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玮柏2017新专辑销量:【闲聊摄影构图中的透视与色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20:36:33
闲聊摄影构图中的透视与色彩

      数码摄影画面,是由无数像素生成的色点组成,这些点不但勾画出景物的轮廓线条,还组成了不同深浅的色块表现出影调的变化,两者共完成了一幅带有立体效果的平面图案。

      不同的焦距,不仅仅是涵盖的画面角度不同,最大的区别是景物的透视关系不同!下面用实例体会一下。

      当我们使用不同的焦距把画面中的主体比例拍的同样大小时,前后景的所有景物透视关系也在改变。

      P1  焦距20mm


器材:佳能 500D [佳能数码相机]  镜头:Canon EF 20-35mm f/3.5-4.5 USM
时间:2011-11-09 15:17:56.96  快门:1/200  光圈:F/11.0  焦距:20毫米  感光度:200  


      P2    焦距35mm


器材:佳能 500D [佳能数码相机]  镜头:Canon EF 20-35mm f/3.5-4.5 USM
时间:2011-11-09 15:18:30.43  快门:1/200  光圈:F/11.0  焦距:35毫米  感光度:200  


      人物在两张图片中的比例基本一致,P1前景中的食盒、水杯、摄影包等杂物被放大,远景的窗户被缩小。P2前后景的比例比较接近人眼的实际感官。如果细细观察,人物的变形也是存在的。此类拍摄的主题是人物,环境是陪衬,所以,C画幅35mm(等效全幅机56mm)视角比较接近客观的反应了人物以及前后景物的透视关系。

      以上两张说明的是不同焦距的近大远小关系。

      P3    焦距17mm


器材:尼康 D90 [尼康数码相机]  镜头:尼康 AF-S 17-35mm f/2.8D IF-ED(金广角) [尼康镜头]
时间:2011-11-14 09:00:17.00  快门:1/100  光圈:F/11.0  焦距:17毫米  感光度:200  


      P4    焦距25mm


器材:尼康 D90 [尼康数码相机]  镜头:尼康 AF-S 17-35mm f/2.8D IF-ED(金广角) [尼康镜头]
时间:2011-11-14 09:01:06.00  快门:1/60  光圈:F/11.0  焦距:25毫米  感光度:200  

      人的眼睛即便抬头仰视也不会把P4的画面看成P3的样子(透视关系的讨论是建立在人眼看物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这种下大上小的拍摄手法除非有特殊需要,如高耸入云的建筑,悬崖深谷等,还是把画面拍的横平竖直看上去更舒服,上仰拍摄如果水平线把握不好会出现大地倾覆房倒屋塌的感觉,增加焦距,移动脚步,避免镜头上仰或下倾便不难做到把画面拍的周正。


      P5   焦距25mm


器材:尼康 D90 [尼康数码相机]  镜头:尼康 AF-S 17-35mm f/2.8D IF-ED(金广角) [尼康镜头]
时间:2011-11-15 14:55:56.00  快门:1/100  光圈:F/8.0  焦距:25毫米  感光度:200  


      P6    焦距17mm


器材:尼康 D90 [尼康数码相机]  镜头:尼康 AF-S 17-35mm f/2.8D IF-ED(金广角) [尼康镜头]
时间:2011-11-15 14:53:37.00  快门:1/100  光圈:F/8.0  焦距:17毫米  感光度:200  

      P5是位患有佝偻病的清洁工,身高不足1.6米,为了表现这一特征,站到较高的位置,用17mm俯拍,以取得上大下小的视觉感受P6。镜头下倾时,人物的透视关系发生了改变,头大脚小,肩宽腿短。任何夸张的拍摄手法,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

        目前,多数影友使用的都是大变焦比镜头,不经意的无级推拉,会悄悄改变画面的透视关系,而透视关系的改变,有时会使画面的主题发生质的变化!我手里没有这样的照片,以下只能借影友的两张片子说明问题。

                       P7   


器材:尼康 D300S [尼康数码相机]
时间:2011-11-06 15:50:16.00  快门:1/60  光圈:F/8.0  焦距:15毫米  感光度:320  


                         P8



 

      这两张照片是用短焦距拍摄,P7中被放大的是那双脚和小腿,缩小的是脸部和胳膊,脚的大小是脸的两倍,胳膊的长度不及小腿。P8被放的最大的是车轮,闪亮巨大的车轮和两只大脚使这两张照片的主题无形中演变成了轮胎和鞋子的广告。P7之所以把脚拍的巨大有两个原因,一是脚近头远形成“近大远小”,二是镜头上仰造成的“下大上小”,如果把相机的高度调整到距离头和脚的距离一样,即使是使用15mm焦距也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但短焦距会出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现象。

