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的广告:怎样写好教育科研论文(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5:20:05
一、关于对撰写教育研究论文的一般认识
教育研究论文主要是指教育研究工作者对某些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进行比较系统、专门的研究和探讨,提出新观点,得出新结论,或站在新的角度作出新的解释和论证的一种理论性文章。
教育研究论文以阐述对某一事物、问题的理论性认识为主要内容,要求能提出新的观点,或新的理论体系,并阐述新旧理论之间的关系。那种不能对教育研究的问题提出新观点,或采用新材料,或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或得出新结论,或站在新的角度作出新的解释和论证,都不能称作有价值的教育研究论文。
教育研究论文通常有多种分类的方法:按写作要求可分为投稿论文和学位论文;按篇幅数量和规模可分为单篇论文和系列论文;按研究的特点、层次和水平又可分为经验性论文(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理论总结)、研究型论文(针对教育实践和理论中的问题,进行专题总结、分析、研究)、评述性论文(对问题进行专项综述和评析)、学术型论文(对教育问题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总结规律,揭示本质,进行论证和证明)等。
就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工作的特点来说,其成果的表现形式可以粗分为两大类别:一是非论文类,二是论文类。非论文类的成果表现形式主要是各种在研究基础上形成的文件草案、计划草案、某种工作方案、学生培养方案等等。论文类成果表现形式主要指各种教育研究报告和论文。
能否确保教育研究论文有意义,取决于它的质量。为了保证教育研究论文的质量,撰写者必须体现以下四个基本特点:一是科学性。这是教育研究论文的生命所在。教育研究论文的表述必须观点正确、材料可靠,论证要以事实为依据,无论是阐述因果关系,结论的利弊和价值,结论的实用性和可行性,都必须从事实出发。推理要合乎逻辑,不可无根据地臆断。二是创造性。这是衡量教育研究论文质量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别人没有提出过的理论、概念、教育教学新方案,新的实验方法,别人没有观察到的现象,在实验和调查中第一次获得的新的数据等,都是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三是规范性。教育研究论文的表述虽然无定法,但有常规可循。在撰写教育研究论文时,要按照一定的格式,不能忽视最基本的规范要求。写作之前要有明确的计划和提纲,要根据研究的结构特点和逻辑顺序,研究课题的任务和内容,来考虑表达的形式和表述方式。四是可读性。为了便于传播和交流,教育研究论文的表述应具有可读性。教育研究论文的语言阐述必须精确、通俗,在不损害规范性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简洁的语言。专门的名词术语可以用,但不能故弄玄虚。文字切忌带个人色彩,一般不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不可把日常概念当作科学概念,不宜采用工作经验总结式的文字。一篇高质量的教育研究论文,不仅要有创见,也要讲究辞章,达到科学与文学、科学与美学的最佳结合。
二、有效的撰写教育研究论文的基本条件
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要能真正做到有效的撰写教育研究论文,需要具备若干个相关条件。但是,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条件至少有以下三个:
(一)学会有效积累资料
不少老师总感到在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特别是写论文)时,无从下手,没有点子。其实,这完全与缺乏相关的材料积累有关。
要知道,撰写教育研究论文是一项带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教育科研活动,因此,它需要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了解他人的研究情况,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获得有益的启示。它需要了解撰写教育研究论文的可能性与价值。而相关资料的积累工作恰恰能够很好地满足此项活动的需要。例如:你要进行“创新小学作文开头教学的思路”研究或撰写论文,你就要收集有关这方面的材料,看一看别人在这方面研究的情况如何,有没有类似的研究论文,这些论文是从什么角度进行论述的,其中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有什么教训力争避免,有什么难点有待突破等。这样就会使自己开展这项研究,或撰写相关论文克服盲目性,少走弯路,也减少了重复性的研究,容易出成果。
积累材料能为撰写教育研究论文、分析问题,证明论点提供论据。要想写好论文,重要的应该是注重“摆事实,讲道理”。事实就是材料,道理就是观点。不摆事实,不证明材料,道理就说不清,观点就道不明。没有事实、材料的支撑,观点根本无法树立,没有适当的、足够份量的材料支撑,观点即使树立起来也不能立得牢固。而这些材料哪里来,就靠平时的积累。
