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埠屯电脑报价:专注---魏智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18:29:22

1

 

昨晚照例是罕台新教育小学共读,内容为《教育的目的》第三章“自由与纪律的节奏”。

怀特海慨叹,在知识分科越来越细致的时代,人们忙于学习这样那样的知识,但是却并没有因此而拥有智慧。因为大脑中堆积了大量的知识,并不一定会导向智慧,相反,还可能成为书呆子,成为迂腐的、处理事务拘泥而不能变通的片面的人。

智慧是什么?怀特海说:“智慧是处理知识的方式。”它并非一种具体实在的东西,而是一种整体的综合的能力,你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表述它:激情、敏感、创造、人格、结构、倾向、道德……智慧的形成,既无法靠外在的灌输或纪律,也无法靠放任自流。它是内在之事,是主体于自由探索中,径由“自由-纪律-自由”的高品质的反复的交织的循环而形成的一种品质。

也就是说,智慧必定依赖个体的自由探索和苛刻训练而形成。

这里的苛刻训练,乃是一种自我约束,其核心,是专注与秩序。专注是指一种聚焦能力,而秩序,是指对相关的纷乱的事实进行排序,使之结构化为一个有意义的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整体的过程。

一个专注的人是这样的人,他长期地不间断地沉浸在某个领域(或某件事)中,聚集起几乎一切能量,汇聚起能汇聚到的一切资源,深入,深入,再深入!直到逼近自己的理解极限。因为这件事或这个领域,他仿佛忘记了另外的一切。这种专注,将使他比大多数三心二意的人在这个领域走得更深更远。如果一个人长期地持续地经历这种沉浸,这种专注,那么,他将有可能形成一种卓越的能力,使他在面对另外的领域(尤其是相关领域)时,有可能在短时间里就深入下去,甚至一瞥之下,就能够洞察其本质。因为经过长期的专注训练,他的眼光已经训练成仿佛高清晰度的显微镜,可以看到别人努力看也看不到的东西。

我并非一个专注的人(意识到这一点令人懊恼,当然,话说回来,和许多人相比,我又称得上是一个专注的人),这种缺陷,哪怕在读一本书一篇文章,或写一篇文章时,都能够显现出来。

一个专注程度不够的人,读一篇文章时,往往不能够清晰地把握文章的结构,——或许能够把握,但那是一种宏观的把握,就好像近视眼,看事物固然有个轮廓,但细部的五官,已经不甚清楚了。这时候经常会犯错误,一种错误是将相近轮廓的东西混为一谈,一种错误是仅仅看到轮廓,而无法对事物有更清晰的理解。但对一个经过长期训练的读者来说,他的面前,可能清晰地呈现了文章的结构,从框架到细节。甚至不只如此,它能够嗅到文章的活泼泼的气息,能够通过这种气息把握文章的本质,洞察到作者通过语言所实际想要表达的东西,包括作者试图掩饰的想法,以及表达上的模糊、犹疑甚至冲突、错误。

这种专注,必定形成智慧,这种智慧,会形成一种敏感,一种直觉。这种直觉会使一个人面对许多文章时,可以凭借直觉而不是理性的分析一下子准确地把握住精要所在。

2

 

生命需要这样的自我训练。

这种训练可以是大尺度的,例如,持续六年地领导一个班级,日日夜夜,念兹在兹。在这里,专注包含了:长时间地投入,包括许多休息时间;高密度地投入,让生命长久地处于兴奋状态;以班级为核心吸纳养分,包括各种各样必须的专业学习;真正地爱与关心,这是这种训练的根本基础。这是成为卓越教师必经的训练,它意味着克服许多妨碍专注的因素:名声与利益的诱惑,尤其是小有成就的时候;享乐的诱惑;环境的压力,尤其是平庸的领导和平庸的同事所带来的压力;自我内部的不坚定,以及虚无感、挫败感、孤独感……几乎没有多少人能够经受这样的考验,毕竟,卓越者只是少数。

这种训练可以是具体而微的,例如,一个课程的精心设计,甚至,只是一份排版正确的作业。

对网师的学员而言,不妨自问,进入网师,是否有一门课程的学习,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很专注,我已经竭尽所能”?

事实上,在网师每一门课程的选修学员中,堪称专注的,远远无法抵达20%。大多数学员,只是在进行一次次的平庸的学习。

这种平庸是有许多理由的:工作太忙碌了;最近在评职称或做公开课;最近家里正好有事;课程太难了,讲师的作业太多;我缺乏必要的协助……极少迎难而上的人,即将种种的环境上的不利因素当成一种有价值的训练。

缺乏自我训练的意识和努力,会导致一种妄想。总觉得在讲师的言辞中包含着真理,迷信书籍或他人,或狂妄自大。

再重温一下怀特海的话:“智慧是处理知识的方式。”

也就是说,知识固然重要,课程固然重要,但是比这一切更重要的,是你的“方式”。这“方式”,包括你对待每一门课程的方式,包括你处理每一件事的“方式”。开个玩笑,一个新加入网师的学员,如果不能循着指示顺利地完成课程选修的话,这意味着什么?从网师的角度讲,要反思教务信息的清晰性以及整个教务流程,但是从学员的角度讲,是否也意味着你要检讨自己的“方式”,即问自己,你是以怎样的“方式”处理教务信息,以至于无法抵达想要顺利选课的目的?那些动辄喜欢在群里问一些稍微百度一下就可以获知答案的问题的学员,也是否应该检讨一下自己的“方式”?

我经常能够可悲地预见到一些新学员在网师的未来,是进步神速还是收获寥寥?或者,根本就不是“尺码相同的人”?这种预见的依据,就是观察他的“方式”。因为他不是用这种“方式”去应对某件事,而是用这种“方式”去应对一切事,这就是他的智力结构,就是他形成的“智慧”。

根本的学习,就是要反思自己的“方式”,这依赖于自我的觉醒,以及觉醒之后的专注训练。

 

3

 

做到专注非常困难。

它涉及到愿景、自我认同、意志力、责任感、兴趣……更困难的是,这些往往互为因果。专注会自然地形成这些,这些又会强化专注。卓越者的特点,就是促进良性循环,平庸者的特点,就是形成恶性循环。

和许多文青一样,我长期也是一个懒散的人,并且,也和许多文青一样,很容易为这种懒散找到诗意的借口,甚至寻找到哲学上的依据(例如“道家”)。但实际上,没有哪个领域不需要专注,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科学研究。

我不认为人必须选择一种“奉献的生活”,但是,无论你选择哪种生活,要真正地获得自由,都必须径由专注。哪怕占据这种生活核心的不是教育教学,而是阅读、游戏、钓鱼、登山……,总之是人类的一切领域。

所以,如果你热爱孩子,那么,就更多地与孩子呆在一起,在共同呼吸中走进他们的深入。如果你热爱阅读,那么,就不要寻找更多的借口,而是努力地甚至留出固定的时间,在寂寞中一天天地啃读。

在专注中,你常常忘却自身。但也正是因为你忘却了自身,你才从“无名的大众”中脱离出来,成为自由的独一无二的“你”。

2011年11月20日星期日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