸡占了两个;五条精品旅游走廊中,宝鸡占了3个;六大旅游精品区中,宝鸡又占了2个。

  可是在众多的文化旅游资源中,宝鸡的文化旅游产业突破点在哪里?定位在何处?在2009年3月5日召开的宝鸡市文化旅游产业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唐俊昌急迫地说:“宝鸡虽有满天星斗,但唯缺一轮明月”。

  “尽管宝鸡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名片众多,但都没有形成足够大的号召力和驱动力,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做大做强宝鸡文化旅游产业需要再定位。”谈到对唐书记讲话的理解,宝鸡市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建设管委会主任李智远这样说。

  这场会议也成为宝鸡转变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思路的重要节点。会后,新组建的宝鸡市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建设管委会立即请来法国、日本、深圳、北京、上海、杭州等海内外35个团队和策划高手夜以继日,描绘蓝图。派出专家五上北京、三下深圳,两到沪杭反复考察,深入论证。

  在反复的考察论证中,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建设管委会一班人很快意识到,作为3000年前周秦两朝崛起地的宝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周王朝的辉煌成就和礼乐典章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这种资源是排他的、唯一的、全国独尊的、不可复制的。宝鸡文化旅游产业要突破,必须在周秦文化上做文章。

  中华礼乐城,90天奉献的奇迹

     周秦文化博大精深,气势磅礴,要挖掘周秦文化内涵,用周秦文化聚拢人气,别出心裁的创意和表现形式是第一位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旅游名市,如桂林、西安等,都推陈出新,打造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长恨歌》等。宝鸡要将周秦文化展示给世人,就必须用现代化的手段和尽可能完善的艺术形势,把撼人心魄的周秦文化用实物的形式展现出来,让抽象的周秦文化可见、可触、可摸。

  在科学的规划和集思广益的构思中,“聚焦周文化,引爆石鼓山,相聚千渭之汇”的思路脱颖而出。

  “宝鸡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没有抢得先机,不能再错过时机,一刻都耽误不起。必须快人一步,抢占先机。”李智远不断地告诫自己和勉励管委会这个年轻的团队。

  省委2009年6月18日晚,随着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胡悦一声开工令,中华礼乐城十大项目隆重启动。与其他参会人欢欣喜悦不同的是,宝鸡市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建设管委会的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担心。

  启动仪式结束已是夜里九点多钟。然而,此时十大工程设计方案图、主体工程施工图还待推敲完善,一些施工队伍还未到位,施工现场仍被占用,电力、通讯杆线、地下管网尚待迁移,并不具备开工条件。

  面对巨大的工程量和极短的工期,要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管委会以及参与建设施工的每一个人心里都明白,除了日夜兼程、高效推进,别无选择。

  在人手少、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管委会与市级各部门紧密配合,雷厉风行,迎难而上,开始与时间赛跑。

  休闲的群众用镜头拍下这样一幕场景:六、七月的人民公园,少了往日的安逸和休闲,成了大突破大发展的桥头堡,推土机、挖掘机昼夜轰鸣,人歇机不歇;一批来自祖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在临时搭起的工棚里,赤膊上阵,加紧施工。

  新闻记者用键盘敲下了这样的文字:9月13日,大雨滂沱。虽然天公不作美,但没有影响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进度。大雨中,他们用双手或托或抬,把路灯组装成件,配合吊车进行吊装。手套破了,衣服湿了,鞋子被雨水浸透了……这一切他们似乎浑然不觉。他们正在用忙碌的身影印证着我们几千年来周秦文化传承下来的奉献精神。

  管委会的会议纪录里记载着这样的要求:尽管涉及的作业面广、工序复杂、交叉点多,面临的时间紧、任务重,质量要求不能有一点降低,安全防护不能有一丝马虎。质量不符合要求的,坚决推倒重来;安全存在隐患的,立刻停工整顿。

