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蛇不爱法海:大航海——绕过好望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13:07
通过大航海初期连续性的探险活动,葡萄牙人建立了深入大西洋的前哨阵地;海外拓植已由少数人的自发性行动,演变成一种在一定权力支持下、有领导有组织的持续不断的运动,初步形成了各阶层联合扩张的格局。尤其重要的是,随着海外探险活动的推进,经济联系也不断扩展,葡萄牙人在加那利、马德拉、亚速尔从事最初的殖民垦殖活动,购买这里的蔗糖、酒和谷物。直接的经济联系甚至扩伸到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非洲,这里出产的谷物、黄金,甚至奴隶成为交易对象。西欧人对海外资源的追求更加迫切,扩张大西洋已显示出有利可图的利润前景。15世纪末,西、葡两国终于掀起了打通世界航线的航海高潮。 

跨越非洲南端的探险航行—绕过好望角 

亨利王子逝世后,葡萄牙继续推进沿非洲西部海岸向南部航行的探险活动。 

1469年,唐.阿方索五世(Dom Afonso V)与里斯本的大商人费尔南·戈麦斯(Fernan Gomez)签定了5年合同,授予他与非洲西海岸居民进行贸易的专有权,条件是,他必须每年沿海岸至少发现100里格的海岸线(约500km),并每年向王室交纳20万瑞尔(reis)的款项。 



在合同期内(1469-1474年),戈麦斯组织了航行,先后发现了从塞拉利昂到洛佩斯角(今在加蓬海岸让蒂尔港附近)的海岸线,包括象牙海岸(今科特迪瓦海岸)、黄金海岸(今加纳海岸),这些地区有丰富的金矿,葡萄牙人在此开采到了大量金砂。探险队继续航行,在沃尔特河的河口与尼日尔河三角洲之间发现了奴隶海岸。这条海岸还有一个颇有意思的名称—“可憎的海湾”。这里的海岸线以令人可怕的海上恶浪和周围布满暗礁而著称,只有那些技术高超的水手和贪得无厌的商人才敢在这里航行。从大海进入海湾是不知不觉的。海湾的岸边有许多幽静的港口,周围长满了热带森林。离海岸不远的地方便是热带非洲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了。这一带海岸是奴隶贩卖者进行自己肮脏勾当再好没有的地方。1471~1472年葡萄牙人若昂·德·桑塔拉(Jo?o de Santarém)还发现了几内亚湾的一些岛屿,圣多美(Ilha de S. Tomé)和普林西比(Ilha do Principe),以及安诺本岛(Annobón)。最后一次航行,戈麦斯的一个探险队(在佩德罗·埃斯科瓦尔Pedro Escobar的指挥下)发现了喀麦隆火山,以及喀麦隆火山对面的巨大石岛—费尔南多波岛(Ilha de Fernan Dulmo现赤道几内亚的比奥科岛)。并从比夫拉湾(西非海岸的大西洋海湾,从尼日尔河河口向东南延伸至洛佩斯角)海岸线向南越过赤道0°。在葡萄牙航海史上佩德罗·埃斯科瓦尔是第一个穿越赤道的航海者,他航达南纬2°。 



穿过圣多美岛的赤道线 





若昂二世,1495,逝世500周年纪念 

费尔南·戈麦斯的合同结束后,唐.若昂亲王亲自担负起海上探险活动的组织工作。他首先组织舰队保卫西非至几内亚湾沿岸,抗击西班牙人的进攻。最后在教皇的调停下,1479年葡西两国签定了阿尔卡索瓦条约(Tratado das Treaty of Alcá?ovas),其中规定:葡萄牙永远放弃对加那利群岛(Ilhas Canárias,早在1336年就已被葡萄牙人发现)的占有权,而西班牙则答应不派船向该群岛以南航行。于是,待发现的世界以穿过加那利群岛的纬线(约北纬28度半)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的发现权归西班牙,南部则归葡萄牙。这是葡西两国第一次瓜分世界。 




1481年,唐.若昂亲王继位,称唐·若昂二世(Dom Joao II)。他下令在埃尔米纳(Elmina,加纳阿克拉西南150公里)建立一座城堡,以加强这一在商业交换中最有利可图的非洲地区的防卫。为此,国王挑选了最优秀的船长迪奥戈·德·阿赞布雅(Diogo de Azambuja,1432-1518)指挥一支由9艘卡拉维拉船和2艘乌尔卡船(Urca)构成的远征队前往。城堡建成后被命名为“圣若昂埃尔米纳城堡”。这是继阿尔金之后葡萄牙人在非洲沿岸建立的第2个殖民据点。 


