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嘉欣老公是谁:李少波教授与真法先修文集C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1:42:48
作者: 海外华侨    时间: 2008-7-6 19:28     标题: 17) 真气运行理论的真气运行

作者:不详

摘自 : http://www.zqyxf.com/theory_2.asp


真气运行

人体活动需要能量,祖国医学叫真气,它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旺盛的真气运行既是生命活力的体现,又是抗病免疫、健身延年的功能保证。

真 气 来 源 与 功 用
      真气的来源
      真气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之气是随着生命而来的,是由元精化生出来的,所以也叫元气。人在生活过程中,元气不断消耗,因此尚须得到后天之气不断地给予补充,才能够化源不绝。后天之气是由口鼻摄取的氧气和养料(古称阳精阴精),随着血液循环到达组织间隙被细胞摄取后,在氧化过程中产生的热和能,为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故《灵枢·刺节真邪论》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真气的功用
      《内经》认为真气(元气)是先天元精化生,发源于肾,藏于丹田,借三焦之道通达周身,推动五脏六腑等一切器官、组织的活动。真气的功用是多方面的。真气所在部位不同,表现出来的功用也不一样。
      真气在人体内就和空气充满空间一样,无处不有处处有。因为它是机体各组织细胞生命的物质基础和动力,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所以能正常地工作活动,就是依靠真气温养赋与能量,才能各尽职能。如果各组织细胞得不到真气的充养,便要衰退、死亡。
      人体从胚胎时期以至于发育成长,寿活百岁,真气都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若能经常保持真气充足,那么身体永远是健康的,精神是充沛的。真气消耗而不能补充,身体也就渐渐衰弱了。《灵枢·天年篇》说:“人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真气消失,生命也就结束了。

真 气 运 行

      培养真气,促进真气运行能充分调动人体内的本能力量,有效地和疾病衰老作斗争,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所以身体和真气的关系也可简单描述为:真气充足身体健康,真气不足身体衰弱,真气消失生命结束。
      然而,光有真气不行,还要能够顺畅地运行。根据中医理论,真气在人体内是按一定的规律和路线(经络)集中和运行的,只有真气沿着奇经八脉、十二经、十五络等经络旺盛地运行,才能有节律地充养全身,赋给各组织细胞生命活力。
      胎儿在母体内受先天真气的推动、营养而生长发育。先天真气集中运行于任督二脉,为生命动力之大源。人在出生以后,由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节、劳伤等等,先天真气运行的道路便逐渐滞塞,甚至不通。这就使人体正常的真气运行受到障碍,身体逐渐衰弱,疾病乘虚而入,未老先衰。
      所以根据生命的形成、生长的规律,注意后天调摄和锻炼,培养本元,恢复先天真气运行,就可以充分发挥机体的内在活力,增强自我修复、自我建设的本能,这才是抗病免疫、保健延年的最根本的办法。

▲▲▲


作者: 海外华侨    时间: 2008-7-6 19:30     标题: 18) 真气运行理论的生命呼吸

作者:不详

摘自 : http://www.zqyxf.com/theory_3.asp

生命呼吸

真气在经隧中运行,是借助于呼吸运动的推动力量,有节律的布达全身的。所以锻炼真气运行五步实践必须遵循人体生命科学的自然规律,以调整呼吸为入手功夫。

呼 吸 生 理

      呼吸是借胸胁的张缩、横隔膜的升降而形成肺的呼吸运动。呼吸有内呼吸和外呼吸,成人的外呼吸在平静时以每分钟18次的频率,吸取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内呼吸即体内真气活动情况,也就是细胞摄取氧气养料,转换为能量的过程。胎儿在母腹中不能直接摄取氧气和养料,须由母体通过胎盘脐带供给,以使之营养发育和生长,由胚胎状况形成一个完整的人体,当然这个变化过程是很复杂的。过去把这种内呼吸叫做胎息。
      外呼吸是出生后获得的。人在未生之前,在先天发育过程中,已经具备了的呼吸系统,本来是静止的。出生时第一个外呼吸,是靠大气的压力将空气送入肺中的,本来静止的肺,忽然被大气冲开,它以应激的生理活动将气排出,催动了声带哇的一声,唤醒了体内沉睡着的一切生理活动,后天生命开始了。从此,肺内压和大气压保持着这种压力的关系,有节律的进行着吐故纳新的活动。
      呼吸的作用,不仅是吸收氧气、排除二氧化碳,更重要的是利用呼吸运动,推动内呼吸,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推动真气的循经运行,赋与机体各组织生命活力,以使各组织器官发生有机的联系,这就是对呼吸运动的全面认识。《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说明在心的主宰下,肺有节律的呼吸运动在体内起到升降出入的生理作用。

天 人 相 应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人相应之理也体现在呼吸运动之中。《黄帝外经·呼吸篇》雷公问于岐伯:“人气之呼吸,应天地之呼吸乎? 岐伯曰,天地人同之”。天地如何呼吸?《老子·第五章》有“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天地宇宙的形成,为阴阳二气上浮为天,下凝为地,一开一合,如橐之无底,龠之相通,浑浩流转,毫无障碍。古云:“吸之以为橐,呼之以为龠”。天人相应者,人的外呼吸,呼出的是二氧化碳,吸入的是自然界氧气。故《黄帝外经》说“呼应天,吸应地”。人体的内呼吸,呼则心火自上而下行;吸则肾水自下而上行,以主气机升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自然界气机升降变化是天气下降,地气上升的,而在人身,《黄帝外经》也说:“呼出心也肺也,从天而言之也。吸入肾也肝也,从地气而言之也”。而天地之气,阴升阳降,毫无障碍。倘若是天之气不降,则地之气不升;地之气不升,则天之气不降。此则天地舛变,阴阳间隔,祸害由生。在人若无出入升降之呼吸活动,“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则是一刻也不能存活。

推 动 真 气 运 行

呼吸是一种机械式运动。当吸气时,胸胁向外向上,横膈膜下降,这时胸腔扩大,腹腔相对缩小,小腹受压。胸腔和腹腔这种机械式的张缩运动,也就把内在真气鼓荡、流动起来。足三阴经的真气,是随着吸气运动而上行的。譬如肾经真气在吸气时,沿足少阴肾经上行入腹(丹田)与冲脉合并,挟脐上行至胸,注入心包经与心气交,即所谓"肾水上潮以济心火"。同时,肝经真气上行注入肺经,脾经真气上行注入心经,即所谓"肝脾之气宜升"。手三阳经真气,也是在吸气的同时,上行布于头面,与足三阳经衔接,所以有"三阳荣于面"的说法。
      当呼气时,两胁向内向下合,横隔膜上升,胸腔缩小,腹腔相对扩大,因而胸腔真气受到压力,即沿任脉下行入小腹(丹田)即形成"心肾相交,以补命火"。这是真气运行法的一个重要作用环节。同时手三阴经真气,由胸趋向手指,与手三阳经相接。足三阳经真气,由头走足,与足三阴经相接。这样构成了经气的大循环。
      真气运行五步实践练到一定程度,督脉通畅后,则是一呼真气沿任脉下入丹田,一吸由督脉上至百会,为一小循环。真气运行五步实践最主要的是要达到任督沟通这一目的。

