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五的月光祝君好: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13:05:46
        在中国近代史上,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是既有历史渊源关系而又相互区别的五个政党。         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8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推举孙中山为总理,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从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但是武昌起义以后,同盟会出现分化,同盟会的革命性有所降低,战斗力亦大不如以前了。而袁世凯篡夺中华民国的胜利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后,加紧专制统治,并且使唐绍仪内阁辞职,成立了完全听命于他的新内阁。为了达到重操政柄的目的,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四个小党合并,于1912年8月25日召开国民党成立大会。国民党的党务实际由宋教仁主持。他主张实行政党政治,成立责任内阁。国民党不仅删除了同盟会政纲中的革命内容,而且为了实现议会选举的目标,把一大批官僚政客、立宪派拉进党内,成为一个成分复杂的无原则政党。         1913年7月国民党发动了反对袁世凯专制的“二次革命”,失败后于11月4日被袁世凯下令解散。二次革命以后,孙中山流亡日本。他意识到以往的失败在于人心不齐、成分复杂、组织涣散。他决心重组新党,1914年7月孙中山召集部分国民党员组建了中华革命党。通过这次改组,国民党人从失败中振作起来,集结在中华革命党人的旗帜下,投入新的战斗,在国内组织了一些武装起义和暗杀活动。由于中华革命党活动十分分散,因此在护国运动中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在这次改组中,党的最高领导之间也出现了严重分歧,黄兴、李烈钧等一批老同盟会会员拒绝加入中华革命党。此后孙中山认为要巩固共和,必须依赖自己的政党,但中华革命党只是一个几百人的秘密组织,远不能担当此重任,他决定再次改组。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加快了孙中山联俄、联共思想的转变。         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给他极大启示,使他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和人民群众的力量。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孙中山于1919年10月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宣布以“巩固共和,实行三民主义”为纲领。但是由于成分复杂,组织涣散,纪律松弛,无法在革命中发挥重大作用。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2年9月,孙中山开始了改组国民党的工作。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这次大会的中心任务是重新改组国民党。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促进了国民党革命化。         孙中山的逝世和国民革命运动高涨中工农阶级斗争的发展,使国民党内部进一步分化,形成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随着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相继叛变革命,标志着国民党已经转变为对外屈服于帝国主义,对内代表豪绅地主和买办阶级利益的政党。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成立于1948年1月。抗战胜利后,中国国民党内的一部分爱国民主人士先后成立了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和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1948年1月二者联合组成了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的诞生,标志着国民党内部的进一步分化和民主进步力量的壮大。1949年“民革”作为我国八个民主党派之一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