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豆瓣高评分电视剧:历史上的今天(12月4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4:01:48
 

历史上12月4日这一天发生了哪些大事?

 

历史时段:1586-2008

 

更新时间:2014-12-4

 

每年的12月4日是全国法制宣传日。2001年4月26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中确定,以宪法实施日作为全国法制宣传日,就是要在全社会进一步强化宪法意识,树立宪法观念。 

国家宪法日

每年的12月4日,是国家宪法日。为了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将1982年中国现行宪法正式实施的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伊丽莎白

1586年12月4日,苏格兰女王玛丽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处死。此事激怒了教皇,引发了西班牙与英国的战争,并最终导致了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覆灭。

1906年12月4日,同盟会策动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地区会党和矿工武装起义。史称“萍浏醴起义”。起义军因分散作战,互不统一,被各个击破。同盟会员刘道一、魏宗铨、肃克昌牺牲,群众被害者达1万人。 

当时的巴金

1931年12月4日,巴金发表长篇小说《家》,这是作者《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的第一部,小说以作者自己的家庭为素材,描写“五·四”时期,一个正在崩溃的封建大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的历史。 

喜气洋洋的年轻女士们开禁后第一次在公共酒吧里度过夜晚

1933年12月4日,美国解除禁酒令。禁酒令始于1920年1月17日凌晨0时生效的美国宪法第18号修正案——禁酒法案(又称“伏尔斯泰得法案”)。禁酒令的解除,使得长达14年的全国性的长期禁酒运动从而结束。 

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碑

1935年12月4日,美国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碑开始动工兴建。雕刻家们在山的东北面的花岗岩上雕刻美国总统华盛顿、杰斐逊、林肯和罗斯福的巨大头像。每个头像约高18米。1941年雕像完工开放。现在每年有200万人前往参观。 

20出头的赛金花

1936年12月4日,清末名妓赛金花病逝于北平。 

 

吴佩孚

1939年12月4日,吴佩孚病死于北平。 

阿炳

1950年12月4日,中国民间音乐家阿炳(华彦钧)逝世,享年57岁。阿炳出生于江苏无锡。其作品被录下来的只有琵琶和二胡乐曲六首:《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 

公审刘青山张子善大会现场

1951年12月4日,中共河北省委开除了大贪污犯刘青山、张子善的党籍,有关部门对二犯依法逮捕。刘青山曾任中共天津地委书记,被捕前任中共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张子善曾任中共天津地委副书记,被捕前任天津地委书记。1952年2月10日,河北省人民政府举行公审大会,随后河北省人民法院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判处刘青山、张子善死刑。 

孙梅堂

1958年12月4日,孙梅堂在上海病逝,享年76岁。孙梅堂,浙江鄞县人,生于1882 年。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赫赫有名的“钟表大王”。他掌管改造的亨达利钟表店后,成为中国钟表行业的一颗明珠。

 

 

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

1959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特赦首批战争罪犯33名。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在特赦之列。

1965年12月4日,国际标准时间十九点三十分,美国在肯尼迪角用“大力神Ⅱ”式火箭发射了“双子星座七号”卫星式宇宙飞船。按预定计划,这个飞船将运行十四天,以便研究长期失重对人体的影响。宇宙航行员在飞行期间,将进行多种不同的实验工作,其中包括第一次用莱塞光在宇宙中同地面通话。 

人类首次心脏移植手术

1967年12月4日,克里斯蒂安·N·巴纳德医生在开普敦的一家医院里成功地进行了有史以来人类首次心脏移植手术。

1981年12月4日,印度首都新德里的游览胜地、著名古迹印度最高的石塔古突勃塔,由于塔内照明电灯突然熄灭,发生了一场45人死亡,21人受伤的惨祸。 

 

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新宪法

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并公布施行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四部宪法。 

田汉(右)与聂耳1934年合影

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议。恢复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是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新中国成立时被定为代国歌。  

 

与人对话型机器人

1989年12月4日,媒体报道,日本工业技术院电子技术综合研究所,研制出两个具有高技能和智能的工业用机器人。“与人对话型机器人”,可与人进行对话,协调作业。当它遇到不能处理的复杂情况时,可用声音向人请教。 

联合国

1992年12月4日,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宣布,在秘书处下设置“发展、资助和管理事务部”、“经济社会信息及政策分析部”和“政策协调和持续发展部”三个部级机构,并任命3位副秘书长分掌这些新的部门。

汉斯·米勒1943年在延安

1994年12月4日,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汉斯·米勒逝世,享年79岁。米勒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1939年7月到中国延安参加抗日战争医疗工作。1950年加入中国籍。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沈阳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院长、北京积水潭医院内科教授、北京医学院副院长。 

荻村伊智朗

1994年12月4日,国际乒联主席荻村伊智朗因患肺癌,医治无效,在东京逝世,终年62岁。荻村伊智朗是日本男子乒乓球运动员,体育活动家。16岁开始打乒乓球,后任日本奥委会主席等职,

1995年12月4日,香港高等法院首次以中文审讯一宗财产纠纷案。由于涉案双方均不识英文,又未聘请律师,向法院提交的证供均为中文,高等法院经研究后决定用中文进行审讯,开创了香港法庭使用中文审理案件的先河。长期以来,香港的法庭一直只能使用英文审讯案件。《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9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除使用中文外,还可使用英文,英文也是正式语文。

1995年12月4日,美国代表约翰·里奇在维也纳开幕的联合国工发组织第6次大会上宣布,由于“国内预算困难”,美国将于1996年底退出联合国工发组织。 

菲利普王储殿下

1999年12月4日,39岁的新郎王储菲利普与26岁的新娘玛蒂尔德举行盛大婚礼,20多万比利时人从全国各地涌向首都布鲁塞尔,亲眼目睹了20世纪最后一场王室大婚典礼的盛况。整个婚礼耗资约3900万比郎,约合100万美元。直到晚上9时,整整12个小时的婚礼才告结束。

2001年12月4日,全国第一个法制宣传日。这是根据党中央、国务院转发的全国“四五”普法规划的要求进行的。为了加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每年活动都有一个主题。第一个法制宣传日的主题是:增强宪法观念,推进依法治国。

2008年12月4日,第五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开幕。王岐山副总理和美国财长亨利·保尔森作为两国元首的特别代表共同主持对话。

2008年12月4日,伊拉克总统委员会批准了驻伊美军地位协议,根据该协议,美军将于2012年前从伊拉克撤军。(以新华网李晓建资料为基础整理编辑)

附录1:

全国法制宣传日 

 

全国法制宣传日标志

(该标志底色为红色,由“法”字演绎而来。“法”字的“水”部放射出三条弧形光带,穿越整个圆形,具有动感、传播、放射、扩大之效应,寓意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像光芒一样在全社会传播,同时又如一只用于宣讲法律知识的喇叭。“法”的“去”部,造型如一把金钥匙,插在三条光带中,象征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开启法律知识之门,启迪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1986年我国开始实施全民普法教育,至2000年,全国实施了三个五年普法规划。按照党中央关于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决议的要求,15年来,宪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比较广泛的普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普遍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逐步提高;随着普法教育的深入,依法治理工作全面展开,为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都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中确定:将我国现行宪法实施日即12月4日,作为每年一次的全国法制宣传日。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公民权利的根本法律保障,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统一的基础,是依法治国的基本依据,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在全体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进行宪法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公民了解宪法、掌握宪法,增强宪法观念,树立宪法权威。因此,将现行宪法的实施日作为全国法制宣传日,充分体现了宪法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体现了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2001年12月4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法制宣传日,将宪法实施日定为法制宣传日,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1年以来,我国各地、各部门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为契机,在每年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通过举办座谈会、书画展、网上论坛,印发宣传资料,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制作播出专栏、专版、专题节目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传播了法律知识,弘扬了法治精神,促进了社会和谐。“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正逐步成为我国公民熟悉法律、认知法律、维护权益的有效载体,成为展示中国法治建设成就,树立我国良好法治形象的重要窗口。