调 整 呼 吸

      呼吸是真气运行的动力。练习真气运行五步实践,必须从调整呼吸入手。本来生理性的自然呼吸,无须人为的调整,就能保证正常的生理活动,维持生命。出生后,由于后天的生活形式代替了先天的生活形式,再加上成年后,种种损失及失调,以至真气不足,经络不畅,呈现未老先衰,疾病缠身。因此,必须用调息法,培养真气,贯通经络,恢复先天的生理机能。
      人的一生,从第一个呼气到最后不能呼气为止,呼吸都是由大气压与肺内压的协调作用,保持有节律的活动着。基于肺内压负于大气压的这个原理,吸气是很自然的。为了达到真气运行的一切要求,在调息上必须注意呼气。注意呼气是为了多排出一些浊气,肺内空虚、肺内压降低,便于大气的输入,有利于吐故纳新,很好地进行气体交换,这仍然是自然呼吸。这是外呼吸的情况。更重要的还是呼吸运动推动内呼吸,使真气循经运行,对人体生理起到全面的调节作用。长期注意呼气运动的训练,则可顺承自然规律而巧夺天工,是夺天地之正气的不二法门。只要加强呼气的生理活动,便可一步步的达到心火下降,振奋脾阳,吸收能源,化生能量,在下丹田培养真气,积气冲关,还精补脑,返朴归真,返还先天生理机制,即后人称谓的"金丹大道"。
      锻炼真气运行五步实践到一定程度,鼻息微微,若存若无,好象停了外呼吸,只觉得丹田开阖,沟通任督,就象是春风送暖百花开时的舒适感觉。这和胎儿没有外呼吸,只有旺盛的先天内呼吸,自然舒适的生活在母腹中的形式相似。机体由衰返壮,富有活力,生机勃勃。

▲▲▲


作者: 海外华侨    时间: 2008-7-6 19:33     标题: 19) 真气运行理论的摄生沿革

作者:不详

摘自 :http://www.zqyxf.com/theory_4.asp

摄生沿革
      凡是生物,皆喜生恶死。自有人类以来,保全自己的生命,便成了人类生活中的要务。随着时代的推移,环境的变迁,人们的智慧不断的提高,保全自己生命的方式方法,也就不断的改善

觅 食 保 生

      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就在环球大地上生息,人们或居住洞穴,或构木成巢,过着“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人类源于自然,与自然息息相关。人生下来就需要呼吸摄取氧气,进饮食摄取养料,由于大自然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空气供人呼吸,无须人为的经营,自然即可供给人体生理活动需要的氧气。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对呼吸不太重视,只在饮食上追求。那个时期的人,获得吃的东西也很不容易,只靠猎取一些小动物,或寻找一些蚌蛤、草根野菜等充饥。

考古学家根据挖掘出的头颅、骨骼、牙齿、骨骸化石判断出古人的寿命是短暂的,这种死亡,是由于野兽的侵袭,自然灾害及缺乏食物所造成的。到了“三圣”时期才初步解决了衣食住行的问题,对生命才觉有了保证。

静 以 养 生
      三圣治世以来,人民生活安舒,心地淳朴,当时社会形式单纯,没有过多的交往和干扰,除了正常的生产劳动外,有充分的休养生息时间,每在清静无为的精神状态下,体内便产生有益的生理活动,对防病治病,增进健康,有显著的效果。因此对一些人引起了研究的兴趣。以后更将人体生理活动,与大自然的运动规律结合起来研究,认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对保生取得了更进一步的效果。《老子》载有:“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可见老子之前的古人,已有深刻的研究了。

相传轩辕黄帝,曾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告黄帝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毋劳汝形,毋摇汝精,无思虑营营,乃可以长生。”这段话在《庄子》、《列子》中都有记载。四五千年前,人们就从“静极生动”这一自然规律中探索到养生的方法。以后各家各派,莫不遵循这一原则进行探索研究。

黄帝至老子这两三千年的时间,是人们实践摸索的过程,老子在静中反复的观察了体内的变化,以身证天、以天验人,总结了积累的经验,上升到理论。并在《老子· 十五章》中,具体说明实践初始的条件,练功中体内产生的一些生理变化,以及由衰返壮的修为结果。并指出要少浪费精力,必须“早服重积”,既开源、又节流的措施,后世称为黄老之道

行 气 摄 生

老子在实践中,反复观察了人体生命活动轨迹,认为与天道运行是一致的,所以他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主张无为,也就是要合乎道的自然规律。只要虚静,体内自然发生变化。他形容练功深度入静,外呼吸极度平匀、深长,内呼吸旺盛时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说明人的呼吸就像风箱,鼓荡、推动真气运行;呼吸似有似无,但是感到呼不完、吸不尽。

人体生命活动,呼吸比饮食更重要,因此老子在静的基础上,又加上调息行气。此后养生家都是以“静坐调息”为主要内容,但调息的技巧各有不同。

老子学说为庄子所弘扬,故又称老庄之道。庄子更进一步指出,练功主要是通督脉,只要是真气“缘督以为经”,就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延年,出现沟通任督(小周天)的效应;以及“真人之息以踵”(大周天),全身经气通畅的现象。

庄子在摄生方面很重视动静结合,导引行气并用。他说:“吹口句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至此大大的丰富了行气摄生内容,比以前的“静以养生”更加积极主动。

文物中有个《行气玉佩铭》,是公元前四百年的东西,精辟的描绘了沟通任督脉的全部过程、动态及其重要意义。可见当时对摄生的重视程度和研究深度了。

东汉·魏伯阳以《参同契》一书,结合《周易》的阴阳、五行、太极、八卦和河图洛书等,说明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以月圆月缺指出天道与人体的盈虚消息,在炼丹过程中的进火、退符、沐浴等层次。这是摄生理论的又一个飞跃,以后便成为丹鼎派道教的经典著作。

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他讲到的修身养性道理,仍然是老子的思想范畴。他提倡诚字,修道要诚心诚意,不能三心二意,这和道家的虚无是一致的。在实践方面如“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和周天功每阶段的反应是一致的。

佛家的美好愿望是修得明心见性,入手功夫有参禅打坐、颂经等课程,以空字为指导思想。要求减少贪妄杂念,不去追求,知空后之大有。天台宗之“六妙法门”由数息、随息、止息、观息、还息、净息,逐步达到高级阶段,实与周天行气异名同义,殊途同归。

医 药 却 病

祖国医学《黄帝内经》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机理、大自然的运动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作了全面精辟的论述,无论在摄生、诊法、治则、药物归经,针灸按摩,都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古人非常重视摄生,首先提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的预防思想。如能遵照《内经》的修养方法和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事项,即可享乐天年。

