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以翔 歌曲:教育碎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9:58:48

鲁不迅

引子

刘小海:东平也无非是这样。冬末细雨的时节,望去也确是矇矇眬眬,但雨下也少不了成群结队的“九年监狱生”,这些人大抵是上辈子犯了罪,一生下来就要坐牢,表现不好的九年刑满释放(或提前释放),表现良好的继续改造。

学校的后山倒还可以坐坐。倘在课间,学校操场还值得一转,但到了开会,便要经受几番口水的洗礼。

到别处看看,如何呢?

 

曾振琴:课堂,一个熟悉而又沉闷乏味的字眼。它像一首无声的催眠曲,不知不觉中,总有人趴在课桌上埋头大睡,接下来的便是一阵阵的训斥声;课堂,一个令人提心吊胆的词语,让人不由得在底下琢磨:老师会叫我答题吗?答不出来会罚我吗?课堂,一个不为大多数学生喜欢的地方,那里没有自由,只有束缚与管制之下的“齐喑”。

 

思索碎片

教育部门的三个代表:代表先进学习方式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方向;代表最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

 

一堂课应该思想性、知识性、情感性、艺术性、趣味性兼备,只不过因学科不同而略有侧重。

 

有时备课想懈怠时我就想:“这一篇教案将直接影响上百甚或几百人(语文两个班,综合四个班)怎敢马虎?何况他们还要用这一篇教案的教益去影响更多的人。

 

我更愿意把“教学”称为“助学”,因为“教”字有种以高临下的感觉;再者,学习能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而且,“教”从本质上说就是助。

 

文以情发,不给学生培养真挚的情感,文何以发?

情以辞动,不让学生滋生丰富的情感,动什么情?

 

知识是好东西,但要是没有用老师的坦诚与热情调配蒸煮,就好比生食,能吃,有营养,但倒胃口。

 

与其说我在教语文,不如说我在“交”语文——借助语文向学生交流我的思想,知识,才艺,情感……

 

有些老师用强压手段取得了领先的成绩便聊以自慰或洋洋自得,却不知道用这种不尊重人性的方法教书仿佛是用落后的手段淘金,有多少金子在不知不觉中流失!这是可惜的。可悲的是,有些老师在呕心沥血地使用这种手段却得不到好的考试成绩。可恨的是,有些老师连考试成绩都不关心也在用这种手段。

 

我希望我是一本图书,你爱看就看,不看睡觉。

我希望我是一架电视,你爱看就看,不看关掉。

我希望我是一台戏曲,你爱看就看,不看退票。

我希望我永远是一个榜样,你爱学就学,不学也为我夸耀。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我不能用机器的强力把你们压制成统一固定的模样。我只能给你们土壤、阳光、雨露、肥料,为你们除草,替你们灭虫。然后你们爱长什么样就长什么样。

 

不能让孩子只对强权暴力产生条件反射却对礼仪道德麻木不仁。

 

老师,当你们以《学生行为规范》一遍又一遍地对学生唠叨,一次又一次地对学生责罚,你可曾想到,你正站在悬挂着《教师职业道德》的墙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上梁不正下梁歪”    ——有感于某些家长或老师自己捏着扑克却要学生手不释卷,自己恋着游戏却要学生胸怀大志,自己挥着棍鞭却要学生以和为贵,自己乱扔垃圾却要学生讲究卫生,自己教案无字却要学生作业足量,自己开会私语却要学生安静听课……

 

“教书育人”,是个联合词组还是个偏正词组?是前者,那就理解为“既教书又育人”;是后者,那就理解为“教书是为了育人”。无论怎样理解,“育人”都是重要甚至主要的目标,而实际上……

 

用分数衡量一个学生,就像用收入来评价一个人一样,简单而庸俗。教师的一切努力,应该是为了使学生获取道德与知识,而不是拼取分数!

 

有个性的文字,有血肉的文章为何这样少?因为有一部分被辍学的学生带走了!我说得上来的就有林召明、宋仁强、陆义欣、朱君宇、邱丽娜、杨小玉。他们为什么辍学呢!

