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欣宜最胖照片:基于网络应用研究性学习实施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24:27
作者:柳栋 惟存教育实验室
2005年04月
内容提要:本文从实践出发对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实施进行了反思,认为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实践需要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细化学习过程设计、根据各地各校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认为就学校而言资源的问题可能关键在于如何选用的问题,而不首先是资源建设的问题。本文还介绍了课程应用软件系统的一些特点和选用原则。我们认为基于网络应用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根本问题是制度和师资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研究性学习、实施、教学设计
一、引言
我们在2001年提出了“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①②这个概念,并开始小范围的实践至今已有5个年头了。在各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时候,网络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工具被广泛运用;各级教育科研规划中不乏围绕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实施各方面深入研究的课题,这些课题大都为了深化应用而对这类学习活动各个方面的深入探索。为了推进应用,本文将从我们的实践和观察中出发,讨论基于网络应用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有关问题。
二、目标与过程
1.关于目标
研究性学习这类学习活动有着这样的三类目标:基础性目标、伴随性目标、表现性目标③。基础性目标主要是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具体的各类研究手段(如调查、观察、实验等研究手段)和科学态度,伴随性目标是指学习者关注具体问题所涉及的知识论相关领域学习目标(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环境、技术工艺、人文艺术、社会历史等等的),表现性目标是指源于鲜明个体差异的创造性实践表达(如学习者在研究过程、交流研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行为)。在一些实践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具体问题,影响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影响了研究性学习对于学习者发展的效益体现。
●一是用资料收集取代研究性学习应有的目的,认为收集资料就是"研究"了。
究其原因,大致有这样的几个:一是囿于条件限制,一些科学实验缺乏必要的实验室、经费无法开展;或是没有更多的社会实践时间安排,一些调查活动难以进行。于是只好收集收集资料了事。二是不了解什么是科学研究,就知道研究需要收集资料,于是收集资料就是研究的一切了;三是认为研究性学习与高考无关,收集资料比较省事,对付对付就过去了。
●一是过于关注知识的接受,而忽略了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或是笼统地设定一些所谓的目标。
有部分教师对培养目标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新要求不理解,对科学的知识观不了解。固执地认为学习就是接受书本知识(尤其是指那些陈述性知识)。于是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时候,自然地忽视了基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更有少部分教师对一些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方法不了解,无法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辅导,只好关注到那些陈述性知识的接受上。另外笼统第设定目标,而不是表述为较为细致、可测量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和没有设定没有什么差别。
当我们目标不清晰的时候,学习者学习评价、教学工作评价无从入手。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厘定是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2.关于过程
曾经有老师提出设计一个量表,用来评估一个课题是否能够允许它立项成为学习者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那么研究性学习一定就是从一个课题开始的吗?在实践中,很多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遵循着这样的流程模式:课题确立→课题研究→总结交流。其实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误区,研究性学习的起点是学习者的困惑与兴趣,兴趣和困惑可能还不是可以用科学方法来研究的课题,而学习者从兴趣、困惑逐步形成课题的过程是认识深入、思维发展的重要过程,这个过程是研究性学习重要环节。
另外,从我们所观察到的已有实践来看,运用实验法手段开展研究的课题项目很少,科学地运用观察法手段的研究不多……,在研究性学习展开的过程中,有很多教育的契机被浪费了,比如一些调查、观察中的基本科学规范等等的。究其原因至少有这样的一些:课程时间安排、教师不熟悉基本的科学研究手段等等……
从已有的实践来看,在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阶段,我们教师――
●对于刚刚有了具体的困惑、兴趣的学习者,可能我们需要帮助他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学习该兴趣领域已有的实践和认识(如果存在的问题比较类似,也可以安排一个单元的讲授教学,进行背景知识的铺垫,这个单元可长可短)。
●对于正处于"兴趣、困惑→问题"过程中的学习者,我们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帮助他聚焦兴趣,形成科学表达的课题名称。
