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波涛装饰怎么样:应用题教学的四点看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8:19:44

应用题教学的四点看法

二里乡红工小学      冯文才 邱  胜 杨均武

 

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专门对“解决问题”做出了具体的阐述,足以可见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应用题教学中,大家感同身受的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形成正确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思维,使学生能熟练地、正确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呢?很显然,“解决问题”要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最佳认知的条件下,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分析、解决。

一、给学生提供一些怎样审题的基本方法。

解决问题融合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之中,结合着各个领域的知识,因而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去认真审题。审题方法包括六个方面:

1、数量(直接数量、间接数量)。

2、情境再现。(模拟应用题中的场景或细节)

3、关系(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

4、问题(问题的定向性)。

5、关键词义的深入理解与探讨。

6、相关数学数语内涵的掌握。

另外,教师还要注意以学生的年龄特征为基础,以学生的视角去引导其理解题意。

让学生掌握审题的方法,理解题意,就是掌握在不同的数学背景下,合理地选择不同的信息来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解决应用题要培养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在相关的测试和训练中,只要将题型稍加变动,大部分学生就乱了方寸,解决好数学问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至关重要,为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补充条件与问题,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在进行补充条件与问题的训练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让学生补充一个条件,如:学校栽杨树20棵,           ,杨树和柳树一共有多少棵?再进行补充两个条件的训练,如:           ,           ,柳树比杨树多多少棵?通过补充条件与问题的思维训练,学生能正确区分题目中的“条件”与“问题”,正确理解两者的关系,能有效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

 

2、自编应用题,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通过自编应用题,学生深刻体会了“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必然联系,对分析理解较复杂的应用题有很大帮助,与此同时,学生在自编应用题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体验,从而树立起解决问题的自信心,乐于解决问题。

3、注重“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

 

诱导学生“发现问题”的题目,应多让学生参与、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只要是学生发现的数学问题,不管是否与教学内容相关,不论用什么方法解决或者甚至是现阶段不能解决的都行。因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个问题。

三、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1、多寻找学生身边的数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讲相遇问题时,可请两位学生上讲台演示,让学生感知、理解,什么是相遇、相向、相对等概念。同时还可让学生明白,甲行程+乙行程=全路程,全路程÷(甲速+乙速)=同行时间等数量关系。

 

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兴趣。

 

如讲圆柱时,让学生摸一摸圆柱表面特征,让学生展开圆柱筒,感知其表面积为:2个底面积+侧面积,让学生将圆柱体打开,然后再拼成长方体。使他们感知其体积与长方体一样,体积是底面积×高。

 

3、诱导认知,引发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这样一题:“小明的爷爷今年只过了18个生日,谁知道小明的爷爷今年有多少岁?”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18岁”。紧接着我又问:“爷爷18岁,他儿子几岁?能有孙子吗?”学生们一听,恍然大悟,哄堂大笑,齐声回答:“不能有孙子。”那么小明的爷爷到底是多少岁呢?接触到实际问题,学生产生了认知的需要,激发了兴趣。

四、解题方法初探

1、用“倒推法”找等量关系。

 

在解答应用题时,我们可以从问题入手,找出解答这个问题所需的条件,层层反推,直至解决问题。这称为“倒推法”。在“倒推法”的运用中,会牵涉到许多等量关系,我们要一一对应,充分运用已知条件,求出问题。

例如:一个人跑步,5分钟跑了80米,照这样计算,10分钟可以跑多少米?

实际问题是求路程,而路程等于时间乘速度。时间已经知道,那速度怎么求呢?根据“照这样计算”,我们知道跑5分钟和跑10分钟的速度是一样的,所以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也就是80米除以5分钟。可以列出下面的式子;

 

 2、利用“假设”巧解应用题。

 

例:一辆运煤车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为25千米/时,从乙地返回甲地的速度是15千米/时。这辆车从甲地到乙地往返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时?

解法:设甲地与乙地之间的距离为75千米,则

          从甲地到乙地所需时间为75÷25=3小时,

          从乙地返回甲地需时间为75÷15=5小时,

          平均速度即为75×2÷(3+5)=18.75千米/时。

注意:这里所设数75为25与15的最小公倍数,这样便于整除!

 

3、善于“解剖”应用题,化难为易。

 

小学应用题中有很多复杂的二、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学生在解答时往往不知从何入手,在教学这一类稍复杂的应用题时,教师要善于化难为易,对原应用题进行分解。

例如:王师傅原计划每小时生产20个零件,8小时完成任务,实际每小时比原计划多生产5个,实际几小时完成任务?

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出生产总量与实际每小时生产数量,于是在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这样分解:(1)王师傅原计划每小时生产20个零件,8小时完成任务,原计划生产多少个零件?(2)王师傅原计划每小时生产20个零件,实际每小时比原计划多生产5个,实际每小时生产多少个零件?(3)王师傅生产160个零件,每小时生产25个,几小时完成生产任务?

通过对应用题的分解,学生明确了二、三步计算的应题实际上是由一个个一步计算应用题组合而成,长期训练,学生能准确把握题目中的间接条件,找到解题关键,提高应用题的解决效率。

 

陶行知老先生谈过,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所以不能解决问题的,不是真教育。营造强烈的问题解决的氛围,才可以驱动学生想问、爱问,提供问题解决的空间,才可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教给方法,才可以使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