究竟如何积累资料呢?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对平日教育教学实践中那些有价值的经验、体会的观察与积累。包括零思碎感的教学笔记和日记等;二是对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各个方面原始材料的收集,如各种测验、评价材料,学生讲稿,各种活动设计等;三是课外阅读。这里着重谈谈课外阅读积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集中目标,精心积累。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学海浩翰,书山茫茫,但人生有限。我们看书学习,积累资料不能四面出击。应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学习优势,兴趣爱好,有选择的积累,特别是要围绕个人研究方向积累资料。
这里所说的集中目标,精心积累,就是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择善而从。切忌目标不清,见什么,抄什么,笔记做了一大堆,但没有实际效果。尤其是对同类材料要“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取其长,为研究目标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在浩如烟海的书刊中积累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2、多法并用,广泛积累。为了有效地围绕研究主题积累资料,必须注重多种方法同时使用。这里储存资料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是藏书法。即资料主要来源于各种图书和杂志。教师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和研究方向去购买,或订阅做为储存。储存图书一方面可以亲自购买,另一方面可以留心报刊上的书讯广告,进行邮购或代购。对于杂志,一定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刊物。如本省市的教育刊物,省外先进地区的教育刊物,国家级的刊物,或综合性的刊物等。不管是图书还是杂志,常常不能是一次性读完,有时只是全面的浏览一下。这样可以分门别类的放置在图书架上便于使用。
二是笔记法。藏书要读,读书要消化留有痕迹。读书在书上卷点、批注,或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这就是笔记法。俗话说,“好脑瓜不如烂笔头”。读书做笔记不仅加深记忆,也是理解过程,有时又是反复咀嚼、推敲的过程。因此,这时的笔记资料对自己来说有着特殊的价值。笔记法有两种,一种是边读、边用笔墨在书上圈点、批注;另一种是心得式笔记,这是在读书时有感想和体会,写在笔记本上。
三是摘录法。主要是在广泛阅读涉猎各方面知识时,把有价值的资料摘录下来。如精辟的论述,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以及重要的结论、事实、数据等。这是一个重要的积累资料的方法。做摘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写在活页卡片上,然后分门别类的放在贴有标签的文件夹里。另一种是准备一个积累资料的本子,把读书时认为有价值或新颖的材料摘记下来。应注意的是,摘记要标明出处。即所摘之内容的书名、版次、卷页,以便引用时标明。摘录还要注意原话要准、原意要清,不可随心所欲加以穿凿。
四是拆剪法。积累资料时往往少不了拆拆、剪剪。拆是将书刊上认为有用的材料拆散下来,根据自己的需要,编成活页材料,分类储存。如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就可按其办学思想、管理思想、德育思想、教学思想等分类。剪是将有价值的资料从报刊上剪下来,分门别类的粘贴在本子上。拆剪法省时、方便。但拆剪只能局限于自己订阅的报刊,不可随意损坏公共或他人的报刊杂志。五是复印法。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面对大量的教育文献资料,必须借助于复印机进行有效地处理。有些资料摘录费时,借阅又不方便,完全可以把阅读时认为是有用的资料复印下来保存。这种方法今后越来越会被大力提倡。
3、适时吸收,转为已用。任何资料之所以是资料,它还是分散的、零碎的知识点,可以成为论文写作中的参考。教师要借助这些知识点,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体会,产生联想,开拓思路,实现创造。因此,资料的使用关键是内化吸收,为自己的研究所用。对资料的使用,就类似蜜蜂酿蜜一样,没有广泛的采摘,就没有资料的精湛与深广。没有对材料的理解,吸收转化,融会贯通,就没有顺手拈来,左右逢源的功底。如果蜜蜂不是对采集来花朵的液汁进行加工提炼,就酿不成蜜糖。教师对资料不能消化吸收,那么在运用时,就会生搬硬套,油水分离,只是资料的堆积和拼凑,而不是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无懈可击的自己观点的展示。所以,教师对资料的使用要重视适时吸收,消化理解,融会贯通,把它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为我所用。
(二)学会坚持理性指导
