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快长大下载:书法和现代舞蹈是同一件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13:17:40
书法和现代舞蹈是“同一件事”
——国际编舞大师林怀民访谈录


    国际级的编舞大师、世界一流的现代舞团体……这些名号伴随着铺天盖地的宣传,还有“云门舞集”近乎神圣的舞蹈动作,让每个人在看到云门的表演前都对此心怀好奇。林怀民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云门舞集”的舞者是不是大多数都如天降的神兵,黑衣素颜在舞台上极尽延展之姿?那些舞台上可以在宣纸上停留、辗转的墨水,是不是都被施以了神奇的魔法?似乎疑问太多遮掩了对舞蹈本身的探究,也似乎懵懂的少年对神圣莫名的崇拜。下周(12日、13日),林怀民将携裹着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那些文化因子来到苏州,在苏州科文中心大戏院上演“云门舞集”重要作品《行草·首篇》,观众可以通过
    舞台上的电子影像,亲睹留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快时晴雪帖”、“自叙帖”、“寒食帖”,这些都是中国书法大家王羲之、怀素、苏东坡当年留存下来的真迹。趁林怀民在杭州做“云门舞集”讲座的机会,本报记者专访了他。

“云门”的舞者跳舞如写书法一般。

    观众看不懂可以,只要感动就够了
    “芭蕾舞的动作都是跷起脚尖,手臂尽量往天上伸展,企图摆脱地心引力向最高处飞去。而云门的舞者不是这样,他们尽可能地低垂身体,接近大地。 ”云门去英国演出,《泰晤士报》的评论家评论说:“舞蹈动作就像从地下长出,好像长出一棵树,然后又开了花。 ”记者去杭州专程拜访这位国际级的编舞大师。他精瘦,偏偏穿一身黑衣黑裤,花白头发修得整整齐齐,走路腰板笔挺,行动生风,讲话时语速很快,思维清晰,为人也很和善。正如他所说,他与云门的舞者一样,都尽可能地低垂身体,接近大地与人群,没有高高在上,没有华丽与虚荣,有的全是朴素的艺术观与人生观。为此,他接受采访的时候不愿坐沙发,他说:“小人物坐不了大沙发。 ”他去做讲座,当工作人员递过话筒的时候,他又开起了玩笑:“我又不是歌星,不要话筒。 ”
    从早期注重戏剧性的作品《白蛇传》、《春》,到中期思索命运与人生的《挽歌》、《云中君》,再到后期体现寂静不息能量流动的《水月》、《行草》。林怀民带领着“云门舞集”做了160多部作品,走过了36个年头。 2009年5月12日,德国伍尔斯堡国际舞蹈节将终身成就奖颁发给了林怀民,这是继国际舞蹈大师乔治·巴兰钦、威廉·弗赛斯之后,第一次颁给华人舞蹈家。从1973年春天创办“云门舞集”至今,林怀民把云门打造成了亚洲顶尖、世界一流的舞团,台北市因此把云门所在的街道正式命名为云门巷,以表彰云门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而云门也一直从国际舞台上跳入乡村中,为村民妇孺演出的云门更是珍惜每一个观众对他们的评价,“演出结束后,乡民们跑来找我,对我说,林老师这个舞我完全看不懂,但是我好感动,看这个舞的时候,不自觉地会起鸡皮疙瘩。 ”在林怀民看来,由舞蹈引起的直接的生理反应,这就是对云门最高的赞赏。他不需要评论家的叫好,只需要公众对云门的认可。
    我先对传统文化致敬,然后再撒野源自《吕氏春秋》中“黄帝时,大容作云门”的“云门舞集”从注重叙事的舞蹈跳到如今坚信极简的理念,几经大起大落又重新振兴,被称为“社会公器”、“以艺术度众生”的林怀民这些年来一直在做“减法”,“把复杂的东西收进去”是他这几年一直在探索与追寻的。问起他为何越来越至信“极简”,他哈哈大笑着说“因为年纪大了,更喜欢朴素的东西了”。
    “行草”是林怀民的舞蹈团体“云门舞集”近年来最新奉献给观众的作品,是21世纪年轻的舞者与古代字魂的对话。早在1990年,云门舞者就开始跟随老师潜心修习静坐,练太极,练东方拳术。 2000年起,林怀民欣喜地发现书法和传统肢体训练是“同一件事”,就是两者都讲究运气,书法以气运笔,舞者以气引发动作。故宫珍贵的手迹事实上是当年书法家执笔舞动时运气的留痕,导引拳术强调“缠丝”,螺旋状的运作,正如毫毛不断拧转,进行曲线的运笔,“笔断意连”也正是舞蹈进退间的要领。于是,他让舞者去学书法,面对名家手迹,舞者以身体揣摩笔意,即兴做出许多平日想象不到的动作。从表面上看,这种几乎刻板的训练方式,日后造就了被全球演艺市场所追捧的东方式舞蹈《行草》。而《行草》这部作品一直以来都被舆论认为是一场用“肉身”来歌颂中国书法艺术的舞蹈。对此,林怀民解释说,我们无意用身体来取代中国的毛笔字,只是由书法出发,而不是为了表现书法而跳舞。是啊,再柔软的身体,又怎能柔软得过那一管羊毫呢?简单不过林怀民,他只是期待借一场舞蹈,用书法的线条跟自己的身体对话罢了。