为了加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每年活动都有一个主题。

“全国法制宣传日”历年主题:

2001年:增强宪法观念,推进依法治国。

2002年:学习宣传宪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2003年:依法治国,执政为民。

2004年: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制观念。

2005年: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2006年:落实'五五’普法规划,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2007年: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

2008年:弘扬法治精神,服务科学发展。

2009年: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2010年:弘扬法治精神,促进社会和谐。

2011年: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

2012年:弘扬宪法精神,服务科学发展。

2013年: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

2014年: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服务教育科学发展。

附录2:

国家宪法日

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每年的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

12月4日是中国的“全国法制宣传日”。之所以确定这一天为“全国法制宣传日”,是因为中国现行的宪法在1982年12月4日正式实施。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现行宪法是对1954年制定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继承和发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宪法的生命力和权威也在于实施。“宪法不是为了印在纸上、挂在墙上给人看的,但是多年来,宪法的实施和保障是不完备的。”在不少人的头脑中有一种观念,认为刑法、民法是比较严厉的法律,违反这些法律要受到制裁。但宪法好像是很“宽容”的,违反宪法可以不追究法律责任。这种“违法可怕,违宪不可怕”的观念相当普遍。其实,违宪,是最严重的违法。“这首先是由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决定的。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凌驾于所有法律之上,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从内容上来讲,宪法是人民权利宪章,最大程度集中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追求和信念,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为了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

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设立“国家宪法日”,是一个重要的仪式,传递的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

设立国家宪法日,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更要使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

设立国家宪法日,也是让宪法思维内化于所有国家公职人员心中。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服从宪法。公职人员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中国有了国家宪法日,依宪治国迈出崭新一步

孟娜  李志晖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1日通过决定,把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此举意味着,中国人将以崭新而生动的形式向宪法表达敬畏,宪法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

设立这个神圣的日子,是为了“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根据决定,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

上周闭幕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宪法。现行宪法是对1954年制定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继承和发展。

许多参与国家宪法日决定草案审议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指出,宪法能否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众对宪法的信仰程度,取决于“宪法至上”、党的领导、人民民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约权力、尊重和保障人权等观念是否深入人心。

设立国家宪法日,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更要使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

设立国家宪法日,也是让宪法思维内化于所有国家公职人员心中。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服从宪法。公职人员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在长期实践中,中国人民得出了一项宝贵启示:宪法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有力武器。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挫折。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指出:“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今年9月,他在庆祝全国人大成立60周年大会上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重申了这一点。

宪法的生命和权威在于实施。但不容否认的是,当今中国,宪法在实施中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保证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制和具体制度还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执法司法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严重损害国家法制权威;公民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解决以上问题,仍需长期努力。而国家宪法日的设立,正是这一努力的最新一步。这一天,将是公民的“权利宣言日”,也是官员的“权力规范日”,更是全社会共同维护宪法至上地位的“信仰日”和“行动日”。(2014-11-01新华网)

附录3:

伊丽莎白女王判处玛丽死刑 

女王玛丽

 伊丽莎白一世,是英国历史上有名的女王。由于她青少年时代,身历皇宫里各种借综复杂的尖锐的宫廷斗争,经受过各种磨难,因而养成一种沉着、果敢的性格。她是靠新教徒和资产阶级新贵族的支持登上王位的,教皇不承认她是合法的君主。以教皇为首的天主教势力害怕英国继续进行宗教改革,西班牙担心英国强大会威胁它的海上霸权,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在法国支持下时刻觊觑着英国王位,伊丽莎白处境很困难。

面对着危机四伏的局面,伊丽莎白运用她的聪明才智,谨慎稳重,相机行事。她很婉转地谢绝了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的求婚,使西班牙不能用联姻方式把英国变成属国。她积极支持苏格兰新教徒,帮助新教贵族击败和废黜玛丽。对外尽量不介入欧洲事务,避免和天主教国家发生直接冲突。但是教皇和西班牙不甘心新教在英国的得势和伊丽莎白王权的巩固,日益加强策划反伊丽莎白的阴谋叛乱。女王一面果断地镇压了英国北方天主教势力的叛乱,一面加紧侦破企图颠覆王权的各种阴谋活动。1586年破获了巴宾顿一伙企图刺杀伊丽莎白和拥立玛丽的阴谋,查获了玛丽和阴谋分子的来往密信和她对阴谋分子的指令。伊丽莎白明知处死玛丽是对天主教世界的一个大胆的挑战,必将引起一场战争。但她还是果敢地于1586年12月4日,判处玛丽死刑。

果然,玛丽处死的消息一传出,教皇气急败坏,号召天主教徒去同英国作战。1588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远征英国。当时,英国海军力量远远比不上西班牙,伊丽莎白还是决定大胆迎战,她亲自到军队发表演说,表示要与他们共存亡。由于英军士气高,加上运用灵活的战术,终于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不吃鱼”——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宗教斗争

金海民

一直到现在,欧洲许多天主教地区还维持着星期五吃鱼的习俗。上世纪80 年代,笔者在德国特利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每星期五中午到学校食堂就餐,吃到的主菜毫无例外都是鱼——德国最古老的城市、马克思的出生地特利尔是一个典型的天主教城市。

天主教:星期五吃鱼

天主教国家有狂欢节。狂欢节——carnival,又译谢肉节,即“与肉食说再见”,边吃边说再见。过了狂欢节是40天的斋戒和停止娱乐活动,叫“四旬节”。在这40天之前,可劲的大吃大喝、狂欢、大量的化装舞会、参观各种杂耍也不失为民间对以后40天漫长斋戒的一种平衡。当然,现代西方人对他们祖先的活动全过程,就只取了狂欢、大吃大喝,而舍弃了斋戒期。

以往,天主教徒须守斋戒,斋戒又有大小之分。大小斋均需禁食肉类(鱼虾不在此列)。大斋日每天只能进食一顿正餐,辅以零食充饥。小斋日可按平时餐次用餐,但不能吃肉。耶稣受难日和圣诞节前一日为大斋日。每星期五为小斋日。

按教会的说法,耶穌被钉在十字架上,在一个星期五受难,在星期天复活。耶稣受难日为复活节前的星期五。由于复活节的日期是不固定的(3月21日以后首次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天),故耶稣受难日每年的日期也是不同的。除了耶稣受难日那个星期五践行大斋外,一年中的所有星期五只要不逢到节日,为了感念耶稣都要遵守小斋的规定:不准吃肉!

