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合租的那些日子里:周信芳主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6:51:23

',1)">
周信芳 (1895—1975),演员、导演、编剧、监制、麒派艺术创始人。名士楚,字信芳,艺名麒麟童。故乡浙江慈城(原名慈溪),是一个拥有1200年历史的文化古镇,曾孕育了519名进士。
周信芳的父亲周慰堂亦为京剧演员,曾在京剧春仙班演二路旦,艺名金琴山。周信芳6岁随父在杭州搭班,从陈长兴练功学戏,7岁以七龄童艺名登台演娃娃生。1907年起用麒麟童艺名,演老生。1908年到北京喜连成科班带艺人科4年,在此期间曾入宫为慈喜太后演出。青少年时期辗转于烟台、天津、东北等地演出,1912年返沪,先后在迎贵仙茶园、新新舞台、丹桂第一台等剧场演出,直至1923。以后两度赴北京演出。
1920年,他初次接触电影,由杨小仲导演,但只拍摄了默片《琵琶记》中的两个片断,而最后还是没有完成。
他1924年回上海,先后在更新舞台、大新舞台、天蟾舞台演出,排演连台本戏,对京剧艺术作了一些改革的尝试。其中有些较好的段落,后来成为单独演出的剧目。
周信芳1927年参加南国社(话剧),与田汉、徐悲鸿、徐志摩、郁达夫等进步文化人士及话剧界人士颇多交往。1929年为电影《小霸王张冲》上、下集担任编剧。1932年,组织移风社北上演出3年8个月后回南方。1937年又到天津演出,抗日战争爆发由天津返上海积极投身各项救亡活动,负责上海京剧界的宣传和动员工作。同年,重组移风社,并包下卡尔登大戏院连续演出了《明末遗恨》、《香妃恨》、《徽钦二帝》、《文素臣》等剧,具体剧院业务由夫人裘麗琳主管,并采用与剧院7/3分帐的方法,在京剧界属首次。其中《文素臣》一剧,由电影导演朱石麟编剧,它是一出重气节、反屈辱的独具风格的新型京剧。此剧上演之后,上海各种剧种如沪剧、评弹和电影等相仿上演,1939年因此被称为“文素臣”年。
1937年,他与当时红极一时的电影演员袁美云拍摄了京剧电影《斩经堂》。
因《徽钦二帝》剧中抨击了妥协苟安、投降卖国的汉奸,激励了人们的抗日热情,立即被日伪当局勒令停演,周信芳不顾敌人的恐吓,积极准备编演新戏《文天祥》、《史可法》,并在舞台两侧挂出戏的一对大幅预告,虽未能演出,却一直挂到剧社被迫解散。
1943年周信芳被选为上海伶界联合会会长,支持京剧界进步组织艺友座谈会的活动。1944年接办黄金大戏院,抗日战争胜利后,戏院曾为文艺界进步人土集会场所。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得识周恩来、郭沫若、夏衍、于伶等。他对社会之不平反应强烈,先后发起参加了“反对艺员登记”、“抗捐抗税”、“反内战签名”等爱国民主运动,并拒赴电台演唱所谓“戡乱”节目。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他在天安门城楼上与国家领导人共同主礼了开国大典。
1950年9月,任上海市文化局戏曲改进处处长。1951年任华东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冬,任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副总团长,赴朝鲜劳军。1955年任上海京剧院院长。1956年,率上海京剧院访苏演出团赴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地演出。
周信芳一生上演过近600出戏,其中以连本戏为主,这也是世界级演员中唯一有此记录者。代表剧目有《打渔杀家》、《打严嵩》、《四进士》、《投军别窑》、《乌龙院》、《萧何月下追韩信》、《徐策跑城》、《清风亭》、《明末遗恨》、《义责王魁》、《海瑞上疏》等。
