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走出懒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23:37

 

一、懒惰是人的一种劣根性,惰性使人受害,却令人偏爱。

懒惰做为人的劣根性的一种,是深藏于我们自身的真正反对自我的力量,这种力量反对我们对自身进行任何积极的改造。

第一、向伟大目标举步的顽强阻击者——惰性,它是在开始行动时就遇到的阻碍。中国古话——“万事开头难”,“开始”对于懒惰着来说是一种令人厌倦的时刻。实际上懒惰就成为一种背弃,一种对生活所应承担的背弃。人生是有责任的,这个责任驱使他不是为自身的舒适清闲,而是为了履行自身责任区从事艰难的活动。惰性的表现形式是不愿从事活动,不愿占有自身价值,在骨子里它是对生存重负的恐惧,以及在生活困难面前真正的懦弱无能。

第二、闲适和安逸导向自我全面退却。按照惰性的指引,人们的选择必然奉行“最少努力原则”,寻求“最小抵抗路线”和“最小风险系数”。马斯洛发现:每个人的内部都有两种力量,一种力量出于畏惧而坚持安全的防御,倾向于倒退,紧紧依附过去,它害怕承担机遇的风险,害怕损坏了他已有的东西,害怕独立、自由和分离;另一种力量推动它向前,建立自我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充分发挥他的一切能力,建立面对外部世界的信心,同时也认可他最深邃的、真实的、无意识的自我。这两种力量在经常斗争着,这种斗争是人在一生中每时每刻都面临的。

第三、运用自身能力的无形阻滞力。人的自身的潜能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实现的。(一个极端吝啬的百万富翁永远是一个贫穷的乞丐。因为实际上的财富并不属于他,他简直是一贫如洗。)同样拥有潜能的人,如果不能通过积极的行动释放与运用这种潜能,那么,这种潜能就会消失。行动,不仅是对自身潜能的发现,也是对自身潜能的提高。行动,能使你产生勇气,增强信心,在你面前展现出希望,且一事成可致另一事成。

第四、诱导智慧处于昏睡状态的催眠曲是思想上的惰性。惰性包括行动上的惰性与思想上的惰性。有一种人乐于行动却懒于思考,实际上他是想借此掩盖思想上的懒惰。“思想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普朗克

思想的惰性常常比行动的惰性更顽固和更难克服。爱迪生办公室里悬挂着一条警语:“人总是千方百计逃避真正艰苦的思考。”才智若不和奋发有为的志向相结合,便根本得不到充分发挥的机会。

惰性使人成为无所归依的漂泊者。懒惰的生活实际上既莫名其妙,又不着边际。懒惰者有时虽也觉得懒洋洋的生活是满不错的,但是,他们难以忍受懒惰生活带给他们的空虚。实际上,无所事事的生活要比紧张创造的生活更容易引起人的困乏和厌倦。正因为精神的空虚,懒惰者才会到生活中去寻找刺激、娱乐失去分寸。无度的消遣;猎奇爱好以消磨时间,还有能产生各种病态的心理。惰性使人受害,却令人偏爱。

二、剖析惰性的深层结构      

第一、人的天性中的惰性因子 

非常勤奋的人也和常人一样,要经常受到惰性的缠绕。人既有活动进取和发展的要求,又有惰性的倾向,这种矛盾,部分是由于生理原因——人的器官既有活动的需要,又有休息的需要。同时这也是一种心理反应——人既需要释放能量又需要聚集能量。[正统的行为定义心理学派认为:人类总是在为解除紧张状态而寻求一种平静。]因此,人类的大部分行为都可以用“缓和紧张”的动机来解释。惰性则被视为“缓和紧张”努力中的一种。

马斯洛心理学认为:“害怕与勇气,停滞与发展,安全与成长的斗争,是一种永远的内心斗争。”

第二、人的欲望中的惰性因子

《列子。杨朱简》:“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愚亦死。”死后都只剩一堆白骨,故人生“唯患腹溢而不得恣口之饮,力惫而不得肆情之色。”