故而,在天主教里,星期五不能吃肉,就吃鱼——久而久之,成了惯例。

伊丽莎白一世:星期五不吃鱼

在英国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期间,英语中出现了一个新成语叫“eat no fish”(“不吃鱼”)。它产生的时代背景是这样的,伊丽莎白一世即位后(1558~1603在位)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处理遗留的宗教问题。她带领英国干脆利落地又转向了新教:在1559年,就很快颁布了新的《至尊法案》,重立英国国教,与罗马教廷决裂,重申英国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领。1571年,她又促使国会通过作为英国国教会官方教义的《三十九信条》,最终确立了英国国教。作为《三十九信条》中的一项规定,英国国教会摒弃了天主教星期五不准吃肉的斋戒。《三十九信条》在英国历史上意义重大,它一直沿用到今天。

英国的许多百姓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站在伊丽莎白一世一边与天主教划清界线,他们的一项标志性的做法和口号是“星期五不吃鱼”——你们天主教不是星期五吃鱼吗?我们星期五偏偏不吃鱼!“星期五不吃鱼”又缩略成“不吃鱼”——在视伊丽莎白一世为正统的社会里,“不吃鱼”就成了一种与政府保持一致的标志,于是在英语中,“不吃鱼”就成了表示拥戴政府的行为,“不吃鱼的人”就成了“忠于政府的人”以至于成了“诚实可信的人”的同义词。

“不吃鱼的人”何以变成“诚实可信的人”这个弯子转得有点大。也许,在新教中最为温和的英国国教会,当时需要这样一种形式来表明他们与天主教的区别吧。

伊丽莎白时代与弗吉尼亚

伊丽莎白一世在位45年,16世纪后半期的英国,深深地打上了她的烙印,被称为“伊丽莎白时代”。为了表示对她的推崇,1584年英国在北美建立的第一个殖民地被命名为“弗吉尼亚”(Virginia)——她在世时就以“The Virgin Queen”(“童贞女王”)著称,她一生都保持独身没有结婚。

如果说,一辈子没有结婚是她个人生活中第一个特点的话;那么,另一特点是她跌荡起伏、大起大落的人生历程:她母亲是亨利八世的第二个妻子安妮·波琳,在伊丽莎白三岁时,亨利八世以“通奸和叛逆”的罪名处决安妮,宣布废除婚约。很长时间,伊丽莎白在宫中作为“非婚生女”遭人冷遇。到了11岁时(1544年),在父王第六个妻子凯瑟琳·帕尔的张罗下,国会又宣布恢复伊丽莎白按顺序继承王位的权利。在她的异母姐姐玛丽当政时(1553~1558),伊丽莎白的日子最不好过——头上总像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的剑。玛丽把她视为争夺王位的最危险的对手。1554年发生针对玛丽女王的怀亚特叛乱,伊丽莎白也成了怀疑对象,被关进伦敦塔,差一点要步她母亲的后尘。由于幸运和她的沉着,伊丽莎白躲过了这场杀身之祸。以后,她一直战战兢兢地应对玛丽女王。时间终于到了1558年的11月7日——在玛丽女王去世前的第11日,玛丽方松口告知伊丽莎白:她同意后者继承王位,条件是后者要替她还清她所欠的债务并永远信仰天主教。

伊丽莎白在25岁上登上英国王位时,完全用得上中国的一句俗语:“昔日阶下囚,今日人上人”。伊丽莎白一世开始了与她的前半生截然不同的统治英国的时代。

如前所述,在宗教方面,伊丽莎白一世拥有了忠于她的宗教政策的民众——“不吃鱼的人”。与伤筋动骨的法国、德国的宗教战争比起来,在英国只能说是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涟漪:英国并没有因宗教问题伤及基本国力。

莎士比亚的绝大部分剧作产生在她统治时期,培根的近代科学也源起于她这个时代。当然,她也支持被称为“海狗”的冒险家如豪金斯、德雷克进行海盗、贩奴和走私活动。他们把掠夺所得与女王分赃。在家庭、亲戚范围里,伊丽莎白在姐妹阋墙、妇姑勃谿中,总能全身而退或稳操胜券:在与异母姐姐玛丽一世的争斗中,玛丽最后宽恕了伊丽莎白,并让其继位;而伊丽莎白在与她的表妹、另一个玛丽(苏格兰女王)的争斗中,则毫不手软,最后处决了玛丽·斯图亚特,开了处决加冕的欧洲帝王的先河。在国际关系上,她利用她“小姑待嫁”的地位,对先后向其求婚的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法国、瑞典等王室虚与委蛇,纵横捭阖。在她治下,英国海军击溃西班牙“无敌舰队”,初步确立英国的海上霸权。伊丽莎白一世利用贸易活动,在海外建立殖民地——从最初1584年北美的弗吉尼亚到1600年组建东印度公司,矛头指向印度、指向亚洲。到了19世纪,中国人在鸦片战争中,终于见识了英帝国主义者的真正面貌。(2009年11月18日学习时报)

附录4:

萍浏醴起义

1906年12月4日(光绪三十二年),同盟会策动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地区会党和矿工武装起义。史称“萍浏醴起义”。因1906年是农历丙午年,故又称“丙午萍浏之役”。安源矿工6000余人参加起义,队伍发展至3万多人。起义军定名为“中华国民军华南革命先锋队”,推会党首领龚春台为都督,按同盟会纲领发布檄文,强调除反清外,“必建立共和民国,与四万万同胞享受平等之利益,获自由之幸福。而社会问题尤当研究新法,使地权与民平均,不至富者愈富,成不平社会”,此举震动长江中、下游。清政府十分惧怕,即派湘、鄂、赣、苏四省清军数万人前往镇压,起义军终因分散作战,互不统一,被各个击破。同盟会员刘道一、魏宗铨、肃克昌牺牲,群众被害者达1万人。

附录5:

长篇小说《家》 

巴金

1931年12月,巴金发表长篇小说《家》,这是作者《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的第一部,小说以作者自己的家庭为素材,描写“五·四”时期,一个正在崩溃的封建大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的历史。小说发展的主要线索是围绕高家长房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的爱情,展开了高公馆内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专制统治势力对青年一代的迫害和新旧两种思想斗争的描写。觉新本是个有理想的聪慧青年,因高老太爷想早抱重孙,让他成婚。觉新本与表妹梅芬恋爱,由于姨妈反对,加上两人八字不合,不能相配。最后由父亲用抓阉办法,决定与不相识的瑞珏成婚。这样恋爱三方都陷入痛苦之中。不久梅芬抑郁而死。觉民、觉慧比大哥接受了更多的新思想,也更具有反抗精神,觉民不服从高老太爷的指婚命令逃婚在外,与志同道合的表妹琴自由恋爱,取得了胜利。觉慧爱上了善良纯洁的奴婢丫头鸣凤,高老太爷却把17岁的鸣凤送与60岁的豪绅冯乐山“做小”,致使鸣凤投湖自杀。从此,觉慧更加仇恨这个家庭,萌发了离家出走成家庭“叛徒”的思想。高家第二代克安、克定又私蓄娼妓,变卖家产,赌博闲荡,致使高公馆坐吃山空,露出分崩离析的征兆。高太爷在绝望中死去。服丧期间,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把瑞珏赶到城外一座破房里生产,结果云儿出生,瑞珏却葬送了性命。一系列残酷的打击使觉新对自己“不抵抗主义”的孱弱态度有所省悟,更使觉慧鼓足勇气,愤而出走。高家在沉没,而新一代在崛起。

附录6:

美国解除长达14年的禁酒令

1933年12月4日,在美国,饮酒的人们兴高彩烈,为禁酒令的撤消而频频举杯。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合法地饮酒了,确切地说,快14年了。

从1920年1月17日凌晨0时,美国宪法第18号修正案——禁酒法案(又称“伏尔斯泰得法案”)正式生效。

根据这项法律规定,凡是制造、售卖乃至于运输酒精含量超过0.5%以上的饮料皆属违法。自己在家里喝酒不算犯法,但与朋友共饮或举行酒宴则属违法,最高可被罚款1000美元及监禁半年。

禁酒法案生效前一天,道路上的运酒车络绎不绝,人们都赶着时间把酒运回家里收藏。到了晚上,街道上空无一人,原来人们都聚在家里或其他公众场合举行最后一次合法的“惜别酒会”。一位参议员在晚餐会上举杯说:“今天晚上是美国人个人自由被剥夺的前夜。”这番话引来了阵阵热烈掌声。