 

应试的教育,普遍强调分数,以至于连智育都被忽略,可以说是只“教”不“育”,于是许多孩子(包括智力优秀的孩子)被越教越差,部分自卑心重或个性强的便选择了辍学。可以说,应试教育是在限制着孩子的成长,然后通过几场考试从矮子群中选出几个高子来。——有感于听一位保安说深夜街头游荡着诸多幼小的灵魂,迪吧中摇摆着稚嫩的身影。

 

学而厌,厌而学,边学边厌,边厌边学,学学厌厌,厌厌学学,何时能学而不厌,厌而不学?

 

有时候听到一些家长教育孩子:“你只管读书就是,别的不要去管。”我真替他的孩子担忧,不能或不愿承担责任的孩子,哪个单位企业愿意用他?“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应该伴随孩子的一生。

 

今天我改变了发型——从平头到“短碎”,只为一句话:常变常新,关注时代的风。我不反对学生按自己的意愿打扮自己。原因除了以上那一句话,还有:一、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美,而美有多种表现形式;二、穿着打扮是美术的实践,我们不是正在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吗?三、美容服饰业是社会的重要行业,这一行业的从业者不应该也不可能不在学生时代打下些基础;四、“像穿着打扮,饮食习惯,兴趣爱好,在这些俗世生活的范畴里,顺风追风,不但无可责备,甚或还有助于提升生活情趣,对年轻的生命来说,更可能是多余精力的良性宣泄 ”(刘心武);五、“韩国青年装奇服异,民族责任感却强过中国青年”(崔永元的旅韩印象)

 

我理解并宽容孩子的懵懂无知、不可理喻。如果责备,那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即使你过了不惑的四十。谁能保证自己到了某个年纪、或拥有了某个身份就大彻大悟、世事洞明呢?

 

尊重一切,改变一切!

 

2005年11月18日,我梦见我和某同事在一处广阔苍翠的竹林中见着一只狮子。同事便带狗去追。我也跟着跑,为了相机救狮子。苍天有眼,几乎绝望的狮子总算逃脱了。

醒来后觉得这个梦颇有象征意义。

 

吾心比天高,力比纸薄。吾心怀“宇宙和谐”,不可谓不高;吾力如“蚍蜉撼树”,不可谓不薄。

 

狂人问:“21世纪还有吃人的制度吗?”

 

回想自己在应试教育中愁苦地学到的知识与才艺都在工作中用上了,不能不说:“应试教育并不坏,就是让人不愉快。”——可以这样轻描淡写吗?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和家长的信任与尊重托起了教师崇高的地位,但不可以以此地位对学生颐指气使,且打且骂,否则……当然,教师可以重新赢得托举,因为最初的托举就是教师凭自身的敬业赢得的。

 

那些“惜好生,逐刁生”的现象,不能不使我想起“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语出《扁鹊见太桓公》)

 

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脸在教室里为什么难得见到?机敏睿智的话语在课堂难以迸发?活泼灵动的身姿在校园难以展现?

 

谁都知道,一分钱一分货,谁都希望,付一本得万利。为了得利,人们殚精竭虑,千方百计,甚至无所不用其极。可是这种规律在学习方面却来了个大逆转——学生们都知道交了“本”,也都知道交“本”是为了换取知识,甚至今年还减免了他们的“本”,可是他们却避“货”逃“利”,有的还逃得远远的——逃出了校园。

   是什么使他们避“货”逃“利”呢?是我们成功的德育使他们清心寡欲、甘于奉献吗?

恐怕主要是因为分数呀!

为了分数,他们得像和尚尼姑一样清心寡欲,静心打坐,不得有七情六欲,不得有千活万动。唉,世间又有多少人愿做和尚尼姑呢?即便人人愿做和尚尼姑,国家的建设又哪能都由和尚尼姑来呢?

