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王沥川中的法语书:《北京日报》文章:歌唱,在古典与现代的交融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1:09:43
   歌唱,在古典与现代的交融处
                   ——聆听李泰祥先生及其他
                             李广平


文章链接:http://bjrb.bjd.com.cn/html/2011-11/24/content_20269.htm

原文再贴:
                                            
      三十年前一个酷热的夏季,读高中的我从我那穿喇叭裤花衬衣留长发的哥哥手里提着的三洋牌收录机里面,听到了一首改变我一生的歌曲——《橄榄树》。用什么词来形容我听到齐豫演唱的李泰祥老师作曲三毛作词的《橄榄树》这首歌曲的心情呢:空谷足音?振聋发聩?石破天惊?韵味无穷?完美细腻?天衣无缝?雅俗共赏?是的,用完这些字眼,这首歌曲都当之无愧!我后来从事流行歌曲创作与评论工作,与这首歌曲,有着深刻的渊源。
      歌曲可以这样写,这样唱,这样所向披靡进入心灵深处,在我,无异于一颗精神原子弹的爆炸,直炸得我头晕目眩,震荡至今;读高中的我,当时既没有任何关于这首歌曲的资讯资料,也不明白台湾歌坛的发展情况,但因着对三毛的点滴了解,感觉到一个歌曲新世代的来临。因为,之前我经过邓丽君、刘文正以及当时台湾校园民歌的启蒙,已经感受到一种全新的流行歌曲审美潮流的到来;《橄榄树》是颠覆之后的第二次颠覆:一种诗意的、文学的、哲学的流行音乐也是可能的;流行歌曲不仅能解放我们的肉体,获得一种狂欢式的释放,也能开启我们的心灵,获得一种心灵的感悟与审美的体验;这是两种不同的生命形态,演唱的人,前着我们把他们叫做“歌手”,后者像齐豫、李泰祥、罗大佑这样的人,我们把他们称为“歌者”!

                         
      李泰祥其实是一个古典的、学院的、书斋的人。他以一个优秀小提琴手的身份跃入歌坛,一出手就成为经典,这不是一个偶然。作为台湾省立交响乐团首席和指挥的他,介入流行音乐的创作,实在是出于一种强烈的文化使命感,是一种文化抱负的体现。君不见他在《橄榄树》唱片专辑的前言中,写下长达千字的文章:《走入群众,将文学带进生活——寻求自己的歌》。在这篇重要的“音乐宣言”式的文字中,他表达了对烂俗的、娇声作态的、抄袭模仿的“东洋调子”与“西洋流行歌”的激愤的批评姿态与拒绝态度,旗帜鲜明地表达“音乐家不能再老是躲在象牙塔里,音乐家也要为社会付出爱心和关切,为社会服务,写出大家的歌,写出与我们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歌,写出以我们的表达方式来表达感情,又不落俗套的大众歌曲。”、“写出有风格,能表现我们现在大众生活里最动人、精致的感情,写出大众的欢乐、悲哀和对时代的感觉,并融合文学,透过大众歌曲的形式,带给群众,走进生活。”这些话语,现在读来,对我们这些热爱流行音乐创作与欣赏的人来说,依旧是振聋发聩的、大有启迪的话语。
      李泰祥身体力行,与台湾优秀的文学家余光中、三毛、诗人罗青、蓉子、罗门、郑愁予、痖弦、向阳等等人合作,将华语流行音乐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橄榄树》因此诞生!《橄榄树》经由齐豫那既柔美得如泣如诉舒展温润又有震撼人心的内在力度的歌喉演绎出来,立刻风靡华人世界,成为经典中的经典!这首歌曲的“流浪异乡”的意象和寻找梦中家园的自由精神,一下子成为两岸大学生和城市知识分子的文化流行风向标,数十年不衰减。我记得,当时许多作家以《橄榄树》为标本,写作了大量的散文、评论文章,流行歌曲似乎从来没有如此的礼遇。那么,李泰祥先生又是怎么看待这首歌曲的呢?“这首歌就是因为有自由自在的精神,才被大家认同。……我自己经常被传统束缚,生活上有许多框架,总觉得处处碍手碍脚,一心希望能自由自在地写与创作。《橄榄树》所代表的,就是我个人对个人生命完整的自由与追求完美的理想之寄托,可以打开胸襟,不再拘泥某些传统……这些都是我真正有感而发的。”自由精神、理想之梦、加上齐豫波西米亚的浪漫形象与情怀,都是这首歌曲成功的内在核心元素。
      从音乐形式上来看,李泰祥也是大胆把学院派的许多音乐元素,运用到《橄榄树》专辑中来:他动用三十多人的管弦乐编曲伴奏,严谨成熟的音乐理念与高超的作曲技巧,加上录制上的精益求精,都是台湾乐坛空前的创造,与当时吉他弹唱为主的校园民歌相成鲜明之对照;现代诗与音乐的结合,更从文化的意义上给《橄榄树》专辑以“力上加力”功力加持,从而在“古典”与现代、流行与经典、雅与俗、精英与大众之间找到了一条堪称为阳光大道的路子,成就一批经典歌曲。
      从作曲角度去听李泰祥,可谓处处充满惊喜:他常常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峰回路转,然而与歌词的“咬合度”又是如此贴切;他的音符落在你的意料之外,却又美得如此惊心动魄如此韵味悠长;他的曲式,常常与一般的流行歌曲不同,与你印象中的“艺术歌曲”却也迥然有别,可谓是“艺术的流行”或称“流行的艺术”歌曲!用诗人罗青的话说:“我与李泰祥合作《星》、《答案》等抒情短歌,希望在简洁的现代白话中,表达出平凡的暗示及巨大的张力,以期与文言文式的句法抗衡,并呈现出一种全新的现代感与节奏感。”现在看来听来,李泰祥完全完成了这个预定的审美目标。

