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雷克大酒店自助餐:科普文阅读(2)20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3:09:17

科普文阅读(2)2011

(2011-04-12 10:59:09)  

【模拟新练】

一、(2009年珠海区模拟试题)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于进化论的讲演

[英]赫胥黎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儿童故事,名叫“杰克和豆秆”。这是一个关于一棵豆子的传说,它一个劲儿地长,耸入云霄直达天堂,它的叶子伸展成一个巨大的华盖。故事的主人公,顺着豆秆爬了上去,发现宽阔茂密的叶子支撑着另一个世界,它是由同下界一样的成分组成的,然而却是那样新奇;主人公在那里的奇遇,我不去多谈,我现在的探索与这个勇敢的探险者的探索有某些相似之处。我请求你们与我一起,借一粒豆子之助,尝试着去进入一个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感到奇特的世界。正如你们所知,那个世界是一个简单的、看起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是如果有适当的种植条件,最重要的一条是有足够暖和的温度,它就会非常显著地表现出一种十分惊人的活力。从土中露出地面的一棵小青苗,很快地茁壮长大,同时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并不会像我们在故事里所遇到的那样使我们那么感到惊奇,只是因为我们每日每时都可以看到这些变化。

这一植物以觉察不出的步骤逐渐长大,成为由根、茎、叶、花和果实组成的一种既大且多样化的结构,每一部分从里到外都是按照一个极端复杂而又异常精确细致的模型铸造出来的。在每个复杂的结构中,就像在它们最微小的组成部分中一样,都具有一种内在的能量,协同在所有其他部分中的这种能量,不停地工作着来维持其整体的生命并有效地实现其在自然界体系中所应起的作用。经过如此巧夺天工建立起来的大厦一旦全部完成,它就开始倒塌。这种植物逐渐凋谢。只剩下一些表面上看去毫无生气的、或多或少的简单物体,恰如它由之生长出来的那个豆子一样;而且也像豆子那样富有产生相似的循环表现的潜在能力。

 不必用有诗意的或科学的想像来寻求与这种向前进展、又好像是回复到起点的过程的类比。这就像向上投掷出去的一块石头的上升和下降,或者像是一支沿着轨道飞行的箭的进程。或者我们也可以说,生活起初走的是向上的道路而后走的是向下的道路;或者可能更恰当的是,将胚芽扩展成为成长的植物比作打开一把折扇,或者比作向前滚滚流动和不断展宽的河流,而由此达到“发展”或“进化”的概念。在这里和在别的地方一样,名词只是“噪声”和“烟雾”,重要的是对名词所表示的事实要有一个明确而恰当的概念。由此说来,当前的这一事实是永远重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生命并在成长中的植物,从种子的比较简单和潜伏的状态过渡到完全显现为高度分化的类型,然后又回复到简单和潜伏状态。

对这一过程的性质深刻理解的价值在于:它适用于豆子,也适用于一般有生命的东西。在动物界,也和在植物界中一样,从非常低级的类型到最高级的类型,生命过程表现出同样的循环进化。不仅如此,我们只要看一看世界的其他方面,循环进化从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来。诸如表现在水之流入大海复归于水源;天体中的月盈月亏、位置的来回转移;人生年岁的无情增加;王朝和国家的相继崛起、兴盛和没落——这是文明史上最突出的主题。

正如没有人在涉过急流时能在同一水里落脚两次,因此,也没有人能确切断定这个能感觉到的世界里的任何事物的现状。我们对事物的本质认识得越多,也就越了解到我们所谓的静止只不过是没有被觉察到的活动;表面的平静乃是无声而剧烈的战斗。在每一局部,每一时刻,宇宙状态只是各种敌对势力的一种暂时协调的表现,是斗争的一幕,所有的战士都依次在斗争中阵亡。对世界的每个局部来说是这样,对整体来说也是这样。自然知识越来越导致这样的结论:“天上的列星和地上的万物”都是宇宙物质的部分过渡形式,在沿着进化道路前进,从星云的潜力,通过太阳、行星、卫星的无限成长,通过事物的千变万化,通过生命和思维上的无限的差异,也许,还通过我们没有想到,或不能想到的各种存在形式,而回复到它们由之产生的不确定的潜在状态。这样,宇宙的最明显的属性,就是它的不稳定性。它所表现的面貌与其说是永恒的实体,不如说是变化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除了能量的流动和渗透于宇宙的合理秩序之外,没有什么东西是持续不变的。

            (节选自赫胥黎于1893年在英国牛津大学的一次讲演,题目为译者所加)

 1.文中那“一棵豆子”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

                                                                                          

                                                                                           

                                                                                         

 2.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引用“杰克和豆杆”的故事有什么作用?(5分)

                                                                                          

                                                                                          

                                                                                         

 3.科学语言的生动性是与准确性紧密联系的,在文中三个划线句子中任意选取一句,赏析其语言特色。(6分)

                                                                                           

                                                                                          

                                                                                                                                                                                     

                                                                                          

                                                                                          

一、【参考答案】

1.(4分)

文中的那“一棵豆子”表面看起来无生气、简单的(1分),可是如果有适当的条件,就会非常表现出十分惊人的活力,茁壮长大(1分),长成极端复杂而又异常精确细致(1分),逐渐凋谢,然后又循环表现(1分)。