因此,为了“付本求利”的规律重回学业当中,也为了国家的建设有多方面的人才,我们不要让“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再大行其道吧。

 

我理解并同情孩子们的破坏心理,虽然我为被破坏的事物阵阵心痛,因为“情郁于衷,自然要发泄于外”(语出朱自清《背影》),这就与“情动于衷,自然要喜形于色”一样。    ——有感于学校不断建设学生不时破坏

 

作业是重要的,它可以巩固知识。但在我眼中,它与学生独立的思想和愉悦的心情比起来,它就逊色了。因为想像力比知识重要(爱因斯坦语),而缺少独立思想和愉悦心情的人是无想像力可言的。因此,我不再逼迫学生做作业。“作业诚重要,知识价更高。若为想像故,两者皆可抛。”

                                                      

那些对学习厌倦的学生,好比是冻僵的人,我们得用恰当的温暖来逐渐让他们苏醒,否则,你即使是拿鞭子抽打,用美味诱引,也无法使他们动弹。

 

今晚与一学生聊。她说:“语文课本读起来挺有味道的,可等老师给我们上课时,却让人害怕了。老师提问的一些词语,我在自己读的时候并不觉得难理解,被老师一问,却发现它们很难理解。”

语文老师,是否该反思这句话呢?

我的反思是,是我们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我们消淡了语文的美好滋味,是我们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致。我们教语文,好比歪嘴和尚念经。

 

心有多宽,教室就有多大;心有多坦诚,教材便有多丰富;心有多热情,课堂便有多热烈。

 

    捧着一颗心来,要带许多笑去。  ——“快乐主持”宣言

教育碎思(二)

    我尽量避免给学生强加什么,我认为理想的教学是——用知识的魅力来吸引而不是用分数来引诱学生,用教学的艺术来凝聚而不是用纪律来束缚学生,用人格的力量来感召学生而不是用权力来禁锢学生。学生,应该凭发自内心的需求和兴趣来听课。我努力地建设这样的课堂——课前充分备课,有疑必究,课中精神饱满,表情丰富;学生发言或坐或立,全凭自由;有时我也会以点名或抽号的方式请学生发言,但也是邀请式的,学生可以拒绝;即使有学生扰乱了课堂,我也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认为自己才疏学浅。

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了足够的尊重,遭遇尴尬几乎为零。

我这们做利益于社会服务行业的启示。我们痛恨服务行业强行买卖,服务行业也努力争取以服务质量吸引顾客自愿消费。作为老师,为人师表的职责要求我们更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以服务者的身份面对学生。

 

感谢李阳,他的“疯狂英语”教我上课时也可以像他那样喊,喊得我激情满怀,喊得我思维敏捷,喊得我浮想翩翩,喊得我信心倍增。

 

    我与学生共同自习时,很喜欢践行“三人行,必有我师”,常常省去许多麻烦。比如,我在备课时需要几个“由两个意思相反的字组成的,但表示的却只是其中一个字的意思”的词,我一时想不出,便抬头问学生。话音刚落,一个学生马上给了我一个,省去了我的苦思冥想。

这样做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学生从我的询问中产生了价值感,价值感会使人积极上进。

 

“没有不好的老百姓,只有不好的领导”,毛泽东的这句老话使我想起某位范姓同事十年前在范屯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因为这句话,我对那天的情景也记忆犹新。这句话使我十几年来渐渐地对得起“老师”这个称呼。

 

只要每个成年人都把身教当作教育的第一要旨,世上便没有不如人意的孩子了。

 

无论如何,都要把人性作为第一尊重的对象。

 

独立的思想和愉悦的心情很重要,它们来处自由,因此也就是说自由很重要。重要到什么程度呢?借用某个诗人的话说——“不自由,毋宁死”。因此,我不逼迫你们,逼迫就是对生命的戗害。但我要奉劝你们一句:学习再苦,也不能放弃!有一个小说人物常常给我鼓励,他是茅盾《春蚕》中的一个小伙子阿多,很乐观。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的生活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大山的压榨,苦不堪言,他意识到在这种情况下,“单靠勤俭工作,即使做到背脊骨折断也是不能翻身的,但是他仍旧很高兴地工作着”。因为劳动的过程对他来说是快乐的。他明知不能翻身还愉快地劳动,我们呢?我们能说学习不能使我们翻身吗?