汉唐以来,社会形式变的复杂了,人们忙于学习、生产、社交、建设、战争等,无暇从事静养生息。尤其道教、佛教形成后,修真养性的事,便成为僧道的专业,众多的人民专靠医药解除疾病,保证健康,因此医药事业兴盛起来。自秦汉以降,直到今天,医药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已非常发达,医者只追求治疗的工巧,却对未病先治的预防思想反觉忽略。医药治病虽然迅速,但对健身长寿则显得不足。尤其药品日趋繁多,杂药乱投,多服久服引起医源病、药源病,因此在文明先进的地域里,正兴起慎医慎药,提倡健身自疗的思潮。

古人多以针刺治病,诊得人体某经有病,即循经取穴,施以针灸疗法,察其盛衰,补虚泻实。若补泻得宜,效如桴鼓。这种治法实是导引行气的一种技巧,现为全世界所欢迎。但它仍为一种治疗手段,在防病健身、益寿延年方面则无能为力了。为此对人体科学的研究,如何发挥人体的潜能,采用自控、自调、自我建设、勿药而愈的方法,应是保证人类健康当务之急和永久的方向。

真 气 运 行 调 控

根据《黄帝内经》真气的理论,如“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真气者,经气也”;“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等,李教授提出真气运行学说。认为真气运行,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和核心。如何使真气更合乎生理需要而循经运行?综合历代各家各派的指导思想,及功法之长,更根据现代生理解剖学,制定了真气运行法的特定呼吸法,使得真气一步一步地趋向丹田,积气冲关,沟通任督脉(小周天),及全身经络(大周天),以达到健康地延续生命,尽终其天年。

通过自己六十余年的亲身实践,证之以生理,验之于临床,长期以来反复多次的实践总结,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形成真气运行五步实践,简明易学,收效迅速且无副作用。使真气循经运行,克期通督,由后天返先天,恢复再生力,旺盛机体的自我调节、自我建设、自我修复的能力,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延年。通过对淋巴细胞转化和皮质醇、干扰素等的检测,说明免疫功提高,而基础代谢水平降低,这和真气运行法提出的防病、治病、益寿延年的理论,是相符合的。

真气运行五步实践这一医疗保健养生方法的创编,开创了以“真气运行调控”治病防病、保健养生的先河,必将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


作者: 海外华侨    时间: 2008-7-6 19:36     标题: 20) 真气运行理论的黄帝内经

作者:不详

摘自 :http://www.zqyxf.com/theory_5.asp

真 气 运 行 在 内 经

      《黄帝内经》是二千年前成就的祖国医学第一部理论经典,长期以来指导着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理论和实践。以其文简意赅,理奥趣深,被唐代医学养生学家王冰誉之为"真经"、"至道之宗,奉生之始",更是"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之不易坟典。其养生理论遍及天人一际、人与自然的整体观,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预防学,人类盛衰寿夭的自然律,摄生保健、抗衰延年的原则法,及顺应自然、淳德全道能成真等各个方面。研究、发掘和总结《内经》的养生学理论和方法,使之发扬光大,对系统真气运行学说、振兴祖国医学养生学,促进中华文明,改变人类素质,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真气是人体生命能量,真气运行又是生命活动的核心。从《黄帝内经》对真气和真气运行的诸多论述中得到启示,真气运行法却病养生实践和真气运行学说体系逐步得以形成和发展。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内经》这十六个字的精辟论述,是对真气运行功理、功法及功效的高度概括。说明人在清净无为的状态,体内真气便可从之而生,且旺盛的运行,故《灵枢》也说"恬憺无为,乃能行气"。意守丹田,神不外驰,则正气存内,而邪不可干;邪不能侵,病何由来!
      《灵枢·刺节真邪论》指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意思是说真气是呼吸接受了自然清气(氧气)和饮食摄取的五谷精微(养分)合并而化生的生命能量,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
      《素问·离合真邪论》说:"真气者,经气也"。指出真气即经络之气。经络是真气运行的道路,真气是经络活动的实质。
      另《皇帝内经》指出了真气是以呼吸运动为推动力在经络中运行的。也明确记载了《内经》中关于呼吸与气行定数。并指点了全神养真的刺法,又指出另有修真之道。
       《黄帝内经》在以人体生命为中心的研究中,突出"全真导气"对防病治病、养生长寿的作用,我们用通俗的话讲,叫做"真气运行"。故知培养真气、促进真气运行的方法,作为体现《内经》养生理论的手段,返朴归真的要诀。从中可以看出,真气运行五步实践即《内经》的养生修真之法,真气运行学说体现了《内经》的全神养真之旨。

天 人 合 一  整 体 观

天人合一的整体现,是《内经》养生学的哲学基础。如:
      《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内经·灵枢·本神篇》:"天之在我者德,地之在我者气。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易》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人为万物之灵。宇宙自然阴阳二气交感,万物生矣,人也因之而生。人与自然密不可分,且以一气相通。故祖国医学十分强调 "天人合一"的自然整体现,并作为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基本指导思想。天人整体理论也是真气运行学说的理论基础。

治 未 病 的 预 防 学

无病先防,有病早治是《内经》预防医学的重要体现。如: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素问·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黄帝内经》的医学养生学思想强调预防为主,又特别体现在无病先防和有病早治两个方面。有人评价这种具体的预防学思想是世界医学文献上的最早记载,于现今和将来永远都是具有生命力的。无论是未病防范于未然,还是已病救其萌芽,成功的关键又在于人体的正气(真气)。
      《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灵枢·百病始生篇》:"卒然遇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素问遗篇·刺法论》:"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气所凑,其气必虚。道出了人体正邪盛衰而致病或不病的至简至易之理,《内经》所论再是明白不过的了。真气运行理法的主导思想就在于扶持正气、培养真气、扶正祛邪,有病治病、无病防病、抗衰延年。

谨 于 修 养 尽 天 年

《内经》强调,其知道者可尽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尚书·洪范》曰:"一曰寿,百二十岁也"。谓长寿者,应有一百二十岁的寿限。然而必须是"知道者",谨于修养,讲究卫生法度,以奉天真,方能尽享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否则不慎而动,倾竭天真,自然百病蜂起,导致半百而衰,甚则半途而夭。可见全德合道,勤于摄生,对健康长寿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真气运行理法的益寿延年作用在《黄帝内经》中即有充分的依据

摄 生 保 健 之 法 则

淳德全道为《内经》摄生保健之法则。如:
       《素问·上古天真论》: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HT5,6"〗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灵枢·本神篇》:"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起居,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素问·生气通天论》:"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道清净,则精气内持,故其气从以顺,邪不能为害。故圣人教人保健养生,一是顺应四时之变,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二是恬憺虚无,精神内守,行清净无为之事。特别强调思想行为、情志活动的淳德全道在修身保健方面的独特作用,确是医学养生学的不二准则。真气运行理法自始至终也贯彻了这一根本法则。

