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名扬新浪微博:专题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2:31:30

专题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一部分    三年高考题荟萃

2011年高考题

考点: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2011高考安徽卷7)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一些列活动,如举办“双百”人物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图片展、学党史、唱红歌等,宣传和学习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开展这些纪念活动有助于

①维护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②发挥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性作用

③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

A.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 ③④

3(2011高考福建卷25)福州的三坊七巷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朵奇葩,有过“清明上河图”般 

的绚丽,孕育出林则徐、严复、冰心等百余仁人名士。作为福州的城市名片,三坊七巷以其特有的魅力影响着人们,保护三坊七巷正在进行中。保护文化遗产

A.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B.根本上在于发掘其经济价值  

C.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D.实质在于保护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血脉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文化遗产,主要考查学生识记知识、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小。

【解题思路】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D反映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商业贸易,A不选;保护文化遗产根本还是要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同时让文化遗产的价值惠及于民,B错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C错误。

4(2011高考福建卷27)“双百”人物(一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一百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在感动中实现精神的升华。他们的身上折射出,在当代中国

A.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B.核心价值博大精深,人人践行  

C.中华美德治国化民,指引方向   D.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力量

5(2011高考广东卷31)“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着重考查文化的作用,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题干信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民族文化是国家的王牌”,既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又突出了文化的作用,①、②符合题意;③观点错误,④观点正确,但题干没有反映。

6(2011高考江苏卷21)历史上。东北流行二人转,南方流行越剧,有的地方还流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南京的白局,扬州的扬剧等。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说明,各地区文化

①相互交流,相互吸收         ② 求同存异,时尚流行

③市场调节,繁荣兴盛         ④各具特色,渐趋融合

A. ① 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题干信息“历史……地方特色的剧种……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这反映了①、④、③;题干反映了戏曲文化在相互交流、吸收中共同发展,没有反映出时尚流行,②不符合题意。

7(2011高考山东卷19)2011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节活动,主要围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这一活动有利于

①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③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①说法正确,中华文化推向世界,是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②说法与题目无关;③不符合题意;④说法正确,本题答案选B。

8(2011高考天津卷)最近,河北农业大学一群毕业生默默帮助病逝同学李宝元父母的事迹被广为传颂。15年前毕业之际,有人提议“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让两位老人15年收到了15张汇款单和56封信。同学们用实际行动使扶危济困、重情信诺的传统美德在当代得到完美绽放。这一事迹表明

A.传统道德准则完全适应现代生活  B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亘古不变的

C.传统道德对今天人们的价值选择有深刻影响

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A说法绝对,不选;传统与现代毕竟还有一定的距离和差距;B说法错误,具体内涵不能说亘古不变;C说法正确,体现了传统道德对我们的今天价值选择的影响;D说法不合题意。本题答案选C。

9(2011高考海南卷14) “公期”是海南的传统民俗节目。以前每逢“公期”,人们都要拜祭“公祖”,举行“过火山”、“上刀梯”、“贯铁杖”等仪式。今天,人们移风易俗,利用这一民俗节日“赛红歌”、“赛书法”、“赛技能”,建设和谐文化,倡导文明新风。这表明民俗节日

①体现了民族心理和情感,富有民族文化韵味

②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集中展示了本区域文化,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④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③④说法不对。

10(2011高考海南卷15)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 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    ②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点。①④说法不对。

11 (2011高考安徽卷3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1年初,随着“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和《角度篇》在一些国家的热播,“中国形象”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

话题一文化是国家形象的灵魂

     文化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中发挥这重要作用,如蕴含着团圆、和谐理念的中国春节,日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商机;孔子学院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技创新成就赢得了世界赞誉----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提升了国家形象,增强了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

(1)       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12分)

 

 

 

 

 

 

12(2011高考福建卷39)材料一  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1)根据材料一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8分)

(1)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建设和谐海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③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反对海洋霸权主义。

13(2011高考广东卷3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名人故里”之争,甚至有炒作负面历史人物、制造假文物等现象。针对这些假文化之名,争经济利益之实的行为,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叫停。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行政主管部门发文“叫停”的原因。(9分)