 

如果说我受学生欢迎的话,我要感谢书本;如果说我给了学生快乐的话,我也要感谢书本。尤其要感谢《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它像是一块肥沃地土壤,我飘游的思想像蒲公英一样落到了那里。它使我迅速地抽枝长叶,长得越来越像一个真正的老师。要说它有什么精髓,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生命,构建和谐”。

 

某日晚自习,听个学生说:“书念来是自己的。”

我纠正说:“怎么可能是自己的?人生在世,与别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家长对你这么说,是他们想倚靠你养老;老师对你这么说,是要倚靠你赚名利;国家对你这么说,是要靠你去建设,不过,国家不可能这么说。不管谁这么说,你绝对不可以相信,否则你就鼠目寸光。”

又有学生说:“不能讲话呀,班主任要罚钱的哟。”

我又纠正说:“你们该想一想为什么不能讲话,是为了钱吗?是为了班主任吗?不,该是为了不妨碍他人,这才是班主任请你们不要讲话的原因。把握这一点,你就会成为处处受欢迎的人,不仅钱少不了,还会获得许多快乐。”

 

学生最初犯些错误并不是针对老师或别的什么人的,只因为受到呵责和处罚,怀恨在心才开始蓄意捣乱的。

 

学生吴××说:“小学时多次参加作文竞赛,常写作文,把我写怕了。”——又是一个教育吃人的证据!

 

初入师范学校时,个性鲜明的李锋老师在第一节课上就对我们说:“你们不要总是‘老师说的’‘父母说的’,你们什么时候自己说呀?”

不久,我与某同学辩论时,我又搬出了“老师说的”,这位同学笑着说:“又是‘老师说的’,你什么时候自己说呀?”我闹了个大红脸。于是,辩论在大家的哄笑声中结束。

孩子们,你们是否还像我20年前那个样?

 

    老师在学生面前显露自己的缺点不失为一种教育。一,如果高速公路上的弯道,不至于使司机麻痹,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不可迷信,你看老师都有错误”。二、让学生在纠正老师的错误中看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激发学习的动力。

 

今天又遇杨东,他对我恭敬有加。想起当初第一次上他的课时,他和王辉把我噎得够呛。抚今追昔,不禁高兴:感化教育可行也!又为他悲哀:正当少年就出了校园!

 

现在我遇上发财的同学,我不再用“恭喜发财”,而是说 “哟,经济建设的成绩不错呀,感谢你们为家乡(为国家)所做的贡献呀”,不助长他们狭隘的意识。

我希望老师队伍中不要再有人对学生说“书读好是自己的”。

 

据我观察,我们比学生还脆弱。我们施于学生的各种种不尊重,学生都忍气吞声逆来顺受,甚至认为理所当然。而一旦我们觉得学生对我们不恭(许多不恭其实是学生因畏惧而产生的拘束),便如吃苍蝇,甚或咬牙切齿地威协说:“我会让你死得很难看!”

 

唉,入党请客总觉得不对味。要请也该人民请,因为人民又多了一个为他们谋福利的人。不过,既然已经自愿加入为民谋利的队伍,又哪里在乎受请呢?或哪有理由受请呢?

——我该不该退出这样的饭局呢?这样做算脱离组织吗?

 

上课毫无耐性的学生亲亲热热地坐到他的跟前说:“我最爱上你的课了,幸好每周还有一节你的课。”

每周只被他上一节课的学生,见到他恭恭敬敬又略带责备地说:“你上次到我们村家访,怎么不来我家呀?”

曾经被他上过课的学生,从窗户探出头,开玩笑说:“老师,来我们班上课嘞。”

因工作调整突然不被他教的学生多人问他:“老师,你为什么不教我们啦?”知道缘由后,有的还多次嗔怪他:“×老师好,才怪”;“×老师,我恨你。”

多年前为他所教过的学生,与他对饮时说:“能被我们当成朋友的老师只有你一个。”

……

这样的老师让人羡慕,也该让人敬佩。但说实在的,他并不优秀——只不过“物以稀为贵”罢了。

 

我突然明显地感觉到我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不够彻底。

当我骑着单车从几个“刁生”身边经过时,我只是看了他们一眼。当其中一个开玩笑说:“老师,车子给我骑。”我也仅仅是回头再看他们一眼,没再搭理。虽然当时的心理不是蔑视他们,而是一种“秀才遇上兵”的恐慌,但是,恐慌就是一种变相的蔑视。我当时应该下车徒步,与他们大方对话。这样自己会减少恐慌,并且师生的融洽必然驱逐恐慌。后悔!

 

“铁锁乱我心多烦忧”,我要创造一个“锁无用”的世界!