在联邦政府通过这个法案以前,美国已经有25个州拥有自己的禁酒令。但纽约市长拉加第对这项法令的可行性表示怀疑,他指出,单是在纽约一地,要切实执行禁酒法令,需要动员的警力便高达25万名,由于禁酒法无视执法上的困难,以及忽略了人的欲望无法纯粹以压抑的方式消解,最终产生了适得其反的后果:让酿造私酒成为庞大的非法事业。美国黑社会在私酒利润的滋养下变得空前繁荣。

第18修正案终于在1933年12月4日废除了,此时正是犹他州继其余35个州之后最后一个批准第21修正案。全国性的长期禁酒运动从而结束。

美国总统罗斯福提醒全国人民注意节制,以免导致像1920年禁洒那样他所称为的“个人厌恶的情形”再度出现。他还要求各州不要让酒吧卷土重来。

附录7:

美国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公园 

总统山

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公园(Mount Rushmore National Memorial),俗称美国总统山、美国总统公园,是一座坐落于南达科他州基斯通附近的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纪念公园。公园内有四座高达60英尺的美国前总统头像,从左到右依次分别为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西奥多·罗斯福和亚伯拉罕·林肯,这四位总统被认为代表了美国建国150年来的历史。整个公园占地面积1278英亩,最高处海拔为5725英尺。公园由美国内政部下属的一个分局——国家公园管理局进行管理,每年能吸引大约两百万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1923年,一位名叫多恩·罗宾逊的历史学家提出在拉什莫尔山雕刻总统群像,以为南达科他州吸引更多游客。为此他在1924年说服了雕刻家格曾·博格勒姆前往布拉克山地区勘察,以判定这一地区是否适宜进行这一巨大的雕刻工程。起初设想的雕刻地点是布拉克山地区的尼德尔斯,那里有许多花岗岩柱可供雕刻。然而后来博格勒姆发现尼德尔斯地区的花岗岩长年受侵蚀作用损耗,难以在上面雕刻如此巨大的作品。而拉什莫尔山却符合雕刻的条件。博格勒姆在他看到拉什莫尔山时曾说:“美利坚将在这条天际线上延伸。”1925年3月,美国国会正式批准建设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公园。此间柯立芝总统强调,除了不可缺少的华盛顿之外,雕刻的其他三位总统必须为两位共和党人、一位民主党人。

从1927年10月4日到1941年10月31日,格曾·博格勒姆和约四百名工人花了整整14年时间,雕刻出了高达60英尺(约合18米)的四位美国总统巨像。这四位总统是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弗逊、西奥多·罗斯福和亚伯拉罕·林肯——他们代表了美国前150年的历史。博格勒姆之所以选择这四位总统,是因为他们在美国历史上享有的重要地位。

自1933年起,拉什莫尔山归入国家公园管理局的管辖范围。此后,工程师朱利安·斯波茨对工程施工中的一些设施进行了改进。譬如他对施工用的吊车采取的加固措施,就使工人能够更轻松地从地面到达拉什莫尔山顶部。1934年7月4日,华盛顿的面部雕刻率先完成。两年后,托马斯·杰弗逊的雕像也雕刻完成了。第三个完工的是亚伯拉罕·林肯的雕像,这部分工程在1937年9月17日宣告竣工。同年,有人在国会提出议案,要求在整个雕刻中添加民权领袖苏珊·安东尼。但由于当时美国政府的年度预算案中有一个附加条款,规定投入这一工程的联邦基金只能用于已开始施工的四座雕刻上,这一计划被迫流产。1939年,雕刻的最后一部分——西奥多·罗斯福的头像宣告完工。

1939年,格曾·博格勒姆指导设立了雕刻家工作室,用于陈列相关的缩微石膏模型以及制作工具。1941年3月,博格勒姆因血栓去世。他的儿子林肯·博格勒姆接替了他的工作,继续领导整个工程的进展。但在他去世七个月后,工程由于受到资金问题的困扰被迫停止下来。按照原先的计划,四位总统的雕像应均为半身像,即雕刻要包括腰部以上所有部分。由于半途停工,华盛顿的雕像只是一座胸像,而其他三位总统的雕像更只完成了头像部分。整个工程共耗资989992.32美元。值得称道的是,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在其施工过程中没有任何工人死亡。

1966年10月15日,拉什莫尔山被正式列入国家史迹名录。1975年,管理当局在老博格勒姆当年的工作室树立了一根特制的铜柱。铜柱上端是一块铜制的牌匾,上面镌刻着一篇四十年前由来自内布拉斯加州的威廉·安德鲁·伯基特所写就的获奖文章。1934年格曾·博格勒姆曾与美国报业大亨威廉·伦道夫·赫斯特合作,在后者拥有的报纸上举办了一次有奖征文比赛,以扩大这一工程的影响。最终,当时参加大学组征文的伯基特成为了幸运儿,虽然他的文章直到1975年才被真正在拉什莫尔山留下印记,但这篇获奖作文足以使他在当时获得了四年的大学奖学金。由于整个雕刻并没有按原定计划完成,长时间以来,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公园从来没有宣布正式落成。直到1991年7月3日,时任美国总统的老布什才为拉什莫尔山举行了官方的落成典礼。而这一天刚好是拉什莫尔山雕刻工程结束50周年。

1998年,历时十年的拉什莫尔山整修工程告一段落。工程中最后完工的部分包括游客中心、博物馆、总统之路以及人行便道等便利游客游览的设施。整个公园(特别是主要的雕刻部分)的日常维护工作相当复杂和繁琐,其中以清除雕像上的苔藓并对雕像进行清洗最为艰巨,而这项工作需要经常进行。2005年7月8日,德国的清洗机器制造商凯驰为总统雕像的面部进行了一次免费清洁。清洁过程中使用的高压水温度高达200华氏度(约合90℃)。

附:关于“拉什莫尔山”

1885年,美国纽约的著名律师查尔斯·E·拉什莫尔将其在南达科他州布拉克山所拥有的矿山附近的一座花岗岩山以其姓氏命名为“拉什莫尔山”,这就是拉什莫尔山名字的来由。数十年后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公园的建造计划正式启动后,拉什莫尔还曾捐助了5000美元。在拉什莫尔山上建造雕塑的初衷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布拉克山地区旅游,然而这个建造计划却引发了美国国会和时任总统卡尔文·柯立芝之间旷日持久的争论。最终,建造计划获得了国会的批准。整个工程的建设于1927年开始,并于1941年宣告完成。

附:关于总统山的争议

居住于附近的印第安人部落认为布拉克山是他们的圣山。在1876至1877年的布拉克山战争后,美国政府从拉科塔部落手中夺取了这块地区,而后者则是1776年在与夏延部落的战争中获得这片土地的。此后被赶出这片地区的拉科塔人与美国政府间的矛盾一直没有消失。而拉什莫尔山的总统雕像也成为拉科塔人批评的靶子。即便是在2004年有关当局任命了拉什莫尔山国家公园历史上第一位印第安裔负责人杰勒德·贝克之后,这样的批评仍然没有停止。作为对于总统山工程的回应,拉科塔人在布拉克山区的另外一个地方建造了纪念历史上著名的拉科塔酋长狂马的狂马纪念雕像。虽然狂马纪念雕像工程没有得到了来自于美国政府的一切拨款,不过由于得到了狂马生前所属的拉科塔部落的酋长以及社会捐款的大力支持以及社会捐款,这座比总统山整体还略大些的雕像头部还是完工了。

附录8:

清末名妓赛金花 

三次嫁人又三番沦入烟花的赛金花

1936年12月4日,清末名妓赛金花病逝于北平。

赛金花闺名赵灵飞,乳名赵彩云(一说姓郑),1872年(同治十一年)十月九日生于安徽徽州黟县。后随父亲移居到苏州。幼年被卖到苏州的所谓“花船”上为妓。1886年(光绪十二年),在苏州河上的花船上为清倌人,改名傅彩云。后下海接客。