(1)不恰当的开发、利用会损害传统文化内在的功能和价值;有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态度,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扭曲传统文化的内涵,不利于文化创新;不利于传统文化内蕴的中华文化精神和感召力的发杨;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利于发展先进文化。

14(2011高考山东卷37)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6)结合材料三,从“文化的特点及影响”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7分)

【答案】(6)①对汉阳铁厂原址的保护性改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创始了特定的文化环境;②在汉阳铁厂原址上建设博物馆使爱国主义有了新的物质载体;③在汉阳铁厂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解析】(6)设问在知识上限定了“文化的特点及影响”但是具体分析对象是为什么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就是让我们在分析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材料,不要光写理论,不结合实际。

15(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3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她一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牧事业的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妈祖信仰越传越广。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2009年,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1)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妈祖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10分)

(3)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妈祖文化的作用提出两条建议。(4分)

 

 

 

 

 

 

 

 

16(2011高考文综上海卷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海南省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止目前,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1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5个项目,省政府公布的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80个项目。

全国政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专题凋研考察团团长孙家正指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海南一定要对自己独特的文化有深刻的认识。”

(1)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谈谈保护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意义。(8分)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海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海南的历史和海南人民的情感。保护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价值内涵,精神力量和持续发展力4分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增强海南旅游形象的文化内涵和特色,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和层级,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4分

 

2010年高考题组

一、选择题

1、(2010年高考·天津卷7目前,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有22个民族的人口在10万以下,有的不足5000人。由于人口较少民族的核心文化区范围小,其文化传承的状况堪忧。面对这一现象,当务 之急是

       A.提高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能力                            B.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C.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D.加强与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

 【解析】C  针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困境,急需要我们做的是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以维护文化的多样性。A项与现实状况不符;B项不能解决当前问题;D项与题意不符。

2、(2010高考·广东卷32)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广东省重点打造“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这表明

  A. 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

  B.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独立形成的

C.地域文化之间没有共性

D.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

【解析】A  我国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故A正确,B, C错、,D混淆了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在整体与部分,共性与个性方面的关系.

3、(2010年高考·江苏卷19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解析】C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③违背文化多样性原则,排除含③的选项。

4、(2010年高考·江苏卷23 为了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中宣部、中组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了“双百”人物的评选活动。2009年9月10日,评选出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任务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所以要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因为爱国主义是

①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

③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④公民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B  本题考查考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①③符合题意要求。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是增强诚信意识,②错误;④说法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5、(2010年高考·安徽卷38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某校高三(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世博”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政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管一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而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1)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12分)

【答案】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或“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6、(2010高考·北京卷40)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以民族的进步获得补偿。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不论多大的灾难,都压不弯她挺拔的脊梁。1998年抗洪抢险,几十万官兵和百万民众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时艰。2008年冰雪“封冻”半个中国,全国人民用爱心将冰雪融化。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奋力救灾,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灾难考验了中华民族,也冶炼了中华民族。“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3)运用《文化生活 》中的相关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并说明这种精神在中 国人民战胜灾难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8分)

【答案】中华民族精神是团结中华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战胜灾难和困难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能够转化为激励中国人民战胜灾难和困难的强大力量;在战胜灾难和困难的每一次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成为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中国人民的不竭力量源泉。

2009年高考题组

一、选择题

1.(2009·安徽7)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   )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答案   C

2.(2009·安徽8)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人应当同时具备的基本素养。下列古语中蕴含二者关系的有                                                                                     (   )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战国·孟子)

②“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北宋·司马光)

③“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明代·陈献章)

④“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东汉·王符)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3.(2009·福建文综33)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成千上万的劳动模范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是劳模精神不变的精髓,也是时代精神永恒的内涵。表彰劳模能够(   )

①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③奏响先进文化的主旋律      ④杜绝好逸恶劳的思想意识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   B

4.(2009·广东22)目前我国文化产品种类繁多,良莠不齐,这说明我国文化市场要                 (   )

A.严格规范,整齐划一                      B.言论自由,顺其自然

C.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D.全面开放,海纳百川

答案   C

5.(20 09·广东33)“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雷锋神至今深人人心。可风雷锋精神                  (   )

A.仍有现实意义                            B.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C.具有鼓舞人心的作用                      D.是爱国主义的主题