2.(5分)

因为“豆杆”的成长过程及其特点性质与人的进化过程十分相似,与人类的文明史发展过程与十分相似(2分),都表现同样的循环进化的特点(2分);而且,以一个儿童故事开头也使这篇科学演讲更生动,更能吸引听众(2分),所以作者以儿童故事为开头。

3.(6分)

    句一: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2分),把已经长成的植物(这株豆子)比喻作巧夺天工的大厦,把这株植物(这株豆子)的凋谢比喻作大厦的倒塌(2分),既准确地解说了植物(这株豆子)的生长与凋谢过程,又选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比喻,非常生动而形象。

    句二: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2分),把植物由胚芽开始的成长过程比喻作一把折扇逐渐打开的过程,又比作不断向前展宽的河流(2分),准确地解说了植物生长的循环表现,以形象的比喻生动地解释了抽象的概念,使听众、读者能听易懂(2分)。

    句三: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2分),把“宇宙状态”比喻作“所有的战士都依次”“阵亡”的“斗争的一幕”(2分),准确地解说了“宇宙状态”这一抽象概念,揭示了宇宙永恒而持续不断发展进化的特点,采用的喻体生动形象,达到了化抽象为形象的科学实验表达效果(2分)。

(写出句子中为使语言生动而使用的修辞手法,2分;结合说明对象或目的进行分析,2分;指出其准确性与生动性的统一,2分。)

二、(2009年宁夏三校联考试题)阅读下文,完成4-6题

我们的宇宙图像

(英)霍金

科学的终极目的在于提供一个简单的理论去描述整个宇宙。然而,大部分科学家遵循的方法是将这问题分成两部分。首先,是一些告诉我们宇宙如何随时间变化的定律;第二,关于宇宙初始状态的问题。

毕全功于一役地设计一种能描述整个宇宙的理论,看来是非常困难的。反之,我们是将这问题分成许多小块,并发明许多部分理论。每一部分理论描述和预言一定有限范围的观测,同时忽略其他量的效应或用简单的一组数来代表之。可能这方法是全错的。如果宇宙中的每一件东西都以非常基本的方式依赖于其他的任何一件东西,很可能不能用隔离法研究问题的部分去逼近其完备的答案。尽管如此,这肯定是我们在过去取得进展所用的方法。牛顿引力理论又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它告诉我们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只决定于与每个物体相关的一个数——它的质量;而与物体由何物组成无关。这样,人们不需要太阳和行星结构和成份的理论就可以计算它们的轨道。

今天科学家按照两个基本的部分理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来描述宇宙。它们是本世纪上半叶的伟大的智慧成就。广义相对论是描述引力和宇宙的大尺度结构,也就是从只有几英哩直到大至1亿亿亿(1后面跟24个0)英哩,即可观测到的宇宙范围的尺度的结构。另一方面,量子力学处理极小尺度的现象,例如万亿分之一英寸。然而,可惜的是,这两个理论不是互相协调的——它们不可能都对。当代物理学的一个主要的努力,即是寻求一个能将其合并在一起的理论——量子引力论。我们还没有这样的理论,要获得这个理论,我们可能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现在,如果你相信宇宙不是任意的,而是由确定的定律所制约的,你最终必须将这些部分理论合并成一套能描述宇宙中任何东西的完整统一理论。然而,在寻求这样的完整统一理论中有一个基本的自相矛盾。在前面概括的关于科学理论的思想中,假定我们是有理性的生物,既可以随意自由地观测宇宙,又可以从观察中得出逻辑推论。在这样的方案里可以合理地假设,我们可以越来越接近找到制约我们宇宙的定律。然而,如果真有一套完整的统一理论,则它也将决定我们的行动。这样,理论本身将决定了我们对之探索的结果!那么为什么它必须确定我们从证据得到正确的结论?它不也同样可以确定我们引出错误的结论吗?或者根本没有结论?

对于这个问题,我所能给出的回答是基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原理。这思想是说,在任何自繁殖的群体中,存在有不同个体在遗传物质和发育上的变异。这些差异表明,某些个体比其他个体对周围的世界更能引出正确的结论,并去适应它。这些个体更可能存活、繁殖,因此它们的行为和思维的模式将越来越起主导作用。这一点在过去肯定是真的,即我们称之为智慧和科学发现的东西给我们带来了存活的好处。这种情况是否仍会如此不是很清楚:我们的科学发现也可以将我们的一切都毁灭。即使不是这样,一个完整的统一理论对于我们存活的机会不会有很大影响。然而,假定宇宙已经以规则的方式演化至今,我们可以预期,自然选择赋予我们的推理能力在探索完整统一理论时仍然有效,并因此不会导致我们得到错误的结论。

因为除了最极端的情况外,我们已有了对所有一切都足够给出精确的预言的部分理论,看来很难以现实的理由为探索宇宙的终极理论辩护。(值得指出,虽然可用类似的论点来攻击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但这些理论已给我们带来了核能和微电子学的革命!)所以,一套完整的统一理论的发现可能对我们种族的存活无助,甚至也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然而自从文明开始,人们即不甘心于将事件看作互不相关而不可理解的。他们渴求理解世界的根本秩序。今天我们仍然渴望知道,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人类求知的最深切的意愿足以为我们所从事的不断的探索提供正当的理由。而我们的目标恰恰正是对于我们生存其中的宇宙作完整的描述。