淳 德 全 道 能 成 真

      《内经》多处提及唯真人也,与道合同,故能寿敝天地。如:
      《素问·上古天真论》: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素问·六微旨大论》:"与道合同,惟真人也"。
       唐代太仆令王冰云:"真人,谓成道之人也。"至人、圣人、贤人者,德行皆类真人,皆非一般俗子凡夫。然之所以能成其真人,其人也非特异,因能合道勤修而已。或把握天地阴阳变化,调适自身阴阳消长,外能呼吸精气,内能摄守精神,使形与神合;或是有淳厚的道德,谨行养生法则,调适自身阴阳与四时相适应,避世俗之烦忧,而全心全意保全天真之气;或善于顺应自然,处淳和之气,别好恶之风,衣食住行不脱世离俗,又不效尤世俗习气,作息有时,不使其极等等。全德合道,总以恬憺愉悦为要务,悠然自得为己功,故能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且能自由自在神游于天地之间、无极之野,视闻四区八达毫无防碍而与道合真。正道谨修,乃成真、至、圣、贤者,中华五千年文明史里,虽不可能比比皆是,却也代有其人,广成子、老子、彭祖、扁鹊、华佗、孙思邈、李时珍者,就是杰出代表。
       真气运行理法在临床医疗、群众健身实践中普及、推广以来,大力宣扬"恬憺虚无"、"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道法自然"之法则,以行自然之道,而且注重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促进修身养性、尽性至命功夫的精进,力求"穷理尽性"、"淳德全道",达到"与道合真"的终极目的。笔者虽非圣贤,然穷理尽性六十余年,以此为目的努力实践,也不枉吾热衷"真学"的一片诚心。

▲▲▲


作者: 海外华侨    时间: 2008-7-6 19:38     标题: 21) 真气运行理论的《内经图》说

作者:不详

摘自 :http://www.zqyxf.com/theory_6.asp


《内经图》说

      《内经图》又名延寿仙图,为人体侧身剖面图。内容包括了阴阳、五行、太极、八卦、前三田、后三关等,形象的表达了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及其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制化关系,突出的体现了养生修真金丹大道的修炼过程及后天返先天的规律。历代各家各派,如医、道、儒、释都是根据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人天相应的自然法则,注重培养真气、沟通任督、修性固命、返朴归真的。《内经图》提示了这些环节的关键至理。
      《内经图》给真气运行五步实践以强有力的支持和科学的印证,证明真法的研究路子及其理论体系与《内经》完全一致,丝丝入扣。如:
      第一步  呼气注意心窝部。练功几天后,会感到每一呼气心窝部发热,这是自然呼吸推动心火下降的表现。《内经图》用以表示胸腔的“十二楼台”中出来下行的一团火,表示心火下降。这团火包围了“艮土”,脾胃即心窝部,从五行理论讲,这就是“火生土”。火圈下面注明“中丹田”字样,心窝部就是中丹田。
      第二步  意息相随丹田趋。(略)
      第三步  调息凝神守丹田。经过第一、二步功,任脉畅通无阻,每一呼气,自然推动心肺二脏之气入下丹田。金为水母,肺能生肾。然而,肾为先天之本,人的后天生活对肾气的消耗最大,真气进入下丹田后,需要较长期的积蓄,才能增补肾的亏损。《内经图》中部茂盛的草木表示着水与木的关系。“正丹田”处熊熊火焰所提供的热能,形成了灵光四射的四个太极图,正是积蓄真气的形象描绘,也是两仪生四象的实指。
      第四步  通督勿忘复勿助。通督的过程,《内经图》描述最为详细。图下部的“阴阳玄足查车”表示真气不断的集聚后通过“尾闾”、“夹脊”、“玉枕”三关,打通督脉。 “三关”在图中用三座城楼表示。“玉真上关”之后,是波涛汹涌的“脑海”,再往后便是任督脉之“通途”。“白头老子眉垂地”表示垂帘入静,驶气下行而入丹田。“碧眼胡僧手托天”代表舌抵上腭,接引真气,沟通任督。任督一通,诸经随之而通畅,真气运行愈加旺盛。随着全身脏腑经气的通调,阴阳合和,五行顺理,人与自然玄机契合矣。图中“刻石儿童把贯串”,即寓此意。
      第五步  元神蓄力育生机。(略)
      真气运行五步实践在多年的普及推广、科研、提高中,观察到每个人的生理反应基本一致,具有普遍性、规律性和重复性。五步功法的科学性勿庸置疑,与《内经图》对照,无一不符。

▲▲▲


作者: 海外华侨    时间: 2008-7-6 19:41     标题: 22) 真气运行理论的诸家印证

作者:不详

摘自 :http://www.zqyxf.com/theory_7.asp

医道儒释各家修持的方法千姿百态,但三教归一、万法归宗。医、道、儒、释各家用不同的语言,从不同的侧面,描述了周天的生理反应情况。仔细推敲,与真气运行五步功法如出一辙,都是为了达到通督的目的。

    综观各家功法基本上都是五个步骤通周天,这是人体生理自然规律,必须遵循。但叙述方法不同,如《行气玉铭》以真气运行的动态变化来形容。儒家“定、静、安、虑、得”,是真气运行到哪个部位,引起的精神活动的记述。“六妙”虽称为六,实际止息、观息都在丹田,亦是五步。顺乎自然,意随息动,是守机的记实。更有 “小周天歌诀”,作为意念导引的一种记述,仅作练功中必要的辅助。这些记述都不属于真正的功法,只有真气运行五步实践,以科学的功理功法,指导着真气循经运行。