他既全方位地表达了京剧传统,又吸收地方戏、电影、话剧、芭蕾舞、华尔兹、探戈等多种表演方式的精华,对传统京剧加以创新,被公认为京剧海派代表人物。他吸取了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汪笑侬、夏氏兄弟、潘月樵、王鸿寿、沈韵秋、李春来、冯子和、刘永春、苏廷奎等前辈的艺术特点,又经常与许多同辈名家合作,在交流与借鉴中融会贯通,独创一格。嗓音带沙但中气足,恰好形成了麒派的基本特色,他的唱腔接近口语,酣畅朴直;念白饱满有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以“化短为长”形成了麒派唱腔的独特风格;注重做功,表演从人物内心出发调动唱、念、做、打全部予以充分展示,因内外和谐而真实生动。善用髯口、服饰及道具等来塑造人物;在音乐作曲、锣鼓、服装、化妆等方面作了革新和创作,也是麒派艺术的根基,使人物在塑造性格和表达感情上达到舞台艺术的最高境界。
周信芳不但精通表演艺术,而且是编、导全才。自编和与人合编的剧目不下120出。1925年首开京剧导演先河,借鉴话剧导演手法运用到京剧中来,成为首个将“导演制”用于中国戏曲的艺术家。从《汉刘邦》开始,他主演的剧目基本上由自己导演,直到解放后主演的《义责王魁》、《澶渊之盟》等,一些传统戏也经过他导演加工。他作为导演,不断修改剧目,是他对编、导、演的艺术整体完美的追求。
周信芳强调表演艺术的统一性,重唱、念、做、打的综合整体。早在30年代就已提出戏剧是“现时代的宣传利器。”要求演员通过加强自身审美修养,塑造真善美统一的人物形象。新中国成立后,他带头进行戏曲改革,加工锤炼一批麒派剧目。他还亲自率团到工厂、农村、部队作巡回演出和各种类型的演出。
周信芳的学生有程毓章、高百岁、陈鹤峰、李如春、沈金波、童祥苓、萧润增、霍鑫涛、逯兴才、李少春、李和曾、徐敏初、明毓琨、管韵华、曹艺斌、曹春柏、孙鹏麟、李师斌、张学海等人。其他剧种拜周信芳为师的有沪剧演员邵滨孙、越剧演员戚雅仙、粤剧演员新马师曾等。私淑麒艺的人不可胜数,如王春柏、小王桂卿、孙鹏志、陈莜穆、李桐森、陈鹤昆、赵麟童、张信忠等。刘奎童与周信芳合作多年,后为麒派教师,所授弟子马少童、小麟童、陈少云等,均为麒派传人。由于他的影响广泛,已超越老生艺术本身,扩展到其他行当和剧种,如“麒派花旦”,“沪剧麒派老生”等;麒派花脸裘盛容,王熙春和童芷苓说过她们是麒派花旦,文豪老舍说,他愿做麒派编剧,话剧、电影演员如金山、赵丹、袁美云、阮玲玉等都以受麒派影响而为豪。他的子孙中有多个为国际演艺和创作艺术界的佼佼者,他们都是麒派嫡传弟子。
麒派的影响之深远,连当今国际红星周星驰的表演也被评为:「甚至还有麒派的痕迹,只不过化入“星派”表演风格之内了,尤其是那一句“官呐!”,十足是夸张的“麒派”道白风格」。正如人们常说:「周信芳开创的麒派艺术不仅仅是一个京剧流派,而是一个艺术学派。周信芳不止是过去的,而且是现在的,更应该是将来的」。
周信芳的著作有《周信芳文集》、《周信芳戏剧散论》,有关周信芳艺术的专著有《周信芳演出剧本选集》、《周信芳演出剧本新编》以及艺术经验记录《周信芳舞台艺术》。摄制戏曲影片有《琵琶记》(片断)、《斩经堂》、《宋士杰》和《周信芳舞台艺术》(包括《徐策跑城》、《下书·杀惜》)等。研究周信芳艺术的专著有《谈麒派艺术》、《周信芳艺术评论集》及其续编等。
作为一个艺术家,周信芳以自己的表演艺术感染力及人格魅力影响和鼓舞了几代演员与观众。周信芳所处的动荡时代和他对时代的态度,决定了他所选择和编演的剧目——具有忠、孝、节、义的元素,人物爱憎分明、大义凛然。周信芳的艺术风格,留给后人的,是正气、正义以及面对强权不妥协的宝贵精神财富。
国家多个单位曾于1955年及1961年先后为周信芳举办舞台生活50年纪念及60年纪念活动,其后又于1994年底1995年初举行盛大的10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同时将周信芳骨灰迁葬上海万国公墓名人墓园,立塑像供后人凭吊。
周信芳在爱妻裘麗琳受难而逝8年之后于1975年3月8日在上海与世长辞,他育有子女共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