1886年(光绪十二年),前科状元洪钧回苏州守孝。与赛金花初见,洪钧为其美色所倾倒。1887年正月十四日,洪钧纳赛金花为三姨太,为其改名为洪梦鸾。

1887年(光绪十三年)5月,清政府委派洪钧出使德、俄、荷、奥欧洲四国。洪钧的正室夫人不愿随洪钧前往,命赛金花随洪钧出访,并借诰命服饰给赛金花。因此,赛金花以公使夫人的名义出使四国。出使期间,在柏林居住数年,到过圣彼得堡、日内瓦等地,周旋于上层社会。受到过德皇威廉二世和皇后奥古斯塔·维多利亚的接见。在此期间,与后来的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相识。在柏林居住期间,赛金花与洪钧生一女,取名德官。

1892年(光绪十八年)11月30日,洪钧任满回到上海,12月底抵达北京。任兵部左侍郎,仍居于京城邸宅。

1893年(光绪十九年)阴历八月二十三日,洪钧因病去世。赛金花在护送洪钧棺柩南返苏州途中,离开洪家,留在上海。赛金花在二马路鼎丰里旁的彦丰里租了房子,买了两个姑娘,挂牌书寓,改名曹梦兰,花名傅彩云。因状元夫人和公使夫人的招牌而名扬上海滩,被称为花榜状元。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夏天,苏州状元陆润庠串通上海知府,强迫赛金花离开上海。为了躲避祸端,赛金花北上天津,先住在高小妹的班子里,很多人前来捧场。后来在滨江北道的旧“金花”妓院原址租房,挂牌“赛金花书寓”,并改名赛金花,并组织“金花班”。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搬往北京,住在西单石头胡同,先后在高碑胡同、陕西巷挂牌营业。因与京城名儒、巨商卢玉舫结拜,排行老二,因而人称赛二爷。后搬回天津。

在这期间,京剧票友孙作舟,字少棠,人称孙三爷,一直与赛金花同居,为赛金花的书寓撑腰。而赛金花与孙作舟过分的亲密关系,也影响了赛金花的营业。

清末著名小说家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作者)因为她传奇的经历,将她列入海上名妓中的“后二怪物”之一。

庚子年间,天津闹义和团,赛金花逃往北京通州。

赛金花因其旅德经历及能说德语,得以与德国士兵交谈,因此与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有过接触。一方面赛金花为联军筹措过军粮,另一方面又劝阻瓦德西不要滥杀无辜,保护北京市民,在历史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在苦苦劝说克林德遗孀,以修建克林德碑牌坊的方式来了结克林德被害一事。京城人对赛金花多有感激,称之为“议和人臣赛二爷”。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4月,金花班一姑娘凤铃不忍卖淫为生服鸦片自杀。赛金花被巡城御史高第柟逮捕,送至刑部,5月被递解回苏州,后被释出狱。赛金花出狱后,花班散了,家财也被散尽,后返上海与李萃香、林绛雪、花翠琴、林黛玉、陆兰芳一起挂牌。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赛金花解除了和孙作舟的关系。

1911年(宣统三年),赛金花嫁给了沪宁铁路段稽查曹瑞忠做妾。次年曹死,再为娼。

1913年赛金花与曾任参议院议员、江西民政厅长的魏斯炅相识。1916年两人一同到北京,住在北京前门外的樱桃斜街。1918年6月20日赛金花与魏斯炅在上海正式结婚,改名魏赵灵飞。1921年7月,魏斯炅因病去世。

魏斯炅去世后,赛金花搬出魏家,搬入天桥居仁里的房子。赛金花的晚年贫困潦倒,接受过很多人的接济,最后的日子是和她的女仆顾妈(顾蒋氏)一起度过的。1936年12月4日(一说11月17日),赛金花因病于北京过世,终年66岁(有72岁之说)。

赛金花死后,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在陶然亭“香冢”旁草草下葬。赛金花墓在锦秋墩南坡上,香冢、鹦鹉冢之西。墓为大理石砌成,墓碑为高1.8米的花岗岩,据说墓碑是著名书画家齐白石所题。

陶然亭还有记述赛金花生平的三块石刻:彩云图、前彩云曲和彩云后曲。彩云图是著名书画家张大千为赛金花画的画像,《前彩云曲》和《彩云后曲》为樊增祥为赛金花作的长诗。

少女时期的赛金花 

嫁洪文卿时期的赛金花 

二次挂牌的赛金花 

中年时期的赛金花 

赛金花与魏斯炅结婚照(1918年)

 

赛金花(中间)与德国军官合影 

金花班成员,中间是赛 

快50岁的赛金花

死前几个月的赛金花 

赛的题词

附录9:

军阀吴佩孚  

美国《时代》杂志封面上的吴佩孚

1939年12月4日,吴佩孚病死于北平。

吴佩孚,字子玉,1871年生。山东蓬莱人。秀才出身。1898年投淮军聂士成部当兵。1902年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1906年任北洋军第三镇曹锟部管带。辛亥革命后任第三师师部副官长。1915年随曹锟入川同护国军作战。1917年升任陆军第三师师长。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吴曾多次通电反对巴黎合约上签字,支持学生运动,颇得舆论好评。冯国璋死后,与曹锟同为直系军阀首领,1920年在直皖战争中联合张作霖,打败皖系军阀。1921年任两湖巡阅使。1922年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打败张作霖。1923年任直鲁豫巡阅使,驻军洛阳。同年残酷镇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制造“二七”惨案。1924年任讨逆军总司令,指挥直系军队迎击奉军,后败退湖北。1926年和张作霖联合,进攻冯王祥的国民军。同年被北伐军打垮。次年率残部逃往四川投靠杨森。“九·一八”事变后居住北平(今北京)。1938年伪华北临时政府给他特高顾问衔,拒绝接受。1939年12月4日病死。

附录10:

民间音乐家阿炳 

 

“阿炳纪念馆”

(以阿炳故居为主体的“阿炳纪念馆”位于无锡城中图书馆路,馆名为李岚清先生所题写。)

阿炳本名华彦钧,1893年8月17日出生于江苏无锡。他是雷尊殿当家道士华清和的亲生子,但却以义子和徒弟的身份生活在父亲身边。

他的母亲吴氏,因为是寡妇改嫁,为封建礼教所不容,悒郁而死,当时阿炳仅4岁。阿炳父亲善于演奏各种乐器,阿炳从小就跟他学习音乐。18岁时阿炳的演奏技艺已经被他的同行所公认,被称为“小天师”。阿炳一生擅长演奏笛子、琵琶、二胡、鼓等多种乐器,能演奏300多首乐曲,并擅长演唱。

阿炳一生坎坷。华清和去世后,阿炳继任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他参加当地的吹鼓手乐班的演奏,被道士们认为是有失道家尊严,逐出了寺院,又由于他常独自一人到街头为群众演奏,惹恼了吹鼓手乐班,又被排挤出吹鼓手乐班。从此阿炳就成了经常出没在无锡街头巷尾的流浪艺人,由于贫病交加,阿炳30多岁患眼病双目失明,后被人们称为瞎子阿炳。

作为一个民间盲艺人,阿炳深受恶浊社会的迫害,饱尝人间的凄惨苦痛,因此他愤世嫉俗经常通过歌喉对旧社会进行抨击和抗争。北伐时期,他用琵琶演奏了革命歌曲《打倒列强》。蒋介石背叛革命,