1) 行 气 玉 铭

    在出土的战国初期(约在公元前四百年)文物中,有一件《行气玉铭》。铭文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桩在上,地几桩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这一段短短的铭文虽然只有四十五个字,却包括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全过程,和真气运行五步实践互相印证,每个阶段的生理变化和进展情况,完全是一致的。可见真气运行在当时已成为健身养生的普遍知识。
    " 真法"与"行气"的意义是一致的。法是使真气运行的手段,行气的行字,也就是真气运行的方法。真气运行五步实践第一步是呼气注意心窝部,使真气在心窝部集中便是"行气--深则蓄"。第二步将集中的真气向下延伸,呼气注意丹田,丹田发热则是"蓄则伸,伸则下"。第三步意守下丹田,真气在丹田内形成气丘,恒定存在,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充实饱满,丹田内呈现很大的萌动力量,正是"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第四步通督勿忘复勿助,丹田真气充实到一定的程度,经会阴、尾闾、命门向后窜动,并沿脊柱向上过夹脊、透玉枕、直达脑海,又如"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机,由于贯通督脉,肾气不断地灌溉脑髓,大脑调控力量不断增强,生机旺盛,周天运转,在头顶表现出一种光色体,有力量,有形状;下丹田也有一种力量,功夫深了,感到上丹田与下丹田像有一种磁力吸引。上丹田叫"性",下丹田曰"命",上下吸引就成性命双修。顺着这个规律,持之以恒,可以生生不息。违反这个生理机制,逆而行之,则是趋向早衰早死的道路,就是"天几桩在上,地几桩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2) 道 家 养 生
    道家的始祖老子以及更远古的修道者,他们是在以身证天、以天验人的实践中体悟到、认识到“道”的存在的。《老子·十五章》所描述的“古之善为道者”的修道体验,就是后世“正道行修”的道家养生实践基础,不难看出其中与真法修炼的诸多相通处。
    (1)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古时有学识的人,善于研究人体生命、自然界变化和人与自然相关的规律,把这个规律叫做道。这一章具体谈养生的道理。他们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是细致、深远而通达的,深刻到一般人所不能认识。
    (2)夫唯不可识,强为之容。正因为不是一般人所能认识,为了使这个道理发扬光大,所以勉强加以描述。
    (3)豫焉,若冬之涉川。人们对这个微妙玄通的道理,没有充分的认识,所以事前要谨慎啊,要象冬天赤脚过河那样小心谨慎地接触;虽然非常向往,又怕出毛病,踌躇不前,不敢毅然一试。
    (4)犹兮,若畏四邻。要从事实践,就必须选择一个清静适宜的环境,避免他人的干扰。因此择地要反复考虑,要象提防邻国的围攻那样谨慎。
    (5)俨兮,其若客。坐功的时候,必须端正身心排除杂念,所以表现得恭敬严肃,象面对着宾客那样认真,注意着调息的方法。
    (6)敦兮,其若朴。进一步到了忘我的程度,对全身失去分别的感觉,似无意识活动敦厚地象未经雕刻的素材。
    (7)旷兮,其若谷。坐到无物无我的境界,但觉得有那么一种空旷而界远的样子,象是一个深山幽谷。
    (8)涣兮,若冰之将释。坐功到一定的程度,经络疏通气血流畅,全身关节尤其两肩和两膝部位感到流动疏脱,象春冰将融那样松利舒适。
    (9)混兮,其若浊。在内呼吸旺盛时,皮肤毛窍都随呼吸而呼吸,全身里外无处不随呼吸活动,包容一切,象长江大河的混浊。并且这些活动都是一致的,就象泥沙在江河里翻滚着,既是清楚的细小个体,但又没办法分开。
    (10)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谁能在这种内呼吸旺盛的情况下,静止以待,内呼吸越加旺盛,各组织细胞气机通透良好,那种全身活动的现象慢慢的都感觉不到了,就好象浊流澄清了一样。
    (11)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谁能在极度安静的情况下,持久地坐下去,丹田里的真气就会慢慢地充集增长活动起来,这就是静极生动。
    (12)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持这个养生之道的人,他不会自满的。谦受益,满招损。
    (13)夫唯不盈,故可蔽而新成。正因为他不自满,才能持之以恒,努力钻研,使丹田力量不断增长,贯通督脉,后天复返先天,由衰返壮,使衰退了的身体恢复健康。“若得不老,还精补脑”正是蔽而新成的生理机制。

3) 内 丹 秘 术
    陕西周至楼观台,相传是老子讲经的地方。庙内有两方刻有《道德经》的大石碑,石碑两侧刻有传说是老子写的一副对联,文字稀奇古怪。有人根据道家理论翻释成现代常用字,原来是这么两句话:
    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
    这正是道家养生的秘旨。玉炉,指人的下丹田;烧炼,指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延年药,指真气及其聚集;正道行修,指正宗传统功法的修炼;益寿丹,亦指真气及其聚集的功能作用。道家养生历来认为,强身治病的最佳药物就在自己身上。内丹术的修炼突出这一养生旨要。
    什么是丹?过去谁也没有说得很清楚,都认为很神秘,炼丹是个高不可攀的事。我们认为“丹”就是真气的凝集。真法主要是培养真气,以呼吸运动推动心火下降,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使阴阳再合,产生新的生命力(真气)。结丹的机制就在于此。练真法者往往在第三步功就有得丹者,也有在通督后得丹。不尽如《丹经》所说,只是因人而异。得丹不难,保存不易,稍一不慎,就可走丹。
    《丹经》提出的种、采、炼、养四个环节,养是长期的,也是最重要的。真法五步功法的要求,都是依照文武火候制定的。所以虽不言炼丹,得丹却快。至于入手修炼,在后天应以炼精[即阴精(养料),阳精(氧气)]化气、炼气化神为序;返还先天之后应以神驶气、气成精(肾气)为宗。今人不知本末,把种的根本阶段忽略了,所以无药可采。
    真法第一步,呼气推动心火下降,振奋脾阳(火生土)。第二步,真气趋向丹田,通过肠区,胃肠生理功能增强,吸收营养(土生金),这一过程称为“种”。任脉既通,真气源源不断地进入丹田。第三步,意守丹田,称之为“采”(小药),即用文火亦采亦炼。真气充足,丹田内出现多种动态,有的有光团活跃,全身都有急剧变化,阳光现前有欲泄之势,即当用“吸、舔、撮、闭”四法,以敛聚之,勿令走失,这就是采大药。也有在此同时玉枕轰隆一声而通关的。

4) 儒 家 诚 修
    儒家修炼讲究诚,以“十六字心法”为指导思想,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就是叫人端正身心,不违大道,保存天一之精气。还具体记述了练功中每个阶段的思想变化,如“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止者,止于丹田也。又曰“止于至善之地”。气沉丹田,则可固定,培养真气。因此丹田真气活泼有力,可使精神专注而入静,能入静就可安然久坐,静极生动。这一过程,真法叫“通督”,会产生很多生理变化,有时还是很难受的。如果紧张、害怕,处理不当,则会出偏差。因此古人也有“防危虑险”的说法。所以说“安”以后会产生“虑”,经过“虑”这一段过程,才能得到通督后的轻松愉快,并得到常人不能见到的所谓“天命之谓性”。佛家叫“明心见性”,真法谓之“积精全神”。

5) 佛 家 六 妙

佛家天台宗“六妙法门”——数、随、止、观、还、净,与真气运行五步实践基本一致。

“一妙”开始用“数息”法,或“听息”法,以减少杂念。这与真法第一步“呼气注意心窝部”一样,都是让注意力集中的一个极其简单的生理意念,既不事思考,又以一念代万念。

“二妙”为“随息”,即意随呼吸以待机。真法第二步“意息相随丹田趋”则是意随息动,呼气注意丹田,三五天就可以完成。

“三妙”为“止息”,是把呼吸实际上是意念止于丹田。真法第三步“调息凝神守丹田”,也是把呼气及意守部位止于丹田。

“四妙”是“观息”,即内视丹田中出现的各种生理变化,渐至丹田温热,丹田饱满,丹田开阖、丹田蕴珠等,真气充足而行冲关。仍属第三步。

“五妙”是“还息”,即通周天,任督循环。和真法第四步“通督勿忘复勿助”一致,督脉贯通,肾气上升,还精补脑,沟通任督二脉。

“六妙”为“净息”,亦称“静息”,即贯通督脉后,以静守为法,使大脑处于澄净状态,一切顺乎自然,叫“破法执”。真法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机”,就是以静守为法,肾气不断的灌溉脑髓,使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力量增强,而达到深度入静。
    以上仅为练功方法上对照相互一致,至于静后的进一步深入,根据各自功德,将是奥蕴无穷。