一个人如果把他的感官享乐和自然生理欲望摆到应予优化满足的位置,他就必然地要走上追求享受和懒惰之路。(不良习性积成的懒惰

    第三、人的生活中的惰性因子

不是谁的本性倾向于懒惰还是倾向于勤奋,而是生活状况把他们塑造成了那样的人。心理学家把习惯看作人的“第二天性”。不管懒惰的人还是勤奋的人,一种行为习惯形成之后,就会变得相当顽固。懒惰既然成为一种习惯,它也就依然惯性而自动地发生作用,久而久之,懒惰者也就察觉不到自身的懒惰。懒惰者总以各种理由来欺骗自己,使自己认为自己不懒。

第四、历史发展河床沉淀的惰性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懒惰曾是一种荣耀,自由民和奴隶主决不能随便去干活,否则将失去荣誉。

第五、传统文化负面因素滋养的惰性

由于我国有数千年封建统治和小生产自然经济的历史,长期来社会交往水平很低,人们不易表现出强烈的进取意识,与这经济基础相适应。我国传统文化中也具有怠惰、保守等负面因素。

第六、作为一种手段而被使用的惰性

懒惰常作为伪装无能,逃避更高责任的一种手段。懒惰,有时被作为对上级、对双亲、对老师、对集体发泄不满的一种手段。懒惰有时也是护身符,使人很少品尝失败的滋味。惰性使一个十分复杂的结构体,把惰性看得过于简单,认为只要有克服惰性的意愿,就能轻而易举地走出惰性的想法是十分幼稚的。

第七、惰性的理性根基

懒惰的人视勤奋的人为愚蠢,安乐一生是死,劳累一生是死,何必自找苦吃呢?

惰性的理性大厦的三根支柱:关于人生无意义的虚无主义观念;追求怡然闲适的养生主义观念;追求感官享受的享乐主义观念。

我们不能因为永恒的人生并不存在就放弃对现世意义的追求。人是要死的,但人所创造的业绩都会永存,这种永恒的业绩不愧为人的第二生命。惟其由于生命的短促我们才应加倍的珍惜它,而不致于使它无价值而来,无价值而去。人具有两种天性,既懒惰的天性和向往成就和荣誉的天性。生命就是奋斗就是抗争,就是输入和输出,就是吸收和发挥。

纯享受的背后是一无所有,享受着东西,有现在无将来,有片刻的占有而无永恒的价值。享乐花费时间,但享乐并不能把时间据为自有。生命不是一瞬间的,它是持续的和不间断的。生活于这种不间断之中的人的价值,不应由于某个欢乐的时刻或欢乐时刻的总和,而被消耗殆尽。沉缅与无限制享乐的人,实际上正在为自己制造空无所有的将来。罗素:“为了促进生活,必须看重单纯生活以外的某些事情,为生活而生活的是动物。”洛克说:“人在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各种行为时,一定不看它们是否能引起暂时的快乐和痛苦,一定要看它们是否能引起未来的、完全的、永久的快乐。”

三、割断和惰性的情感联系

第一、惰性的情感纽带

惰性虽然不能给我们带来成就,但是它可以带给我们闲逸和舒适。惰性不是振奋人心的,它无法满足我们自尊自强的心理要求;但是惰性却是安谧恬然的。它可以使我们自怜自爱的心理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惰性使一个善于用软功的极难对付的对手。

法国思想家 弗朗索瓦•拉罗什富科说:“懒惰它是我们所有激情当中一种潜意识的激情,没有哪一种激情比它更顽固和更难对付的了,尽管它所带来的损害往往躲过我们的注意。假如我们仔细思考它的影响,就会确信它顽强地,竟然巧妙地掌握我们的全部情感、愿望和欣赏力。它像吸附于大船底的印头鱼,像暴风雨来临前的死一般的沉寂,却比任何风暴和暗礁更加危害我们重要的事业。在懒惰的安静中,精神上获得静悄悄的乐趣。正因为这样,使我们忘掉了最热烈的愿望和最坚强的志向。”