 

 听说过“龟兔赛跑”了吧?老师们挺像兔子的!但学生不全像乌龟,他们中有的是鹿,是马。  ——有感于《福建教育》批评诸多老师写作能力退化。

 

“世间最可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爱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胡适《我的母亲》中的这一句话与我的“零呵斥”是英雄所见略同。为了零呵斥,我是比鲁迅还难做。他老人家“哀其不幸”之后可以“怒其不争”,而我连“急其不争”都不行,急会让人误以为你怒了,只能“笑其不争”,还得加个注解——“此乃苦笑,非嘲笑也”。
    我知道备课的重要性,我知道进修的重要性,可是工作的前十年,我有时会对这两者懈怠。懈怠时我就想:“要是这时有人强迫我做那该多好呀!”——骨头贱!变态!受虐狂!这都是长期被逼而产生的变态心理。有人逼就能把事做好吗?结果往往更糟。那些砸钢琴、殘自身、赴黄泉,甚至弑父母的孩子都是被逼迫的呀!

逼,是应试教育的常用手段。以上的事例都是应试教育的罪孽。

怎样才能让孩子热爱学习呢?

首先是培养责任心。强烈的责任心成就了许多伟人,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

其次是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如果学习的本身无趣味可言,一味的让孩子凭责任心去努力,也会使孩子心理变态——产生强迫症。 

教育碎思(三)

 

99年,我在新口小学上的课非常乏味,唠唠叨叨,恐怕就像《大话西游》中的唐僧。有一回,下课铃响了,我还要唠叨:“还有一个问题……”话音未落,一个性情活泼的学生便倒吸一口冷气,痛苦地呻唤起来。好在他比孙毛猴尊敬师长,要不,他该拿书砸我了。 同学们,你们在听我历数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病时,是否听出了我的怨恨,听出了我的悲观?

不,我不恨,因为教育之所以然,从根本上说不是教育工作者的错,而是时代的局限造成的。但我也不悲观,因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劳动人民的推动下,时代总是向前发展的。这是共产主义告诉我的,是历史发展的事实摆明了的。

 

同学们,许多学校物质文明建设是很发达的——比如我校,改大门、铺操场、设车棚、围栏杆、搭阶梯、树灯柱……把学校装扮得形同花园,赏心悦目,但精神文明建设却没跟上。我的论文和碎思作了披露,你们的压抑和破坏做了证明,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中心作了呼应(72%的受调查学生表示受到老师言语的伤害),无数的教育刊物作了呼吁……于是,漂亮的学校仿佛成了禁锢精神的牢笼。

然而,同学们,纵使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没跟上,你们也不能以此作为厌学、弃学的理由。因为,学校毕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如果你们过早地走向社会,你们的精神家园将更加荒芜。你们应该留在学校,努力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装点我们整个国家的精神家园。

邓小平早已说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大的失误是精神文明建设,我们不可让这声叹息又出现在我们的子孙后代的口中。

 

“我是孩子回眸的笑眼,慈爱的母亲一见,不禁顶礼膜拜,赞美上帝,感谢上苍”(语出纪伯伦《美之歌》),读完这句话后我说:“我也要‘顶礼膜拜,赞美上帝,感谢上苍’,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小海说:“因为你得到了学生和女儿。”

我有些惭愧,诚实地说:“谢谢你把我想得这么高尚,我仅仅想到我的女儿。”

但第二天,我以赤子之心、以从未有过的勇气说了一些话,我再次想起了小海的话。是的,我要感谢上帝上苍让我成为老师,可以成天面对纯真的孩子们,要不,我一定会成为现在的我不敢苟同的人。

 

有一次我与一个学优生交谈时,他不无得意地说起自己名次提升,又不无蔑视地说起他人名次下滑。你说这个学生热爱的是什么?1、热爱分数;热爱文化,你们选一个。他有人文精神吗?假如有,他应该为人类文化少了一个优秀的承继者、传播者而惋惜,绝不是得意和蔑视。

这个学优生算好的。下一个恐怕该称为恶劣了。

她自己悄悄地勤奋学习,却给同学们制造一个假象——她的好成绩都是玩出来的。她请她的妈妈收看热播的电视节目,在一日三餐时讲给她听,到校后,她就与同学们绘声绘色地聊节目内容,使同学们产生错觉——“她的成绩都是玩出来的,我何必埋头苦学”,从而使自己稳坐头把交椅。——一个未来的高智商的罪犯。