答案   AC

6.(2009·江苏21)2008年2月,江苏省教育厅积极落实教育部的要求,安排南京、苏州等8个市作为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首批试点市。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活动的依据是                                    (   )

  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传统文化是健康有益的      

  ③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④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7.(2009·江苏37)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五四运动爆发90周年。某校高三(2)班同学通过主题班会、课外学习等活动,进一步了解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华民族走过的风雨历程、社会主义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回顾不平凡的2008年,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力量。大家商定开展以“弘扬民族精神,共建精神家园”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参与讨论  

  在资料搜集过程中,有同学把收集到的以下三幅图片挂到班级网页上,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大家纷纷把自己收集到的相关图片也挂到网上。这些图片大多反映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精神。同学们被深深感染,并跟帖展开讨论。

(1)有同学跟帖认为,“只有参与重大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答案   (1)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推动中华民族社会实践的精神动力。它不仅集中体现在重大社会实践活动中,也体现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并非只有参与重大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第二部分 二年模拟题汇编

2011届模拟题

题组一

一、选择题

1.(福建省南安一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试题)春节是我国十几个民族共同的盛大节日,但各民族过春节的形式各有不同,如汉族在除夕夜要合家吃年夜饭,长辈给未成年的孩童“压岁钱”;布依族的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塘旁,整夜守岁;藏族则在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等等。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②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③ 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④文化的丰富多彩反映了经济的繁荣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2.(广东省中山一中宝安中学2011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北方草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苍穹、草原、毡包、骏马、牧歌构成了一道奇丽的文化风景线,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生存模式和文化体系,展现了人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非凡创造力,同时也为人们了解人类文化发展 模式的多样性和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提供了开阔的视野。这主要体现了

①不同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

②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是中华文化生态观的重要理念

③文化多样性就是指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④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造的源泉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  B

3.( 河南省豫南九校2011届高三第二次联考)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思想对今天和谐社会的建设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这说明

①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②文化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④传统文化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答案  B

4.(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11届高三第五次月考)国庆60周年天安门广场安置了56根民族团结柱,每根民族柱正面刻画五颜六色的节日盛装歌舞相伴的情景,而背面是金色的各民族代表图案,这表明(  )

①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 ②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③各民族文化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厚重底蕴 ④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其他民族无认同感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  C

5. (江西省安福中学2011届高三第三次月考)面对天灾,各族群众患难与共,守望相助,以爱心、力量和坚强,全力开展救援和重建,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辉。材料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有             (  )     
   ① 团结统一        ② 爱好和平        ③ 勤劳勇敢       ④ 自强不息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  C

6.(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二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段考试)关于民族文化,鲁迅先生曾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民族文化就是世界文化      

B.世界文化就是各民族文化的汇总

C.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构成了世界文化的五彩缤纷

D.民族特征越明显的文化越是先进的文化

答案  C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二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段考试)海峡两岸“三通”已于去年正式全面启动。在2009年全国政协会议上,福建省全国政协委员梁绮萍向大会提交提案,建议拓展海峡两岸“三通”,支持福建直航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两岸之间的交流。回答7—8。

7.同说汉语,同写汉字,读一本历史,抚一张古琴。文化像氧气,融化在血液中……13亿2300 万人口共同植根于此,使我们精神上融为一体而不可分割。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是联结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

    ②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时不在、健康有益的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  C

8.在历经59年的波折和期待之后,两岸的客机、轮船和信件,历史性地跨越台湾海峡,基本实现直接“三通”。从文化生活角度来说“两岸实现三通”的原因是(    )

    ①中华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传统文化能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③海峡两岸人民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④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 (广东省中山一中宝安中学2011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建国6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国家富强,人民生活水平和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国6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了近80倍,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正稳步迈向全面小康,已从低收入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财政收入增长约1000倍;外汇储备增长1万多倍,位居世界第一;进出口贸易总额位居世界第三,占世界贸易比重达7.9%。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的成功,得益于中国模式。

1)请你指出能够体现“中国模式”的我国政治制度主要有哪些。(8分)

2)请你结合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联系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简要提出四项能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经济制度及政策。(10分)