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国,他又自编自唱揭露敌人。这一时期无锡人民在街头巷尾,茶馆车站还经常听到他用胡琴演奏《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等爱国曲子。40年代,阿炳还编唱过《金元券满天飞》,以讽刺国民党的腐败统治。正是因为阿炳经常唱出人民的心声,所以他的名字深深印刻在无锡一带人们的心里。阿炳在长期的漂泊卖艺生活中,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

全国解放不久,中央有关单位派人去采录阿炳编奏的乐曲,由于阿炳在旧社会积劳成疾,于1950年12月4日吐血而死,他编奏的更多曲子没能被采录下来,这成为音乐界的一件憾事。已录下来的只有琵琶与二胡乐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二泉映月》这首二胡独奏曲描绘了无锡名胜—惠泉山的“天下第二泉”的优美景色,其旋律如歌如诉,娓婉动听,充分表示了作者对祖国秀丽风光的赞美,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深情。作品也描绘了人间的辛酸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希望。使听者时而感到平静、安适,时而感到一缕凄楚悲怆,时而又进入明朗、刚劲、振奋的意境中……。二胡曲《听松》借松树之景,抒发他的爱国之情,琵琶曲《龙船》表达了他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阿炳的音乐造诣已被中外人士所公认。名为《二泉映月》介绍阿炳生涯的影片,在1979年公演。1983年9月11日文化部、音乐家协会联合举办了音乐会,专门纪念阿炳诞辰90周年。

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德国斯图加特室内乐团,法国里昂交响乐团等,一些享有世界声誉的外国乐队都演奏过经过改编的《二泉映月》。 

 

“阿炳纪念馆”陈列室

(陈列室陈列着关于阿炳的生平简介,以及有关阿炳纪念文章的各种书籍材料与音像资料,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日本友人捐赠的一本1952年的《瞎子阿炳曲集》。)

 
晚年阿炳与董彩娣居住的小平房

(晚年,阿炳穷困潦倒、贫病交加,与寡妇董彩娣就屈居在道馆前一排最东面的一间20平方米的小平房内。) 

 

室内墙上挂着阿炳(1893-1950)与董彩娣(1888-1951)的遗像

阿炳屋子里的生活用品

(这间屋子里的生活用品的摆设,完全是根据阿炳同时代人的回忆恢复的,基本忠实于原貌。)

附录11:

“钟表大王”孙梅堂 

亨达利洋行

孙梅堂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赫赫有名的“钟表大王”。亨达利钟表店原为洋商企业,中文招牌为“亨达利洋行”,孙梅堂从洋人手里并购亨达利后,经他掌管改造,使之成为中国钟表行业的一颗明珠。

孙梅堂又名孙鹏,浙江鄞县人,生于1882 年。1902年他从上海圣约翰大学一毕业,即接办其父孙廷源经营的上海美华利钟表行。美华利于1876年创办,在上海河南路三马路(今汉口路)。在孙廷源心里一直有个想法:中国作为最早发明计时仪器的国家,一定要生产出自己的钟表。无奈年事已高,他把这个重任交付给儿子孙梅堂。孙梅堂一改当时同业中普遍存在的经营钟表的同时兼营其他进口商品的陈规,认为钟表行就应该只做钟表生意,否则无异降格为百货店了。这种独树一帜,“丢卒保车”的决策,开了当时钟表行业经营改革的先河。

1905 年孙梅堂奉父命去宁波家乡创办一个作坊式的制钟实验工场,他不惜重金罗集能工巧匠,以手工为主,终于制造出第一批国产时钟。1912年孙梅堂为做到产销衔接,将工场从宁波迁到上海杨树浦。1915年孙梅堂在上海闸北天通庵(现宝山路横浜路)新建了美华利时钟厂,职工扩至百余人。工厂设机械制造部,用机器代替手工生产各种齿轮、轴芯、圆片等零件;另设红木钟架部,组装插屏钟、大钟、天文钟、亭式钟、车站钟、落地钟等。其中插屏钟由于造型轻巧、款式多样,深受一般家庭喜爱。而四面40-60英寸建筑大钟制造成功,更使美华利闻名大江南北。随后美华利以100英寸的四面单套大钟闯出国门,一举获得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质奖章。

1917 年孙梅堂并购了他的合伙股权,接盘亨达利钟表行,并将美华利总管理处迁至南京路河南路的亨达利营业大楼二楼。他利用亨达利原来与洋商的进货渠道,加上美华利的众多群体批零兼营,实现了钟表的进销两旺,孙梅堂因此有了“钟表大王”的称号。他旗下的分支机构仅在上海就有亨达利、时中、惠林登、太平洋、华盛顿等钟表行,另有三个发行所。到1925年美华利成立50周年时,全国11个城市有分支机构25家(包括钟厂),企业集团框架初现。1931年“一·二八”淞沪战争爆发,孙梅堂在闸北天通庵的美华利制钟厂、首饰厂和大批里弄民房均被日军炸毁,他原先制定的“先钟后表,分步发展”的计划终成泡影。但身陷困境中的孙梅堂不受敌伪利用。汪伪上海市长傅筱庵因与孙同乡,欲委任孙梅堂为上海商会会长之职,他拒而不就,并自嘲“宁为茶箩,不当汉奸”(“茶萝”是宁波土语:穷光蛋)。1956年美华利转为公私合营企业。1958年12月4日孙梅堂在上海病逝,享年76岁。 

亨得利和亨达利的老照片 

亨得利创建80周年发行的明信片

上海亨达利全体职员

附录12:

美国发射“双子星座七号”宇宙飞船

1965年12月4日国际标准时间十九点三十分,美国在肯尼迪角用“大力神Ⅱ”式火箭发射了“双子星座七号”卫星式宇宙飞船。

宇宙飞船上有两名宇宙航行员:博尔曼和洛弗尔。

这个宇宙飞船重3289公斤。飞船发射后六分钟进入轨道,并于国际标准时间二十一点零六分时环绕地球运行了一周。它的近地点为161公里,远地点为325公里。

按预定计划,这个飞船将运行十四天,以便研究长期失重对人体的影响。宇宙航行员在飞行期间,将进行多种不同的实验工作,其中包括第一次用莱塞光在宇宙中同地面通话。

附录13:

人类首次心脏移植手术 

妙手神医巴纳德

1967年12月4日,克里斯蒂安·N·巴纳德医生在开普敦的一家医院里成功地进行了有史以来人类首次心脏移植手术。

路易·华什坎斯基,世界上第一个心脏移植病人,用一颗在车祸中丧生的25岁的妇女的心脏活了18天之后,1967年12月4日,在南非的开普敦去世。格鲁特-斯库那医院的医生说,这位53岁的杂货商几天前开始出现肺炎并发症,后来病情不断地恶化以致不治而死。那颗移植的心脏直到最后一刻还在强烈地跳动着。

华斯坎斯克的心脏移植手术是由克里斯蒂安·N·巴纳德为首的5名外科医生小组进行的。克里斯蒂安-N-巴纳德就教于美国,随后即在南非进行动物心脏移植试验。手术是在华什坎斯基连续心脏病发作,身体虚弱到活不了几天的时候进行的。

手术前一天晚上,医生向华什坎斯基和他的妻子解释了手术的程序后,告诉他有一颗合适的心脏可以利用,问他是否想移植这颗心脏。他花了两分钟才下定了决心。后来,当移植心脏在华什坎斯基胸腔里又跳动起来的时候,外科医生们描述了他们欣喜万分的情绪。华什坎斯基术后身体恢复良好。只因肺部出了问题,才夺去了他的生命。

  

手术患者华什坎斯基

附录14:

