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有什么寓意:外企第一步:直面中国式变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37:21

——对话烟台莱佛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章立人

 

 

“变革是随时随地、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

 

许多家曾经放出豪言要征服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特色”面前似乎都无计可施。Google始终斗不过百度,Ebay最终被淘宝“驱逐出境”,花旗、汇丰被政策束缚得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辉煌,而通用、丰田这些制造业的大牌,也只能靠合资的方式来分得中国市场的一杯羹,他们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水土不服。

然而在山东烟台,一家总部在新加坡的船舶制造企业,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十余年的时间,一个濒临破产的小船厂被改造成了国际化的海洋产业集团,作为中国惟一一家由外资控股并且100%按照国外先进模式进行管理的企业,它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无处不在的变革

《中外管理》:对于外资企业而言,如何克服“水土不服”的问题?外资企业在中国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章立人:中国企业在激烈的变化着,这就不断地在提出管理上的新要求。大家都是在通过变化来面对今天和未来的挑战,同时中外企业之间也在分享他们应对变革以及执行变革的一些做法。作为跨国公司,我们在变革过程中跨行业的对比了许多企业,比如说汽车行业、航空领域。并且通过比较发现可以改进的地方。这是一个变革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同化、改进的过程。

在任何企业当中,变化是在不断发生的,每个企业都有一个变革的体系,这种变化是随时随地、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不管你是通用汽车还是花旗集团。

所以无论是生产方式还是管理理念,跨国公司不能孤立静止地去执行和落实,需要结合中国的实际环境。如果把国外的管理方式百分之百地引进到国内,这样的做法未必成功,因为中外企业都是在不断地寻找更好的方法,来面对今天和将来的挑战,而且这种摸索之路是在时刻进行的。同样,如果完全依照本土企业旧有的管理方式,会让发展受到束缚。在这样的环境中,想要取得成功惟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地变革,在变革中碰撞中外两种文化,在碰撞中达到水乳交融。

《中外管理》:有没有更具体一些的方案?在您看来外资企业应该如何适应中国整个大环境的变化?

章立人:外资企业应该明白,中国企业已经渡过了简单的需要订单或者利润的发展阶段,他们所希望的,是世界一流的技术。同时中国企业不愿意永无止境地去支付昂贵的专利授权许可费。所以一个国际企业想要在中国取得成功,必须抱着开放的心态,把这些专利或者知识产权真正地放在合作的企业当中,使得这个企业不断地成长,而不能把合作伙伴看作提供低成本生产运作的简单生产供应商。

 

宁可“鼠目寸光”

《中外管理》:莱佛士是如何让本土员工接受从国外引进的管理理念和生产方式的?

章立人:1990年代,我们企业创立之初状况非常差,冬天甚至没有暖气,工人每天除了抽烟、看报纸,也没有太多的事情做。当时整个工厂有800名员工,只有3台电脑,士气非常低落。但是现在,企业年人均产值已经从当时的4000美元,上升到15万美元。

中国的员工都非常渴望变革,并且有美好的远景诉求,只要确立了正确的目标和方向,他们完全有实力去实现。许多外资企业,认为中国本土企业所奉行的标准是“鼠目寸光”,与自己的要求相去甚远,这些外资企业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犯了好高骛远的错误。一个永远达不到的目标,激励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但这不是本土员工排斥外企的问题关键,本土标准和国际标准的落差全球范围都有,关键是要让员工接受你的管理理念。就像买了一辆汽车,随之而来的是购买汽车所带来的一整套的期望,例如:安全、舒适等等,这些在购买之前就是要考虑好并且让员工认同的,让员工知道,这辆汽车的存在,是到达目的需求。

在我们的变革过程中,从海外引进好的生产方式和管理理念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在本地进行观念、理念的创新,其中的核心是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够真正地参与其中,认同变革,同时让员工了解,通过这样的变革是能够给企业带来价值的。这样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为即将发生的变化而感到兴奋,因为他们知道这样做才能够使我们成为一个行业的领先企业,这样他们就乐于采纳这些变化。

外企往往讲求执行力,计划制定完善之后,直接交付员工执行,这对于中国员工可能并不是最好的方式。如果是完全移植过来的计划,很难得到参与者的信服或者是认同。但是如果能够让参与者尽早地介入,使得他们觉得他们自己是整个项目解决方案的一部分,靠我们自己员工的能力一定能够创造出很多令人兴奋的、创新的想法。

 

中国制造面临拐点

《中外管理》:在过去的2007年,中国制造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国际上许多声音都在质疑中国制造,作为在中国进行制造业生产的外资企业的管理者,您觉得中国制造的问题主要在哪些方面?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章立人:这一轮的“中国制造危机”,问题集中表现在产品质量上。质量其实是一个动态的观念,因为现在中国制造很多是外包的生产服务,这些产品不是为中国本土市场所用,中国的生产厂商可能对这些产品的用途本身就不是很熟悉,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企业对产品越来越熟悉的时候,质量的问题会有所好转。

其实在世界很多国家,包括美国,它的生产制造业也不是完善的,任何产业,都存在不断的纠错、不断提升的过程,比如说,我们经常也听说日本,像索尼有电池召回的事情,即使像波音这样的企业也难免有些生产问题。

日本有一个做法比较好,他们往往有些产品开发出来之后会先在本国试销一到两年,等这个产品成熟之后才会考虑出口。同样,如果中国将来生产的产品越来越多的是在中国本土市场销售,中国本国的居民也在使用这些产品的话,对这些产品的认识就会有提高,这方面的缺陷或者质量问题就可以避免。如果将来这些产品随着中国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受,目前是外包的,为海外加工出口这些产品,而且这些产品的技术和设计都是中国自主设计的话,这样因为设计缺陷所带来的风波就不会再有了。所以,我觉得如果中国能够越来越多地用自主的技术,自己去设计,而这些产品是在中国本土本身就有市场,中国制造的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中外管理》:中国企业正在逐渐丧失人力成本的优势,而自主研发能力与创新能力似乎仍然达不到国际一流水平,如何才能走出这种困境?

章立人:虽然中国的人力成本在上升,但是中国制造应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一方面中国的基础设施、供应链都非常好,另外中国还有很多的基础设施甚至还没有被充分地利用。而且无论是本土企业还是投资于中国的企业,都应该意识到,中国除了成为世界工厂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潜力可以挖掘、发挥。

从产业角度分析,中国擅长的产业非常多,从最低级的简单粗加工,到电子设备以及下一代的媒体播放器,还有重工业和电厂等方面,中国都是非常有经验的。只要有足够的研发能力,通过开发新产品来创新生产工艺、生产流程,整个中国企业的水平将上一个台阶。

而外资企业如果能够把最佳的实践、最佳的资源以及最佳的知识技能带到中国,真正被中国的经济环境所接纳,我觉得在中国建立一个新工厂,要相对于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建立一个工厂所面临的挑战都要少。这个时期,不仅仅是中国制造的拐点,更是在华所有企业的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