(节选自霍金的《时间简史》第一章)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第二段 “可能这方法是全错的”这句话的理解。(4分)

                                                                                          

                                                                                          

                                                                                           

5.请用简要的语言分别概括2、3、4段的主要内容,然后说说这三段文字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并简要说明理由。(5分)

                                                                                          

                                                                                           

                                                                                          

6.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说明霍金身上体现了哪些科学精神。(6分)

                                                                                           

                                                                                          

                                                                                          

二、【参考答案】

4.(4分)“可能这方法是全错的”这句话是对人类关于整个宇宙而发明的“部分理论”的评价。作者一方面认为这些理论割裂了宇宙中各种事物的联系,因而是错误的,(2分)但另一方面,又认为这些理论“肯定是我们在过去取得进展所用的方法”,还是有价值的。所以说是“可能”全错。(2分)

5.(5分)

第一问:第二节总说传统理论的不足和历史价值,第三节重点分析当代两大宇宙理论的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必由之路(两大宇宙理论的融合),第四节说明寻求一套描述宇宙的完整理论的困难。(3分)

第二问:二、三节为一层,主旨在是分析传统理论的不足。第四节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困难。(2分,划分层次1分,说明道理1分)

6.(6分)

三个要点:①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等等;②探索精神;③辨证思维、系统思维。

(一个要点2分,其中概括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

三.(2009年山东名校联考模拟试卷,有删改)阅读下文,完成7~9题。

读数时代(节选)

                                        南 

    我们的祖先很少斤斤计较地把数字放在眼里。《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以后可以慷慨地存而不论了。这就是气魄。“举一反三”的典故出自孔子的《论语》:“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左传》之中的这句话也很有名:“一鼓作气,再而

衰,三而竭。”他们都只想说到“三”为止。士别三日,三寸之舌,三缄其口,三脚猫——古人数到三之后似乎就没什么耐心了。如若要将他们的眼睛晃得花起来,把“朝三暮四”改为“朝四暮三”也就够了。

    古代的诗人对于数字更是潇洒。“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些数字无非是涉笔成趣,不必认真。杜甫的《古柏行》极言树之高大:“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后世一个呆头呆脑的读者数字主义脾气发作。他算过“四十围”与“二千尺”形成的比例之后不禁惊呼起来:这棵树不是太细了吗?这当然只能在文学史上留下一阵哄笑。   

    我们的祖先活在诗意之中。邀明月,悲落叶,仰看青峰依旧,长叹似水流年。这时,78或者106这些单调的数字产生不了什么意趣。睡于所当睡,醒于不可不醒,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知今夕何夕,这种日子之中有什么可数的?我们的祖先大约很少数到一千之外——他们的生活之中没有多少东西超得过一千。不可胜数的时候,他们就用“千军万马”“多如牛毛”或者“过江之鲫”来打发——他们才不想为数字费神。

    什么是现代社会?现代社会是携带一大批数字、图表、公式到来的。现代社会的风格就是用数字说明问题。猜测、想像、面壁构思、电光石火般的灵感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拿出数据来。数字开始对社会的每一个局部精耕细作。选举票数。考试分数。工资级别。退休年龄。雨量多少毫米。时速多少公里。导弹锁定了4号目标。地球上每天消失20个物种。发出问卷调查表2万张,回收13672张。82%的人倾向于使用甲图案作为会标。6%的人倾向于乙图标。 4%的人倾向于丙图标。2%的人提出自己的方案。数字。数字。数字……

    谁都明白,数字仅仅是一些符号。可是多少人意识到,这些符号的组合会形成一个巨大的迷魂阵?

    我想提到的第一个例子是电话。只要伸出手指在一台小机器上按几个数字,这台小机器之中就会响起另一个人的声音——即使这个人远隔千山万水。这像不像古代术士手中的魔术?

    我们口袋里的纸币也是一大怪物。古人用的是金元宝、纹银或者铜钱,托在手心沉甸甸的。现在好了,一张薄薄的纸片上标明几个数字,就可以扛回面包、牛肉或者电冰箱。银行无非是一个巨型数学家。一大批银行职员在各种纷杂的数字之间算来算去,居然就算出了火车、轮船和高速公路。对于那些只懂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老实人说来,这的确匪夷所思。   

    当然,股票市场是一个更为奇怪的数字空间。出手买下100元股票之后,半小时之内可能飙升为180元,也可能只剩下10元。这是什么道理?运气好的时候,某些数字会发酵吗?运气差的时候,会有一只怪兽跳出来吞掉一些数字吗?