材料二:2010年国庆长假期间,广东佛山禅城人潮汹涌的东方书城前,一个摊位的侧边贴着红纸,上书“永安社区宣委,红色电影双周展映”。红纸前面,一台老旧的27寸电视机正在播放着黑白影片《英雄儿女》。这一特别的节目吸引了众多路人驻足停留,由于没有座位,人们只好站着观看。站累了,又舍不得走,有人干脆脱了拖鞋垫在地上坐着看……黄伯是一名年逾六十的老共产党员,他自觉地把宣传党的革命历史和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职工作,希望通过免费展播这些经典电影,用革命的东西来教育现代的年轻人。

3)结合材料二,请从文化生活民族精神角度分析“用革命的东西来教育现代的年轻人”的意义。(12分)

答案 1)①坚持和完善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即政体;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即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③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④坚持和发展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每点2分共8分,若答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也可以给2分。第一点中只答政体也得分。)

2)①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适应了我国当前多层次不平衡的生产力状况,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3分)

②确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极大地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2分)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在资源配置中既充分发挥了市场基础作用,同时又发挥了国家强有力宏观调控的作用,促使我国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2分)

④坚持科学发展观,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科学发展。(3分)

(如能答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扩大其广度和深度,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也可得2分。本题最高分不超过10分)

3)①红色电影所展示的党的革命历史和爱国主义精神,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用革命的东西来教育现代的年轻人”,就是要发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2分)

②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3分)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2分)

③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 命精神,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激励着无数革命青年奋勇抗争,夺取了革命的胜利。(2分)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必须“用革命的东西来教育现代的年轻人”,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这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3分)

2.(河南省濮阳二高2011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文科应届)物联网将使我们的世界更加智能化。通过物联网,主人在路上能够遥控家中的电器家务;顾客在超市能够了解商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的主要信息,假冒伪劣商品将无从遁行;企业信息监控中心能够自动调生 产过程;农作物会“主动”发出该浇水、该施肥的各种信息。物联网还将促进新技术的研发,加快相关产业的成长,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a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物联网对个人消费、企业经营和国民经济发展可能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9分)

(文科往届)2010年6月29日,北京大学宣布成立儒学研究院。儒学研究院的成立对于实现儒学从传统走向现代,具有重要意义。有人认为:儒学有功于中国,孕育出汉唐盛世。有人认为:儒学危害中国,是落后的罪魁祸首。

b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我们对待儒学应持的态度。(9分)

答案  a ① 对个人消费的影响:将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提高消费的质量和水平。(3分)

②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使生产管理更加科学降低生产成本,促进诚信经营,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3分)

③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有助于提高国家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3分)

b(1)儒学是我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它的内涵能够因时而变。因此,我们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面对儒学,我们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使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3)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反对复古的守旧思想和彻底割断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3.(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二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段考试)(10分)材料一:探访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 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而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材料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也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共同熔铸了内容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问题?(4分)

(2)根据第一问的回答,试分析其产生的重要原因是什么?(6分)

答案  (1)材料一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2分)材料二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2分)(2)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2分)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2分)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题组二

一、选择题

1.(江苏省苏北四市2011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服饰,包括衣服、鞋帽、头饰、佩戴等等,是一个复杂的文化体系,凭着它大体可知是哪一民族。这表明

  A.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B.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C.民族服饰是识别不同民族的唯一标志

  D.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答案  A

2、(江西省南昌七校2011届高三联考)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

A、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B、爱国主义     

C、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D、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答案  B

3.(江苏省重点学校(致远中学等)2011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联考)右侧漫画《回报》启示我们应该(  )

  A.倡导勤俭自强的道德规范

  B.弘扬助人为乐的社会公德

C.传承尊老爱幼的家庭美德

  D.坚持法治和德治相协调

答案  C

 

4.(江苏省苏北重点中学2011届高三第二次双周测试)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下列诗句的寓意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    )                                                      (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C.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D.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答案  D

5.(江苏省苏北四市2011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袁隆平先生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半个世纪里,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事迹告诉我们

  A.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B.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C.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D.知识分子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主体

答案  B

6. (江西省横峰中学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 如藏族的 《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 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② 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 ①②③     B ② ③④   C ① ②④    D ①③ ④    

答案  C

7、(江西省南昌七校2011届高三联考)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本土文化基础上产生了“新客家文化”。这体现了(      )