●对于已经形成科学课题的学习者,可能需要帮助他进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澄清工作;并围绕时间管理、支持资源边界条件等方面帮助学习者拟定研究方案。
●对于正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学习者,可能需要我们围绕具体的科学研究手段落实学习者的发展,在严格要求的过程中落实科学精神的培养。
●……
我们认为目标和过程的设计需要强调细节,目标要努力表述为可观察的行为,过程要关注每一步骤的具体条件、科学规范和要求。研究性学习目标与过程的设计需要教师在至少在三个方面有一定的准备,一是关于一般科学研究过程,一是关于研究性学习中学习者发展的一般历程,一是某一知识领域内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这是一个很高的职业要求。但是我们也看到那些基层教育科研骨干往往在研究性学习辅导中有着出色的表现,至少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初步看法:基层教育科研的有效推进将会促进研究性学习辅导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有效落实。
三、学习者、教师与教学策略
俗话说备课首先是备学生,从学习者现有状态出发,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法则。研究性学习的问题来自于每个学习者,每个学习者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如何诊断这些差异,并设定适宜的后续学习模块成为研究性学习另一重大挑战。之所以是重大挑战,一是因为目前的基础教育投入不足,有很多学校师资人数不足,教师的工作量很大,能够投入研究性学习的教师数不一定多,这样很少教师对很多学生的现状在客观上为教师诊断每个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二是诊断学习者发展现状对目前的一些教师来说可能还是不十分熟悉的领域。
诊断学习者的准备状态首先离不开与学习者的深入沟通和了解,也需要在学习心理、相关知识学习领域具备一定的造诣。仅有理论上的准备,有可能还是纸上谈兵;仅仅是熟悉学习者而没有理论修养,同样无法很好地履行教师诊断学习者准备状态的职能(又是一个对教师发展发展的强烈要求)。当然,在现阶段围绕学习者准备状态诊断的教研活动极其必要,尽管不一定能够分析到所有的学习者,但是将学习者分为数个类别进行分析还是可能的。
●对于没有经历过真正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者,可能第一步是围绕他的兴趣困惑,开展接受学习(建议是主动的接受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学习),进行必要的背景知识铺垫。
●对于已经初步经历了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者,需要通过较为深入的观察和沟通,了解他已有的状态和可能的不足,这样在他进入到相应阶段的时候,我们能够及时予以支持。
●对于已经经历了真正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者,我们可能需要思考如何创造空间,使得他能够有创造性的个性表现。
以上我们对诊断的一些讨论基本建立在1位教师辅导4-5个课题(每个小组一个课题),最多辅导20位学生的前提下。但是在现有条件下,经常会出现需要1位教师辅导200-300位学习者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我们又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呢?我们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施瓦布所说的水平三的研究性学习无法大规模开展,但是类似施瓦布所说的水平一、二的研究性学习还是有可能大规模开展的。

我们推荐WebQuest、MiniQuest、Big6等教学模式④⑤⑥,这些教学模式能够帮助我们较为有效地突破师生配比严重不足的具体限制。
●WebQuest是较为成熟的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是美国国家课程标准推荐的模式(Big6也是其中之一)。它通过一个预先拟定好的学习活动方案来组织学习者的活动主线,它与一般的教案或者单元教案相比增加了一些复杂性。一般一个单元可以是6-12课时,也有1-2课时的短期单元。WebQuest通过学习活动方案中预先设定的一些支架工具,帮助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发展。经历了近4年的实践探索,这个模式已经为我国教师所熟悉。
●MiniQuest是由教师设计的在线教学模块,MiniQuest本身为真实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框架,该框架引导学生带着特定的目的,通过专门的网络资源,回答有意义的问题,从而提升学习者成功地遨游高度未组织环境的能力。这类模式课时数大多为2课时左右,比较短小灵活。
●Big6这个模式主要发展围绕特定问题的信息收集和加工的能力。Big6是美国迈克·艾森堡(Mike Eisenberg)和鲍勃·伯克维茨(Bob Berkowitz)两位学者首先提出的。在世界各国的很多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甚至大学或成人学习,都在采用这种方法,运用网络资源来帮助解决问题或完成自己面对的任务。
关于这些教学模式的具体介绍可参见惟存教育网络探究栏目webquest.being.org.cn、赛伯时空教育研究频道www.cst21.com.cn/2/wq.htm。
四、资源与工具
在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中,网络起到了图书馆、通讯等方面的作用。作为学习活动的所必须的网络教育资源是实施中重要的条件,作为支持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应用软件系统也受到了大家的关注。
1.关于资源
资源是一个被极大误用了的概念,我们往往在一句话中间在极其微观和极其宏观的层面来运用"资源这个概念"。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从学习对象组成的视角⑦来看,一般最需要的是这样一些资源――知识资源、智慧资源、工具资源。
●知识资源
在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实施中,困难的问题不在于是否有资源、或者资源不足,可能最主要的问题还在于我们是否能够找到这些资源。这些资源没有人会自动推送到我们的面前,需要我们主动出击自己搜寻。这要求我们辅导教师不断发展自己的信息搜索、筛检能力。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有价值的知识资源往往不一定是由我们教育内部的组织建设的,那些由专业的知识机构(如科技馆、研究所、气象局、博物馆、宇航局等)建设的知识资源特别有用。