    如果一大批数字和公式组织起一场暴动,那么,可怕的时刻就来临了。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数据跟踪和调查,以索罗斯为首的一批国际炒家终于动手了。伏击泰国,挥戈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觊觎新加坡、缅甸、香港,一场猝不及防的金融风暴迅猛地摧毁了东南亚地区的经济秩序和生活信心。全球为之震撼惊悚。然而,没有军队,没有硝烟,没有枪声,没有导弹和航空母舰,只有一系列数字在电子屏幕上疯狂地跳动:汇率,股市,债务,贷款,外汇储备,收支赤字……数字突然成为一种新的魔咒,法力无边。它们哪里还是一些平静地趴在纸张上的符号!这时的数字就是国家、政府、家庭和生命。

7.理解下列句中带点词语的含义。

    ①古代的诗人对于数字更是潇洒。

②数字开始对社会的每一个局部精耕细作。

                                                                                          

                                                                                          

                                                                                          

8、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下列句子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①邀明月,悲落叶,仰看青峰依旧,长叹似水流年。

②如果一大批数字和公式组织起一场暴动,那么,可怕的时刻就来临了。

                                                                                          

                                                                                           

                                                                                         

9.一位读者读过杜甫的《古柏行》后,算出“四十围”与“二千尺”形成的比例之后不禁惊呼起来,作者引述这一事实在文章中有何作用?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说:“这时的数字就是国家、政府、家庭和生命。”如何理解?

                                                                                          

                                                                                          

                                                                                          

                                                                                          

                                                                                          

三、【参考答案】

7. ①这里的“潇洒”是指古代的诗人对于数字不太在意,只注重诗意的表达。②这里的“精耕细作”指人们对于数字高度重视,力求精确。

8.①这句话使用了对偶、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是句子音节和谐,富于美感,又形象地说明我们的祖先生活在诗意之中,不太看重数字。

②这句话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数字和公式”当作有人的思想情感的物体,能够“组织起一场暴动”,这样写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一大批数字和公式组织起一场暴动”,把“数字和公式”当作人在写,此为拟人。

9.这件事情说明有些人不懂我国古代诗人诗意地看待和使用数字,作者引述这件事使文章更生动有趣。 “这时的数字”指金融风暴时的数字,它与“国家、政府、家庭和生命”息息相关。

四、(2009年天津联考试题,有删改)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

关于绿色设计与绿色产品的思考

绿色设计是目前国际设计的潮流,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环境以及生态问题的反思。何谓绿色设计呢?所谓绿色设计(GD),通常也称为生态设计等。绿色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以绿色技术为原则所进行的产品设计。所谓绿色技术(EST)在西方被称之为“环境友善技术”,是减少环境污染或减少原材料、自然资源使用技术、工艺、产品的总称。

对于工业设计而言,绿色设计的核心是:不仅要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及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尽可能的回收并再循环或重复利用。因此设计师的绿色设计可以遵循“获取最小值”这一创新原则,并建议采取以下五种策略来获取更多更理性的创源。

环保专家都深知设置“不可能的…”作为设计目标的重要性,他们大胆提出的环境保护口号“零浪费”和“零浪费产品”,推动设计师们去创造更先进和更适合于环境的产品。[3]例如,某公司开发的为复印机生产重新设计的流水线闭合回路系统已经节约了价值35亿美元的材料和零件。最近IBM公司宣布,为了减少电脑设备对环境的污染,该公司制造中央处理器的塑料将可以百分之百的回收。

设计师作为产品的主要策划者和创造者,对产品的各个阶段所产生的环境问题都会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尤其是往往由他们决定产品所选用的主要材料,产品如何制造?采用何种特殊的表面处理方式以达到最终的表面效果?产品如何使用?用后的废弃物如何处理?是否使用可回收或再利用的材料?设计师对众多问题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研究社会绿色与消费系统,重新审视现代设计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前提。

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满足顾客的需要,在这种实现思想的引导下产生了象浓缩清洁剂类的浓缩产品和传真、打印、复印等多种功能组合的多功能产品。类似的设想还有如用太阳能板材用在房子的侧面和顶部来积聚能量,满足住户的热水和室内温度调节的需要。

非物质化方式是“获取最小值”这一设计原则的升华。它使得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绿色设计”变的更具现实意义。同时它给现代设计师们以新的启示,使绿色设计的这片天空更加广阔。

从设计开发的角度看,产品生命周期可有传统产品生命周期和绿色产品生命周期之分。传统设计的产品生命周期始于提取原材料的投入,经过产品生产加工;止于产品进入市场流通之后。而绿色设计的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从原材料生产,产品生产制造、装配、包装运输、销售、使用、直到回收、重新利用等全过程。产品生命周期的各阶段都会有物料的输入和输出,有时可以进入人为的循环,即再利用,有时则要进入自然界的循环,造成环境、生态问题。

现代设计师要关注产品设计---生产---消费的方法和过程。要有效的利用有限资源和使用可回收材料制成的产品,以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量。并全方位考虑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及解决方法。

10.“绿色设计”的内涵是什么?(4分)

                                                                                    

                                                                                    

11.文章第六段说,“非物质化方式是‘获取最小值’这一设计原则的升华”。结合全文来概括说明“获取最小值”的含义。(5分)

                                                                                    

                                                                                    

12.这篇文章提出了哪些符合绿色设计思路的策略?请根据文意进行归纳。(6分)

                                                                                    

                                                                                    

                                                                                    

                                                                                    

四、【参考答案】

10.绿色设计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宗旨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它强调保护自然生态,充分利用资源,降低消耗,减少污染。(4分)

11.在尽可能满足人们对产品需求的同时,使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及有害物质的排放减到最少,(2分)而且通过尽可能回收并再循环或重复利用产品,使浪费趋向于零。(3分)(照抄原文“不仅要减少……或重复利用”得3分)