A、新文化在发展中偏离了本土文化     B、文化在批判中继承

C、“新客家文化”已取代本土文化      D、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答案  D

8、(江西省南昌七校2011届高三联考)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取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

A、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B、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

C、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以彩缤纷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答案  B

9.(江西省横峰中学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该诗句可以体现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创造的主体是文人

  ③文化具有继承性              ④文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C

10、(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2011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泰山和黄河文化怀抱着黄河三角洲这片古老美丽神奇的收获着希望的土地,泰山和黄河文化代表着黄河三角洲作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的崛起形象。这主要说明了(  )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D.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

答案  C

11. (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2011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山东省充分挖掘齐文化、鲁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打造一批真正打得赢、叫得响的区域文化产业品牌。这表明(   )

  A. 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        B.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独立形成的

C.地域文化之间没有共性           D.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 (江苏省苏北重点中学2011届高三第二次双周测试材料一: 金融风暴表明,过度超前消费模式给美国经济和美国家庭都带来了较大冲击。而其中美国华人遭受的直接损失较小,这是因为华人很少过度依赖贷款,购买房屋通常是在自己经济实力允许的范围内。中国传统的“量入为出”的谨慎理财作风再次显现价值。

       请运用文化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材料二:有人认为,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因此,只要参加文化活动,人的精神就会健康向上。请你运用所学的文化与生活的知识对这种观点进行评析

答案  第一问: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美不同的文化环境背景,产生不同的消费理念。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中美不同的消费理念,产生不同的消费模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中国传统的“量入为出”的消费理念影响其消费行为。

4)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中美之间不同的消费理念都具有本国的特点

第二问:

1)优秀文化总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所以,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2)但不能因此说只要参加文化活动,人的精神就会健康向上,因为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优秀和糟粕之分。只有参加 先进的、优秀的文化活动,才能使人精神健康向上。而落后的、腐朽的文化活动会腐蚀人的精神,参加此类活动会使人精神空虚、迷茫甚至堕落。

  (3)人们参加优秀文化活动是一个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如果只是被动地、受强制地参加优秀文化活动,也难以产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

  (4)综上所述,本题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2.(江苏省宿豫中学2011届高三第一次统测试题)弃考留学——权衡利弊话短长

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从去年开始,一个新词跃入我们的视野,那就是“弃考”。 就在许多考生期盼“金榜题名”之时,有一批学生却已经提前摆脱了“高考独木桥”, 放弃国内高考转而选择出国留学。对于“留学热”的升温,有学者指出,一些年龄较低的孩子出国对学生个体而言也存在一定的成长风险。由于这些孩子对本国的文化传统还缺少系统全面认识,出国以后其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受国外影响很大,容易与国内文化传统、价值观发生冲突,直接的表现就是出国回来后对什么都看不惯。但参与此次探究活动的学生王某却认为,中外文化具有共性,天下大同,学者的担心是多余的。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学生王某的观点作简要评析。(合理性和严谨性作简要评析)

答案  ①中外文化具有共性 ,由于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学生王某的说中外文化具有共性有一定的道理。(3分)

②但是,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学生王某只看到了世界文化的共性,但忽视了我国文化的个性和特征。(3分)

③由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文化可以塑造人生,所以,学者的观点一定道理,他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2分)

3. (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2011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材料一: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国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现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山东馆的外形,体现“海岱交融”的自然与文化特色。外观以大海的浪涌为顶,以泰山为主视角,形成“青山连绵不绝,绿水长流不断”的文化意境,在一片层层上涌的流线形海浪中,五岳之泰山拔地而起,形象地诠释“齐鲁青未了”的主题,也颇具齐鲁文化风味。

(1)请你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6分)

材料二:近几届世博会的主题

 1998

葡萄牙 

里斯本

海洋—未来的财富

 1999

中国

云南

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

2000

德国

汉诺威

人类—自然—科技—发展

2005

日本

爱知县

超越发展: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

2008

西班牙

萨拉戈萨

水与可持续发展

2010

中国

上海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注:主题是世博会的灵魂,一个好的主题,总是在筹办世博会中经过多次酝酿而产生。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既延续了关注自然这个主题,又鲜明表现了生活更美好这个新的创意。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回答,历届世博会主题的确立反映了哪些道理?(6分)