新德里古突勃塔惨祸

1981年12月4日,印度首都新德里的游览胜地、著名古迹古突勃塔,由于塔内照明电灯突然熄灭,发生了一场45人死亡,21人受伤的惨祸。

古突勃塔是印度最高的石塔,建于七百年以前,是印度历史上有名的建筑。这天上午11点半,约有400多名游客正在塔内沿着有154级的盘旋梯向塔的最高层的了望廊攀登时,照明电灯突然熄灭,现场陷入一片混乱,人们哭喊着拥向底层的大门,争相挤出石塔,结果不少人被挤倒,互相挤压、践踏,酿成惨祸。事件发生后,英迪拉·甘地总理赶到医院探望伤者,并询问了事件发生的经过。

附录15:

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新宪法

1982年12月4日,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颁布了我国新的宪法。新宪法是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以后几次修改的基础上制定的。指导思想是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全文首列“序言”,以下分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首都四章,共138条。宪法规定了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各民族一律平等。宪法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家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各级地方人大、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组织和职权都作了规定。

附录16:

《义勇军进行曲》

1982年12月4日下午,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里,3000多名人大代表举手一致通过一项决议: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下面是新华社记者采访全国政协常委夏衍的通讯摘录:

“《义勇军进行曲》高昂激奋,鼓舞人心,催人前进。重新把这首亿万人民喜爱的歌定为国歌,深得人心,意义重大。”83岁的全国政协常委夏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畅谈了他的感想。

“《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首受到全国人民衷心欢迎的革命歌曲。它是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是抗日战争的前奏曲,是救亡歌曲的代表作。在战争年代里,它激励着亿万同胞团结一致,以天下为己任,为挽救祖国的危亡而斗争。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有多少革命者,在它的鼓舞下浴血奋战、英勇冲锋,一个战士倒下去,千万个战士又冲上来……”

《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当时它是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这部影片描写的是三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知识分子从苦闷、彷徨中勇敢地走向抗日前线的故事。

“共产党员田汉刚刚写出这部影片的故事梗概和主题歌的歌词就被捕了。”夏老心情激动,言语间充满了对已故老战友、对过去革命生活的深情怀念。“田汉被捕后,我接手他的未完之作,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了电影。主题歌的作曲任务交给了年轻的共产党员聂耳。”

谈到过去有的报纸介绍说,夏衍曾对这首歌词进行过修改,夏老摆摆手说:“那是误传。真实情况是,田汉写主题歌的那页纸,放在故事梗概稿本的最后一页,有些字被水浸湿了,我怕别人看不清楚,就在旁边重新誊写了一下。”

夏老说,聂耳在配曲时,把自己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诚和对敌人的无比愤恨,倾注到了每一个音符当中。歌曲的基调积极、高昂,激励人们向上。前奏曲,象嘹亮的进军号;中间的“起来!起来!起来!”把音位推向高潮;结尾的“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坚定有力,使人觉得歌声并没有结束,战斗的中华儿女正在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夏老感慨地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决议,在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这体现了全国各族同胞的心愿。可是'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歌词不让唱了,因为田汉在被打倒之列。”

谈起十年内乱的遭遇,夏老的心情沉重。他接着说:“1978年受'左'的思想的影响,改定国歌歌词,各方面对这一直有不同意见。这次全民讨论宪法修改草案中,各地各方面要求恢复国歌的原来歌词,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现在人代会决定恢复国歌原词,意义深长,我举双手赞成!”

附录17:

日本制成可与人对话机器人

1989年12月初,日本工业技术院电子技术综合研究所,研制出两个具有高技能和智能的工业用机器人。

据《日刊工业新闻》报道,这两个机器人一台被称之为“人工技能机器人”。它是由操作器、激光指示器、立体视觉摄像机、多媒质显示器等组成,并配有环境模拟系统、程序编制系统和作业实施管理系统。这个“人工技能机器人”可进行阀门的拆卸和修理等复杂作业。它的特点是可代替人在极限条件下独自作业。另一个被称之为“与人对话型机器人”。它的主体是一台作业用直接驱动操作装置,并配有监视用多媒质显示器、程序控制器等系统。这个机器人可使用火柴、酒精灯、乳钵、乳棒等代替人来完成火焰反应试验。它的特点是可与人进行对话,协调作业。当它遇到不能处理的复杂情况时,可用声音向人请教。

附录18:

联合国秘书处宣布改组机构

1992年12月4日,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出人意料地宣布,他决定在秘书处下设置3个部级机构,并任命3位副秘书长分掌这些新的部门。

加利的这些决定是通过其发言人约瑟夫·希尔斯在4日下午的联合国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的。

根据这些决定,2月刚由6个部门合并组成的、由冀朝铸(中国)主管的经济社会部将一分为三,设“发展、资助和管理事务部”,由冀朝铸副秘书长主管;设“经济社会信息及政策分析部”,由让─克劳德·米勒荣(法国)领导;设“政策协调和持续发展部”,由尼廷·德赛(印度)负责。

希尔斯说,这些决定和任命自宣布之日起生效。

联合国秘书处这天还公布了加利提交联合国大会的一份文件。根据这一文件,发展、资助和管理事务部将主要负责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合作和向不发达国家提供经济援助;经济社会信息及政策分析部将主管联合国内部的经社资料工作,分析中期发展趋势,监督经社政策执行情况。

政策协调和持续发展部将是一个中央协调和决策机构,除就社会、发展、环境问题提出政策性意见外,还负责监督执行世界环发首脑会议的后续行动等。

附录19:

国际主义战士汉斯·米勒 

 

·米勒和妻子中村京子

1994年12月4日,杰出的国际主义白衣战士、中共党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科大学顾问汉斯·米勒因心肌梗塞突发逝世,享年79岁。

汉斯·米勒同志是中国籍德国人。1915年生于莱茵区杜塞尔多夫城,1939年获瑞士巴塞尔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同年,他经廖承志和爱泼斯坦介绍奔赴延安,并将国外援助中国抗战的600箱医药用品和1辆大型救护车送往延安。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他以忘我的工作精神和精湛的医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抗日战争时期,他和中国军民一起战斗在太行山上,为抗日战士治伤救命;在延安国际和平医院里,他救治了无数名伤病员;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了冀察热辽军区野战总医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汉斯·米勒先后任长春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教授,沈阳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院长兼儿科系主任,北京积水潭医院内科教授,北京医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北京医科大学顾问等职。他于1951年1月加入中国国籍,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汉斯·米勒珍贵抗战文物

2007年5月25日,著名国际友人、被誉为“杰出的国际主义白衣战士”的汉斯·米勒的夫人中村京子女士,将米勒遗存的五件珍贵文物郑重地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原北京市政协主席白介夫、国家外国专家局法规与联络司副司长黄立金、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宋贵伦、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舒小峰、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秘书长高振东以及沙博理等著名国际友人及家属、汉斯·米勒家属和国家外国专家局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了捐赠仪式。

汉斯·米勒1915年生于德国,1939年,年仅24岁的汉斯·米勒获得瑞士巴塞尔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经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联系,毅然远涉重洋奔赴延安,参加中国抗日战争。之后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新中国建立后,汉斯·米勒又投身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于1953年加入中国籍,于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东北和北京担任医院和学校的领导职务,为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村京子女士向抗战馆捐赠的五件珍贵文物是:1945年底肖克送给汉斯·米勒的望远镜;1945年11月朱德为汉斯·米勒回国给林彪的信函;1945年12月聂荣臻为汉斯·米勒回国给林彪的信函;1945年朱德为汉斯·米勒出具的服务证明;1945年9月第十八集团军卫生部部长苏井观为汉斯·米勒出具的服务证明。