12.⑴以“不可能的……”作为设计目标推动设计师创造更先进和更适合环境的产品;⑵设计师要研究社会绿色与消费系统,重新审视现代设计;⑶尽可能地采用非物质化方式;⑷尽可能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进入人为循环。(每点2分,对三点满分)。

五、(2009年福建三校联考试题,有删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震旦鸦雀

学生时代读沈括的《梦溪笔谈·雁荡山》,其中有云“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漱”,从此知道“震旦”是中国古称。后来了解到有一段距今6亿年的地质年代,最先在中国被调查研究,故而被称为震旦纪。由此看来,“震旦”一词似乎凝结了中国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而以“震旦”命名的小乌,必定有其特别之处吧。

2007年6月初,我们前往河北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做鸟类繁殖季节调查。机缘巧合,在这里竞与久仰的震旦鸦雀不期而遇。调查进行到最后半天时,我们突然在芦苇丛中发现了一个精致的杯状巢,里面有5枚尚有余温的卵。巢的形状很像大苇莺的巢,但根据经验判断这不是。虽然它们都是固定在几根芦苇上的杯状巢,但仔细观察发现,这个巢的巢材都是精选的苇茎,编织也更精细,巢色黄褐,一尘不染,卵的颜色和斑点也与大苇莺不同。一会儿,一只小鸟从芦苇丛中悄悄钻出飞进巢中。对照鸟类图鉴,我们兴奋地发现这竟是一只震旦鸦雀!无奈工作已接近尾声,下午我们就将结束这次调查返京。

6月底,我们再赴衡水湖。一连几日,淫雨霏霏,我们冒雨泡在齐腰深的苇塘里,寻找上次发现的震旦鸦雀巢。好不容易找到了,却发现早已雀去巢空。“也许选了新巢址呢!’朋友的话让我们重拾信心,继续寻找。果然拨开层层苇叶发现苇秆上正有一个震旦鸦雀嫩黄色的小巢,里面还有一枚呈奶茶色略带斑点的卵,拇指盖大小!不一会儿,—只震旦鸦雀就飞回来了。孵化期的震旦鸦雀不太怕人,它泰然稳“坐”巢中孵卵,与我们仅隔五六米。这一次我们总算能仔细地观察它了。它头部为灰色,两道黑色的眉纹从眼上方一直延伸到后颈。最特别的就是它们黄色的钩状喙,与鹦鹉的喙非常相似。拍摄完震旦鸦雀的孵化行为后,我们在附近几个苇塘里又陆续发现了数个巢,其中一个巢中有5枚卵,其中1枚颜色和大小与其他的略有不同,我们猜测这可能是杜鹃鱼目混珠的把戏。同时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部分新巢附近都有一个旧巢。为什么震旦鸦雀会在繁殖季节营巢两次?是不是它们一年繁殖两次?疑问增加了我们的兴趣,不知道它们的育雏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

三周后,我们又来到衡水湖。我们在粗壮、高大的芦苇丛中,满怀希望地走向最早发现的那个震旦鸦雀巢,小心拨开苇叶,震旦鸦雀的小巢慢慢显露出来。只见4个黑乎乎的小家伙挤在一起!光溜溜的皮肤还没有长出羽毛,双眼紧闭。我们立即架好设备,等亲鸟回采育雏。没过多久,苇叶晃动了,亲乌回采了。显然,亲乌还是比较警惕,没有直接飞入巢中喂食,它衔着满嘴的虫子在苇叶间一蹦一跳,迂回地向巢靠近,最终还是绕过我们的机器跳回巢里。一落到巢边,巢中4只小鸟就炸开了锅。我们从监视器上看到它们伸长了脖子,橙黄色的大嘴张得几乎和头一样大。亲鸟喂光虫子,又俯身从巢里叼出一团白乎乎的东西吞进肚子,这是雏鸟的粪,外面裹着白色的蛋白膜。看着亲鸟清理巢内卫生的一幕,不由让人有“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慨叹!通过观察我们还发现,震旦鸦雀取食寄生苇秆虫子的方法十分特别,很像啄木鸟。取食之前,先用奇特粗厚的钩状喙敲击芦苇秆以确定虫子的位置,然后用喙将苇秆咬碎并将虫子叼出。

三访衡水湖,我们也仅仅对衡水湖地区的震旦鸦雀有了初步的了解,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震旦鸦雀能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

(选自双月刊《大自然》2008年第2期,有删改)

13.根据文本概括震旦鸦雀的巢的特征。(4)

                                                                                    

                                                                                    

                                                                                    

14.作者三次探访衡水湖,分别对震旦鸦雀的哪些方面有了初步的了解?(6分)

                                                                                    

                                                                                    

                                                                                    

15.作者对震旦鸦雀的研究初有成效,从全文看取得成效的缘由有哪些?试作简要分析。(5分)

                                                                                    

                                                                                    

                                                                                    

                                                                                    

                                                                                    

五、【参考答案】

13.(1)安置在繁密、粗壮、高大的芦苇丛中,一般不易被人发现。       (2) “一尘不染”。

(3)新巢附近都有一个旧巢。   (4) 非常精致,精挑细选材料编织而成,色彩有黄褐、嫩黄等,形似杯状。

14.(6分)第一次访衡水湖,了解震旦鸦雀巢的位置;形状、颜色以及巢中卵的特征(2分,要点:鸟巢)。第二次访衡水湖,再次观察了震旦鸦雀的巢卵,近距离观察了震旦鸦雀的外形,观察了孵化行为(2分,要点:孵化)。第三次访衡水湖,观察了震旦鸦雀的幼雏,亲鸟的育雏,特别的取食方法(2分,要点:育雏)。(每点2分,答到要点即可)

