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离别伤感图片:领悟亚里士多德的幸福、德性与正义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1:37:09
    摘  要:了解亚里士多德其人并通读亚氏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从中能够体会到亚氏作为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渊博学者的博大思想。纵观整部《尼各马可伦理学》,全十卷系统论说了幸福、伦理道德、正义、理智德性、自制、友谊、快乐等重要命题。本文试从幸福论、德性和正义论三大方面理解亚氏关于人及人生的阐悟,明晰他对柏拉图思想的继承与批判,以指导现代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关键词:幸福;德性;正义 
    一、亚氏简介及师承关系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年——前323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法学家、最渊博的学者。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称他是“思想的巨人”。亚里士多德出生于希腊北方色雷斯的斯塔基拉城。父亲是马其顿王阿明塔的御医。亚里士多德早年丧父,在他的监护人普罗克塞那抚养下长大。他早年学习医学和自然科学,17岁时赴雅典,进入柏拉图学园学习,后来兼任教师工作。公元前348年,应马其顿王腓力二世之召,任王子亚历山大的教师。公元前335年,重回雅典吕克昂,开办学园,人称“逍遥学派”。他的写作涉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心理学、政治学、伦理学、逻辑学、形而上学、历史、文学理论、修辞学、神学、教育学、风俗及雅典法律等领域。公元前323年,雅典发生反马其顿运动,受株连,前往伏比亚岛上的阿尔希斯避难,次年病逝。
亚里士多德一生著述颇多,大约流传下来四分之一。大概分为五部分:一、自然科学,主要有《天文学》、《气象学》、《植物学》、《动物学》、《论灵魂》等;二、哲学,主要有《形而上学》、《物理学》等;三、政治伦理学,主要有《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等;四、美学,主要有《工具论》等。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言简意赅,具法典权威。
    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是柏拉图,柏拉图是苏格拉底(西方哲学的先驱,西方伦理学的奠基人)的学生兼益友。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最重要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雅典。出身克德里达家族,贵族,原名亚里士多克勒,绰号“柏拉图”(宽阔)。在西方古代哲学家中,是第一个留有大量著作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辩护》、《理想国》为著名的代表作品。
    二、幸福、德性与正义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表述
  《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三部伦理学论著中最重要的,是西方哲学史中第一部影响巨大的伦理学专著。成书于约公元前330年,全书共有10卷,各卷分9至14节不等。其一级论题依次是:幸福、伦理道德、正义、理智德性、自制、友谊、快乐。本文主要讲《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幸福论、德性和正义论。
  (一)《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幸福
    幸福作为一个重要的论题出现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的第一卷,包括幸福的本质、幸福与外在善的关系、幸福的由来、机遇对幸福的影响等。在进入主题之前,亚里士多德论说技艺的目的、政治学的对象、地位、目的和意义等。亚里士多德批判了关于幸福本质的诸种说法之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首先,他指出幸福的两个特点:幸福是终极和自足的。终极性指幸福是一切行动的最后目的,人们总是因其自身而绝非为了其他东西选择它。自足性指幸福仅凭其身就足以使生活有价值且无匮乏。
    其次,他谈了人与善、人与人的功能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心灵活动,当然并非心灵活动一旦合乎德性便可获得幸福,德性需终生践行。
    再次,他将自己的幸福本质置于各种幸福观中加以论说,认为合乎德性的活动所导致的快乐比其他快乐都更美好,更高尚,更令人快乐。而最美好、最高尚、最令人快乐的东西就是幸福。亚里士多德将善分为外在善、身体善和心灵善,并且心灵善是最充分的、最重要的善。心灵善就是幸福。但是,幸福显然需要外在善辅佐。但他提醒人们虽然幸福需要外在善辅佐,而这不成其为将外在好运视为幸福的理由。幸福可以来自神恩、机遇或努力,通过神恩获得的幸福当然是最好的,但这不属于伦理学考察范围,通过机遇获得幸福坚决被否定,因为将最伟大、最高尚的东西托付于机遇是最不恰当的。而通过学习和培养德性所获得的幸福虽非神之馈赠,但也是最神圣的东西,这表明努力是通达幸福之途。
    (二)《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德性
    德性是《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二、三、四、六卷中论说的主题,包括德性的来源、伦理德性的本质、特点和主要类别,理智德性的基本类别和作用等。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智德性主要来自教导,因而需要经验和时间;伦理德性产生于习惯,它着重谈论的是伦理德性的来源。基于伦理活动对道德品质的决定影响,亚里士多德强调,一个人从小养成何种习惯是最最重要的事情。
    亚氏预告了它的伦理德性本质观,提出节制和勇敢等品质被过度和不及所破坏而为中道所保持,并以饮食和体训对健康的影响作类比,他认为人类心灵中出现三种状态:情感、潜能、品质,德性不是情感、潜能,而是品质。德性是中道,就是以适中为目的而言。但如此重要的中道并没有明确被解释。考察伦理德性的本质之后,亚氏分析了伦理德性诸特点中的两个:即自愿性和抉择性。德性和邪恶存在于自愿的行动,即行动的根源在行动者自身中,同时他知晓其行动所包含的各种因素。抉择是某种先行的思虑之结果,因为抉择总是包含着理性和思维,甚至其名称就指明它是先于事物而被选择。