这五件珍贵文物是1945年抗战胜利后,米勒提出返国的请求,得到第十八集团军总部的及时批准,朱德、聂荣臻等人先后就米勒返国给予关心和帮助,为他开出相应的证明材料,并对其在我军工作的突出成绩表示感谢。朱德、聂荣臻还特意给在东北的军政领导写信,指示帮助米勒选择较好的出境口岸、并筹措路费。后因交通不畅,米勒未能成行,此后,米勒继续留在中国参加解放战争,之后便一直留在中国。朱德、聂荣臻等当时为米勒开具的这些书信和证明材料一直被珍藏下来,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同为国际友人的汉斯·米勒夫人中村京子女士及其子女将这批珍贵文物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收藏,以示对米勒的永久纪念。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舒小峰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汉斯·米勒的崇高国际主义精神和对中国人民解放和建设事业作出的积极贡献,对中村京子女士及各界友人表示衷心的慰问。

捐赠仪式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沈强同时宣布启动抗战馆文物征集活动。他表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0周年和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为了进一步丰富馆藏、充实展览内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以此为契机,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抗战和战后民间友好交往的文物、文献和史料。中村京子女士向抗战馆捐赠珍贵文物的行动,体现了各界友人对与中国人民并肩抗战历史的深厚感情和对抗战馆工作的支持,希望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向抗战馆提供文物或文物线索。   

 

·米勒教授(中)和医生一起查病房(1981年) 

上世70年代,汉斯·米勒和北京医学院医生一起研制乙肝疫苗 

中村京子和儿子在北京的小四合院家里 

·米勒和他的孙辈

附录20:

国际乒联主席荻村伊智

1994年12月4日,当时的国际乒联主席荻村伊智朗因患肺癌,医治无效,在东京逝世,终年62岁。

荻村从1948年开始打乒乓球,1954年获世界男子单打冠军。此后,他曾在世界锦标赛的各种比赛中获得过12块金牌。挂拍后,他曾在瑞典、中国、美国、韩国、巴西、联邦德 国、沙特阿拉伯、埃及等20多个国家担任过乒乓球教练。1987年,荻村当选为国际乒联主席,在任期间荻村为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970年起任国际乒联理事,后任第一副主席,亚洲乒乓球联盟执委。1987年任国际乒联主席,成为担任此项职务的第一个亚洲人。还兼任世界少年软式棒球联合会顾问、世界门球联合会理事。是日本奥委会委员、日本体育联合会理事、日本教育科学和文化部全国名誉体育指导员、日本外务省体育交流委员。

荻村积极主张建立和发展日中友好关系。1971年,他为邀请中国乒乓球队参加第31届世乒赛,曾两访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会谈,在著名的中美“乒乓外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荻村先生逝世后,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日本奥委会主席古桥广之进、中日友协会长孙平化等都发表谈话,对他的逝世表示哀悼。

附录21:

美宣布退出联合国工发组织

1995年12月4日,美国代表约翰·里奇在维也纳开幕的联合国工发组织第6次大会上宣布,由于“国内预算困难”,美国将于1996年底退出联合国工发组织。

里奇说,美国“并不认为工发组织的改革努力已经失败”,但这一组织“在效率方面的纪录是令人怀疑的”。此前,美国曾长期抱怨工发组织存在官僚主义现象和缺乏效率。美国退出工发组织的决定将于1996年12月31日生效,在退出之前,美国将履行自己的义务。美国的会费约占工发组织年度预算的1/4,目前美国拖欠的会费已达3900万美元。

工发组织总干事坎波斯对美国的这一决定深表遗憾,并批评美国“目光短浅的孤立主义立场”。苏丹驻维也纳大使代表77国集团发表讲话,指出美国这一决定反映出美国“对发展不感兴趣,特别是对最不发达国家和非洲的发展不感兴趣”。欧盟代表则要求美国遵守其国际义务,交清其拖欠的会费。

附录22:

比利时王室喝喜酒耗资一百万美元 

菲利普王储殿下与玛蒂尔德小姐成婚

1999年12月4日晨,20多万比利时人从全国各地涌向首都布鲁塞尔,等候观望20世纪最后一场王室大婚典礼的盛况。人们挥舞着国旗,举着新郎王储菲利普与新娘玛蒂尔德的照片,兴高采烈地在寒风中等待着婚礼车队的到来。

9时25分,新娘玛蒂尔德手持鲜花,挽着父亲走出了王宫。她身穿葆拉王后40年前结婚时所穿的婚服,由8名身穿紫红色童装的男女儿童拖起长达四米的裙裾。在围观群众的欢呼声中,玛蒂尔德与父亲坐进了一辆黑色加长玻璃顶奔驰轿车。

10时许,新娘的车队在皇家骑兵卫队的护送下,浩浩荡荡地来到了市政厅。布鲁塞尔市长为新人主持了婚礼。他在致词中说,整个比利时为新娘玛蒂尔德的美丽而倾倒。随后,新娘新郎走向市政厅的阳台,向广场上的人群挥手致意并相拥亲吻,数千群众挥舞着彩旗,有节奏地呼喊起了:“玛蒂尔德!”“玛蒂尔德!”……

市政厅的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又分乘奔驰轿车转往圣·米歇尔大教堂参加宗教婚礼仪式。欧洲、亚洲的1200多位皇亲贵族和政界要人应邀出席了婚礼,他们当中有荷兰女王、丹麦女王、瑞典国王和欧盟主席普罗迪等。婚礼的誓词用法语、荷兰语和德语三种语言宣读。聚集在大广场和教堂外面的人群伴随着大屏幕电视的实况转播不停地欢呼着。婚礼结束后,比利时王室又举行了盛大宴会。预计整个婚礼耗资约3900万比郎,约合100万美元。直到晚上9时,整整12个小时的婚礼才告结束。

39岁的菲利普王子曾就读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在军队服役时获得了比利时空军战机驾驶证。近年来,他以比利时外贸局荣誉主席的身份,经常率团出访,并曾在1997年访问过中国。由于他生性内向、不喜交际,因此人们看到的菲利普不是在乡间骑车,就是在林中散步,而不像其他一些欧洲贵族子弟那样总是在花红酒绿的夜总会进进出出。因他已年近40,却一直未能选中意中人,多年来欧洲一些小报便故意造谣说他是“同性恋者”。其实,他们并不知道,3年前,在罗马的一次聚会中,菲利普与家住比利时巴斯托涅的姑娘玛蒂尔德相识,并看中了她。菲利普后来说,那一晚,他觉得他已经找到了一个真正适合他的姑娘。

新娘玛蒂尔德26岁,出生在弗拉芒区的一个贵族家庭。她虽称不上是绝色佳人,但却有一种成熟之美,给人以稳重大方的印象。比利时报纸称,她的笑容有一种迷人的魅力。玛蒂尔德是语言治疗师,会说英语、法语、荷兰语和意大利语,喜欢旅游,足迹遍及中国、危地马拉和秘鲁等世界各地。她与菲利普王子相识后,两人的交往一直处于“地下活动”状态。直到1999年夏天,玛蒂尔德与王子一同出现在南美,人们才发现两人的关系非同一般。

二战结束后,比利时王室因在战争期间与纳粹合作而备受责难,君主制一度陷入危机,而讲法语的瓦隆区与讲荷兰语的弗拉芒区的争斗至今仍未平息。不少人希望这场婚礼能使人们忘却过去,重新走到一起。9月10日王储订婚的消息宣布后,比利时的新闻媒体都用相当大的篇幅连篇累牍地报道了王室的新闻和历史。在比利时169年的历史中,从未有过比利时人做王后。如果菲利普王储登基,玛蒂尔德无疑将成为第一个比利时人王后,这使许多比利时人对王室重新产生了敬意。王子婚礼前的一项调查表明,比利时全国有60%多的人支持保留国王。 

婚礼后菲利普王子与王妃玛蒂尔德在王宫中合影