开展教育科研和撰写教育研究论文最大的特点就是科学性,要能充分体现教育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就必须坚持理性的指导。这里所说的理性指导,主要是指科学理论的指导。如教师借助教育理论可以分析教育现象,探讨教育规律。而开展教育科研活动需要有理论上的指导,需要研究者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进行课题设计,实施研究,观察和分析带有重要价值的教育现象,最后还要整理材料,撰写论文,这些都需要教育理论。所以,加强理论学习,学会坚持理性指导,是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写好教育研究论文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小学教师不是专业理论工作者,是做实际工作的,时间又比较紧张,理论学习不一定搞的很高深,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理论武装。教师的科学理论学习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
一是马列主义基本理论。马列主义是关于世界观、方法论的一门科学,它是自人类社会以来,最进步、最科学的世界观。开展教育科研无论是进行课题设计,开展研究采用什么方法,论文写作,都有一个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提高认识能力。如在论文论点提炼上应学会运用辩证法三大原理: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或者是运用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原理,也许就会使你在困惑、迷茫的时候茅塞顿开。象在提供论据或者论证问题的时候,坚持马列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态度,就能使论文写作具有科学性、准确性。教师可以通过自学或者结合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二是教育科学基本理论。这是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和撰写教育研究论文的基础。至少有如下好处:首先,有利于教育研究的选题。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是教育的原理,是揭示教育规律的。教师借助这些理论来观察、分析教育教学中的现象,就会心中有数,发现许多单凭老经验所认识不到的东西。如掌握了心理学上记忆的遗忘规律,就会认识到,学生学习过的知识遗忘率高,往往是因为不能复习。学习学生气质类型,就会认识到有些学生好冲动、鲁莽是属于气质类型的个性因素,因此就不能简单归到学生思想品质方面的问题上去。有了这些理性思维,再去观察身边的教育现象,就会感到要探讨的问题实在太多了。
其次,有利于教学研究和教改实验。优秀的教育研究论文往往来之优化的教学研究,或教学改革实验,而这些研究或实验又要依据教育理论指导进行。有人说,教师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介者”颇有道理。学生是一本“活书”,教师要读好这本书,就要一边直接观察了解,一边根据教育科学理论揭示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来对照思考。这样,才能全面的把握学生心理世界。只有真正了解教育对象,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而在各科教学和教改实验中也都涉及教育理论指导问题只有用教育理论来驾驭教学,才能使教学克服盲目性、增强针对性,获得实效性。
再次,有利于撰写论文中论证问题。教育研究论文要有论,有论就要讲道理,以理服人。而这一种道理除了要运用马列主义的理论外,运用教育理论来分析论证教育问题是理所当然的。既然是论文,就要有理论色彩,就需要一定的理性思维,而加强教育理论修养,就能提高教师的理性思维。教育研究论文不仅要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分析问题所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而知其所以然就要靠理论分析论证,如果能从心理学的变式原理来分析、论证问题,就找到了理论根据。这样写出来的论文就有理有据。
第四,有利于消除论文中的概念障碍。教师无论阅读教育刊物上的文章,还是自己撰写论文,都涉及一系列专业的概念问题。如“感知”、“反馈”、“强化”、“班集体”、“元认知”、“启发式”、“遗忘曲线”、“心理定势”、“课堂结构”、“主导作用”、“主体作用”等等。如果教师对这些概念了解甚少,甚至根本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撰写论文就会产生障碍,或者出现错误。如果学习了教育科学基本理论,就会掌握这些概念,无论是阅读教育刊物,还是撰写论文就会方便多了。
由此可见,撰写教育研究论文必须坚持理性指导,并能结合撰写论文学习教育理论。因为,在撰写论文时,常常遇到一些弄不懂的理论问题,这样有针对性的多读一些书,或向别人请教,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如魏书生说:结合实际去写,就逼着自己去看更多的书,在实践中与写作的过程中既加深着对理论的理解,又养成了用理论指导实践的习惯,是一举几得的好事。关于这一点,我也颇有体会。我一直追求一条“读书——思考——实践——创作”的教育研究之路。坚持把读书与思考、读书与实践、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相得益彰。这样,带着问题去学习,就可以搞清一个问题,扩展一部分知识,开辟一个领域,创造一点成果(写成论文发表)。撰写教育研究论文既是研究成果积累,又是学习教育理论的最好方法。多年来,我在撰写教育研究论文方面有所提高,往往得益于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