和惰性的斗争,最大的阻力就是来自情感的抵抗。懒惰以它的欺骗力量形成一种强大的向心力,使我们有意无意,情不自禁地向它靠拢。

第二、情感对惰性的依恋和需求

脆弱的情感喜欢的是安逸平稳,而艰苦的劳作,长期的奋斗,坚忍不拔的努力,却需要我们的情感承受沉重的负荷。情感愈是受到打击便愈倾向于退向惰性。一个人为追求某个目标经历艰难而未能如愿时,有时会迁怒于目标本身。付出了相当多的努力而未获得成果,便对努力是否值得产生疑问,与其接二连三的遭受挫折,不如安安稳稳的享受一番,很多人就是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失去了精神支柱和情感上的鼓舞力量,心甘情愿地在平庸的泥潭中蹒跚而行。当你被困难和挫折弄得心力交猝之时,抵抗惰性的心理防线往往会陷于崩溃的境地。别人的轻视对自身的惰性起到了暗示和强化的作用;自卑的认知使惰性在自贬的过程中获得了合法生存的理由。

第三、驱使惰性会引起情感的对抗

强迫自己表现出某种行为,只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作用,决难维持下去。只要我们的情感讨厌某种行为,它就会自动地找到一种理由攻击这种行为。

    四、惰性的危害

第一、惰性导致对劳作的厌恶

劳动是个人体格智慧和道德趋于完善的源泉。逃避劳动,就是逃避自我完善。懒惰者害怕劳动把劳动视为负担,视为苦役。其实劳动是一种社会现象,不仅是光荣的,有意义的而且是十分有趣的,是个人赖以进行创造活动的舞台,是创造和实现自我的手段,是使人获得全面发展和培养高尚品质的途径。马克?吐温:“一个人在工作中得到的享受越多,从中获得的报酬也就越多.”爱因斯坦:“促使我从事科学工作的是一种要懂得大自然奥秘的不可遏制的愿望.。”格言:“当你觉得创造还是艰苦的时候,那你还难以做出什么。只要你觉得克服困难的过程本身有一种崇高的享受之时,你才拥有希望。”

用工作和事业上更久远更内在更深层的享受,去取代那些短暂表面和肤浅的享受。酷爱工作的奥秘就在于从自身的工作中获得了极大的精神满足。

走出惰性之难不是人们舍不得惰性,而是舍不得惰性给自己的快意。为了过高欲望所驱使而忙碌不堪的人,生活毫无乐趣可言。他们不懂悠闲地过日子。口头禅“时间不够用”他们不知不觉地迷失在自己的追求中,而失却了自我。劳作本身既不是痛苦,也不是难挨的重负。

轻松地挑起沉重的担子。人要处理的工作量越大,就越需要培养起好的习惯,需要掌握调节和防守自己的艺术。不适当的目标会使人的汗水付诸东流。需要慢功夫的事情办得越快。只会增加失望的可能性。废寝忘食只能作为一阵子的突击,任何人都难以长此以往。想要更好地利用大脑来处理某一特定的事物,你就必须暂时使头脑放松多多消遣,有时甚至离题越远越好。经常沉思的人睡眠好,当我们真正感觉神经松弛时,我们就感到内心平稳精力集中,生活充满活力。人们一旦意识到对自己要求太严的时候,就应当着力去排除那些对工作有害的压力。

成就快乐和悠闲的三重和谐。人的幸福需要三个方面的和谐比例:一要有所作为;二要得到快乐;三要获得休息和悠闲。按照这种生活和谐的艺术安排从事劳作才能走出惰性。

第二、惰性造成潜能的荒废

黑格尔:“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

第三、懒惰使人失却自立的脊梁

懒于选择,懒于自立,懒于创造,一切听他人的吩咐,随波逐流。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维护自主权就是维护做人的尊严