15.(5分)(1)有科学的研究方法:①跟踪记录,获取观察的资料。作者多次观察了震旦鸦雀的巢卵;孵化和育雏,获取了第一手的真实可信的研究资料。(要点“跟踪观察”)②比较分析,甄别观察的现象。通过与“大苇莺”“鹦鹉。(“啄木鸟”的比较,更好来研究震旦鸦雀的特点。(要点“比较甄别”)③资料参照,确认观察的结果。偶遇震旦鸦雀,借助“鸟类图鉴”,确认是震旦鸦雀,显示观察的严谨。(要点“资料参照”);(3分,以上方法只要答出一种即可)(2)有科学的研究态度:热爱所从事的事业,有吃苦耐劳的品质。(2分,要点“热爱”“吃苦”,答出一种即可)

六、(2009年山东名校联考试题,有删改)阅读下文,完成16~18题

   2050年全球变暖或致珊瑚礁灭绝

科学家在今天出版的《科学》周刊上撰文警告说,到2050年,日益增加的CO2排放量可能会导致海洋中的珊瑚礁灭绝。

这篇评论文章是由来自7个国家的17名海洋学家共同撰写的,其中包括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科学家。在全球变暖对珊瑚等许多海洋物种构成的毁灭性威胁的问题上,这是迄今为止最为详尽的评论文章。

海洋也会吸收空气中的CO2,CO2溶人海洋,会增加海水的酸性。这将削弱珊瑚将自己的骨骼变成石灰质的能力,它们将无法继续生长,开始走向死亡。

珊瑚礁是外海鱼类的“孵卵站”和“托儿所”。它们还能保护海岸免受风暴破坏,增加捕鱼业和旅游业收入。据估计,在亚洲,珊瑚礁渔业养活了一亿人口。全世界珊瑚的经济价值总计达到300亿美元。

海洋学家指出,珊瑚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全球变暖正在对它构成严重威胁。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对大气中CO2浓度的预测,科学家们提出了全球珊瑚礁可能面临的三种前景。

在最好的情况下,大气中的CO2浓度将维持在当前38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的水平上,珊瑚礁基本上能够完整地存活下去。

在中等情况下,大气中的CO2浓度将增至450ppm至500ppm,气温升高3.6摄氏度。耐热的珊瑚将占据主要地位,珊瑚礁的多样性将被大大削弱.鱼类和其它海洋生物将减少。

在最坏的情况下,大气中的CO2浓度将超过500ppm,气温升高5.4摄氏度以上。此时,珊瑚礁将灭绝,半数海洋生物将消失:红色、棕色和绿色的藻类将取而代之,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质恶化。

珊瑚专家克里斯•兰登表示,这一趋势显然对珊瑚不利,但据此预言有朝一日珊瑚将全部灭绝则有点儿耸人听闻。这位来自美国迈阿密大学的海洋生物学家说:“它们也许能够调整自己的生理机能。”

由于越来越多的“白化”现象,珊瑚礁已然承受了巨大压力。珊瑚其实是微小的海洋动物。如果海水温度持续升高几个星期以上,就会迫使珊瑚抛弃它的共生藻类,恢复成白色或更加透明。这些共生藻类为珊瑚提供了主要的食物来源。过多的白化现象会导致珊瑚死亡。

NOAA的比利•考西指出,由于过度捕鱼、沿海开发和污染、白化现象和海洋酸化,世界上的珊瑚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选自《参考消息》12月16日第7版)

16.珊瑚礁有何作用?

                                                                                                                                                                                         

                                                                                                                                                                                         

                                                                                                                                                                                                                                                                                       

17.全球变暖是如何影响珊瑚礁的?

                                                                                                                                                                                        

                                                                                                                                                                                         

                                                                                                                                                                                                                                                                                       

18.你认为,人类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珊瑚礁?(探究题)

                                                                                                                                                                                         

                                                                                                                                                                                         

                                                                                                                                                                                         

                                                                                                                                                                                                                                                                                       

六、【参考答案】16.①珊瑚礁是外海鱼类的“孵卵站”和“托儿所”。② 它们还能保护海岸免受风暴破坏③增加捕鱼业和旅游业收入。④珊瑚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17.①海洋也会吸收空气中的CO2,CO2溶人海洋,会增加海水的酸性。这将削弱珊瑚将自己的骨骼变成石灰质的能力,它们将无法继续生长,开始走向死亡。②如果海水温度持续升高几个星期以上,就会出现白化现象,过多的白化现象会导致珊瑚死亡。

18.①减少温室气体特别是CO2的排放。②适当限制捕鱼的规模和数量。③控制沿海开发规模。④保护沿海环境,减少海洋污染。

七、(2009年佛山一模试题)阅读下文,完成19~21题

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

人们早已发现,自然界中物体之间千差万别的相互作用,可以简单划分为4种力,即引力、电磁力、维持原子核的强作用力和产生放射衰变的弱作用力。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决了重力问题后,人们开始尝试建立一个统一的模型,以期解释通过后3种力相互作用的所有粒子。