       下面说说颜色对透视关系的影响。

       通常波长较长的暖色如红、橙、黄色以及明度较高的颜色从视觉心里的角度给人以轻、浮、进、胀的积极感受。波长较短的冷色如蓝、绿、紫以及明度较低的颜色会给人沉、重、退、缩的消极感受。 色彩心理学告诉我们:一幅画面中,相同面积的白、灰、黑,白色感觉近,黑色感觉远。暖色感觉近,冷色感觉远。浅色、暖色感觉轻,深色、冷色感觉重。这些道理看上去有些复杂,实际上大家都在用。

      举几个实例 

      P9


器材:佳能 500D [佳能数码相机]  镜头:Canon EF 35-80mm f/4-5.6
时间:2011-03-14 09:53:53.99  快门:1/100  光圈:F/1.4  焦距:50毫米  感光度:200  

      P9是一支腊梅画面,爆炸状的深色是虚化的松枝,白色背景是天空,腊梅--松枝--天空是真实景物的前后透视关系,而画面的色块给我们的视觉感受却是腊梅--天空--松枝。这便是前面讲的冷色、深色会给人退、缩的感觉,而暖色调的黄给人近、胀的感觉,松枝爆炸状的线条状态,让人感觉到腊梅跳出画面而身后的深色块却退到比中间色的天空还远,这种由色块造成的视觉感受,无形中改变了物体的真实透视关系。
       P10    


器材:尼康 D90 [尼康数码相机]  镜头:AF-S Zoom-Nikkor 80-200mm f/2.8D IF-ED
时间:2011-08-04 08:50:14.00  快门:1/500  光圈:F/8.0  焦距:200毫米  感光度:400  

 

      P10在拍摄时,有意把荷花放在中心较暗的深绿色三角区域,荷花四周较深的背景有“后退收缩的”感觉,这种感觉把暖色的花朵推向读者,四周较浅的绿色在两者之间起到色调过渡的衔接作用。粉色、绿色、深绿,使画面有了近、中、远的感觉。

      任何浅色,用深色背景衬托,都会给人“跃然纸上”的跳跃感觉,平时我们偏爱用暗背景去突显主体,就是利用了色彩的这一感官特性(P11)。  

      P11   


器材:佳能 500D [佳能数码相机]  镜头:Canon EF 35-80mm f/4-5.6
时间:2011-04-14 08:04:51.56  快门:1/200  光圈:F/1.4  焦距:50毫米  感光度:100  

      用浅色背景去衬托画面,给人的感觉会很“平”,此时尤其需要注意主体影调的细腻(P12)。

      P12


器材:佳能 500D [佳能数码相机]  镜头:Canon EF 35-80mm f/4-5.6
时间:2011-04-13 08:01:20.10  快门:1/40  光圈:F/1.4  焦距:50毫米  感光度:100  


      颜色逐渐变化的背景,会使我们获得越来越远的视觉感受(P13)。白色觉得近,蓝色觉得远,画面的天空有渐远的感觉。

      P13


器材:尼康 D90 [尼康数码相机]  镜头:AF-S Zoom-Nikkor 28-70mm f/2.8D IF-ED
时间:2011-04-02 09:35:44.00  快门:1/320  光圈:F/8.0  焦距:28毫米  感光度:200  

      P14 


器材:尼康 D90 [尼康数码相机]  镜头:尼康 AF-S 17-35mm f/2.8D IF-ED(金广角) [尼康镜头]
时间:2010-11-12 16:12:31.00  快门:1/100  光圈:F/11.0  焦距:25毫米  感光度:200  

       P14中暖色调的芦苇在绿色的包围下显得十分跳跃,给人浮出画面的感觉,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趣味点吧。借此,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画面的视觉中心是一片黑乎乎的景物,会给读者留下一种怎样的视觉感受?我们又该怎样理解P15中的高反差强对比的拍摄手法呢?

      P15  (转载)


器材:佳能 40D [佳能数码相机]  镜头:Canon EF 50mm f/1.8 II
时间:2010-04-12 15:55:00.0  快门:1/250  光圈:F/9.5  焦距:50毫米  闪光灯:Off, Did not fire  


      像素的概念,可以比较直观形象的帮助我们把光学影像理解成由无数个色点组成的画面,色彩、色块和轮廓线条是一幅摄影照片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在谈论构图中的透视关系时,往往忽略了颜色、影调与构图的关系。其实每个人都有对色彩的心理感受,了解一点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我们在前后期创作时发挥出更多的想象,制作出更具感染力的照片。

      谢谢大家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