 

教育碎思(四)

每个明哲保身的人是被逼的,从小开始,并且首先施逼的往往是他的第一任老师。

今天(06.4.9)陪女儿在医院挂瓶,见到一位母亲威胁孩子:“那我走了,你满一个人留在这儿挂瓶!”孩子无语。母亲又说:“你现在该对我说什么。”孩子无语。母亲又说:“‘对不起’,快说!”孩子只是低头不语。——孩子已经在明哲保身了,因为在母亲强大的威压面前,他虽不服气,但已不敢争辩。

昨天,有个女孩更惨。她因挂瓶挨针而哭泣不止,父亲喝斥她,无效,便在她粉嫩的脸蛋上“啪”下了几重掌印。父亲竟激动得手指颤抖。这个孩子恐怕将来只会懦弱、愚钝。因为愚钝,连“明哲”都说不上,只会懦弱地一味妥协。

 

    为了遇见你,你似乎以此网名表明了求索的心态。我想给“你”赋予一个内容——共产主义,换言之,为人民服务。别笑,真的很有用!我想,当这个“你”在你的心里生了根之后,你那优美的文字将不再忧伤地流浪,寂寞的沙洲也不再彻骨的寒冷。

 

    许多老师都表达了一种无奈的心态:学生的恶劣道德植根于物欲横流的社会,岂是我们教师能改变的?而我却不这样想。如果教师不能改变,又要我们教师干什么?纵使在社会的不良影响面前我们的教育是蚍蜉撼树,我也要撼。就如同逆水行舟,划桨总比不划强。再者,努力划桨的绝不止我一个。

 

    今天(06.4.23)以肃穆的心态参加了一场葬礼,但心里一直再想:假如我死了,如果不会污染环境,随便把我丢在哪;如果谁看重我是一块有机肥,那就把我拖到他的庄稼地去。——这段话权当我的遗嘱吧,各位看官都做我的公证。

 

    某个星期二,三班的陈周鹏到学校晚自习,他说是第一次来,因为期中考使他看到自身物理的薄弱,而今天物理老师有来下班,虽然下的是五班,他也不愿错过这个求教的好机会。

    我便想起了宋濂的“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之外,从乡这先达执经叩问”。

 

    中午,海晓打电话问我今天要求一位同学到教室外谈话在众目睽睽之下遭到拒绝是否会难堪。我很感谢他细心的关心。

我回答:“有一点,我为这一点感到自惭,它说明我修炼 ‘宠辱不惊’尚未成功。我不怪她,如果我强要她出去,那我便不尊重她了。宽容她对我的不尊重,也是我尊重她的一种方式。”

    与海晓通话后,我心里想:“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加上他的惜才爱才之心,使他成就一番大业,那是在封建社会;在当今社会,我‘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再加上惜才爱才之心,也可成就大业——推动宇宙和谐地发展。”

 

    “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教育家蒙台梭利),可是我们是否在给他们的活动创造条件?又是怎样对待他们自发的活动的?——是蒙台梭利的话该被他带进棺材吗?

 

    从福州来的妹夫第一次到东平。走了半条街,问东平可有书店。我说没有,但曾经有,且规模尚可。

    “那我来东平办个书店。”妹夫开了半个玩笑。

    “呵呵。”我的鼻子笑了两声。

    “或者办个图书租借店。”

    “图书租关借店也有过,但持续时间不长。哦,学校门口还有个爱心读书社,但在我看来也是惨淡经营。”说这话时我想到了一本在学生手中看到的充满妖魅和邪恶的书,这本书怕也是出自爱心图书社。

    妹夫接了句什么我不清楚。

    后来我又说:“人们现在热衷于物质建设呀!即使他们殷殷切切的希望孩子读书,也不是热爱文化,而是为了升学,为了工作,说到底,让孩子读书是一种变相的物质建设。现在像我们这样的人不多呀!”说最后一句时,我想到妹夫家藏书甚丰、音像制品成叠成沓。