唐·若昂二世在致力于巩固已经发现的地区的同时,制定了更为远大的计划:发现经大西洋通往印度的航道,开辟香料之路进行贸易。 
(香料贸易在人类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中世纪的欧洲,对香料的渴望直接催生了地理大发现。从遥远的东方运送香料到欧洲的贸易线路被称为香料之路。香料作为当时最贵重的商品之一,其价值几与黄金相当。当时欧洲最受欢迎的香料包括黑胡椒、肉桂、豆蔻核仁、丁香辣椒等,英语中“Spice”香料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species”,常用来指代贵重但量小的物品。在16世纪,葡萄牙统治了东印度的香料贸易,17世纪的霸主是荷兰,而18世纪则是英国。) 

曾为阿赞布雅麾下的船长迪奥戈·卡奥(Diogo Cao)受命,继续推进向洛佩斯角以南未知地区探索航行。1482年春,卡奥率船出发,船上除带足了供长时间所用的食物以及用于途中与当地人交换和送礼的物品外,还有一样新鲜的东西:带有葡萄牙徽章和十字架的纪念石柱(Padres de Pedra)。船队走过已知的海岸后,继续南行,到达了刚果河口(Rio Congo,在南纬6°的地方),他在北岸竖起了第1根纪念石柱。(上面写着:宇宙6681年,即耶稣基督诞生1482年,最优秀、最安详、最有权威的葡萄牙若昂国王命令其臣民迪奥戈·卡奥至此并立此柱。)然后继续向南航行,发现了洛勃角(Cabo do Lobo,在南纬13°的地方),即今安哥拉“圣玛利亚角”(Cabo de Santa Maria)。他误认为他所到达的圣玛利亚角就是非洲的南端,于是卡奥带着这一好消息回到葡萄牙向国王复命。 



1485年,迪奥戈·卡奥再次出发,这次国王命其绕过非洲到达印度。他首先到了刚果河上游,与刚果国王进行了友好的接触,双方交换了货物。之后船队沿海岸南下,在圣玛利亚角以南的黑山竖起了第2根石柱。为了进一步证实他在第一次航行中确实发现了通往印度的航线,卡奥继续航行到达了圣玛利亚角以南1100公里的克罗斯角(今在纳米比亚,南纬22°),在这里竖起了第3根石柱。然而之后卡奥却从历史记载中消失了,有人说1486年卡奥回到了里斯本,由于未能没有完成使命而被国王驱逐;也有人说他死在了西南非洲。



纪念币上的3个纬度 




与纪念币上图案相似的罗盘图形 

不过通过卡奥的两次航行,葡萄牙人发现了从赤道到南纬22度长达2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并进入了西南非洲地区。还开创了在所到之处竖立纪念石柱的先例,为后来各国的探险家所仿效。 



竖在圣玛利亚角的石柱 
为了更快的寻找到印度的道路,若昂二世决定双管齐下派出两路人马去完成这个任务。一路走陆路,另一路走水路。 

陆路方面,若昂二世派出了能讲多种语言(包括阿拉伯语)的佩罗·达·科维良(Pero da Covilh?,1460–1526)和阿方索·德·派瓦(Afonso de Paiva)二人前往,他们的任务是到达印度,收集关于香料贸易的消息,并在非洲、亚洲或东海寻找东方的基督教国家。1487年,二人在里斯本出发向东,途径意大利,到达希腊罗得岛(爱琴海),从那里,他们扮作阿拉伯商人乘船前往埃及。1488年春,他们加入一个红海西奈图尔港的商队,乘一艘不大的阿拉伯海船,路经一系列阿拉伯港口来到萨瓦金(位于非洲海岸),然后又转到亚丁。他们到达亚丁后便永远分手了,派瓦往南深入东非,寻找基督教国家。科维良则准备向东进入印度,尽可能了解有关香料贸易的情况。 



去往印度,上边是科维良和派瓦的陆上路线,下边以后达伽马的海上路线 

科维良乘船穿过阿拉伯海,来到印度西海岸。在商业繁华的果阿和卡利卡特,他看到了来自更远的东方来的整船整船的香料,来自中国的美丽的瓷器和丝织品,也有来自非洲东部的黄金和象牙。这一切使科维良大开眼界,这里的商业繁华和复杂性及在印度洋上的航行特点是欧洲人无法想象。1489年科维良离开印度,乘船横穿印度洋来到了非洲东南部地区(今天的莫桑比克索法拉,南纬20°),这里是阿拉伯人在非洲最南部的贸易地。次年前往开罗找寻派瓦,但得知派瓦已死于热病。同时国王命令他去东非完成派瓦未完成的任务。科维良受命后,先去访问了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和麦地那(今沙特阿拉伯境内)。就目前史料来看,他是第一个到达这两处地方的欧洲人。1493年他到达了埃塞俄比亚(一个传说中的非洲基督教国家),埃塞俄比亚的皇帝(约翰王Prester John)盛情款待,但不准他离开。后来也娶妻生子,生活过得也算安逸。(估计这主儿也不想回国了) 