对于软弱者来说,任何一种压力都能促使他背叛自己。任何人如果不能发挥他的自主性,他就将不能驾驭环境,也就无法充分地利用环境,完全依赖环境的人将会为环境所奴役,他们不能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我们每个人都愿意得到他人的欢迎、称赞和恭维。当“取悦于人”成为一种需要或成为一种刻意追求的目标时,便意味着我们把自己的意念和言行准则交给了别人。取悦于人的结果,会使我们形成一种软弱的自我意识,最后产生“自我弃绝”,前人的经验不可少,但不可能代替我们的探索,我们只能从现实出发改变现实,从自我出发确定自我。依赖和服从是一种生存的惰性,顺应外部世界将可能丢失自主性,渴望自主而又害怕自主的二难心态,过于依赖环境意味着自由的丧失,依赖和顺从会偏离真实的自我,盲从他人可能毁弃自己的前程。不要把自我价值戴在他人袖口上,依靠自身力量驾驭命运之舟。

第四、惰性不除就没有自我的改造

自我要更新,成长就是更新。固守过去如何的说法,只能使人自暴自弃。新我不应成为旧我的简单重复。今天的我应当离于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又将高于今天的我,我们应当用这样的要求来检验和指导自己。自我的满意、肯定和赞赏是必要的,不如此我们就将无法维系心理的平衡,无法获得健康的自我认知。但另一方面,对自我的满意不应该变成满足现状。在“自恋情结”的作用下,人们对于“旧我”总是恋恋不舍,而你的“旧我”对你也似乎忠心耿耿,形影相随。当你放弃掉旧的生活模式时,会感到不自然,产生一种对新生活的生疏感,想象力是无限活跃饿因素,它和惰性是格格不入的。因此,要么是惰性扼杀了想象力,要么是想象力冲破了惰性。

左拉:“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努力探索他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高尔基说过一句很豪迈的话——“人类面对的一切,都不会让我感到陌生。”

五、克服惰性

第一、释放天性中的惰性抗体

早就有人形容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我们意蕴深处有发展和创造自我的强烈欲望。布泽曼认为,激励我们的力量来自于遗传的自我扩张力量。哲学家马里(法)坚认为这种力量来源于人的内部的“力的自由”和“自我完美”的欲望。对于意识健全的人来说,没有哪一个人愿意自己是窝囊废,没有哪一个人愿意自己默默无闻,或者渴望自己久居人下。我们的责任是努力的维护这个本性——发展、创造和完美自我的欲望,发展这个本性,实现这个本性,不使这个本性被压抑,被销蚀,或被涂改成其它的颜色,更不能因温度低更使本性“结冰”。

人的一生实际上都处于不断追求之中,自我的发展完全是生命的自然进程,是个性的内在渴望和要求。是人的本性的流露和外现。因此,它具有不可理喻的性质,是一种可与意会而难以言传的东西。我们不必苦苦寻求自我发展的动力源是什么,其实它就是我们对于生活的渴望,对于生命的厚爱。

第二、改造环境中的惰性因子

走出惰性,必须在内心世界和外部环境两条战线上同时作战。惰性和与之对应的活力是人类环境中的一对孪生子。惰性和活力作为一对矛盾,又是相互依存的。活力不能持久释放,否则就会出现能量的枯竭;惰性也不能永久存在,因为一旦惰性延续下去,就会导致落后而被淘汰。社会变革中一方面:社会需要变革使其充满活力;另一方面:社会又需要稳定使其有条不紊。无稳定的变革无法顺利进行,无变革的稳定也无法发展前进。惰性和活力的共存巧妙地维持着自然社会的平衡和人的心理平衡。