6) 西 游 记

吴承恩的《西游记》以唐代玄奘到印度取经的故事为素材,有意识、有目的地描述了佛道两家的修炼要旨,展现了真气运行五步实践的全过程,早就有“古今丹经中第一部奇书”之誉。称“悟之者,在儒即可成圣,在释即可成佛,在道即可成仙”。这种观点并非牵强附会。

《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其实是一个人。第三十二回十分明确地指出:“师徒们一心同体”。第九十九回又说,师徒们“本来面目今方见,一体原因始得全”,他们立的立,坐的坐,跳的跳,真个是“一体纯阳喜回阳”。

这四个人的艺术形象,唐僧代表人的生命体,三个徒弟“悟”字为号,代表人体三个脏器的功能活动。孙悟空配心,主神思喜动,一跃十万八千里,故又名行者;猪悟能配脾胃,主后天,贪欲,当须八戒;沙悟净配肾,主先天,本性向善;白龙马配意,善奔驰。

历史上的玄奘,是一个“备通经奥”、“聪悟不群的法门领袖”。由于写作目的需要,小说中的唐僧,则是一个人妖不辨的“肉眼凡胎”。正因如此,他才需要艰苦的修炼。他的心需要悟空,诸多欲念需要八戒,修性固命需要悟净,培真全生需要悟能。书中描述不外乎意使心脾肾三家相会也。

孙悟空的师父,就住在“灵台方寸山”中的“斜月三星洞”(第二回)。灵台、方寸是“心”的别称;“斜月三星”是心的笔划形状。第八十一回诗云: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又说:“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

其师于夜半三更六耳不闻的情况下秘传与孙悟空的“长生之妙道”,原来是:“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是“攒簇五行颠倒用”;是“子前午后,自己调息”(第二回)。这不正是真气运行之法吗?

对于真法第四步通督一步功,《西游记》讲得更具体。第四十四回:“法身元运逢车力,心正妖邪度脊关”。描述了真气由尾闾逆行而上通过夹脊关的情形:“滩头坡坂最高,又有一道夹脊小路,两座大关,关下之路都是直立壁陡之崖”。

夹脊一过,负重感立即缓解,再往上就是玉枕关。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描述更精彩。说师徒们到了西天佛地,第一个前来迎接他们的人是“玉真观”的“金顶大仙”。“玉真观”者,“玉枕关”也,亦称“玉真上关”;“金顶”者,头顶也。师徒当晚在玉真观歇息,次日去见佛。有意思的是,书中说从玉真观到佛祖住地灵鹫高峰的路不出山门,就自观宇中堂穿出后门便是”。说的是真气穿过枕骨大孔到达百会,只在脑内进行。接着,真气从头顶沿前额到鼻尖,舌尖被上腭紧紧吸住,真气又到“凌云渡”上的独木桥,便寓舌抵上腭之意。猪八戒见独木桥危险,想腾云驾雾过河。孙悟空说:“这是什么去处,许你驾风雾?必须从此桥上走过,方可成佛”。

通督之前,每觉头周围象箍着一个圈一样很难受,一旦通督,这种感觉即消失。这就是“紧箍咒”。第一百回,师徒成佛后,悟空要唐僧为他取掉紧箍。唐僧说:“今已成佛,自然去矣”。悟空举手一摸,紧箍果然不见了。

至于书中出现的众多妖魔,实乃自心所生诸多烦恼、恶念之象。第十三回唐僧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所有妖魔鬼怪,不约而同地、千篇一律地要吃唐僧肉。吃了斯,它们便可长生不老。足见烦恼、恶念对自身之损害。解救之法,唯自心“悟空”、“八戒”、“悟净”而已矣。

7) 易 卦 生 息

《易经》为群经之首。伏羲画八卦,文王做《系辞》,孔子做《十翼》,阐述了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故《系辞上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里面的“生”字,即由阴阳演变而来的意思。《易经》以或阴或阳二元气论阐释宇宙万象,更重视阴阳未分之前,或将成为阴柔、或将成为阳刚这一变化流通的根源。而是这一根源主宰万物的生成发展,并非凝聚静止的阴柔,而是属于积极流通的阳刚。《系辞上传》又说:“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这才是《易经》所要阐明的主旨。

人秉天地之气以生,阴阳的流通演变支配着人的生理活动。《易经》以八卦的爻象暗示天机,教人效法阴阳和合之道、数理变化之机,以度天年。民间长期流传着一句话:“人生七十古来稀”。认为这是天数,是自然规律。真气运行五步实践的注意呼气,就可以使人们从寿限的必然王国解放出来。

盖人在未生之前,由母体供给营养,以内呼吸形式发育生长。后天的生命还未开始,在易理属于纯阴坤卦。出生时通过第一个呼气开始外呼吸,使心火下降而补肾阳,吸气肾水上潮以济心火,这在易卦中为水火既济,在生理上叫心肾相交。通过这一次呼吸运动,启动了后天的生理活动。

十二消息卦表明,人体生理变化情况,阴阳盛衰的规律。自一岁起,每经三十二个月,肾中增一阳,至十六岁,由纯阴坤卦,进而为复而临、泰、大壮、夬卦,至纯阳乾卦。此时阳气盛极,心火易动,识神用事,七情六欲终日盘旋,致使肾气暗耗。不知葆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恃强好胜,欲无止境,每八年生一阴。至六十四岁,阳气耗尽,又成为纯阴坤卦,而生机尽矣!

如消息卦在剥卦尚有一阳未尽时,即练真法通过呼气推动心火下降,而为复卦,又可开始下一轮卦爻的变化。继续采炼则由复而临、泰、大壮、夬、乾而返还。由于这一阳的变易,恢复人体再生力而得生生不息,尽终其天年。故《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之谓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法于阴阳,和于数术,……度百岁乃去”。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乾在上,坤在下,为先天之否卦。阴阳隔离,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故须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相交而成泰卦。人身小天地,乾喻心,心属性为火。坤喻肾,肾属性为水。在胚胎时期,只凭先天秉赋发育生长,没有脏腑经络自身的联系,水火未济,故为先天之否卦。出生后以外呼吸的推动力,使得心火下降,肾水上潮,心肾相交,阴升阳降,由否卦变为泰卦,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所在。

在初生第一次呼气时,将否卦上卦之一阳爻,推向下卦之下,则变成了益(〓〓)卦,益之上卦为巽(〓〓)为风,即呼气运动的推动力;下卦为震为雷火,主动,即生命能量。在“巽风吹得乾阳降,坤阴一元来复时”的这个益卦,象征着人体长期不断的生命来源。

乾坤易位,而为后天之离坎,离即心火,坎即肾水。八八六十四卦,最后以离上坎下未济而告终。火性炎上,水性趋下,表现为阴阳离决的趋势。在此生机欲绝的时刻,用真法呼气运动,推动心火下降,将离卦上九一爻,移送坎卦之下,则将未济变为既济矣。中国民医协会真气运行研究专业委员会会徽的设计,即取此意。