(三)学会在实践中写作
教师如何在实践中学会撰写论文?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学会模仿写作。对于初写论文者往往对写论文的基本要求和写作方法不甚了解,为了减少盲目的尝试,尽快入门,除了读一些有关写论文知识的书之外,更重要的是学会选一些优秀论文读一读,从中借鉴,学会模仿。如你要写教学经验论文,就要找几篇这样的文章看一看,它是怎样确定中心的?文章结构如何安排?论点、论据、论证怎样把握?总标题和小标题如何制作?开头怎能样写,结尾怎样写?使用概念应该注意什么等。在搞清楚一些基本格式的基础上,试着举一反三。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模仿、借鉴与抄袭有质的区别。它不是机械的模仿,摄影般地抄录,它要求作者为原作的构思、立意、技法、语言等内容和形式作最恰当的利用,创造性的吸收,为生动准确地表现新的素材和主观意图服务。是举一反三。借鉴可以是长期的,模仿也可能是暂的。当你写得多了,形成了自己的写作风格和习惯,自然地就不会跟着别人后面一味模仿,而是经过自己创造性的转换,写出颇具新意的教育研究论文来。
2、学会列论文提纲。撰写论文之前究竟要不要拟订提纲,目前人们的看法尚不一致。因为写作习惯因人而异,并无定法。而确有人在写作前不拟提纲,但脑了里有大致的脉络。根据绝大多数作者的体会,写作前养成列提纲的习惯是大有好处的。我也很主张这么做。因为学会在写作前列提纲好处很多。它可以从借列提纲的机会整理思路;写文章有了整体线索,使文章框架眉目清晰,段落分明,主题明确。另外,提纲列出来了,心中有数,可以沉稳逐节逐段写下去,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废笔,少走一些弯路。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提纲就是提纲,切不要为写提纲而写提纲,把提纲搞的很细很全,成为框框。这样反而会使自己受到限制。提纲不是一成不变的,只不过是个参考。写作过程遇到新问题,要从实际出发,不断变化。我在撰写论文前,提纲也只有几个小标题,目的是为了设计文章的基本结构。就是小标题也时常变化。我经常边写边列提纲,因为只有写作进入深层次时,对文章的框架才能考虑成熟,中心的理性认识才可能达到理解本质的程度。一般说来,提纲写完了,文章也差不多写完了。要注意,在撰写论文中应是既要列提纲,又不要被提纲所束缚。
3、要力戒“眼高手低”。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眼高手低”现象。所谓“眼高手低”,就是在草拟文稿时,眼睛对自己要求的高,暗暗命令自己“必须写好”,但是往往手下写出的东西和自己的愿望、要求相差很远。这样,要求越高,写的越不如意,竟而越写抵触情绪越大。一篇文章,开头写几句,又推翻,推翻又写,反反复复,写了改,改了写,就是写不顺当。甚至什么也写不出来。造成“眼高手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从写作者主观上说是没有从自身实际出发,不现实的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从自己理论素养和写作基础的实际出发,心中怎么想,手下就怎么写。写作能力的提高在于一点一滴的积累,基本功在于一点一点的训练,要克服一步登天的想法。而只有精神上放松,才能畅所欲言,写的流畅通达。
“眼高手低”现象的产生还与教师神秘感有关。把写论文看成是高不可攀,提笔如千斤,于是产生“怯手”现象。当然,要写好文章确实不容易,但是并不是高不可攀,教师只要肯下功夫,不断的写作训练,也是能够写出来的。因此,战略上应该藐视它,树立信心,有勇气,这样就能写好。同时,“眼高手低”现象还与写作时文字上太苛求有关。为了使写作思路畅通,避免“卡壳”现象,不妨学会快速将思考好的内容写下来,而不在字斟句酌上下功夫,待草稿写好后再反复琢磨、修改,以保证思路畅通无阻。
4、学会一气呵成。正如日常生活中人们烧开水一样,如果连续烧,20分钟可能烧开。可是在20分钟内,如果放上拿下,断断续续地烧,可能20小时也烧不开。由此说明,一次深层的思考,灵感的降临,总要依赖于持续不断的思考过程。所以撰写论文过程应养成一气呵成,趁热打铁的习惯。经过一番思考,思路已打开,灵感已降临,切不要中断为好。吃饭可以迟一点,睡觉宁可晚一点,一鼓作气,将草稿拟出来。否则,待时过境迁,再想捡起来,无论从效率和质量上都不如一气呵成好。
然而,要做到一气呵成地写好论文,往往是有条件的。它必须是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有时,可能因为积累的材料不充分,或者对材料的消化吸收不深刻,或者对文章的道理悟得不透,论点把握不准,或者没有找到表达上合适的角度。就可能出现试写几次,无从下手,写不出来。即使写出来速度也很慢,十分勉强,又不成型。遇到这种情况,说明尚不具备一气呵成写作的条件,可以先放一放,或再重新充分材料;或把材料进一步整理;多方嫡系起来加工或改换一下写作角度等。待有了新的思考和联系,再动笔写,这样就会顺利一些,才能一气呵成地完成初稿。
文章录入:蒋晨    责任编辑: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