经过长期研究和探索,科学家们建立起被称为“标准模型”的粒子物理学理论。它把基本粒子(构成物质的亚原子结构)分成3大类:夸克、轻子与玻色子。“标准模型”的出现,使得各种粒子如万鸟归林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家园”。但是这一“家园”有个致命缺陷,那就是该模型无法解释物质质量的来源。

为了修补上述理论大厦的缺陷,英国科学家彼得·希格斯提出了希格斯场的存在,并进而预言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假设出的希格斯玻色子是物质的质量之源,是电子和夸克等形成质量的基础。其他粒子在希格斯玻色子构成的“海洋”中游弋,受其作用而产生惯性,最终才有了质量。尔后所有的粒子在除引力外的另3种力的框架中相互作用,统一于“标准模型”之下,构筑成大千世界。

“标准模型”预言了62种基本粒子的存在,这些粒子都已被实验所证实,而希格斯玻色子是最后一种未被发现的基本粒子,但是它的存在却是整个“标准模型”的基石。因此,寻找该粒子,被比喻为寻找粒子物理学领域的“圣杯”。

自从彼得·希格斯四十年前预言这一粒子存在以来,科学家们就一直试图在实验中发现该粒子从而证实其存在,但至今所有努力均告失败。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莱德曼在其与泰雷西合著的《上帝粒子:假如宇宙是答案,究竟什么是问题?》的结尾充分流露出了科学家们对终极前景的渴望,他这样写道:“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炫目的光芒,一束光亮照亮了我们这位沙滩主人。在巴赫的小调弥撒曲庄严、高潮的和弦配乐下,也可能是在斯特拉温斯基的短笛独奏《春之祭》中,天空中的光慢慢地变成了上帝的脸,微笑着,但带着极度甜蜜的悲伤表情。”希格斯玻色子因此被人们称为“上帝粒子”,充满了神秘色彩。

有了更好的探寻工具,发现“上帝粒子”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样的逻辑并没有错。而且,还有越来越多的间接证据使研究者认为希格斯玻色子很可能存在。但是另外一个简单的逻辑是:希格斯玻色子是在假设的前提下出场的,它是否存在迄今依然未知。即便有,也未必就一定能发现。这样的事实可能令人沮丧,但我们并不该因此而回避这一事实。而且实际上,“标准模型”并非是惟一的有关理论体系,早有科学家另行提出了“超对称理论”、“弦理论”等等。

现在,在瑞士日内瓦的地下,一个长达27公里的世界最大科学设备(LHC)正在逐渐成型。科学家普遍期望在这一对撞机的帮助下,能够在前所未有的对撞能量下取得包括发现希格斯玻色子在内的新发现。

必须承认,有了希格斯玻色子,“标准模型”将会更完美,物质质量起源之谜也将会揭开。但即便没有希格斯玻色子,也不会妨碍未来人类另辟蹊径继续探寻物质世界的奥秘。寻找“上帝粒子”,追寻科学“圣杯”是无数科学家虔诚的目标,但科学家们并非是对“上帝粒子”本身保持虔诚,他们的虔诚,只属于追寻科学真理本身。

(选自《当代科普》,有删改)

19.文章以“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为题目,有什么好处?(4分)

                                                                                                                                                                                       

                                                                                             20.本文所谈的是较为深奥的物理学问题,但读完之后一般读者也能获得较为清晰的认识,

这是为什么? (5分)

                                                                                                                                                                                        

                                                                                            21.物理学家霍金说:“这(希格斯玻色子)是一种对整个‘标准模型’颇具‘审判’意味的粒子。”结合本文内容,分析霍金这样说的原因。(6分)

                                                                                                                                                                                      

                                                                                                                                                                                                                                                                                    

                                                                                                                                                                                                                                                                                    

                                                                                             

七、【参考答案】

19、(1)借用莱德曼的说法,表达了科学家们对发现希格斯玻色子的强烈追求与渴望;(2分)

(2)运用比喻,形象写出了希格斯玻色子在“标准模型”的重要地位和对探寻物质质量起源的意义;使读者对文章所谈的较为深奥的科学问题产生阅读兴趣。(2分)

20、(1)行文清晰明了。作者介绍希格斯玻色子,既注重了把希格斯玻色子放到模型系统中让人获得认识,又从科学家历年来对它的研究过程进行了说明,(1分)介绍全面,条理分明,逻辑严密(1分)。

(2)语言浅显生动。作者介绍深奥的物理学问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1分)形象化的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形象,使读者易于理解(2分)。

21、希格斯玻色子是整个“标准模型”的基石和最后需要找到的粒子,(2分)如果它被发现和找到,将对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作最后的完善,使“标准模型”将会更完美,物质质量起源之谜也将揭开;(2分)如果希格斯玻色子不能发现和找到,科学家们有可能会否定粒子物理学理论的“标准模型”,促使科学家们对相关问题进行另辟蹊径的研究(2分)。

八、(2009年惠来模拟试题)阅读下文,完成22~24题

我们的宇宙图像

(英)霍金

科学的终极目的在于提供一个简单的理论去描述整个宇宙。然而,大部分科学家遵循的方法是将这问题分成两部分。首先,是一些告诉我们宇宙如何随时间变化的定律;第二,关于宇宙初始状态的问题。