如消息卦在剥卦尚有一阳未尽时,即练真法通过呼气推动心火下降,而为复卦,又可开始下一轮卦爻的变化。继续采炼则由复而临、泰、大壮、夬、乾而返还。由于这一阳的变易,恢复人体再生力而得生生不息,尽终其天年。故《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之谓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法于阴阳,和于数术,……度百岁乃去”。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乾在上,坤在下,为先天之否卦。阴阳隔离,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故须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相交而成泰卦。人身小天地,乾喻心,心属性为火。坤喻肾,肾属性为水。在胚胎时期,只凭先天秉赋发育生长,没有脏腑经络自身的联系,水火未济,故为先天之否卦。出生后以外呼吸的推动力,使得心火下降,肾水上潮,心肾相交,阴升阳降,由否卦变为泰卦,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所在。

在初生第一次呼气时,将否卦上卦之一阳爻,推向下卦之下,则变成了益(〓〓)卦,益之上卦为巽(〓〓)为风,即呼气运动的推动力;下卦为震为雷火,主动,即生命能量。在“巽风吹得乾阳降,坤阴一元来复时”的这个益卦,象征着人体长期不断的生命来源。

乾坤易位,而为后天之离坎,离即心火,坎即肾水。八八六十四卦,最后以离上坎下未济而告终。火性炎上,水性趋下,表现为阴阳离决的趋势。在此生机欲绝的时刻,用真法呼气运动,推动心火下降,将离卦上九一爻,移送坎卦之下,则将未济变为既济矣。中国民医协会真气运行研究专业委员会会徽的设计,即取此意

▲▲▲


作者: 海外华侨    时间: 2008-7-6 19:43     标题: 23) 真气运行理论的宇宙自然

作者:不详

摘自 :http://www.zqyxf.com/theory_8.asp

宇 宙 精 神
      茫茫宇宙浩瀚无穷,古往今来无际无垠,日月星辰往复如恒,人与自然生机无限。是什么力量以维系,是何物而使然?有史以来,人类的科学乃至哲学,无不在为之而求索!综合东西方哲学和科学,人们终于发现,宇宙精神的永恒,是这一切的客观存在,使这个世界具有了勃勃生机。
      开天辟地之前,是一个寂静无为、没有生机的混沌世界;或者是原来的生机被破坏了,便无声无形、无息无象的在那里游离着。根据现代科学提示,自然界总是存在着对立而又统一的正负两种力量,传统哲学则谓之“阴”和“阳”。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物理性能,使各种因子分离组合、混融冲和,最后抟聚到非常致密,形成巨大的能量,自然地运行不息。这种能量古称“混元一气”,又谓之为“太乙真气”。因为它存在于宇宙形成之前,故我们称之为“先天混元一气”。《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故知宇宙的形成,生天、生地、生万物,都是先天混元真气赋予能量的结果。这也可以使我们理解了《易经》所说的“无中生有”和《老子》说的“道本虚无”。然而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对处在阴阳未合之前、天地未判的状态下,不好说清楚的长期蕴酿过程的“强为名之”而已。根据现代科学早已证明了的“物质不灭定律”,我们也就不难明了阴阳流通演变、有无相生是永恒不易的宇宙自然规律。
      先天混元一气充盈全体,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即爆发出新的宇宙,这是不是西方天文学家说的宇宙爆炸生成说,我们姑且不论。然而开天辟地,天地始判,阴阳又分确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理念。《黄帝内经》有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积阳为天,积阴为地”。轻清上升为天为阳,重浊下降为地为阴。故须天阳下降,地阴上升,天地交泰,再生后天混元真气,万物方能衍生。宇宙万物得到了生命能量,在自己适宜的环境里生长发育,生成形形色色的生命体。这个变化过程,即《老子》“道法自然”的演变过程。所谓“道自虚无生一气”,即先天阴阳合二而一的混元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即是现出一分为二的天和地——新的宇宙天体。“阴阳再合生三体”,是天地交泰而生后天的混元一气;“三体重生万物昌”,即后天混元一气发挥其能量作用衍生万物,并代代相传,繁衍不息。
      人类的繁衍昌盛是社会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辉煌一页。人为万物之灵,善体天地之情,代行天地之道,“参天地之化育”(《礼记·中庸》),帮助万物更好地发育生长。所以天、地、人被称之为“三才”。《黄帝内经》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的生命活动和大自然规律无不相合,天人一体,息息相关。
      人生之初,是在阴阳媾合产生先天真一之气时,得一则生。待到后天(包括胚胎、哺乳、独立生活)的各个阶段,又都需要后天真气的补充而化化无穷。如后天真气供应不足,或消耗过多,生命能量匮乏,则生命不能继续,失一而死。如果能使人体心肾相交、水火互济、阴阳和合、五行顺理,五气朝元则真气充足而生命力旺盛,健康长寿,终必返朴归真,就可以完成人生来去之始终。
      《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等“至道”是治人事天的坟典,实际涉及宇宙万物,内容博大精深。伏羲作易画八卦,以示阴阳流通演变生生不息的宇宙观;《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自然观,都说明混元一气为天(大宇宙)人(小宇宙)生生不息的根本;《内经》“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人天一体的整体观,真气作为自然赋予的生命能量,也体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黄帝内经》又遵循宇宙万事万物,对人体真气益者受之、损者避之,以此养生则寿的“道生”法则,进一步提出了全真导气、行气摄生的修为方法。可惜该法因故失传已久,故后人知医者多,识道者鲜矣! 
      真气运行学说以宇宙精神阐发“三圣道”之本义,破除奉道修身过程中种种自觉或不自觉的唯心思想、玄奥理念,为人体科学研究提供思路和手段,为医学、养生学的科学体系绘制蓝图。真气运行学体现自然本体,论述性命根源,确立医学核心,带来人类福音。
      天地含德万物育,阴阳交感不错移。
      五行为缘因成果,混元真气运玄机。

▲▲▲


作者: 海外华侨    时间: 2008-7-6 21:37     标题: 24) 《真气运行学》符合“生命在于运动”的思想

作者:杨永保       李天晓
  
      摘  要:李少波教授所创立的真气运行学说符合“生命在于运动”的思想,而且是高层次的生命运动形式,因而是对“生命在于运动”理论的发展与贡献。


一、引言

      真气运行学说的创立者是甘肃省中医学院的李少波教授,他是甘肃省二十名著名的老中医之一。李教授一生致力于真气与真气运行法煅炼的研究与实践,经过六十余年的不懈努力,构建了真气运行学说的基本体系。在九十岁高龄时,出版了著作《真气运行学》,为中医学、养生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他提出的真气与真气运行法,道出了人体生命活动的真谛。真气是人体生命能量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真气充足,则人体生机旺盛,表现的身体健康;反之,则身体衰弱,疾病丛生,真气消失生命结束。经过真气运行法的锻炼,可使人体获得充足的真气,当真气在体内沿经络旺盛的运行时,可保持机体的内在活力,增强自我修养、自我建设的本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健康长寿的效果。我国已故著名的科学家高士其在为李教授的《增订真气运行法》一书作序时,这样赞誉道:“真气与真气运行法,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瑰丽的明珠,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组成部分,它流传数千年之久,纵横千万里之广,在强身祛病、益寿延年、涵养道德、陶冶性情上,有着神奇的作用。无疑是一门科学,有待于深入地研究,也有待于广泛的普及。”