                             
      在一个安静的夜里,我把《永远的未央歌——民歌30演唱会》安静地看完,想到了四个字:生、老、病、死!生:是指现代中文流行歌曲的发生与发展、她生机勃勃的青春期与成长,那些年轻的生命与渐渐苍老的容颜;老:参演人员全部40岁以上,偶尔几个没有到四十岁的,也是民歌的孩子与热爱者;病:回头看我们今天的歌坛,真是有病:没有真诚、没有感情、没有刻骨铭心的爱恋,没有生死相许的期盼,也没有清风朗月的清新;死:一代流行音乐大师梁弘志、马兆骏、黄大城、薛岳、都已经去天堂歌唱!当我看到李泰祥大师泪眼婆娑颤颤巍巍站起来向全场观众挥手致意的时候,真是情难自禁,泪雨纷飞!听《走在雨中》,也是听一次流一次热泪!从此后我不敢再看民歌30嘉年华会演唱会,真的是《永远的未央歌》啊!
      我在微博上的得知李泰祥老师罹患帕金森症以及甲状腺肿瘤等重症,日前在台湾地区花莲慈济医院完成第二次更换电池手术;但由于手术费用和后续维持的开支颇为庞大,其友人不得不透过FaceBook求助,希望能以募集善款的方式,为李泰祥筹措治疗及未来生活的费用这条消息后,我毫不犹豫就决定:用小型演唱会的形式,为李泰祥老师募集部分医疗费用,能够募捐到多少就募捐多少,关键是通过这次活动,向李泰祥老师致敬,用音乐人查慎的说法,为我们的青春付出我们自己的音乐版税,为我们美好的青春音乐“买单”!。
      在微博上,我每天都看到网友深情的留言和评论,这些热爱李泰祥老师的朋友,不仅仅把他们的爱表达出来,许多人还慷慨解囊,捐出自己的“青春版税”:我想,李泰祥老师在民歌30演唱会上饱含的泪水,也照样流进了我们的心里!李老师今天的苦难处境,虽然是唱片工业版税制度不完善的遗毒,但也恰恰提醒我们:如何尊重音乐人的泣血创作,如何保障一个优秀文化人的创作力与生命力,都是值得我们关心的话题与问题,因为,李泰祥老师的今天,也许就是我们的明天。所以,我在微博呼吁:有能力的朋友,请支持李老师!为了我们梦中永远美好的《橄榄树》!

                              
      让我欣慰的是,这场小型演唱会相当成功:我邀请的五位演唱李泰祥老师作品的女歌手,全部以严谨饱满热情的态度,第一时间答应我的邀请;她们自己下载或制作伴奏音乐、熟记歌词、设计台词与舞台风格、参加排练与对稿;演出现场更是博得满堂喝彩与掌声。
      今年,是“红歌”如火如荼弥漫中国的一年,据说有些歌手的出场费已经达到六十五万元!然而我以为,歌曲打动人的,绝不是颜色;而是它是否唱出了人性深处幽微隐蔽的情感之弦与心灵颤音;旋律的起伏是否合上了你这时的心跳,那或华美典雅或平白如水的歌词是否道出了你的心曲,这才是感人的关键所在!65万出场费的红歌,比不上我在壹空间听歌手柏文演唱李泰祥老师的作品《你是我所有的回忆》,这首极其难唱的歌曲,在柏文的演绎下重新焕发生命力:那苍凉与凄美的意境、那干净与醇美厚实的嗓音,都让现场观众陶醉不已。美,美在无价,美在生命的强悍!
      沈婕,一个来自厦门在北京工作的公司白领,用一个闽南人的深情厚谊,把《走在雨中》演唱得丝丝入扣感情充沛,她唱出了走在鼓浪屿隧道里面青春的美妙回忆,她唱出了一个七十年代生人的感激与敬虔;爱新觉罗启笛,一个漂泊海外多年的游子,把《欢颜》这首李老师的经典之作唱得回肠荡气悠扬大气,现场立刻肃穆起来;大四女生杜娟担纲演唱《答案》,这是一首只有两句话作为歌词的高难度作品,但当“天上的星星为何像人群一样的拥挤呢,地上的人们为何又像星星一样的疏远”在音乐厅回荡的时候,我发现年轻的歌者已经把这首内涵丰厚元气淋漓的歌曲把握得相当完美。齐豫的衣钵,在大陆找到了传人!
      当然,我们《永远的橄榄树——向李泰祥老师致敬》怎么会少了《橄榄树》这首人人心中的经典歌曲呢?这次,我把这首歌交给来自云南的优秀歌者张继心演唱,我很欣慰地听到:她唱出了这首歌曲站在古典与现代交融时刻的梦幻与激情,也唱出了一代人心中理想主义的浪漫情怀与梦想追寻。当张继心版的《小河淌水》和着节奏布鲁斯的伴奏在音乐厅回响的时候,我知道,《橄榄树》已经汇入时间的长河,在你和我的心中,继续唱响;歌唱,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传递,在古典与现代的交融处!
      “为什么流浪?为什么流浪远方?为了我梦中的橄榄树!”祝福李泰祥老师早日康复;祝福一代人的青春与梦想依旧温暖、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