●智慧资源
跨文化跨地域的交流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拓展视野、打破思维的局限。这类学习活动的开展,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说,不能够指望完全让学习者自己去实现,需要我们教师事先有所设计。这样的联络,不能够期待有人替你安排好,需要我们教师发展网络交际能力,和其他活跃在网络中的教师主动联络,在我们教师协商好的基础上,才能够有效开展跨文化、跨地域的交流。一些网络成熟的教师社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异地同行沟通,比如www.epals.com等网站。
●工具资源
运用信息技术技术手段作为实验的工具,在小规模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实践中比较常见的。在区域推广实施的时候,运用的比率还不是很高。究其原因,大概有这样的一些――不知道有哪些工具软件可以用、买不到、不熟悉技术……
在网络中很多熟悉技术工具的教师往往会通过网站社区的方式,将他们喜爱的工具软件介绍给大家,包括一些应用中的体会交流,我们或多或少都可以在网络中找到一些适宜我们的主题网站。问题是需要我们主动地去找,我们教师要乐于通过网络交流,这样网络中的同行才可能支持我们的工作。至于"买不到"的困惑,我们通过实践发现真正好的工具软件很有可能是免费的公益软件,比如研究气象、自然灾害等地球环境领域的学习活动,NASA开发的World Wind就是一个强大的免费浏览卫星云图、地球遥测照片的软件,我们可以在国内主要的软件下载网站免费下载。
2.关于课程工具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在学习评价方面经常运用学习档案袋作为过程性评价的工具。而跨班形成的学习团队对教务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学校中也常选用信息技术手段――研究性学习课程软件系统支持课程实施。
我们的第一个看法是这类课程软件系统非必须,但是很必要。
――“非必须”是因为只要运用开放源代码系统(如动网新闻、动网论坛、Oblog多用户Blog程序),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搭建一个简易的课程软件系统,当然在一些自动化处理上、数据贮存量的大小上,这样的系统有很多局限。但是这样的系统操作很简单、界面很熟悉,具备初步技术准备的教师容易上手使用。
――“很必要”是因为由专业教育机构研发、专业IT公司制作的专业课程软件系统,功能强大,能够帮助我们方便第开展教务管理。当然这类系统操作上较那些简易系统相对复杂一些、一些界面可能与我们以前熟悉的一些应用相比陌生了一些。但是这类系统能够满足我们复杂的工作需要和教学管理需要。
就目前国内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软件系统来说,上海的"优异研究院"课程软件系统是较为成熟的一个,该软件围绕教师、学生、课题建立了三类档案袋(师生的档案袋也可以作为教师、学生的个人主页来运用);该课程软件系统通过网页型的学习活动方案作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工具,将有关的支架、资源等整合在学习活动方案中,系统根据不同教学模式为教师提供了相应的教学设计模版;同时强大的学习数据统计能力为开放性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提供了方便的课程管理工具。
关于课程工具的第二个看法是这样的:研究性学习的学校实施个性首先体现在课程目标的认识视角、学习领域内容的特长、教师辅导特点等方面,而不体现在课程工具上,所谓"这个软件的流程不适合我们"的说法,有可能说明我们的课程实施不符合科学的要求。
五、可能对策的讨论
如何更好开展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不是一篇两篇文章能够阐述清楚的。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已有实践,做一个扼要的阐述――
●学校要为教师极大地提高自己主体意识和行为主动性提供必要的文化氛围和管理制度。
●教师需要在哲学、知识论、相关学科领域、学习科学等方面极大地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教学组织上,可以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根据现有的师资储备、师生配比条件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
●工具是必要的,但是工具运用的效益依赖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能动性。
●在培养目标的厘定的价值评判标准上,既要关注学习者当前的利益,更要关注学习者长远发展的利益。
①柳栋等:《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总体构想》《网络科技时代》2001年11期
www.being.org.cn/theory/rgouxiang.htm
②柳栋:《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网络科技时代》2001年11期
www.being.org.cn/theory/rgouxiang.htm
③柳栋等:《基于网络应用的教师角色以及研究性学习辅导》《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11期
www.being.org.cn/theory/rteacher.htm
④柳栋译:《什么是WebQuest?》www.being.org.cn/webquest/whatarewebquests.htm
⑤张渝江、邓正益编译:《什么是MiniQuest?》www.being.org.cn/miniquest/miniquest_faq.htm
⑥叶平编译:《BIG6 :信息问题解决模式》www.cst21.com.cn/2/wq-big6-0.htm
⑦柳栋等:《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习资源与资源库--概念、作用机理、分类和建设对策》
《现代教学》2004年第五期,www.being.org.cn/theory/etw2003-2.htm
网络地址:www.being.org.cn/inquiry/webil.htm
发布时间:2005年04月20日 最新更新:2005年0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