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作文初一:人民日报东平湖 蛟龙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10:14:50

山东东平借助水浒文化资源,跨入文化产业大县

本报记者 马跃峰 刘成友

《 人民日报 》( 2011年11月24日   05 版)

  山东东平县文秀大剧院最近上演一部以“水浒”和“水”文化为主题的多媒体交响音画剧——《水浒天风》。剧作一经问世,便以令人震撼的音效和精美绝伦的画面,赢得游客盛赞。

  “像《水浒天风》这样的剧目,东平正在大批量推出。它们将配合水浒影视城、六工山水浒大寨等景点,拉开‘双线串珠’文化旅游框架,塑造‘水浒东平、水上东平’两大品牌。”东平县委书记陈湘安说。

  借力水浒资源

  抢占文化高地

  新修建的东平博物馆内,一册珍藏版《马可·波罗游记》述说着东平州的辉煌。700多年前,马可·波罗沿京杭大运河南下,来到东平州,被眼前的繁荣景象震撼:“这是一个雄伟壮丽的大城市,商品与制造品十分丰盛。”“大河上千帆竞发,舟楫如织,数目之多,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今天的东平,境内黄河、古运河、大汶河、东平湖纵横交错,水浒文化、大汶口文化、佛教文化、名人文化相互交融,拥有各类自然人文景观400多处。常年水面209平方公里的东平湖,是“八百里梁山水泊”唯一遗存水域,周边流传着200多个水浒故事。

  “东平水多、山多,水是有故事的水,山是有文化的山。作为一个欠发达县,要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富民强县,一定要发挥好这些优势,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陈湘安说。

  近年来,东平县做活两篇文章:一是开通大清河——东平湖150公里环湖水路、滨河大道——环湖路117公里环湖陆路,改变“临水不见水”的境况。二是沿水陆两路“双线”布局,串起水浒文化、佛山文化2个产业园20个景点组团,铺开水上东平游等6个投资过10亿元的工程,让人们在实干中亲近水、开发水。

  “3年内,怎样实施众多文化产业项目?”

  东平县旅游局党组书记张茂节说,全县成立旅游景区管理委员会,与旅游局、水浒公司三块牌子一套人马办公,对产业、景区、行业进行三位一体管理。凡是重点旅游项目,实行1名县级领导包保,1个部门承办的“1+1”工作模式,形成党政全力推动,部门密切配合的格局。如今,一大批景点陆续建成,好似一条条蛟龙,横卧东平湖畔。

  不动财政资金

  不让干群集资

  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框架既已确立,新的难题横亘在东平人面前:规划中,全县将铺开300多个重点工程,投资规模400多亿元。钱从哪里来?

  “如果拿吃饭的钱办文化产业,饭吃不好,事也办不好。”东平县委、县政府决定,划设“两条红线”:一是不动用财政资金,二是不让干部群众集资。在积极对上争取资金的同时,对旅游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单位给予重奖,对参与旅游开发的企业、单位和个人给予特殊优惠政策,积极开辟“三道财源”:以股权换资本、以经营权换资本、以资源换资本。

  “我们想方设法招商引资,用股权换资本,建设‘东平古城’。”州城街道宋城风景管理区主任刘文祥说,州城是山东省唯一一处千年古城,曾有“北翊燕赵、南控江淮”美誉。2009年,州城拟重建古城,吸引山东旭升房地产开发公司1亿元资金,用于盖城墙,铺道路,填荒坑,建回迁楼。

  “文秀大剧院由县建设局负责,开发商垫资8000万元。现在,剧院已经建成,县政府将经营权出让给开发商,3年内即可收回投资。”东平县建设局局长彭宏说。

  通过盘活市场资源,鼓励多元投资,东平有效破解资金难题。县长赵德健介绍,投资近50亿元、规划面积300多平方公里的水浒文化主题公园开放,水浒影视城、六工山水浒大寨等几十个单体项目,仅用一年多时间建成。

  布好旅游子

  下活增收棋

  东平湖上微风细浪,芦苇摇曳。记者从湖泊中心码头登上快艇,在马达的“突突”声中,直奔六工山水浒大寨。

  “客官,第一次来山寨吧。这里的聚义厅、瓮城、水寨,还有附近昆山景区、腊山国家森林公园,够玩两三天。”一名中年男子站在面前,“山寨一关台阶下空地,有一处宾馆,可供休息、就餐,物美价廉。”

  中年男子叫王世斌,是斑鸠店镇的农民,原来从事大蒜销售。今年初,他见旅游业火爆,便与镇政府合作,投资500万元,成立旅游公司。现在,公司所属酒店可同时接待500名游客,提供近百个就业岗位。

  布好旅游“子”,下活增收“棋”。东平湖东畔的水浒影视城,城墙高耸、堞楼嵯峨、宫殿盘郁。这座宋代风格的城池,因新版《水浒传》的拍摄而成名,《剑侠情缘》、《楚留香新传》等十几部古装戏已完成或正在拍摄。

  “在新版《水浒传》拍摄中,东平20多个村5000多名农民当过群众演员。”老湖镇王台村支部书记孙良辉说,群众演员一般日工资45元,中午管一顿盒饭。影视剧播出,带来旺盛人气,景区内的咸鸭蛋、河蟹、麻鸭等特产热销。

  截至2010年底,东平县文化产业总产出13.42亿元,增加值8.46亿元,同比增长59.9%,占GDP的3.9%;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291家,从业人员1.2万人。今年以来,全县接待游客39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7亿元;2013年,旅游综合收入将突破5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