  各施工队提出了“挑战施工极限,创造速度”的倡议,并设立了工程进度公示牌。“科学组织、安全高效”、“日夜兼程、风雨无阻、打造精品”,这是高悬在广场工地的大型条幅标语,更是管委会一班人及广大施工建设者自念的紧箍咒。

  为了解决施工人员不足的问题,管委会各项目部屡赴外地,组织四川、山东民工和本地优秀施工队开展大会战;为了工程进度,各项目部协同作战,高速推进;为了不影响下一道工序,上一道工序的人员连续20多个小时工作;为了高效推进,工程管理人员经常吃住在工地,端着盒饭研究工作,不让每一分钟轻易溜走。脸晒黑了、声喊哑了、眼熬红了、人累瘦了,但每人没有丝毫怨言,凭着一股热情,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不仅挑战了人的极限,而且挑战了机械的极限;不仅保证了高速度,而且保证了高质量。

  真干实干加快干,换来的是速度和效益。仅仅90天之后,赶在第十一届西部商品交易会之前,中华礼乐城迅速地从抽象的图纸变成了美轮美奂的周文化景观带,傲然屹立在宝鸡市中心;市区“一湖两岸”200多座城市建筑,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城市空间立体亮化一期工程建成投用,使数以万计来宝鸡参加“两节一会”的中外客商为之震惊。

  “一线串珠”,引爆宝鸡文化旅游产业

    省委书记赵乐际在视察正在建设中的中华礼乐城时强调:我们就是要把最古老、最有陕西代表性的周秦文化挖掘出来,宝鸡在这方面要加快步伐,大胆尝试。

  宝鸡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应着赵乐际书记的殷切期盼。独具匠心、精心设计的中华礼乐城作为周秦文化的集中展示区,让旅客在身临其境中感受着周秦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中华礼乐城,旅客可以看到:

  “天下第一计时器”——“青铜滴漏”,总高度12米,净深11.59米,总重量达到126吨,采用仿青铜材质,它依托流水以及声、光、电等现代表现手法,结合高科技元素再现了古代计时器,体现了西周先民的聪明才智、周文化的深厚底蕴,是世界上唯一的青铜滴漏计时器。

  周礼大道上二十四尊造型各异、可以喷水吐雾的汉白玉雕琢而成的大象,寓意着“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太极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的24节气和宝鸡的农耕文明。

  八音编钟长廊,作为我国第一条以乐器造型表现出来的景观步行街,横跨公园南路,每组重5吨,共15组75吨。整个编钟均以青铜材质铸造,甬钟内置光电与电子音响,象征着周秦的悠久历史文明得以传承,照耀着璀璨的华夏土地,表达了华夏儿女盼望和谐的美好愿望。

  大型实景乐舞《周颂》演出规模之大、艺术形式之丰富、舞美设计之新颖、创作手段之独特,堪称“中国第一”,使沉睡了3000年的古老文明再一次鲜活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走进“乐府”,还能欣赏到用古典民族乐器和打击乐器演奏周朝音乐。目前,世界范围内,周礼乐团也仅此一家。

  统计显示,仅去年十一黄金周八天的时间,就有50多万游客游览了中华礼乐城。

  周秦文化的深入开发和挖掘,也使得宝鸡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大幅提升。2009年,宝鸡市文化旅游产业合同引资329.5亿元,相当于去年宝鸡市合同引资额的一半。其中与绿地集团签订的世界华人文化城项目,总投资230亿元,更是创下了宝鸡市单个项目招商引资额的新高。

  对于宝鸡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李智远已是成竹在胸。他说,目前,宝鸡市确定的打造都市文化旅游工程“三步走”的第一步——聚焦周文化,建设中华礼乐城已大见成效,今年,宝鸡市将引爆“石鼓文化”,建设中华石鼓城,实现都市旅游第一大片区的连爆效应;2011年,相聚“千渭之会”。通过实施文化精品工程,以视觉形象勾勒出周文化的轮廓,展示礼乐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正把周秦文化产业示范区打造成全省文化产业的知名品牌,争取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

  (本报记者 耿翔 康传义 贺小巍)

来源 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