当那些活力释放最为活跃的人,终于成为竞争的优胜者为自己争到一块舒适的领地去容易被这块领地所陶醉、所腐蚀,而逐步丧失其活力,在这块领地上安置上惰性的温床。懒惰者和懒惰者之间也有斗争:消极怠工的懒惰是对强者专制的反抗,寻找靠山的懒惰是对其他同类型懒惰者的排斥;心灰意冷的懒惰,则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强者和弱者都进行评击。这种惰性和惰性的碰撞,使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不是引发互相牵制,互相拆台,互相捆绑和互相倾轧的社会漩涡,这种漩涡把人们进一步拖入惰性的深渊之中。更大的社会漩涡则来自惰性和活力的正面碰撞。

在漩涡场中人们对惰性和活力把持不定,理论上说个人与社会只有充分发挥活力,保持锐气才能前进,才能发展。也就是说个人和社会都应当充满锐气和活力,但实际生活中,却有一些人因为锐气太盛,活力太强。要求变革、探索、开拓和创新,而屡屡碰壁,连连跌跤。有的人尽管很能干,却由于懒惰而埋没了才华。被社会的竞争所淘汰,在无所作为中默默无闻虚度一生。但另一些人,却由于受到惰性的庇护,循规蹈矩、墨守成规,而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避过了风险,避免了失败的打击,生活很优哉游哉。事实告诉我们:懒惰有弊也有利;勤奋也有弊利。利弊相较,正负相抵,孰优孰劣进行选择就相当困难了,于是出现了调和者、投机者、依附者。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可以说是活力不断战胜惰性的过程。为了生存,为了发展,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必须要对自身蕴含的活力进行激发。在最初的人类社会中,惰性和活力的比例是相当悬殊的。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残酷的物种竞争,迫使人类使尽浑身解数来拯救自己,迸发出全部的活力进行征服自然的奋斗,惰性简直没有多少生存的余地。榜样的激励,教育的推动,成功的鼓舞,竞争的驱使,都是社会环境对人的活力进行激发的有效形式。环境对人的惰性的助长:1、舒适的环境会成为滋生惰性的温床。2、简陋的环境会成为掩护惰性的借口。3、庸俗的环境也会有力的助长惰性。4、艰难的环境会成为人们从勤奋走向懒惰的转折。5、处于被讥消的环境有时会把人逼向惰性。6、论资排辈的习俗也会打击年轻人的活力而培养惰性。

奋起改革产生惰性的环境:1、应自觉地和环境惰性力量相分离。2、要保持环境的相对独立性。3、要学会做环境的主人。4、要有一种改造社会环境的责任意思。5、要勇敢的接受来自环境的挑战。

 

第三、解放创造力必须打破惰性

因循守旧至今仍有生命力,因为,它有一层厚厚的惰性保护层。固循守旧症心理学上称“僵尸迷恋症”,因循守旧的方法既可以逃避思考,也可以逃避选择,更可以逃避责任,可谓“一举而多得”,堪称懒惰者的“好友”。可实际社会是多变的,在多变的社会中,如果试图一定要弄清楚“生活到底是咋样”,并预先为自己设计好一整套生活模式,那么,这样的努力将是徒劳的,毫无意义的。客观世界时不会让人只有一条路可以走的。人生即选择,“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但我们所选择的机会,却有可能是虚假的,一旦选错了。就可能造就终身遗憾。“心理定势”就是人们在感知,评价客观事物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是人们依据已有的印象、知识、经验等感知和评价当前对象的一种心理现象。有必要从心理上“反定势”,做法:把一个问题充分展开,尽量提出多种方案,多种设想,以扩大选择的余地。当思维在一个方向受阻时要能马上转移到另一个方向,不使自己沿着无希望的死胡同钻进去。

【法】哲学家 埃米尔?查蒂尔:“如果我们只有一个主意,那么没有比这个主意更危险的东西了。”有时候人们过分爱面子也会造成“方法固着”心理,莫把模仿当做成功的捷径,过多的模仿势必会压抑你自己的创造力。雪莱:“我自己的作品纵使一文不值,毕竟是我自己的作品。”所谓高效方法,只能在某时某地针对某人来说是高效的。并非用到任何地方都是可行的。要获得高效的方法,最可靠的不在于模仿别人,而在于深入地研究自己。