答案  (1)①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②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齐鲁建筑和“海岱交融”的文化特色,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③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每个要点2分,共6分,原理和材料分析各占1分。)

2)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历届世博会的主题,都是在举办世博会的活动中确立并随之不断发展的。②文化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历届世博会的主题,既延续关注自然这一主题,又不断注入新的内涵。③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历届世博会的主题虽然各个不同,但都共同关注自然。(每个要点2分,共6分,原理和材料分析各占1分。)

 

题组三

一选择题

 

1.(2010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这两块牌匾的内涵,主要表现了传统文化中的

    A.传统习俗      B.传统建筑     C.传统思想      D.传统文艺

答案  C

2、(湖南省2010届高三高考预测)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霍普金斯认为,21世纪的中国,有能力利用自身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帮助世界各国建造更加良好的关系,可能会成为世界的领导者。这肯定了

A.中华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               B.中华文化包含了世界各民族文化

C.中华文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D.中国文化具有一定的世界影响 

答案  D

3、(湖南省2010届高三高考预测)据报道,早年去台的南京人聚居一地,生活习性和乡音至今未改,南京话讲得相当地道。这种现象说明,传统文化具有

A.相对稳定性      B.鲜明民族性       C.历史继承性           D.鲜活时代性

答案 A

4、(湖南省2010届高三高考预测)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每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 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由此可见

A.传统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C.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D.尊敬老人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答案  B

5、(湖南省2010届高三高考预测)由于各地语言的差别,由此诞生了昆、京、川、豫、晋、湘、沪、扬、淮、越等剧种以及山东快书、天津三句半、河南坠子、苏州评弹、扬州评话、东北二人转以及南京白局、南京评话等曲种。这主要说明

A.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我们的中华文化独树一帜   

C.我们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D.我们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答案 C

6、(湖南省2010届高三高考预测)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的一部分,中央组织33位在延安工作过的老同志“重返延安”,重返他们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只有坚持培育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

③只要培育民族精神,就能弘扬时代精神

④民族精神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A

7、(上海市十校2010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自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国第一批世界遗产以来,至今,我国已有   处世界遗产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居世界   位。

A、35、二 B、38、二 C、38、三  D、35、三

答案  C

8. (宁夏银川一中2010届模拟考试)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塑造“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内圣即以修身为本,通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以具圣人才德;外王即以经世为用,通过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施行王道。下列选项中符合“内圣外王”思想的是

    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③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  A

9.(宁夏银川一中2010届模拟考试)羊是广州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仙羊赠穗的美丽传说一直流传至今。广州亚运会创作的吉祥物“满满”,便采用了“羊”和“穗”这个能给大家带来幸运的吉祥之物,羊手里握着谷穗将神话故事再次重现在人们面前。这表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一定的继承性 

②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性

③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根本途径

④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2010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继“家电下乡”之后,2009年6月,国家又出台了鼓励家电“以旧换新”的政策。试点省、市凡在规定时间内交售旧家电并购买新家电的购买人,可享受新家电售价10%的财政补贴。小周同学家里有一台五年前的旧电脑,家庭成员围绕是否将它“以旧换新”展开了讨论。

爷爷:俗话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现在生活好了,也不能将勤俭节约的美德丢掉,这台电脑还能用,换了太可惜,我看就不要换了

爸爸:“以旧换新”好是好,可换下来的这么多旧家电会不会造成资源浪费和新的污染?

小周:我们家的电脑虽然能用,但内存小,速度慢,耗能大,效率低。家电“以旧换新”,国家有补贴,换一台电脑,既能提高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又有益于国家经济发展,何乐而不为呢?至于爸爸的担心,我看是不必要的,政府会处理好这些问题的

(1)运用文化对人影响的知识,分析爷爷为什么反对将家里的电脑“以旧换新”?

(2)小周认为家电“以旧换新”对国家经济发展有益,你认为“益”在哪里?