埃塞俄比亚的约翰王Prester John 




约翰王的埃塞俄比亚王国 

科维良曾写信向国王汇报了几年的考察情况,报告了东方令人赞叹的财富,特别介绍了中国用蚕茧制造的丝。这些信息对后来的葡萄牙人到达东方意义甚大,如达伽马在出发往印度航行前,就先从这个报告中了解了非洲东海岸的一些情况。在中国的有关书籍中,一般只讲迪亚士绕过好望角的故事,对科维良几乎毫无所知。实际上,他以毕生的代价为葡萄牙扩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红色线是出发,粉色线是返航 



迪亚士 

水路方面,若昂二世组织了另外一支由2艘卡拉维拉船和1艘补给小船组成的远征队,起用航行表现突出的巴托洛梅乌·迪亚士(Bartolomeu Dias)为总指挥,率船队向克罗斯角以远航行。该船队于1487年8月从里斯本出发,沿着熟悉的航线,顺利到达了佛得角。在此补充了淡水和新鲜食品,并竖起了第1根石柱,然后向刚果河口Rio Congo前进,进而越过了克罗斯角,途径一个小港(今南非诺洛斯港Port Nolloth)补给。 







1488年1月,船队航行到南纬33度的地方遇到风暴。由于风向不定,一连5天在一个小海湾打转。 



于是,船队离开海岸向西南航行,在风暴中进行了13天的远海航行。风暴稍微平息后,迪亚士决定改变方向,先向东航行了几天,因没有发现陆地,迪亚士认为他可能已经绕过非洲的最南端。为了证实这点,迪亚士又驾船向北航行了几天,1488年2月3日,看见了高耸的覆盖着绿茵的海岸线,这条海岸的走向是从西向东。船只靠岸停泊在一个小海湾里,因看到那里有许多当地黑人在放牧,迪亚士便将此湾命名为“牧人湾”(Angra dos Vaqueiros现今的南非莫塞尔港)。此后,迪亚士率领航船沿海岸直向东去,并抵达一个面向海洋的宽阔海港(现今南非的阿尔戈阿湾)—从这里起,海岸线缓缓地转向东北由大西洋进入了印度洋。在一个河口(南非大鱼河Rio Great Fish河口),迪亚士命人立了第2个十字架石柱,10年以后达·伽马的船队航行至此看到了这一标记。 


由于食物、淡水不足,船只受损严重,船员们一致要求返航。在返航途中,迪亚士将船队经过的非洲最南端命名为“针角”(葡语Cabo das Agulhas,今译厄加勒斯角,东经20°,南纬34°50′)。 






该界碑位于东经20°,一边是印度洋方向,另一边大西洋方向 


过了该角,在望见一块海边巨石时遇到了强烈的风暴,迪亚士就称之为托尔门托(风暴角,葡语Cabo das Tormentas),并在此竖起了第3根纪念石柱。 



好望角 


船队回到米纳要塞时,因航海途中船员大量死亡,人手已经不够驾驶3艘船,于是,迪亚斯下令烧掉了补给船,把船员分配到卡拉维拉船上,补充了航行所需,然后沿着海岸向北返航。于1488年末,即出发16个月后,船回到了特茹河,受到凯旋式的欢迎。国王不但没怪罪他没有到达印度,反而热烈地欢迎了他,并饶有兴趣地听取他的汇报。现在已证实非洲南端有一条通道,现在需要证实的就是这条通道能否直通印度,若奥二世对此寄予热望,所以他给风暴角起了一个新名字—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译作“希望之角”,葡语Cabo da Boa Esperana)。 



在好望角有三块连在一起的木牌,上面写着:好望角,位于东经18度28分26秒,南纬34度21分25秒,好望角—非洲最西南端 

绕过非洲南端进入印度洋的航行,是航海探险进程中的一大突破,它意味着通往印度的航路已经打通,对后来的地理发现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南非开普敦的迪亚士纪念碑 




葡萄牙纪念币,1488年,迪亚士,好望角 
嘿嘿~非洲地图应该转90度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