    亚氏认为理智德性是一种关于认识对象的、以理性为工具的追求真理的心灵品质。最后亚氏强调理智德性本身就是价值,并且是有所创制的。
    (三)《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正义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五卷中,亚里士多德考察了作为德性总体的正义。亚氏认为正义的规定是  合法和公平,相对的,他对非义的规定是非法和不公。尽管亚氏为正义找到了两个规定,但他实际上将正义与合法等同。
    亚氏概括了实行正义、实行非义和忍受非义三者的关系,接着他界定了正义:正义是一种中道,但不像其他德性那样,因为它关涉一种适中状态,而非义关涉两个极端,然后他界定了非义:非义则与非义的人的非议行动相关,非义行动是在分配好处或坏处时不合比例的过多和不足,因此非义就是过度和不及。亚氏将正义的领域分为分配和交往两个领域,论及分配正义与交往中的矫正正义和交换正义。分配正义是对他人的分配不公(过度)和对自我的分配不公(不及)之间的中道。这种中道的基本规定就是合乎比例的均等或几何的均等。矫正正义是交往双方中一方得利与另一方失利之间的中道。这种中道的基本规定是算数的均等。交换正义是被交换的两种东西的价值之间的中道,这种中道的基本规定是合乎比例的报偿。
    在社会正义、法律正义和经济正义之外,亚氏用短短两节的篇幅谈及了政治正义的范围、依据、类别、变异等。
    (四)《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快乐
    快乐是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十卷中论说的主题,带有总结性的阐述是在回答什么是幸福,如何实现幸福。首先分析了快乐和幸福、德性之间的关系。他肯定了快乐的积极有益的作用。认为“快乐使现实活动变得完美”,“人们有充分的理由去追求快乐,因为它把生活变得完美,使它成为对每个人都乐于选择的事”。但是,必须对快乐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亚氏认为快乐有正当和不正当之分,有高尚和卑下之分。合乎德性的最高部分的幸福,也就是最高的幸福。合乎本己的德性的活动就是完满了幸福,就是思辨的活动。幸福应伴随快乐,而德性活动的最大快乐就是合乎智慧的活动。亚氏说明了智慧存在于闲暇之中,而不在战争中、动乱中。快乐加强了这种智慧的活动,因此,自足、闲暇、孜孜不倦而终生,就是最完满的幸福。
    综上所言,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是第一部系统探讨伦理问题的著作,在某些方面沿着苏格拉底开始,经过柏拉图系统化的理性道路前进,从体系上,与柏拉图的伦理学说有很大的不同,建立了一个从人的本性及需要出发的伦理学体系。
    三、现代人的人生幸福、德性和正义
    亚里士多德经常与柏拉图在雅典学院中进行哲学讨论,继承了柏拉图对美学、法律、政治的研讨思维,并有了新的开创。亚氏的伦理学方法是经验和思辨相结合。他重视现实经验和实践,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神秘主义。因此,他的研究方法是从经验入手,利用科学的实证,同时加以思辨,来观察、分析道德现象,进行综合、概括,加以论证和析理。亚氏的思辨是带有辩证思考的理论分析,既尊重经验,又严格地实证,并且深刻地理论分析,从现象到本质,从经验到理论,从常识到真知。是“实事求是”。从中我们可以深刻的理解亚里士多德的万古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二千多年前的哲学先辈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论说的人生幸福论、德性和正义论,让我们后辈学子能够领悟:
    幸福,就是合乎德性而生成的灵魂的现实活动。合乎最好的德性就是幸福。至善就是至福,美好、善良、快乐相结合是完整的幸福。智慧存在于闲暇之中,快乐加强了这种智慧的活动,因此,自足、闲暇、孜孜不倦而终生,就是最完满的幸福。心灵善是最充分的、最重要的善。心灵善就是幸福。通过学习和培养德性所获得的幸福是最神圣的东西,表明了努力是通达幸福的途径。中国古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德性,是一种品质而不是情感和潜能。德性分为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理智德性主要来自教导,需要经验和时间;伦理德性产生于习惯。因此,从小养成这样或那样的习惯不是件小事,相反,非常重要,比一切都重要。其特点有必须是自知、自觉的;必须是自主、自择的;必须是在行动中坚持的。中国古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正义,是一种中道,但不像其他德性那样,因为它关涉一种适中状态,而非义关涉两个极端(过度和不及)。中道意味着一种“应该”,以应该的时间、应该的意识、应该的关系、应该的目的、应该的方式去表达情感、欲望和行为。中道不是折衷,是在过与不及中间取其中,善恶之间取其中才是折衷主义。社会的进步,需要社会成员、全体大众坚持正义,实行正义。中国古语:“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现代人应该明了:幸福是终极和自足的,是合乎德性的心灵活动。德性需终生践行。正义是一种中道。《尼各马可伦理学》关于德性的百科全书式的探讨,导向一种对每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关照。伦理学的目的并不是建立一种学说,而是引导人们成为善良的人,过幸福的生活。智慧存在于闲暇之中,快乐加强了这种智慧的活动,因此,自足、闲暇、孜孜不倦而终生,就是最完满的幸福。 参考文献:
[1]姚丽萍,刘琳.世界名著速读[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28-39.
[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34.
[3]宋希仁.伦理的探索[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24-45.
[4]王麟.苏格拉底这样思考[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5.
[5]http://philosophy.zsu.edu.cn/zheyuan/go.asp?id=530 200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