(3)小周认为爸爸不必担心。请你运用政府的有关知识,说说“不必担心”的理由。

(4)小周一家经过讨论,决定将电脑“以旧换新”。你认为他们应该怎样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挑选新电脑。

1

    (1)①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②爷爷长期受传统勤俭节约文化的熏陶,形成了节俭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进而影响他对“以旧换新”的认识和选择。

    (2)①国家通过财政补贴鼓励家电“以旧换新”,充分发挥国家财政宏观调控的功能,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②有利于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③促进了家电产业(相关产业)的生产发展,扩大就业;④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k%s#5&u*.co%m

    (3)①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走科学发展的道路,会重视资源环境问题。②政府具有履行经济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会采取措施,加强对资源环境问题的管理和监督。③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的基本方略,我国政府会做到依法行政,解决好资源环境问题。k%s#5&u*.co%m

    (4)①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根据家庭经济承受能力来挑选电脑。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经过市场调查,挑选价廉物美的电脑。③把尊重客观实际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购买电脑时要考虑当前需要,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题组四

一选择题

12010届湖南省师大附中第五次月考)京剧是我国戏曲之大成,被称之为中国的戏剧“国粹”。在演员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角色的性格和品质是京剧的特色。如红脸表示赤胆忠心,气性耿直。这一特色

A.是中华民族文化个性化的表现          B.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C.是中华民族文化区域性的表现           D.会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

答案  A

8.2010届湖南省师大附中第五次月考)2009年10月31日,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先生在北京逝世。钱学森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一个科学家,只有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智慧,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连在一起,才能赢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尊重,才能把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大化。这告诉我们

①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②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的根本任务  ④知识分子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主体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9. (2010届江苏省泰州、盐城联考学情调研)2009年10月5日,庆祝中朝建交六十周年活动在朝鲜隆重举行。朝鲜党政军领导人在平壤中朝友谊塔前举行仪式,隆重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59周年。友谊塔塔室内保存着10本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名册,载有2.27万名烈士的名字。英雄烈士的故事凝成了中朝两国人民的无穷力量。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体现了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的实践中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③优秀的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     ④正确的意识,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来源:学,科,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B

102010届湖南省宁乡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国庆期间,天安门广场有56根民族团结柱。在民族团结柱的每根柱子上都精心雕刻出一对身穿节日盛装、载歌载舞的青年男女,他们的舞姿、乐器和盛装最具民族代表性,一眼望去,人们便可辨知这是哪个民族。这表明

A.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B.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C.民族文化是民 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D.民族节日是识别不同民族的唯一标志

答案  C

11.(2010届东北师大附中高三第三次摸底考试) 2009年9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下列与“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所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

A.见仁见智                   B.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C.心动不如行动               D.居安思危

答案  D

(2010届湖南省四市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2009年5月初,重庆市市民收到由重庆市市委书记薄熙来发来的“红色短信”。请回答12-13题

12.最近,重庆一千三百多万手机用户都收到了一条特殊的短信:“我很喜欢毛主席的几句话:

‘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人

是要有点精神的’!这些话很精干,很实在,也很提气。(薄熙来)”短时间内,重庆一

千三百多万手机用户都收到了这条特殊的短信,这是因为大众传媒能够

    ①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②最大程度地实现文化传递、沟通与共享

    ③彻底消除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差别与冲突

    ④尊重各民族文化差异,确保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答案  C

13.“红色短信”对流行的“灰段子”、“黄段子”、“黑段子”等不良短信能起到一定的抵制

    作用。从我国文化发展上看,发送“红色短信”

    ①可以维护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个性与特色   

    ②可以丰富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和满足每个人的精神需求

    ③使文化得以发扬,促进其发展

    ④符合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的要求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答案  B

(2010届广东省广州四十二中高三12月月考)“传统文盲”是与“现代文盲”相对应的。不懂电脑、不会英语是后者的标志,不读书(特别是不读传统经典)、少写字(至少不会正确规范地写作)则是前者的表现。就年轻一代而言,“现代文盲”越来越少,“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据此回答14-15题。

14.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很令人痛心的,这是因为: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我们必须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 ③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否则民族文化就无根基 ④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就必须坚持“守旧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  B