    妹夫笑着纠正说:“应该是像你这样的人不多了。”恐怕他以为自己只注重书画音像的娱乐消遣功能吧。

    ——我要克隆我,和我所崇敬热爱文化的人。

 

    狗年杂诗:

    课堂生气恃思辨,万生齐喑究可哀。我劝学子重抖擞,再拾童年求知心。

 

    小时候见到警察或军人,敬佩与羡慕之情是油然而生。现在见到他们,心里不禁打个问号,他是否是个披着猫皮的鼠,裹着羊皮的狼?这种心理不独对着警察或军人而生。或许我也常被人这样怀疑着。

    但我仍常常尊敬着别人,只不过不再因为他的服装或身份罢了,有时仅因为他的一颦一笑。

 

    我爸爸文化水平低,而且还沉迷于六合彩,迷信于“阿弥陀佛”,但我却认定他是个好保姆,因为他对于幼童有宽容之心、童稚之心、平等之心。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所以一个做大事的人,总愿意做鸡零狗碎的事情。如果不做,那只有一个理由——时间不足,但他在成长过程中肯定是常做的。同理,学习也是一样,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或“滴水成流”或“滴水穿石”)。诸葛亮顶着烈日练兵,刘备操起老本行编了斗笠给他,诸葛亮怒形于色,那是因为诸葛亮深知刘备有许多大事要做。

 

         2006-5-14,周一,我为寻某老师走到了某班,因我在该班上了一节课的缘故,他们与我有种故人相见的感觉。我站在窗口,他们纷纷与我招呼,窗边三个还与我握手,其中一女生。我被他们的热情感染,热烈致谢曰:“我爱死你们啦!”这女生居然说:“就爱我一个。”我一听,愕然,不知如何作答,只是不知所云地嗫嚅几个字。再看其他学生,并未因她的话而有大惊小怪什么的,我才坦然:看来我是少见多怪了。之后,我也不禁有些自豪:一节课居然能换来这般爱戴,天道酬勤,皇天不负有心人,当个爱岗敬业的老师,值!

 

    弦音说,我的文章标新立异,但总给人以同感。

因为我“真”,心诚。我写的都是真实的生活,每个人都是真实生活中的人,真实的生活当然能引起读者共鸣。

 

教育碎思(五)

思考是粘附知识的胶水。因此,教育学生学会思维比向学生灌输知识来得重要。

 

你越想得到分数,你就越得不到它。就好像“我要的是葫芦”一样。(“我”要的是葫芦,所以他不在乎虫子吃叶子,结果葫芦全夭折了。)

 

邻居几个小孩子把我的家开辟成她们的“娱乐新天地”,闹得翻天覆地,聒噪不已。三位到我家借书的学生问我怎么受得了。我笑着:“瞧瞧,这就是你们小时候的样子。她们的吵闹我是可以容忍的,因为这是儿童的天性,再者,从自私的角度来讲,她们对我也有许多好处,如可以增加我家的人气啦,可以帮我抱抱孩子啦,可以让我的孩子从蒙昧时就学会与人交往啦……早年我在《读者》中讲到一篇文章,内容讲有个家庭也让别人把自己的家当公众场所,客人散后,总不厌其烦地打扫。多付出多收获,在他们需要帮助时,总能得到许多帮助。

“当然,我容许她们吵闹,不是为了得到回报,纯粹出于尊重她们,以她们的快乐为快乐。她们中有人说:‘谁叫你的家这么好玩,我们当然要来咯’,听到这样的话,我就很满足啦。”

说这一席话时,我想起了几年前一位学生对我家的评价:“在你的家一点不比在杨老师家轻松。”我不敢让客人再这样评价。

 

“作业诚可贵,知识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是我的一份教学理念。

作业是重要,可以训练思维、巩固知识,但做了作业不等于拥有知识,因为做作业有稀里糊涂的,况且,生活是个广阔的知识海洋,他没兴趣凭作业来学知识,却可以“东边不亮西边亮”。因此为了让学生扎实学到知识,可抛弃压抑着他们心性的作业。

人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自由,人们商海捞金,为了用钱换取自由;人们学海求索,为了用知识把握自由;人们战场浴血,为人用战斗争取自由……我精心备课、努力上课,近的说是为了吸引学生,使他们自由放弃吵闹,给我一个讲课的自由空间;远的说是为了宇宙和谐,使每个人可以拥有一个共同的广阔的自由空间。因此,自由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最宝贵的,我哪能为了知识、作业而钳制了学生的自由。

不要担心拥有自由的学生不会积极上进,相反是最积极上进的。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硕师泰斗不是因为拥有了自由的思想才成就一番伟业的?