一蹴而就地设计一种能描述整个宇宙的理论,看来是非常困难的。反之,我们是将这问题分成许多小块,并发明许多部分理论。每一部分理论描述和预言一定有限范围的观测,同时忽略其他量的效应或用简单的一组数来代表之。可能这方法是全错的。如果宇宙中的每一件东西都以非常基本的方式依赖于其他的任何一件东西,很可能不能用隔离法研究问题的部分去逼近其完备的答案。尽管如此,这肯定是我们在过去取得进展所用的方法。牛顿引力理论又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它告诉我们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只决定于与每个物体相关的一个数——它的质量;而与物体由何物组成无关。这样,人们不需要太阳和行星结构和成份的理论就可以计算它们的轨道。

今天科学家按照两个基本的部分理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来描述宇宙。它们是本世纪上半叶的伟大的智慧成就。广义相对论是描述引力和宇宙的大尺度结构,也就是从只有几英哩直到大至1亿亿亿(1后面跟24个0)英哩,即可观测到的宇宙范围的尺度的结构。另一方面,量子力学处理极小尺度的现象,例如万亿分之一英寸。然而,可惜的是,这两个理论不是互相协调的——它们不可能都对。当代物理学的一个主要的努力,即是寻求一个能将其合并在一起的理论——量子引力论。我们还没有这样的理论,要获得这个理论,我们可能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现在,如果你相信宇宙不是任意的,而是由确定的定律所制约的,你最终必须将这些部分理论合并成一套能描述宇宙中任何东西的完整统一理论。然而,在寻求这样的完整统一理论中有一个基本的自相矛盾。在前面概括的关于科学理论的思想中,假定我们是有理性的生物,既可以随意自由地观测宇宙,又可以从观察中得出逻辑推论。在这样的方案里可以合理地假设,我们可以越来越接近找到制约我们宇宙的定律。然而,如果真有一套完整的统一理论,则它也将决定我们的行动。这样,理论本身将决定了我们对之探索的结果!那么为什么它必须确定我们从证据得到正确的结论?它不也同样可以确定我们引出错误的结论吗?或者根本没有结论?

对于这个问题,我所能给出的回答是基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原理。这思想是说,在任何自繁殖的群体中,存在有不同个体在遗传物质和发育上的变异。这些差异表明,某些个体比其他个体对周围的世界更能引出正确的结论,并去适应它。这些个体更可能存活、繁殖,因此它们的行为和思维的模式将越来越起主导作用。这一点在过去肯定是真的,即我们称之为智慧和科学发现的东西给我们带来了存活的好处。这种情况是否仍会如此不是很清楚:我们的科学发现也可以将我们的一切都毁灭。即使不是这样,一个完整的统一理论对于我们存活的机会不会有很大影响。然而,假定宇宙已经以规则的方式演化至今,我们可以预期,自然选择赋予我们的推理能力在探索完整统一理论时仍然有效,并因此不会导致我们得到错误的结论。

因为,除了最极端的情况外,我们已有了对所有一切都足够给出精确的预言的部分理论,看来很难以现实的理由为探索宇宙的终极理论辩护。(值得指出,虽然可用类似的论点来攻击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但这些理论已给我们带来了核能和微电子学的革命!)所以,一套完整的统一理论的发现可能对我们种族的存活无助,甚至也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然而自从文明开始,人们即不甘心于将事件看作互不相关而不可理解的。他们渴求理解世界的根本秩序。今天我们仍然渴望知道,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人类求知的最深切的意愿足以为我们所从事的不断的探索提供正当的理由。而我们的目标恰恰正是对于我们生存其中的宇宙作完整的描述。

(节选自霍金的《时间简史》第一章)

2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第二段 “可能这方法是全错的”这句话的理解。(4分)

                                                                                                                                                                                                                                                                                       

                                                                                                                                                                                                                                                                                        

                                                                                                                                                                                           

23、请用简要的语言分别概括2、3、4段的主要内容,然后说说这三段文字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并简要说明理由。(5分)

                                                                                                                                                                                                                                                                                       

                                                                                                                                                                                                                                                                                        

                                                                                                                                                                                           

24、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说明霍金身上体现了哪些科学精神。(6分)

                                                                                                                                                                                                                                                                                       

                                                                                                                                                                                                                                                                                        

                                                                                                                                                                                           

                                                                                 

八、【参考答案】

22、(4分)“可能这方法是全错的”这句话是对人类关于整个宇宙而发明的“部分理论”的评价。作者一方面认这些理论割裂了宇宙中各种事物的联系,因而是错误的,(2分)但另一方面,又认为这些理论“肯定是我们在过去取得进展所用的方法”,还是有价值的。所以说是“可能”全错。(2分)               

23、(5分)第一问:第二节总说传统理论的不足和历史价值,第三节重点分析当代两大宇宙理论的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必由之路(两大宇宙理论的融合),第四节说明寻求一套描述宇宙的完整理论的困难。(3分)第二问:二、三节为一层,主旨在是分析传统理论的不足。第四节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困难。(2分,划分层次1分,说明道理1分)

24、(6分)三个要点:①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等等;②探索精神;③辨证思维、系统思维。

(一个要点2分,其中概括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