15.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

①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教育年轻一代 ②加大向年轻一代灌输传统文化的力度

③形式上加以创新,提高年轻人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④大力抵制外来文化的传播

A.①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2010届山东省潍坊市阶段性测试)(8分)2009年11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开罗访问了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总部并发表题为《尊重文明的多样性》的重要演讲,强调文明具有多样性。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融合,汇成了人类文明奔流不息的长河。 各种文明都包含有人类发 展进步所积淀的共同理念、共同追求。中华文明有“和为贵”、“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伟大思想。伊斯兰文明也蕴含着崇尚和平、倡导宽容的理念。在多样中求同一,在差异中求和谐,在 交流中求发展,是人类社会应有的文明观。

结合上述材料,请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回答下列问题: 

(1)“在多样中求同一,在差异中求和谐”。请你阐述这一文明观的理论依据。(4分)  

2)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伟大思想对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何启示(4分)

2、(1)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1分)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1分)③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1分);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1分)  

(2)(6分)①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2分)  

②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2分)

2、(2010届山东省潍坊市阶段性测试)“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2009年11月21日在成都市某楼盘的舞台上,一群小朋友身穿长衫、头系彩带,摇头晃脑地大声诵读国学经典。据悉,许多学校把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四书五经”等“国学”篇目重新列为必修课,要求学生熟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近千万的孩子加入“读经”的行列。对这一活动,有人认为是复古、添乱,违背《义务教育法》,有人认为是创新,还有人对此表示尊重和理解,认为应该顺其自然。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谈谈你对开展学生“诵经”活动的看法。(10分)

3、(1)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现代文明不能割裂传统。“四书五经”等中华传统名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发扬。(3分)

2)要分清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观点发掘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合理部分。不可照单全收。(3分)

3)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应该注意方式,不要搞一刀切。(2分)

4)创新与继承一样是文化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既要重视传统文化,又要学习借鉴外来与外国文化。更有创新发展现代文化。(2分)

42010届湖南省宁乡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某校高三政治老师在讲授国际关系形势的热点专题时,引用了下列资料,提出了几个探究性问题。现请你参与其中,回答下列问题。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091115-18日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 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在北京举行会谈,会谈后发表了《中美联合声明》。声明指出,双方就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达成重要共识:在经济合作和全球复苏方面,双方致力于共同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将本着建设性、合作性和互利性的态度,积极解决双边贸易和投资争端;双方认为,人文交流对促进更加紧密的中美关系具有重要作用,为促进人文交流,双方同意加紧商谈并于2010年续签《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文化协定20102012年执行计划》,并适时在美合作举办第二届中美文化论坛

1)贸易保护主义是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 主张和政策。运用经济全球化的知识,阐述中美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道理。(8分)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在中美文化交流过程中,怎样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请你向美国的高中生介绍自己最感兴趣的中国传统文化,并阐释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的道理。(10分)

4.(1)①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生产、贸易、资本的全球化是它的主要表现。它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在一起,促进各国加强经济合作。(3分)②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3分)③贸易保护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是背道而驰的,它不利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阻碍世界市场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增加贸易摩擦,阻碍中美两国及世界经济的 发展。(2分)

2)① 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4分)②介绍自己最感兴趣的中国传统文化,如武术、书法、京剧、针灸等(2分)各民族间经济、政治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所以,文化是民族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4分)

5.(2010届东北师大附中高三第三次摸底考试)(20分)2009年11月8日以来,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陕西、山西、河北、河南、湖北等地普降大到暴雪,其中,河北省中南部降雪量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均为历史罕见,石家庄降雪创历史纪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11月12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赶赴河北受暴雪影响地区指导工作。有关地方和部门紧急启动应急机制和预案,召开会议,分析形势,周密部署,采取各种措施应对暴雪,取得了显著效果。

自2008年以来,我们的民族经历了太多风暴的洗礼:雪灾、暴力事件、地震、金融危机……然而中国在低头抱怨吗?没有,中国挺起了他的脊梁!

1)结合材料,用生活与哲学有关知识说明党和政府是怎样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应对雪灾的?(12分)

2)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中国挺起了他的脊梁”的精神支柱是什么?(3分)其主要内容是什么?(5分)

5.(1)①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分)党和政府分析形势,紧急启动应急机制和预案,抗击雪灾。(2分)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2分)党和政府及时召开会议,研究对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应对暴雪。(2分)③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重视意识的指导和对人的调节、控制作用。(2分)党和政府启动应急机制和预案,指导应对暴雪,取得成效。(2分)

2)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3分);其主要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