这样的例子是不胜枚举,凡伟人都是,但怕看官一时半会儿想不起一个具体的,我写一个:

古私塾的教学讲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先生只要学生对课文熟读成诵,却不加以讲解。这种教学被鲁迅拾进了《朝花夕拾》。孙中山也遭遇了这样的教学。先生检查孙中山等同学的背诵情况,孙中山说:“我早已会背,可就是不懂。”先生吃惊,如见怪物,但他还算开明,没有训斥,破例给他作了讲解。自由的思想,使中国有了辛亥革命,有了“国父”。

 

综观中国的方方面面的教育,还在实行禁欲主义,蒙昧主义和暴力主义。

孩子以学为苦,家长便劝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老师勉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久而久之,家长、老师乃至孩子都形成这样的意识:学习不苦便不是学习。于是,老师家长如果见不到孩子“静心打坐”便如梗在喉,孩子也认为自己没有焚膏继昝便是虚度光阴。这不是禁欲主义吗?

成人缺乏身教,便在孩子面前隐藏起自己的不当言行,堂而皇之的,便找来种种借口阻止孩子效仿。这便是蒙昧主义。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当孩子偷偷摸摸或奋不顾身地弃苦从乐时,暴力主义便隆重登场了……

 

酬榛子其家再逢座上见敬:

榛子,读《致苏老师》,听“因为你和小海的影响”,我有些成就感,但我沉吟,到底谁给了谁成就?因为你们是国家的生力军,我不敢懈怠,因为你们是睿智的一群,我博采众长,因为你是优秀的一员,我受益多多……到底谁给了谁成就?

那些自以为是英雄、是伟人的人,实是鼠目的一群。

所以我沉吟。

我不该沉吟,我早该说出我的谢意。

 

我在学生面前宣布,我要实行“零呵斥”教育;教学胡适《我的母亲》时,我又赞同“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教学《敬畏自然》时,我又自称“宇宙课堂一学长”;我给学生宣读“人类的每一次生气都是弱智行为”;我对学生朗诵“作业诚可贵,知识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我一步步的把自己摆到与学生同等的位置。我不用所谓的教师权力,我要凭我不断学习所掌握的真理去吸引、去启示、去教导、去纠扶学生。

这样做是无法立竿见影的,但却可以疗根治本,收到长治久安之效。

 

我不否认在教育工作中会对某些学生产生那种为人所不齿的感情。不过我认为它是一种自然生发的情愫,无可避免。但如果任其发展,或者有意发展,那是无可原谅的。为师乃至做人的理智应该将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否则它就会长成茁壮的毒草,破坏心灵生态。

 

宽容一切。那些因别人主观而造成的对我的伤害,我一律当成客观存在的事物,事实上,它确实是存在于自己主观之外的客观。客观事物总是必然在的,因此我不怨尤,也不指望它们自动消失。我只是像除去杂草一样将它们从我身边锄去。当然这个“锄”应当理解为用我的真诚换取他们的理解或原谅,而不是杀气腾腾的斩草除根。

下面我两句话可以解释我的“真诚”:

一、人不如我意是我无量,我不如人意是我无才。

二、可以把我宽待俘虏理解为在消灭敌人。我的宽待消除了他们的敌意不是在消灭敌人吗?(华盛顿)

 

影响我人生的几句话。

初中时,“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已不喜欢这话,因为它使我刚愎自用)

师范时,“只能用爱去换取爱,只能用信任去换取信任”。

初为人师时,“人类的每一次生气都是人类文明史的退步”。

以后还有:“敬人者,人恒敬之;助人者,人恒助之”;“为人民服务”;“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

以及我自撰的:

“尊重一切,改变一切”;

“累可喊,苦可叫,活不可不干”;

“人生的快乐不在于安逸,而在于劳作中看到自身的价值”;

“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学习是人的第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