二、传统意义上的“生命在于运动”

      常言道:“生命在于运动。”这里所说的运动指通常的体育运动,它的理论基础是西方的运动医学、解剖学等理论。体育运动的形式是身体运动,运动的部位是肢体、皮肉与筋骨。现代体育认为:人的身体(物质)决定人的生命(精神),因此,人类只有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身体运动,就能调整、改善人体物质能量代谢过程,提高人的体力与能力;就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提高心肺功能;就能增强呼吸肌,增大肺活量,提高肺功能的作用;就能改善大脑的供血状态,消除脑力疲劳,促进头脑清醒,思维敏捷;还能使肌肉粗壮结实,肌红蛋白增多,又能使骨骼坚韧,骨密度增厚,骨的抗弯抗折能力增强(这一点足球运动表现较为明显);同时又能调节人的心理,使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给生活带来丰富多彩的乐趣。人们只要坚持适当的体育运动,就能提高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增强人体的适应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对健康有益。因此,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


三、真气运行法符合“生命在于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真气运行法的理论基础是祖国的中医学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黄帝内经》说:“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即只要清静无为,真气便可从之而生,旺盛的运行。神不外驰则正气存内,邪不能侵,病无由来。这一理论,亦即三圣道的“全真导气”法。但是现在的中医典籍中没有“全真导气”方法的具体内容,这就成了一个历史之谜,人们不知道该如何培养真气,也不知道真气是沿什么路线运行的。李少波教授经六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最终破解了这一历史之谜,创立了真气运行静功和动功的理论和方法。经实践检验,确有治病防病、强身健体的神奇效果。
      首先,我们来分析真气运行法静功的锻炼方法和过程。习练静功时,就是使身体安静下来,用调息的方法培养真气并推动它沿经络运行。从过程看,表面状态是安静地坐在那里,好像与运动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不然,因为当全神贯注地调整呼吸时,身体内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和运动,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古人总结归纳了八种,称之为“八触”。这里我们主要谈一下其中有代表性的四种。第一,身体发热:在做真气运行法的静功锻炼时,表面上是安静地坐在那里,但是热的感觉出现的最快也最多。在第一步功时,就有心窝部发热,以后丹田发热,腰部发热及四肢发热,全身热。这都是真气旺盛,热能集中的表现;第二,胃肠作响:在习炼真气运行法的静功过程中,往往小腹汩汩作响,肠蠕动增强,矢气现象增多,食欲大增;第三,身体发痒:皮肤发痒,头皮奇痒,是必有的一个过程。由于平时经络欠通,一旦真气运行旺盛时,就会出现痒的刺激;第四,身体发麻:有时觉得身体某部有蚁走感,触电感,同时也伴有肌肉的剧烈跳动。这些都是真气通过经络的表现。以上现象说明,在做真气运行法的锻炼时,身体各个部位处于积极活动、生机盎然的状态,哪里有什么静可言。静只是表面现象,只能说是对外界反应或思维活动暂时的相对的静,而动才是本质。因此,真气运行法静功的锻炼过程是一个静中求动的过程,完全符合“生命在于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真气运行法的动功有:五禽导引,漫步周天,鹤飞唳天,龙行挥云,健身十锦。动功锻炼虽然表现出体育运动的特征和状态,但实际上它与体育运动有本质上的不同。因为它是以姿势带动呼吸,贯通经络,使真气旺盛运行,以增强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生理功能。每一个动作都包含着若干个呼吸,而且必须有呼吸的配合,一定是动作领先,呼吸随后。整个动功过程感觉到全身气机畅达,极度舒适。因此它与人们通常说的体育锻炼有本质上的区别。


四、真气运行法是高层次的生命运动形式

      前面我们已阐明,真气运行法符合“生命在于运动”之规律。现在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它属于高层次的生命运动形式,通过与传统的体育运动之比较就很容易说明这一点。第一,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心跳加快,呼吸次数增加,能量消耗增高,新陈代谢加速,运动后有短暂的病劳感觉,休息片刻方可恢复。而真气运行法的锻炼过程正好与之相反,人的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心跳减慢,呼吸次数减少,能量消耗降低,新陈代谢减缓。练功过后,感觉心平气和、精力充沛,毫无身心疲倦之意;第二,体育运动时人们的意识活动是指向外部的,也就是说,运动过程明显,心理状态表露,运动表象刚劲,竞争意识积极。尤其在体育运动比赛时,大多数运动员精神显得紧张,要时刻注意协调外部动作的各种关系,注意运动的技能技巧的发挥,不断克服外部障碍和自身的生理或心理障碍,运动过程中有被动,无耐的感觉。而在真气运行法的锻炼过程中,人们的意识始终是指向身体内部的,思想放松,闭目内视,心绪平静,注意呼气和丹田,真气在体内沿经络旺盛地运行。整个过程感觉到通体轻松,心情愉悦,是一种享受。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的内部。事物的外部矛盾一般只能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而不能最终决定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由于真气运行法的锻炼始终着眼于人体内部的本质问题,即培养真气,贯通经络,平衡阴阳。所以相对体育运动来说它是高层次的生命运动形式,是对“生命在于运动”这一理论的发展和贡献。


五、生命在于全面运动

      多少年来,人们对“生命在于运动”这种观点(指通常的体育锻炼)深信不疑。但是,现在科学家们却对这一观点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德国柏林科学中心社会研究所的格特瓦格纳博士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人的预期寿命是不能通过“合理的”体育锻炼计划延长的。因为我们不能根据经验说明体育运动对改善健康状况是否真正有效,原因之一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以往的调查工作只着眼于某些成功而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失败的运动员。”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教授塞格尔对“生命在于运动”也提出不同见解:“生命不仅在于运动而在于什么样的运动。例如,免疫系统的功能相比身体运动来说,沉思冥想更有助于身体健康,可缓解身体的紧张状态,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对稳定血压,减慢心跳等有着积极作用。”显而易见,塞格尔已经开始把运动的意识从身体外部向内部转移,接近真气运行法的锻炼思想。我国中科院院士,著名经络专家祝总骧教授指出:“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依我看,确切地讲,应该是生命在于经络运动。”为此,他还发明了一套“三一二”的经络锻炼法。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应该全面理解“生命在于运动”这一理论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科学理论都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现象、新问题,不断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从中得出新的结论,提出新的观念,回答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真气运行学说的创立丰富和发展 “生命在于运动”的理论学说,必将导致二十一世纪的一场科技革命,特别是医学科学、生命科学、体育运动理论等。



参考文献:
[1]李少波,《真气运行学》,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6。
[2]欧阳康,《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3]卢元镇,《社会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