学习别人的方法时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必须善于找出事物的特殊矛盾,并把别人的好方法和自己从事工作的特殊矛盾相结合,由而产生出适合于自己的方法。第二,善于移植别人的方法。一种学科的成就方法,对于另一学科往往有借鉴意义,经过一定改造后,往往成为一种很好的方法。第三,善于结合,既能从他人那里吸取许多方法上的优良之点,取其精华,重新组合出一种更好的方法。

第四、排除不思进取的惰性墙基

不思进取是一种自我沉沦。舒适的生活助长不思进取症,“穷则思变”以对平庸的畏惧感警醒自己,一个不思进取的人如果对自己的平庸毫不在乎,安之若素,那他的惰性多半难于救药了。在人们缺乏足够的勇气和信心来实现自己的意图是时,开拖之词加速了人们的退却。丢掉“如果失败”之类令人扫兴的想法吧,换上“如果肯努力,成功可能性会大些”,这种更现实更积极的“如果”。压力既是对自身惰性的进攻,也是对自身进取的强化。心理压力是一种内压力,保持这种压力需要自我封闭退路。竞争,则是摧毁惰性的一种外部压力,我们不应去作不切实际的幻想,应当顺畅地自然地积极地去表现自我,这是走出自我的重要一步。

第五、警惕有所成就后的惰性膨胀

失败打不倒的人,却易被成功打倒。因为陶醉于成功时,惰性便象发酵的面团一样的膨胀起来。一个人所获得的成就,仅仅是对他过去辛勤奋斗的报偿,只标志着过去。对已有成就的陶醉曾经消磨掉无数奋斗者的进取心。你应淡化你的成就感,也许在你的特定范围,特定行业内,你的成就已经高出其他人,但不意味着你已经取得了最好的成绩。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你也于只是一个成就平平的人。真正远大的志向不是一时的成功,也不是某一个生活目标的实现,而是终身为某一目标奋斗。

第六、莫让惰性在等待拖延中滋长

立刻行动是成功的要素之一。精力在成功中充实,而在等待拖延中衰退。等待是对人们雄心大志的一种潜移默化的瓦解。眼界太高的人容易手低。爱因斯坦:“取道‘等一等’之路,常走入‘永不’之门。”

等待出不了效率,效率就在于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在棘手的事情面前不可退避,克服的方法在于学会按事情的轻重加以安排,集中精力对付那些难做的然而意义更大的事情。莱金提出的“ABC”原则认为,一位管理者每天的事情很多不可能件件做完,因此把事情分成A、B、C三类。

克服拖延的办法,首先在于丢掉拖延的借口,要善于见缝插针抓紧时间,也就是雷锋说过的“钉子精神”。有些事情非要不块时间不可,可以先做起来,哪怕只是开一个头。 今日事,今日毕!

第七、坚定不移地摆脱惰性

要使自己的生活发生改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内心要有强烈的改变自己的愿望,内在愿望很强烈,那么,微弱的导火索也会引起很强烈的反应。把握生活的深层目的,把生活看做是一种奋斗,一种责任、一种创造,一种奉献。按照生活的真谛去安排生活,实在是我们克服惰性培养自觉地积极进取生活态度的第一要素。没有责任意识的人,将没有外在的事业和其自身价值同化,于是自身便成了毫无意义的空虚之物。以创造生命价值的激情冲击惰性,真正对自身责任和使命有着深刻感知的人,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把履行责任看做是不得而已的被动行为。以迫切的成就饥饿感抵御惰性,以常悬于心的目标抗衡惰性。努力的激情就产生于远大的目标之中,一个牢记自己目标的人,常有食不甘味,睡不安席之感,很难心安理得地在惰性中逗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