     因此,在《行草》中,开篇便是舞者描摹中国书法“永字八法”的书写顺序,舞台背景上的宣纸一点点勾勒出一个大大的“永”字,名家笔墨黑白分明地用幻灯投射于舞台的后方,以顶天立地的君王之姿俯视观众。云门舞者则立于宣纸一侧,以“永”字破题,用柔软的如同墨水流过纸张般的舞姿展示出中国书法独特的美感。“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种带着独特中国古老审美观的舞蹈动作,将中华文化浓缩在身体的每一寸肌肉之中,然后再一点点地释放出来,作品有些凝重,却又带着林怀民轻盈的灵魂。“我无意用身体取代毛笔,而是从书法当中获取灵感。 ”对于书法美学应该如何运用,林怀民说自己想了20多年,后来发现中国人的美学当中存在着大量的有异于西方芭蕾舞直线形的曲线。“一段时间我把自己关在剧院内看传统的京剧表演,从排斥看到喜欢,发现了传统戏剧当中舞蹈动作的根源是拳术,所以请老师来教舞者马步、吐纳、呼吸、运气。 ”林怀民说,这些学习与表现都是我们向中国文化的一段致敬。接下去,我们就可以撒野了。于是,在《行草》中,舞蹈者的姿态都是下蹲的,似乎不断再现一种与大地紧密接触的渴望。有别于西方舞蹈的昂扬,林怀民在创作时心怀激荡,创造出一种属于东方人的舞蹈狂欢,他们的舞蹈动作很像我们的祖先,总是半蹲着耕作,半蹲着吃饭,半蹲着闲话家长里短。
    而这些“云门”的舞者们更像是在舞蹈的天堂中修行的人,他们不断探寻着人的身体和周遭空气的关系,和文字的关系。而艺高胆大的林怀民,用一种近乎撒野的形式,造就了一种被世人所仰视的舞蹈,这就是“云门舞集”。
    ■相关链接
    林怀民:
    “云门舞集”创办人兼艺术总监,1947年出生于台湾嘉义,14岁开始发表小说,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文坛瞩目的作家。留美期间,一面攻读学位,一面研习现代舞。1973年创办“云门舞集”,推动了台湾现代表演艺术的发展。
    云门舞集:
    “云门”是中国最古老的舞蹈,相传存在于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但早已失传。 1973年春,林怀民以“云门”作为名称,创立了华人社会的一项第一。三十多年来,云门的舞台上呈现了一百六十多出舞作。古典文学、民间故事、台湾历史、社会现象的衍化发挥,乃至前卫观念的尝试,云门舞作丰富精良;多出舞作因受欢迎,一再搬演,而成为台湾社会两三代人的共同记忆。
    从台北的戏剧院,到各地文化中心、体育馆、小乡镇学校礼堂,云门在台湾定期与观众见面。近年来,每年轮流在各城市举行户外演出,平均每场观众多达六万。 云门也经常应邀赴海外演出,是国际重要艺术节的常客。三十二年间,舞团在台湾及欧美亚澳各洲两百多个舞台上,超过一千五百场的演出,以独特的创意,精湛的舞技,获得各地观众与舞评家的热烈赞赏。

《苏州日报》2009年11月4日
记者 王舒阳

    相关链接:林怀民的江南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