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泾房价: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喜与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5:46:24

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喜与忧

《 光明日报 》( 2011年11月24日   05 版)本报记者刘昆(左一)在中平村采访。本报通讯员 梁家海摄

    在广西田东县祥周镇中平村,有一家无公害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3年前就给本村农产品香葱注册了名为“鸿平”的商标,原想靠品牌效应把香葱产业做大做强,然而,几年过去了,注册的商标却一直没能用上。

    记者日前到中平村采访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并就此进行了调研。  

    合作社助中平成“香葱村”

    中平村位于右江河谷中段,气候条件适宜大面积种植蔬菜,当地群众也一直以种菜为主业。10余年前,村支书李学民了解到,香葱在广州等地的市场需求量大、价格高,立即发动村民大量种植。由于别处种植香葱一般是11、12月,中平村一年却可以种好几遭,可谓四季皆宜,并且这里产出的香葱品质好,很受市场欢迎。为了推动本村香葱向产业化、市场化发展,2008年,李学民组织村民成立了中平村无公害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确定了“合作经营、壮大规模、打造品牌、增产增收、共同富裕”的办社宗旨,并对香葱的产销实行“五统一”运作方式,即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生产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

    合作社成立后,对于推动当地香葱产业发展实实在在发挥了作用:首先是加强了对农户使用农药、化肥的监督和管理,谁家用的农药、化肥超标,不合规定,都会被阻止。其次,积极引导村民调整品种和规模,协调收购价格,防止出现因为村民内部互相压价而造成损失。此外,通过香葱经纪人,及时向村民发布供求信息,联系外地老板长年驻村进行收购。

    经过3年努力,合作社注册社员达380户,从业人员共1337人,村民种植无公害蔬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如今,中平村年种植香葱达4000亩,日销售香葱达20吨,村民仅此项年人均纯收入就超过4000元,成了远近闻名的“香葱村”。

    葱香也怕外销难

    葱香飘出了本地,飘向了外地。出于进一步做大做强本村香葱产业的考虑,合作社就为香葱注册了“鸿平”商标。

    “‘鸿平’商标是注册了,却至今也没能用上。”李学民遗憾地说。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局面呢?李学民坦言,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心里有些底气不足:尽管中平村的香葱已经在区内外有了些名气,但是,一旦统一使用“鸿平”品牌,就要求所有香葱种植户都必须保证质量,否则“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整个中平村香葱的声誉都会受到影响。但目前,中平村的香葱种植基本上都是散户种植,在采摘时间把握、产品规格、包装等方面都难以做到“标准化”,这使香葱的规模、品质还得不到保障。

    种植户也自有难处。“种葱就像赌博一样,主要靠运气。”香葱种植户黄锦永告诉记者,香葱一般50天可以收获,在收获期内,收的越早,品质越好,但产量却要低一些;收得越晚,品质越差,产量却高一些。作为种植户,因为无法判断市场需求变化,什么时候收,收多少,常常很难拿捏,因此在价格上得不到保障,价格最高的时候能有4元一斤,价低时可能成本都收不回来。

    “村里不是有香葱经纪人吗?”记者问道。

    “香葱经纪人与外面虽有联系,但都没有签合同,来要货的客商很少有订单在先,都是随机的。”李学民摇头说。

    “我们与客商也不敢轻易签合同啊!”已经做了8年香葱经纪人的李玉华接过话说,“一旦签了合同,你的量能保证吗?品质能保证吗?”她告诉记者,现在中平村的香葱已经远销北京、上海、郑州、南宁等地,但由于种植规模一直上不来,产量不稳定,有些想与种植户签订单的外地老板,也因此而放弃了。

    保鲜是另一个难题。李玉华跟我们算了一笔账,香葱要运往北京、上海、南宁等地,就要保鲜,这就需要有冰块。现在这里保鲜所用冰块来自临近的田阳县,一块冰块价格是25元,加上运费10元,到中平村所需费用就达到了35元,成本非常高。而且由于香葱缺少统一的精包装,品牌效应还显现不出来,卖不出好价钱。李玉华认为,如果政府牵头,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把冰厂、包装材料等配套产业都搞起来,不但能促进香葱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形成产业链,实现多赢。

    “香葱产业要发展得更好,更持久,最终还是要把订单农业搞起来。”中平村委主任廖东宁说。

    记者离开中平村时,已是中午,透过车窗可见,村道两旁的连片农田都是绿油油的香葱,一些村民还在田间地头忙碌着,有的正在给刚种下的香葱浇水,有的在清洗香葱、打包成捆……缕缕葱香,随风飘来。

    专家点评

    陈亮(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中平村合作社遇到的问题,可以从几方面进行分析,寻找破解办法。

    一是经营模式问题。目前中平村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过去松散的农户直接面对市场,变为合作社吸收农户,对香葱的产销实行统一运作,使供给方由分散走向集中。这一模式无疑具有进步性。但是,由于需求方的不确定性,造成了生产的风险性。从专业分工角度分析,合作社的优势在于对生产资源的整合,对市场需求的整合。但从本案例来看,合作社并不擅长。所以目前的经营模式必须向“公司+合作社+农户”为特征的订单式农业模式转变。在此模式下,公司与合作社签订订单,同时利用合作社内部成员之间的互相监督和自我约束,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订单的履行。该模式能够有效地减少种植的盲目性,是帮助龙头加工企业和农民化解生产风险、实现增产增收又增效的一种重要的生产模式。

    二是产业链的整合问题。由于产品物流成本较高,当地群众希望把冰厂、包装材料等配套产业都搞起来,形成产业链,实现多赢,这个思路是对的。但现代农业也要服从规模经济规律,只有在规模达到一定程度,能够对相关产业链诸多节点形成支撑的条件下,才会催生整个产业链条的配套完成。当下,首先应该扩大生产规模,从总量到品种、规格都丰富起来,进而通过市场自发形成产业链条聚集效应。

    三是品牌营销问题。当地3年前就给本村农产品香葱注册了名为“鸿平”的商标,几年过去,注册的商标却一直没能用上。除了因为生产规模小、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较低导致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以外,品牌营销缺乏战略性思维也是重要原因。对广西而言,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在这方面,海南省的经验值得借鉴。近些年,该省对农业品牌进行了重新认识,一是建立“春、夏、秋、冬”产品的副品牌,丰富主品牌内涵;二是树立高档农产品品牌形象;三是政府设立品牌开发管理中心,统筹农业品牌的开发;四是建立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强化产品质量监督。这些办法,对中平村进行品牌营销是具有参考价值的。

    (本报记者 刘 昆 本报通讯员 梁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